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教案经典整理 新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高中历史 教案经典整理 新人教版必修1_第2页
高中历史 教案经典整理 新人教版必修1_第3页
高中历史 教案经典整理 新人教版必修1_第4页
高中历史 教案经典整理 新人教版必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必修一教案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理解夏朝始创王位世袭等制度,并对西周政治制度产生直接影响;(3)探究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宗法制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2、过程与方法:分析图表、史料解读、问题探究、历史比较。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是古人政治智慧的体现,我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2)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带来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3)宗法制是西周又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与分封制密切相关。教学方式:(1)教学方法:主要采取讲授法,以教

2、师讲解为主,辅之以师生的交流讨论。(2)辅助手段:注意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图片、文献资料讲解相应的教学内容,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直观印象。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难点: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宗法制。教学过程及要点:导入新课:大家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吗?相传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派谁去治理洪水呢?首领们都推荐鲧(音)。尧对鲧不大信任。首领们说:“现在没有比鲧

3、更强的人才啦,你试一下吧!”尧才勉强同意。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把鲧杀了,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黄河水患的治水英雄。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禹新婚不久,为了治水,到处奔波,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有一次,他妻子涂

4、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忍着真心没进去探望。舜年老以后,也像尧一样,物色继承人。因为禹治水有功,大家都推选禹。到舜一死,禹就继任了部落联盟首领。这种民主推选部落首领的制度就叫禅让制。由此导入新课。一、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1、禅让制:(1)概念:原始社会传说时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备课资料】禅让制时代相传尧帝为部落联盟的首领时,四岳推举舜为继承人,尧对舜进行三年考核后,使帮助办事。尧死后,舜继位,用同样推举方式,经过治水考验,以禹为继承人。禹继位后,又举皋陶为继承人,皋陶早死,又以伯益为继承人。这种古代部落联盟推选领袖的制度,史称“禅让”。尧、

5、舜、禹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明君,合称为“尧舜禹”,成为历朝历代帝王们学习的榜样。帝王死后,儿子继承皇位,这好像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舜并不是尧的儿子,尧为什么要传位给舜呢?尧德行高洁,胸怀博大,爱民如子,富有天下而不骄横,贵为天子而不傲慢。因此,各部落的百姓们都像冬天需要太阳那样依恋他,像旱天盼望甘霖那样仰仗他,大家互相亲近团结,各尽其职,过着安定幸福的生活。尧老了的时候,觉得自己已经难以应付繁杂的政务,于是召集大臣讨论即位的人选。一个大臣说:“您的儿子丹朱天性聪慧,为人开通明理,可以继承您的王位。” 尧叹了一口气说:“唉!我熟悉他的为人,他太喜欢跟人斗气,不能用。” 另一个大臣说:“共工能团结群

6、众开展各项工作,而且业绩卓著,可以担任治理天下的重任。” 尧说:“共工为人不正派,只会讲漂亮话;他外表很老实,内心却很傲慢,甚至连上天都不放在眼里,也不能用。” 于是,尧对他最亲近的四个大臣说:“唉!我在位已经年了,你们都能廉洁奉公,就由你们来接替我的位置吧!”四位大臣都谦让说:“我们的品德和才能都差得远,哪里敢担当天子的重任啊!” 尧想了想,对四位大臣说:“那就请你们继续推举吧!不论是亲近的贵戚,还是疏远的族人,甚至隐居的圣人,只要德才兼备就可以。” 四位大臣议论了一会儿后,对尧说:“民间有个叫舜的单身汉,我们觉得他能够担当重任。” 尧点了点头,说:“我也曾经听说过这个人。他究竟怎么样呢?”

7、 四大臣说:“他是个盲人的儿子,父亲不讲道德,后母爱说坏话,弟弟骄纵凶狠,但他能够凭借自己的孝道跟他们和睦相处,并能使他们上进,不干坏事。” 尧说:“那好,让我考验一下他吧。” 于是,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舜,以观察他怎样治家;又叫九个儿子和舜一起生活,以观察他怎样待人接物。舜把他们接到家里后,更加注意自己的品德修养,并让他们放下架子,和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在舜的影响下,尧的两个女儿都谦逊谨慎地对待亲戚,大家都称赞她们贤惠;尧的九个儿子对人也比先前更加真诚。尧对舜的做法十分赞赏,于是又让舜管理国家事务,各项事务舜都料理得井井有条。这样考验了舜三年后,尧十分满意。尧知道把天子之位让给舜,自己的

8、儿子丹朱会不满意,但天下百姓都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自己绝不能让天下百姓受难而让丹朱一人得到好处。于是,尧召见舜说:“你考虑事情很周到,说了的事也能办得很有成效,就由你来继承我的王位吧。” 正月初一,舜在祖庙里接替了尧的位置。这就是我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禅让”,是指将王位传给贤能的人,而不是传给自己的子孙。尧逝世后,三年的守丧期结束,舜把天下让给丹朱,以显示自己谦让的美德。但各个部落首领来朝拜天子,都不到丹朱那里去,而是来朝拜舜;百姓们都拥护、歌颂舜,而不拥护丹朱。舜说:“这真是天意啊!”于是正式登上了天子之位。舜上任后,任用了位大臣来主管各种专门事务。在舜的精心治理下,全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

