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制度四次变革的产权分析_第1页
农村土地制度四次变革的产权分析_第2页
农村土地制度四次变革的产权分析_第3页
农村土地制度四次变革的产权分析_第4页
农村土地制度四次变革的产权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50/50HYPERLINK /中国农业60年:农村土地制度四次变革的产权分析 来源: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时刻: 2009-9-24 8:53:07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建国60年我国农业和农村的进展始终与土地制度的变革相联系,土地制度变革的内容是土地产权关系的调整,实质是如何实现农民对土地的财产权利。建国60年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四次变革,清晰地显示了如此一条改革探究的思路:如何在坚持农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农民对土地的产权,使农村的土地产权关系既能够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又能够符合现代农业进展的要求。 一、土地改革的产权分析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总是

2、涉及到两个方面的目标:一是通过改变土地产权关系,满足不同经济主体(国家、集体、农民个人)的利益要求,规范它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以充分调动各经济主体,特不是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二是通过调整土地关系,使土地制度能够更好地符合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进展的要求,以推进农业生产力进展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然而,土地制度改革的实际效果并不总是理想的,不同经济主体利益关系的处理与农业现代化进展之间也不总是同步的,有时甚至是相矛盾的。一种土地制度的建立,离不开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既定指导思想的阻碍,从这一意义上讲,土地制度的变革又和一定历史进展时期相联系,是伴随实践进展和理论创新不断演进的过程。 新中国建立以后,新生的政

3、权面临的最重要任务确实是迅速恢复生产,为国民经济进展提供差不多的物质条件。在农村,恢复生产最简单的方法是使农民能够获得土地,实现与土地的结合。要使农民能够获得土地,就必须对土地制度进行改革,把地主手中的土地分给农民,“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建国之初,党在农村的政策确实是实行土地改革,把土地分给农民。农民分得了土地,实现了自己的利益和愿望,因此具有极大的积极性。这对农业生产的进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从土地改革以后农村土地制度的差不多关系来看,土地制度的差不多性质是农民的小私有制。这种土地制度决定了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家庭是农村中的差不多经济单位,分散的农民与国家之间没有一个中间层次的组织

4、,农业生产是建立在分散的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农村土地制度的这一特征,从产权关系上看,体现的是新民主主义的性质;从生产力性质上看,体现的是传统的小农经济。但同时又必须看到,当时实行的农民土地所有制并不是一种完整的农民土地私有制。 首先,土地改革后的农地制度与真正的小农土地私有制还有较大的不同。其中最突出的是政府对土地制度有着专门大的政策干预权。土地改革的政策是由政府制定的,农民分到土地后,对土地拥有的权利也要受到政府政策的阻碍,并不完全具有排他性的土地私有权,如对土地的自由支配和契约权。 其次,农民得到的并不是全部的土地产权,要紧是土地的使用权。他们依照自己的身份从政府手中得到土地使用权,这种土地

5、产权是由政府分给农民的。在政府与农民之间,政府实际上比农民对土地具有更大的权力,或者讲,政府掌握着土地的最终所有权,在土地产权关系上,农民的地位是低于政府的。 土地改革形成的以农民土地所有制为差不多特征的产权关系,实现了中国农村土地关系的历史性变革,改变了封建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农民个人成为土地的主人,较好地解决了农民对土地的要求,满足了农民对自身利益的诉求。这种土地产权关系,一方面突出了农民在土地产权中的主体地位;但另一方面,农民所拥有的土地权利又在政策的有效操纵之下,这种土地产权关系是否发生变化要紧取决于政府,而不是农民个人。这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当时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从土地改革以后的土

6、地产权特点与农业生产方式的关系来看,这一土地制度变革并没有为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提供土地制度的条件,农业生产仍然是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一方面把集中在地主手中的土地分给农民,其结果一定是土地的分散化;另一方面,单个农民的经济能力特不微小,全然无力对农业生产进行投入,只能在没有技术进步推动的状况下,靠自己的手工劳动来连续农业生产的进展。土地的分散化和微小的农业经营主体(家庭)这两个因素的结合,决定了土地改革尽管较好地解决了农民的利益要求和生产积极性,然而对农业生产力进步所能够起到的作用却十分有限,同时使这种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得到了土地制度的支持。因此,土地改革以后,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呈

7、现的特征是典型的小农经济,这是不符合农业现代化进展要求的。 二、农业合作化的产权分析 土地改革以后中国农村的差不多土地制度是土地归农民所有的小私有经济。这一土地制度连续时刻不长,就面临着又一次重大变革,即通过农业合作化的道路,变土地农民个人私有为集体所有。土地制度的这一变革,使中国农村土地关系的性质发生了全然性变化,由土地私有制变为土地公有制。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看,这一土地制度变革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之一,因而要紧是由政治因素推动的,是为了在农村奠定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或者讲,是在党的路线主导下,以搞运动的方式进行的土地制度的变革,实践中这一制度变革的速度之快、规模之大、模式之统一足以证明这一

