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逻辑是中国传统的逻辑文化_第1页
制约逻辑是中国传统的逻辑文化_第2页
制约逻辑是中国传统的逻辑文化_第3页
制约逻辑是中国传统的逻辑文化_第4页
制约逻辑是中国传统的逻辑文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 PAGE 20制约逻辑是中国传统的逻辑文化在当代的崭新发展 收稿日期:2014-08-06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当代形式逻辑及其在人工智能中的应用理论研究”(07JA720006)项目成果。作者简介:龚启荣(1942-),男,江西景德镇人,教授,研究方向:逻辑学、人工智能学、数学、语言学。贵州制约逻辑学会 龚启荣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为荣耀和自豪。 HYPERLINK /view/40254.htm t _blank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理性的文化。科学越发达,人们的认识能力越增强,越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

2、传承和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现代科学取得了 HYPERLINK /view/154976.htm t _blank 突飞猛进的发展。计算机科学的创建和发展,现代数理语言学的创建和发展,特别是现代形式化公理系统现代数学方法的创建和发展,对中国传统的逻辑文化的现代传承和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为真正逻辑科学传统逻辑当代发展的逻辑理论,制约逻辑史无前例的三个现代形式化公理系统(Cm、Cn和Cnd系统)在中国大地上的诞生,离不开现代科学的发展!制约逻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真正的逻辑理论在当代的传承和崭新发展。一、制约逻辑是“21世纪易经研究的伟大成果”下面摘引贵州省易经研究会

3、对制约逻辑的一些讨论,然后我们再做论证。1.“在莱布尼兹受到中国易经阴阳八卦的启迪,创立计算机的二进制理论的基础上,人类步入计算机时代;在中国制约逻辑奠定的人工智能计算机的理论基础上,人类将走进 “内涵智能机”时代。我们期待着人类的第一台内涵智能机的胜利诞生。“中国制约逻辑理论作为人工智能的科学理论,是人类智慧发展的产物。中国易经是人类的生存发展的智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制约逻辑研究制约关系与易经研究的天地人的和谐统一的制约关系,不能够说是没有缘分。她们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同样都属于全人类!”摘自2011年11月12日贵州省易经研究会给贵州制约逻辑学会学术年会的贺信2.“易经是中

4、国文化的源头活水,易经是沟通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联络东西方文化的纽带,是东方文化的精神高地智慧和信仰,民族文化的软实力“莱布尼兹根据易经创二进制成为计算机的基础,今天你们的贵州省制约逻辑理论应用将作为人工智能机的基础,中国能够制造人工智能机,应该是继易经后中国对人类的里程碑式的伟大贡献,这不仅仅是增强我们的文化软实力,而且是大大增强我们的硬实力。”摘自2012年11月10日贵州省易经研究会给制约逻辑学会学术年会的贺信3.“不可否认,中国人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靓丽风景线,易经在21世纪的重要贡献制约逻辑理论,发展创新,其影响不仅在中国而且享誉世界,彰显自己的文化软实力。”摘自贵州省易经研究会会长麻

5、福昌教授论文易经的智慧与逻辑的必然性探索(载贵州制约逻辑学会2013年“获取新知”专题研讨会论文集)4.“制约逻辑,制约结构,超越以往逻辑理论,成为21世纪易经研究的伟大成果。在我们网站,发布的“21世纪易经在中国发展的一项伟大成果制约逻辑及其在人工智能中的应用理论研究”是龚启荣教授,贵州省制约逻辑学会理事长的最新成果之一。”摘自麻福昌教授在贵州制约逻辑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获取新知”专题研讨会开幕式上的学术报告易经智慧与制约逻辑之缘份 我们先看看易经的64卦图:再看看制约逻辑对64挂的另一种表达易经64卦的制约逻辑图表:易经64卦的制约逻辑图表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6、,八卦生六十四卦,六十四卦生宇宙万象。请看:太极两仪排列64卦 ABCDEF卦名1 G1111111第1卦 HYPERLINK /view/547901.htm t _blank 乾为天( HYPERLINK /view/483201.htm t _blank 乾卦)44 G2111110第44卦 天风姤( HYPERLINK /view/483394.htm t _blank 姤卦)13 G3111101第13卦 HYPERLINK /view/1509796.htm t _blank 天火同人( HYPERLINK /view/483247.htm t _blank 同人卦)33 G 41

7、11100第33卦 天山遁( HYPERLINK /view/483354.htm t _blank 遁卦)10 G 5111011第10卦天泽履( HYPERLINK /view/483241.htm t _blank 履卦)6 G 6111010第6卦 天水讼( HYPERLINK /view/483220.htm t _blank 讼卦)25 G 7111001第25卦 天雷 HYPERLINK /view/177615.htm t _blank 无妄( HYPERLINK /view/483301.htm t _blank 无妄卦)12 G 8111000第12卦 天地否(p)( HY

