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教版科学八上期末复习:第一章探究题专项练习_第1页
精品解析浙教版科学八上期末复习:第一章探究题专项练习_第2页
精品解析浙教版科学八上期末复习:第一章探究题专项练习_第3页
精品解析浙教版科学八上期末复习:第一章探究题专项练习_第4页
精品解析浙教版科学八上期末复习:第一章探究题专项练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精品解析浙教版科学八上期末复习:第一章探究题专项练习登录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浙教版科学八上期末复习:第一章探究题专项练习一、实验探究题1(2018八上杭州期中)读“水循环”示意图和电解水实验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中 C 环节给浙江等东部地区带来的影响有 。带来水汽 调节气候 增加光照 输送热量(2)下列有关图乙水电解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实验中A 试管内产生的是氧气,B 试管内产生的是氢气;A、B 试管中产生的气体质量比为 21;做该实验时,往往在水中加入少量稀硫酸或者氢氧化钠溶液,其目的是增强水的导电性;该装置中通的是直流电。(3)在甲乙两种现象

2、中,水都发生了变化。在甲中水的变化属于 (填“物理” 或“化学”,下同)变化,在乙中水的变化属于 变化。2(2021八上台州期中)如图所示,图1是水电解实验装置,图2是某同学针对图1实验的创新装置。图2的创新实验操作步骤如下:先将装置固定在铁架台上,向其中注入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氢氧化钠溶液作电解液,用注射器将电解液注满移液管并倒立在装置的两极,连接好导线后闭合开关,通电约4分钟,产生一定量的气体时,关闭电源,随即检验两极产生的气体。请你结合图示和操作步骤,回答下列问题:(1)在图2中与电源正极相连接的移液管中收集到某气体,检验该气体的方法是 。(2)水中加入氢氧化钠的好处是 。(3)你认为图

3、2的创新实验相对图1来说,所具备的优点有()实验时手不用直接接触有腐蚀性的电解液;非常方便两极气体的检验;所用实验器材都是用家里常见的物品改制而成A B C D(4)以下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A实验产生两种气体的质量之比为12B由该实验可以得出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C在该实验中水发生了化学变化D可以直接观察到两个电极上产生氢气和氧气3(2021八上浙江月考)如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和电解水生成气体体积与时间的关系图。试回答下列问题: 如图8(1)若甲试管中生成气体B,则B是 气,b应接电源的 极。(2)如果该实验中产生氧气的体积是8毫升,则生成氢气的体积是 毫升。(3)该实验可以说明,水在

4、通直流电的条件下,生成了两种不同的气体,请书写其文字表达式: 。4(2021八上兰溪月考)木块在水中是漂浮,铁块在水中会下沉。浮力的大小是否跟物体的密度有关呢 某兴趣小组同学用溢水杯、质量不计的薄璧玻璃瓶、若干完全相同的透明塑料杯、水、浓盐水、蜂蜜、食盐、细沙等器材进行了如下实验!第一步:往玻璃瓶里装满水并拧紧盖子;第二步:把玻璃瓶放入装满水的溢水杯中,用塑料杯接住溢出来的水(如图):第三步:将玻璃瓶里的物质分别换成浓盐水、蜂蜜、食盐、细沙并袋满,重复以上实验;第四步:比较每次溢出来水的体积。请回答下列问题:(1)第二步中“把玻璃瓶放入装满水的溢水杯中”,请写出“装满水”的具体操作是 (2)若

5、每次溢出来水的体积 ,则初步说明物体所受的浮力与物体的密度无关,否则说明物体所受的浮力与物体的密度有关。(3)本实验是通过比较 来比较浮力大小,这里运用了 的思想方法。(选填A.控制变量 B.转换 C 对比)。5(2021八上乐清月考)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中,一组同学提出了4 种猜想。小东: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有关;小南: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小西:浮力大小与物体所受的重力有关;小北: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形状有关;他们找来了体积相同的甲、乙两块实心金属块、弹簧测力计、一杯水、一杯盐水、细绳等仪器。按照图中所示规范地完成了实验,记录了如表所示的实验数据:次数 金属块 物体重力/

6、N 液体密度 g/cm3 浸在液体中的体积/cm3 测力计的示数/N1 甲 5 1.0 20 4.82 甲 5 1.0 60 4.43 甲 5 1.0 100 ?4 甲 5 1.2 100 3.85 乙 3 1.2 100 1.8观察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表格中实验数据表格中标有“?”的位置的数据应该是 。(2)通过分析比较第 次和第 次实验数据,能够说明小东同学的猜想是正确的。(3)为了验证小西同学的猜想,他们选择了第 4、5 次实验数据,他们发现浮力大小与物体所受的重力 (选填“无关”或“有关”)要验证小北同学的猜想,同学们又找来了一块橡皮泥,他们把橡皮泥捏成不同形状 ,先后放