8、点。但同时,这一土地制度的变革客观上也给农民土地财产权和农业生产力进展带来了巨大的阻碍。 对农民土地财产权的阻碍要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所有权方面,土地归集体所有,农民作为个人不再拥有土地所有权,农民只有在作为集体经济的一分子时才是土地的所有者。第二,在经营权方面,土地的经营权归集体,农民个人差不多失去了对土地的经营权,农民差不多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经营者存在,而只是集体经济中的一个生产者。这两方面的变化,使农村中的经济关系由原来国家与农民二者之间的关系变为国家、集体、农民三者之间的关系。农民个人在农村经济中差不多失去了一个独立经济主体的地位,农民的经济利益是通过集体经济来表现的。也确实是

9、讲,这一土地制度的变革,使农民个人的经济地位和经济利益在农村经济中被淡化了,集体经济利益在专门大程度上取代了农民个人的利益,成为国家处理与农民关系的一个中间组织。与此同时,国家的经济利益在农村经济中得到了显著的强化,国家通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这一中间环节,使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差不多上纳入了国家打算的轨道。 土地产权关系的这一变化,确立了农村中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顺序和差不多格局,农民个人因不再是直接的土地所有者而使其经济地位下降,从而其经济利益也专门难得到切实的保证。集体经济组织因对土地拥有所有权而成为农村的差不多生产单位,同时也是农村经济中的差不多利益主体,并成为农民经济利益的代表。国家通过

10、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以各种政策和行政手段,把农业生产活动纳入了准打算的轨道,实际上操纵着集体经济的生产和运行,规范着国家与集体经济的利益关系。这一利益关系的建立是与农村土地产权关系分不开的。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只是存在于最高层次的宪法意义上,现实中农村集体土地的任何变动,都必须通过国家的批准才具有可行性。能够讲,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产权关系表现出的差不多特征是:弱化了农民的土地产权,虚化了集体经济的土地所有权,强化了国家对土地产权的实际操纵。 从土地的集体所有和集体经营与农业生产方式的关系来看,一方面土地不再分散在农民个人手中,较好地解决了土地集中的问题,这有利于推进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的进

11、展。另一方面,集体经济有条件形成比个人更大的经济实力对农业生产进行投入,这同样有利于农业现代化的进展。然而,土地产权制度这一变革所应该具有的对农业生产力进展的积极作用并没有充分地显现出来,从总体上看,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仍然十分缓慢,在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20多年的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笔者认为,出现这种土地产权制度变革与农业生产力进展和现代化进程不相协调状况的缘故要紧有三个方面: 第一,没有伴随土地产权制度的变革改变农业生产要素的结构。土地的经营权集中了,但农。业生产要素的结构,即农业劳动力与土地的组合结构没有变化。土地的总量和劳动力的总量没有改变,甚至在原有土地规模上

12、劳动力的数量有了进一步增加,仍然是较多的农业劳动力与较少的土地相结合。农业生产的这一差不多要素结构不发生变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就缺乏差不多条件,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仍然难以突破。 第二,没有伴随土地制度的变革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特不是农民的经济利益没有得到切实保障。农民失去了在生产中的经营主体地位,加上农村集体经济体制存在的问题,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挫伤。作为生产主体的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整个农业生产只能是在低效率的状态下运行。 第三,没有伴随土地产权制度的变革真正增强集体经济组织的经济实力。在国家和集体经济组织的关系上,把国家的经济利益放在优先的位置上,集体经济组织的利益高度服从于

13、国家利益。如此的差不多利益关系安排,使集体经济组织的利益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而长期处于徘徊进展的状态。集体经济组织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对农业生产进行投入,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进步与农业现代化进展的要求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农业落后的状况不仅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变,而且积存的问题日益突出。 由于这些方面的缘故,尽管土地经营权的集中为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进展制造了土地制度的条件,但因为其他方面的问题没有得到专门好的解决,整个农业生产的差不多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变,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差不多上处于停滞状态。 总结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的农村土地制度变革,能够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土地集体所有制变革改变了中国农

14、村几千年来的土地私有制度,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奠定了农村生产关系的基础,这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第二,土地集体所有制使农民失去了在土地产权关系中的主体地位,农民只拥有抽象意义上的土地产权,土地产权关系的主体由农民个人变为集体经济组织。土地产权关系的这一变化,使农民在土地产权关系中的经济利益受到了直接的损害,严峻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第三,土地集体所有制变革对农业生产力进展和现代化进程产生的阻碍特不有限,尽管从土地产权制度变化的角度看,制造了农业规模经营的差不多条件,但由于其他的问题没有得到相应的解决,导致土地产权制度的变革并没有带来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业现代化的较快进展。 三、家庭承包

15、责任制的产权分析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以农村集体经济的经营模式改革为起点的。农村集体经济经营体制的改革,从本质上讲,是对原有集体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其内容是集体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即土地所有权归集体所有,经营权归农民家庭所有。集体经济这一经营方式的改革,打破了连续20多年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的差不多模式,建立了土地集体所有、家庭经营的新模式,这是我国在总结农村集体经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这一创新的实质是把农村土地产权的重心重新落实于农民个人(家庭)。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首先,这一改革使农民在土地产权关系中获得了直接的权利,这是在土地集体所有条件下,土地产权向