8、PERLINK /view/483246.htm t _blank 否卦)9 G 9110111第9卦 风天小畜( HYPERLINK /view/483238.htm t _blank 小畜卦)57 G 10110110第57卦 HYPERLINK /view/4815354.htm t _blank 巽为风( HYPERLINK /view/483435.htm t _blank 巽卦)37 G 11110101第37卦 风火家人( HYPERLINK /view/483365.htm t _blank 家人卦)53 G 12110100第53卦 风山渐( HYPERLINK /view/

9、483426.htm t _blank 渐卦)61 G 13110011第61卦 风泽中孚( HYPERLINK /view/483452.htm t _blank 中孚卦)59 G 14110010第59卦 风水涣( HYPERLINK /view/483444.htm t _blank 涣卦)42 G 15110001第42卦 风雷益( HYPERLINK /view/483386.htm t _blank 益卦)20 G 16110000第20卦 风地观( HYPERLINK /view/483278.htm t _blank 观卦)14 G 17101111第14卦 火天大有( HYP

10、ERLINK /view/483249.htm t _blank 大有卦)50 G 18101110第50卦 火风鼎( HYPERLINK /view/483418.htm t _blank 鼎卦)30 G 19101101第30卦 HYPERLINK /view/4784291.htm t _blank 离为火( HYPERLINK /view/483330.htm t _blank 离卦)56 G 20101100第56卦 火山旅( HYPERLINK /view/483433.htm t _blank 旅卦)38 G 21101011第38卦 火泽睽( HYPERLINK /view/4

11、83369.htm t _blank 睽卦)64 G 22101010第64卦 火水未济( HYPERLINK /view/483465.htm t _blank 未济卦)21 G 23101001第21卦 火雷噬嗑( HYPERLINK /view/483281.htm t _blank 噬嗑卦)35 G 24101000第35卦 火地晋( HYPERLINK /view/483359.htm t _blank 晋卦)26 G 25100111第26卦 山天大畜( HYPERLINK /view/483305.htm t _blank 大畜卦)18 G 26100110第18卦 山风蛊( H

12、YPERLINK /view/483268.htm t _blank 蛊卦)22 G 27100101第22卦 山火贲( HYPERLINK /view/483286.htm t _blank 贲卦)52 G 28100100第52卦 艮为山( HYPERLINK /view/483422.htm t _blank 艮卦)41 G 29100011第41卦 山泽损( HYPERLINK /view/483384.htm t _blank 损卦)4 G 30100010第4卦 山水蒙( HYPERLINK /view/483209.htm t _blank 蒙卦)27 G 31100001第27

13、卦 山雷颐( HYPERLINK /view/483308.htm t _blank 颐卦)23 G 32100000第23卦 山地剥( HYPERLINK /view/483293.htm t _blank 剥卦)43 G 33011111第43卦 泽天夬 ( HYPERLINK /view/483388.htm t _blank 夬卦)28 G 34011110第28卦 泽风大过( HYPERLINK /view/483316.htm t _blank 大过卦)49 G 35011101第49卦 泽火革( HYPERLINK /view/483417.htm t _blank 革卦)31

14、G 36011100第31卦 泽山咸( HYPERLINK /view/483336.htm t _blank 咸卦)58 G 37011011第58卦 HYPERLINK /view/4815430.htm t _blank 兑为泽( HYPERLINK /view/483442.htm t _blank 泽卦)47 G 38011010第47卦 泽水困( HYPERLINK /view/483407.htm t _blank 困卦)17 G 39011001第17卦 泽雷随( HYPERLINK /view/483265.htm t _blank 随卦)45 G 40011000第45卦

15、泽地萃( HYPERLINK /view/483397.htm t _blank 萃卦)5 G 41010111第5卦 水天需( HYPERLINK /view/483217.htm t _blank 需卦)48 G 42010110第48卦 水风井( HYPERLINK /view/483410.htm t _blank 井卦)63 G 43010101第63卦 水火既济( HYPERLINK /view/483460.htm t _blank 既济卦)39 G 44010100第39卦 水山蹇( HYPERLINK /view/483371.htm t _blank 蹇卦)60 G 450

16、10011第60卦 水泽节( HYPERLINK /view/483448.htm t _blank 节卦)29 G 46010010第29卦 HYPERLINK /view/4784239.htm t _blank 坎为水( HYPERLINK /view/483323.htm t _blank 坎卦)3 G 47010001第3卦 水雷屯( HYPERLINK /view/483206.htm t _blank 屯卦)8 G 48010000第8卦 水地比( HYPERLINK /view/483230.htm t _blank 比卦)34 G 49001111第34卦 雷天大壮( HYP

17、ERLINK /view/483355.htm t _blank 大壮卦)32 G 50001110第32卦 雷风恒( HYPERLINK /view/483351.htm t _blank 恒卦)55 G 51001101第55卦 雷火丰( HYPERLINK /view/483429.htm t _blank 丰卦)62 G 52001100第62卦 雷山小过( HYPERLINK /view/483455.htm t _blank 小过卦)54 G 53001011第54卦 雷泽归妹( HYPERLINK /view/483428.htm t _blank 归妹卦)40 G 540010

