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解题思路 完整版PPT_第1页
诗歌鉴赏解题思路 完整版PPT_第2页
诗歌鉴赏解题思路 完整版PPT_第3页
诗歌鉴赏解题思路 完整版PPT_第4页
诗歌鉴赏解题思路 完整版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诗歌鉴赏解题思路永州市五中:周松林(一)、鉴赏诗歌的抒情形象:第一人称,其它人称;(第一人称的“我”是真是的诗人自己)实景形象,虚景形象;(眼前与想象)事物形象,人物形象;(风花雪月、飞禽走兽)悲景形象,乐景形象;(残花啼血与鸟语花香)比喻形象,象征形象;(“似剪刀”与“折柳”)正面形象,反面形象。(不改清阴待我归,辛夷花尽杏花飞)解答步骤:先调出“有关积累”,根据三个层次和步骤撰写答案:1、明确抒情主体是谁,概括“抒情主体”(“人我”“景”“物”“事”),突出其特征;2、概括“抒情主体” (“人我”“景”“物”“事”),突出氛围感受或思想性格;3、概括诗人寄予“抒情主体”的感想或感情(七情六

2、欲:喜、怒、哀、乐、好、恶、欲)例子: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风 王勃肃肃凉景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问:诗人笔下的“风”是什么样的形象?请试作具体说明。逐句理解全诗:“肃肃凉景生”,首句平直轻快,习习凉内飘然乍起。“加我林壑清”,是紧承上句,概写风不管深沟还是浅壑,不分高低贵贱,北风都遍施恩惠。“我”字的运用,加强了主观情感,表现了诗人胸襟的开阔。“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描写风为平民百姓送爽的具体情态。风,驱散了烟云,卷走了雾霭,穿行于涧户山舍将清爽带给人们。第五六两句是赞扬风的品格。“去来固无迹”,指它行踪不定,

3、似乎施惠于人们没有所图,不求回报。“动息如有情”,借用抱朴子畅玄篇“动息知止,无往不足”之意,形容风慷慨惠施,不遗余力,来去仿佛一个有情有义之人。这两句诗,夹叙夹议,巧妙地承前启后,自然地引出结句:“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白天,风为劳作的人们送来清凉,宁静的傍晚,又为歇息的人们吹奏起悦耳的松涛声。欣赏松涛的大多是士子或隐者,当然也包括了诗人自己。这里与“加我林壑清”中的“我”一样加深了主观意趣。参考答案:王勃的这首咏风诗,立意新颖。他抓住了秋风凉爽,令人愉悦,无所不在的特点,以拟人化的手法,把风写得独具性灵,慷慨无私,普济平民士子。(第一层)诗人笔下的“风”是不知疲倦,不辞辛苦的奉献者和有

4、“情人”的形象。它使山林清爽,它驱散烟霭,卷走云雾,并且在日落山静的时候,为人们吹响松涛,奏起大自然的乐章。(第二层)“风”不是习见的柔弱的香风,也并非宋玉风赋中的取悦于大王的雄风,肆虐于庶人的雌风。这首咏风小诗里,寄寓着诗人对平等的政治理想和生活情趣向往。(第三层)(二)、分析意境(与分析形象基本相同)解答步骤:先调出“有关积累”,根据三个层次和步骤撰写答案:1、描述诗歌用什么手法展现的图景画面;(要忠实于原诗,用想象和联想加以再造,语言优美)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索凄凉等)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如“表达了作者感

5、伤情怀”,要答出因什么而感伤。)例子: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 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问:这是杜甫晚年客居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两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逐句理解全诗:“江汉”句,叙写诗人客滞江汉的窘境。“思归客”三字饱含无限的辛酸,因为诗人思归而不能归,成为天涯沦落人。“乾坤”代指天地。“乾坤句包含“自鄙而兼自负”这样两层意思,妙在“一腐儒”上冠以“乾坤”二字。“身在草野,心忧社稷,乾坤之内,此腐儒能有几人?”(杜诗说)。“片云”二句紧扣首句,对

6、仗十分工整。通过眼前自然景物的描写,诗人将他“思归”之情表现得很沉郁。他由远浮天边的片云,孤悬明月的永夜,联想到了自己客中情事,仿佛自己就与云、月一样孤远。这样就把自己的感情和身外的景物融为一片。诗人表面上是在写片云孤月,实际是在写自己:虽然远在天外,他的一片忠心却象孤月一样的皎洁。“落日”二句直承次句,表现出诗人积极用世的精神。次句的腐儒,并非纯是诗人对自己的鄙薄。上联写了永夜、孤月,本联的落日,就决不止是写实景,而是用作比喻。黄生指出:“落日乃借喻暮齿”, 是咏怀而非写景。落日相当于“日薄西山”的意思。“ 落日”句的本意,就是“暮年心犹壮”。就律诗格式说,此联用的是借对法。“落日”与“秋风