16、农民个人(家庭)的回归。家庭承包责任制与原有土地产权关系的不同在于把土地的经营权明确地归农民家庭所有,土地产权不再集中于集体经济组织。农村土地产权在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民之间的分离,使农村中的经营主体由集体经济组织变为农民家庭。经营主体的这一变化,重新确立了农民家庭在集体经济中的主体地位。这时,集体经济组织行使的只是作为土地所有者的权利,与土地经营权相联系的其他权利,最重要的是土地收益权都归农民家庭所有。这就弱化了集体经济组织在土地产权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强化了农民家庭拥有的土地产权的权能。 其次,农民获得了土地经营权以后,成为农业经营活动的实体,从而具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利益。农民不再是通过集体经济

17、组织的分配来得到自身的经济利益,而是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直接得到收益,并以农民家庭为差不多单位在集体和国家之间进行收益的分配。这是由土地产权制度变化决定的利益格局的变化,它从制度上保证了农民家庭利益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优先地位。这时,农民个人(家庭)的利益要紧不是由集体经济组织和国家的行为来决定(在土地承包经营合同确定的条件下),而是由农民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和市场因素来决定,农民开始成为农村中独立的利益实体和市场主体,这就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种源于直接经济利益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业生产主体农民的生产力,同时具有专门强的持续性。 然而,以土地集体所有、家庭经营为特征的土地产权关系

18、对农业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进展,更多的是负面阻碍。集体土地的经营权由分散的农户来掌握,实际上是缩小了土地的经营规模,从土地产权制度上固化了农民家庭与小块土地相结合的传统小农生产方式,这显然是不符合农业规模经营和现代化进展趋势的。从农业生产要素结合的方式来看,家庭承包责任制与建国初期土地改革以后形成的小农生产方式的格局并没有实质性区不,仍然是农民家庭与小块土地的结合,不同的只是土地所有权归个人所有依旧归集体所有。从土地经营方式的特性来看,对其产生直接阻碍的并不是土地的所有权,而是土地的经营权。土地经营权分散的结果必定是小规模经营方式。假如不对与家庭承包责任制相联系的土地产权关系进行调整,那么,土

19、地经营方式只能是小规模的分散经营。正是如此的土地产权关系,成为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的土地制度障碍。 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特征的土地产权制度的变革,一方面通过土地产权关系的调整,突出了农民在土地产权关系中的主体地位,比较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对农业生产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土地由分散的家庭承包,又回到了传统的小农经营方式,成为农业规模经营的障碍,这又不利于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现代化的进展。从这二者对农业生产力进展的综合作用来看,在改革后的前期时期,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农业生产力进展起到的促进作用占主导地位。当农业的进展进入到要紧依靠技术进步和规模经营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时

20、期时,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对农业生产力进展的阻碍作用日益显现,假如这一问题不能得到专门好的解决,农业生产力的进展就必定会出现停滞的趋势。要改变农业生产力进展的这种趋势,必须推动土地制度的进一步变革,消除土地制度问题对农业生产力进展的阻碍作用,重点是要解决好土地经营权分散的问题,使土地产权关系有利于经营权的集中和土地的规模经营。 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产权分析 家庭承包责任制条件下土地产权关系的缺陷是经营权分散,不利于农业的规模经营和现代化进展,因而这也是深化土地产权关系改革要解决的要紧问题。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确实是在总结家庭承包责任制实践的基础上,一方面更充分地实

21、现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能,使土地承包经营权真正成为农民的一种财产权利;另一方面又为实现土地经营权的集中提供了土地产权制度的保证。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指农民能够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在不同的农户或经济组织之间进行流转。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能够进行流转是对土地产权制度的又一次重大调整,事实上质是把土地承包经营权真正作为一种归农民所有的财产权利,以充分实现农民拥有的土地经营权权能。在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以后,土地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就实现了分离,所有权归集体,经营权由农户掌握。但由农户掌握的土地经营权并不充分,它只限于农民有权决定在承包土地上经营什么农产品,而不是一种

22、真正的财产权利。或者讲,农民拥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没有得到充分实现。农民拥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究竟是一种什么权利?是债权依旧物权?它包括哪些内容和权利?对这一问题我们在实践中有一个认识过程。 2002年第九届全国人大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十条规定:国家爱护承包方依法、自愿、有偿地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这是我国第一次把土地承包经营权列入法律爱护的框架。在此基础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2007 年10月1日起施行)把土地承包经营权界定为用益物权。物权法第一百一十七条规定:用益物权的差不多权利是用益物权人对他人所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用益

23、物权具有以下特征:1用益物权是由所有权派生的物权,被称为“他物权”。2用益物权受限制,用益物权人不得对财产的所有权进行处分,而且用益物权人对财产占有、使用、收益的权利具有期限性等。3用益物权一经设立,便具有独立于所有权而存在的特性。所有权对物的支配力受到约束,对物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能由用益物权人行使,所有权人不得干涉,而且也能够抵抗第三人的侵害。第一百二十八条“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依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有权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转包、互换、转让等方式流转。流转的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未经依法批准,不得将承包地用于非农建设。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收益归承包人所有

