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卷中考文言文十七篇阅读导练(经典版)课件_第1页
北京卷中考文言文十七篇阅读导练(经典版)课件_第2页
北京卷中考文言文十七篇阅读导练(经典版)课件_第3页
北京卷中考文言文十七篇阅读导练(经典版)课件_第4页
北京卷中考文言文十七篇阅读导练(经典版)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8北京卷中考文言文阅读导练2018北京卷中考考向探究 实词理解、语句翻译、内容理解是北京中考的三大常规考点。这几年出现的新题型也大都是围绕这三个考点变化。2017年的实词理解一改前几年的填空题,采用了选择题的形式,信息含量大大增加,难度也稍有增加。历年的文言文阅读都遵循着浅易的原则,基本上以课内选文的形式呈现,题量也维持在3道题,分值在810分浮动。 历年的选文也极少重复,每年都会更新选文,从2009年至今考查篇目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陈涉世家鱼我所欲也桃花源记核舟记送东阳马生序岳阳楼记三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照此规律,还没有考查到的文言文考查几率大大提高。考向探究 实词理解、语句翻译、

2、内容理解是北京中考的三大知识点知识储备 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可以用两种方法进行辨析: 一是依据字音,求得本字。从读音上看,通假字与被通假字具有或同音或双声或叠韵的关系。如: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唱”通“倡”,倡导。 二是凭借字形,求得本字。从字形上看,通假字或被通假字如果是形声字的话,则多具有相同的声符。如: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着。知识清单知识点知识储备 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古人用字写古今异义文言文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常见的有下面几种类型:词义扩大。如: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色”古义是

3、脸色,今义泛指色彩。 词义缩小。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是妻子和儿女,今义是男子的配偶。 词义转移。如:今当远离,临表涕零,“涕”古义指“眼泪”,今义指“鼻涕”。 词义强弱变化。如: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恨”古义是痛心、遗憾,今义表示很深的仇恨。 感情色彩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古义是地位低下,见识短浅(中性词),今义为思想品质恶劣(贬义词)。古今异义文言文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一词多义 一般来说,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均有一定的联系。因此应该由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如:“就”的基本义是“接近、靠近、趋向”,“就学”,

4、靠近学习,引申为“从事,做”;“就菊花”,靠近菊花,引申为“欣赏”。一词多义 一般来说,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均有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本来是名词,在句中当作动词来用。例如:公将鼓(击鼓)之。 名词作状语:本来是名词,在句中充当状语,修饰谓语动词。例如:斗折蛇(像蛇那样)行。 动词用作名词:本来是动词,在句中当作名词来用。例如:虽乘奔(飞奔的马)御风,不以疾也。 形容词作名词:本来是形容词,在句中当作名词来用。例如:此皆良实(忠良诚实的人)。 形容词作动词:本来是形容词,在句中当作动词来用。例如:春风又绿(吹绿)江南岸。 使动用法:一般可译为“使怎么样”。例如:无丝竹之乱耳。乱:使扰乱。 意动用

5、法: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对感到”等。例如:渔人甚异之。异:原为形容词,这里指“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本来是名词,在句中当作动词来用。例如 虚词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熟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用法和典型实例。如“之”“其”“以”等,在学习或考试时,以典型实例作为参照物,推论虚词在其他句子中的意义及用法。 二是结合语境确定虚词的意义。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中“则”从分析语境入手,后文“国恒亡”是假设的结果,那么“则”就是一个表假设关系的连词,相当于“如果”。 三是掌握虚词在句中所起的语法作

6、用,即看它在句中做什么成分。如“之”处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为助词“的”。例:“花之隐逸者也”中的“之”就是这种用法。而在“何陋之有”中,则是宾语前置标志,可不译。 虚词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特殊句式 判断句。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宾语前置。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之”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定语后置。例: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状语后置。介词“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

7、文言文中大都后置。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是“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 被动句。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例:管夷吾举于士。“举于”即“在被举荐”。 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例: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特殊句式 判断句。基本形式是“者,也”,“THE ENDTHE END考点聚焦一、2017北京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问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

8、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考点聚焦一、2017北京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考点1理解重点实词的含义C 考点1理解重点实词的含义C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含义的把握能力。此类题目要重视重点实词的积累和识记,尤其是课下注释的词语。A项“时”意思分别为“时令”和“时候”。B项中分别为“和睦”“和煦”。C项中同为“胜利”。D项中分别为“护城河”“池塘”。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含义的把握能力。此类题目要重视2017年第4题、20

