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程 TOC h z t 标题 1,1,标题 2,2,标题 3,3,标题 4,4,标题 5,5,标题 6,6 HYPERLINK l _Toc113295968 前言 PAGEREF _Toc113295968 h 2 HYPERLINK l _Toc113295969 1 X 周长 PAGEREF _Toc113295969 h 3 HYPERLINK l _Toc113295970 2 规范性参考文件 PAGEREF _Toc113295970 h 3 HYPERLINK l _Toc113295971 3 术语和定义 PAGEREF _Toc113295971 h
2、 5 HYPERLINK l _Toc113295972 4 检验工程 PAGEREF _Toc113295972 h 15 HYPERLINK l _Toc113295973 5 测试要求和方法 PAGEREF _Toc113295973 h 15 HYPERLINK l _Toc113295974 5.1 建筑物的防雷分类 PAGEREF _Toc113295974 h 15 HYPERLINK l _Toc113295975 5.2 接闪器 PAGEREF _Toc113295975 h 16 HYPERLINK l _Toc113295976 5.2.1要求 PAGEREF _Toc1
3、13295976 h 16 HYPERLINK l _Toc113295977 5.2.2闪电终止检查 PAGEREF _Toc113295977 h 16 HYPERLINK l _Toc113295978 5.3引下线 PAGEREF _Toc113295978 h 17 HYPERLINK l _Toc113295979 5.3.1要求 PAGEREF _Toc113295979 h 17 HYPERLINK l _Toc113295980 5.3.2引下线检查 PAGEREF _Toc113295980 h 19 HYPERLINK l _Toc113295981 5.4 接地装置 P
4、AGEREF _Toc113295981 h 19 HYPERLINK l _Toc113295982 5.4.1要求 PAGEREF _Toc113295982 h 19 HYPERLINK l _Toc113295983 5.4.2接地装置的检测 PAGEREF _Toc113295983 h 21 HYPERLINK l _Toc113295984 5.5 防雷区检查 PAGEREF _Toc113295984 h 23 HYPERLINK l _Toc113295985 5.6 雷电电磁脉冲屏蔽 PAGEREF _Toc113295985 h 25 HYPERLINK l _Toc11
5、3295986 5.6.1建筑物和线路的屏蔽要求 PAGEREF _Toc113295986 h 25 HYPERLINK l _Toc113295987 5.6.2电磁屏蔽检测方法 PAGEREF _Toc113295987 h 25 HYPERLINK l _Toc113295988 5.7 等电位联结 PAGEREF _Toc113295988 h 26 HYPERLINK l _Toc113295989 5.7.1等电位连接的基本要求 PAGEREF _Toc113295989 h 26 HYPERLINK l _Toc113295990 5.7.2等电位联结的检查和测试 PAGERE
6、F _Toc113295990 h 26 HYPERLINK l _Toc113295991 5.8 浪涌保护器 (SPD) PAGEREF _Toc113295991 h 28 HYPERLINK l _Toc113295992 5.8.1要求 PAGEREF _Toc113295992 h 28 HYPERLINK l _Toc113295993 5.8.2SPD的检查 PAGEREF _Toc113295993 h 33 HYPERLINK l _Toc113295994 5.8.3电源 SPD 测试 PAGEREF _Toc113295994 h 34 HYPERLINK l _Toc
7、113295995 5.9 测试操作要求 PAGEREF _Toc113295995 h 36 HYPERLINK l _Toc113295996 6个检测周期 PAGEREF _Toc113295996 h 36 HYPERLINK l _Toc113295997 7 测试程序 PAGEREF _Toc113295997 h 37 HYPERLINK l _Toc113295998 8 检验数据整理 PAGEREF _Toc113295998 h 37 HYPERLINK l _Toc113295999 附录 A PAGEREF _Toc113295999 h 38 HYPERLINK l
8、_Toc113296000 (监管附录) PAGEREF _Toc113296000 h 38 HYPERLINK l _Toc113296001 爆炸火灾危险环境分区及防雷分类 PAGEREF _Toc113296001 h 38 HYPERLINK l _Toc113296002 附录 B PAGEREF _Toc113296002 h 49 HYPERLINK l _Toc113296003 (监管附录) PAGEREF _Toc113296003 h 49 HYPERLINK l _Toc113296004 接地装置的冲击接地电阻与工频接地电阻的换算 PAGEREF _Toc11329