24、,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应遵循的差不多原则。 物权法把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一种用益物权,事实上质是把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一种财产权利,而不是仅仅看作是一种生产决定权。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从法律地位上的确认和经济内涵的界定,反映了我们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认识的不断深化。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的关键在于把它看作是一种财产权利。作为财产权利,是能够通过权利的交易,为其拥有者直接带来收入的。 土地承包经营权从不能流转到能够流转这一变革,在产权关系上的最大变化是农民对土地真正拥有了财产权利。农民作为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在集体所有的土地产权关系中,不再只是法律意义上拥有产权,而且在经济意义上对土地产权也具有了实

25、际的支配权。农民不仅能够直接使用和经营土地,而且能够在一定条件下把这种权利在市场上进行流转。这就使农民拥有的土地产权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农民既能够自己去经营土地,也能够把这一权利出让给其他农户,由其他农户去经营土地。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出让,确实是一种产权交易,也是农户以另一种方式来实现他所拥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户出让土地承包经营权所取得的收益,确实是他的财产收入。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使土地产权关系走向商品化。在农村,土地是公有资产最重要的内容,就土地产权关系来看,在土地承包经营权不能流转的情况下,土地经营权是固定在农户手中处于静止状态,这时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就不具有商品的性质。这种状况反映

26、了现有的土地产权关系还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的进展要求。在现代经济的条件下,生产要素的产权分离是一个差不多趋势,生产要素产权分离又是通过市场途径来实现的。就像任何商品的价值必须通过市场来实现一样,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一种财产权利具有的价值也必须通过市场途径来实现。生产要素的产权分离,就其内容来讲,确实是财产所有者把属于他的一部分产权让渡给其他人,因此,让渡不是无代价的,而是有偿的,财产所有者对自己财产权利的让渡在经济上要得到回报。正是由于产权的流转,使拥有财产权利的经济主体实现了自己的财产价值,同时也使没有财产权利的人得到了所需要的一部分财产权利,并通过对权利的运用取得经济收益。产权的交易、交易的市场

27、化,是促进生产要素产权分离的有效推进力量。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确实是拥有这一权利的农户,把它作为商品在市场上流转,以实现这一权利的价值。土地经营权在不同农户之间的流转过程,也是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过程。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商品化,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客观要求,是现代经济进展表现出的一般特征。 从农业生产力进展的客观要求来看,土地的规模经营是差不多趋势。在土地承包经营权不能流转的条件下,分散的农户与小块土地相结合这一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特征难以改变。土地经营权由分散走向集中,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关键是要摆脱对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制度束缚,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顺利流转。它为推进

28、农业规模经营制造了以下两个条件: 第一,为规模经营提供了土地产权制度的条件。我国农业在国民经济进展中一直是处于弱势产业的地位,其中一个重要缘故确实是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要从全然上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有效推进农业规模经营的进展,而土地集中是一个差不多条件,土地集中又是只有在一定的土地产权制度下才能实现。在目前土地承包经营权由家庭分散拥有的情况下,通过承包经营权流转来实现土地经营权集中是一条差不多的、具有可操作性的途径。它既能够与现行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相衔接,保持现有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又能够有效地解决好土地经营权集中的问题,更好地推进农业规模经营的进展。 第二,为农业劳动力转移提供了人地分离

29、的条件。土地的集中与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是进展农业规模经营过程中的两个差不多现象,同时都与土地产权制度相关联。在现有土地产权制度下,农业劳动力外出打工的多,真正实现转移的少,其中的重要缘故确实是目前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不能在农户之间进行转移,农业劳动力尽管在外打工,差不多不从事农业生产了,但在农村的土地经营权承包关系仍然存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重要功能之一,是使一部分农业劳动力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脱离与土地经营权之间的直接关系,不再直接掌握土地经营权。这时,土地经营权对农户来讲,差不多是一种财产权利,而不是一种生产权。劳动力与生产权的分离,也就为人地分离、农业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制造了基础条件。

30、农村土地制度的四次变革,使我国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进展。在这一过程中,农民拥有的土地产权不断得到落实,农民的利益不断得到保障,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不断得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体土地产权制度不断得到完善。第十三章 改革的稳步推进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的序幕从农村拉开。19801984年全市农村经济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改革逐步推开。1980年市委组织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进展若干问题,努力肃清“左”倾思想的阻碍,大力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这时农村的要紧体制是以包工定额记分和联产计酬为要紧形式。19811983年,努力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

31、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农业生产责任制以大包干为要紧经营形式的格局已差不多确定下来。大包干也称包干到户,立即集体所有的土地承包到户,耕畜和中小型农具折价卖给农户。1984年由承包户与生产队(或大队)签订承包合同,承包年限各有不同。由于承包责任制的形成,分配形式也由工分制改变为“除必须上缴的部格外,剩余部分归包干户所有”。由于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使农村的劳动力出现剩余,劳力开始查找新的出路,重新组合,为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和产业方式的转变打下牢固的基础。10月20日,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市委、市政府按照进展“有打算的商品经济”的目标,以市场需求,建设郊区型农业为模式,大力进展

32、果、牧、渔、菜、菌五大种植业。至1988年,区内水果种植面积达44512亩,产量达28064吨,分不比1978年增长3.43倍和30倍;生猪存栏数8.2万头,出栏数5.25万头,出栏数比1978年增长78.6;水产品产量1846.2吨,比1978年增长6.33倍;蔬菜播种面积2.9万亩,总产量3.82万吨,分不比1978增长38和18.5倍;食用菌要紧以蘑菇为主,1988年蘑菇总产量为2456吨。当年农业总产值达1.46亿元,比1978年增长4倍。多种经营使农民增加收入,农民年人均纯收入758.4 元,比1978年增长8.7倍。农村中的富余劳力和资金开始投向乡镇企业。试论农村土地家庭永包制土地

