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总体发展规划设计框架方案_第1页
智慧城市总体发展规划设计框架方案_第2页
智慧城市总体发展规划设计框架方案_第3页
智慧城市总体发展规划设计框架方案_第4页
智慧城市总体发展规划设计框架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智慧城市总体发展规划设计框架方案 TOC o 1-5 h z 1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11.1发展背景及现状11.2发展趋势及理念41.3建设智慧城市的意义62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82.1指导思想82基本原则83发展目标103主要任务和愛点项目121主要任务及控制指标123.1.1信息基础设施建设123.1.2建设与宜居173.1.3管理与服务201.4产业与经济293.1.5创新任务302重点项目314运营模式334.1创新模式探索332运营主体定位343运营服务内容345实施步骤341规划阶段345.1.1 抓好顶层、科学布局355.1.2强化设计、标准先行355.1.3科学分期、注

2、重实施352建设阶段365. 2.1建设策略365. 2. 2分期安排363运营阶段376保障措施386.1制度保障386.1.1智蕭城市组织管理体系386.1.2智蕭城市标准规范体系396.1.3智蕭城市建设目标考核制度406.1.4智蕭城市工程评价考核制度412政策保障413资金保障421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发展背景及现状1、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新路, 以推进城市转型作为保增长、促发展的主战略,科学发展迈上新台阶; 以加大投资作为扩内需、强基础的关键,项目建设取得新成效;以深 化国企改革作为调结构、增后劲的重点,经济发展取得新成绩;以保 障民生

3、作为促和谐、保稳定的根本,社会民生得到新改善;以“四城 同创作为提升城市形象、增强综合竞争力的有效载体,城乡面貌发 生新变化,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克难奋进,全市经济社会步入全面、 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经济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实力显著增 强,2019年工业总产值约500多个亿,财政收入约80多亿,全社会 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70亿元以上,社会消费品零销总额达159.3亿元。2、面临的问题但随着步入城市化中后期,多年来工业化发展积累形成的诸多问 题也日渐暴露出来,的“黑”、“白”、“红”、“灰”、“金”等传统产业 亟待升级,产业结构、社会管理、民生改善、城市交通、环境资源

4、等 方面也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城市转型为主战略,以创新中崛起为发展理念,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着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着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着力提高人民群众 幸福指数,努力开创科学发展、城市转型、赶超跨越新局面的发展思 路。并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实施完成了一系列的重要基础举措。3、发展基础在政策保障、区位发展、产业发展和信息化基础建设方面有着非 常好的优势,为全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政策保障优势作为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新时期如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顺应工

5、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发展新趋势要求、推进城乡一体化、工 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破解新时期由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难题, 一直是领导关注的重点,一直在探索适合“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 创新实践道路。智慧城市建设,是通过促进信息技术在自主创新、产业发展、公 共服务、社会管理、资源配置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发挥信息技术对经 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有利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形成以智慧 产业为核心的现代新型服务业及其产业服务链,有利于提升人民群众 生活品质,有利于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 利于提升整个城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公共服务、政府决策、市政 管理、社会民生等方面的智慧化水平,建成

6、具有区域特色的湘赣边界 重要的中心城市,打造富裕、幸福。这对于市抢占未来制高点、争 创发展新优势,把城市转型全面推向新阶段的关键战略举措,有着十 分重要的意义。正是基于这个层面的城市发展战略思考,确立了 “构建”是未来 “智慧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为此经市政府研究、专门成立了市智 慧城市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在办公室的领导下,积极开展智慧城 市建设的政策、资金和配套保障政策的制定工作,为“智慧城市”智 慧城市建设保驾护航。(2)区位发展优势作为一个以工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构成,地处湘赣交界、毗邻长株 潭城市群,交通大动脉、物流大通道基本形成,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建 设有非常好的条件,建设智慧城市,有得天

7、独厚的优势。(3)产业发展优势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将促进沿海发 达地区产业结构优化趋势。“智慧城市”作为中部重要地区,将承接 更多沿海产业转移,这为“智慧城市”引进内外资,逐步实现产业结 构调整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传统产业模式面临着资源枯竭,靠土地、地下资源等传统生产要 素驱动、粗放型的民营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增长方式将难以为继,迫切 需要寻找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新载体,创造形成新一轮发展的新优势。 另一方面,多年来的工业化发展,积累形成的环境、资源、民生等问 题也日渐暴露出来。的发展已经开始步入城市化中后期,城市发展将 全面进入功能开发新阶段,将面临着城市管理、民生改善、城市

8、交通、 环境资源等方面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不但是 势在必行,而且是迫在眉睫,必须找到新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才 能使的再次发展找到助推力。通过智慧城市的建设,可以对目前产业进行梳理,对夕阳产业进 行淘汰,腾笼换鸟,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提高其行业竞争力。建设 智慧城市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相关智能产业为依托,将 智能产业发展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载体,以智能产业发展带 动产业转型升级,从根本上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再以传统产业升 级来带动物流、服务等产业全面升级,帮助高水平崛起。信息化基础建设优势明显市政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条件较好,通信网络、城域网络和有 线电视