9、的景象。尧德行高洁,胸怀博大,为了让人们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没有把天子的位置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德才兼备的舜。由于大禹治水有功,舜又把王位传给了禹。这就是我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禅让”制,但后来为什么被世袭制所取代了呢? 大禹在治水中的丰功伟绩,大大提高了他在部落联盟首领中的威信和权力。于是,原始的民主气氛渐渐淡了下来。有一次,禹到东方视察,并且在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一带)召集许多部落的首领。去朝见禹的人手里都拿着玉帛,仪式十分隆重。有一个叫做防风氏的部落首领到会最晚。禹认为他怠慢了命令,下令把防风氏杀了。各部落的首领们见大禹把防风氏杀了,竟然面面相觑,都不敢多说什么。经过这次事件后,大

10、禹事实上已经从部落联盟首领变成名副其实的国王了。禹年老后,按照传统的“禅让”制,指定伯益作为他的继承人。但此时,大禹的儿子启已经拥有相当大的实力,并在各部落联盟之间积极活动,企图代替伯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大禹死后,伯益继承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后来启率领部下攻击伯益,并杀掉了他,当上了部落联盟首领。由于启本人非常贤能,所以各部落首领们也都拥戴他。这样一来,部落联盟任人惟贤的“禅让”制正式被废除,变成父死子继的世袭制了。(2)影响:禅让制是传说中的部落联盟民主推选氏族首领的制度。这种制度的执行机构是部落联盟会议。方式是民主推选首领。实质是在部落联盟的显贵家族圈内进行。所以它正是原始社会全面崩溃

11、的信号。2、王位世袭制奴隶制王朝夏朝的建立(1)概念: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指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禹自己也转化为夏国王。禹虽然按照传统的禅让制推举伯益为继承人,却不给实权。相反,禹把实权给了自己的儿子启。启的即位标志着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2)方式:父子相传或兄终弟及。(3)特点:神话王权,带有部族色彩夏商统治者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都是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殷墟甲骨文)。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夏商周三代是一种部族国家,其开创建立的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4)评价:从“禅让”到“世袭

12、”,从“公天下”到“家天下”,是生产力发展和阶级对立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3、夏商的行政管理制度: 商王中央机构地方机构相 卿士卜 祝 史师侯 伯掌管政务 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 掌握军队 方国首领 纳贡与征伐【合作探究】夏商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影响:特点: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形成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相对完整的行政管理制度;承前启后:商朝继承了瞎吵制度而稍有变化,周朝又继承商朝制度而略有调整。影响: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1、目的:加强统治、拱卫王室商周时期统治者直接治理的城邦,也就是所谓的“国”其实很小,相传

13、商初有三千国,周初有一千八百余国。最高统治者“王”的直辖版图也不大,孟子曾曰“汤以七十里而王,文王以百里为王”。因此对于“王”直辖区域以外的广大地区,周王则因循前代,用分封诸侯的办法来加强对它们的统治。即所谓的“封邦建国,广建诸侯,以藩卫宗周。”2、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结合P5“西周分封示意图”讲解)3、内容:(1)分封诸侯: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周王把国都附近的地区划为王畿,由周王直接统治。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西周时主要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等。鲁国:是周公旦之长子伯禽的封国,建都曲阜。齐国:是辅佐武王灭商的功臣吕尚(姜太公)的封

14、国,建都营丘(今山东昌乐),后迁临菑(今山东临淄)。是当时比较强大的诸侯国之一。卫国:是武王之弟康叔的封国,建都朝歌,主要统治商的遗民。晋国:是成王之弟叔虞的封国。这里原是夏人的主要居住地之一,戎人也很多。燕国:是周的同姓召()公奭()的封国。宋国:是纣王之兄微子启的封国,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周武王利用他以统治商的部分遗民。这些国家在初封时,与周王室的关系较密切。西周还算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但是,由于当时的社会经济落后,交通不便,诸侯国与王室之间相距太远,彼此的政治、经济联系日渐减少,所以逐渐形成诸侯割据的状态。(2)诸侯义务: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等义务。(3)侯

15、国再封:分封制也是一种分级立宗制,不仅仅是周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在其封国内也要进行分封,封其子孙或其他贵族为卿大夫,给予一定的土地;卿大夫在其封地内也要分封,封其后代为士,分给采邑;士以下不再分封。4、影响:注意掌握关键词,如加强了,开发了,扩大了,形成了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山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5、破坏:(1)原因: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西周后期,随着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破坏。(2)表现:楚王问鼎,是诸侯国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备课资料】楚王问鼎公元前606年,楚庄王

