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钱谦益作品专练_第1页
高考语文一轮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钱谦益作品专练_第2页
高考语文一轮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钱谦益作品专练_第3页
高考语文一轮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钱谦益作品专练_第4页
高考语文一轮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钱谦益作品专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钱谦益作品专练汤义仍先生文集序钱谦益 临川汤义仍文集若干卷,吴人许子洽生以万历乙卯谒义仍于玉茗堂,而手钞之以归者也。义仍告许生曰:“吾少学为文,已知訾警王、李 , 駢枝俪叶,从事于六朝。久而厌之,是亦王、李之朋徒耳。汜滥词曲,荡涤放志者数年,始读乡先正之书,有志于曾、王之学,而吾年已往,学之而未就也。子归,以吾文视受之,不蕲其知吾之所就,而蕲其知吾所未就也。知吾之所就,所谓王、李之朋徒耳;知吾之所未就,精思而深造之,古文之道,其有兴乎?”余闻义仍之语,退而读其文,未尝不喟然太息也。 义仍官留都,王弇州艳其名,先往造门,义仍不与相见,尽出其所评抹弇州集,散置几案。弇州信手翻阅,掩卷而去。弇州没,

2、义仍之名益高。海内訾警王、李者,无不望走临川,而义仍自守泊如也。以义仍之才力,由前而言之,岂不能与言秦、汉者争为撏撦割剥?由后而言之,岂不能与言排秦、汉者争为叫嚣隳突?深心易气,退而愿学于曾、王,顾又不自有,以其所未就者勖余。呜呼!此可以知义仍之所存矣。 易曰:言有物。又曰:修词立其诚。记曰:不诚无物。今之人,耳佣目僦,降而剽贼,如弇州四部之书,充栋宇而汗牛马,即而视之,无所有也。义仍晚年之文,意象萌茁,根荄屈蟠,其源汩汩然,其质熊熊然,盖义仍之于古文,可谓变而得正,而于词可谓己出者也。其学曾、王也,自以为未就,譬之金丹家,虽未至于九转大还,然其火候,不可谓不力,而铅汞药物,不可谓不具也。后有

3、君子,好学深思,从事于义仍之文,得其所谓有物者,而察识其所未至。因以探极指要,而知古文兴复之几。义仍已矣,庶几后有子云也哉?余悲义仍之文不大显于世,而世之浮慕义仍者,于其所以为文之指意,未有能明之者也。循览遗编,追惟其末后郑重相属之语,而为叙之如此。(节选自牧斋初学集,有删改)【注】王李:指王世贞(王弇州)和李攀龙,明代“后七子”的代表,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推行拟古之风,批评王安石、曾巩等人的散文。曾王:指王安石、曾巩,王安石为临川人,曾巩也长期居住临川,两人名列“唐宋八大家”。(1)对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蕲其知吾之所就 蕲:求B.弇州信手翻阅 信:随意C.以

4、其所未就者勖余 勖:勉励D.追惟其末后郑重相属之语 属:撰写(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是亦王、李之朋徒耳 义仍之名益高B.以吾文视受之 以其所未就者勖余C.其有兴乎 其学曾、王也D.而义仍自守泊如也 充栋宇而汗牛马(3)把文章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有志于曾、王之学,而吾年已往,学之而未就也。余悲义仍之文不大显于世,而世之浮慕义仍者,于其所以为文之指意,未有能明之者也。(4)汤义仍对王弇州(王世贞)之文持什么态度?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1)D(2)B(3)(我)有志于学习曾巩、王安石的散文,但是年纪已经老了,向他们学习却没能成功。我感伤义仍的文章不能在

5、现世很好显扬,而世上表面仰慕义仍的人,对于他写作的意图,没有能真正了解。(4)批评(不满意、看不起)。少学为文,已知訾謷王李之文王弇州去拜见,义仍将评抹的诗集散置于桌而不见。 【解析】【分析】(1)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

6、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D项中“郑重相属之语”,意思是郑重嘱托的话语,此处的“属”通“嘱”,嘱托的意思。(2)B项两句中的“以”都是介词“拿”“用”,A代词“这一类”和助词“的”,C副词“大概”和代词“他”,D连词表转折“但是”和连词表并列“并且”。对于文言文中的重要虚词,考生必须对其每种用法都能熟知,结合语境分析判断。(3)翻译以直译为主,要求准确、通顺。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

7、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该题第一句中“有志于”的意思是有志于学习,“学之”的“学”是向他们学习,“就”是成功的意思。第二句中第一“之”是结构助词“的”,第二个“之”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浮慕”意思是表面上仰慕,这些词都要特别留意。(4)该题问汤义仍对王弇州(王世贞)之文持什么态度?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该题考查学生文言要点归纳概括能力。首先要仔细审题,明确题干概括的内容方向,然后通读原文,整体感知,确定答题区间,理解后加以归纳,分点概括。概括的时侯注意用词要