9、6004 h 49 HYPERLINK l _Toc113296005 附录 C PAGEREF _Toc113296005 h 50 HYPERLINK l _Toc113296006 (资料性附录) PAGEREF _Toc113296006 h 50 HYPERLINK l _Toc113296007 磁场强度的测量和屏蔽效率的计算 PAGEREF _Toc113296007 h 50 HYPERLINK l _Toc113296008 附录 D PAGEREF _Toc113296008 h 58 HYPERLINK l _Toc113296009 (监管附录) PAGEREF _To
10、c113296009 h 58 HYPERLINK l _Toc113296010 土壤电阻率的测量 PAGEREF _Toc113296010 h 58 HYPERLINK l _Toc113296011 附录 E PAGEREF _Toc113296011 h 61 HYPERLINK l _Toc113296012 (资料性附录) PAGEREF _Toc113296012 h 61 HYPERLINK l _Toc113296013 局部检测仪主要性能及参数指标 PAGEREF _Toc113296013 h 61 HYPERLINK l _Toc113296014 附录 F PAGE
11、REF _Toc113296014 h 65 HYPERLINK l _Toc113296015 (资料性附录) PAGEREF _Toc113296015 h 65 HYPERLINK l _Toc113296016 防雷器检测业务表样本 PAGEREF _Toc113296016 h 65 HYPERLINK l _Toc113296017 附录 G PAGEREF _Toc113296017 h 84 HYPERLINK l _Toc113296018 (资料性附录) PAGEREF _Toc113296018 h 84 HYPERLINK l _Toc113296019 测试中常见问题
12、的处理 PAGEREF _Toc113296019 h 84 HYPERLINK l _Toc113296020 附录 H PAGEREF _Toc113296020 h 85 HYPERLINK l _Toc113296021 (监管附录) PAGEREF _Toc113296021 h 85 HYPERLINK l _Toc113296022 本法规中使用的术语说明 PAGEREF _Toc113296022 h 85前言本标准主要采用GB50057?建筑防雷设计规范 X?和GB/T17949.1-2000?接地系统的土壤电阻率、接地阻抗和地电位测量引线,首次局部常规测量?元素内容。也可参
13、考 IEC6 1024-1-2:1998建筑物的防雷击第 1 部分:总则然后第 2 部分:指南 B - 防雷装置的设计、建造、维护和检查?(英文版)和 IEC62305 系列防雷标准。 X-sex技术要素内容。与IEC6的主要区别在于:1024-1-2IEC61024-1-2在表8中规定。防护等级I的检测间隔为6个月;防护等级、的检测间隔为12个月。本标准第6章规定了固定的检测周期:“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的检测间隔,有严格要求的制度为6个月,第二、三类防雷建筑物的检测间隔为12个月” 。IEC61021-2第2.1条“无论使用任何声称提供增强保护的设备或系统,本标准仍应完全符合本标准以及材料、X尺
14、寸和尺寸方面的其他规定。”本标准规定:防雷装置,即避雷端子、引下线、接地装置、浪涌保护器等连接导体,为本标准的检测对象。避雷装置的材料、尺寸和X周长应首先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制造商声明的特殊功能不在本标准中认证。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D、附录H为规范性附录,附录C、附录E、附录F、附录G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国气象局提出。本标准由全国防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市气象局、省气象局、省气象局、市气象局、省气象局、市气象局、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省气象局、总装部研究所、某电器科学研究所(组)、某三一电磁有限公司工程设计。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曹和生、吴少峰、邝本和、关祥实、X寿贤、
15、周金成、X穗禄、胡春亮、蔡振新、侯刘、丁海芳、X立新、姜荣兴、李东根。本标准为首次发布。GB/T21431-2008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程X1 X 周长本标准规定了建筑防雷装置的检测工程、检测要求和方法、检测周期、检测程序和检测数据整理。本标准适用于建筑物中防雷装置的检测。以下情况不属于本标准的X范围:a) 铁路系统;b) 车辆、船舶、飞机和海上设施;c) 地下高压管道;未连接到建筑物的管道、电力线和通信线。2 规范性参考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的所有修改单(不包括修订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但是,鼓励基于本标准达成协议的
