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_第1页
《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_第2页
《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_第3页
《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_第4页
《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中国建筑的特征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70多年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有什么突出贡献能被这所世界顶级大学雕像纪念?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梁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来窥见一斑。1. 理清课文结构层次,把握文本逻辑顺序。2. 了解、学习一个有态度、有温度的建筑学家的家国情怀。一、重点研读:理清课文结构层次,把握文本逻辑顺序。本文是一篇关于中国建筑的科学论文,阐述了中国建筑的主要特征,总结了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2、,展示了中国建筑的独特魅力,表达了弘扬中国建筑优良传统的热切愿望。是中国现代著名建筑学家,为研究、保护中国古建筑倾注了毕生的精力。这样一位学者来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再合适不过了。全文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提出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这一观点,并从地域和历史,即空间和时间两方面阐述中国建筑的影响,语言简练准确,让人对中国建筑体系的独特性及影响力形成初步的认识,这是全文的引论。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世代经验的累积所创造的。这个体系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西起葱岭,东至日本、朝鲜,南至越南、缅甸,北至黑龙江,包括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区域在内。这些

3、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考古学家所发掘的殷代遗址证明,至迟在公元前15世纪,这个独特的体系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它的基本特征一直保留到了近代。3500年来,中国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发展了这个体系的特长,不断地在技术上和艺术上把它提高,使之达到了高度水平,取得了辉煌成就。如此有影响力的中国建筑具有哪些特征呢?在文章的第二部分,将这些特征概括为九点。下面我们一一来看:(我们在阅读中要特别关注的语言表达方式,一气儿给我们介绍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但是我们看着却不繁杂,这不得不得益于条目化的结构方式,条目清晰。另外,关键处的标点符号以及主题

4、句领起或收束语段也便于我们抓住说明对象及其特征。)(一)讲立体构成: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二)讲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一)个别的建筑物,一般地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上部翼状伸展的屋顶。(二)在平面布置上,中国所称的一“所”房子是由若干座这种建筑物以及一些联系性的建筑物,如回廊、抱厦、厢、耳、过厅等等,围绕着一个或若干个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的。在这种布置中,往往左右均齐对称,构成显著的轴线。这同一原则,也常应用在城市规划上。主要的房屋一般地都采

5、取向南的方向,以取得最多的阳光。这样的庭院或天井里虽然往往也种植树木花草,但主要部分一般地都有砖石墁地,成为日常生活所常用的一种户外的空间,我们也可以说它是很好的“户外起居室”。以上(一)(二)两点说明中国建筑中一个“体系”的构造,采用先个别、后整体的顺序进行介绍,介绍“个别的建筑物”的构造,从立体的角度,自下而上;介绍“体系”的构造,则从“平面布置”的角度,突出“向南”和“对称”两个要点。(三)从整体上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并解释了中国建筑的力学原理,指出这与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构架或钢骨架从结构原则上是一样的。(三)这个体系以木材结构为它的主要结构方法。这就

6、是说,房身部分是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成为一副梁架。每一副梁架有两根立柱和两层以上的横梁。每两副梁架之间用枋、檩之类的横木把它们互相牵搭起来,就成了“间”的主要构架,以承托上面的重量。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因此,门窗的位置和处理都极自由,由全部用墙壁至全部开门窗,乃至既没有墙壁也没有门窗(如凉亭),都不妨碍负重的问题;房顶或上层楼板的重量总是由柱承担的。这种框架结构的原则直到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构架或钢骨架的结构才被应用,而我们中国建筑在3000多年前就具备了这个优点,并且恰好为中国将来的新建筑在使用新的材料与技术的问题上准备了极有

7、利的条件。这是介绍中国建筑“体系”中主体,即梁、柱的结构方法,主要说明两点,一是以木材结构为主,二是框架结构的原则。特别指出,这种框架结构的原则,在外国“直到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构架或钢骨架的结构才被应用,而我们中国建筑在三千多年前就具备了这个优点,并且恰好为中国将来的新建筑在使用新的材料与技术的问题上准备了极有利的条件”,以此强调了它在世界建筑史上的首创性、超前性及其在现代建筑中的深远意义。(四)说明斗拱的作用,先给予一个描述性的定义: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块,它们组合起来称斗拱。它不但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还具有装饰作用。(四)斗拱:在一副梁架上,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在柱头上加