9、16年第7题、2015年第10题、2014年第9题等都有考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点。分值是2分。2017年是选择题的形式,此前一直是填空题的形式。 2017年第4题、2016年第7题、2015年第10题、20|考 点 攻 略| 常见题型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017年北京中考第4题) 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016年北京中考第7题)|考 点 攻 略| 常见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方法释义典例 加字法众所周知,在现代汉语中双音节词占了词总量的绝大多数,而古代汉语则以单音节词为主。要把古代汉语中的一些单音节词译成现代汉语,就需要把这些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实

10、现这种变化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加字法,即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一个最贴近原词意思的字。“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与朱元思书)中,在保持原词意思的基础上,“游”可以加字为“游动”,“细”可以加字为“细小”,“碍”可以加字为“障碍”。方法释义典例 加字法众所周知,在现代汉语中双音节词占了词换字法换字法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的一个词来调换古文中对应的某个词,使之表达出与原词相同的意思。“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送东阳马生序)一句中,“余”“立”“左右”“质”在现代汉语中分别有“我”“站”“旁边”和“询问”之意,此句用换字法可翻译为:我站在旁边侍候,提出疑问,询问道理。换字法换字法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的一个词来调换古文中

11、对应的某字形分析法从造字方法上看,大多数汉字是形声字,小部分是会意等用其他造字方法造的字。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构成,会意字由意旁构成,通过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或有表意作用的声旁)和会意字的意旁,就可以得出汉字的本义。因此,在翻译实词时,也可以通过分析它的字形来把握它的意义。“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一句中,“叩”是形声字,“口”是声旁,“卩”是形旁,从能表意的形、声旁中可以分析出该词本义为“躬身发问”,引申为“请教”之意。字形分析法从造字方法上看,大多数汉字是形声字,小部分是会成语推敲法成语推敲法就是借助与实词相关的成语的意思来推敲实词的词义。由于成语是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沿袭使用

12、的固定短语,它的词义一般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因此,当我们要解释某个实词时,可以先联想与此词有关的成语,再根据这个成语的意思,推敲出该实词的词义。“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一句中,要译出“阡陌交通”的意思,我们可以先联想与“通”字有关的成语,如“四通八达”。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四面八方都有路可通,形容交通极为便利,也形容通向各方。我们由此可推断出“阡陌交通”的意思是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成语推敲法成语推敲法就是借助与实词相关的成语的意思来推敲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委而去之考点2翻译句子(守城者)弃城而逃。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考点2翻译句子(守城解析 本题考查学

13、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并注意句中的古今异义、通假、一词多义等现象。此题需要学生注意补充主语是守城者。文言文翻译中补充省略部分是重要的一部分,需要日常的积累和学习。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时要做到“信”常见题型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2017年北京中考第5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016年北京中考第8题)常见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2017年北京中考第5题方法释义典例 对按照原文的词语、词序和句式,逐字逐句地翻译。“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桃花源记)将“及”“诣”“说”“如此”替换成现代词语,然后按照语序对译成现代语句。方

14、法释义典例 对按照原文的词语、词序和句式,逐字逐句 调特殊句式,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在翻译时要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调整语序。“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翻译时将“地”调整到“有余”之前,将“民”调整到“不足”之前。 留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以及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度量单位等专有名词,翻译时保留。“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庆历”(年号)、“滕子京”(人名)、“巴陵郡”(地名)翻译时都不用改动。 调特殊句式,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在翻译时 换词语所表示的意义现在还在使用,但用了另外的词,翻译时用现代汉语中意义与之相当的词进行替换

15、。“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论战)句中“师”“伐”可用“军队”“攻打”替换。 换词语所表示的意义现在还在使用,但用了另外的词删 词语仅有语法作用,无实际意义,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来替换,可以删除不译。 “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句中“之”是助词,没有实际意义,可不译。 句中重复多次的词语可以删除。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核舟记)句中“为”出现多次,只译其中一个“为”的意思即可。 词语仅有语法作用,无实际意义,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来替换补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根据现代汉语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通顺

16、即可。“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补充省略内容“(村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补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根据现代汉语语法增加或补充3依据全文,下面对“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2分)()【甲】只要有划定的边疆界线,有险要的山河,有强大的武力,就能使人民安居乐业,巩固国防,威慑天下。【乙】使人们定居下来保证他们不迁徙,靠划定边界是不行的;巩固国防靠山河的险要是不行的;威慑天下靠武力强大是不行的。考点3内容理解乙 3依据全文,下面对“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解析 这道考题考查的是

