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人教四年级上册(统编)第七单元-24延安我把你追寻_第1页
小学语文人教四年级上册(统编)第七单元-24延安我把你追寻_第2页
小学语文人教四年级上册(统编)第七单元-24延安我把你追寻_第3页
小学语文人教四年级上册(统编)第七单元-24延安我把你追寻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4*延安,我把你追寻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2.通过学习这首诗,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重点理解诗中的重点语句,了解诗中所说的“延河叮咚的流水、枣园梨花的清香、南泥湾开荒的镢头、杨家岭讲话的会场”等具体事物的含义。难点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1.阅读理解这首诗歌语句优美,层次清晰,教学时,教师要通过范读,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认识,然后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理解文中“追寻”的到底是什么。其次对于诗歌中提到的“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几个地方,可以采用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提到的这几个有代表性、有象征意义的地点。诗歌中的“老牛破车

2、”“宝塔山”需要配上图片及说明性文字,让学生理解其内在的含义。3.表达运用这首诗中第一、二小节语言优美,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以此为范例,尝试仿写。注意这是由两部分组成的,格式是:比喻句+事物,句式是“像在追寻你,什么地方的什么”。1.预习提纲(1)查找有关资料,了解“南泥湾开荒”“杨家岭讲话”等内容。(2)初读课文,自学生字。(3)再读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2.多媒体课件“南泥湾开荒”“杨家岭”相关图片。教学课时1课时。一、导入新课,随文识字,初步感知一、导入新课,随文识字,初步感知1.教师谈话: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它记载了中国革命的历史,是一本真实的教科书。它凝聚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谱写

3、了中国革命闪光的篇章。回忆那峥嵘岁月,我们忘不了延安,忘不了那激励我们的延安精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歌,请同学们跟随老师的步伐,走进延安,去感知那如火的战斗岁月。 (课件出示图片:延安窑洞、梨园、南泥湾开荒、毛泽东杨家岭讲话。也可出示相关视频课件)2.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借助课本上的注音认识生字,读准字音。3.再读全诗,想想诗中所说的追寻延安是什么意思。(追寻延安精神)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使用激情的语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点明诗歌的主题。二、初读课文,理解词语,整体感知1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2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理解词语。3.学生自由读全诗,边读边思考:每一节各讲了什

4、么?全诗可以分为几部分?用笔标出来。(1)学生认真朗读,指名学生尝试划分诗歌层次。课件出示:第一部分(第12节):讲了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第二部分(第34节):讲了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第三部分(第56节):讲了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2)指名朗读全诗,加深学生对全诗整体结构的认识。设计意图:读准字音,理解词语,为下一步研读课文,理解课文打下基础,把诗分为三个部分,整体感知,让学生对这首诗歌有个整体印象。三、学习第12小节1自由读第一部分。边读边思考:诗人追寻枣园、延河、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是在追寻什么?作者用什么手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引导学生说出诗人实际上是在追寻延安精神,那

5、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精神,是蓬勃向上的精神。诗人采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2.教师补充。课件出示:南泥湾开荒: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的封锁和边区的灾荒,给边区带来极大的经济困难。南泥湾在延安的东南,距延安约45公里。这里虽然人烟稀少,满目荒凉,但土地肥沃,水源丰富,适于耕种。1940年秋,八路军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杨家岭讲话:1942年5月23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杨家岭发表,使延安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源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号召下,延安鲁艺及文化界走出去、下基层,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3.小组交流,师生汇报:延河、枣园、南泥湾

6、、杨家岭是延安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诗歌的第1小节用了两个比喻来描写这种追寻,点明了追寻延安精神的必要性。第2小节用最有代表性的几个事物来描写延安。“流水”,暗含代代相传的意思;追寻枣园,就是紧跟党中央;追寻南泥湾,就是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追寻杨家岭,就是遵照党的指示,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建设美好的明天。这里反复用“追寻”一词,是告诉我们追寻的是延安精神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4在理解了诗句之后,教师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在朗读“翩翩归来、茁壮成长”两个词语时,语速放缓,第2小节中四个“追寻你”,在朗读时前三个语速逐步加快,声调逐步上扬,到最后一个时,可以放缓。设计意图:通

7、过欣赏比喻句,指导朗读,让学生明白作者追寻延安精神是多么迫切。四、学习第34小节1.学生自读自学第34两节,思考并分组讨论以下问题:课件出示:1“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这句话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作者丢不掉的是什么?2我们已住进了“高楼大厦”,进入了电子时代,为什么还需要发扬延安精神?2.学生自由阅读,画出运用对比、比喻的手法的句子,教师讲解点拨:“一排排”“一件件”说明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 “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伟大的延安精神。“毫不犹豫”是非常坚决的意思。“毫不犹豫丢掉了”与“不能丢”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两句诗

8、的意思是:我们非常坚决地丢掉了贫穷和落后,却不能丢掉延安精神。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有:“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作者运用了对比、比喻等手法描写了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作者忘不了、丢不掉的是艰苦奋斗的伟大民族精神。3.有感情地朗读,加强理解。朗读时,第3小节中“永远告别”与“忘不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4小节中“毫不犹豫地丢掉”与“不能丢”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几个短语需要重读,语速放慢。诗的第3、4两节写我们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设计意图:教学第34小节诗,以两个对比来突出延安精神没有过时,而且还需要继承发扬。教学时,要求学生动嘴读一读,动手画一画,动脑评一

9、评,这样的学习才是扎实的。五、品读第56小节1.指名朗读这两节诗,边读边想: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样?请学生画出有关句子。2.学生读句子: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就如同一个人没有了思想,便不能去创造美好的未来。正因为延安精神如此重要,所以我们才要继续追寻延安精神,发扬延安精神。3教师小结:诗的第56小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性。第5小节主要从反面说,即: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么样。如果我们丧失了延安精神,就好像没有了灵魂,当然不可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第6小节主要从正面说,即:为什么要追寻延安精神。开头一句“啊!延安,我把你追寻”点了题目。接下去的三句,每句都有两个“追寻”,后面一个“追寻”是对前面一个“追寻”的进一步说明。追寻延安,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4.指导学生朗读:要注意“煌、翔”是后鼻音。朗读时要释放出情感,把追寻延安精神的急迫心情读出来。设计意图:最后两节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对比,更明确地突出延安精神的重要性,教学时可以适当拓展、延伸。六、总结扩展1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思考:延安精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