2022年黑龙江省黑河市名校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2年黑龙江省黑河市名校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2年黑龙江省黑河市名校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2年黑龙江省黑河市名校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2年黑龙江省黑河市名校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2-2023学年九上化学期中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1下列化学用语与含义相符的是( )A2O2个氧元素BP2O5 五氧化二磷CH22个氢原子D钙离子2下列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A氢氧根离子:OH-B铝离子:Al+3C氮原子:N2D氧化汞:HgO23分析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埋正

2、确的是()A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相同,则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一定是同种元素B氧化物一定含有氧元素,则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C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D分子、原子都是不显电性的粒子,不显电性的粒子一定是分子或原子4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树根“变”根雕B玉石“变”印章C水果“变”果汁D葡萄“变”美酒5下列实验操作或设计中正确的是A用100mL量筒量取8.5mL的水B检测装置气密性C验证质量守恒定律D倾倒液体药品6下列有关主题知识的归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物质用途B元素之最液氮:用于医疗明矾:用于消毒杀菌海水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钠元素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3、:氮元素C物质鉴别D环保知识水和双氧水:加入二氧化锰氧气和二氧化碳:用燃着的小木条减缓温室效应:植树造林节能减排减少水体污染:禁止使用洗涤剂AABBCCDD7家庭装修材料中的有害物质会影响人体的健康。如某些花岗岩石材中就含有放射性元素氡。若一种氡原子的质子数为86,中子数为136,这种氡原子核外电子数为A50B86C136D2228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取用液体B倾倒液体C读取液体体积D点燃酒精灯9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ABCD10成语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下列成语中蕴含化学变化的是A冰冻三尺B木已成舟C百炼成钢D沙里淘金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11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下列反

4、应:(1)镁带在空气中燃烧_。(2)电解水_。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12某化学学习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将一定量氮氧化钙溶液与碳酸钠溶液于烧杯中充分反应。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物质呢?大家围绕上述问题开展了下列探究活动,请你共同参与完成:(1)氢氧化钙溶液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2)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物质呢?(猜想假设)猜想一:只有氢氧化钠 猜想二:是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猜想三:是_。(实验探究)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步骤一: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稀盐酸 _猜想二不正确步骤二: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_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猜想一不正确、猜想三正确(反思交流)

5、步骤二中小红认为选择另外一种不同类别的物质,也可得到同样的结论,则该物质的化学式为_。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13根据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回答有关问题(1)写出标有序号的仪器名称:a_。(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_。(3)实验室制用稀盐酸和大理石取二氧化碳气体,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_。(4)实验室用高锰酸钾来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_,应选择的气体发生装置为_填写装置的字母代码,下同,该装置不足是_。(5)用C装置收集氧气的时机是_。(6)用2Ng的高锰酸钾加热,完全反应可制得氧气ag;如改用加热Ng高锰酸钾和Ng氯酸钾的混合

6、物完全反应可制得氧气bg:则a_填“、或”14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请根据下列仪器和实验装置回答有关问题:(1)写出标号仪器的名称:_;_;(2)若选择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较纯净的氧气,则应选择装置组合_(填字母),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3)用D装置收集氧气,验满的方法是_;(4)若用F装置充满水来收集氧气,气体应从_(填a或b)端通入;(5)某校兴趣小组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共3.0g放入大试管中加热,并在不同时刻测定试管内剩余固体物质的质量(如下表):反应时间/min1.01.52.02.53.0剩余固体质量/g2.552.252.102.042.04分析表中数据,完成下列问

7、题:完全反应后,生成氧气的质量为_g;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分数是多少?(精确到0.1%)_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15蔗糖是食品中常用的甜品剂,蔗糖的化学式为,其化学式量为342.请回答下列问题:(1)蔗糖化学式中x的值是_。(2)甲同学要把8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蔗糖溶液,稀释为5%的溶液,计算需要加水的质量_?(3)乙同学欲利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把60 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蔗糖溶液浓缩为15%的溶液,计算需要蒸发水的质量_?16某硫酸铵(化学式为(NH4)2SO4)化肥中含氮20%,该肥料中所含硫酸铵的质量分数为多少?参考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1、

8、B【解析】A、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2O表示2个氧原子,此选项错误;B、P2O5 可表示五氧化二磷,此选项正确;C、2H表示2个氢原子,此选项错误;D、化合价标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正负号在前,价数在后。表示钙元素的化合价为+2,此选项错误。故选B。2、A【解析】试题分析:B. 铝离子的符号应为:Al3+C. 氮原子的符号应为:N D. 氧化汞的化学式应为:HgO考点:化学用语点评:根据化学用语的书写规则进行判断。3、C【解析】A、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相同,则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一定是同种元素错误,如水分子和氖原子质子数相同,不是

9、同种元素;故A不正确;B、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氧化物一定含有氧元素,则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错误,如高锰酸钾属于化合物,但不是氧化物,故B不正确;C、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因此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正确,故C正确;D、分子、原子都是不显电性的粒子,不显电性的粒子一定是分子或原子错误,如中子不显电性;故D不正确。故选C。4、D【解析】树根“变”根雕、玉石“变”印章、水果“变”果汁过程中都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葡萄“变”美酒过程中生成了酒精等新物质,是化学变化。故选D。5、B【解析】A、准确量取8.