7、入水中,发现有的漂浮在水面上,有的下沉。他们由此得出结论: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有关。请对他们实验作出合理的评价: 。6(2021八上平阳期中)某课外兴趣小组同学利用弹簧测力计和量筒研究“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多少的关系”,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和数据记录表格:在量筒中加入水,读出量筒内水面位置的刻度。把系有细线的铁块挂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测出铁块的重力。把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的铁块浸没在盛有水的量筒里,再次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读出量筒内水面位置升高后的刻度。计算铁块排开水的体积。求出铁块排开的水受到的重力。实验过程中,小组同学发现设计的表格中缺少一项,该项是 。补充完整后,完成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8、: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实验后,该组同学进行了反思:铁块浸没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N 铁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N 水的体积/cm3 水和铁块的总体积/cm3 排开水的体积/cm3 排开的水受到的重力/N 量筒中不能加入太多的水,否则无法直接测出 ,从而不能得出实验结论;通过以上实验得出结论不可靠,理由是 .A.没有进行多次重复实验 B.没有换用其它液体进行实验C.没有进行物体部分浸入水中时的实验7(2021八上浙江月考)在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某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将同一物体分别逐渐浸入到水和酒精中,为了便于操作和准确收集

9、数据,用升降台调节溢水杯的高度来控制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他们观察并记录了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及排开液体的体积,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中。液体种类 实验 序号 物体重力G物(N) 弹簧测力计示数F(N) 物体受到的浮力F浮(N) 排开液体体积V排(cm3)水 水=1.0g/cm3 1 2 1.5 0.5 502 1.0 1.0 1003 0.5 1.5 150酒精 酒精=0.8g/cm3 4 2 1.6 0.4 505 1.2 0.8 1006 0.8 1.2 150(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和3(或4、5和6)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

10、时,液体密度越大,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3)实验中小明同学观察到将同一个物体浸没在密度越大的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越小。于是他灵机一动,在弹簧测力计下挂了一个重1.5N的物块,如图甲所示,当他把物块浸没在水中时,如图乙所示,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0.5N,他就在0.5N刻度线处标上1.0g/cm3;当他把物块浸没在酒精中时,如图丙所示,应该在弹簧测力计刻度盘 N处对应标上0.8g/cm3字样,聪明的他就将图甲所示装置改装成了一个能测液体密度的密度秤。8(2021八上义乌月考)为了直观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小明改进了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把弹簧测力计上端固定在铁架台上,用粗铁丝做一个框,挂

11、在弹簧测力计挂钩上。在粗铁丝框上端悬吊一个金属块,下面放一小杯。铁架台的支架上放置一只溢水杯,溢水杯跟金属块、粗铁丝框、小杯都不接触。首先平稳缓慢地抬高放有溢水杯的支架,使金属块完全浸没入水中,但不与溢水杯被底部接触。(如图甲乙丙),在此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示数 F甲 F丙(填“”、“=”或 “V排水根据图片可知,装水的容器是乙。(2)因为V排酒精V排水,所以密度计放在酒精中,液面的位置在纯水密度值刻度线的上方,即刻度0.9应该在p点。密度计始终处于漂浮状态,故:F浮=G物,即:液gV排=液gSh浸=G物,浸入液体的深度: ,则密度计处于漂浮状态时浸没的深度与液体密度成反比,所以密度计刻度不均匀

12、,即小明这样均匀标示刻度不对。13【答案】(1)CaO+H2O=Ca(OH)2;过滤(2)(3)CaCO3;Ca(OH)2【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盐的性质及用途【解析】【解答】(1)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过滤可以将不溶物分离,所以分离B中难溶物的操作叫过滤;(2)酚酞遇碱变红色,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会生成碳酸钙沉淀,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没有明显现象,氯化钠不会与氢氧化钙反应,故选;(3)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会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所以加入的是饱和碳酸钠溶液,白色固体的化学式是CaCO3,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加入的是固体

13、氢氧化钠(全部溶解),白色固体的化学式是Ca(OH)2故答案为:(1)CaO+H2O=Ca(OH)2,过滤;(2);(3)CaCO3,Ca(OH)2【分析】(1)根据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过滤可以将不溶物分离进行分析;(2)根据酚酞遇碱变红色,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会生成碳酸钙沉淀进行分析;(3)根据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会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进行分析14【答案】(1)(2)用玻璃棒搅拌(3)氢氧化钠溶于水温度升高【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解析】【解答】【活动一】(1)根据题意可知,氯化钠、蔗糖溶于水都能形成溶液,所以本题答案为:;

14、【活动二】(2)用玻璃棒搅拌不能用温度计搅拌;(3)氢氧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升高,氯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不变,硝酸铵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所以物质溶于水能吸热或放热;【分析】【活动一】(1)物质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活动二】(2)根据搅拌要用玻璃棒;(3)根据三种物质溶于水,有的放热,有的吸热,有的温度不变考虑;15【答案】(1)水(2)31.6;130(3)设加入水的质量为x,则解得x=40g(4)D【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解析】【分析】(1)根据溶液的组成进行解答;(2)根据溶解度的计算方法进行解答;(3)根据稀释过程溶质不变进行计算;(4)

15、使烧杯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必须变成不饱和溶液溶剂不变再溶解一部分溶质。【解答】(1)硝酸钾溶液的溶剂是水;(2)根据第次可知100g水中最多溶解31.6g,所以该温度下溶解度为31.6g,由于加入30g,溶液没饱和,所以溶液质量为:100g+30g=130g;(3)根据稀释过程溶质不变列式计算出所加水的质量;(4)使烧杯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变成不饱和溶液,溶剂不变再溶解一部分溶质,所以升高温度,溶解度变大又溶了一部分溶质,故选D;故答案为:(1)水;(2)31.6;130;(3)40g;(4)D。16【答案】(1)无法判断(2)(3)胶头滴管、玻璃棒【知识点】溶液的组成及特点;饱和溶液

