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兰亭集序兰亭集序课件_第1页
高二语文兰亭集序兰亭集序课件_第2页
高二语文兰亭集序兰亭集序课件_第3页
高二语文兰亭集序兰亭集序课件_第4页
高二语文兰亭集序兰亭集序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兰 亭 集 序 兰 亭 集 序 【国学品读】【读】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孟子尽心上)【品】所以,看过大海的人,便难以被其他水吸引了;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便难以被其他言论吸引了。【悟】一个人精神世界的成长,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越不断进取,越能体会到圣人之道的宽厚博大,停在中途的人最容易自以为是。【国学品读】【读】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品】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长大的。【悟】“一曝十寒”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如果没有耐心和恒心,再容易再简单的事,也很难取得成功。孟子意在劝导人们进德修业要持之以

2、恒。【读】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助读资料】 一、作者简介书圣王羲之 简介: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祖籍琅琊(今山东临沂),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助读资料】 贡献: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自成一家。 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他与其子王献之被合称为“二王”。 贡献: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自成一 二、作品简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兰亭序是传颂千古的名迹,法帖相传之本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势纵横,变化无穷,如有神助

3、,充分体现出行书起伏多变、节奏感强、形态多姿、点画相应等特点,在章法(布白)、结构、用笔上都达到行书艺术的高峰,唐太宗对其推颂为“尽善尽美”。 二、作品简介听来自历史的声音 兰亭集序在文学上的历史地位 此文一意反复生死之事甚疾,现前好景可念,更不许顺口说有妙理妙语,真古今第一情种也。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九 雅人深致,玩其抑扬之趣。 李兆洛骈体文钞卷二十一听来自历史的声音 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而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七 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

4、务清 非止序禊事也,序诗意也。修短死生,皆一时诗意所感,故其言如此。笔情绝俗,高出选体。 浦起龙古文眉诠卷四十二 非止序禊事也,序诗意也。修短死生,皆一时诗意三、背景回放赋兴会之盛状感生命之真谛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与名流高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举行修禊诗会。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抄录成集,大家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即兰亭集序。三、背景回放【拓展链接】后人评“书圣”1.萧衍(梁武帝)云:“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2.庾翼:“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

5、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拓展链接】3.梁武帝:“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4.唐太宗:“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3.梁武帝:“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整体感知】 一、图解课文【整体感知】 二、内容概览 本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 二、内容概览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完成下面的问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

6、词的含义。(1)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_。介词,_。_)春季的末一个月在古代习俗,到水边洗濯、嬉游,并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完成下面的问题。春季的末一个月在古代习俗(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形容词作名词,_。_。形容词作名词,_。_)贤士全,都年轻的人,年长的人全,都(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形容词作名词,_贤士(3)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_。_。_。名词作动词,_。_。_。动词的使动用法,_。_。古今异义词,古义是_。今义是次第较后;第二(用于列举事项);次要的地位)高高高的激荡回旋的

7、水流环绕四周汲引使流酒杯,两侧各有一耳曲水岸边。次,地方(3)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高高高的(4)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连词,_。助词,_。_。_。名词作动词,_。_)虽然定语后置的标志热闹数量词饮酒深藏的感情(4)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虽然定(5)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代词,_。_。古今异义词,古义是_。今义是种类。_。古今异义词,古义是_ ,今义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动词的使动用法,_。动词的使动用法,_。副词作动词,_。动词作名词,_。_)这和风物品,物类。指

8、天地万物兴盛繁茂用来使放纵使驰骋看到的,听到的尽实在(5)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这和风2.体会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状语后置句、省略句。状语“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置于“会”后,“会”前省略主语“名士们”)译文:_(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聚会。2.体会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的兰(2)引以为流觞曲水。(省略句。“引”“以”后省略宾语“之”)译文:_(3)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定语后置句。“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译文:_虽然没有热闹的管弦音乐。汲引(清流急湍),用(它)作流动酒杯的曲折水道。(2)引以为流觞曲水。(省略句

9、。“引”“以”后省略虽然没有热(4)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句。“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译文:_抬头纵观广大无边的天地,低头俯察兴盛繁茂的万物。(4)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句。抬头纵观广大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1)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古今异义词,古义是_。今义是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_。古今异义词,古义_。今义是低头和抬头,泛指一举一动。两个词,“夫”用在段首引发议论,是发语词,不译;“人”是人们相处,相交形容时间短暂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两个词,“夫”用在段首引发议副词,_。_。古今异义

10、词,古义是_。今义是抱在怀里;胸前;心里存有;心胸;打算。通假字,同“_”。_。_。_)有时“之”“于”二字的合音襟怀抱负晤凭借任性不羁,放荡,放纵形体,身体副词,_。_(2)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通假字,同“_”。_。_。形容词作动词,_。介词,_。_。_。形容词作名词,_。助词,_)(3)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_。_。_。_)取不同宁静与躁动感到高兴对暂时高兴和满足的样子老年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等到往,引申为达到,得到变化附着,随着(2)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取不(4)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