10、5mL的液体,选用量筒的规格应该为10mL,同时还需要使用胶头滴管确定最后的液体体积,操作错误;B、导管放入水中,用手握住试管,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气密性良好,操作正确;C、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有气体参与的反应一定要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操作错误;D、倾倒液体时,标签没有向着手心可能会腐蚀标签,瓶塞没有倒放,可能会污染药品,操作错误。故选B。6、C【解析】A、明矾只能加速水中悬浮颗粒沉降,不能消毒杀菌,故不符合题意;B、海水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氧元素,故不符合题意;C、水和双氧水中加入二氧化锰,双氧水中产生气泡,水中无现象,可以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用燃着的小木条鉴别,氧气中燃烧更旺,二氧化碳中熄灭

11、,故符合题意;D、减少水体污染禁止使用含磷洗涤剂,故不符合题意。7、B【解析】因为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由题意一种氡原子的质子数为86,故其核外电子数为86。故选:B。8、B【解析】A、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时,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B、 取用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所示操作正确;C、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所示操作错误;D、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点燃酒精灯要用火柴点燃,禁止用一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图中所示

12、操作错误。故选B。点睛:胶头滴管的使用口诀“竖直悬空正上方”。9、A【解析】A、量取液体时,视线要平视凹液面的最低处,俯视读数会使读数偏大,而实际液体偏少,故A不正确;B、.过滤时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中间不留气泡,漏斗内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倾倒液体时要用玻璃棒引流,烧杯与玻璃棒接触,同时注意液面不能高于滤纸边缘,玻璃棒紧贴三层滤纸处,漏斗下端管口应紧贴烧杯内壁,故B正确;C、向试管中加入固体粉末时,应将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将固体放在试管底,然后将试管竖起,使固体滑到试管底,故C正确;D、检查气密性的方法: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用手紧握试管加热,过一会儿导管中有气泡产生,则气密性好,故D正确。

13、故选A。10、C【解析】A、冰冻三尺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木已成舟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百炼成钢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沙里淘金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C。【点睛】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11、2Mg+O22MgO 2H2O2H2+O2 【解析】(1)镁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Mg+O22MgO;故填:2Mg+O22MgO(2)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H

14、2+O2。故填:2H2O2H2+O2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12、Na2CO3Ca(OH)2=CaCO32NaOH 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 无明显变化 碳酸钠 CO2 【解析】试题分析:(1)氢氧化钙溶液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OH)2=CaCO32NaOH(2)探究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生成物一定有,反应物可能含有(即有可能其中一种反应物过量),猜想一:只有氢氧化钠,说明两种反应物恰好完全反应,猜想二:是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是反应物碳酸钠溶液过量,故猜想三有可能是氢氧化钙溶液,所以是: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实验探究】实验步骤一,滴加过量稀盐酸,得到猜想二不正确

15、,说明没有碳酸钠,所以实验现象是无明显变化;步骤二:得到结论是猜想三正确,并且有白色沉淀这个现象出现,说明加入的物质能与氢氧化钙反应切出现白色沉淀,故是滴入碳酸钠溶液【反思交流】因为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要证明氢氧化钙的存在,还可通入二氧化碳考点:氢氧化钙与碳酸钠的化学性质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13、试管 把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则集满 A 试管口没有放一团棉花 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 【解析】(1)a是试管;(2)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实验室制用稀盐酸和大理石取二氧化碳气体,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

16、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把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则集满;(4)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属于固、固加热型,适合用装置A作发生装置,为了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要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5)用C装置收集氧气的时机是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6)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316g高锰酸钾完全反应生成32g氧气;245g氯酸钾完全反应生成96g氧气,所以加热N g高锰酸钾和N g氯酸钾的混合物,完全反应制得的氧气质量一定大于2N g高锰酸钾完全反应生成的氧气质量

17、,则。【点睛】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14、锥形瓶 集气瓶 BC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氧气集满 b 0.96g 81.7% 【解析】(1)标号的仪器名称:锥形瓶;的仪器名称:集气瓶;(2)若选择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较纯净的氧气,则应选择装置组合BC,因为高锰酸钾制氧气时反应物是固体,反应的条件是加热,所以发生装置选B,又因为要收集较纯净的氧气,所以用排水法,所以选C,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3)用D装置收集氧气,验满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氧气集满,这是利用氧气的助燃性来验满的;(4)若用F装置充满水来收集氧气,气体应从b端通入,因为气体的密度比水小,所以气体由短管进入;(5)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完全反应后,生成氧气的质量解:设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为x 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分数答: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分数为81.7%。【点睛】第五小题利用固体的差值是氧气进行计算。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15、12 160g 40g 【解析】(1)蔗糖的化学式为,其化学式量为342,所以12x+22+1116=342,x的值是12;(2)甲同学要把8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蔗糖溶液,稀释为5%的溶液,稀释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