16、各方研究是否可以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对于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16895,304建筑物电气安装:电气设备接地配置、保护导体和保护连接导体的选择与安装第5-54部分(IEC6036554:02,IDT)GB16895.41997建筑物电气装置第5部分:电气设备的选择与安装第53章: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t IEC60364553:1994)GB/T16895.92000 建筑电气装置 第 7 部分:特殊装置或场所的要求 第 707 条:数据处理设施中使用的电气装置的接地要求(idt IEC6036 7-707:1984)GB16895.122001 建筑物电气装置
17、第 4 部分:安全保护 第 44 章:过电压保护 第 443 节大气过电压或工作过电压保护(idt IEC60364-4-443:1995)GB/T16895.16-2002建筑物电气装置第4部分:安全保护第44章:过电压保护第444条:建筑物电气装置的电磁干扰(EMI)保护(IEC6036444:1996,IDT)GB/T16895.17-2O02 建筑电气装置 第5部分:电气设备的选择和安装 第548条:信息技术装置的接地配置和等电位连接(IEC60364-5-548:1996,IDT)GB16895.222004 建筑物电气装置 第 553 部分:电气设备的选择和安装 隔离、开关和控制设
18、备 第 534 部分:过电压保护器(IEC60364-5-534: 2001A1:2002,IDT)GB/T17949.100 接地系统土壤电阻率、接地阻抗和接地电位测量指南第1部分:常规测量. (idt ANSI/IEEE81d983)GB18802.12002 低压配电系统电涌保护器(SPD)第1部分: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IEC61643-1:1998,IDT)GB/T18802.21-2004低压电涌保护器第21部分:电信和信号网络用电涌保护器(SPD)性能要求和测试方法(IEC61643-21:2000,IDT)GB/T19271.12003雷电电磁脉冲保护第1部分:总则(IEC613
19、12-1:1995,IDT)GB/T196632005 信息系统防雷术语GB500571994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XGB50174-93 机房设计规范 XGB50303-2002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程 X.GB/T50312-2000 建筑与建筑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程 X.IEC61024-1:1990建筑防雷第1部分:通过IEC6 1024-1-2:1998 建筑物的防雷第 1 部分:总则分部分 2:指南 B - 防雷装置的设计、安装、维护和检查IEC61643-12:2002 低压配电系统浪涌保护器 (SPD) 第 12 部分:选择和使用指南IEC61643-22:2004 低
20、压浪涌保护器 (SPD) 第 22 部分:电信和信号网络的浪涌保护器 - 选择和使用指南IEC62305-1:2005 防雷第 1 部分:总则然后IEC62305-2:2005 防雷第 2 部分:风险管理IEC62305-3:2005 雷电保护第 3 部分:建筑物的物理损坏和生命危险IEC62305-4:2005 防雷第 4 部分:建筑物中的电气和电子系统3 术语和定义本标准采用如下,本标准未具体给出的总则定义,请参见GB50057、GB/T17949.1、GB18802.1及相关标准的定义。3.1防雷系统 LPS一套完整的用于保护一定空间免受雷击影响的装置,它由两部分组成:外部防雷装置和内部
21、防雷装置。在某些情况下,防雷装置只能由外部防雷装置或内部防雷装置组成,也称为防雷系统。注:改写GB/T 19663-2005,定义7.323.2外部防雷系统它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组成,主要用于防雷装置,以防止直接雷击。GB/T19663-2005,定义7.41。3.3内部防雷装置除外部防雷装置外,其他所有附加设施均为内部防雷装置,主要用于减少和保护需要保护的空间中雷电流产生的电磁效应。【GB/T 19663-2002定义7.36】3.4接地;地面一种有意或无意的导电连接,电路或电气设备可以通过这种连接接地或连接到一些更大的电导体来代替接地。注:接地的目的是: a使与地相连的导体具有与大地
22、相等或相近的电位(大或更换大地的导体);b、将电流引入大地以流入和流出大地(或代替接地体的导体)。【GB/T 17949.1-2003,定义4.1】3.5自然接地极各种金属构件、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埋地金属管道和具有接地功能但没有专门设置的设备统称为自然接地极。GB/T 19663-2005,定义5.443.6人造地体制成地球电极接地体埋入接地需要。人工接地体可分为人工垂直接地体和人工水平接地体。3.7接地系统连接所有本地防雷装置、建筑金属部件、低压配电保护线(PE)、设备保护地、屏蔽体接地、防静电接地和信息设备逻辑地的接地装置。【GB/T 19663-2O05,定义5.19】3.8等电位联结