16、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解析】【分析】(1)判断是否饱和的方法可以通过加入溶质是否继续溶解,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晶体析出等。如果溶液恰好达到饱和溶液中是没有晶体析出的,只能通过加入溶质进行判断。(2)由表格数据可知此固体随温度的降低溶解度是减小的。要将40时接近饱和的M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方法有:一、加溶质;二、蒸发溶剂、三、降低温度。(3)溶液配制时的步骤为:计算、称量、溶解。在称量和溶解中需要涉及到大量的仪器,称量时需要用到的有,固体质量用天平(带砝码盒)、药匙,液体用量筒量取、胶头滴管。溶解时用烧杯,玻璃棒。【解答】(1)从记录表中可知温度降到65时溶液中没有晶体析

17、出,继续降温到50有晶体析出,65时有两种情况,可能恰好饱和,也可能还没饱和但很接近饱和,所以从表格数据是无法判断是否已经饱和;(2)从表格中记录的数据可知,此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溶解度减小,所以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有:一、降温;二、加溶质;三、恒温蒸发水,能达到目的;(3)根据溶液配制的步骤和用到的仪器可知,还需要胶头滴管和玻璃棒。故答案为:(1)无法判断;(2);(3)胶头滴管、玻璃棒17【答案】(1)60(2)80(3)硝酸钾(4)A、B【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解析】【分析】(1)根据图1确定硝酸钾的溶解度;(2)首先计算出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然

18、后根据“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保持不变”列出方程,计算出需要溶液的质量;(3)根据图2确定R的溶解度的大小,然后与图1进行比较即可;(4)根据图1的溶解度信息,结合图2的实验过程,对各个选项进行分析判断。【解答】(1)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2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60g;(2)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使用的溶液配制200克10% R的稀溶液,需要的溶液的质量为x,200g10%=25%x;解得:x=80g。(3)根据图片可知,180g水蒸发80g水后,剩余水的质量为100g。此时将溶液升温到t2时,没有固体析出,即t2时,100g水能够溶解60gR。t2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60g,氯化铵的溶解度

19、是40g,所以R是硝酸钾;(4)A和的溶液中,烧杯底部没有固体剩余,所以硝酸钾完全溶解,溶质质量相等,故A正确;B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中的固体溶解,可采用加水或升温的方法,故B正确;C烧杯中,t2时,100g水中可以溶解60g硝酸钾,是饱和溶液;烧杯底部有固体剩余,所以中上层清液是饱和溶液,故C错误;D中析出晶体的质量不能确定,所以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与的上层清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比较,不能确定,故D错误。故选AB。18【答案】(1)6(2)(3)减少氯化钠的质量(4)A;B;E【知识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解析】【分析】(1)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计

20、算需要食盐的质量;(2)根据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实验过程解答;(3)在定量称量的过程中,右盘砝码和游码不能改变,只能通过调整左盘药品的质量让天平再次实现平衡。(4)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溶质质量分数偏小,要么是溶质的质量偏小,要么是溶剂的质量偏大,据此分析判断。【解答】(1)需要食盐的质量:50g12%=6g;(2)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过程:从试剂瓶中取出氯化钠;用天平称量6g氯化钠;将称量出的氯化钠倒入烧杯中;用量筒量取适量水,倒入烧杯备用;用玻璃棒搅拌,直到全部溶解即可。则正确的顺序为:。(3)若步骤B中出现指针偏左,说明氯化钠的质量偏大,则应该操作如下:减小氯化钠的

21、质量。(4)A.所用的氯化钠固体中含有杂质,则溶质的质量会偏小,故A符合题意;B. 量取水时,仰视读数,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可知,读出的示数偏小,而实际得到水的体积偏大,故B符合题意;C.将水倒入烧杯时, 有少量水溅出,会使溶剂的质量偏小,故C不合题意;D. 将配制好的溶液转移进试剂瓶时, 有溶液洒落,因为溶液具有均一性,所以不影响溶质质量分数,故D不合题意;E.将氯化钠固体倒入烧杯时, 还有部分氯化钠固体粘在纸上,会使溶质的质量偏小,故E符合题意。故选ABE。19【答案】(1)(2)B(3)过滤(4)【知识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解析】【分析】(1)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22、时,先称量药品,再称取水,最后进行搅拌溶解,据此确定操作顺序。(2)在进行定量的称量时,右盘的砝码和游码不能改变,只能通过调整左盘药品的质量实现天平平衡,(3)过滤操作用于分离液体和不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4)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溶质质量分数偏小,要么是溶质的质量偏小,要么是溶剂的质量偏大,据此分析判断。【解答】(1)该实验的操作步骤为:从试剂瓶中取出氯化钠;用天平称取规定质量的氯化钠;将称取到的氯化钠倒入烧杯中备用;用量筒量取规定体积的水,并倒入烧杯;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直到完全溶解。则正确顺序为:。(2)用托盘天平称取所需氯化钠时,发现天平指针偏向左盘,说明左盘氯化钠的质量偏大,应该

23、适当减小氯化钠固体的质量,故选B。(3)操作用于将含有泥沙的混合液分离为泥沙和溶液,因此名称为过滤。(4)氯化钠固体仍然不纯,其中含有杂质,那么实际得到的溶质质量偏小,故符合题意; 称量时,砝码端忘垫质量相同的纸片,那么实际得到的氯化钠的质量等于右盘砝码的质量减去纸片的质量,即溶质质量偏小,故符合题意;量取水时,仰视读数,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可知,读出的示数偏小,而实际得到水的体积偏大,故符合题意;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由于溶液具有均一性,因此不会影响溶质质量分数,故不合题意。故选。20【答案】不能继续溶解食盐的溶液还能溶解其他的溶质;不变;变小【知识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溶质的质量