8、上一层层逐渐挑出的称作“拱”的弓形短木,两层拱之间用称作“斗”的斗形方木块垫着。这种用拱和斗综合构成的单位叫作“斗拱”。它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以减少梁的折断之可能的。更早,它还是用以加固两条横木接榫的,先是用一个斗,上加一块略似拱形的“替木”。斗拱也可以由柱头挑出去承托上面其他结构,最显著的如屋檐,上层楼外的“平坐”(露台),屋子内部的楼井、栏杆等。斗拱的装饰性很早就被发现,不但在木构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并且在砖石建筑上也充分应用。它成为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这是介绍主体结构之外的一个重要构件:斗拱。先介绍什么是斗拱,接着说明斗拱的两个作用,一是结构上,它“用以减少立柱和横

9、梁交接处的剪力,以减少梁的折断之可能”,还“用以加固两条横木接榫”,也可以“由柱头挑出去承托上面其他结构”;二是装饰上,斗拱装饰性作用的充分利用“成为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五)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即为了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五)举折,举架:梁架上的梁是多层的,上一层总比下一层短,两层之间的矮柱(或柁墩)总是逐渐加高的。这叫作“举架”。屋顶的坡度就随着这举架,由下段的檐部缓和的坡度逐步增高为近屋脊处的陡斜,成了缓和的弯曲面。(六)介绍屋顶,指出它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并在与其他建筑体系的比较中,盛称翘起如翼的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六)屋顶在中国建筑中素来占着极其重要的

10、位置。它的瓦面是弯曲的,已如上面所说。当屋顶是四面坡的时候,屋顶的四角也就是翘起的。它的壮丽的装饰性也很早就被发现而予以利用了。在其他体系建筑中,屋顶素来是不受重视的部分,除掉穹隆顶得到特别处理之外,一般坡顶都是草草处理,生硬无趣,甚至用女儿墙把它隐藏起来。但在中国,古代智慧的匠师们很早就发挥了屋顶部分的巨大的装饰性。在诗经里就有“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句子来歌颂像翼舒展的屋顶和出檐。诗经开了端,两汉以来许多诗词歌赋中就有更多叙述屋子顶部和它的各种装饰的词句。这证明屋顶不但是几千年来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并且是我们民族所最骄傲的成就。它的发展成为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女儿墙:此处指的是建

11、筑物屋顶外围的矮墙,主要作用除维护安全外,亦用以避免防水层渗水、或是屋顶雨水漫流。古代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状的矮墙,也叫女儿墙。缺口多作射孔,可用于御敌。古今论载:“女墙者,城上小墙也,一名睥睨,言于城上窥人也。”这一段说明屋顶在中国建筑中的重要性。先运用比较说明的方法,突出中国建筑中屋顶的装饰性;接着引用古代诗文,证明这种装饰历史悠久,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并且发展成为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七)从着色方面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指出在使用颜色上,中国建筑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不但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红色,而且还大量用彩绘来装饰木架部件。(七)大胆地用朱红作为大建筑物屋身的主要颜色,用在柱

12、、门窗和墙壁上,并且用彩色绘画图案来装饰木构架的上部结构,如额枋、梁架、柱头和斗拱,无论外部内部都如此。在使用颜色上,中国建筑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此段是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颜色。红色在我国被视为一种美满喜庆的色彩,意味着庄严、富贵。因为封建帝王的宫殿是最高统治者的活动场所,必须处处显示“至高无上”、“尊贵富有”,所以,远在公元前11世纪周代,宫殿建筑就普遍采用红色,并流传后代。黄色,因其在“五行”学说里代表中央方位(中央属土,土为黄色),在我国自古以来被认为是尊贵的颜色。唐代,黄色被规定代表皇室。所以,皇家建筑通常是黄色的琉璃瓦,红色的砖墙。(八)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大到结构部件、脊

13、吻、瓦当,小到门窗、门环、角叶,都具有很强的装饰形状或图案。(八)在木结构建筑中,所有构件交接的部分都大半露出,在它们外表形状上稍稍加工,使成为建筑本身的装饰部分。例如:梁头做成“桃尖梁头”或“蚂蚱头”;额枋出头做成“霸王拳”;昂的下端做成“昂嘴”,上端做成“六分头”或“菊花头”;将几层昂的上段固定在一起的横木做成“三福云”;等等。或如整组的斗拱和门窗上的刻花图案、门环、角叶,乃至如屋脊、脊吻、瓦当等都属于这一类。它们都是结构部分,经过这样的加工而取得了高度的装饰效果。此段介绍中国建筑结构中的各个构件同时都具有装饰的作用,以此说明中国建筑艺术的高超。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古典柱式结构是从自然形态发

