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司法理念及其方法论反思_第1页
以人为本的司法理念及其方法论反思_第2页
以人为本的司法理念及其方法论反思_第3页
以人为本的司法理念及其方法论反思_第4页
以人为本的司法理念及其方法论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陈金钊(山东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以人为本 ”作为一个宏观的理论性命题,可以影响到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甚至思想的各个层面。现在,随着中共中央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使得各个行业、各个学科都以此作为指导思想,反思各自业务与学科的内容。以人为本的思想来自于以人作为目的的人本主义。在人本主义的形成过程中,无须论证的具有最终说服力的 “神 ”的光环被揭破,一些空洞的大词被解构,个人被放置到了重要的位置。人不再是手段或工具,而成了万物之中心和目的,并形成了主体性哲学。在大写的 “人”字下面, “一切都是为了人 ”成了响亮的口号,并最终完成了人以人为本的司法理念及其方法论反思1胡锦涛 .

2、 开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新局面N . 文汇报, 2007-03-25.2布伦南,布坎南 . 宪政经济学,冯克利等译M .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3胡锦涛 . 扎扎实实开创我国政法工作新局面N . 人民日报,2007-12-26. 4详解 “能动主义八四司法模式 ”的八个四 N . 人民法院报, 2009-04-17.参考文献务。忠于法律是法官的首要义务,这在任何正常的国家是没有例外的,即使在中国古代正常的王朝亦然。中国古代甚至要处罚违背常法、以皇帝特旨办案的法官,旨在维护安定。能动主义司法并不适用当代中国,因为美国的能动主义司法是建立在法官的司法审查权之上的,中国不承认司法审

3、查,因而法官的 “能动性 ”便没有法律依据。四、以人为本的司法调解当适度这是法官的行为方式问题:法官的行为重在判决还是调解?调解是任何国家事实上都存在的、主要发生在诉前的纠纷解决方式,能调解则调解解决,官民两利,这本无可非议。但问题是,司法过程中的调解过度甚或 “强制调解 ”就有违以人为本的司法。这些年来有些地方提出 “零判决 ”的目标,调解结案率直线飙升,甚至有的法院一个庭一年没有判决,全部调解结案;有的地方死刑案也出现了调解,并且将一个案件 76 次调解作为榜样来宣传这就违背了诉讼法规定的调解 “自愿、合法 ”两大原则。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看,时下的过度调解有两个问题:一是当事人寻求司法判决

4、的正当权利没有得到尊重;二是许多实体权利被漠视。许多勉强达成的调解,其实是通过对老实一方当事人权利的侵犯来满足胡搅蛮缠一方的非分要求的结果。强制性调解背后其实隐藏的是法官及地方当局的私利:调解不可上诉,不能上访,这样法官日子好过,地方当局也有了政绩。五、以人为本的司法当严守程序最后,但不是最不重要的是,以人为本的司法当严守程序。程序没有权威,权利保障、法律权威、控制司法裁量权、适度调解便都无从谈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确立了系统的诉讼程序,这为坚持以人为本的司法提供了良好的程序条件。但是,由于新老传统都缺乏对程序的尊重,所以头脑一热,最容易受到伤害的仍然是程序。过度调解和强制调解的一个重要原因就

5、是调解可以规避司法程序。现在,法院种种经验层出不穷,有许多所谓经验其实只是规避程序而已,例如,在法律程序以外搞什么审判方式。现在,有的地方更搞出什么 “社会法庭 ”(例如河南省),其实质是用种种社会压力迫使公民接受调解,从而剥夺公民寻求司法救济的权利。在这方面,极端人治时代的 “人民法庭 ”殷鉴不远。79-类中心主义的理论系统。在法学上, “以人为本 ”的理解大体上有这三个方面的界定:( 1)认为以人为本就是保障和尊重人权 1;( 2)以人为本指的是以个人的权利为本 2;3)以人为本在司法过程中是指以当事人为本。这是一种来自法院系统的相当谦虚的说法,即把当事人当成本,而把法院自己当成末。然而我

6、们必须看到,以人为本是一个整体性的模糊概念,从法学上不能进行过细致的分类。以人为本之人如果分成男人与女人、大人与小人、白人与黑人、百姓与官员就会出现问题。法学上人是与物相对应的,与此相适应是所谓人性与物性;政治学上人是与神相对应的,与此相对应的是人性与神性。其中,( 1)和( 2)是一些学者提出的看法,( 3)是法院系统目前正在讨论并践行的观点。在本文中,我们试图从方法论的角度对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一些再思考。一、法律方法论研究中的主体性隐退方法是工具,因而在研究中出现人的缺失也许是正常的事情。虽然法律方法论也必须论及人,但这种人是没有个性与主体性的人,是对象化了的人,是法律要约束和调整的那种抽象