24、分数及相关计算【解析】【分析】【得出结论】不能再溶解食盐的溶液中,加入高锰酸钾后可以溶解,据此得出结论;【拓展反思】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分析解答。【解答】【得出结论】不能继续溶解食盐的溶液还能溶解其他的溶质。【拓展反思】向不能再溶解食盐的溶液中继续加入食盐,食盐不会继续溶解,即溶质和溶液的质量保持不变,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食盐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若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溶解后,溶质食盐的质量保持不变,但是溶液质量增大了,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溶液中食盐的质量分数变小了。21【答案】(1)C(2)有大量晶体析出时(3)A;C;D(4)D【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蒸发操作与粗

25、盐提纯【解析】【分析】(1)根据甲图确定操作的名称即可;(2)根据结晶操作的规范解答;(3)如果精盐的制得率偏差较大,那么肯定是精盐质量的测量出现较大偏差,据此分析判断;(4)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溶质质量分数偏小,要么是溶质质量偏小,要么是溶剂质量偏大,据此分析判断。【解答】(1)在甲中,将粗盐配制成悬浊液的过程为溶解,应该为乙图中的。(2)图乙B为蒸发结晶,则:加热到有大量晶体析出时时,停止加热;(3)A.过滤时滤纸有破损,那么杂质不能被充分过滤,即会使测出的精盐质量偏大,故A符合题意;B.蒸发时有固体溅出,会使测出的精盐质量偏小,故B不合题意;C.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就蒸发结晶,则精

26、盐中会存在杂质,导致精盐的质量偏大,故C符合题意;D.蒸发后,所得精盐很潮湿,会导致精盐的质量偏大,故D符合题意;E.溶解含有泥沙的粗食盐时,加入的水量不足,会导致部分食盐不能溶解,即精盐的质量偏小,故E不合题意。故选ACD。(4)A.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可知,读出的示数偏小,而实际得到水的体积偏大,故A不合题意;B.配制溶液时,烧杯先用少量蒸馏水润洗,会导致溶剂水的质量偏大,故B不合题意;C.氯化钠晶体不纯,则溶质的质量偏小,故C不合题意;D.转移已配好的溶液时,有少量溶液溅出,由于溶液具有均一性,因此不会影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故D符合题意。故选D。22【答案

27、】方案:分别向两杯溶液中加入等量且过量的甲盐的晶体,出现较多不溶物的为30%的溶液,较少不溶物的为5%的溶液。判断依据:30时,甲盐的B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30% 比A溶液更容易达到饱和,所以加等量的晶体有较多不溶物出现的为30%的溶液或:方案:用量筒取等体积的两种溶液分别置于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并将两个烧杯放在已经调平衡的天平两个盘中判断依据:上翘那杯是5%的溶液,下沉那杯是30%的溶液。甲盐溶质质量分数为30%密度比5%的大,等体积释前者质量大,托盘下沉【知识点】液体密度的测量;固体溶解度的概念【解析】【分析】(1)在相同温度下,同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即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则5%的A溶

28、液达到饱和时需要加入的晶体质量肯定大于30%的溶液加入的质量。如果加入等量的晶体,那么前者析出的不溶物肯定小于后者。(2)5%的溶液的密度肯定小于30%的溶液密度,根据m=V可知,当液体的体积相同时,前者的质量肯定小于后者,可利用天平完成比较。【解答】(1)方案:分别向两杯溶液中加入等量且过量的甲盐的晶体,出现较多不溶物的为30%的溶液,较少不溶物的为5%的溶液。判断依据:30时,甲盐的B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30% 比A溶液更容易达到饱和,所以加等量的晶体有较多不溶物出现的为30%的溶液(2)方案:用量筒取等体积的两种溶液分别置于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并将两个烧杯放在已经调平衡的天平两个盘中.判断依

29、据:上翘那杯是5%的溶液,下沉那杯是30%的溶液。|甲盐溶质质量分数为30%密度比5%的大,等体积释前者质量大,托盘下沉。23【答案】(1)ABE(2)5;向左调节平衡螺母直到天平平衡(3)【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解析】【分析】(1)根据常见实验操作的规范分析解答;(2)氯化钠的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平衡螺母总是向轻的那端调节;(3)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溶质质量分数偏小,要么是溶质质量偏小,要么是溶剂质量偏大,据此分析判断。【解答】(1)拿取药品时,瓶塞要倒放在桌面上;称取氯化钠时,氯化钠要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配制溶液时,要用玻璃棒不

30、断搅拌,而不能使用温度计,则错误的操作为ABE。(2)实验所需氯化钠的质量:50g10%=5g。称量前,天平指针偏右,说明左盘轻,右盘重,因此下一步操作为:向左调节平衡螺母直到天平平衡。(3)C 操作中有固体酒出,会导致溶质氯化钠的质量偏小,故符合题意;D 操作中有少量水溅出,即导致溶剂水的质量偏小,故不合题意;溶液配好后有液体洒出,由于溶液具有均一性,因此对溶质质量分数没有影响,故不合题意。故选。24【答案】(1)加速溶解(2)没有用玻璃棒引流(3)B(4)滤纸破损或液面高于滤纸边缘(5)A;C【知识点】蒸发操作与粗盐提纯【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确定步骤的名称,据此确定玻璃棒的作用;(