8、准确,用形容词。第一节中“吾少学为文,已知訾警王、李 ,駢枝俪叶,从事于六朝”,“訾”就是批评的意思。故答案为:(1)D(2)B(3)(我)有志于学习曾巩、王安石的散文,但是年纪已经老了,向他们学习却没能成功。我感伤义仍的文章不能在现世很好显扬,而世上表面仰慕义仍的人,对于他写作的意图,没有能真正了解。(4)批评(不满意、看不起)。少学为文,已知訾謷王李之文王弇州去拜见,义仍将评抹的诗集散置于桌而不见。【点评】(1)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

9、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例如本题就是采用了代入原文法,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题中就是练习语境,推测实词含义。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2)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文言文的常见题型。考生平时要牢牢掌握高考规定考查的十五个虚词,分别为:为、之、则、者、其、而、乎、何、且、若、所、因、焉、以、于、与。“其”的用法:代词用

10、法副词用法连词用法助词用法复合虚词。代词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他(她、它)们,他(她、它)们的。指示代词。那,那里,其中的。副词。表揣测、测度语气。大概、恐怕。表劝勉、期望、命令、祈使语气。可要、还要。表反问语气。难道。(3)连词:表假设。假如、如果。表选择。或者、还是(3)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4)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

11、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附参考译文】 临川汤义仍(汤显祖)有文集若干卷,万历乙卯年间吴人许子洽在玉茗堂拜见义仍,手抄文集后把它带回来。义仍告诉许生说:“我年少时学习写作诗文,已经知道批评指责王世贞、李攀龙,他们非常用力地写偶句俪辞,追随六朝的文风。时间久了,也就讨厌再批评指责这样做了,如此一来,我也成了王李之类一样的人罢了。我在泛滥的骈俪词曲中放纵心志好多年,才读到

12、乡先正的书籍,有志于学习曾巩、王安石的散文,但是我年纪已经老了,向他们学习却没能成功。你回去后,把我的文章给钱谦益看,不希望他知道我成功的地方,希望他能知道我不成功的地方。知道我成功的地方,也就只能成为王李之类人罢了,如果知道我不成功的地方,精心思考,更进一步学习和研究,那么古文之道,大概可以复兴吧?”我听了义仍的话,回去再读他的文章,没有不因感慨而深深地叹息。 义仍在留都为官,王弇州仰慕他的名声,登门拜访,义仍不肯与他见面,把自己所评抹的弇州集全部拿出来散置在几案上。弇州随手翻阅后,合上书本(惭愧地)离开了。弇州死后,义仍的名声更加响亮。海内批评指责王李文风的人,无不景仰义仍,奔走至临川,但

13、是义仍坚守自己的本分操守,恬淡无欲。凭义仍的才力,往前说,难道不能与推崇秦汉文学的人争相写文章辩论?(在各自的文章中对他人著作肆意割裂取用)往后说,难道不能与反对秦汉文学的人争相辩论?义仍心情平和,态度冷静,退回乡间,向曾巩王安石学习,但又不骄傲自满,用他不成功的地方勉励我。哎,由此可知义仍的志向啊。 易经曰:说话要有实际内容,不能假大空,又曰:写文章应表现出作者的真实意图。礼记曰:不能表现真实意图就会空洞无物。现在的人(写文章),只借助于所见所闻,后来更是剽窃抄袭,就像弇州的四部,书作很多,但看看这些作品,空虚无物。义仍晚年的文章,意象萌茁,义理盘曲,文思泉涌,气势非凡,义仍对于古文,可以说

14、是变而得正,学古而不泥古,对于词可以说都是出于自己的创作。义仍向曾王学习,谦逊不自满,认为自己没有什么成就,这就好像炼制金丹,虽然还没有到达九转大回的境界,但火候已经达到,铅汞药物也已经具备了。如果后世有君子,好学深思,学习追随义仍的文章,学会要言之有物,并且能明察识别义仍的不足,同时探寻文章指要,那么可知古文的复兴的机会征兆。义仍已经不在了,或许后世能有人说到他推崇他吧?我感伤义仍的文章不能在现世很好显扬,而世上表面仰慕义仍的人,对于他写作的意图,没有能真正了解。我浏览义仍的文集,追思他郑重嘱托的话语,写了这篇序。徐霞客传钱谦益徐霞客者,名弘祖,江阴梧塍里人也。奇情郁然,玄对山水,蹙蹙如笼鸟

15、之触隅,每思飏去。力耕奉母。年三十,母遣之出游。每岁三时出游,秋冬觐省,以为常。东南佳山水,皆几案衣带间物耳。有再三至,有数至,无仅一至者。其行也,从一奴或一僧、一杖、一襆被,不治装,不裹粮;能忍饥数日,能遇食即饱,能徒步走数百里。凌绝壁,冒丛箐,扳援下上,捷如青猿,健如黄犊;以崟岩为床席,以溪涧为饮沐。口不能道,时与之论山经,辨水脉,搜讨形胜,则划然心开。居平未尝为古文辞,行游约数百里,就破壁枯树,燃松拾穗,走笔为记,如甲乙之簿,如丹青之画,虽才笔之士,无以加也。已而游黄山、白岳、九华、匡庐;入闽,登武夷,泛九鲤湖;入楚,谒玄岳;北游齐、鲁、燕、冀、嵩、雒;上华山,下青柯坪,心动趣归,则其母