7、”相对, 但“落日”实际上是比喻“暮年”。“秋风”句是写实。“苏”有康复意。诗人流落江汉,面对飒飒秋风,不但没有悲秋之感,反而觉得“病欲苏”。这与李白“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的思想境界,颇为相似,表现了诗人身处逆境而壮心不已的精神状态。胡应麟诗薮内篇卷四赞扬此诗的二、三联”含阔大于沉深”,是十分精当的。 这两联诗的意境,苏轼曾深得其妙,他贬谪岭外、晚年归来时,曾有诗曰:“浮云世事改,孤月此心明”(次韵江晦叔二首),表明他不因政治上遭到打击迫害,而改变自己匡国利民的态度。“孤月此心明”就是从杜诗“永夜月同孤”和“落日心犹壮”两句化用而成的。“古来”二句,再一次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的精神。“老马”

8、用了韩非子说林上“老马识途”的故事:齐桓公伐孤竹返,迷惑失道。他接受管仲“老马之智可用”的建议,放老马而随之,果然“得道”。“ 老马”是诗人自比,“长途”代指驱驰之力。诗人写道,古人存养老马,并非取它的力,而是用他的智。我虽是一个“腐儒”,但心犹壮,同老马一样,并不是没有一点用处的。其中的言外之意是:莫非我真是一个毫无可取的腐儒,连一匹老马都不如么?参考答案一:“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寂寞而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豁达。参考答案二: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是实景,也是喻意。“片云”在空中飘落,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慢慢长

9、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孤独寂寞;第三联用“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的“落日”喻相相对,虚实结合。两联情景交融,塑造出一种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既作者孤独寂寞而无知音的烦闷,又体现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豁达。(三)、分析技巧提问的特征:用什么手法?请分析表现技巧(艺术手法,手法)?是怎样表达感情?如何描写意境的?等等。解答步骤:先调出“有关积累”,根据三个层次和步骤撰写答案:1、明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2、联系诗歌说明作者是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3、此手法有效地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例子: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听流人水调子王昌龄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

10、心。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问:(1)第一句写景,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2)、这首诗中的“断弦”二字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请就“断弦”这细节作简要赏析。读懂全诗:这首诗大约作于王昌龄晚年赴龙标(今湖南黔阳)贬所途中,描写听筝而引起的感慨。首句写景,描绘了三个意象(孤舟、微月、枫林)。我国古典诗歌中,素有借月光写客愁的传统。而江上见月,月光与水光交辉,更易触动客子的愁情。而“孤舟微月”也是写的这种意境,“愁”字未明点,是见于言外的。“枫林”暗示了秋天,也与客愁相关。这种阔叶树生在江边,遇风发出一片肃杀之声。“孤舟微月对枫林”,集中秋江晚来三种景物,就构成极凄清的意境,上面的描写为筝曲的演奏

11、创造了一个典型的环境。此情此境,只有音乐能消解异乡异客的愁怀了。“分付”即发付,安排意。弹筝者于此也就暗中登场。“分付”同“与”字照应,意味着奏出的筝曲与迁客心境相印。“水调子”(即水调歌,属乐府商调曲)本来哀切,此时又融入流落江湖的乐人(“流人”) 的主观感情,岂能不引起“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迁谪者内心的共鸣呢? 这里的“分付”和“与”, 它们既含演奏弹拨之意,其又将景色、筝乐与听者心境紧紧相连,使之融成一境。“分付”双声,“鸣筝”叠韵,使诗句铿锵上口,富于乐感。诗句之妙,恰如钟惺所说:“分付字与与字说出鸣筝之情,却解不出”(唐诗归),所谓“解不出”,正是说它可意会而难言传,言有尽而意无穷。次

12、句刚开始描写筝曲,三句却提到“岭色”,似乎又转到景的描写。其实,这里与首句写景性质不同,可说仍是写“鸣筝”的继续。也许晚间真的下了一阵雨,使岭色处于有无之间。也许只不过是“微月”如水的清光造成的幻景,层层山岭似乎迷蒙在雾雨之中。无论是哪种境况,对迁客的心情都有陪衬烘托的作用。“千重万重雨”不仅写岭色,也兼形筝声;不仅是视觉形象,也是听觉形象。“千重”、“万重”的复叠,给人以乐音繁促的暗示,对弹筝“流人”的复杂心绪也是一种暗示。在写“鸣筝”之后,这样将“岭色”与“千重万重雨”并置一句中,省去任何叙写、关联词语,造成诗句多义性,含蕴丰富,连通了视听感觉,令人低回不已。弹到激越处,筝弦突然断了。“断