9、数字化及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均有广泛的应用基础。城市信息化建设水平一直处于区域内领先地位,基本覆盖了国民 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诸多领域,在城市综合管理业务支撑、IT技术 综合应用和专业队伍培养等方面都初具规模。目前,正在积极推进一 些重点领域的信息化项目,如在建或拟建有政务公开与服务平台、乡 乡通工程、电子监察平台、行政权力公开系统、公共资源交易系统、 政务资源数据中心、政务数据容灾中心、政务视频系统等信息平台。 这些“数字”建设的丰硕成果为向智慧城市建设升级做了基础准备工 作。同时,市各级主管部门、企业、居民广泛地使用这些系统,已积 累较好的群众基础,培育了用户的使用信息化的技能,提高了工作和

10、生活的信息化意识和水平。2发展趋势及理念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快速演进为提升城市运营和产业发展水平帶 来重大机遇。上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融合发展, 催生巨大的商业能量和应用活力。信息通信技术对产业的渗透和带动 日益明显,新的业态不断涌现,信息和通信产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城市信息化发展进程也从初期简单应用信息技术、处理具体事务的应 用系统集成阶段,发展到实现精细化、动态化管理的智慧阶段。特别 是云计算、物联网、泛在网、移动互联网、数据挖掘、分析优化等新 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日新月异、交叉融合,实现了更全面的感知、更快 速的互联互通以及更高效的信息处理,为全面提升城市经济生活质量 创造条

11、件。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世界各国和地区刺激经济发展和建立长期 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近年来一些国家、地区和城市先后推出了新的 城市信息通信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研发以及产业发展规划,“智 慧化日益成为未来发展的共同愿景和目标。欧盟制定了智慧城市框 架及物联网等智慧产业发展路线图,韩国、日本先后推出U-Korea、 U-Japan的国家战略规划,新加坡提出了 2015年建成“智慧国”计 划,台湾地区提出了建设“智慧台湾”的发展战略。在这次国际金融 危机背景下,美国迅即提出加强智慧型基础设施建设和推进智慧应用 项目的经济刺激计划。2010年底为了提高政府信息系统运行效率, 美国又提出联邦政府信息技术管

12、理模式改革的实施计划。国内众多城市把智慧城市建设作为城市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我 国政府高度重视物联网、云计算、泛在网等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把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推进。特别是2009年 8月温家宝总理提出建设“感知中国”后,国内经济较发达城市纷纷 提出各自的发展思路、制定相关规划,掀起发展物联网产业、建设智 慧城市的热潮。13建设智慧城市的意义智慧城市是城市管理革命和发展模式创新,是现代化城市整合发 展的更高形态、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阶段,其核心在于运用现代信息 通信技术构建无所不在的高速融合网络、智能感知环境和超强海量运 算能力,改革城市信息系统管理机制、全面整合和优化配置

13、城市各类 资源,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提升公众的生存方式和生活质量, 推动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的高端环节,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 科学发展。智慧城市建设,将大力促进信息技术在自主创新、产业发展、公 共服务、社会管理、资源配置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发挥信息技术对经 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有利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形成以智慧 产业为核心的现代新型服务业及其产业服务链,有利于提升人民群众 生活品质,有利于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对 市抢占未来制高点、争创发展新优势,把城市转型全面推向新阶段的 关键战略举措,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积极响应住建部“智慧城市”试点工作要求、及时提出建设的

14、宏 伟发展目标,是在全面客观分析区位优势、经济产业、城市管理和民 生发展的综合需求基础上,从区域经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顺应 国际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国内外城市发展潮流趋势所做出的 战略决策,旨在通过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推动新一轮城市现 代化和信息化建设,促进城市诸多创新要素的融合发展,通过新技术 的综合应用、催生智慧产业、业态和创新商业模式发展,推动在区域 产业布局、经济规模发展和民生改善的综合实力,抢占发展制高点; 以此为城市发展契机,全面推动并实现城市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城市 功能、生活质量和服务能力,增加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城镇布局优 化和市民幸福感,创建“生态、宜居、和谐

15、”的转型示范城、新型工 业城、生态宜居城、繁荣和谐幸福城市,建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国际性 中心城市,打造富裕、幸福,全面推动成为智慧城市最佳示范区、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智慧产业发展的最佳创建示范区。全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以信息技术综合应用为基础全面推动城市信 息化水平向更高阶段迈进,将聚焦区域经济产业发展、政务管理、城 市综合管理和民生改善等领域,对城市各类数据及时有效地感知、全 面整合各类城市资源、实现系统互连,全面支持各类智慧应用系统建 设,促进城市资源的科学有效配置,在决策、执行、反馈、评估、改 进的全环节实现城市综合管理的“智能化”

16、。全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 发展,破解新时期由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难题的必然选择,是借 助信息化手段,实现城市管理创新、产业转型升级、社会和谐稳定、 民生宜居幸福等健康城镇发展目标的全过程。2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2.1指导思想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促进城乡一体化、工业化和信息 化融合发展和全面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国家安全和信息主 权为前提,以城市综合管理需求和应用为导向,以制度创新、技术创 新为动力,以信息资源整合和业务协同为重点,以公共平台建设为突 破口,抢占技术标准高地,大力推进城市信息通信基础设施(ICT) 建设、带动智慧产业发展、