33、承包权长期化的一种模式 摘要:家庭承包责任制是当前符合我国生产力水平的土地经营模式,然而在家庭承包制的基础上,土地承包权如何进一步长期化是急需考虑的。本文提出了土地长期化的一种模式家庭永包制,同进对家庭永包制的概念、特点和运行机制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家庭永包制家庭承包责任制 中央十五大和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家庭承包土地长期化的问题,各地农民是翘首以盼,然而承包土地长期化,选择哪一种模式较好呢?笔者认为土地家庭永包制是家庭经营土地长期化的一种较好模式。本文就对农村土地家庭永包制进行一些探讨。 一、农村土地家庭永包制的概念、特点和依据 (一)农村土地家庭永包制的概念 农村土地家庭永包制是以一定时点

34、的人口为依据,把土地资源的使用权按人口平均的、永久的承包给农户,国家对农户提出一定的责任要求,换句话讲确实是以农户为差不多单位进行“永包”,同时农户负有一定的责任。农村土地家庭永包制是在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延长土地承包权的期限,扩展土地承包权的,强化承包权的财产权和分配权的一种土地承包长期化的经营模式。 (二)农村土地家庭永包制的特点 1、农村土地家庭永包制的权利规制。一是使用权永久性占有。农村土地家庭永包制的最大特点确实是土地使用权永久性占有。二是承包权能够与使用权统一于农户,也可能单独存在,其单独存在就体现农户的生存就业保障权利。三是农户对土地具有一定的处置权。这种处置权不是土地

35、非农化的处置权,而是农户转让土地使用权和承包权的权利。 2、农村土地家庭永包制的使用约束。一是土地用途约束。永包的土地必须遵循国家产业政策和的规定,按照按照规定的用途使用,不能转为用地和房产开发等非农用地,永久性耕地绝对禁止改变使用方向。二是权利人的条件约束。永包的条件必须是集体的成员和具有一定民事行为的农民。 3、农村土地家庭永包制的义务要求。一是生产责任。农村土地家庭永包制要求土地必须有一定的生产责任,永包的条件是每年要有一定的生产成果基数,而且要随着生产力的而逐步递增。这要紧是防止土地任意抛荒。如不能达到合同的要求,集体所有者或者土地的终极所有者能够依法收回。二是税收责任。永包的土地必须

36、按要求交纳土地使用税(或者租金)、土地增值税和生产经营中的各种税收,拖欠税金,集体或者国家能够终止永包关系。 (三)农村土地家庭永包制的理论依据 1、农村土地家庭永包制符合物权法的产权二重分离的原则。在物权法上,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是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搞活财产使用权的条件下产生的。市场经济越发达,越成熟,使用权就越重要,使用权的相对独立性就越强。这是物权变化的一种差不多趋势。我国地权的进展也应适应这一进展趋势。土地永包制正是这一原则的体现。在永包制下土地终极所有权属于乡村集体,使用权永久承包给农户,所有权与使用权适度分离,在这种分离的形式下强化了土地使用权,淡化土地所有权,符合地权进展的趋势。

37、淡化土地所有权并不是否认、贬低所有权,只是为了更加突出使用权的作用。 2、农村土地家庭永包制符合土地资本二重性的原则。土地对乡村集体而言具有终极所有权,是资本。资本的本性决定了要追求利润,既然土地对集体来讲是资本,那么投资(永包)给农户后,乡村集体不能收回,然而能够回购,能够在国这有宏观政策的指导下监督使用。乡村集体把土地资本投资给农户,土地使用权作为永久使用的生产性资源,又是资产,既然是农户的自有资产,农户就有置换、盘活的处置权,这就创新了农户之间的市场机制,解决了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理论障碍。 3、农村土地家庭永包制符合法人财产权的差不多准则。农村土地家庭永包制不是土地私有制,因为土地所有权还

38、在集体或者国家手中,农民仅拥有类似公司一样的法人财产权,就如土地是所有权主体的一种资本一样,对农户进行投资,所有者享有猎取红利和土地增值的权利,也享有土地最终所有权,然而只要承包经营者不违反法律或者国家规定的产业政策,所有者就不能够收回这种投资。承包者拥有永久的使用权和在法律规定内的处置权。这与公司制企业的法人财产权利有异曲同工之妙,差不多上符合公司法人财产权的差不多准则。 二、土地家庭永包制是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以家庭为单位的土地承包经营责任制是符合我国现有的生产力水平和制度的实际需要,而家庭永包制则是对承包责任制时限的永久延伸,因此,农村土地家庭永包制也是由我国现在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承包土地