18、10第40卦 雷水解( HYPERLINK /view/483375.htm t _blank 解卦)51 G 55001001第51卦 HYPERLINK /view/4799841.htm t _blank 震为雷( HYPERLINK /view/483420.htm t _blank 震卦)16 G 56001000第16卦 雷地豫( HYPERLINK /view/483262.htm t _blank 豫卦)11 G 57000111第11卦 地天泰( HYPERLINK /view/483244.htm t _blank 泰卦)46 G 58000110第46卦 地风升( HYP

19、ERLINK /view/483403.htm t _blank 升卦)36 G 59000101第36卦 地火明夷( HYPERLINK /view/483362.htm t _blank 明夷卦)15 G 60000100第15卦 地山谦( HYPERLINK /view/483255.htm t _blank 谦卦)19 G 61000011第19卦 地泽临( HYPERLINK /view/773996.htm t _blank 临卦)7 G 62000010第7卦 地水师( HYPERLINK /view/483224.htm t _blank 师卦)24 G 63000001第24

20、卦 地雷复( HYPERLINK /view/483295.htm t _blank 复卦)2 G 64000000第2卦 HYPERLINK /view/547902.htm t _blank 坤为地( HYPERLINK /view/483204.htm t _blank 坤卦)易经专家们都认为:易经是透过64卦的组合,去反应64种不同的事物、情境、现象、特定环境下的人生哲理、以及大自然的运作法则。每一卦都会有六爻和爻辞,去反应一个卦在当前的运作状态和未来的状况。易经的排列模式一共有64种基本情况,以及384种对应的状态.。透过这些变化可以预测世间万物的运作以及人生哲理。表中1、0的排列,

21、制约逻辑称为“n目组”。n目组是制约逻辑庞大体系的一个基础概念。制约逻辑对n目组作了严格定义:若e1、e2、ei、en是论域U中的n(n为自然数)个未必互异的个体,则由之组成的具有一定顺序的排列(简称序列)称为U上的一个有序n目组,并简称为n目组。 在易经64卦的制约逻辑图表中,1、0表示真、假,在这里就代表易经中的阴、阳。A1、A2、A3、A4、A5 、A6 ,在制约逻辑中称为语构变元,在这里表示易经中的爻,可取阴、阳二值,即阴爻、阳爻。我们在易经64卦的制约逻辑图表中增加一个爻B,B又可取阴、阳二值,即阴爻、阳爻,于是就得128卦。如此演绎下去,以至无穷。这应该就是易经可描述世间万物的运作

22、以及人生哲理的道理。请看扩展后的128卦的制约逻辑图表:太极两仪排列128卦 BA1A2A3A4A5A6卦名、卦辞G11111111G21111110G31111101G 41111100G 51111011G 61111010G 71111001G 81111000G 91110111G 101110110G 111110101G 121110100G 131110011G 141110010G 151110001G 161110000G 171101111G 181101110G 191101101G 201101100G 211101011G 221101010G 231101001G

23、241101000G 251100111G 261100110G 271100101G 281100100G 291100011G 301100010G 311100001G 321100000G 331011111G 341011110G 351011101G 361011100G 371011011G 381011010G 391011001G 401011000G 411010111G 421010110G 431010101G 441010100G 451010011G 461010010G 471010001G 481010000G 491001111G 501001110G 511

24、001101G 521001100G 531001011G 541001010G 551001001G 561001000G 571000111G 581000110G 591000101G 601000100G 611000011G 621000010G 631000001G 641000000G650111111G660111110G670111101G 680111100G 690111011G700111010G 710111001G 720111000G 730110111G 740110110G 750110101G 760110100G 770110011G780110010G

25、790110001G 800110000G 810101111G 820101110G 830101101G 840101100G 850101011G 860101010G870101001G 880101000G 890100111G 900100110G 910100101G 920100100G 930100011G 940100010G 950100001G 960100000G970011111G 980011110G 990011101G 1000011100G 1010011011G 1020011010G 1030011001G 1040011000G 1050010111G

26、 1060010110G 1070010101G 1080010100G 1090010011G 1100010010G 1110010001G 1120010000G 1130001111G1140001110G 1150001101G 1160001100G 1170001011G 1180001010G 1190001001G 1200001000G 1210000111G 1220000110G 1230000101G 1240000100G1250000011G1260000010G 1270000001G 1280000000表中最右边一列的卦名、卦辞,等等,应该阐述什么,留给易经

27、专家从长计议,深入研究。贵州省易经研究会会长麻福昌教授在给易经研究会网站发表论文充分条件与制约关系的编者按中说:“物物相感,以息相吹,人天合一,制约而已。”人天合一,乃宇宙至理。 天是什么?天就是客观规律(规律必然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转移)。因此,老子说,天下万物,道主沉浮客观规律制约一切。可见,易经中有制约关系的思想,但是,到了当代,制约逻辑才揭举了客观的制约关系的本质属性,成为易经在当代的发展。制约关系就是刻画清楚后的充分条件关系。充分条件关系是传统逻辑及其当代发展的制约逻辑研究的重要对象,在事实上构成了可进行不循环论证从而能够从已有知识获取新知识的理论核心。制约逻辑在此基础上,在不背离