17、智慧城市公共服务和智慧应用系统建设, 促进政府、企业和公众形成良性互动,为政府构建更高效的运行和管 理平台,为企业创造更良好的发展环境,为公众提供更便利的生活工 作环境,实现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城市管理从粗放 管理向智慧管理转变。2. 2基本原则政府统筹.市场运作。强化政府在规划引领、统筹协调、优化环 境、政策扶持、产业推动和应用示范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建立强大的 统筹领导体系,建立健全的政策法规、标准规范和相关技术保障体系, 在总体规划指导下、强化统一的顶层设计,形成各重点信息化工程间 的协同运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与导向性作用, 合理引入社会资本,建立专业建设

18、与运营管理队伍,构建政府、企业、 市民等社会多方参与、充满活力的发展格局。整合资源,共享协同。以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为重点,突破区划、 部门、行业界限和体制性障碍,充分整合信息基础设施和城市公共信 息资源,推进跨部门、跨领域的信息化协同,突出解决城市信息资源 的有效配置优化,提高城市整体运行效率和管理服务水平,提升全社 会信息资源利用水平。标准引领、整合创新。研发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施“应用先行、 国际同步”的标准战略,优先解决适合本区域经济和城市综合管理特 点的自建标准、抢占标准制高点,力争智慧城市标准的话语权。加强 信息安全技术体系建设,在智慧城市建设中高度重视国家经济安全、 科技安全和信息

19、安全。积极开展对外开放合作,加强与区域城市群和 先进发达城市的联动,提升智慧城市建设的联合攻关能力、协同创新 能力和市场开发能力。立足民生、推动产业。面向公众生产、生活、学习的多元化需求, 提供随时、随地、随需、低成本的信息与应用服务,使社会和市民享 受到城市精细化、智慧化管理带来的便利和实惠。以智慧城市建设来 拉动城市智慧产业的需求,促进智慧产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带动 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整合,形成区域智慧产业辐射能力,鼓励企业在产 业发展平台上自主创新,推动信息通信技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促进 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形成和发展。循序渐进、重点突破。充分认识智慧城市建设的系统性和复杂性, 从政

20、府组织管理体系、信息化顶层设计、城市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信息资源整合力度和智慧应用试点示范工程等多方面切入,制定 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循序渐进,切实推动城市智慧化协同 发展。结合实际,突出应用,讲求实效,找准产业升级、民生需求的 突破口先行先试;在资金有效保障的前提下,注重投入产出效能,加 强建设和运营一体化管理,确保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3发展目标通过持续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重塑城市公共信息系统的创新管理 机制,形成功能完善的信息通信技术基础设施,建成信息资源高效融 合的公共信息服务支撑平台,催生一批成熟高效的助力经济产业发展, 城市管理、政务建设和民生保障服务的重点应用,掌握

21、一批具有自主 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和标准体系,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智慧产 业集群,在区域内率先建成信息通信技术基础设施环境国际领先、城 市管理运营与民生服务质量明显提高、产业结构与创新能力优化发展 的智慧型现代化城市。建成相对完善的城市信息通讯技术环境和可扩充、面向未来的智 慧城市系统框架,实现城市感知能力、网络传输环境及信息处理能力 全面提升,在经济产业发展、城市管理、政务建设和民生保障服务等 领域的智慧应用上取得重大突破。“三网融合”和“无线城市”基本完成,初步建成融合2G、 3G、LTE、WiFi及宽带固网的城域高速网络,感知监控网络得到有效 整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完备,实现高速安全、

22、多层次、立体化网络 覆盖。加强WLAN覆盖热点和无线接入点(AP)建设,全市家庭宽带 普及率达到95%以上,光纤到户率力争达到85%以上,年均增长率超 过80%,基本实现100Mbps城市家庭宽带的接入能力,移动通信带宽 达到20Mbps以上,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率达到99%,积极推进下一代 广播电视网建设,提高电信iTV网络覆盖能力、城区10万户全部覆 盖具备三网整合业务能力、郊区5万户完成数字电视整体转换。一城市信息化系统管理机制进一步优化,强化城市信息系统的 顶层统一设计和城市信息资源整合,加强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和城市 数据中心建设,逐步推进并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支撑平台和云计 算服务平台

23、,智慧型城市管理、服务和民生保障性应用能够取得重大 进展,城市民生质量明显提升。一推进以区域经济服务为重点、具备对接和辐射周边经济区域 的智慧产业集群化发展,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依托提升智慧产 业聚集功能区建设,带动以物联网、云计算服务、移动互联网、数字 内容、影视传媒、创意和动漫产业、智慧应用等智慧型新兴产业蓬勃 发展,初步建成拥有核心知识产权的智慧产业体系,形成以产值超亿 元以上的规模企业为龙头的若干产业集群,成为区域内重要的新一 代信息技术产业基地。到2020年,建立较为完善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在传感网络、 信息传输、平台管理、智慧应用等重要环节突破一批重大、核心技术, 形成以高端信

24、息设备制造业为支撑、以现代信息服务业为主体,以技 术、标准、产品、方案和服务模式为主体的智慧产业体系,以及覆盖 各行业、各领域、各区域的城市运营服务体系,初步建成区域领先的 智慧城市基本框架和功能示范。3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3.1主要任务及控制指标3.1.1信息基础设施建设1、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无处不在、全面覆盖、安全保障的智慧感知、传输网络、高 速运算、信息共享、自动化交换及服务运营支撑的智慧化环境,加快 现有城市基础设施智慧化改造,创造良好的城市运营基础条件。建设无所不在感知网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综合管 理的现实需要,渐进有序地推进城市全覆盖的感知网络建设,以及广 泛的射频识别网络和