17、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题中乙句子的理解符合文章的文意,甲句子句意过于极端且不能体现“得道多助”意思。解析 这道考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题中乙句子的常见题型1.依据全文,下面对“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2017年北京中考第6题) 2“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011年北京中考第14题) 3下面是有关文中“核舟”的简介,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其补充完整。(前两空用原文回答,后两空用自己的话回答)常见1.依据全文,下面对“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文意理解概括 答题技巧 整体感知,依据文体抓重点:1紧扣材

18、料中关键文句、中心句,理清文章层次;2根据文体特点阅读思考:传记类:写了几件事?人物有何特点和精神?道理?游记类:根据方位地点词找游踪?景物特征?情感?道理?3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加深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标题、文章出处、注释、作者情况等) 综合句意法: 有些文段,没有明显的中心句、重点段(句),就必须对每个独立句的句意或对几个相对重要句子的意义进行综合归纳,由面到点,概括出内容要点。 文意理解概括 整体感知,依据文体抓重点:综合句意法:解题步骤第一步,认真审题,明确要求1审读题干,抓题干关键词,如“概括”“事件”“变化”“理由”“用自己的话概括”等;2注意一题多问的设题形式,明确要求,分点

19、作答。第二步,紧扣文本,筛选信息,提炼答案尽量提取原话或提取文中短语、词语概括文意。解题步骤第一步,认真审题,明确要求启示道理类 方法综述具体阐述明确道理和启示的区别 道理是从主人公角度,一个故事道理只有一个。 启示可以从故事中的任何人物角度回答,启示可以有几个;要联系现实、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等谈受到的启发。 围绕主题 紧扣主题、中心及人物品质来谈。 选定角度,巧妙分析 选定角度,明确人物的行为或事件的结果。分析人物行为或事件结果的原因,从原因中归纳道理或启示。 启示道理类 方法综述具体阐述明确道理和启示的区别 道理是从4结合上下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简要说明这段文字共同体现了怎样的思想。

20、(3分)【链接材料】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果行,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又郊败之。(选自国语勾践灭吴)考点4比较材料异同4结合上下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简要说明这段文字共同体现注 勾践:春秋时期越国国君。他曾被吴王夫差打败。更:改正。节:节

21、制。劝:勉励。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有我们这么好的国君啊,能不为他拼死作战吗?囿:古地名。没:古地名。得道多助。 注 勾践:春秋时期越国国君。他曾被吴王夫差打败。更:解析 这道考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课内文段和链接材料内容的理解。这两段文字共同体现的思想是“得道多助”,此题需要学生注意的是“共同”二字的含义。解析 这道考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课内文段和链接材料内容的理解链接材料参考译文勾践对国人说道:“我不知自己的力量不够,与吴国这样的大国作对,导致老百姓流离失所,横尸原野,这是我的罪过。我请求你们允许改变治国政策。”于是埋葬已经死去的人,慰问受伤的人,供养活着的人;谁家有忧就去慰问,谁家有喜事就去祝贺

22、;客人要走,起身相送;有客人要来,亲自迎接。凡是老百姓认为不好的事就不去做,凡是老百姓认为应该做而没有做的,就补做不是他的夫人亲自织的布就不穿。这样连续十年,国家不收赋税,老百姓都存有三年的粮食。越国的父老兄弟都请求说:“从前吴王夫差让我们的国君在各诸侯国面前丢尽了脸,现在越国也已经克制够了,请允许我们为您报仇。”伐吴行动果断开始了,越国的老百姓都互相鼓励。父亲劝勉儿子,兄长勉励弟弟,妇女鼓励丈夫,说:“谁有我们这么好的国君啊,能不为他拼死作战吗?”因此在囿打败了吴国,又在没地再次打败了吴国,又在吴国郊外再次打败它。链接材料参考译文2017年第7题、2015年第12题。2017年第7题、201

23、5年第12题。考查角度 应考策略 比较文章内容异同 常见题型 1.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共同之处有哪些? 2甲乙两文都谈到了,不同的是,乙文还谈到了什么? 应对策略 1.整体把握。在准确理解句、段、篇含义的基础上,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及态度。2具体分析。在归纳内容要点时,首先要把握文意,筛选、提炼信息。记叙类文章,要明确“何时何地何人做了何事,结果如何”;写景类文章,要指出是什么景色,有什么特点。 考查角度 应考策略 1.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共比较主旨情感异同 常见题型 1.甲文写于期间,抒发了的思想感情;乙文作者,表达了作者的情怀。 2甲、乙两文都是情景交融的美文,但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