13、弦”反映了筝曲的激越,筝曲的激越达到了琴弦的极限,所以断弦;“断弦”反映了弹筝人的忘情,弹筝人又被自己弹奏出来的激越曲调所感动,情不能已,所以拨断了琴弦;弹者和听者情绪激动,不能自已,这里不写泪下之多,而换言“泪痕深”, 造语形象新鲜,“断弦”又揭示了“泪痕深”的原因。 “收与”、“分付与”用字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使三句的“雨”与此句的“泪”构成譬喻关系。意喻听筝者的泪乃是筝弦收集岭上之雨化成,无怪乎其多了。这想象新颖独特,发人妙思。“只说闻筝下泪,意便浅。说泪如雨,语亦平常。看他句法字法运用之妙,便使人涵咏不尽。”(黄生评)这首诗从句法、音韵到通感的运用,颇具特色,而且都有益于意境的创造,浑融

14、含蓄,而不显露,诗薮称之为“连城之璧,不以追琢减称”,可谓知言。回答第一个问题。参考答案:首句写景,描绘了三个意象(孤舟、微月、枫林),“愁”字未明点,是见于言外的,为全诗奠定了基调。“枫林”暗示了秋天,也与客愁相关。这种阔叶树生在江边,遇风发出一片肃杀之声。三种景物就构成极凄清的意境,为筝曲的演奏创造了一个典型的环境。通过写景抒发了一种寂寞惆怅的心情。回答第二个问题。参考答案:“断弦”就是弹到激越处,筝弦突然断了。“断弦”反映了筝曲的激越,筝曲的激越达到了琴弦的极限,所以断弦;“断弦”反映了弹筝人的忘情,弹筝人又被自己弹奏出来的激越曲调所感动,情不能已,所以拨断了琴弦;弹者和听者情绪激动,不

15、能自已,这里不写泪下之多,而换言“泪痕深”, 造语形象新鲜,“断弦”又揭示了“泪痕深”的原因。“断弦”二字,反映诗人借音乐消解异乡异客的愁怀的情景。(四)、分析语言提问的方式:这首诗语言上有什么特色?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等等。答案一般使用:清新自然,朴素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词。解答步骤:先调出“有关积累”,根据三个层次和步骤撰写答案: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名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句作为例句说明这种特色。3、指出这种语言特色如何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子: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插田歌 刘禹锡连州城下,俯接村

16、墟。偶登郡楼,适有所感。遂书其事为俚歌,以俟采诗者。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但闻怨响音,不辨俚语词。时时一大笑,此必相嘲嗤。水平苗漠漠,烟火生墟落。黄犬往复还,赤鸡鸣且啄。路旁谁家郎,乌帽衫袖长。自言上计吏,年幼离帝乡。田夫语计吏:“君家侬定谙。一来长安道,眼大不相参。”计吏笑致辞:“长安真大处,省门高轲峨,侬入无度数。昨来补卫士,唯用筒竹布。君看二三年,我作官人去。”问:这首诗语言上有什么特色?体现什么风格?答:这首诗传神地表现出农夫与计吏这两个不同身份的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对话描写纯用口语,寥寥数字,朴素无华

17、,体现了诗人通俗活泼而又具有高度概括力的语言特色。这首诗继承汉乐府缘事而发的优秀传统,以俚歌民谣揭露重大的社会问题,在诙谐嘲嗤中寄寓严肃的政治内容,以平凡真实的生活显示深刻的主题思想,表现出诗人简洁幽默明快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独树一帜。(五)、分析练字提问的方式:这首诗中最传神哪个字?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答题要领:把该字联系着诗句和意境来分析。解答步骤:先调出“有关积累”,根据三个层次和步骤撰写答案:1、明确你的看法,用这字好不好,妙不妙。2、联系诗歌加以分析。从写“景”说“理”抒“情”等方面分析着各自的表现力。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例子:读下面一首

18、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蝶恋花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问:“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参考答案一:“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体现了诗人感伤而豁达的情怀。参考答案二:“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广阔的想象空间,体现了诗人感伤而豁达的情怀。(六)、分析诗眼提问的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古诗词一个词或者一个字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

19、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字词命题可大可小,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解答步骤:先调出“有关积累”,根据三个层次和步骤撰写答案:1、该词的解释;2、该词对突出主旨的作用;3、该词在诗歌结构上的作用。例子: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李贺诗其六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持玉弓。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问:诗的开头两句构置了一幅临窗苦读的画面,你认为这两句中的诗眼是哪个字?请简析。读懂全诗:“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持玉弓。”又是一个夜晚即将逝去,拂晓将临之时,天边的天幕上已经隐隐地露出冷清的一抹曙色;一弯残月挂在窗前,射出一缕惨白的余光。诗人还在窗前惨淡凄冷的气氛下,寻章摘句,弄些