11、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_。_。_。_。_。_。_。_)(5)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形容词作名词,_。_)过去高兴,欣喜因触发,生发,引起长短。这里指寿命的长短依附造化,自然注定大事怎么(4)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过去高2.体会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1)当其欣于所遇。(状语后置句。“欣”的状语“于所遇”后置)译文:_(2)死生亦大矣。(判断句。“亦”是判断句的标志)译文:_当他们对所接触到的事物感到高兴时。死生也是人生大事呀。2.体会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当他们对所接触到的事物感到阅读课文第3自然段,完成下面的问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12、的含义。(1)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_。_。_。_。_。_。_)兴发感慨原因像用木或竹刻成,分成两半,合在一起可为凭证面对叹息哀伤明白,理解阅读课文第3自然段,完成下面的问题。兴发感慨原因像用木或竹刻(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_。数词的意动用法,_。_。形容词的意动用法,_。_。_。_)本来把看作一样虚妄荒诞把看成平等彭祖殇子,夭折的幼童虚妄(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本来把(3)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_。_。_。_。_。动词的使动用法,_。_。数词作形容词,_。古今异义词,古义是

13、_。今义是文化或文人;文雅)所以一一记下当时与会的人抄录,记录著述使兴起情趣,情致一样这篇文章(3)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所以2.体会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1)不能喻之于怀。(状语后置句。“喻”的状语“于怀”后置)译文:_(2)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状语后置句。“有感”的状语“于斯文”后置)译文:_而心里也说不清为什么会这样。后世的读者也将会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想吧。2.体会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而心里也说不清为什么会这样归类记一记一、通假字1.悟言一室之内2.虽趣舍万殊归类记一记二、一词多义1.修(1)修禊事也 (动词,举行)(2)茂林修竹 (形容词,高高

14、的)(3)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动词,修建)(4)则修文德以来之(季氏将伐颛臾)(动词,修治)(5)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动词,表示敬意)二、一词多义2.一(1)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数量词)(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数词的意动用法,把看作一样)(3)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数词作形容词,一样)(4)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数词作动词,统一)2.一三、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映带左右一觞一咏2.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足以极视听之娱三、词类活用(2)动词的使动用法引以为流觞曲水所以游目骋怀3.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不知老之将至死生亦大

15、矣(2)动词的使动用法(2)形容词作动词当其欣于所遇(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齐彭殇为妄作(2)形容词作动词4.数词活用(1)数词的意动用法固知一死生为虚诞(2)数词作形容词其致一也5.副词作动词足以极视听之娱4.数词活用四、古今异义1.列坐其次2.俯察品类之盛3.所以游目骋怀4.夫人之相与5.俯仰一世6.或取诸怀抱7.亦将有感于斯文四、古今异义【疑难突破】1.作者记游山水是要抒发内心的情感,请找出直接抒发情感的语句,并说说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疑难突破】【点拨】语句情感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修禊)之乐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死生)之痛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今

16、昔之悲【点拨】语句情感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修禊2.结尾部分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点拨】这段议论中饱含感情,写出了阅读昔人兴感之作时内心苦闷伤感与古人产生共鸣。作者接上文“死生亦大矣”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观点,认为“有生就有死”,对于生死说得如此痛切,虽有悲观消极情绪,但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批判了老庄哲学中的虚无主义观。2.结尾部分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3.本文在写景、叙事、抒情上有何特点?【点拨】全文篇幅短小,有兰亭宴集的概况,有死生问题的议论。虽是书序,但写景、叙事、抒情,自然有致,美

17、不胜收。3.本文在写景、叙事、抒情上有何特点?景语山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水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环境清幽爽怡事语亭中宴会的情形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表现了与会人士的高雅情致情语情随事迁,感慨系之;临文嗟悼。道出了古往今来人们的普遍感受,展示了许多文人骚客谈古人文章的共同体验景语山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水清流激湍,事语亭中宴会的【备选要点】1.综观全文,说说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起伏变化的。【点拨】本文感情曲折深沉,脉络清晰。开头写宴集之乐;而后又由宴集想到人生,由聚想到散,不禁“痛”从中来;而后又由“兴感之由”与古人“若合一契”,发出深沉的“悲”叹。具体变化见表格。【备选要点】五乐人贤: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良辰: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情真: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赏心: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足以极视听之娱五乐人贤: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良辰: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美景:崇三痛一痛: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二痛:俯仰之间,不知老之将至三痛: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三悲一悲:“昔人”,自己生命的体验和古人是何其相似二悲:时人“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三悲:“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这三悲是对个体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