24、请作具体分析。 应对策略 1.正确地翻译句子,对文章有一个整体感知。 2通过对人物的言行举止和其所做之事及文章内容等方面的分析,得出启示或总结道理。 3把结论与相关的内容结合起来写成答案。 1.甲文写于期间,抒发了的思想感情;乙比较人物形象异同 常见题型 1.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和的性格特点。 2甲文表现了的心境,还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乙文记述了作者的事迹,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应对策略 从正面描写入手:人物的具体事件;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文段中简洁的人物特征概括等。 从侧面描写入手:第三者的语言(评价);作者的评论等。 1.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和的性格特点。从正面描比较写作手

25、法异同 常见题型 1.甲乙两文都用了手法,试结合文章作简要说明。2甲乙两文都采用的表现手法。请从乙文中举一个例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应对策略 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的方法及作用。 其次要明确常见的写人叙事的手法。答题的基本形式是:使用了,形象地(好处)写出了,突出了的主旨。也就是从“写法”“好处”“内容”“主旨”四个方面组织答案即可。 1.甲乙两文都用了手法,试结合文章作简要说明。首先要明比较探究启示异同 常见题型 1.结合甲乙两段文字,写出你在学习上得到的两点启示。 2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简要谈谈甲乙两文对你走向成才之路有哪些启发。 应对策略 首先,要准确、深刻地领会作品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倾向

26、;其次,要从作品本身出发,紧扣题目所问进行感悟;再次,感悟一定要联系实际,尽量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出发,贴近生活,紧跟时代,有新意;最后,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使观点经得起推敲,令人信服。 1.结合甲乙两段文字,写出你在学习上得到的两点启示。 首THE ENDTHE END二、 2016北京阅读三峡,完成问题。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27、,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二、 2016北京阅读三峡,完成问题。5阅读文中画线的语句,发挥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清荣峻茂”在你的脑海中呈现出的是怎样一幅画面。(3分)考点5合理想象描绘画面 每当春冬之际,三峡的景象格外美丽,江水滔滔,鱼儿在其中畅游,树木茂盛不受拘束任意生长,山势高耸,青草茂盛,色彩鲜艳,生机勃勃。意境明快,让人感到心情愉悦。5阅读文中画线的语句,发挥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清荣峻解析 答这类题首先要找到答案范围,然后在原文基础上描述画面即可。解析 答这类题首先要找到答案范围,然后在原文基础上描述画常见题

28、型阅读文中画线的语句,发挥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清荣峻茂”在你的脑海中呈现出的是怎样一幅画面。(2016年北京中考第9题)应考策略准确翻译抓特点。准确理解要求描绘的句子,能够正确地直接翻译出字面意思。 展开想象添细节。增加一些符合原文情境的细节,使画面的内容较为丰富。运用修辞美语言。适当运用修辞方法,使得语言有感染力和诗意。常见题型阅读文中画线的语句,发挥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6请你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2分)(1)上文描绘了三峡的景色。说到三峡,你会想到的古诗是:_,_。(2)当你眼前呈现出长江宽阔的江面上帆船航行的景象时,你会想到的古诗是:_,_。考点6发挥联想拓展默写孤帆远影

29、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6请你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2分)考点6发挥联想解析 此题在考查对文章理解的同时也考查了学生对古诗词的课内外积累。答这类题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基础上去搜索学过的古诗词。要注意跟内容相辅相成。解析 此题在考查对文章理解的同时也考查了学生对古诗词的课常见题型请你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2016年北京中考第10题)应考策略1.审清题目要求,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诗句。 2要做到准确背诵和理解古诗词名句,能够用之即来。 3平时做好名句的分类,将同一主题的集中起来背诵。 4正确书写。常见请你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2016年北京中考第THE ENDTH

30、E END北京卷中考文言文最新十七篇阅读导练(经典版)北京卷中考文言文最新十七篇阅读导练(经典版)高高的 靠近 高高的 靠近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含义。两个词都比较难把握,“峨”相对较为生僻,不属于常用词;“比”做“靠近”的意思比较常见,在初中阶段不多,这个词要牢记。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含义。两个词都比较难把握,“峨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抬头仰望,神情跟苏(东坡)、黄(鲁直)不相同。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抬头仰望,神情跟苏(东坡)、黄解析 本题考查语句翻译,要把握句子中的关键词“矫”“属”。解析 本题考查语句翻译,要把握句子中的关键词“矫”

31、“属”3下面是有关文中“核舟”的简介,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其补充完整。(前两空用原文回答,后两空用自己的话回答)核舟简介这件雕刻品取材于“大苏泛赤壁”的掌故,原材料只是一个“_”的桃核,雕刻者不仅把船上的人物雕刻得“_”,对船的雕刻也细致入微,如核舟中间部分有箬竹叶做成的船篷、_、雕着花纹的栏杆。这些都充分体现了雕刻者_。长不盈寸 各具情态 船舱旁边左右各四扇的小窗(或高起而宽敞的船舱) 神奇精湛卓越的雕刻艺术3下面是有关文中“核舟”的简介,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其补充完整解析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要在正确理解文章内容后,与链接材料进行对应。答题时要严格按照题中要求,规定用原句填空,必须在文中找到相关信息