28、传统逻辑正确而深刻的逻辑主导思想的先决条件下,借鉴现代数学精确的数学方法,构造了一个隶属于一个的3个现代形式化公理系统Cm、Cn、Cnd,揭示了客观世界3个无穷多条逻辑规律。Cm、Cn、Cnd是作为传统逻辑当代发展的真正的逻辑系统,不是数学系统。因此说制约逻辑是“21世纪易经研究的伟大成果”,一点也没有夸张。二、制约逻辑对易经以外其他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制约逻辑的建立和发展,首先得益于彪炳古今的韩非定律逻辑科学在萌芽、形成、发展过程中,事实上始终在研究客观世界的逻辑结构和逻辑规律。远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产生了研究包含多元关系的客观世界的逻辑规律的光辉灿烂的古代逻辑。在韩非子难

29、一里说:“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这最后的断语揭举了下述含有2元关系的两个事件,这两个事件在客观世界里不可能并有:“吾矛可陷任何物体”U(x) p(e1,x);“任何物体不可陷吾盾”U(y) p(y,e2)。上2行破折号右边是制约逻辑的表达式。这两个表达式刻画两个事件的逻辑结构。其中,U论域“物体”;x、y个体变元,在“物体”中变;e1“吾矛”,e2“吾盾”,论域“物体”中的两个个体;pU上的2元关系“可陷”。于是:U(x) p(e1,x)“若x

30、是物体,则吾矛可陷x”。U(x) p(y,e2)“若y是物体,则y不可陷吾盾”。这个为韩非揭举的关于包含2元关系的两个事件“不可同世而立”的客观世界的逻辑定律可用下式表述: U(x) p(e1,x) U(y)p(y,e2)表达式刻画的客观地存在的4层的复合事件可称为“韩非不自相矛盾律”。它具有引人注目的重要性质:它的存在仅仅取决于它的逻辑结构,而不取决于它的此外的经验性质。对此倘有怀疑,请看下述实例。并非“甲国支援任何国家且任何国家不支援乙国”。事件“张三认识任何人”和事件“任何人不认识李四”不可同世而立。不会出现“a星球大于任何星球而任何星球不大于b星球”。并不是“甲球队战胜任何球队但任何球

31、队不能战胜乙球队”。容易验证,这几个语句所指谓的由成对事件构成的合取事件的否定事件,永远存在,普遍存在!这类例子俯拾皆是。其存在只取决于其逻辑结构的事件称为逻辑存在事件,又称恒有事件,或普有事件。“恒”就是永恒、永远,是从时间上说的;“普”就是普遍、到处,是从空间上说的。客观世界的逻辑定律就是客观世界的逻辑存在事件。具有一定的逻辑结构而在其中出现的经验基本对象却不同的逻辑定律有无限多条,由之组成了一个无限集,而对其中的任一条定律之所以存在起决定作用的一定的逻辑结构则是这个无限集的共仅属性。这个共仅属性(即一定的逻辑结构)不可能游离于具有一定经验性质(尽管任一条定律的存在不取决于它们)的具体定律

32、而单独存在。一般必须也只能存在于个别之中。先贤韩非就是通过揭举这无限集里的一个引人入胜的元来阐明作为逻辑定律的“不自相矛盾律”,从而指明这个由无限多个不自相矛盾事件组成的无限集及其共仅属性的。从这里可以体会出一条重要的具有方法论意义的准则:抓住了本质,一就是一切。先贤韩非就是在这个准则的指导下,寓普遍、永远存在的逻辑定律(无限集及其共仅属性)于形象、生动的个别事例之中,其手法是十分高明的。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为宙,这宇宙就是广漠无垠的空间和绵延不绝的时间,而逻辑定律则用它的逻辑结构的网在这广漠绵延的无限时空中捕捞任意的n元关系和项,以构成逻辑存在的事件。这神奇的网象宇宙一样的广漠、绵延。以

33、A表示A是客观世界的逻辑定律,其中的符号 就称为定律号,读做单栅。客观地存在着的关于客观世界的逻辑定律之间的充分条件关系称为客观世界的逻辑法则,并简称为法则。在讨论逻辑定律的语境中,法则可以表述为“若 A1, An,则 B”,或者省去定律号,简化为“若A1,An,则B”,并以“A1,An B”表示。其中的辅助符号 表示关于定律之间的充分条件关系,n为有限自然数,相应的法则称为n元法则,A1,An称为前件或假设,B称为后件或结果。客观世界的逻辑定律、逻辑法则统称为客观世界的逻辑规律。定律和法则都是规律,而法则是关于定律的规律,因此也可以称为元逻辑规律。对于前引韩非子难一里的绝妙的诘问:“以子之矛