31、2)根据图片确定步骤的名称,再寻找其中的错误。(3)根据粗盐提纯的实验过程确定操作顺序。(4)根据过滤操作中的注意事项解答;(5)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溶质质量分数偏小,要么是溶质质量偏小,要么是溶剂质量偏大,据此分析判断。【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操作为溶解,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加速溶解。(2)根据图片可知,操作为过滤,错误为:没有用玻璃棒引流;(3)粗盐提纯的步骤为:从试剂瓶中取出食盐;用天平称出规定质量的食盐;将食盐倒入烧杯,用量筒量取规定体积的水,倒入烧杯;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直到食盐全部溶解;将溶液进行过滤;将得到的滤液放入蒸发皿中,用酒精灯进行加热,让其蒸发结晶。则正确的操作顺

32、序为:。故选B。(4)操作中,当观察到烧杯中的滤液浑浊,原因可能是:滤纸破损或液面高于滤纸边缘。(5)A.氯化钠固体仍然不纯,导致溶质的质量偏小,故A符合题意;B.称量时所用砝码生锈,导致砝码的质量偏大,即溶质的质量偏大,故B不合题意;C.量取水时,仰视读数,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可知,读出的示数偏大小,而实际得到水的体积偏大,故C符合题意;D.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由于溶液具有均一性,因此不会影响溶质质量分数大小,故D不合题意。故选AC。25【答案】(1)混合物(2)(3)AB;E;C【知识点】结晶的概念与方法;过滤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蒸馏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常见物质的

33、分类【解析】【分析】(1)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由多种物质组成混合物;(2)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判断;(3)根据各种分离方法的特点判断。【解答】(1)蓝墨水是有颜料和水组成,即溶质和溶剂,因此蓝墨水是混合物;(2)实验前蓝墨水在一个位置,实验后变成两个位置(蓝色位置和紫色位置),说明蓝色物质和紫色物质在酒精中运动速度不同,故选。(3)去除自来水中混有的泥沙可以用沉淀或过滤,故选AB;用自来水制纯水可以用蒸馏,故选E;氯化钠和纯碱的溶解度不同,含少量氯化钠的纯碱可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故选D;夏天晒盐可以用蒸发溶剂,故选C。26【答案】(1)木炭(2)玻璃棒;CO2;CuO;C和Cu;CuO2HC

34、l=CuCl2H2O;CuSO4;氧化铜(或CuO);【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盐的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1)根据反应后物质成分除生成物外还可能有反应物剩余分析;(2)根据氧化铜与硫酸反应可生成蓝色硫酸铜溶液,铜和炭不与硫酸反应,碳与氧气反应可生成二氧化碳,铜与氧气反应可生成氧化铜分析。【解答】(1)由反应前后物质可知,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固体除铜外还可能有木炭、氧化铜一种或两种;(2) 步骤包括溶解、过滤两步操作,它们共同用到的玻璃仪器是烧杯、玻璃棒,碳和铜不与硫酸反应,固体B为碳,灼烧后碳与氧气反应产生二氧化碳,铜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则产生 C的化学式为

35、 CO2 ;D的化学式为 CuO ;由此可知固体B中含有铜和碳; 步骤为氧化铜与硫酸的反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O2HCl=CuCl2H2O ; 如果溶液A显蓝色, 则A为氧化铜与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铜溶液, 则样品中还含有氧化铜;由此证明猜想 成立;若A为无色,则说明不含氧化铜,只有铜和木炭,猜想 成立。故答案为:(1)木炭;(2)玻璃棒; CO2 ; CuO ; C和Cu ; CuO2HCl=CuCl2H2O ; CuSO4 ;氧化铜; ; 。27【答案】(1);搅拌,加快食盐的溶解(2)A;B;E(3)乙;D【知识点】蒸发操作与粗盐提纯【解析】【分析】(1)a.注意分析过滤操作是否正

36、确;b.根据溶解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解答。(2)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溶质质量分数偏小,要么是溶质质量偏小,要么是溶剂质量偏大,据此分析;(3)根据量筒的示数的读数方法判断。根据过滤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分析判断。【解答】(1)a.实验中有错误的步骤是:,滤液不能直接倒入漏斗,应该用玻璃棒引流;b.步骤为溶解,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搅拌,加快食盐的溶解。(2)A.氯化钠固体仍然不纯,那么溶质氯化钠的质量偏小,故A符合题意;B.称量时只在天平左盘垫上滤纸,那么氯化钠的质量+滤纸的质量=砝码的质量,因此称得的氯化钠质量偏小,故B符合题意;C.配制好的氯化钠溶液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因为溶液具有均一、稳定性

37、,所以对溶质质量分数没有影响,故C不合题意;D.称量时使用了生锈的砝码,会使称得的氯化钠质量偏大,故D不合题意;E.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读出的示数偏小,而实际得到水的体积偏大,故E符合题意。故选ABE。(3) 读取量筒的示数时,视线要与凹形液面的最低处相平,故选乙;(4)在将滤纸折叠成漏斗状时,不能出现缝隙,故选D。28【答案】(1);滤液边缘高于滤纸边缘;引流;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导致液体飞溅(2)2.5;47.5;减少部分氯化钠直至天平再次平衡;ABD【知识点】蒸发操作与粗盐提纯【解析】【分析】(1)根据粗盐提纯的实验过程解答;在过滤操作中,滤液边缘高于滤纸边缘,或滤纸破损,都可能