32、;后两空则必须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解析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要在正确理解文章内容后,与链接材文言文逐篇整理文言文逐篇整理 2018文言中考篇目为17篇。 去掉的篇目为鱼我所欲也唐雎不辱使命 与朱元思书师说读孟尝君传送东阳马生序口技。 2018文言中考篇目为17篇。篇目一曹刿论战 篇目一曹刿论战 北京卷中考文言文最新十七篇阅读导练(经典版)北京卷中考文言文最新十七篇阅读导练(经典版)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左传庄公十年。左传是我国一部有名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又叫左氏春秋。左传是儒家经典之一,与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文学常识主旨归纳 本文记叙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

33、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终于使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阐明要取信于民、详察敌情及善于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军事才能及强烈的爱国精神。主旨归纳写作特色对比和衬托,通过对话突出人物;内容详略得当,本文对战争略写,但对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却写得很详尽;采用补叙的叙述方法。人物形象曹刿:远谋。有卓越的政治远见、军事才能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鲁庄公:鄙。急躁冒进,鲁莽行事,但虚心求教,知人善任。写作特色THE ENDTHE END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回答。 虚报 为人所信服。 (以)实情判断。 实情。 大败。 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回答。 虚报 为人所信

34、服。 (以)实驱车(追赶)。 追赶,追击。 已经。 原因,缘故。 第二次。 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揣测,估计。 倒下。驱车(追赶)。 追赶,追击。 已经。 原因,缘故。 第二次。通“遍”,遍及、普遍。 通“遍”,遍及、普遍。 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讨伐,攻打。 参与。 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讨伐,攻打。 参与。 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指猪、牛、羊等。 虚报。案件。 可以凭借。 指猪、牛、羊等。 虚报。案件。 可以凭借。 5重点虚词。靠、凭。 把。 按照。 代词,代这件事。 助词,的。 助词,无实义。

35、5重点虚词。靠、凭。 把。 按照。 代词,代这件事。 助词6一词多义。原因,缘故。 所以。 参与。 夹杂。6一词多义。原因,缘故。 所以。 参与。 夹杂。7特殊句式。(1)判断句忠之属也。夫战,勇气也。(2)倒装句宾语前置:何以战?(正常语序应为:以何战?)(3)省略句必以分人。相当于“必以(之)分人”7特殊句式。8理解型默写。(1)曹刿论战中写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句子是: (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 (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4)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 (5)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限四个字):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36、必以情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视其辙乱,望其旗靡一鼓作气惧有伏焉8理解型默写。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文意理解1曹刿请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文意理解1曹刿请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曹刿是从哪些方面“论战”的。 战前,曹刿论述了作战所需的条件,从三个方面询问了鲁庄公准备迎战的理由,最后认为能够处理好大大小小的案件,是一件民心所向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去打仗。战后,又从作战需要抓住进攻和追击的时机才能取胜的角度进行论述。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曹刿是从哪些方面“论战”的。 战前3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

37、话回答) 大国难以揣测,怕有埋伏;通过观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的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3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4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回答。政治上,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军事上,适时出击,适时追击。 4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5文中曹刿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第二、三段中与之相照应的语句有哪些?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公问其故。 5文中曹刿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第二、三段中与之相6谈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交代了曹刿请见的原因,衬托了曹刿的远见卓识,为

38、下文写鲁庄公做铺垫。 6谈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交代了7鲁庄公是一位昏庸的国君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鲁庄公是一位平庸的国君,但他不是昏庸的国君。他把战争胜利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恩小惠和求神灵保佑上,可见他政治上无能;战争中,他急于求成,战后又不知获胜原因,可见他军事上无知。但他在战前能够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能够听进意见;作战中能听从曹刿的指挥,战后能虚心询问取胜的原因。由此可见,他是一位不会指挥作战,但能够善用人才,能虚心采纳谋士的意见的国君。(可有不同见解) 7鲁庄公是一位昏庸的国君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鲁THE ENDTHE END篇目二 得道多助,失