25、视频监控网络建设,促进卫星定位系统和城市地 理信息的结合应用,建立统一布局的环境感知监控网络,完善无线电 监测网络,实现城市动态实时感知。通过加强环境监控网络的统一布局和协调管理,实现环境监控网 络对大气、园林、湖泊、噪音、无线电电磁环境等环境的整体覆盖和 监控。根据各行业领域的需求,鼓励各行业物联网应用的发展,推动 工矿企业、商贸物流等感知网络的应用。控制指标:能够有效支持智慧应用数据采集和控制需要,智慧应 用支持率100%。建设全域覆盖的无线网络。无线宽带公众覆盖:以面向公众用户为主,兼顾政企单位一般性 业务的通信需要,以3G技术为基础、WiFi技术为补充,加强全市3G 基站、WiFi热点

26、区域、商用AP (无线网络接入点)的覆盖能力建设, 进一步提髙网络容量,确保用户实现随时随地、可移动的、高速率的 文本和音视频信息的双向交换。重点推进TD-SCDMA+WiFi网络覆盖、 CDMA2000+WiFi网络覆盖、与WCDMA、+WiFi网络覆盖。实现主城区 WiFi热点覆盖率超过100%,主要分布在交通枢纽、城区主干道、旅 游景区、星级宾馆、商务楼宇、餐饮娱乐场所、商场、院校、住宅小 区、厂矿企业、医院以及行政办公场所等。无线宽带专网覆盖:以面向政府用户和行业用户的通信需求为主, 建设基于TD-LTE等技术的无线宽带专网,实现高速移动状态下的同 时间多路视频传输,确保在政府部门和相

27、关单位履行公共安全、应急 救灾、市政管理等公共管理职能和重要业务时无线通信不会因为紧急 状况的出现而中断。重点推进TD-LTE+WiFi网络覆盖。控制指标:实现无线网络覆盖率100% (已覆盖到自然村)。建设高速融合的下一代宽带网络。加快建设T级骨干网、G级接入网、宽带城域IP网、无线宽带 城域网、国标地面数字电视单频网(DTMB)、业务IP化的下一代高速 融合网络,打造无缝连接的城域泛在网,形成多层次、立体化、高带 宽的无线基础网络覆盖。推进广电、电信业务双向进入,建立适应经 济社会发展、网络信息安全和文化规范管理的三网融合业务运营模式。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以有线电视数字化和移动多媒体广播电

28、视(CMMB)的成果为基础, 以自主创新的“高性能宽带信息网”核心技术为支撑,构建全程全网 的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完成城区10万户有线电视用户具备提供高 清电视、高速数据接入和语音等三网融合业务的能力,完成郊区5万 有线电视用户数字电视整体转换。推动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统 筹规划和管理下一代互联网、3G网、有线数字电视网等信息网络资 源,支持建设以数字电视为核心、主干与接入实现三网融合的高清互 动数字家庭业务商用试验网络。控制指标:固定宽带接入覆盖率100% (已覆盖到自然村);固定 光纤宽带接入覆盖率100% (已覆盖到行政村),固定宽带接入速度: 可实现每个家庭用户宽带接入速度达20M

29、以上;电信城市地区宽带线 路20兆带宽接入能力覆盖率已经达到了 80%以上,光纤接入覆盖的 住宅套数达到6万户以上。乡镇8兆带宽接入能力达到90%以上。2012 年出口带宽达到80G以上,在十二五期未扩容到160G以上;最高接 入带宽可以达到100兆,城市家庭接入带宽普遍能够达到20兆以上。(5)加快构建城市数据中心物理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多领域云 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城市数据中心物理建设,提升城市信息资源整合能力、 支持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结合多领域业务需求、 渐进推进云计算中心及云服务体系建设,鼓励运营商对现有专业领域 数据中心展开基于云计算模式的升级改造,形成处理能力强

30、、存储容 量大、安全可靠、适度分散、适应不同应用服务、布局合理的云计算 环境,形成面向经济产业发展、城市综合管理、政务管理和民生保障 等诸多领域的系列专业云服务体系,形成辐射区域的云计算基础设施 服务能力。(6)加快现有城市基础设施智慧化改造。以3S (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 等技术为基础,对现有公路、水电、三防减灾预警等城市基础设施进 行感知和自动化控制等技术的应用和改造,理顺全市的地下管线管理 机制,充分发挥全市地下管线信息化平台的作用,提升城市基础设施 的规划、协调、维修等管理效率,优化和提升城市功能。2、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建设整合城市资源,加快城市数据

31、中心建设、提升数据内容和数据服 务能力建设,支持并打造开放共享的公共服务支撑平台,支持智慧信 息共享与应用系统集成,全面提高各个系统间的基础数据交换、优化 分析服务能力,为各部门及第三方系统集成应用提供支撑,促进部门 及行业间信息互联、互通、融合和共享,加速智慧应用孵化和区域推 广速度。(1)统一平台标准体系。深入研究现有各类城市管理服务信息化系统,结合城市信息化总 体需求,制定智慧城市公共服务平台与运营管理平台的数据采集、传 输、运算、组织、使用和服务的开放式标准体系,推进现有各信息系 统向智慧化演变、过渡和融合。(2)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建设。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是信息内容组织管理和使用的关