38、导致滤液浑浊;根据蒸发结晶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解答。(2)a.精盐的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根据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得到水的质量,再根据密度公式计算需要水的体积。b.指针偏左,说明左盘中氯化钠的质量偏大,因此应该减小氯化钠的质量;c.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溶质质量分数偏小,要么是溶质质量偏小,要么是溶剂水的质量偏大,据此分析判断。【解答】(1)a.粗盐提纯的实验过程如下:从试剂瓶中取出食盐;用天平称量处规定质量的食盐;用量筒量取规定体积的水,与食盐一起倒入烧杯;用玻璃棒搅拌,直到全部溶解;通过漏斗过滤,除去其中的杂质;将滤液倒入蒸发皿,用酒精灯加热,蒸发结晶得到食盐。正确的顺序为;b.经操作

39、过滤后滤液仍浑浊,原因可能是滤液边缘高于滤纸边缘;c.结晶步骤中的玻璃棒的作用: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导致液体飞溅。(2)a.需要精盐:50g5%=2.5g;需要水的质量:50g-2.5g=47.5g,需要水的体积:。b.称量氯化钠时,若发现天平指针向左偏,说明食盐的质量偏大,那么操作为:减少部分氯化钠直至天平再次平衡;c. A.所用的氯化钠固体中含有杂质,那么氯化钠的质量偏小,故A正确;B.量取水时,仰视读数,那么读出的示数偏小,而实际得到的水的体积偏大,故B正确;C.将水倒入烧杯时,有少量水溅出,会使溶剂的质量偏小,故C错误;D.将氯化钠固体倒入烧杯时,还有部分氯化钠固体粘在纸上,会使氯化

40、钠的质量偏小,故D正确;E.将配制好的溶液转移进试剂瓶时,有溶液洒落,因为溶液均一稳定,所以不会影响溶质质量分数,故E错误。故选ABD。29【答案】(1)C B A;滤纸破损(或液面高于滤纸边缘)(2)a c d e(3)【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蒸发操作与粗盐提纯【解析】【分析】(1)根据粗盐提纯的操作步骤及过滤的注意事项分析;(2)根据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配制的方法与步骤分析;(3)根据配制溶液时错误操作对结果的影响分析。【解答】(1) 甲图中的操作为溶解、为过滤、为蒸发,所以依次为乙图中的 CBA; 如果两次过滤后滤液仍浑浊,原因可能是滤纸破损或液面高于滤纸边缘;(2)配

41、制 100 克 12.5%的食盐溶液 ,需要烧杯、 100mL 量筒 、滴管、玻璃棒;(3)称量食盐时,砝码放左盘食盐放右盘会使得溶液溶质质量偏小,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正确;将称好的食盐倒入烧杯时,有食盐洒落烧杯外,会使溶质偏小,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正确;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会使所得水的实际体积偏大,配制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正确;将量好的水倒入烧杯时,有少量水溅出,会使溶剂偏少,溶质质量分数偏大,错误;故答案为:(1)C B A;滤纸破损(或液面高于滤纸边缘);(2) a c d e ;(3) 。30【答案】(1)过滤(2)蒸发皿(3)AD(4)不同意;该过程只能除去粗盐中的难溶性杂质,没有

42、除去可溶性杂质,所以得到的晶体不是纯净的氯化钠【知识点】蒸发操作与粗盐提纯【解析】【分析】(1)过滤操作用于分离不溶性的固体物质和液体;(2)根据蒸发结晶所用仪器来分析;(3)凡是造成食盐质量偏小,就可能导致精盐的产量偏小;(4)根据过滤操作所除杂质来分析。【解答】(1)泥沙是不溶于水的固体,因此分类水和泥沙使用的方法,即步骤为过滤;(2)操作是蒸发结晶的过程,需要的仪器有铁架台、酒精灯、玻璃棒、坩埚钳外,还需要蒸发皿;(3)A.食盐没有全部溶解即过滤,会使收集到的氯化钠质量偏小,会导致产率降低,故A符合题意;B.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就蒸发结晶,会使得到的食盐中混有泥沙,即导致产率偏大,故B不合

43、题意;C.蒸发后,所得精盐很潮湿则会由于含有了水分,会使得到的食盐质量偏大,而导致产率偏大,故C不合题意;D.称量最终的产品时,器皿上沾有的精盐没全部转移到天平上会使获得的精盐减少,而使产率偏低,故D符合题意;故选AD;(4)不同意;该过程只能除去粗盐中的难溶性杂质,没有除去可溶性杂质,所以得到的晶体不是纯净的氯化钠。31【答案】(1)冀;石家庄(2)温带季风;半湿润(3)A(4)B(5)A【知识点】地球上的水体;水资源的保护【解析】【分析】河北省简称是冀,行政中心为石家庄。河北省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少,从干湿划分来看属于半湿润区。河北省邻近京津地区,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对于水资源的需求

44、量大,导致地下水不断超采。超采地下水形成的地下漏水斗易引起地面沉降,从而危及地面建筑物安全。雨季时把地表水回灌到地下漏斗区,能够防止地下水漏斗群的进一步增大。32【答案】(1)将pH试纸放入烧杯中(2)生产者(3)大于;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4)A;B;D【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水资源的保护;pH值的测量及方法【解析】分析】(1)根据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的方法解答。(2)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除此之外,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叶绿体和大的液泡。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