39、道寡助 篇目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北京卷中考文言文最新十七篇阅读导练(经典版)THE ENDTHE END天时:自然气候条件。 地利:地理上的有利形势。 人心归向,上下团结 内城 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围 天时:自然气候条件。 地利:地理上的有利形势。 人心归向,上护城河 泛指武器装备 委:放弃。 去:离开。 限制 极点 通“叛”,背叛 护城河 泛指武器装备 委:放弃。 去:离开。 限制 极点 通通“叛”,背叛 通“叛”,背叛 这样却 城墙 护城河 这样却 城墙 护城河 有利 锋利 助词,的 代词,指“得道者” 有利 锋利 助词,的 代词,指“得道者” 文意理解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40、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意理解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围绕中3孟子在文中提出“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败的最

41、重要的条件,其原因何在? 因为“人和”才能得到多方面的帮助,帮助越多,力量越大,战斗力越强,胜利自然在握,失去“人和”,众叛亲离,哪还有什么力量?哪还有什么战斗力?那么失败是必然的。 3孟子在文中提出“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败的最重要的条件,其原THE ENDTHE END篇目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篇目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北京卷中考文言文最新十七篇阅读导练(经典版)北京卷中考文言文最新十七篇阅读导练(经典版)北京卷中考文言文最新十七篇阅读导练(经典版)THE ENDTHE END基础梳理1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孟子,名_,_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是继孔子之后_学派的代表人物。 轲

42、战国 儒家 基础梳理轲 战国 儒家 起,指被任用。 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 狱官 责任,使命 常常 奋起,指有所作为 通晓 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 起,指被任用。 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 狱官 责任通“弼”,辅佐 通“增”,增加 通“横”,梗塞,不顺 通“弼”,辅佐 通“增”,增加 通“横”,梗塞,不顺 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 使动用法,使受苦 使动用法,使劳累 使动用法,使挨饿 使动用法,使经受贫困之苦 动,使动用法,使受到惊动;忍,使动用法,使坚忍 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 使动用法,使受苦 使动用法,使介词,从 在 连词,表承接 连词,表并列 介词,从 在 连词,表承接 连词

43、,表并列 起,指被任用 发出 起,指被任用 发出 7理解型默写。(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一段阐述在思想上经受磨炼的句子是:_;在生活上经受磨炼的句子是:_;在行动上经受磨炼的句子是:_。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7理解型默写。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阐述了经历磨难后产生的结果的句子是:(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二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的句子是: _;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的句子是:_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阐述了经历磨难后产

44、生的结果的句(4)第二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炼的好处,其中从反面揭示国家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第二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炼的好处,其中从反面揭示国文意理解1文章开头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六个人都出身卑微,经过艰苦的磨炼,最后成就了一番大事业 文意理解1文章开头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他们有什么共同特2“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前提是什么?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前提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目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前提是什么?目的是什么?(用原文3. 对接

45、“大任”者的磨炼,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进行的?思想、身体、行为。 3. 对接“大任”者的磨炼,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进行的?思想、身 4. 根据第二段内容,说说一个国家如何才能长盛不衰。 在国内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和别国侵犯的危险。 4. 根据第二段内容,说说一个国家如何才能长盛不衰。THE ENDTHE END篇目四扁鹊见蔡桓公篇目四扁鹊见蔡桓公北京卷中考文言文最新十七篇阅读导练(经典版)THE ENDTHE END一会儿 中医学名词,指人体肌肤之间的空隙和肌肉、皮肤的纹理 恐怕 好:喜欢 不病:没病的人 止,停 又 更加 回应,理睬 一会儿 中医学名词,指人体

46、肌肤之间的空隙和肌肉、皮肤的纹理 特地 望:远远地看 还:回转、掉转 汤:通“烫”,用热水焐 熨:用药热敷 及:达到 火剂汤,一种清火、治肠胃的汤药 管,掌管 没有办法 以是,因此 寻找 于是,就 特地 望:远远地看 还:回转、掉转 汤:通“烫”,用热水焐 通“旋”,回转,掉转 通“烫”,用热水焐 通“剂” 通“旋”,回转,掉转 通“烫”,用热水焐 通“剂” 代词,指扁鹊 助词,的 定语后置的标志 助词,可不译,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代词,指扁鹊 助词,的 定语后置的标志 助词,可不译,介于主一会儿 停留 更加 一会儿 停留 更加 寻找 特意 跑 把作为 寻找 特意 跑 把作为 5特

47、殊句式。(1)倒装句:臣是以无请也。(臣以是无请也)(2)判断句: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也”,判断句标志)(3)省略句: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肌肤”前面省略了“病”)5特殊句式。文意理解1. 蔡桓公多次拒绝扁鹊的善良劝告,表现了他的什么心理?讳疾忌医的心理 文意理解1. 蔡桓公多次拒绝扁鹊的善良劝告,表现了他的什2. 蔡桓公的哪些言行表现了他的讳疾忌医? 寡人无疾;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桓侯不应;桓侯又不应;桓侯又不悦。 2. 蔡桓公的哪些言行表现了他的讳疾忌医? 寡人无疾;医3. 蔡桓公的病为什么会到“不治”的地步? 他没有正确对待自己的病,不接受扁鹊的忠告积极治疗,以致病情越来越