7、的人。人在方法论研究中成了法律规范的对象,而对人的研究就成了一种像物一样的关系对象。人的特性和主体地位在研究中消失了,成了抽象的研究对象。在法学的表述中,活生生的人转化成了权利义务的主体。人在法律方法论中不仅被抽象化了,而且也被程序化和规范化了。人的生命与财产、甚至尊严都在像医学家对待待解剖的尸体一样,成了没有生命的物化对象。法学的专业化语言把人的个性淹没在逻辑思维之中了。我们看到,哲学人文社会科学所高扬的主体性在法学中,成了抽象的主体,也即法律关系的主体。由于法学语言表述的过度抽象性,人的许多个性退出了法学与法律,没有了七情六欲,环绕在个体周围的人气没有了,人纯粹成了被解剖、被分析、被规范的

8、对象,剩下的只是在权利范围追求或放弃的选择。因此,法律人在运用方法论的时候,不能仅仅为了自己的方便而忽视了人的主体性以及个性。我们认为,即使是方法论研究的完美也不能仅仅为了专业化的发展,而忘记方法论是为人服务的目的。法律方法研究中的人,应该是现实中的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有血有肉的人。这些活生生的人的自觉需求构成哲学上需要高扬的主体性。在法律方法研究中该如何高扬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呢?从实体法的角度看,以人为本就是要全面地落实人权。 “当我们从目的性、能动性等意义上来理解主体性的含义时,这其中就已经包含着相对性、受动性等因素,承认主体性的物质前提,就必须承认主体的客观受动性。” 3所以,人权

9、的实现是应然与实然的统一、是主观能动性与受然性的统一。“人作为活动主体的特质的规定性,是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认定的自觉、自主、能动和创造的特性。 ” 4( P68)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确立人的主体地位,而人权的主体是人,只有人有了主体地位,才有真正意义上的人权,否则人权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或少数人的权利,甚至有可能被异化成特权 1。 “法治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必须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立足于深切关怀人自身的尊严和价值,立足于捍卫和实现人的基本人权。 ”5在司法过程中确保人权的实现,这是以人为本精义之所在,也是法治的最重要目标之一。司法中应该如何实现以人为本呢?在中国的现实背景下,这是一个极

10、为重要的现实问题,不辨析清楚其中的关键因素,在西方促成法治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很可能成为德治与人治发育的温床。毕竟,在历史上以儒家为代表的人本思想和民本思想与今天的法律价值相差甚远,正因如此,对以人为本不能停留在思辨层面上进行研究,还必须深化到具体的法律关系分析、法律解释、推理、论证的方法中去,在具体的方法运作中确定什么是以人为本,以人文本不能当成放弃法律权威和法官地位来谈论。二、警惕以人为本解释的绝对化倾向在人类社会的早期, “法律是神意体现 ”的观念广为接受。但随着人文主义的兴起,弥漫于法律之上的神的光环被抹去,法律还原成人的意志(无论是阶级的意志,还是人民的意志),甚至是规律的反应,这些虽然

11、离个人还很远但都离不开人的意志。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的能力被放大了,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人定胜天的口号下,出现了对自然的过度开发问题。这一方面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也迫使人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达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许多学者提出的环境中心论,开始了对人本主义的侧面冲击。这在法律解释领域也有所体现。司法者在有些案件中,不得不在人本主义和环境中心这两种理论中间进行艰难的选择。在人本主义中心论指导下,起码从表面看,人的能力得到了全面的开发,但是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迫使我们必须重新反思以人为本的“度”的问题。为了真正地落实以人为本,我们应该终止把该观点绝对化。以人为本实际上是以人权

12、为中心,但人权像任何权利一样,都是相对存在的,不是绝对的权80-利,并且人权的内容也是与时俱进不断变化的。随着环境因素对人权实现的实质性影响,我们不得不在传统的自由、平等与幸福等价值之外加上环境等自然的因素。我们不能绝对地以人作为目的,而最终把人搁置在无法存身的境地。在中国的司法领域提倡以人为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最主要的是因为,我们的司法者没有把保障人权的实现当成主要的任务。过去,官员们非常注意的是怎么样方便管理,而很少考虑怎么样为实现当事人的人权提供好服务。结果,司法者和当事人都被异化了 法官越来越像官,而当事人越来越成了法官所主宰的对象。这是我们长期以来忽视的问题。所以在倡导以人为本的司

13、法理念时,人们就不得不注意这里的人,除了管理者外还有其他的人。在司法中反思以人为本实质上就是要理顺法院、法官与服务对象的关系问题,对人作更为细致的区分,以便实行更细致的个性化服务。以人为本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那就是把个人的利益放到重要的位置。以人为本讲究的就是人的利益,但人的利益又可以分为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长期以来我们注重集体利益、公共利益和整体利益,这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人们把与个人利益相对应的公共利益绝对化,以人为本就成了空话。因为所有的权利如果是难以个体化的权利,对个人来说几乎就是骗人的权利。只要不把权利个体化,即分配给个体,所谓集体的权利、公共权力很可能被玩弄成为少数人的权利。所以

