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媒体的高职应用写作微教学模式_第1页
基于新媒体的高职应用写作微教学模式_第2页
基于新媒体的高职应用写作微教学模式_第3页
基于新媒体的高职应用写作微教学模式_第4页
基于新媒体的高职应用写作微教学模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基于新媒体的高职应用写作微教学模式 吴思佳 刘飞Summary:在教育信息化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双重目标下,作为一门应用广、重技能的基础课程,高职应用写作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由当前应用写作教学中的痼疾入手,综合现有研究与笔者教学经验,将新媒体技术优势与应用写作课程特点的深度融合视为一种有效的应对策略,认为通过重构教学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强化工学结合等措施,可以促进教与学、教与教以及学与学的全面互动,最终提升课程教学质量。Key:新媒体;微教学;应用写作一、应用写作课程教学现状及困境综述年初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

2、实用化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先决条件,作为一门应用面广、技能性强的基础性课程,应用写作在高职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目前,部分高职院校以专业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了应用写作类课程,学界也不乏有关课程教学方法的讨论与研究,但实际教学中由来已久的“教学难度大”和“学习效果差”两大痼疾仍未得以攻克。究其原因,有人认为教师课程观落后是主要因素,教师中存在的学生依样画葫芦就能学会的错误观念导致教法简单粗暴1;也有学者指出,高职学生基础写作能力普遍偏低,学习能动性也不高,学习效果自然差强人意2;更有一线教师以问卷调查的方式从课程认知、写作能力与专业能力关联性、写作规范掌握情况等几方面加以

3、分析,得出教学内容与专业需求不相适应的结论,提出教学内容缺乏专业针对性,面向所有专业讲授同样内容的做法降低了课程价值的观点。3综合现有研究并結合自身教学经验,笔者认为现行的“理论+写作”的课程教学模式无论从理念更新、技术进步抑或学情变化的角度来看,均表现出强烈的滞后性。一方面,伴随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教学已是大势所趋,教育部于2018年制定并下发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要求持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使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全过程。信息化教学的实施不只是平板、手机等信息化终端的普及以及各类数字化教学平台的运用,更重要的是要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使之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

4、学和学习中的问题,这意味着课堂教学的改革不能止步于微课、慕课等信息化手段的应用,还必须依据信息化思维实现教学模式的重构,利用互联网、手机、PAD 等设备更有效地支撑教学,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教学评价和教学模式的深度融合4,将教学过程由教师知识灌输的过程转变为学生在信息化情境中获取信息、加工信息、解决问题的过程。另一方面,作为90或00后的高职学生,是名副其实的网络“原住民”,其学习心理、习惯、方式等都深受网络影响。电脑和手机取代纸笔成为最常用的学习工具,他们也养成了先检索后修改或模仿的写作习惯;网络信息碎片化、趣味化的特点,使得他们在知识学习上专注力较弱,抗拒理论罗列而对实例教学更感兴趣的

5、倾向;最重要的一点是,网络的开放性赋予他们信息获得的权利,培养了他们在沟通中的主动性,使得他们不再满足于做知识的灌输对象和接受者,更希望成为意义的解读者和建构者。5在此背景下,应用文课程教学如果仍沿用先由教师讲授文种概念、特点、结构,再由学生按图索骥进行练习的僵化教学模式,则不论所运用的教学手段如何先进,但由于在教学活动中知识由教师向学生单向流动的本质仍未改变,其结果是,师生虽共处同一时空,但教与学的环节的主体各行其是,教师口若悬河,学生收获甚微的现象也就在所难免了。二、“微教学”模式在应用写作课程中的实现路径针对上述教与学相脱节的现象,开展基于新媒体的“微教学”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6、奥地利学习研究专家马丁林德纳于2004年提出“微型学习”(Micro-learning)理论,即在新媒介生态系统中通过微型媒体终端学习微内容的一种新型学习模式,6所谓“微教学”的理念即脱胎于此,指依托新媒体技术,以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云班课、超星学习通等数字平台及其他移动应用为微媒介开展的移动信息化教学。具体来说,基于新媒体的应用写作微教学可通过以下方式展开。(一)“微”思维,变化主体微教学与传统应用写作教学最大的区别不仅在于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更在于要结合新媒体的信息传播特点与功能来重构教学模式,使得知识的传输从由师到生的单向流动变为师生、生生间多向流动。以求职信写作为例,传统教学过程通常以