34、,陷子之盾,何如?”那个吹牛过头的楚人的回答不是p(e1,e2)(吾矛可陷吾盾),就是 p(e1,e2)(吾矛不可陷吾盾),然而,韩非和那个寓言中的楚国商人全都明白,在客观世界中,恒无p(e1,e2) p(e1,e2);于是,其否定为恒有(因为恒有,我们就加上定律号): p(e1,e2) p(e1,e2) (韩非不矛盾律)韩非不矛盾律的一般形式可表示为: (AA)为什么面对这个客观的逻辑定律不矛盾律,那个牛皮吹过头了的商人“弗能应也”呢?那是由于韩非和那个楚国商人都清楚,楚国商人吹牛时其语言所指谓的自相矛盾事件U(x)p(e1,x)U(y)p(y,e2),是矛盾事件p(e1,e2) p(e1,

35、e2)的充分条件,亦即他们都知道存在下述客观世界的逻辑法则: U(x)p(e1,x)U(y)p(y,e2) p(e1,e2) p(e1,e2) (韩非从自相矛盾得出矛盾法则)这里,自相矛盾事件 是 矛盾事件 的充分条件 。韩非要从和去得出他的前述不自相矛盾律,还需通过:(A B)( B A) (逆否律)A,A B B (分离法则)韩非据、才能得出:p(e1,e2)p(e1,e2) U(x)p(e1,x)U(y) p(y,e2) (韩非从不矛盾得出不自相矛盾法则)然后,再据定律、法则去得出他的彪炳古今的韩非不自相矛盾律。以基础事件为最小单位,无需分析在其中出现的基础事件本身的逻辑结构即可确定其逻

36、辑存在的规律称为事件逻辑规律。上述六条规律中的不矛盾律、逆否律属于事件逻辑定律;分离法则等,属于事件逻辑法则。不以基础事件为最小单位,需对在其中出现的基础事件分析到项才能确定其逻辑存在的规律称为项逻辑规律。上述六规律中的不自相矛盾律属于项逻辑定律;从自相矛盾得出矛盾法则、从不矛盾得出不自相矛盾法则等属于项逻辑法则。 够了!至少在下述几个方面,韩非的逻辑思想远远地胜过后来流行的形式逻辑读本:第一,径直去研究客观世界的逻辑规律,而无需再讨论有无“客观基础”的问题;如今的形式逻辑却还在那里争论“思维的逻辑规律”有无客观基础,当有时,又究竟是什么。第二,从事包含多元关系的真正关系逻辑的研究,而后来的形

37、式逻辑由于不研究包含多元关系的逻辑规律,因此,根本分析不出那个楚人的自相矛盾来。第三,不自相矛盾律、从不矛盾得出不自相矛盾法则等属于真正的项逻辑,而后来的形式逻辑由于不研究项逻辑(相当于谓词逻辑),那些建立在直言命题上的直接推理、间接推理名义上分析到“名词”,实质上仍然只不过是最简单的事件逻辑(相当于命题逻辑)。宇宙原本是通过客观的逻辑结构将各种事件在时间和空间上从一个必然过渡到另一个的无限绵延广漠的网,而逻辑科学则是对宇宙这个无限绵延广漠的从一个事件必然过渡到另一个事件的逻辑结构的网的认识、整理和总结。提请注意的是:韩非子揭举的“不自相矛盾律”“无不陷之矛与不可陷之盾不可同世而立”是含有2元

38、关系并且分析到项的客观世界的逻辑规律。韩非子关于“项”的逻辑规律的论述,比德国数理逻辑教授弗里德里希路德维希戈特洛布弗雷格(Friedrich Ludwig Gottlob Frege,1848年1925年)的关系逻辑早21个世纪!中国的逻辑不仅是辉煌的,而且在时间上是遥遥领先的。制约逻辑的建立和发展,首先得益于韩非子彪炳古今的逻辑定律和他自发的逻辑客体说(认为逻辑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逻辑结构和逻辑规律)元逻辑思想倾向。(二)李耳的道德经对制约逻辑建立和发展的影响我国是逻辑科学世界三大发源地之一。远在25个世纪前的春秋时期,在我国先贤李耳(老子,公元前571年至471年)的五千言道德经中就有关于

39、逻辑规律的论述。道德经开宗明义第一句便是:“道可、道非,常道。”揭示了客观世界排中律。比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早两个多世纪,堪称世界上最早的关于逻辑规律的论述。李耳在这里揭举的客观世界的逻辑规律说的是:“事件或其否定事件常有事件”。用我们的逻辑表达式可表达为:A A (读作“尽举不相容选择”)这就是个逻辑规律。因为是我们先贤李耳最先提出的,所以我们称其为“李耳内涵排中律”。 李耳还在道德经里说:“道,万物之奥。”“道,无为而无不为。”其意是,道是万事万物普遍而又奥妙的属性即事件或事物的逻辑性质(或称为逻辑结构);尽管任何事件或事物本身并不就是逻辑性质或逻辑结构(无为),然而在任何事件或事物中

40、却无所不在地深藏着逻辑性质或逻辑结构(无不为)。这堪称世界上对客观世界的逻辑结构和逻辑规律的最早的精辟而简要的描述。 HYPERLINK /view/16516.htm t _blank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 HYPERLINK /view/188281.htm t _blank 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 HYPERLINK /view/4050.htm t _blank 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思想内容微言大义,一语万端。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 HYPERLINK /view/16516.htm t _blank 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