32、键,也是 实现智慧目标的技术保障。重点建设一批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包括 人口库、企业法人库、宏观经济库、城市空间信息库和建筑物基础数 据库等),并以公共基础数据库为基础、全面整合民政、医疗、教育、 食品、药品、公安、旅游、城建、文化等多个部门的信息资源,建设 城市综合性数据库;建立元数据库和交换数据库,加强城市数据交换 中心建设;加强支持数据综合分析和展现的数据仓库建设;解决城市 各类信息资源的及时、有效、规范入库,保证城市综合管理所需各类 数据快速采集、处理、分析和展现;支持智慧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 满足数据共享和自动化交换需要,为智慧应用系统提供数据保障和效 率要求。3、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

33、设(1)形成平台服务能力。在公共服务支撑平台上,基于组件化、平台化和面向服务的架构 设计,通过应用模板、能力引擎,基于工作流引擎的开发环境,向用 户提供应用快速交付能力、业务的柔性适应能力;通过统一定义数据 标准化体系和数据集中交换标准,形成数据集成、数据组织和内容服 务能力集成等应用系统多层次集成能力;通过系统数据优化分析,构 建基于数据仓库之上、以可视化的城市数据图表等形式为决策者提供 决策支持能力。(2)提高平台管理水平。通过对城市数据中心等系统资源的虚拟管理,以按需动态分配资 源等方式提高系统资源的利用率。通过集中计算资源、集中存储资源, 形成统一资源规划集中管理模式,以远程管理、远程

34、监控等方式统一 智慧城市硬件运营维护;通过存储整合、集中备份和系统容灾,运用 数据迁移等多种整合统一存储平台的过程,实现智慧城市各类数据统 一的存储备份。通过应用、能力、硬件的系统可扩展性设计,为智慧 城市平台的分期建设、可持续发展提供平滑演进能力。4、城市信息安全建设构建统一保障的城市级信息安全体系。建立标准统一、管理有力, 覆盖感知层、网络层、数据层、平台层和应用层的城市级信息安全技 术体系,预防和控制信息风险,提供实时、全面的安全保障。参照国 家相关信息安全标准要求,制定城市云计算安全标准,对云计算服务 商进行统一的风险评估和授权认定。3.1.2建设与宜居1、城市建设管理突出做好城市建设

35、管理创新管理体系建设。由于城市化进程较快, 城市总体规划和综合管理能力建设相对滞后,造成城市缺乏整体规划、 各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存在分散管理、重复建设;城市改造、 征地拆迁、失地农民补偿和相关配套制度建设相对滞后、管理手段创 新不足;城市建设管理、城市综合执法与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相对较弱, 在综合执法能力建设、公共资源分配存在不合理情况。要结合智慧城 市建设,大力推进并突出做好城市建设管理创新管理体系建设,提升 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全面提高城市总体规划水平、加强城市部件和各类资源的集中管 控能力。加强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对城市功能区发展规划要有制度保 障,在规划审批过程中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36、的统一管理、综合协 调。根据住建局和国土局的调研,将建立以全市统一的地下管网通道 为突破,加强城建基础设施的集中管理,为多家共用提供保障。要开 发建设城市综合管网智能管理系统,支撑城市规划和综合管理需要。 以“数字城管”建设为基础,进一步加强对城市部件、管理要素和各 类资源的综合管理,推进城市建设管理的智慧应用系统建设,提升城 市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化、精准化、智能化水平。基于“数字”地理空 间框架进行优化提升,建设包含地上建筑、道路和地下各类管网的立 体式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城市综合执法能力建设、提高城市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城市 综合执法能力建设,整合政府各部门综合执法管理队伍,加强协调、

37、 协作和联动,齐抓共管、提升事前事中管理能力。根据综合执法办的 调研,将开发建设城市综合执法与应急联动管理平台,提升综合执法 与应急处置能力。以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为核心,有效整合政府各行 政管理部门资源,实现城市应急指挥、数字城管、城市规划、建设管 理、交通管理、环境治理等系统的有效整合,实现基于市电子地图(一 张图)、对城市基础设施和交通等实现科学规划和综合管理。利用全 球卫星定位系统、CCTV和RFID等物联网技术,实现全市环境、治安、 资产监控和管理,对各类车辆等资源协调和调度,提升城市联动管理 水平,增强城市防灾、抗灾能力,提高政府应急反应速度,加强城市 运行过程中的群体事件监控、预警

38、和综合处置能力,营造城市居民的 安全感和归属感、提高城市幸福指数。2、城市功能提升解决环境生态问题,要加强空气、水质、地下水开采、用水节水、 城市绿化、垃圾和固废排放等综合管理。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在节能 减排、汽车尾气治理和环境质量监测监控等方面加大投入,综合应用 物联网技术,加大城市环境质量监测监控平台建设。加强城市水质监 测和地下水开采监管,配合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要求,加强城市水 源地、供水区和排污企业的全面监管,避免地下水过度开采所造成的 地面沉降等问题。通过综合应用物联网技术,不断加强城市水质监测 和地下水开采管理系统开发建设。采用卫星遥感、CCTV等信息化技 术,加大对城市垃圾的治