7、例文导入课题,进而要求学生针对例文分析,教师在此基础上依次介绍求职信作用、特点,讲解每部分写法,最后要求学生练习写作,学生被动配合。在这类教学模式下,教学活动的节奏和进程完全由教师掌控,新媒体只能在案例演示、作业收集等环节为教师提供工具性便利而已,并不能颠覆现有的教学模式。微课堂中,情况则有所不同,一方面,教师可利用新媒体资源丰富、沟通便利的优势,结合学生求新、求趣的现实学情,打造以自主探究实践演练案例导学拓展提升为主线的教学新模式。仍以求职信教学为例,微教学环境中,教师可利用新媒体平台发布学习资源,设置线上测试、小组讨论、文章写作等课程任务,在将学习工具、资源和自主权交给学生的同时,借助任务

8、引导他们进入下载资料初步学习写作操练思考讨论深度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程序中。新媒体传播逻辑与课程学习规律的结合使得学生成为了教学行为的主体,变被动听讲变为主动探究,教师在微教学活动中主要发挥答疑解惑的作用。另一方面,依托网络平台,教学双方的行为数据被全流程采集,教师可通过分析数据,获得及时的信息反馈,为授课内容的调整、教学效果的评估、师生相互评价提供客观依据,有助于从整体上提升教学效果。如笔者通过综合蓝墨云中前两届学生线上测试结果和习作,发现在求职信“个人成绩”部分的写作中,有6成以上的学生在初次练习阶段存在叙述“虚而不实”的问题,故将此确定为教学难点,课前于教学系统中上传Flash动画作为案例

9、,课上组织学生就“如何展示个人成绩才具有说服力”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讨论,有效解决了以往教学中的难题。(二)“微”项目,联通校企项目化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进行的教学活动,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已在应用写作课程中广泛应用。但传统教学模式下,项目的实施以教师为主导,教师按照工作流程序化课程内容进而分解成一个个指令下达给学生,学生作为指令接收者,通过碎片化任务虽然能掌握一些具体技能,却无法在实践中对知识模块形成系统认知,也无法经由项目的完整运作而掌握相应岗位的工作流程、职责和技能要求,形成清晰的岗位认知。而在微教学环境中,借助新媒体技术,可以实现企业与课堂的无缝对接,从而将企业的真实项目变为

10、课堂学习任务,学生学习的过程即是完成岗位任务的过程。如在纪要的教学中,可以通过直播软件或微信的视频功能,将学生“传送”到企业会议现场,相较于根据会议提纲或记录整理纪要的传统教法,在真实的企业会议环境中,学生除了纪要写作外,还需要面对和解决如发言人身份不明确或是口音较重、语言啰嗦、逻辑混乱、偏离主题等各类临场问题,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同时,当学生以员工身份根据企业要求进行写作时,相较于课堂练习,面临的压力和写作的难度都有所提高,为完成任务,他们不得不主动思考、摸索和讨论,总结疑难点并向教师求教,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学习质量也因此提升。最后,微教学中,学生成绩的评定由企业导师和教师共同

11、完成,通过学生作品与企业标准的比对分析,能够明确学生能力与企业要求间的差距,为后续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指导,体现课程教学的职业导向原则。通过新媒体联通课堂与企业两种环境,实现了“学”与“用”的有效对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学生的岗位意识与技能,提升其职业竞争力;同时通过工作与学习任务二合一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其学习成效;此外,真实项目的引入带来评价方式的转变,过程性评价替代了作业、考试等一锤定音式评分方式,借助观察学生在项目中的表现,教师的教学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三)“微”资源,因材施教传统应用写作教学中,或者一套教案用于全部班级,或者仅是根据班级不同调整讲授文种

12、,授课模式和内容仍是大同小异,这种“一招鲜吃遍天”的教学方式在高职分类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和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大背景下越来越不适应生源形势的变化。一方面,随着分类招生方式在高职的推广,生源构成日益复杂,中专、职高、普高等不同升学来源的学生在学习基础、学习态度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另一方面,在一些院校中,应用写作课程作为基础课面向不同专业开设,不同专业学生在写作基础、学习侧重点方面也不尽相同,比如会计专业学生主要就业方向是财务岗位,对于他们来说,学习财务报表的制作十分有必要,而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解说词的写作则更为更重。面对生源的复杂化,如果仍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则无法满足学生的差异性学习需

13、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针对这一问题,利用新媒体平台组建教学资源库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教师在学情不同、教法不同的原则下,按照分专业教学、专业内分班教学、班级内分层教学的思路制定学习目标、搜集教学素材、设置学习任务、策划课堂活动、制定评价细则,并借助云班课、课程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将这些资源汇总起来形成课程的教学资源库,在教学实施中按需取用。如在“通知”的教学中,写作对象涉及面广,活动类型、规模不同,则通知写作难易有别,教师在准备素材时可根据难度等级进行分类,并考虑专业特点,在通知中设置财务结算、办公品采购、表彰大会等不同职业场景,当这些材料汇集到资源库中后,学生就可根据自身的学习程度分层、分