23、将单独的设备、导电物体与等电位连接导体或浪涌保护器连接起来,以减少它们之间因雷电流而产生的电位差。GB/T19663-2005,定义5.83.9浪涌保护装置浪涌保护器一种用于限制瞬态过电压和分流浪涌电流的设备。它应包含至少一个非线性电压限制元件。也称为浪涌保护器。注:改写GB/T19663-2005,定义7.31。3.10过流保护位于 SPD 外部的前端,作为电气装置的局部电流设备(例如,断路器或保险丝)。GB18802.1-2002,定义3.363.11剩余电流装置RCD在规定条件下,当剩余电流或不平衡电流达到给定值时,机械开关或电器组合可使触点断开。【GB18802.1-2002,定义3.
24、37】3.12解耦元件 decoupling elements当多级防雷器并联在被保护线路中时,如果开关型防雷器与限压型防雷器之间的线长小于限压型防雷器10m之间或限压型防雷器之间的线长防雷5m器,为了实现多级防雷器之间的能量协调,应在防雷器之间的线路上串联适当的电阻或电感。这些电阻器或电感器称为去耦元件。注:电感多用于低压配电系统,电阻多用于信息线路中多级SPD之间的能量协调。3.13SPD 隔离开关 SPD 隔离开关将 SPD 与电路断开连接所需的方法(内部和/或外部)。注意:此断开设备不需要具有隔离功能,它可以防止系统继续发生故障,并可用于指示 sPD 故障。除了分离功能外,它还可以具有
25、其他功能,如过流保护和热保护。这些功能可以组合在一台设备或多台设备中。GB18802.12002,定义3.293.14低压电源浪涌保护器(SPD)冲击试验分类impuIse试验分类3.14.1第一类测试用标称放电电流 In、1.2/50us 冲击电压和冲击电流 Iimp 进行测试。 Iimp 在 10 ms 内通过的电荷 Q(As) 的值等于电流幅度 Ipeak (kA) 的一半。注:IEC/TC81文件规定I类分类试验的SPD由Iimp、Q和W/R参数确定,冲击试验电流应在50us内达到Ipeak,电荷Q应在10ms内送达,单位能量应在 10ms w/r 内达到。冲击测试满足上述参数的一种可
26、能方式是10/350us波形。3.14.2类测试以标称放电电流 In、1.2/50us 脉冲电压和最大放电电流 Imax 进行测试。3.14.3类试验用复波(1.2/50us 脉冲电压和 8/20us 脉冲电流)进行测试。注:改写GB/T18802.1-2002,定义3.35。3.15信号系统浪涌保护SPD冲击测试分类impuIse测试分类类别测试类型开路电压短路电流A1A2上升速度非常慢交流电1kV上升率0.1kV/s100kV/s10A0.1A/s 2A/s1000us时长选自GB/T18802.21-2004表5B1B2B3缓慢上升速度1kV10/1000 我们1kV或4kV10/700
27、us1kV100V/us100A10/1000us25A或100A, 5/300us10A,25A或100A10/1000usC1C2C3快速上升率0.1kV或1kV1.2/50 我们2kV、4kV 或 10kV1.2/50 我们1kV1kV/us0.25kA 或 0.5kA8/20us1kA、2kA 或 5kA8/20us10A,25A或100A10/1000usD1D2高能量1kV1kV0.5kA、1kA 或 0.5kA10/350us1kA 或 2.5kA10/250us3.16插入损耗由于在传输系统中插入 SPD 造成的损失。它是在插入 SPD 之前传递给系统后续部分的功率与插入 SP
28、D 之后传递给同一部分的功率之比。插入损耗通常以 dB(分贝)表示。注:改写GB/T 14733.2-1993中06-07的定义。3.17回波损耗 return Ioss倒数反射系数的模量。通常以分贝 (dB) 表示。注:当阻抗可以确定时,回波损耗(单位:dB)由下式给出:20lgMOD(z1+z2)/(z1-z2)在哪里:zl阻抗不连续点之前传输线的特性阻抗,即源阻抗。Z 2不连续点之后的特性阻抗或从源与负载之间的连接处测得的负载阻抗。3.18误码率 BER误码率在给定时间内,误码数与传送的总比特数之比。3.19近端串扰下一个串扰在受干扰的通道中以与该通道中电流传输方向相反的方向传输。干扰通
29、道的末端与干扰通道的鼓励末端基本接近或重合。3.20垂直平衡 1 纵向平衡3.20.1纵向平衡(模拟音频电路)(模拟语音电路) 纵向平衡组成一对的两个导体与地电对称。3.20.2纵向平衡(数据传输电路)(数据传输)纵向平衡衡量一对平衡电路中两个或多个导体对地(或公共点)阻抗的相似性。该术语用于表示对共模干扰的敏感性。3.20.3纵向平衡(通信和控制电缆)(通信和控制电缆)纵向平衡干扰共模电压对地(纵向)Vs (rms) 与被测 SPD 产生的差模电压(金属线)Vm (rms) 之比,以分贝 (dB) 表示。注:以dB表示的纵向平衡值由下式给出:20lg(Vs/Vm),其中:Vs和Vm在同一频率
30、下测得。3.20.4纵向平衡(用于电信线路)(电信)纵向平衡被测SPD的干扰共模电压(纵向)Vs与组合差模电压(金属线)Vm之比,以分贝(dB)表示。3.21最大连续工作电压UC内容永久施加到 SPD 上的最大 RMS 交流电压或直流电压。其值等于额定电压。GB18802.1-2002,定义3.113.22残余电压尿素放电电流流过时 SPD 端子之间的峰值电压。GB18802.1-2002,定义3.173.23(实测)限制电压 实测限制电压嗯在 SPD 测试期间,当施加指定波形和幅度的冲击电压时,在 SPD 端子之间测得的最大峰值电压。GB 18802.102,定义3.163.24电压开关 S