14、在沉思以人为本的时候,我们应该用法学的眼光看问题,而不能把以人为本与高尚道德当成解释法律的原则。以人为本是一个大的方向问题,但在具体问题的解释上,我们应该分清立法与司法两个思维方向。在制定各种规划的时候,以人为本的人是一般的人, “以人为本是以相关公共利益为本,也就是以一般公共利益为本 ” 6。这个一般的人不仅是当代人的利益还包括后代子孙的利益。但在解释法律的时候,人的一般利益已经还原成个人的利益,或者说这些个人利益是在一般利益所能够包容的个人利益,而不是绝对化的极端个人利益。对个人利益的尊重并不是满足所有的个人利益,虽然我们绝不能忽视个人利益,但个人利益是与整体利益不相冲突的个人利益。司法是

15、一种推理、解释、论证与衡量的就事论事的审判活动,这使得司法者不得不在法律的前提下考虑个人利益,在一般利益的指引下实现个人利益。总之,在进行法律解释的时候,我们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司法理念,但需要在方法论上把价值原则与科学原则统一起来,而不能片面地强调一个方面。 “虽然这两者指向的方向是相反的,但我们可以通过实践这个中间环节实现它们的统一。人们越是注意自己的需要、越是想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越是应该注重对象世界的客观实在性。越是注重客观世界的实在性和规律性,就越能使客观对象向着人的目的方向。 ”价值与科学的统一表现在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人的尺度和物的尺度的统一;还有以人为本的理念和特定历史

16、条件的统一 7。这种统一表明,我们不能把以人为本和科学精神割裂开来,在法律解释中我们应该避免这种极端的出现。因此,需要把法律与法律的人文价值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人为本的司法理念要求我们把人放到最重要的位置,但这个位置是科学与逻辑所容许的恰当位置。科学与人文虽然在西方的哲学中是对立的,但实际上这两者也是可以统一的。我们不能人为地把它们对立起来。在具体的案件中能否实现二者的统一,这就需要解释者的艺术与智慧的充分发挥了。三、对 “以当事人为本司法理念 ”的再思在司法部门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的时候,提出了以当事人为本的具体措施。那么,以当事人为本指的是什么呢?法院系统的领导与法官做出了细致的回答。山东高级人

17、民法院副院长周玉华认为: “以当事人为本 是以人为本在法院工作中的具体化。 以当事人为本 具有特定的涵义 。首先,有 本源 的意思。当事人是人民法院最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司法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其次,有 本和末 的问题。正如树木的根节和枝叶,在整个司法活动中,当事人就是本。 第三,有出发点 和重点 的问题。 以当事人为本的核心是尊重当事人,关键是让当事人从司法活动中得到实惠,把审判工作的着力点放到化解矛盾上。 ”8这种以当事人为本的思想实际上是传统民本思想的继续,讲的是法院、法官与当事人之间孰轻孰重的关系。这种提法对纠正官本位的以方便管理为本的思想有重要意义。然而,它并没有鲜明地提出来以当事人的

18、什么需求为本。就像前面有些学者提出的,以人为本实际上是以实现人权为本。这里的人权实际上不仅包括当事人的权利,还包括所有人的权利。我们不能就当事人的权利而言权利,而应该在法律确定的一般权利中寻找满足当事人的具体权利。换句话说,在司法中,普遍的人权应该还原成个体的权利。所以以人为本虽然包含了当事人的权利,但实际上司法需要保护的权利的范围,是远远超过当事人的权利的。所以我们承认以当事人为本会改善法院的管理作风,但并不能作为指导法院审判工作的理念。以人为本、保障人权、实现法治应81-1康新 . 以人为本:法治政府之价值内核J . 文史博览 理论, 2007,2) .2吴传毅 . 以人为本的法学解构 J

19、 .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4).3刘冰 . 以“人为本 ”的政治价值原则分析 以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为视角J . 求实, 2009,( 4) . 4郭湛 . 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 M .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2.5程波 . 论“以人为本 ”的法治理念与现代法治之“法”J . 湖南商学院学报, 2008,( 3).6尹萍 . 行政规划中的公益权衡及以人为本的法价值指向J .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3). 7李杰 . 以人为本的方法论原则:价值与科学的统一 J . 天府新论, 2006,( 5).8周玉华 . 以当事人为本的理念 E

20、B/OL .9刘庆伟 . 以当事人为本的理念的理解与践行EB/OL .10崔秀美,李辉 . 以当事人为本重在行动EB/OL .责任编辑李宏弢该是法院审判工作的理念。在司法中所有的人权都应该是法律赋予的权利,而不是个人利益的无度扩张。尽管以当事人为本不能作为审判工作的理念,但它确实对改变目前的法院管理模式有积极的意义。毕竟法院开始考虑到了为当事人服务,而不是进一步强化了法院的行政化倾向。但这一思想的引入会不会真的改变法院的工作现状还需要时间的验证。我们看到,法官们所倡导的 “以当事人为本 ”至少包含五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是了解当事人的诉求,依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二是尊重当事人的人格,尊重和维护当事人的诉讼地位和诉讼权利;三是把握当事人的认知,有针对性地做好说理工作,使当事人真正明了案件审理和判决的真实含义,不要产生误解;四是理解当事人的心情,抚慰当事人的情绪;五是体谅当事人的困难,为当事人诉讼提供方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