14、步下载适合的材料进行学习,完成相应阶段的学习任务,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同时,教师可利用平台跟踪、采集学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数据,一并汇入资料库,既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也可作为课程评价与教学整改的依据。在应用写作课程资料库的建设过程中,有三方面值得注意。一是要持之以恒,资料库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资源数量足、种类全,积累起丰富的资源非赖一日之功,需要教师坚持不懈进行资料的采集与汇总;二是要不断更新,资源量到达一定水平后,教师不能有够用就行的懈怠心理,必须不断结合教学反馈和学情、教情乃至社会大环境的变化,革故鼎新;三是要通力合作,教授课程的多位教师在资源库的建设中不应各自为政,而应互通有无,相互间

15、取长补短,共同建设和维护起一个能为教学提供有效辅助的课程资源库。(四)“微”内容,与时俱进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最大的特点是时效性大大加强,实现了信息真正意义上的即时传输。这种时效性上的特点应用于教学即表现为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传统应用写作教学主要依照教材、课程大纲设计教学内容,且内容一旦确定后在一定时间段内基本维持不变或只做小幅度调整,如传统课堂中,讲授文种大都集中于事务类、公文类、财经类、交际类、求职类等惯用和常见的文书,少有变化,而在范文选用上,部分教师习惯一个案例用几年,美名其曰“经典案例”,或者对案例中的时间、地点等要素稍作修改,但基本内容换汤不换药。而在微教学模式下,教学文种更新的

16、速度明显加快,从淘宝商品介绍到微博文案再到公众号文案等新型应用文体一经出现即被纳入教学内容;与此同时,各类新媒体平台又为这些文书的教学提供了不断更新且取之不竭的教学资源,如在营销专业的授课中,教师即可以学生自己所开设的网店中的商品介绍为案例进行讲解;在求职信的教学中,可通过抖音、腾讯微视等视频网站中求职者的自我介绍为案例进行分析;再比如还可结合一些网络“爆款文章”來剖析公众号文案的写法,等等。应用文作为一种文体最大的特点在于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能够解决日常工作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要保证这种实用性,应用写作课程内容就必须体现时效性,常变常新。微教学模式下,应用写作教师要密切关注写作领域出现的新文

17、体、新文种与新写法,及时引入新内容,淘汰旧内容,使学生学能致用;在范文选择方面应尽可能联系当下的社会热点与焦点,以增加案例的鲜活度和时效性,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应用文写作的实用性与重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7三、“微教学”开展中需避免的误区前文已就基于新媒体的微教学模式在应用写作课程中的实践方法进行了论述,在此前提下还必须要强调一点,不论何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最终都要服务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根本目的,所以应用写作教師在实际教学中切不可陷入为新而新、为微而微的误区。具体来说,下面两类做法因过于形式化而必须避免。一是形式主义,手段过多反分神。微教学的关键仍在“教学”,手段作为过程性媒介,在使用中应遵

18、循“有用、够用”的原则,然而部分教师由于受到“手段多样了,课堂就生动了,学生就能学好了”一类错误观念的影响,在教学中大量叠加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直播等多种元素,如在一次课程中,先是导入动画,再视频直播,然后微课、慕课轮番上阵,不管有没有用,只看够不够多。这类课堂手段丰富,气氛也很活跃,但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却不尽人意,原因在于过量、非必要的信息化元素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的大部分精力为花样百出的素材本身牵扯,认知活动只能停留于“好玩”“有趣”的情绪体验阶段而不能深入到思考、探究的理性分析层面。此外,在初期的新鲜感消失后,过量教学元素的轰炸反而容易引发学生的视觉疲劳和心理倦怠,降低他们的学

19、习兴趣和对课程的认可度。二是舍本逐末,新技术沦为新噱头。数字化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互联网+教育”的理念正当盛行,但应用写作教学仍应坚持技术为教学服务的宗旨,不能陷入技术至上主义的误区,以为应用的技术越先进,教学的信息化程度就越高,课堂就越显得“高大上”,而要实现技术优势与课程特点的有效结合,做到“术”尽其用而非徒具虚名。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为追求与时俱进,课程公众号、微博和云班课等新媒体账号一应俱全,却只将其作为点名、收发作业和评分的工具,甚至存在只建不用的情况;还有一些教师将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互联网领域最前沿的技术引入课堂,但应用的方式不过是让学生通过VR设备观看实景案例或是让学生和智能程序进行简单问答。任何新技术如不能以不可替代的方式对实际教学产生促进作用,就不具备被引入应用写作教学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