31、PD 的击穿电压击穿放电前的最大电压值发生在 SPD 的间隙电极之间。GB18802.12002,定义3.383.25电压保护等级vc,Itage保护IeveIUP _表征 SPD 限制端子间电压的性能参数,其值可从首选值列表中选择。该值应大于最大限制电压。GB18802.12002,定义3.153.26SPD的直流参考电压尿素(1mA)当规定的直流参考电流通过SPD时,从其两端测得的电压值。总则通过1mA直流电流时的基准电压称为压敏电阻电压Um(1mA)。3.27漏电流家除放电间隙外,SPD并联到线路后通过的微安级电流。测试中通常使用 0.75 倍的 DC 参考电压级数。注1:漏电流值是限压
32、SPD退化程度的重要参数指标。注2:改写GB11032-2o00定义2.36。3.28多极SPD 多极SPD具有多种保护模式的 SPD,或电气互连并作为一个单元供电的 SPD 组件。3.29总放电电流总电流我总计多极SPD制造商在产品上标注的多极SPD放电电流之和。该值用于检查型式试验中流经多极(如L1、L2、L3、N)防雷器到PE线的电流之和。3.30额定冲击耐受电压等级威制造商给出的设备或设备主要部件的耐冲击过电压额定值,它规定了设备或设备主要部件的绝缘耐受过电压的特性。IEC62305-4:2005,定义 3.63.31防雷装置检查 防雷系统检查使用原始设计数据或质量监测数据对防雷装置外
33、观部分进行目视检查和验证隐藏部分的过程。3.32防雷装置检测防雷系统检查与测量根据建筑物防雷装置的设计标准,确定防雷装置符合标准要求和检测、测量和综合信息分析处理的全过程。4 检验工程下列检验项目的内容应按检验程序中首次检验和后续检验的规定选择。a) 建筑物的防雷分类;b) 空气终端;c) 引下;d) 接地装置;e) 地雷保护区的划分;f) 电磁屏蔽;g) 等电位联结;h) 浪涌保护器 (SPD)。5 测试要求和方法5.1 建筑物的防雷分类建筑物的防雷分类按GB50057-1994第2章第3.5.2条和附录I的规定进行。3.5.1在需要对带有低压电气系统和电子系统的建筑物进行防雷击保护的情况下
34、,当建筑物不属于第一类、第二类和第三类防雷建筑物且不位于其他建筑物中时或物体在防护X范围内,应列为第三类防雷建筑物。5.2 接闪器5.2.1要求5.2.1.1 接闪器的布置应符合表1的规定。表 1 各类反天空建筑接闪器布置要求建筑防雷类别避雷针球半径/m闪电网格网格尺寸/mm第一类防雷建筑物3055或64第二类防雷建筑物451010或128第三类防雷建筑物602020或2416避雷线、均压环和架空避雷线应按GB50057-1994的规定布置。5.2.1.2 接闪器的材料规格应符合GB50057-1994第1节第4章的要求。5.2.2闪电终止检查5.2.2.1 检查接闪器与建筑物顶部其他裸露金属
35、物体的电气连接,与防雷引下线的电气连接,以及空中设施的等电位连接。5.2.2.2 检查接闪器位置是否正确,焊缝是否饱满无遗漏,螺栓备用帽等防松件是否齐全,焊缝处是否涂有防腐漆零件是否齐全,接闪器是否腐蚀1/3以上。防雷带是否平直,固定点支架间距是否均匀,固定可靠,防雷带支架间距是否满足水平直线距离0.5m的要求1.5m。每个支撑件能否承受 49N (5kgf) 的垂直拉力。 .5.2.2.3 首次试验时,应检查防雷网的网格尺寸是否符合本标准表1的要求。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的接闪器(网、线)与风帽、泄放管的距离应符合GB50057的要求。 - 1994 年第 3.2.1 条的规定。5.2.2.4 第
36、一次检查时,用经纬仪或高度计和卷尺测量接闪器的高度和长度,以及建筑物的长度、宽度和高度,然后用滚球法计算防护 X 外壳根据建筑物的防雷类别。5.2.2.5 接闪器的规格和尺寸应在首次检验时测量,应符合GB50057-1994第4章的要求。5.2.2.6 检查接闪器上是否有其他电线。接闪器上若有其他电气线路,应按GB50169-1992第2.5.3条的规定进行检查,即“装有避雷器的框架上的照明灯电源线”杆和防雷线必须GB/T21431-2008直接埋在土壤中的金属护套电缆或穿过金属管道的导体。电缆的金属护套或金属管必须接地,埋入土中的长度应10m大于能接配电装置接地或接电源线和低压电源的长度分配
37、装置。”5.2.2.7 首次检查时,应检查当建筑物高于所选滚球半径的相应高度时,防侧撞保护措施应符合第 3.2.4 条第 7 款的规定。 GB50057-1994中3.3.10和3.4条。 10 个要求。5.2.2.8 当低层或多层建筑物在屋顶护栏或防水层或保温层中使用钢筋作为隐蔽接闪器时,应检查建筑物周围的环境,以防止可能出现的混凝土碎片。跌倒等意外危险。高层建筑不应使用建筑物护墙中的钢筋作为隐蔽的防雷条。5.3引下线5.3.1要求5.3.1.1 引下线的布置:引下线总则在明处或暗处敷设,或采用建筑物内的主钢筋或其他金属构件敷设。引下线可沿建筑物拐角外墙明敷,最易受雷击,对建筑艺术要求较高者
38、可暗敷。建筑物的消防梯、钢柱等金属构件应作为引下线的一部分,所有构件应连接形成电气通路。例如,铜锌合金焊接、熔焊、压接、缝合、拧紧或螺栓连接。注意:每个金属部件都可以用绝缘材料覆盖。5.3.1.2 引下线的材料规格应符合GB50057-1994第4.2.1和4.2.2条的规定。5 3.1.3、各类防雷建筑物引下线的具体要求。5.3.1.3.1 各种防雷建筑物的引下线间距见表2。表2 各类防雷建筑物引下线间距的具体要求建筑防雷类别引下线间距/m第一类防雷建筑物12第二类防雷建筑物18第三类防雷建筑物255.3.1.3.2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的独立避雷针杆塔、架空避雷线末端和架空避雷网柱处应至少设置