39、理和管控,改变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建设生 活垃圾焚烧项目,确保市容整洁、优美。提倡节能环保;通过城市综 合垃圾管理体系的建设,加强城市垃圾和固废的回收、处理和综合利 用能力,推动并建设城市垃圾和固废综合管理系统建设。要提高城市 绿化水平,加大城市/区的湿地、自然保护区和城市绿地(公园)及 绿化带的建设和保护力度。综合应用GIS技术、结合城市绿化管理要 求,建设城市绿化综合管理系统。有效解决城市各类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规范化市场行为、促进 新技术新产品的广泛应用。严格限制城市资源的过度无序开发行为, 实现最严格的土地、水资源管理制度,充分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和GIS 技术、积极推进城市开发用地和水资源

40、管理监督平台建设,不断规范 建筑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积极试点应用低碳、环保、绿色、 节能技术,并在区内重点企业、公用建筑和城市功能区域内推广应用。 重点推进并落实城市地下管线和空间综合管理,在城市GIS系统上, 融合多部门的地下管网数据,采用虚拟现实技术结合视频监控,将地 下各类管网与地上建筑、道路信息综合管理,建立立体式数字城市信 息管理,升级“数字城管”平台,配套掘路审批机制,对马路开挖进 行统一管理,杜绝计划外的道路和管线随意施工。积极推广并利用 LED物联网智能路灯,对城市照明进行升级改造或新建、应用普及率 达到100%o加强城市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全面加强

41、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促进公共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加强在交通、卫 生、教育、文化、体育、旅游和相关配套便民利民服务设施建设,通 过重点专项建设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促进公共服务资源有效配置、 创新管理服务能力提升,积极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资源管理平台建设, 支撑公共综合服务需要。3.1.3管理与服务1、政务服务改进政务服务管理理念、提升创新服务意识。加强政务公开与综合服务平台,对接政府门户网站,对城市财政预算、行政许可类事项 办理、重大项目审批和社会公益性项目建设等进行全面监察;通过政 府网站上的统一管理、运行监督与全程信息公开,打造高效、透明、 廉洁、法治型的服务政府。在已有市政综合办事大厅的基础上

42、,以城 市数据中心为数据源,打通各部门信息通道,形成政务协同、联动; 实现由“一厅式”到“一站式”的转变,积极推进“一张表”,支持 快捷、简便审批流程,实现网上申请办理为主、综合办事窗口为辅助, 由政务系统协同、内部快速流转处理,全面提高政务处理效率。同时, 以城市公用基础数据库和综合性数据库为基础,采用数据挖掘技术进 行深入分析,根据需要对接各级管理部门,为决策提供依据。2、基本公共服务加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集中彻底地解决食品药品和农产品 安全领域突出问题。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和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保障居民健康、维护民生民利。加强源头追溯、现场监管和相关配套 管理制度建设,结合智慧城

43、市公共服务中心的建设、加强行业监督管 理能力建设。对食品、药品和农产品等诸多行业所涉及到各个流通环 节进行专项安全整顿、推动企业建立一套自检系统保证安全。通过应 用物联网技术,加强源产地、流通环节、应用现场和重点监管对象的 综合管理,保证全过程可控、可查,确保真正安全。加强民生保障服务能力建设,有序解决医疗、就业、住房和社会 保障领域的难题,实现智慧民生。积极推进区域医疗卫生管理体系建设,加大现代化医院建设和医 院信息化水平,切实适应新时期医改要求、满足居民对卫生综合管理 和服务需要。建立覆盖全市三级医疗卫生单位的卫生信息系统,加速 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卫生领域的广泛应用,通过建立市民健康卡及完

44、 整的电子健康档案,建设全市卫生信息化统一平台,实现个人与医院 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卫生资源共享。不断推进医院数字化水平、开发建 设基于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新一代的医院信息系统(HIS),并推进 区域卫生医疗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公共卫生、医疗卫生和社区管 理的科学化管理。建立完善的城市居民综合保障体系,以社会保障、失业就业和住 房管理为重点,整合城市社会保障与求助资源。整合民政、人社和住 建等政府管理部门的相关资源,开发城市居民综合保障管理平台,实 现全市居民保障服务的一体化管理,并进一步完善社会福利管理体系, 加强平台的透明与监督功能,市民利用安全的通信网络,可通过各类 终端及时了解社保、医保

45、等信息。提高社区综合服务能力建设,以社区为单位、采用现代化技术, 从通信、安防、服务和节能四个方面建设智慧社区服务平台,与交流、 物流、电子商务和相关信息服务平台等进行全面对接,形成社区综合 服务能力;通过增设社区便民服务终端,让居民在社区内便可自助完 成申请、查询、缴费等事情办理,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的服务和安全 的生活环境。加快教育和文化事业信息化建设,提升城乡居民科学文化素质和 城市认同感,营造智慧城市文化氛围。加快城乡教育管理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配合 教育部试点,以学生“学籍卡”建设为基础、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 学校的教育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以信息化手段为

46、 辅助,加强职业教育培训,解决城市就业,针对性的为产业升级提供 专业技术人才。利用信息化手段、助推网上建设,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构建 用现代化的技术,管理、美化、宣扬市的旅游及文化资源,采用虚拟 现实及多媒体技术建立网上博物馆及景区,采用物联网技术实现智慧 景区和文物的智能化管理,用信息化技术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3、专项应用参照住建部智慧城市试点指标体系要求,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现实需求及未来区域经济持续发展需要,将渐进有序地推进各重点 专项应用建设。(1)智能交通加强智能交通建设、提升城市交通管理水平,推进区域交通枢纽 建设。以常规公交干线为主架,公共汽车为主体,其他辅助公共交通