48、严重,最后到“不治”的地步。 3. 蔡桓公的病为什么会到“不治”的地步? 他没有正确对4.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这个故事劝告人们不可讳疾忌医,有了缺点和错误要接受忠告积极改正,否则小错会变成大错,甚至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4.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这个故事劝告人们THE ENDTHE END篇目五邹忌讽齐王纳谏 篇目五邹忌讽齐王纳谏 北京卷中考文言文最新十七篇阅读导练(经典版)北京卷中考文言文最新十七篇阅读导练(经典版)北京卷中考文言文最新十七篇阅读导练(经典版)北京卷中考文言文最新十七篇阅读导练(经典版)北京卷中考文言文最新十七篇阅读导练(经典版)THE ENDTH

49、E END长,这里指身高 光艳美丽 早晨 与比,哪一个 动词,偏爱 长,这里指身高 光艳美丽 早晨 与比,哪一个 动词,没有谁 受蒙蔽,这里的意思是因受蒙蔽而不明 不时,有时候 满一年 朝见 没有谁 受蒙蔽,这里的意思是因受蒙蔽而不明 不时,有时候 满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认为美 名词作状语,当面 使动用法,使听到 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认为美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照,看 第二天 土地方圆 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照,看 第二天 土批评、指责 议论 偏爱 批评、指责 议论 偏爱 助词,的 代词,代指这件事 向

50、 在 比 助词,的 代词,代指这件事 向 在 比 5重点虚词。早晨 朝见 朝廷 认为美 美丽、漂亮 5重点虚词。早晨 朝见 朝廷 认为美 美丽、漂亮 6特殊句式。(1)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此所谓战胜于朝廷。(2)倒装句宾语前置:忌不自信。(“自信”应理解为“信自”)状语后置: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战胜于朝廷”应理解为“于朝廷战胜”)(3)省略句与坐谈。相当于“与(之)坐谈”皆以美于徐公。相当于“皆以(我)美于徐公”6特殊句式。文意理解1文中表现邹忌有自知之明的句子是哪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文意理解1文中表现邹忌有自知之明的句子是哪句?孰视之,2邹忌认为“

51、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宫里的妃子和身边侍候的人偏爱齐威王,朝中的大臣害怕齐威王,全国的人都有求于齐威王。 2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3邹忌是如何讽谏齐威王的? 邹忌在“讽”齐威王时,很讲技巧,先以家中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由己及君,由家事推及国事,很有说服力。文中邹忌先以切身经历设喻,再将家事国事进行比较,最后得出了“王之蔽甚矣”的结论,使得齐威王心悦诚服地采纳了谏言。 3邹忌是如何讽谏齐威王的? 邹忌在“讽”齐威王时,很4邹忌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并发布政令,悬赏纳谏,开始“门庭若市”,继而“时时而间

52、进”,最后“无可进者”,说明齐威王完全采纳了群臣吏民的意见,以至于大家无言可谏,终于“战胜于朝廷”。 4邹忌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并发布政令,THE ENDTHE END篇目六陈涉世家 篇目六陈涉世家 北京卷中考文言文最新十七篇阅读导练(经典版)北京卷中考文言文最新十七篇阅读导练(经典版)北京卷中考文言文最新十七篇阅读导练(经典版)北京卷中考文言文最新十七篇阅读导练(经典版)北京卷中考文言文最新十七篇阅读导练(经典版)北京卷中考文言文最新十七篇阅读导练(经典版)北京卷中考文言文最新十七篇阅读导练(经典版)北京卷中考文言文最新十七篇阅读导练(经典版)THE ENDTHE END曾经

53、 你 征发 逃走 同样 曾经 你 征发 逃走 同样 爱戴 私自,偷着 到处 攻下,攻克 等到 如果 称王 适逢,恰巧遇到 爱戴 私自,偷着 到处 攻下,攻克 等到 如果 称王 适逢,故意 编次 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安:怎么 鸿鹄: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 停驻 当在征发之列 按照法律 故意 编次 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安:怎么 鸿鹄:比喻有远大发动 劝谏 通“倡”,首发 考虑,思索 渔网,这里作动词,就是用网捕 用鞭、杖或竹板打 发动 劝谏 通“倡”,首发 考虑,思索 渔网,这里作动词,就通“谪”,被强迫流放到边远地区 通“倡”,首发 通“已”,已经 通“披”,穿 通“谪”,被强迫流放到边远地区