39、一根引下线。用金属制成或焊接或绑扎连接钢网的塔、柱,宜用作引下线。5.3.1.3.3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的金属屋面外围18m应每隔.m用引下线接地。对于现场浇筑或由预制框架组成的钢筋混凝土屋面,应将钢筋绑扎或焊接成闭环,并18m每隔 采用引下线接地。24m5.3.1.3.4 第二类防雷建筑物的引下线不得少于两条,并应在建筑物周围均匀或对称布置。当仅使用建筑物周围的钢柱或柱内的钢筋作为引下线时,可按跨度设置引下线,但引下线的平均间距不应大于此18m。5.3.1.3.5 第三类防雷建筑物的引下线不得少于两根,但25m周长不超过、高度不超过.的建筑物只能设置一根。40m当仅使用建筑物周围的钢柱或柱内的
40、钢筋作为引下线时,可按跨度设置引下线,但引下线的平均间距不应大于此25m。5.3.1.3.6 烟囱引下线应符合GB50057-1994中3.4.6条的要求。5.3.2引下线检查5.3.2.1 首次检查应检查引下线隐蔽工程的记录。5.3.2.2 检查引下线是否笔直且无急弯。订书钉是否分段固定,能否承受49N(5kgf)的垂直拉力。引下线支架之间的距离是否符合水平直线局部0.5m 1.5m、垂直直线局部1.5m 3m、弯曲部分。3m0.5m要求。检查引下线、接闪器、接地装置的焊缝有无腐蚀,油漆是否脱落,靠近地面的防护设施。在建筑物中使用钢筋作为隐蔽引下线的检测方法正在研究中。5.3.2.3 第一次
41、检查时,用卷尺测量每两个相邻引下线之间的距离,并记录排列的引下线总数。5.3.2.4 第一次检查时,用游标卡尺测量每个引下线的尺寸。5.3.2.5 检查是否有其他电路连接到暴露的引下线。如果有,应按 5.2.2.6 进行检查。测量裸露的引下线与附近其他电气线路的距离,总则不小于1m。5.3.2.6 检查断开卡的设置是否符合GB50057-1994中4.2.4条的要求。5.3.2.7 用仪器检查引下线接地端与接地体之间的电气连接。5.4 接地装置5.4.1要求5.4.1.1 共用接地系统的要求除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的独立避雷针和架空防雷线(网)的接地装置有独立接地要求外,其他建筑物应采用金属支架、金
42、属框架或钢筋混凝土钢筋等自然构件在建筑物中,金属管道、低压配电系统的保护线(PE)等与外部防雷装置相连接,形成公共接地系统。相邻建筑物之间连接电力电缆和通信电缆时,其接地装置应相互连接。5.4.1.2 独立接地的要求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的架空防雷线(网)及其接地装置的独立避雷针与立柱到被保护对象及其相关管道、电缆等金属物体的距离,应符合第一条的规定3.2.1。 GB50057-1994第五款的规定。第二类和第三类防雷接地装置单独设置时,其接地距离应符合GB50057-1994第3.3、4、3.4.2条的规定。5.4.1.3 使用建筑物地基钢筋作为接地装置,应符合GB50057-1994第3.3.5
43、至3.3.8、3.4.2至4.4、4.8条的要求。5.4.1.4 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或冲击接地电阻)值应符合设计要求。相关标准规定的设计要求见表3。表3 接地电阻(或冲击接地电阻)内容值接地装置本体内容值/接地装置本体内容值/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防雷装置10a气象雷达站的共同点4第二类防雷建筑物防雷装置10a配电装置通用接地装置(A类)10第三类防雷建筑物防雷装置30a配电变压器(B类)4汽车加油、加油站防雷装置10a有线电视接收桅杆4机房防雷装置10a卫星地球站5注1: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受到雷电波保护时,建筑物100m内管道每次接地的冲击接地电阻值不应大于20。25m注2:当雷电波侵入第二类防雷
44、建筑物时,架空电力线前两根基极绝缘子铁脚的接地冲击电阻不应大于30。属于本标准附录的钢罐的接地电阻不应大于30。A.1.2.7注3:在第三类防雷建筑物中,本标准附录A中建筑物的接地电阻A.1.3.2不应大于10。注4:加油站的防雷接地、防静电接地、工作接地、保护接地和信息系统接地应共用接地装置,接地电阻不应大于4。注5:机房应共用一套接地装置,用于交流工作接地(要求4)、交流保护接地(要求4)、直流工作接地(根据计算机系统的具体要求确定接地电阻值) )、防雷接地。其接地电阻按最小值确定。注6:雷达站共用接地装置的土壤电阻率小于100m时,应1;土壤电阻率100m 300m时2;土壤电阻率为30
45、0m 1000m 土壤电阻率为1000m时,可适当放宽要求。注7:根据GB50057的规定,在一定的土壤电阻率条件下,一、二、三类防雷建筑物的接地装置,当地网等效半径大于规定值时,不需要加人工接地体,此时可以不考虑冲击接地电阻值。a 增加脚注a处为冲击接地电阻值。5.4.1.5 人工接地体的材料要求、埋深和间距应符合GB50057-1994中4.3.1至4.3.3的规定。5.4.1.6 土壤电阻率的测量见本标准附录D(规范性附录)。5.4.2接地装置的检测5.4.2.1 检查5.4.2.1.1 首次检查时检查隐蔽工程记录;检查接地装置的结构和安装位置;检查接地体的埋设间距、深度和安装方法;检查