41、国文字最多的文学著作。老子所描述的“道”,是从本体论的角度出发,阐明他的宇宙观。他认为“道”是是宇宙的本源,万物化生都是出于它的运动和变化。“德”的基本内涵,是本体的“道”具体到天地万物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性,即具体体现。制约逻辑继承了我国传统文化“万经之王”的本体论思想,站在辩证唯物论的高度,发展逻辑科学,建立了新时代崭新的逻辑体系。(三)墨经使制约逻辑深刻揭示了制约关系的本质属性 HYPERLINK /view/2232.htm t _blank 墨子是我国 HYPERLINK /view/20236.htm t _blank 战国时期 HYPERLINK /view/2748.htm t

42、_blank 墨家著作的总集,是 HYPERLINK /view/46556.htm t _blank 墨翟(人称墨子)和他的弟子们撰著的。 HYPERLINK /view/46556.htm t _blank 墨翟是 HYPERLINK /view/169458.htm t _blank 宋国人(约 HYPERLINK /view/1039767.htm t _blank 公元前468376),他是一个制造机械的 HYPERLINK /view/556642.htm t _blank 手工业者,精通 HYPERLINK /view/549660.htm t _blank 木工。 HYPERL

43、INK /view/2232.htm t _blank 墨子一派人中多数是直接参加劳动的,接近自然,热心于对 HYPERLINK /view/10445.htm t _blank 自然科学的研究,又有比较正确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思想。因此, HYPERLINK /view/46556.htm t _blank 墨翟的逻辑思想有研究客观世界的逻辑结构和逻辑规律的逻辑客体说倾向。这是无可非议的。那时候,人类根本就不知道人的思维在哪里进行的,说 HYPERLINK /view/46556.htm t _blank 墨翟的逻辑研究的是思维,是后人强加给墨翟的不实之词。制约逻辑学派提出逻辑客体说理论,认为

44、,逻辑始终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逻辑结构和客观世界的逻辑规律,不能说没有受到墨翟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 HYPERLINK /view/908787.htm t _blank 墨经是 HYPERLINK /view/2232.htm t _blank 墨子书中的重要部分,约完成于周安王14年癸巳( HYPERLINK /view/1039767.htm t _blank 公元前388年)。墨经的内容, HYPERLINK /view/2958.htm t _blank 逻辑学方面所占的比例最大。墨经有经上、经下、经上说、经下说4篇,有研究者说墨经还包括大取小取。因此墨经共6篇。经说上将故分为大故和小

45、故两种。大故就是“有之必然,无之必不然”;小故就是“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大故”,后来称为“充分条件”,“小故”后来称为“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墨翟在墨经中以“有之必然”定义“充分条件”,用“无之必不然”定义“必要条件”。十分显然,墨翟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逻辑结构这项关于“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科学界说一直被沿用、传承了24个世纪。譬如,在金岳霖教授的形式逻辑通俗读本中就以“有甲必然有乙”来规定客观的充分条件关系。虽然这种十分古老的规定在当时曾经是辉煌的逻辑思想,可是却经不起当代形式逻辑的严格考核。譬如说,当后件乙本身就是必然的事件(如乙为“下雨或不下雨”)时,对于任意的前件甲(如甲为

46、“我姓林”)来说,似乎满足“有甲必然有乙”(似乎是其乙必然因此甲任意时的特殊情况);可是,任意的甲决非本身就是必然却与甲毫无内在联系的乙的充分条件。又譬如,“甲,必然,乙必然甲且乙”是否成立?在这种出现两次(甚至更多)“必然”的较为复杂的情况下,要用那种素朴的规定担负起鉴别其成立与否的逻辑标准,那就难以胜任了。“是的充分条件”和“必然”,作为2元联结关系,就其逻辑含义来说,始终未曾被清晰地揭示,前者的逻辑含义始终是朦胧的,后者依然是朦胧的。因此,想用后者来界说前者,依旧摆脱不了朦胧。但是,尽管如此,在这2400年来的传统形式逻辑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充分条件关系的前、后件之间必须具有内在的必然

47、联系这一点,无疑是难能可贵、殊堪珍惜的黄金般闪光的历史遗产,它向后继者指明了正确的探索方向。充分条件关系是逻辑学的核心问题。同我国其他先贤比较起来,墨翟关于“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科学界说对制约逻辑的影响较大。因为它被沿用、传承了24个世纪!然而,经历了漫长的2400多年,对充分条件关系的界说却一直踏步不前。直到1968年,我国逻辑学家林邦瑾教授创立崭新体系制约逻辑,才严格准确地把充分条件关系刻划清楚,揭举了充分条件关系的重要性质两个独立性。刻划清楚后的充分条件关系称为制约关系。为了尊重历史的习惯,我们也把制约关系同义地称为充分条件关系。为了便于阅读,我们用举例的方式做简单的阐述。我们知道