39、长期化的经营模式。 1、农村土地家庭永包制由我国专门的国情决定的。一方面我国生产力水平较低,都市二、三产业不发达,还不能满足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需要,另一方面我国人口总量大,而且农村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大,这就决定我国的就业和社会保障的任务、压力相当大,这就要求土地必须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承担就业和社会保障功能,而不能一下子全部放开土地市场,或者将土地私有化,否则将会有许多人失出就业生存保障,反而会整个社会进展。这就决定了土地家庭经营是一个长期趋势。家庭经营的长期性与土地承包经营的短期性和契约的不稳定性,就要求土地承包权长期化,以适应生产力进展的需要。因此,当前的国情确实是土地既要家庭

40、经营,经营权又要长期化,较好的方式确实是选择土地家庭永包制 2、农村土地家庭永包制由我国过去的进展所决定的。因为过去我国为了进展,采取以牺牲农业和农民的非均衡进展战略,农民的各种社会保障基金都用于扩大再生产,农民没有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障基金,国家也没有能力拨出一定的资金关心农民建立保障资金,社会保障只能从土地上想方法。因此,在农民没有社会保障基金的情况下,土地承载一定社会就业和保障功能是我国过去高积存、低消费的分配模式所决定的。 3、农村土地家庭永包制是农业渐进改革的方式决定的。我国的地权改革是渐进式的增量改革,这种改革就决定了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必须又一个较的过程。土地经营的层次和经营模式确实

41、是由这种改革的方式所决定的,土地承包的期限只能逐步延长。在改革的效率上,遵循帕累托改进的要求,这就要求我国的土地制度要在不阻碍社会稳定和进展速度、整体效益的前提下逐步改革,家庭承包责任制在开始是一个大多数人都能同意的模式,在通过二十多年的摸索后,再进一步延长土地的承包期限,可不能引起太大的争议和阻力;在改革的路径上是先易后难,由于我国长期受公有制的阻碍,土地物权化难以一下子同意,这就决定了我国的土地物权化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因此土地也只能随着土地物权化而由低级向高级逐步流转,这就决定在制度选择上只是先选择非物权化的家庭承包经营,再过渡到物权化的空话永包制;在改革的策略上,是增量改革和边际革命

42、的方式,这就决定了土地权利完善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土地所承担的社会保障和就业功能也只能以逐步淡化,而不能一下子取消,土地的生产要素性质也需要逐渐恢复。 5、家庭永包制是农民对体制创新的“内生”需求。我国最初的改革措施,即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实是农民“内生”要求的结果。家庭永包制也是由于农业市场化过程中存在土地所有权交易障碍(因为我国规定所有权为国家所有,不同意买卖)和农民对承包土地的预期不足,而又阻碍农业市场体制和土地生产要素性质的关键,才内生出了对家庭承包责任制长期化的要求。 6、农村土地家庭永包制是土地流淌的“内生”需求。因为我国在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之间增设了土地承包权,这就使

43、行土地使用权的流淌有两种情形,一是土地承包权和使用权同时转让,这种情况确实是我们平常所讲的土地转让,它能够弥补所有权不能流转的缺陷。尽管承包土地能够流淌,然而承包使用权的商品性、价值性和财产性却至今尚无定论。另一种是只转让土地使用权,即土地在所有权与承包权分离的基础上,再进行第二次两权分离,承包农户保留承包权,转让土地经营使用权,其转让不超过第一次承包的期限,承包农户仅以一纸契约获得土地酬劳,这种酬劳如何支付,其存在的依照是什么并不清晰,也没有任何文件规范。假如是生存、就业和社会福利功能的体现,没有依据。假如是“租”的性质,其财产性又不明确。因此,土地双重两权分离的理论基础不充分使承包土地的财

44、产性质受到了制约,而现在土地流淌又是目前农村制度需要解决的最大难题,也就讲土地流淌的相关制度是市场及其微观主体的最需要的制度,因此家庭永包制是土地流淌的“内生”需求。 三、推进土地家庭永包制的现实意义 农村土地永包制使土地经营模式有了比较准确的方向,是对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创新,适应了市场的要求,比较完全的解决了农业进展的土地制度供给瓶颈,提高了农民对土地的预期。农村土地经营模式从家庭承包责任制向家庭永包制过渡对完善农业经济制度,推动农村土地市场化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1、农村土地永包制是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的重大突破。家庭永包制继承了家庭承包制的合理“内核”,即以家庭为单位,确保了农民的就业生存保障

45、的权利。能够讲具有家庭承包责任制的特点。然而又突破了家庭承包制的范畴,农民的承包权不是临时性的、短期性的,而是长期占有,是对家庭承包权承包期的无限延伸。 2、农村土地永包制降低了交易费用、治理费用和磨擦成本。由于乡村集体与农户之间的行政关系变成了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有关土地使用的托付代理关系,定期契约变成了一次的契约,节约了谈判成本和契约成本,减少了集体与农民的讨价还价的时刻和成本;减少了集体那个本身就不存在的经营单位,经营边界缩小,进而减少了时期性分配费用;由于农户与集体之间的上下级行政关系变成了土地所有者与土地使用者之间的关系,集体只负责土地的使用和土地经济实现形式的实现,没有必要再对农户