46、接地装置的材料、连接方法和防腐处理。5.4.2.1.2 检查接地装置的填充物是否有沉降。5.4.2.1.3 检查接地装置是否因开挖、铺设管道或植树而被切断。5.4.2.1.4 首次检查时应检查地对地距离。5.4.2.1.5 检查第一类防雷建筑物.木材之间的净距是否大于5m该值。5.4.2.1.6 正在研究新建、改建、扩建的后续检查。5.4.2.2 用毫欧表检查两个相邻接地装置之间的电气连接为了检测两个相邻接地装置是否满足5.4.1本标准.1规定的公共接地系统或5.4.1.2规定的独立接地要求,应使用毫欧表测量两个相邻接地装置在运行过程中的进展情况。第一次测试。如果测得的电阻值大于1,则判断为电
47、导通,如果测得的电阻值太大,则判断为各自独立接地。注:接地网完整性试验见GB/T 17949.1-2000的8.3。5.4.2.3 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测量常用来测量接地装置的工频接地电阻值,测得的值为工频接地电阻值。性附录中的规定被转换。每次测试都应固定在相同的位置,使用相同的仪器,使用相同的方法进行测量,并记录下一年的性能变化比较。a电极布置图; b原理接线图PCDdGPdGC(a)AViCPEG(b)三极法的三极参考图1中被测接地装置G、电压极P和电流极C进行测量。图中用于测量的电流电极C和电压电极P与被测接地装置G边缘的距离为d GC = 45 D 和d GP = 0.5 0.6 d G
48、C , D 为被测接地装置。最大对角线长度,点 P 可以认为是在实际的零电位区域。为了更准确地找到实际的零电位区域,可将电压电极沿被测电流电极与被测接地装置的连线方向移动3次,每次移动的距离约为d GC的5%,测量电压电极P。对地电压 G. 如果电压表三个指示值之间的相对误差不超过 5%,则可以将中间位置作为电压电极的位置进行测量。G待测接地装置;P用于测量的电压电极;C用于测量的电流电极;E测量用工频电源;A交流电流表;V交流电压表;D待测接地装置的最大对角线长度。图1 三极法原理接线图取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值Uc和I代公式R G =得到被测接地装置的工频接地电阻R G 。当待测接地装置面积较
49、大且土壤电阻率不均匀时,为获得更可靠的测试结果,应增加电流极与待测接地装置的距离,电压与电压之间的距离极和被测接地装置应增加。也相应增加。d GC很难取4-5 D 值。当接地装置周围的土壤电阻率比较均匀时, d GC可以取2D值, d GP取D值;当设备周围土壤电阻率不均匀时, dGC可以取3D值, dGP可以取1.7D值。使用接地电阻表(仪表)测量接地电阻值时,应按所选仪表的要求进行操作。5.5 防雷区检查防雷区划分按6.2.1GB50057-1994条的规定。需要防雷电磁脉冲的环境总则应分为LPZO A 、LPZO B 、LPZ1.LPZn+1区,防雷区定义见GB50057-1994。第
50、6.2.1 条。防雷区划分进行后,应检查防雷工程设计中LPZ的划分是否符合标准。注:在IEC62305-4、IEC61643-12和IEC61643-22中,要求根据防雷区(LPZ)、雷击类型和损坏损失类型选择SPD。1 S 4种根据雷击可能发生的位置:S 1 :雷击建筑物;S 2 :建筑物附近的雷击;S 3 : 电力线或通讯线雷击;S 4 : 电力线或通讯线附近的雷击。伤害类型分为 D 1到 D 3类型D l :接触或踩踏电压造成的人身伤害或死亡;D 2 :对建筑物或其他物体的物理损坏;D 3 : 电涌对电气或电子系统的损坏。损失类型分为L 1 L 4类型:L 1 :生命损失;L 2 : 为
51、公众服务的电力供应和通信系统的损失;L 3 :文化遗产的丧失;L 4 :经济损失。在进行防雷设计时,应首先对被保护对象进行雷击风险评估。经评估,确定需要进行防雷设计和施工,应根据雷击类型(S 1 S 4 型)考虑采取的防雷措施。比如SPD的选择。当雷击类型为S 1 、S 2和S 3时(S 3类型需考虑架空线长度、雷暴天数和架空塔的接地情况),位于在 LPZO A或 LPZO B区与 LPZ1 区(MB)的交界处,SPD1 在电气系统 I 类分类测试产品中应选择 10/350us 或 10/350us波形测试D 1或D 2产品(见GB18802.21)产品。5.6 雷电电磁脉冲屏蔽5.6.1建筑
52、物和线路的屏蔽要求5.6.1.1 屋面金属外墙、外立面金属外墙、混凝土中的钢筋、金属门窗框等建筑物的大型金属部件应等电位连接在一起并连接到防雷接地装置。5.6.1.2屏蔽电缆的金属屏蔽层应至少在各防雷区的两端和交界处等电位连接,并应与防雷接地装置相连接。5.6.1.3 建筑物间用于敷设非屏蔽电缆的金属管、金属网架或带钢筋网架形式的混凝土管的两端应电贯穿,两端应与各自建筑物的等电位联结带相连。5.6.1.4 屏蔽结构可分为网式和板式两种。网状屏蔽是由金属网或板状网组成的焊接固定或组装的金属屏蔽,如建筑物或专门设置的网状屏蔽室中由钢筋组成的法拉第笼。板式屏蔽采用金属板或金属片形成金属屏蔽,板式屏蔽
53、效果优于网状屏蔽。屏蔽材料应为铜、钢或铝。选择板材时,其厚度应在0.3mm0.5mm之间。选择网状材料时,应考虑网状材料的目数和附加网状材料层数。必要时可在门窗的屏蔽中使用钢网屏蔽玻璃。5.6.2电磁屏蔽检测方法5.6.2.1 用毫欧表检查屏蔽网格、金属管道、(槽)防静电地板支撑金属网格、大型金属部件、房间屋顶金属托梁、屋顶金属外墙、立面金属外墙、金属门窗、金属格栅与电缆屏蔽层的电气连接,过渡电阻值不应大于0.03。用卡尺测量屏蔽材料的尺寸是否符合本标准5.6.1.4的要求。5.6.2.2 使用钢筋或专门设置的屏蔽网计算建筑物的屏蔽效率。电磁场屏蔽的计算方法见GB50057-1994第6.3.
