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民版高中必修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农业限时作业_第1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高中必修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农业限时作业_第2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高中必修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农业限时作业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成套铁农具有利于农业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解析:从材料中的“秦、魏等国”和大量铁农具的使用可知该现象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经济的突出特征是奴隶制经济的瓦解和封建小农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而小农经济的特点之一是精耕细作;A、C、D三项过于片面和绝

2、对化,应排除,故选B项。答案:B2管子乘马:“不均之为恶也不告之以时,而民不知;不道之以事,而民不为”,“均地分力”,使“民知时也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这反映了()A井田制下奴隶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B生产工具的创新提高了生产效率C奴隶集体劳动,生产效率低下D井田制遭到破坏,土地私有制产生解析:“管子”为管仲,春秋时人。“不告之以时,而民不知;不道之以事,而民不为”说明井田制下的集体劳动使劳动者缺乏生产积极性,A项错误。B项不能得出。C项是对材料的片面反映。由“均地分力”可得出D项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答案:D3明太祖说:“四民之业,莫劳于农,观其终岁勤劳,少得休息。时和岁丰

3、,数口之家犹可足食。不幸水旱,年谷不登,则举家饥困。”这反映出()A明朝初年,政府鼓励垦荒,重视农业生产B封建土地所有制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C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D水旱灾害成为农民生活贫困的根本原因解析:A项不能反映题意;在封建土地所有制下,农业经济得到较大发展,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农民非常辛劳,但生活艰难,“不幸水旱则举家饥困”表现出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C项符合题意。当时农民生活贫困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和赋税繁重,水旱灾害加剧了贫困,D项错误。故C项正确。答案:C4钱穆说:“中国以农立国往往以我日常用品易彼奇珍异玩,徒是引起国内之贫富不均,以及风俗之奢华。而于整个国民

4、生计,无大补益。故对外战争,除防止侵略外,常无所利。”文中认为“常无所利”的根本原因是()A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发达B封建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C封建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D封建政府重农抑商的政策解析:钱穆认为导致对外战争常无所利的根源是国内贸易可自给,国外通商非必需,说明我国的封建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故选B。其他选项与题意无关,均排除。故选B。答案:B5唐代杜甫在石壕吏中写道:“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这一现象直接反映了()A农民徭役负担沉重B均田制遭到破坏C地主残酷剥削农民D赋税征收巧立名目解析:“老妪力虽衰”犹需要“急应河阳役”,是农民徭役负担沉重的具体反映,故A项符

5、合题意;B、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急应河阳役”等信息不符。答案:A6东汉王景修治黄河成功所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推动了关中灌溉事业的发展B促进了东汉前期的经济进步C标志着我国水利事业的起步D促进了农作物的更新换代解析:王景治理黄河成功对促进东汉的经济恢复和发展作用极大,故B项符合题意。答案:B二、非选择题(共20分)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 (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材料二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广大农民“交了

6、粮,自由王”,强制他们的力量也并不多。相反,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衰荣。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请完成:(1)材料一中反映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试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主要原因。(8分)(2)材料二所述现象的经济根源是什么?你赞同农民“交了粮,自由王”这一观点吗?为什么?(12分)解析:第(1)问中的“说明”应依据材料一中“为粟百五十石”等信息进行思考,“主要原因”应联系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生产关系的调整等现象进行归纳。第(2)问中的“经济根源”可围绕“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等信息进行分析,“观点”及原因可从小农的生产特点、主要负担等方面进行说明。答案:(1)说明: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主要原因:铁农具、牛耕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郑国渠、都江堰);各国的变法;土地私有制的确立。(2)经济根源:自然经济(或小农经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