45、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等)。(3)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4)节约用水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是不浪费水;第二是提高水的利用率。【解答】(1)小杰想测量一下水体的酸碱度,他从玻璃瓶中倒出部分水样到烧杯中将一pH试纸放入,然后取出pH试纸与标准比色卡对照。同学指出小杰操作存在错误,不能将pH试纸伸入烧杯中,正确的操作应该是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水样滴在pH试纸上,再与标准比色卡对照。(2)小杰同学发现水样中有较多绿色小颗粒物,经过过滤后,将绿色小颗粒物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可观察

46、到小颗粒物有细胞壁、叶绿体等完整的细胞结构,说明该细胞是绿色植物的细胞,绿色植物它们制造有机物供给自己,同时也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所以被称为生产者。(3)小杰通过过滤收集了较多的绿色小颗粒物放入稀碳酸氢钠溶液中,组装了如图装置将整套装置放置在光照条件下4小时后,量气管中液面下降,水准管中液面上升。则此时量气管中气体压强大于外界大气压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绿色小颗粒在进行光合作用,生理活动的表达式为: 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4)随意倾倒生活垃圾,破坏环境和水源,故A错误;开大水龙头会浪费水资源,故B错误;植树造林和保护绿色植物都能保护水资源,故C正确;养猪场既能污染环境又能

47、污染水资源,因此不能建在水源处或生活区修建养猪场,故D错误。故答案为:(1) 将pH试纸放入烧杯中 ;(2)生产者;(3)大于; 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4)ABD33【答案】(1)间隔(2)2H2O 2H2+O2;带火星的木条;20mL;8:1(3)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放出大量热;氢元素和氧元素;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4)A;B(5)节约用水;防止水体污染【知识点】水资源的保护;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蒸发操作与粗盐提纯【解析】【分析】(1)根据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发生变化的情况考虑;(2)根据方程式的写法和电解水得到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考虑(3)根据氢气能燃烧,产生淡蓝色

48、的火焰,放出热量解答;(4)从确定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是反应中必须有水出现分析判断即可;(5)根据节约用水的方法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1)实验I中水从A经B转移到C的过程中,水蒸发变为水蒸气又冷凝成水滴,属于物理变化,变化的是水分子之间的间隔;(2)电解水的反应物是水,生成物是氢气和氧气,用观察法配平即可,反应条件是通电,氢气和氧气后面都标上上升符号;由于电解水得到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B试管中产生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则试管A中收集的气体是氢气,体积为应为20mL,它们的质量比是;(3)氢气能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放出热量,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该实验能够说

49、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一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4)确定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时首先要求反应中必须有水出现,其依据一般是质量守恒定律中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A、H2和O2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可以生成水,依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能确定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B、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以生成氢气与氧气,依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能确定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C、Na和Cl2反应生成氯化钠与水无关,所以不能确定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D、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说明酒精中一定含有氢氧元素,不能确定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故选AB(5)节约用水人人有责,如刷牙用口杯

50、接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洗衣水用来拖地后再冲厕所;园林采用喷灌浇水;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后再利用等我们要树立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一是节约用水,二是防止水体污染答案:(1)间隔(2)2H2O 2H2+O2 带火星的木条 20mL 8:1(3)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放出大量热氢元素和氧元素 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4)AB(5)节约用水防止水体污染34【答案】(1)(2)方案一和方案三;ABC【知识点】水体污染和防治;空气污染与保护;酸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1)尿液在肾小管内形成;(2)根据反应是否有明显的现象分析;从节约用水、合理用水的角度分析。【解答】解:(1)尿液和血浆相比,不含有蛋白质

51、和葡萄糖,尿液中含有的尿素含量是最高的。在肾小管中形成尿液。(2)方案一:酸与金属锌反应,生成气体,有气泡冒充,方法合理。方案二: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反应的现象不明显,不适合证明“洁厕灵”呈酸性。方案三:酸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气体二氧化碳,有明显的现象,方法合理。A洗脸水、厨房用水等可以用来冲洗马桶,能够节约用水,合理;B“洁厕灵”中含有酸性物质,清洗洁具后的冲刷液不能用来直接灌溉农田,是正确的;C全面规划,合理布局,进行区域性综合治理,可节约用水,合理。故答案为:(1) (2)方案一和方案三 ABC在线组卷平台(zujuan.)自动生成 1 / 1登录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

52、无忧浙教版科学八上期末复习:第一章探究题专项练习一、实验探究题1(2018八上杭州期中)读“水循环”示意图和电解水实验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中 C 环节给浙江等东部地区带来的影响有 。带来水汽 调节气候 增加光照 输送热量(2)下列有关图乙水电解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实验中A 试管内产生的是氧气,B 试管内产生的是氢气;A、B 试管中产生的气体质量比为 21;做该实验时,往往在水中加入少量稀硫酸或者氢氧化钠溶液,其目的是增强水的导电性;该装置中通的是直流电。(3)在甲乙两种现象中,水都发生了变化。在甲中水的变化属于 (填“物理” 或“化学”,下同)变化,在乙中水的变化属于 变化。【答案】

53、(1)(2)(3)物理;化学【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水循环;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解析】【分析】(1)C为水循环中的水汽输送,它可以为别的地方带来水汽,输送热量,形成降雨后还能调节气候;(2)在水电解的实验中,与正极相连的试管产生氧气,与负极相连的试管产生氢气;两个试管中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该装置使用直流电,且可以加入酸或碱,增强水的导电性。(3)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解答】(1)图甲中 C 环节给浙江等东部地区带来的影响有:带来水汽、调节气候和输送热量,故选;(2)实验中A试管与负极相连,产生的应该是氢气,B试管产生的是氧气,故错误;A、B两个试管

