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中的时空意识解读-2019年文档_第1页
古诗文中的时空意识解读-2019年文档_第2页
古诗文中的时空意识解读-2019年文档_第3页
古诗文中的时空意识解读-2019年文档_第4页
古诗文中的时空意识解读-2019年文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古诗文中的时空意识解读一、时空意识的人文内涵 时空,在中国古代是用“宇宙”一词来表述的。 “往古来今 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淮南子 ?齐俗训)换言之, 宇指东、西、南、北、上、下、左、右方面延伸的空间;宙则指 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在古人看来,时间与空间又是浑然一 体的,共同构成“宇宙”这一概念。这种观念其实早在论语 的名句“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中就已见出端倪。 孔老夫子处 在“空间”之中咏叹“时间”, 或者可以说是: 见到“空间”的 变动,而感到“时间”的流转。可知中国文人的世界,从庄子的 “物我同一”到禅宗的“瞬间永恒”,从来都是时空统一的。既然时空是以其与人的相对位置来定义的

2、, 那么人类所面临 的终极问题就是时空世界与人的关系问题。 当人类从苍茫蒙昧中 觉醒过来, 就立刻被投入到短暂与永恒的二元对立中。 神话传说 中的“夸父逐日”表现了人类渴望战胜时间的强烈愿望。 然而时 间并没有因人类的钟爱而放慢脚步, 在永恒的时空中, 人类不过 是匆匆过客。 “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庄子德充符 )“人 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李白春夜 宴从弟桃李园序 )无论是庄子的哀叹还是李白的感伤都显示出 了无情的时空流转让文人生发出个体生命短暂的悲叹。 永恒是人 类追寻的目标,短暂却赋予了追寻意义。面对死亡

3、的压迫,儒家 的解决办法是督促士大夫积极入世, 通过“立德”“立功”“立 言”来青史留名从而达到永垂不朽。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 儒家思想牢牢禁锢着文人的思维, 也规定了其生命的态度, 此三 者遂成入世文人的人生终极追求, 也体现了人类对生命自身的确 认和超越。然而世路坎坷、人生多舛,人类追寻的道路上布满了 不可预知的陷阱, 文人们却用最善感的生命与之搏斗, 他们的政 治理想大多游弋于政治之外, 所以他们注定是政治的旁观者。 当 立德、 立功的理想被无情的现实湮没, 他们必然选择立言来延续 其理想生命。 于是,他们在诗文中俯仰天地, 挥洒才情。陆机“观 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端”(文赋)的为

4、文观更是直接体 现了文学作品对时空的关注。 这种关注是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的 呈现,表现了古代文人对自身生命的理性思索, 进而转化为对人 类一系列本质问题,如人与神、暂时与永恒、现在与将来、有限 与无限等的追寻, 体现了深沉的文化内涵。 所以从本质上说时空 意识是一种文化意识, 是个体生命在一定时空维度里对自身价值 的观照。二、时空意识的常见呈现方式1. 对自然时序和景物的敏感观察和体验日月的流转、 寒暑的交替本是自然运行的结果, 但当生命之 舟载满了忧愁, 当心中的理想成幻成空, 当青春已逝, 韶华不再, 看落花流水, 睹燕去春来, 那永无止境的自然物象的荣衰便与生 命的短暂构成了时间意象的关

5、联。 “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 穷。”这种关联之中蕴藏着一种心灵与物象的默契。一方面,物 象是触发心中情感的媒介, 另一方面, 文人又借这个媒介卸载心 灵的情感。“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此二句就非常清 楚地强调了“叹逝”与“感物”的关系。 也就是万物万象所构显 的空间世界与时间推移的意识, 与文人们对生命本体的忧思往往 契合。“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杜甫春日江村)文人 们对自然时节的变换和流逝相当的敏感。 “日月忽其不淹兮, 春 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楚辞?离骚)“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古诗十九

6、首?东城高且长),“今年落花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年年岁岁 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他们共 同咏叹对时光流逝的忧思、 人生短暂的无奈以及一种时不我待的 焦虑。古人惜春 ?p 悲秋之作,多是诗人对时序的诗化处理。春天 万物由萧条到繁盛, 秋天万物有繁盛到萧条, 季节的变化很轻易 地投射到文人的心灵上, 这变化让人意识到时光在流逝, 生命是 如此短暂,际遇坎坷的文人面对自己无可奈何的人生遭遇便触景 生情。“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无 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惆怅 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苏轼东栏梨花)“试看 春残花渐落,便是