14、展起来的,柱身像树干,斗拱像树枝,因之自然形态的装饰风格最为突出,如菊花头、麻叶头、三福云、蚂蚱头等,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九)说明中国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有色的琉璃砖瓦、油漆、木刻、石雕、砖雕等,无不尽显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九)在建筑材料中,大量使用有色琉璃砖瓦,尽量利用各色油漆的装饰潜力。木上刻花,石面上作装饰浮雕,砖墙上也加雕刻。这些也都是中国建筑体系的特征。问1:在说明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是不是雨露均沾,平均用墨?总结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笔的,而是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二)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三)结构方法,体现

15、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四)斗拱,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六)屋顶,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的典型形象;问2:此部分的整体行文内容顺序是怎样的?(一)(二)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三)至(五)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三)从整体上介绍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 (四)(五)分别说明建筑结构中的两个重要部件,斗拱和举折。(六)至(九)介绍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由整体到局部、由主(结构)到次(装饰),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了中国建筑的特点,从整体到局部,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也有理论层面上的解释,给读者一个明晰的印象。接下来,在文章的第三部分,先提

16、出了中国建筑的“文法”问题,在更深层次上探讨了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既有一定之规,“有一定的拘束性”,表现出同一性,又可以灵活创新,“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表现出“千变万化”的一面。语言和文学建筑学词汇建筑的单个构件和因素文法中国建筑的法式或惯例文章建筑或建筑群大文章宫殿、庙宇等小品山亭、水榭等中国“文章”用中国建筑的优良传统建造出的“中国特色”的新建筑以“词汇”和“文法”为喻,说明了“建筑的文章”的构成原理,并进而与世界各民族的建筑相比较,说明中国建筑一直坚持木架结构法,并把它发展得尽善尽美,不但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用

17、很大的篇幅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揭示“为什么”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谈论的主题;这一层和前面的中国建筑的特点的说明,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可以看做是本论。最后一部分,也就是最后三段,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语言和文学建筑学可译性可以互相翻译。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有很大不同。指出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有很大不同,哪怕是同一性质的建筑,各民族“建筑语言”的风格也是不一样的,体现着不同的文化心理和文化特点。最后,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我们首先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建筑

18、风格,用它的“文法”和“词汇”为新中国的建筑事业服务,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既呼应了文章的开头,又得出了立场鲜明的结论,给人以深刻的启发。这可以看作是结论。我们若想用我们自己建筑上的优良传统来建造适合于今天我们新中国的建筑,我们就必须首先熟悉自己建筑上的“文法”和“词汇”,否则我们是不可能写出一篇中国“文章”的。关于这方面深入一步的学习,我介绍同志们参考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和宋李明仲b的营造法式。关于前书,中国营造学社c出版的清式营造则例可作为一部参考用书。关于后书,我们也可以从营造学社一些研究成果中得到参考的图版。作为一篇典型的科学论文,本文逻辑严谨,条理清晰。文章首先引

19、入概念,界定“特征”的时间、地域范围;然后阐述概念的内涵,介绍中国建筑九个方面的特征,由结构特征到装饰特征,由整体到局部,由主到次,让读者对中国建筑的特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接下来从理论上阐述中国建筑的“文法”,分析中国建筑与其他民族建筑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可译性”的问题,最后阐述本文的主旨,指出中国传统建筑对于“建造适合于今天我们新中国的建筑”的作用,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与文章的开头相呼应,就此完成一个完整而严谨的论述。除了整体上的论述有严谨的逻辑性外,在进行具体的论述时,本文也表现出严密的逻辑性和清晰的条理性。比如说在介绍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时,按照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结合从下到上的空间顺序安排,

20、材料丰富,例证确凿,观点明确,读来并不让人觉得晦涩难懂。作为一篇科学论文,这篇文章经常使用较长的语段来进行表述,这时一般以一个清晰的主题句领起或收束语段,内部用总分或分总的形式来呈现,在局部结构上同样表现出很强的逻辑性。二、深入探究:科学家的家国情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史上有成就的建筑科学家不计其数,为什么我们对梁思成如此熟悉、敬仰?不仅仅因为他是国学大师梁启超之子,也不仅仅因为他是民国才女林徽因之夫,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是一个有态度、有温度的科学家,因为他的浓浓的家国情怀。作为一篇科技论文,科学、严谨的说明是为文的基本要求,主要的任务是介绍科学知识、阐述自己的观点。可本文有很多句子带有浓烈的抒情成