16、正属疾,啮指相望也。母丧服阕,益放志远游。登罗浮,谒曹溪,往复万里,如步武耳。从野人采药,栖宿岩穴中,八日不火食,抵峨眉。只身戴釜,访恒山于塞外,尽历九边厄塞。泛洞庭,上衡岳,穷七十二峰。北抵岷山,极于松潘。又南过大渡河,复寻金沙江,贵竹、滇南之观亦几尽矣。 由鸡足而西,出玉门关数千里,至昆仑山,去中夏三万四千三百里。霞客还滇南,足不良行,丽江木太守偫糇粮,具笋舆以归。病甚,语问疾者曰:“张骞凿空,未睹昆仑;唐玄奘、元耶律楚材衔人主之命,乃得西游。吾以老布衣,孤筇双屦,穷河沙,上昆仑,历西域,题名绝国,与三人而为四,死不恨矣。”梧下先生曰:“昔柳公权记三峰事,有王玄冲者,访南坡僧义海,约登莲花

17、峰。海谓之曰:兹山削成,自非驭风凭云,无有去理。玄冲曰:贤人勿谓天不可登,但虑无其志尔。霞客不欲以张骞诸人自命,以玄冲拟之,殆庶几乎?”(节选自钱谦益徐霞客传)【注释】梧下先生:作者自称。1对下列句中加粗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秋冬觐省,以为常 觐:拜见。B心动趣归 趣:赶快。C贵竹、滇南之观亦几尽矣 观:游览。D丽江木太守偫糇粮 偫:储备。2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表明徐霞客“旅行考察途中的艰辛”的一项是东南佳山水,皆几案衣带间物耳凌绝壁,冒丛箐以崟岩为床席,以溪涧为饮沐往复万里,如步武耳栖宿岩穴中,八日不火食只身戴釜,访恒山于塞外A B C D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8、A徐霞客从小想象力就特别丰富,十分喜欢山水。没有出门远游之前,他就好像笼子里的鸟一样,窘迫不得舒展,容易触到边沿,经常想着 飞走。B徐霞客平常也未曾写过什么文章,但出游的时候,却能靠着破壁枯树,点燃松枝干穗,用笔写出所见所感。文章既好像是记得清清楚楚的账目,又好像是高手画出的美丽图画,即使是很会写文章的人也没法超过他。C徐霞客事母至孝,最初的出游,还是在母亲的催促下完成的。即便如此,他在外行走,心中仍时常牵挂母亲。直到母亲去世之后,才放纵心志游览远方,足迹几乎遍及华夏大地的山山水水。D徐霞客临死时,认为张骞、玄奘和耶律楚材因为胸无大志只是奉命行事,所到之处和所作的贡献反而不如自己这样一个平常百

19、姓,因而觉得自己死无遗憾。本文作者也用王玄冲的故事认同了这一观点。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口不能道,时与之论山经,辨水脉,搜讨形胜,则划然心开。(5分)(2)霞客不欲以张骞诸人自命,以玄冲拟之,殆庶几乎?(5分)译文:(一)(19分)4C(观:景象)5A(是表明徐霞客对东南山水的熟悉;是说明徐霞客的行走能力)6D(张骞、玄奘和耶律楚材并不是胸无大志,徐霞客也不认为自己比他们强,而是觉得可以和他们三人并驾齐驱)7(1)好像不怎么会说话,可一旦和他讨论辨析山水的脉络,搜寻探讨各地的山川壮美,就突然变得能言善辩起来。(采分点:道、时、搜讨)(2)徐霞客不要拿张骞等人自命,拿

20、王玄冲来比拟,大概差不多吧!(采分点:以、殆、庶几)【参考译文】徐霞客名弘祖,是江阴梧塍里人。奇情充沛,十分喜欢山水,好像笼子里的鸟一样,窘迫不得舒展,容易触到边沿,经常想着飞走。种田侍奉老母亲。30岁的时候,母亲让他出游。每年的夏、春、秋三季出游,冬天冷的时候,拜望长辈,把这当作常例。东南地区美丽的山水,都是他十分熟悉的地方。有去过两三次的,有去过多次的,没有只去过一次的。他出行,只带着一个奴仆,有时是一个僧人;一根拐杖,一件包袱。不刻意整束行装,不包裹食物;能忍受饥饿几天不吃饭,能遇到什么食物就吃什么食物,并能吃饱,能徒步跑几百里。攀登陡峭的山壁,踏过丛生的竹林,上下攀援,敏捷得如同猿猴,强健得如同黄牛。把高峻的山岩当作床席,用山中的溪水饮食沐浴。好像不怎么会说话,可一旦和他讨论辨析山水的脉络,搜寻探讨各地的山川壮美,就突然变得能言善辩起来。平常也未曾写过华丽的文章,但出游到几百里的地方,却能靠着破壁枯树,点燃松枝干穗,拿笔快速地记录,(写出的东西)好像是记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