54、2条的规定。5.6.2.3 测量电磁屏蔽效率的仪器正在研究中。见本标准附录 C(资料性附录)。5.6.2.4 首次检查按图纸施工是否符合标准要求。5.7 等电位联结5.7.1等电位连接的基本要求5.7.1.1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的等电位连接应符合GB50057-94第3.2.2、3.2.3条的要求。5.7.1.2 第二类防雷建筑物的等电位连接应符合GB50057-94第3.3.4条和第3.3.5条第6款、第3.3.6条第3款和第3.3.7条至第3条的规定. 3.3.9 要求。5.7.1.3 第三类防雷建筑物的等电位连接应符合GB50057-94中3.4.2、3.4.4、3.4.8、3.4.9条的
55、要求。5.7.1.4 信息技术设备的等电位连接应符合GB50057-94第6章的要求。5.7.1.5 等电位连接导体和与接地装置相连的导体的最小横截面应符合GB50057-1994表6.3.4的要求。5.7.2等电位联结的检查和测试5.7.2.1 大型金属物体的连接检查和测试检查设备、管道、框架、均压环、钢架、钢窗、释放管、起重机、金属地板、电梯轨道、栏杆等大型金属物体与公共接地装置的连接。如果是实线连接,则应进一步检查连接质量、连接导体的材料和尺寸。5.7.2.2 平行放置的长金属物体的检查和测试检查平行或穿插敷设的管道、框架、电缆金属护套等长金属物体,当净距小于规定值时检查金属跳线。如果实
56、线被桥接,则进一步检查连接质量、连接导体的材料和尺寸。5.7.2.3 长金属物体的弯头、阀门和其他连接的检查和试验检查第一类防雷建筑物中长金属物体的弯头、阀门、法兰等连接处的过渡电阻。当过渡电阻大于0.03时,检查是否有金属线桥接,检查连接质量。连接导体的材料和尺寸。5.7.2.4 主等电位连接条的检查和测试检查从 LPZO 区域到 LPZ1 区域的整体等电位连接。如果实线接在两处以上的防雷接地装置上,应进一步检查连接导体的连接质量、材料和尺寸。5.7.2.5 低压配电线路埋地入口和连接的检查和试验检查低压配电线路是否埋设或敷设在架空金属线槽中。电缆全线埋设难以吸引人时,应检查电缆埋设长度及电
57、缆与架空连接处使用的避雷器、电缆金属护套、钢管、绝缘子铁脚等接地连接的质量。线,以及连接导体的材料和尺寸。5.7.2.6 1 类和 2 类防雷建筑物外架空金属管道在爆炸危险环境中的检验和试验检查架空金属管道是否25m接地,并进一步检查连接质量,连接导体的材料和尺寸。5.7.2.7 建筑物内垂直铺设的金属管道和金属物体的检验和试验检查建筑物内垂直敷设的金属管道和金属物件与建筑物内钢筋之间的连接,并在附近不少于两处检查。如果已实现连接,应进一步检查连接质量、连接导体的材料和尺寸。5.7.2.8 检查和测试与进入建筑物的外来导体的连接所有进入建筑物的外来导电物体应在LPZO区和LPZ1区的接口处连接
58、通用等电位联结带。如果已实现连接,应进一步检查连接导体的连接质量、材料和尺寸。5.7.2.9 检查和测试每个后续防雷区界面上的导电连接通过各后续防雷区界面的所有导电物体,应在界面处连接建筑物内的钢筋或等电位连接预留板。如果已实现连接,应进一步检查连接质量、连接导体的材料和尺寸。5.7.2.10 信息技术设备等电位连接的检验试验检查信息技术设备与建筑物共用接地系统的连接,应检查连接的基本形式,并进一步检查连接质量、连接导体的材料和尺寸。如果使用 S 型连接,则应检查信息技术设备的所有金属部件是否符合规定的绝缘要求,接地参考点 (ERP) 除外。5.7.2.ll等电位联结的过渡电阻测试应在4V至2
59、4V的空载电压下进行,0.2A测试仪器的最小电流。总则过渡电阻值不应超过0.03。5.8 浪涌保护器 (SPD)5.8.1要求5.8.1.1 基本要求5.8.1.1.1 应使用经国家认可的检测实验室检测并符合GB18802.1和GB/T18802.21标准的产品。5.8.1.1.2 本来SPD与等电位连接位置应在各防雷区的交界处,但当线路能承受预期的浪涌电压时,可将SPD安装在被保护设备处。5.8.1.1.3 SPD 必须能够承受预期通过的雷电流,具有通过浪涌的电压保护水平和消除工频续流的能力。5.8.1.1.4 当电源采用TN制时,从主配电板(箱)引出的配电线路和支线必须采用TN-S制。在
60、220/380V 三相系统中选择浪涌保护器时,其 Uc 值应符合本标准表 4 的要求。表 4 各种低压配电系统接地类型中 SPD 的最小 Uc 值浪涌保护器连接到低压交流配电接地型TT系统TN-C系统TN-S系统引出中性线的 IT 系统没有中性线索的 IT 系统各相与中性线之间1.15U。不适用1.15U。1.15U。不适用各相线与PE线之间1.15U。不适用1.15U。1.15U。1.15U。介于中性和 PE 之间1.15U。不适用1.15U。1.15U。不适用各相线与PEN线之间不适用1.15U。不适用不适用不适用注:1 U。指低压系统相线对中性线的标称电压,U为线电压,U=3U O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南京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在职财务人员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瓷器供货合同范本
- 电子汽车合同范本
- 知识产权管理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 Ro26-4550-TFA-生命科学试剂-MCE
- Phenylpiperazine-hydrochloride-Piperazine-1-phenyl-dihydrochloride-生命科学试剂-MCE
- 自媒体股份合同范本
- Mcl-1-inhibitor-21-生命科学试剂-MCE
- Ephenidine-hydrochloride-生命科学试剂-MCE
- Cy7-alkyne-chloride-生命科学试剂-MCE
- 日本留学中介签约合同
- 《地区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应用功能规范》
- 框架借款协议书(2篇)
- 铁路安全应急预案
- 物业防恐防暴演练课件
- 古诗词诵读《李凭箜篌引》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 DB12-T 3034-2023 建筑消防设施检测服务规范
- 销售人员岗位职责培训
-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实施方案
- 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检测试卷(1-4单元)
- 2024年辽宁省鞍山岫岩满族自治县事业单位招聘(150人)历年高频难、易错点500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