48、,物理学确定了电磁波的传播速度是光速每秒30万公里。月亮与地球之间的精确距离是通过电磁波往返于月地之间的时间测算的。这时,要用到下述必然关系:若电磁波往返于月地间的时间为x秒(A (x),则月地距离为x/230万公里(B (x)也可表述为:电磁波往返于月地间的时间为x秒(A (x),必然,月地距离为x/230万公里(B (x)。物理学在实际测出电磁波往返于月地间的时间之前,早就确定上述非纯真值复合事件“若A(x)则B (x)”为有(即存在),这是由于存在下述三个事实(x表示个体变元,在论域中变;e表示x可能取得的值,为论域中的某一个体):(1)对于人的历史来说,不管x取得的值e为几许,有A(e

49、)而无B(e)这样的事情,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不会发生;(2)人已经确定了事实(1);(3)在人确定事实(1)时,勿需依据A(e)、B(e)本身的有无。这里,事实(1)可简称为“不会是有A而无B”,而这其实就是电磁波的传播速度为30万公里/秒这个物理规律;事实(2)就是人在利用上述物理规律来测算月地距离之前早已在物理学中将其确定的这个历史事实;事实(3)可简称“勿需依据A、B本身的真假确定”,这个事实的存在明如观火既然人们还未动手测得电磁波的往返时间,连x所实际取得的值e究竟何许尚且一无所知,怎么可能在确定事实(1)时去依据A(e)、B(e)本身的真假呢?我们用这三个事实组成一个综合的重要事实;

50、无需依据A、B本身的有无确定不会是有A而无B。这个重要事实也可陈述为:可独立于A、B本身的有无确定不会是有A而无B。我们把包含在这重要事实中的“可独立于A、B本身的有无确定”这个性质称为“第一独立性”,并简称为“一独”。于是,对于上述重要事实的陈述可紧缩为:具有一独的不会是有A而无B。人们依据早已确定的“A(x)必然B(x)”为有(这个在先),并在其指导下,设计了一套测定的器械,通过实测,获得了x的实际取值e为2.6秒(这个在后),在确定上述二者之后,才能据此二者推得论断B(e)即B(2.6)(月地之间的距离为2.6/230万公时里=39万公里)。人们要在并不知道x取值e为何许的情况下去确定存

51、在“不会是有A而无B”这个事实时,只可能通过具有一独的方法。这就是说,人们不仅实际上是而且也只可能是具有一独地去得知不会是有A而无B。我们就只要将要而尚未实测电磁波往返于月地间的时间的时候就具有一独地得知不会是有A而无B这个事实。人们就是凭借这显而易见的一独从已知(前提A(x)B(x)、A(e)为有)进入新知(结论B(e)为有)。与一独相辅相成,对于一系列逻辑的充分条件关系和任意逻辑外的经验的充分条件关系来说,另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逻辑性质,叫第二独立性。还是让我们结合上述利用电磁波测算月球与地球的距离这个实例来探讨这个重要的逻辑性质。人们在此之前早已确定了“若A(x)则B(x)”为有(即存在

52、),亦即,早已获得了“具有一独的不会是有A(e)而无B(e)”。在这里出现的e称为“新知个体常项”,简称为“新知个体”。尽管明明知道电磁波往返于月地之间的时间e是唯一的,然而,在实际测定之前却并不清楚究竟这e是多少。所谓“新知个体”,就是实际上唯一确定然而暂且还不为人所知的个体 。显然,新知个体e与个体变元x在逻辑含义上有重大区别:后者是已知而不确定的,亦即,已知个体变元x在论域中变,然而,究竟为哪个个体却是不明确的。与之相应地,具有确定含义和真值(物理学已确定为有)的闭复合事件“若A(x)则B(x)”的前、后支A(x)、B(x)都是个体真值函数,其本身无所谓有无,只有当个体变元x取得确定的个

53、体后,才是闭事件,才有确定的含义和真值;而用来定义“若A(x)则B(x)”的“具有一独的不会是有A(e)而无B(e)”中的A(e)、B(e)都是闭事件,都不是个体真值函数,分别是个体真值函数A(x)、B(x)当x取值为e时的值,事实上具有确定的含义和真值,只是暂且还不为人所知。现在,请注意下述重要事实:人们在实测电磁波往返于月地间的时间(即知道A(e)中的新知个体e并同时证实A(e)为有)时,是根本不必事先知道月地间的距离究竟是多少的(即事先无需知道B(e)的真值)。事情甚至是,只有在知道了电磁波往返于月地间的时间为2.6秒,亦即,确定了A(e)为有之后,才能由之推断月地间的距离为39万公里,

54、亦即,确定结论B(e)为有。这个事实至关重要。这里所揭举的重要事实可以简要地表述为:可在未确定B(e)的有无的情况下去确定A(e)为有。这也可以说成:可独立于B(e)的真值确定A(e)为有。我们称这个事实为“第二独立性”,并简称为“二独”。这就是说,经验的“若A(x)则B(x)”不仅具有一独,而且具有二独。象一独一样,这二独对于以获得新知为主要使命的逻辑科学来说,也具有决定性的重要意义。上述包含在“若A(x)则B(x)”中的一独和二独由于跟前、后件的全部具体内容(由逻辑内容和此外的经验内容组成)有关,因而称为经验的一独和二独,这种“若A(x)则B(x)” 称为经验的充分条件事件,其中的“若,则