47、 方式(出租车、城乡公交班线等)为补充,大力发展新型清洁能力动 力汽车、推动城市节能环保型交通出行方式,构成多方式、多层次、 满足多重需求的综合城市公共交通客运体系。加强城市交通通行秩序 管理,对车辆(重点车辆)、行人和街-路-网进行科学化管理,鼓励 文化出行、绿色出行,确保交通有序、交通安全;目前,城市区域交 通节点、大通道基本形成,要加强与周边中心城市的骨干网、快速专 线、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网的对接,打造区域交通枢纽、支持区域物 流中心建设;通过加大路网优化调整、以区域物流中心建设为契机带 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积极推动智能交通建设,将交通管理与交通服务相结合,综合使 用视频监控、GIS、

48、GPS、RFID、图像识别、虚拟现实等技术,对城市 道路及车辆停靠点合理优化,对客运车辆实行IC卡管理,旅游包车 实行网上报班审批,对行驶车辆实现定位、调度及视频监控,对公众 出行信息实现便捷快速查询。形成交通数据自动实时采集、交通信息 准确优化处理、交通事件快速准确解决,交通隐患预警提前发现的, 为市民营造一个便利、有序、安全的出行环境。智慧能源加快发展智慧能源,依托智慧技术,创新能源消费模式,逐步建 立环保、节约、高效的能源利用模式和服务营运模式。运用各种智慧 技术、先进设备和新工艺,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 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产业,建立和完善以电力为核心的 智慧能

49、源产业结构,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以绿 色、低耗为理念,逐步改造城市营运车辆为电力动力,合理建设电动 车辆充电站,降低运营成本,减少城市污染;大力推广LED节能灯具 的使用,改进、建设LED智能路灯,大幅度减少城市照明耗能和电力 负荷。智慧环保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完善针对气象、城市旱涝火灾、水资源、 水生态、空气质量、环境噪声、无线电电磁、污染源环境、等方面的 感知预警监测系统,结合城市GIS系统,形成直观、综合、智能的城 市环境监测与服务系统,不断提升市民生存环境。智慧国土使用GIS、计算机模拟、卫星遥感等技术实现对城市土地资源的 规划、管理,加强对用地项目的动态监测,避免违

50、规用地现象发生。 把建设地籍信息系统与第二次土地调查和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金 土工程结合起来,逐步建立完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促进“智慧城市” 国土资源管理实行“以图管地、以库管地”的根本性转变,全面提升 国土资源管理水平。智慧应急加强城市应急安全机制、响应体系和保障能力建设,加强城市防 灾减灾、抗灾自救和应急管理能力建设。采用物联网技术对城市应急 物资种类、数量、存储、分布、调运等业务进行信息化统一管理。以 信息化为手段,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加强监测预警和信息报告、 加强应急管理工作考核、加强宣教培训、加强应急管理工作能力建设 等方面工作。建立全市联动应急指挥中心,将感知、GIS、卫星、无

51、 线、计算机优化等技术融入到城市基础保障体系中,加强对城市管理 重点区域、部位或某领域的信息综合管理能力,增强城市防灾、抗灾 能力,建立城市突发应急管理体系、提高政府应急反应速度。智慧安全加强城市食品、药品和农产品源产地和供应链管理,建立健全市 食品、药品和农产品追溯体系、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体系和诚信管理体 系。实现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检测、包装标签、运输、流 通、加工环节可追溯化管理;加强行业机构和从业人员资质认证和诚 信管理,加强科学监督与综合执法力度、全面提升行业自律和从业道 德水平。加强城市运行过程中的突发事件的监控、预警和综合处置能力。 依托市“天眼”一期工程,整合社会视频资源

52、,实现将监控区域周边 环境、治安情况、通道情况、人员流动情况、人员活动情况等通过图 像的方式集中管理起来。结合视频分析、计算机分析等技术,重点工 作于城市治安管理、社会综合治理监控、重大事件管理等方面,及时 预防意外事件的发生,保障工作秩序,极大提高群众安全感,提升政 府形象。加强企业生产管理监管,避免重特大生产事故发生。结合拟建的 企业安监综合管理系统,将重点高危生产企业、污染企业或重点作业 监管区域纳入统一管理,结合未来智慧城市建设需要,进一步提升和 优化,促进智能技术应用。智慧物流根据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区域优势,按照“一枢纽、四园区、六平 台”发展规划,引导物流企业向物流园区聚集。不断推进

53、区域物流中 心建设,根据市产业发展和区位条件、加强以农产品、化纤轻纺和相 关特色产品为中心的区域物流中心,提供仓储、配送、采购和交易等 产业服务,支撑区域经济发展。通过先进的物联网技术,构建车辆管理、物流跟踪、仓储管理、 作业生产等环节的智能化,实现区域物流的全网络、全透明、全过程 管理,提高作业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积极推动区域物流数据中心和 区域物流综合信息平台建设,提供园区物流管理、电子商务、金融保 险、第四方物流、B2G、境外关贸等服务,并适时推动与海关监管相 关联的物流监管平台、电子口岸和贸易交易为重点的电子商务平台等 进行对接,面向地区,辐射周边,综合利用新技术推动传统物流产业 的升