46、的生产经营进行治理,减少了集体的治理费用。 3、农村土地永包制提高了农民的预期,投资收益内在化。由于土地变成“自己的”,农民就可不能再担心对土地进行长期投资后,不能及时收回土地收益。这就为农民进行长期投资提供了动力机制和收益保障机制,也确实是土地的收益内部化。因此,农村土地永包制就解决了农民不敢投资和土地投资不足,肥力日趋递减的趋势。 4、解决了土地流转的难题。在家庭承包制下,承包土地流转有一个难题,即承包农户既不是土地所有者,也不具有一定的物权,什么缘故能够进行有偿出售的。而家庭永包制下这一难题就迎刃而解,因为在永包制下,土地在一定程度上确认为农民的财产,是财产就必定有一定的价值,从而承包者

47、就能够对其出售。 5、为农村吸纳资金制造了条件。在土地永包制下,土地变成了真正的生产要素,而且土地依旧不动产,因此具有保值、增值功能。因此,许多投资于股票、存款和债券的资金就会转向投资于土地,这既解决了农村投资长期不足的问题,也扩大了土地流淌的范围,提高了土地流淌的成功率,提高了土地流淌的频率和速度,促进了农村地产市场的完善。 四、创新适应农村土地家庭永包制的相关制度 农村土地家庭永包制是继解放初期的土地改革、二十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期的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责任以来的第三次土地制度大变革,这一制度的变迁需要其相关制度与之配套。 1、制定土地财产法,明确承包土地的财产权。个人财产权的法制化

48、与连续性是西方国家繁荣昌盛的全然缘故。在中国如此一个不太重视产权,没有维护产权适应的国家中,只有确立土地财产权的依据,才能保证农业资本的扩张和积存,才能获得农村社会进展的永久动力。据此,应制定土地财产法,或在宪法中明确集体所有土地的农民承包使用权和承包权是一种财产权。农民所拥有的集体所有的承包使用权是农民以合同契约形式取得的一种财产权,在合同有效期内为农民所占有、经营、使用,其产品为农民所支配,在规定的使用期限内能够继承、再租赁、赠予、拍卖、抵押、入股。使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在长度、广度、独立性和确定性上保障。 2、所有权逐步由集体所有向国家所有转变,提高土地市场化配置效率。在承包权由定期变成永久

49、后,所有权应适应这一变化,由集体所有,变为国家所有,集体能够作为国家土地治理的代理人。因为假如在土地永久化后,土地还由国家所有,土地就无法进行社会化配置,跨区域流淌还存在许多障碍。从实际上看,当前土地的终极所有权在国家所有,集体所有权的体现确实是经济实现形式即收取提留和鉴定承包合约,集体没有最终处置权,因此集体也只是名义上的所有者,或者讲所有权的代理人,真正的所有者仍然是国家。当土地承包权长期化以后,集体也不需要鉴定合约了,其所有权主体地位更加名不符实了,不名正言顺如回归土地代理人的位置,又符合地权的进展趋势,而且还有利于土地治理和土地生产要素在社会范围内发生作用,能够更加有利于爱护农民的承包

50、权。 3、建立土地保障的替代机制,逐步还土地生产要素性质。要积极而稳妥地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将农村的社会保障由依靠承包地转变为依靠社会和制度。采取“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形式多样,农民自愿”的原则,多渠道、多层次、多方式地兴办养老、医疗、生育、伤残等保险。途径是先通过建立“承包地+个人帐户”的双重社会保障制度,积存社会保障基金,在积存一定的资金后,承包地的保障功能逐步退出,立即“承包地+个人帐户”的双重保障体制向单纯的“个人帐户”式的社会保障制度转化,还土地以正常的生产要素性质,尽可能的发挥土地的经济功能。 4、农地承包权证券化,加速土地使用权市场化。土地承包权的财产性质与一般有价值的

51、财物有所区不,由于固定性,且难于分割携带,其流淌范围、速度、方式都受到限制。这就要求对土地流淌的载体进行创新。80年代以来,国际市场上出现了融资方式证券化趋势。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不动产证券化的都在20年以上,我国要保证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犁实现,促进农地承包使用权市场化和流淌化,必定要走农地证券化这一条路,推行土地承包权和使用权证制度。使用权的标的只是地表及地表附属物。确定初始使用后,给使用者颁发土地使用权证,以维护农地使用权的权威性、严肃性,使使用者有较完整意义的使用权,使用权证在承包时一次性签发,作为土地交换的媒体土地实物交易。一般以1亩为单位(类似股标1元1股),同意承包期内在使用权市场

52、上收交易,土地使用者的权利义务关系随券持有人(证券持有人交易时要在土地治理机构过户登记)进行流淌。土地使用权证的所有者,又要将土地托付、租赁给农户经营,也可抵押、入股,实行使用权的二次分离,土地使用权证交易实行权属登记制度,对权属变更进行监督,按照“认地不认人,地证合一”的原则,集体所有权主体只与最后登记在册的土地产权主体发生契约的责任关系。农地证券化是农地市场化的载体,也是提高农地配置效率的前提条件。 5、完善农村土地税制,合理分配土地收益。一是要开设土地增值税。增值收益应在终所有者、乡村代理人、承包农户、经营使用者之间按各自的地位、作用和投资各取所获。级差地租归使用者,级差地租归所有者。二