7、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 知。”(林黛玉葬花辞)“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 落而变衰。”(宋玉九辩)“常恐秋节至, ?j 黄华叶衰。”(乐 府诗集 ?长歌行 )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 无语东流 。”(柳永八声甘州) “落叶西风时候,人共青 山都瘦。”(辛弃疾昭君怨)“觉人间,万事到秋来,都摇 落。” (辛弃疾满江红 ?游南岩和范廓之韵)“已惊白发冯 唐老,又起清秋宋玉悲。”(陆游悲秋)美人迟暮、伤春悲 秋这两种感伤文学中最重要的两种抒情模式所抒发的是文人们 光阴虚掷,岁月蹉跎,老而无成的感慨,其间蕴涵了他们情感的 孤独,仕途的坎坷 , 及对死亡的恐惧等文

8、化心理内涵。这种咏叹还表现在文人们爱用自然界一些恒久不变、 岁岁常 新的意象寄寓他们沧海一粟的生命本体对时空的感悟。 比如“月 亮”“流水”“草”“木”等意象。明月亘古如斯, 跨越时空, 正如苏轼在 前赤壁赋 中写道: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 卒莫消长也。”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和渺小;滚滚江 河,川流不息,千古长流,在它身上,凝结了永恒与短暂,亘古 与瞬息;草木一岁一枯荣, 而人生却一去不能复返。 在古诗文中, 这些意象便成了亘古不变的象征和世事变迁的永恒见证。 “人生 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9、“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 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李白把酒 问月)“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 头城)“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 )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姜夔扬州慢 )“百 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汉乐府 ?长歌行) “君不见黄河 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行人莫 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许浑咸阳城东楼)“大 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南乡 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

10、 ” (王安石桂枝香)“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 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江雨霏 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 堤。”(韦庄台城)“昔年种柳,依依江南,今看摇落,?虢?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瘐信枯树赋)等等诗句 都表现了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 这种寄托在晚唐词人欧阳炯的 江城子中得到了最集中的发挥: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 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 照江城。”其实还是欧阳修说得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 月。” 对自然时序和景物的敏感观察和体验反映出的是善感的 文人们对个体与宇宙,永恒与短

11、暂这一无法解决的矛盾的悲慨凄 怆的人生体验。2.登高抒怀,咏史怀古 在古典诗词中,登高是一种符号,是一种情结。“高台不可 望,望远使人愁”(沈约临高台)“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 多难此登临。” (杜甫登楼 )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 茫茫。”(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独上 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 (赵嘏的江楼感旧 )“昨 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晏殊一丛花令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 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诗人登楼望远,本是闲 情或借以抒胸中之气,可为什么于登临送目之际往往慷慨多思, 百感交怀呢?王勃在滕王阁

12、序中说“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 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的慨 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 可以作为这一情结的诗性诠释: 登高望远使人在高天厚地与无穷 的宇宙的参照下体悟到个体的渺小和生命的短暂,从而兴尽悲 来,怆然多慨。他们常以时空合一来表现寥廓的宇宙意识和孤独 的人生情感。“滕王高阁临江诸,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 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 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王勃滕王阁诗 )同样, 杜甫登高一诗的魅力不仅仅在其语言对仗的精工和境界的廓 大,还在于它超越了一己的悲苦而上升为人类的心灵感悟

13、, 成为 诗人对宇宙时空的诗化之思。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 来”,这宇宙在空间的“无边”和时间上的“不尽” (水流喻时 间)使诗人瞬间感悟自身存在的渺小和悲怜 (常作天涯孤旅之客, 暮年染病孤独登高) ,时间的无限与生命的有限 (百年) 的对立, 激起诗人现实人生感(艰难潦倒,使自己白发日多),他将眼前 的空间概念转为时间概念, 把空旷的天宇和无际的郊原转成历史 之漫长和天地之悠长,从而达到一种“俯仰终宇宙”的境界。“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杜甫在咏怀古迹 中所抒发的古今之慨可以看作是中国文人登临情结的一个总结, 这其中深藏着一个困扰人类心灵的一个永恒难题: 如何超越有限 和无限?而“高”“远”只不过是这种情结的催化剂罢了。尽管时空具有客观性, 但文人们对时空的感受却含有主观感 情色彩。在大量的咏史怀古类作品中, 文人们经常运用时空交错、 今昔对照的方式来冲破时空之束缚和限制, 在无限想象的时空里 表现他们昨是而今非的观念和浓厚的感伤意识。 从诗经 ?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到刘禹锡乌 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到姜夔扬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等等,这些怀古诗虽内容上有别,却都 在现实中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