54、级,实现物流与信息流融合,为广大企业营造一个高效、便捷、 低廉、绿色的物流服务环境。智慧社区智慧社区以建设“和谐社区、智慧社区、幸福社区”为目标,以 提升信息基础设施为基础,以拓展智慧应用为导向,以共建共享为主 体,从社区网络建设、物联网智慧应用、社区安全和智慧服务四个方 面入手,采用先进的技术提升社区综合服务能力,充分挖掘社区服务、 便民利民、物业服务和居家管理等智慧服务能力,营造安全、舒适的 社区环境,让居民充分享受到智慧社区带来的安全、便捷、精彩、健 康、幸福的智慧生活。智能家居智能家居从节能环保、安防报警、智能家电等几个方面,为业主 舒适、安全、便捷的居家环境。前端的门磁、窗磁、煤气探

55、测器、烟 感探测器、红外探头、紧急按钮等探测器,连接报警主机与小区管理 中心,实时保障业主安全。用户可以利用3G手机和互联网,随时随 地浏览家居视频图像,掌握家庭情况。智能家电系统通过家庭控制终 端和智能遥控器对家用电器进行控制,可控制家庭网络中的所有电器 设备。智慧支付结合“市民卡工程,整合发挥运营商的行业优势,整合交通、 医疗、社保、文化、教育、酒店、零售等各类城市服务领域相关资源, 给予优惠推广合作,大力推广手机一卡通、手机支付等业务的普及使 用,减少纸质货币的流通,提升整个城市支付环节的安全性和便捷性, 推动区域经济繁荣发展。智能金融为城乡居民和各类智慧应用提供金融衍生智慧化服务,基于

56、物联 网和云计算技术,实现金融处理业务、业务开拓和综合客户服务的前 端推送和智慧化管理;基于各类智能金融服务产品,如自助填单、动 态密码锁、智能ATM体机、电子尾箱、身份识别和款箱自动化管理 等等,实现金融业务、管理和安防的智慧化。智慧旅游加强智慧旅游行业监管与综合服务平台工程,包括景区综合服务 管理和旅游行业监管平台两部分,全面整合已有的“旅游门户网站”, 突出解决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旅游行业监管、旅游地综合评价、景区 智能化管理和旅游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等。大力开发并宣传展示优 势旅游资源,全面展示旅游景区、配套服务和旅游产品开发及功能区 建设等,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建立虚拟景区。应

57、用物联网 技术,加强景区的人流、车流和各类配套设施的智能化管理,保证景 区运行安全和科学管理。推动智慧景区建设,以智能卡终端为载体提 供游客在智能导览、定位识别、身份认证、移动支付等方面的在途应 用。建设重点旅游景区视频监控和旅游专业气象、地质灾害、生态环 境等领域的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并实现与市级应急指挥中心平台的 信息共享、协同联动。智慧农业以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为重点,借助于物联网技术、大力推动并发 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生态农业,加强农业科技应用与农业经济管理, 开发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农业精细化管理和农产品供应链管理, 提供权威的农业机构、人员、园区和农产品信息发布及农产品电子商 务服务

58、,扩大农产品品牌知名度。3.1.4产业与经济通过技术创新和组织模式创新,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促 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智慧城市为共同品牌的产业集群。1、产业规划推动智慧产业链上下游融合发展。在住建部智慧城市产业创新技 术联盟的支持和帮助下,依托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大力推动和发展 “智慧城市智慧产业聚集区建设、推动并形成本地化智慧产业联盟, 通过规模优势占领技术高端,实现研发、设计、制造等产业链各环节 资源与城市信息资源和技术服务间的横向整合,形成融合的业务、技 术和数据标准,保证不同服务及应用间的兼容。2、产业升级探索新兴产业发展模式。鼓励企业在云计算、物联网、现代服务、 数据服务

59、、智慧应用等新兴产业领域探索新业态、新模式。引进和培 育服务运营商,创新服务应用外包模式,加强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建设 和电子商务的应用领域,突破应用推广瓶颈。鼓励平台运营商、解决 方案提供商等创新服务模式,拓展业务领域的高端服务能力。3、新兴产业发展培育产业辐射扩张能力。通过智慧产业聚集园区建设、城市数据 中心和智慧应用等关键信息化项目建设全面启动并激活本地市场需 求,积极开展与区域周边省份及国内外企业全面合作,打通区域应用 市场,提高“智慧城市”产业辐射和扩张能力。借助区位优势,全面 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长株潭经济圈,纳入泛珠三角经济区和闽东 南经济区协调发展,与周边城市共同探索统一智慧应用

60、相关标准,扩 大智慧产业的应用区域,实现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创造区域合作共赢 的局面。3.1.5创新任务遵循参照国家或相关领域智慧城市的成功实践,大力实施自主创 新和标准化战略,构建以需求为基础、以应用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 形成官产学研用合作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智慧产业和智慧应用领域 重大核心关键技术研制开发。高度重视标准研制。鼓励“智慧城市”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 构和相关部门积极参与国际国内智慧城市标准化研制活动,影响并掌 握与智慧城市实施相关的各类技术标准和运营标准,扩大智慧城市标 准的话语权,抢占标准制高点,确立作为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在智慧城 市相关应用和产业发展中的先发优势地位。加强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