54、中的的气体的体积比是2:1,而不是质量比,故错误;做该实验时,往往在水中加入少量稀硫酸或者氢氧化钠溶液,其目的是增强水的导电性,故正确;该装置中通的是直流电,故正确。故选;(3)在甲中,水的变化属于物态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应该是物理变化;在乙图中,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2(2021八上台州期中)如图所示,图1是水电解实验装置,图2是某同学针对图1实验的创新装置。图2的创新实验操作步骤如下:先将装置固定在铁架台上,向其中注入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氢氧化钠溶液作电解液,用注射器将电解液注满移液管并倒立在装置的两极,连接好导线后闭合开关,通电约4分钟,产生一定量的气体时,

55、关闭电源,随即检验两极产生的气体。请你结合图示和操作步骤,回答下列问题:(1)在图2中与电源正极相连接的移液管中收集到某气体,检验该气体的方法是 。(2)水中加入氢氧化钠的好处是 。(3)你认为图2的创新实验相对图1来说,所具备的优点有()实验时手不用直接接触有腐蚀性的电解液;非常方便两极气体的检验;所用实验器材都是用家里常见的物品改制而成A B C D(4)以下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A实验产生两种气体的质量之比为12B由该实验可以得出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C在该实验中水发生了化学变化D可以直接观察到两个电极上产生氢气和氧气【答案】(1)用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2)增加水的导电性(3)

56、D(4)C【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解析】【分析】(1)在电解水的实验中,与正极相连的试管生成氧气,与负极相连的试管生成氢气。根据氧气的检验方法解答。(2)纯水是绝缘体,普通的水能够导电是因为其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且离子浓度越大,导电能力越强,而电解水的速度越大。(3)比较两个实验,分析图2实验的优点即可。(4)根据对电解水实验的现象、过程、结论等认识判断。【解答】(1)在图2中与电源正极相连接的移液管中收集到氧气,检验该气体的方法是:用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2)水中加入氢氧化钠的好处是增加水的导电性。(3)实验时手不用直接接触有腐蚀性的电解液,比较安全,故正确;非常方便两极气体的检验

57、,故正确;所用实验器材都是用家里常见的物品改制而成,故正确。故D正确,而A、B、C错误。故选D。(4)A.实验产生两种气体的体积之比为12,而不是质量之比,故A错误;B.由该实验可以得出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故B错误;C.在该实验中生成了新物质,即水发生了化学变化,故C正确;D.不能直接观察到两个电极上产生氢气和氧气,需要通过实验验证,故D错误。故选C。3(2021八上浙江月考)如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和电解水生成气体体积与时间的关系图。试回答下列问题: 如图8(1)若甲试管中生成气体B,则B是 气,b应接电源的 极。(2)如果该实验中产生氧气的体积是8毫升,则生成氢气的体积是 毫升。(3)该实验

58、可以说明,水在通直流电的条件下,生成了两种不同的气体,请书写其文字表达式: 。【答案】(1)氧;正(2)16(3)水 氢气+氧气【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解析】【分析】水电解是一种化学实验,通过水的分解和合成实验来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所组成的。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为2:1,口诀:“正氧负氢、正一负二”。【解答】(1)由电解水的装置图可知,与B相连的试管中收集的气体较少是氧气,应接电源的正极;若甲试管中生成气体B,由上述分析可知,该气体是氧气;(2)根据图像,反应开始后,当该实验中产生氧气的体积是8毫升时,则生成氢气的体积16毫升。(3)水在通直流电的条件下,生

59、成了氢气和氧气,其文字表达式: 水 氢气+氧气 ;4(2021八上兰溪月考)木块在水中是漂浮,铁块在水中会下沉。浮力的大小是否跟物体的密度有关呢 某兴趣小组同学用溢水杯、质量不计的薄璧玻璃瓶、若干完全相同的透明塑料杯、水、浓盐水、蜂蜜、食盐、细沙等器材进行了如下实验!第一步:往玻璃瓶里装满水并拧紧盖子;第二步:把玻璃瓶放入装满水的溢水杯中,用塑料杯接住溢出来的水(如图):第三步:将玻璃瓶里的物质分别换成浓盐水、蜂蜜、食盐、细沙并袋满,重复以上实验;第四步:比较每次溢出来水的体积。请回答下列问题:(1)第二步中“把玻璃瓶放入装满水的溢水杯中”,请写出“装满水”的具体操作是 (2)若每次溢出来水的

60、体积 ,则初步说明物体所受的浮力与物体的密度无关,否则说明物体所受的浮力与物体的密度有关。(3)本实验是通过比较 来比较浮力大小,这里运用了 的思想方法。(选填A.控制变量 B.转换 C 对比)。【答案】(1)在装水时缓慢加水至溢出(2)相等(3)每次溢出的水;B【知识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解析】【分析】(1)向瓶子内装水时,只要开始有水溢出,就能说明已经装满水;(2)瓶内装上不同物质时,肯定瓶子的平均密度不同。瓶子每次浸没后排开水的体积完全相同,说明瓶子受到的浮力相等,这样可以得到:物体受到的浮力与物体的密度无关。(3)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液gV排可知,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越大,它受到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