20、雕小技般的诗赋,似乎就要在这样的环境中终老此生了。这令人悲哀的气氛、这令人悲哀的遭遇,它激起读者深沉的同情,也引发读者怀着沉重心情去思索:是啊,难道就这样终老此生?这,也正是诗人描绘这一画面时的思索!所以曾经是使诗人那么醉心的书山跋涉、诗海徜徉的生活,现在却显得那样凄冷孤独,渺小卑微。此情此景之中,诗人的思想翅膀又腾飞起来,它又越过千山万水,穿过寥廓的空间,到了河北道所属的地域。这里年年月月在厮杀,到处都是剑影刀光,而那些悲秋的文章,即使有如宋玉忧国忧民的情怀,又何益于水深火热中的国家?诗写到这里就更加沉痛,更加悲切了。一位向来以创作为自己生命主要内容的诗人,竟然发出了文章何用的哀号,这哀号是

21、诗人的心在流血,是心血沸腾时发出的撕裂人心的呼唤!有人说此诗隐晦曲折,有人说这首诗含蓄,看来都未得要领。这首诗的特点恰恰是明朗,心灵之火在喷涌。开头两句似乎是含蓄,但这只是诗的蓄势,把气势蓄满,为后两句忿愤之情的喷发作了势态的积蓄。参考答案:“晓”字是诗眼。“晓”是拂晓将临之时,天边的天幕上已经隐隐地露出冷清的一抹曙色;一弯残月挂在窗前,射出一缕惨白的余光。诗人还在窗前惨淡凄冷的气氛下,寻章摘句,弄些雕小技般的诗赋,似乎就要在这样的环境中终老此生了。这令人悲哀的气氛、这令人悲哀的遭遇,激起读者深沉的同情,也引发读者怀着沉重心情去思索,为后两句忿愤之情的喷发作了势态的积蓄。(七)、个性欣赏提问的

22、方式:1、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认为怎样?2、有人认为某字用得好,有人认为某字用得好,你认为呢?解答步骤:先调出“有关积累”,根据三个层次和步骤撰写答案:1、明确说出你的看法;2、联系诗歌内容证明你的看法;3、概括特点、作用、或思想感情。注意:一定依据原诗作答,一定要在原诗词中找到原因、理由。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春 兴 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这是一首思乡之作。有人认为该诗表现乡思的怅惘无奈、沉痛悲伤;也有人认为这乡思非但不悲,而且是一种心灵的慰藉,甚至还流露出欣喜愉悦。那么,你是怎样认为的呢?为什么这样认为

23、?参考答案一:我认为这首诗写得沉而不痛,伤而不悲。“阴阴”、“细雨”、“残花”、“流莺”等景触动乡思,难免伤感惆怅。但春风一“吹”一“逐”引动乡梦,吹送归梦,伤春中似渗透温馨明丽,而略带沉重悲伤之感,给人一种心灵的慰藉,透出诗人对美好梦境的欣喜愉快。 参考答案二:同意观点一。此诗前两句写景透露出一种美好的春天景物即将消逝的意象,易触动羁泊异地的思乡之情;后两句写思家而无法回家,只能让思乡之梦随春风到故乡洛城,更见作者的怅惘无奈。 参考答案三:同意观点二。前二句的写景透露出一种美好的春天景物即将消逝的意象,易触动羁泊异地的思乡之情;但后二句写梦随春风而生,又逐春风而归,给人一种心灵的慰藉和美的享

24、受,透露出诗人对美好梦境的欣喜愉悦。春风吹乡梦总比秋风吹愉快些吧。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渡桑乾 刘皂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这是唐代诗人刘皂在客居并州十年后返回家乡咸阳途中所作的一首诗。前人评价诗中“无端更渡”四字乃是关键,“无端更渡”是什么意思?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参考答案一:“无端更渡”也就是“没来由再渡”之意。我同意“关键”之说。这四个字,十分含蓄地流露出:为了博取功名,图谋出路,只好千里迢迢来到并州作客,而十年过去了,却一事无成,最终仍然不得不返回咸阳家乡,这种难堪之情极难抑郁。 参考答案二:“无端更渡”也就是“没来由再渡”之意。我不同意“关键”之说。本诗表达的意思是诗人在即将离开所在地返回故乡时,突然感到自己似乎已经是并州人,并州已成为自己的第二故乡,有种恋恋不舍的感情在里面,所以最末一句才是“关键”。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杂 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前人评价这首诗有“悠扬不尽之致”。你认为它的“悠扬不尽之致”关键在哪一句或哪个词上?为什么?参考答案:我认为关键在“寒梅著花未?”一句。问话看似平常,实则意蕴无穷。家乡可问的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