55、”称为经验的充分条件联结关系。一独和二独合称两个独立性并简称为两独。两独可分经验的和逻辑的,前者是后者的渊源和归宿。两独是充分条件(必然)关系的逻辑精髓,是作为从已知进入新知的工具的逻辑科学的两块基石。鉴于篇幅问题,我们略去逻辑的两独,不在这里讨论。如果说,逻辑科学如今已成为根深叶茂、硕果盈枝的大树,那么,人们早先对事实上包含在充分条件(必然)关系中的两独的朦胧的认识则是那大树萌芽时的两片子叶。林邦瑾教授从一开始研究逻辑学,就十分重视充分条件关系的本质属性研究,并且花了大量精力和时间。我们翻开制约逻辑原著,在“ 20. 条件关系”(这里的条件关系即充分条件关系)一节里,可以看到:“一、条件关系

56、的定义(一)”、“二、条件关系的定义(二)”、“三、条件关系的定义(三)”、“四、定义(三)不满足无误性要求”、“五、改进定义(三)的困难”、“六、传统系统由且仅由传统逻辑定理刻划的逻辑系统”、“七、够用的无衍系统制约系统”、“八、条件关系的定义(四)”。仅凭这些标题,足以看出制约逻辑系统构造者对充分条件关系的研究所付出的血汗!饮水思源数典不能忘祖!不言而喻,墨翟的思想,使制约逻辑足够重视充分条件关系的研究,因而,制约逻辑最后深刻地揭示了制约关系即充分条件关系的本质属性经验的和逻辑的两个独立性。三、制约逻辑堪称中国传统文化中逻辑学的当代发展制约逻辑坚持传统形式逻辑深刻正确的主导思想(如:深深地

57、植根于和自然语言形影不离的普通逻辑思考实际,在理论上坚持论证不许循环,等),充分继承传统形式逻辑久盛不衰的理论成果,在不背离其作为从已知进入新知的认识工具的真正逻辑科学方向从而不会发展成为数学的一部分的先决条件下,借鉴现代数学作为导致清晰严密的工具的数学方法,廓清了笼罩在传统形式逻辑身上的朦胧的历史迷雾,摒弃了还留存于当今一些流行的传统形式逻辑读物中的种种陈陈相袭的积弊,开发出与现代科学水准相适应的新颖的逻辑思想和逻辑定理,实现了传统形式逻辑的当代发展。制约逻辑一反传统的认识,认为逻辑学不是研究思维的(事实上人们至今对思维知道得很少),而是研究客观世界的逻辑结构和逻辑规律。制约逻辑所研究的领域

58、是:现实世界的对象域上的个体、集、一元或多元函数、一元或多元关系、关系间的真值函数关系、关系间的充分条件关系,和上述客观关系的客观规律,以及,它们在意识中的反映概念(或词)、命题和推理。譬如,为传统形式逻辑所津津乐道的“概念间的属种关系”事实上就是在研究被概念所思考的客观世界的类(即集)与类间的包含关系。显然,作为一种思考,一个概念怎么可能去包含另一个概念呢?又譬如,被现行逻辑论著奉为圭臬的不矛盾律说,“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A、A不可能同真”。显然,这里说的并非什么“思维的逻辑规律”,而是客观世界的逻辑规律:两个互相矛盾的事件A、A 不可能并存。具有“不矛盾”这个带有规律性的逻辑性质的是客观世界

59、,而不是思维,亦即,A、A只有在客观世界里才是不可能并存的。然而,众所周知,人们的思想事实上往往是可以自觉地自相矛盾的,从而,制约逻辑将千百年来被颠倒了的认识重新颠倒了过来。制约逻辑作为逻辑科学当代发展的第二个独到之处是:揭示了使传统形式逻辑具有生命力的充分条件关系的精髓两个独立性。普通逻辑思考中的充分条件命题“若A则B”的真值不取决于前后件(A、B)的真值,亦即,“若A则B”的真值不是A、B的真值的真值函数。制约逻辑立足于客观世界的逻辑结构和逻辑规律,深刻地揭举了充分条件关系的两个独立性,指出,“若A则B的逻辑语义是:可独立于前后件的真值确定不会是前真而后假(),并且前件为真可独立于后件的真

60、值确定()。” 称为第一独立性,简称“一独”;称为第二独立性,简称“二独”;两个独立性简称“两独”。制约逻辑进一步将两独二分为逻辑的和逻辑外经验的两种,从而又将充分条件二分为逻辑的和经验的两种。譬如,在著名的假言推理肯定式 若:A,并且,若A则B,则:B中,外面那个“若,则”表述逻辑的充分条件,其逻辑语义是:只依据其前后件的逻辑结构即可独立于“A,并且,若A则B”和B的真值确定不会是“A,并且,若A则B”真而B假,并且,“A,并且,若A则B”为真可独立于B的真值得到确定。制约逻辑称这种只依据其前后件的逻辑结构即可确定的两独为“逻辑两独”。而当假言推理肯定式里边那个“若,则”(可表述逻辑的或经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