54、通“倡”,首发 通“已”,已逃跑 暗地里 处处 逃跑 暗地里 处处 同样 等到 集会商量 同样 等到 集会商量 名词作动词,为王,称王 名词作动词,用网捕 名词作动词,以目示意 名词作状语,依法 使动用法,使恼怒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 名词作动词,用鞭、杖或竹板打 坚:形容词作名词,坚硬的铠甲。 锐:形容词作名词,锐利的武器。 名词作动词,为王,称王 名词作动词,用网捕 名词作动词,以目适逢,恰巧遇到 集会 将领 率领 编次 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写 字条 适逢,恰巧遇到 集会 将领 率领 编次 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于是,就 是 应答 响应 故意 缘故 派 县令 于是,就 是 应答 响应 故

55、意 缘故 派 县令 屡次 几 道路 道义 担任 向 筑 是 替、给 屡次 几 道路 道义 担任 向 筑 是 替、给 文意理解1陈胜起义的直接原因及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直接原因: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文意理解1陈胜起义的直接原因及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2陈胜为起义做了哪两方面的舆论准备?丹书鱼腹;篝火狐鸣。 2陈胜为起义做了哪两方面的舆论准备?丹书鱼腹;篝火狐鸣。 3你认为陈胜是怎样的一个人? 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卓越的组织和领导才能,有超人的才略和胆识。 3你认为陈胜是怎样的一个人? 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卓4文中能体现陈胜少时就有远大志向的

56、是哪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4文中能体现陈胜少时就有远大志向的是哪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5陈胜在动员起义时,最具有鼓舞性,能表现他卓越的宣传能力和雄心壮志的一句话是什么?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5陈胜在动员起义时,最具有鼓舞性,能表现他卓越的宣传能力和6陈胜在分析当时的形势和起义的前途时得出“宜多应者”的结论,他的根据主要有哪两条?天下苦秦久矣;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6陈胜在分析当时的形势和起义的前途时得出“宜多应者”的结论THE ENDTHE END篇目七出师表篇目七出师表北京卷中考文言文最新十七篇阅读导练(经典版)北京卷中考文言文最新十七篇阅读导练(经典版)北京卷中考文言文最新十七篇阅读导练

57、(经典版)北京卷中考文言文最新十七篇阅读导练(经典版)北京卷中考文言文最新十七篇阅读导练(经典版)北京卷中考文言文最新十七篇阅读导练(经典版)北京卷中考文言文最新十七篇阅读导练(经典版)北京卷中考文言文最新十七篇阅读导练(经典版)THE ENDTHE END这里是“时”的意思 优待,厚遇 适宜、恰当 显示 询问 亲自 这里是“时”的意思 优待,厚遇 适宜、恰当 显示 询问 亲自通“又”,放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通“又”,放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名词作状语,向北 形容词用作名词,才能高的人和才能低的人 名词用作动词,发扬光大 亲:形容词用作动词,亲近。 远:形容词用作动词,疏远 形容词用作名词,善良、诚

58、实的人 名词作状语,向北 形容词用作名词,才能高的人和才能低的人 名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痛心遗憾 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痛心遗憾 扩大 眼泪 感动奋发 扩大 眼泪 感动奋发 表转折,却 连接状语与中心语,表修饰 在 对 表转折,却 连接状语与中心语,表修饰 在 对 文意理解1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哪一句一致?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文意理解1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 2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句子回答)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2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的原因是什么

59、?(用文中句子回答)3出师表中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哪一句?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3出师表中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哪一句?苟全性命于乱世,4写出揭示先汉兴隆和后汉倾颓的原因的句子。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4写出揭示先汉兴隆和后汉倾颓的原因的句子。 亲贤臣,远5表明本次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哪一句?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5表明本次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哪一句? 当奖率三军6作者向后主提出了哪几条建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6作者向后主提出了哪几条建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7文中写到“愿陛

60、下亲之信之”,诸葛亮认为“陛下亲之信之”的具体做法应当是什么? 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营中之事,悉以咨之。7文中写到“愿陛下亲之信之”,诸葛亮认为“陛下亲之信之”的8“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8“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文中具体9诸葛亮受命以来怀着怎样的心情并采用了怎样的行动来报答先帝?(用原文回答)心情:夙夜忧叹。行动: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9诸葛亮受命以来怀着怎样的心情并采用了怎样的行动来报答先帝10出师表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报先帝,忠陛下。10出师表蕴含着作者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