21、分,具有强烈的感彩,表现出一个有态度、有温度的科学家的浓浓的家国情怀。请同学们找出这些句子,品味的情感。全文的2、10和17段。第2段:考古学家所发掘的殷代遗址证明,至迟在公元前15 世纪,这个独特的体系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它的基本特征一直保留到了近代。3500年来,中国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发展了这个体系的特长,不断地在技术上和艺术上把它提高,使之达到了高度水平,取得了辉煌成就。第10段:在其他体系建筑中,屋顶素来是不受重视的部分,除掉穹隆顶得到特别处理之外,一般坡顶都是草草处理,生硬无趣,甚至用女儿墙把它隐藏起来。但在中国,古代智慧的匠师们很早就发挥了屋顶部分的巨大的装饰性。在诗经里就有“如鸟斯

22、革,如翚斯飞”的句子来歌颂像翼舒展的屋顶和出檐。诗经开了端,两汉以来许多诗词歌赋中就有更多叙述屋子顶部和它的各种装饰的词句。这证明屋顶不但是几千年来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并且是我们民族所最骄傲的成就。它的发展成为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第17段:这说明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这条发展的途径,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者,是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在中国,则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所以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

23、框架同时也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这些句子表达了梁思成先生对中国建筑的满腔热爱,无比自豪。 读来既能让读者明了鲜明的立场态度,也充分感受到文章的一种温度,一腔爱国热忱。只要大致了解一下梁思成先生的生平,就知道这种热爱其实由来已久,而这篇文章的写作,也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梁思成教授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

24、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学术著述,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这是一个长久热爱着建筑,把自己一生最好的时光都献给了它的人。这是一个因为对中国古代建筑错误的做法而义愤填膺的人。梁思成先生守护的,不仅仅是一座城,更是一种悠久而辉煌的建筑艺术,是一份独具魅力的东方文化。“中国文章”怎么写,是梁思成先生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的问题。面对如今我们中国建筑中高耸的大楼,同质化的住宅,这个问题显得是那么鲜明和

25、尖锐。令人稍许欣慰的是我们的一些古建筑被保存了下来,还有一些建筑师在践行梁思成的建筑美学思想。不管时代怎样进步,社会怎样发展,总有一些恒久不变的东西沉淀下来;无论是古代、现代还是未来,中国的建筑都有而且都应有自己的特征。建筑如此,所有的文化形式都是如此。我们是文化的创造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只有我们继承了优良的传统,我们的文化才有自己的特点,我们的民族才有灵魂。中国建筑历史长久,所覆盖之范围又极为辽阔,其历代兴造之建筑不但类型众多,而且累计数量尤为宏巨。它的出现与形成,既体现了我中华建筑文化的灿烂辉煌,也反映了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变革和生产力发展对建筑的影响。以及建筑本身在功能、材料、结构、施工、

26、艺术等多方面的综合进步。这一成就,不但内容丰富多彩,而且还对东方乃至世界的建筑文明,都作出了十分伟大的贡献。以下仅对我国古代建筑若干习见的局部形制与构造化情况,作简要介绍。中国建筑之台基、踏道、栏杆、铺地1. 台基建筑施设台基,最早是为了御潮防水,后来则是出于外观及等级制度的需要。大致分为普通台基和须弥座两类。一般的房屋台基只用单层,隆重的殿堂用2层或3层。台基的基本构成:台明、台阶、栏杆、月台(只用于高等级建筑)。(1)普通台基早期台基全部由夯土筑成,后来才在其外表面包砌砖石。例如东汉画像石中所示的台基,除外包砖石,而且还具有压阑石、角柱和间柱(有的间柱上再施栌斗),形制和后代的已基本一致。