53、是要开设土地赠与和遗产税。 毕业论文搜集整理:毕业论文网二、家庭承包责任制下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在集体经济无法满足农民生存需要的贫困地区,生产责任制往往成为政府最有效的方法。1956年全国出现大办高级社高潮后,农业生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许多地区都试行过包工包产到户的责任制2.19591962年,为了借地度荒,农业生产责任制开始恢复。直到1979年改革开放时,出自于农民自发的承包经营的冲动从未停止过。与一般人的想像相反,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发端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农业进展的两个文件,尚未确信包产到户、大包干,反而明文规定不许包产到户、不许分田单干.1978年底新制定的农村政策的基调是休养生

54、息和加强基层自主权。这两个方面都没有要在农村启动体制改革,特不是产权改革的思想。1978年底小岗生产队把农民家庭对产量的承包进展成对土地经营的承包,成为农村改革的发源地。1979年中央转发的国家农委党组关于农村工作问题座谈会纪要,规定边远山区单门独户同意搞包产到户,分田单干,不是单门独户的地点有人包产到户,也不必禁止,不批不斗,不要牵强纠正,这就对包产到户开了个小口子。1980年,再一步开口子就扩大到整个贫困地区。当时贫困地区成了国家一个包袱,解决不了这类地区的吃粮问题。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确信了土地的农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包产到户30年的非法存在结束了,从此成为中央政策。1982年6

55、月,全国农村实行双包的生产队已达71.9%,其中实行包干到户的生产队占全国生产队总数的67%,到年底,全国实行双包的生产队增加到了78.8%.1983年1月的中共中央1号文件完成了对农业生产责任制的理论总结,称双包为主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民的伟大制造,认为家庭联产承包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不仅农业要实行,林业、牧业、渔业、开发荒山荒水以及其他多种经营方面,也要抓紧建立联产承包责任制。伴随着家庭承包制的产生、确立、退化与创新,农村经济是在波动中向前进展的。19801984年是家庭承包制确立并在全国大力推广时期,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1.33元增加到355.33元,年均增加近33元,年均增长1

56、5.9%.1984年出现了卖粮难、卖棉难现象后,连续4年粮食产量下降。19851991年农民收入在波动中缓慢增长,年均增长42%,年增长9.3%,1989年为负增长(-1.6%)。在农业生产徘徊的情况下,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推动了农村经济接着向前进展。从1992年开始,中央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第一,进一步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形成的农产品价格双轨制,开始转变为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市场购销体制。第二,坚持稳定家庭承包责任制。强调家庭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的差不多经营制度和农村经济体制的基础,必须长期坚持不动摇。1993年中央提出在原有耕地15年的承包期到期后,

57、再延长30年不变。1998年8月延长土地承包期30年的政策被写进了新修订的土地治理法,这是从农村合作化以来中国农民的土地使用权首次得到法律保障。2002年通过的农村土地承包法又一次以法律的形式确保了以家庭承包为主的经营制度长期不变。第三,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第四,积极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1978年开始的农村改革促成19781984年间农业超常规增长,其后农业增长速度明显放慢。由于1978年底开始的改革是从几方面同时进行的。我们除了变革微观经济主体并将集体制转变为家庭承包经营的农作制度外,还改革了整个制度环境。如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农产品统购派购范围和降低征购指标,开放

58、城乡农产品集贸市场等等。在这段时期农业的投入要素,尤其是化肥也有快速增长。1985年以后,我们在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制的同时,还大力进展乡镇企业,进一步深化包括农产品流通体制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内的整个制度环境改革。到底什么是导致19781984年间农业超常规增长及其后增长明显放慢的缘故?从理论上讲,上述各项改革都可能对农业生产起促进作用。依照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1985年前后中国农业的不同经济续效要紧是由其土地产权不同特征决定的。19781984年农业超常规增长要紧是由于政府保持农民土地产权排他性的完整性及其被充分地执行,提高了农地资源的利用效率。经济学界过去认为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是技术

59、进步和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带来的。然而,我们认为假如没有产权合约结构发生全然性的变化和政府对农民土地产权排他性限制的减少,即使发生技术进步和生产组织落实到户,也不可能导致生产效率全然性的提高。例如,在人民公社制度实行期间,政府一直对农业机械、化肥、农药、农用薄膜、农业用电、农用柴油以及小农具等生产资料,实行价格优惠和不断降价的政策,这些优惠政策是在农民土地产权排他性严峻限制下的情况下实施的,因此对生产效率的提高并没有产生决定性的阻碍。因为对农民土地产权排他性的限制所产生的后果与低价优惠的激励是完全无法对称的,即对土地的强制性合约操纵和强制性合约享益所造成的激励的缺乏是低价优惠不管如何也无法弥补的

60、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农民土地的剩余权益发生本质性的变化。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差不多上自己的,生动地反映了农民拥有完整的剩余享益权。加上,改革开放之初国家制定农村政策的基调是对农民休养生息,当时农村基层政权规模也没有膨胀。因而,农民土地的剩余操纵权也相对较固定。与人民公社时期相比,农民土地产权排他性空前提高。农民土地排他性的产权能被充分地执行,要紧是由于不管是地点政府、村干部,抑或是农民甚至是都市居民,都不是旧体制下的既得利益集团,都从土地家庭承包制度的确立中获得了额外的收益,这次农地制度变迁属于典型的帕累托改进.19852002年农业增长速度放慢要紧是由于农民土地产权排他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