27、南北朝至唐代的台基常在侧面错砌不同颜色的条砖,或贴表面有各种纹样的饰面砖,或做成连续的壶门。宋式做法大抵以石条为框,其间嵌砌条砖或虎皮石。(2)须弥座须弥座是由佛座演变来的,形体与装饰比较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如宫殿、坛庙的主殿,及塔、幢的基座等。目前所知最早的实例见于北朝石窟。开始形式很简单,仅由数道直线叠涩与较高的束腰组成,没有多少装饰,后来逐渐出现了莲瓣、卷草纹饰以及力神、角柱、间柱、壶门等,造型日益复杂。2. 踏道踏道是为了解决具有高度差的交通设施,分为阶级形踏步(垂带踏跺、如意踏跺)和坡道(礓礤、辇道)。垂带石:宋代时称副子的台阶踏跺两侧随着阶梯坡度倾斜而下的部分,中线与明间檐柱中线

28、重合。象眼石:又名菱角石,在垂带踏跺两侧垂带石之下的三角形石件。砚窝石:又称燕窝石,垂带踏跺最下层的踏阶石,用以抵抗阶之推力。其大部分埋入地下,仅露出地面一二寸的高度,与土衬石齐平。与垂带交接处要按垂带形状凿出一个浅窝,称砚窝。(1)阶梯形踏步御路踏跺:一般用于宫殿与寺庙建筑,这种台阶中的斜道又称辇道、御路、陛石,坡度很缓,是用来行车的坡道,通常与台阶形踏步组合在一起使用。垂带踏跺:垂带是踏跺两侧由台基至地面斜置的条石。有垂带的台阶称为垂带踏跺,这种台阶须在下面放置一个称为砚窝石的较长的条石,以承托垂带,砚窝石(象眼石)上表面较地面略高或与地面齐平。如意踏跺:如意踏跺是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

29、,台阶只有三层,一般用于住宅或园林。形式自由,有的将踏面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或用天然石堆砌成规则形状。(2)坡道礓礤 jing c(慢道)礓礤是以砖石露棱侧砌的斜坡道,可以防滑,一般用于室外。营造法式规定:城门慢道高与长之比为1:5,厅堂慢道为1:4。辇道或称御路,则倾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道,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汉代文献中就有“左墄右平”的记载,“平”指斜平坡道;“墄”指阶级形踏跺,在唐代壁画和宋代界画中,已将辇道置于二踏跺之间,后来在辇道上雕刻云龙水浪,其实用功能就逐渐为装饰。3. 栏杆(勾阑)栏杆(勾阑),由望柱,寻杖,阑板(栏板)构成。起到防护安全、分隔空间、装饰台基的作用。在汉代,栏杆的

30、望柱、寻杖、阑板都已具备,而且望柱头也有了装饰。阑板纹样亦有直棂、卧棂、斜格、套环等多种。到了南北朝,石刻中又出现了勾片造阑板。唐代木勾阑式样更为华丽,其寻杖和阑板上常绘以各种彩色图纹。宋代大体沿用唐制,一般用一层阑板,称为“单勾阑”。营造法式中有用二层阑板的,称为“重台勾阑”。宋以前木勾阑的寻杖多为通长,仅转角或结束处才立望柱。若木寻杖在转角望柱上相互搭交而又伸出者,称为“寻杖绞角造”。寻杖止于转角望柱而不伸出的,称“寻杖合角造”。支托寻杖的雕刻短柱,依其外形可分为斗子蜀柱、撮项或瘿项加云栱等三类。望柱的断面有方、圆、八角、多瓣形(瓜楞);柱头式样有莲、狮、卷云、盘龙等。用于石栏结束处的抱鼓

31、石,最早见于金代的卢沟桥等处,宋画中亦有表现。现存实物以明、清为多。4. 铺地铺地分室内铺地与室外铺地。早在原始社会,就有用浇烤地面的方法使居室地面硬化,以隔潮湿。周初也有在地面抹一层由泥、沙、石灰组成的面层的做法,晚周已出现铺地砖。铺于室外的地砖既为了防滑,又起着保护路面、装饰美观等作用。为此,砖的表面多作成各种花纹,常见的如秦代的回纹、汉代的四神纹并附“千秋万岁,长乐未央”等吉祥文字、唐代的宝珠莲纹等。宋营造法式规定:室内铺地须保证24的坡度,而室外之台基铺地坡度为45,可视为此项做法之典型。(答题别B. 逻辑顺序 举例子 作比较C. 逻辑顺序 举例子 分类别D. 空间顺序 举例子 作比较4. 为了使上下文连贯,填入第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句是()A. 不管他是哪个国家、哪个地区的人,只要左半球的这个中枢受损,就会发生失语症或失读症。B. 只要左半球的这个中枢受损,就会发生失语症或失读症,不管他是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