16、攻打陆浑,到达洛水,在周王室的境界里陈兵示威。周定王派遣大夫王孙满慰劳楚庄王。楚王问起九鼎的大小轻重,显示了威逼周王室而夺取天下的欲望。九鼎相传为夏禹所铸,象征九州,夏、商、周奉为传国之宝,是天子权力的标志。王孙满回答说:“鼎的大小轻重在于君王的德行而不在鼎本身。从前夏朝正是有德的时候,把远方的各种东西画成图象,让天下九州的长官进贡青铜,铸造九鼎并且把所画成的图铸在鼎上,各种各样的东西都为百姓准备在鼎上面了,真是应有尽有,让百姓全都认识什么东西是神物、什么东西是恶物。所以百姓进入水道洼地、山林,就不会碰上不利于自己的东西。各种妖怪都不会碰上。因而能够使上下和谐,以承受上天的保佑。夏桀昏乱,鼎就

17、迁到了商朝,享国六百年。商纣王暴虐,鼎又迁到了周朝。如果君王的德行美善光明,九鼎虽然小,也是重的,不可能迁移到别处去。如果君王奸邪昏乱,九鼎虽然大,也是轻的,随时有可能变迁到别处去。如果上天赐福给明德的人,必定有固定的期限,不是随便可以改变的。周成王把九鼎固定在王城(今洛阳市),占卜的结果是传世三十代,享国七百年,这是上天所命令的。现在周朝的德行虽然衰退了,但是天命没有改变。九鼎的轻重,是不能询问的。”于是楚王就带兵回国了。楚庄王现兵周疆、问鼎轻重,是我国历史上一件大事,它标志着楚国已进入空前强盛时代,实际上支配着中原局势。春秋战国时期,大国兼并小国,同姓国也彼此争战,周天子无法控制。三、血缘

18、关系维系的宗法制:1、含义:宗法制是按照血统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它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宗法制是西周又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与分封制密切相关。2、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间三对矛盾,即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3、内容:(1)嫡长子继承制(核心内容):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西周天子的王位由其嫡长子继承,而其他的庶子为别子,他们被分封到全国各重要的战略要地。其实质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所谓“立嫡以长

19、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立嫡以长不以贤”的意思是:王位的继承人必须自己的嫡亲长子,不管他是否贤能。王位的继承人首先应该是国君的嫡亲儿子,在国君的众位儿子中间,以年龄的长幼来定由谁来继承。“立子以贵不以长”的意思是:王位的继承人都是自己嫡亲的儿子,但不是同一个母亲所生,并且可能王后的儿子不是长子,这时就有“立子以贵不以长”这一条来确定继承人:王位的继承人必须是妻所生的长子。如果哥哥的母亲为妾(妃嫔),但弟弟的母亲为妻(王后),只要有妻(王后)的儿子在,就不能立妾(妃嫔)的儿子为太子。如妻(王后)没有儿子,就只能立妾的儿子(在这中间仍然以妾中较为贵的一人的儿子为太子),不管其年龄如何。历史上

20、的商纣王就依据此规定,当上国君的。商纣王有两个同母的哥哥,长兄叫微子启。纣王的父母都想让微子启为太子,但有大臣据法力争,说:生微子启时商纣王的母亲为妾,生纣王时其母为妻,有妻的儿子在,就不能立妾的儿子为太子,虽然母亲是一个。【情境创设】周天子年老了,膝下有4个儿女:长子(二夫人所生),次子(大夫人所生),老三是大夫人所生的女儿,老四是三夫人所生长子。几个子女都想争王位,请问王位该传给谁,为什么?答案提示:王位应该传给二儿子。因为西周宗法制规定王位继承人是嫡长子。(2)规定相对的大宗、小宗之别: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

21、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4、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合作探究】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两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从根本上说,分封制就是宗法制作用于国家地方政治制度的重要举措和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宗法制与分封制结合紧密,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基础,分封制基于宗法制而产生,与宗法制互为表里。教学反思:本课是单元教学的第1课,对整个单元教学具有统领和示范作用。课文线索比较清晰,但略显枯燥。故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设计

22、好改变学生历来认为政治史枯燥无味的观念,拉近学生与政治史的距离,因而不仅要突出主题,即禅让制、是细致、分封制和宗法制,而且要营造学生“乐学”、“爱学”的氛围。在本课的教学思路中,紧紧围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注重自主学习,实践体验、思维能力的培养等。在此过程中,设置情境、创设问题,巧妙地将历史学习的方法与教学结合起来,在潜移默化之中,实现“基础知识、能力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问题解答【学思之窗】从这段记载,你能看出商朝的相权有多大吗?答案提示:相是商朝中央最高官吏,相权很大,包括参定政制、主持政务、辅佐商王等,甚至有时可废立商王。本课测评西周

23、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答案提示: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诸侯对周王承担纳贡和朝聘的义务,并随周王参与出征、祭祀、吊丧庆贺等事项。周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是诸侯们的共同主子,自称为上天之子,故又称天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特点是层层分封,带有宗族统治的色彩。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它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学习延伸你能查查自己姓氏的由来吗?解题关键:本题旨在

24、培养解读材料和查找使用工具书的能力。读懂材料:以祖先的封地、封国为姓氏的,如陈姓、许姓。答案提示:(略)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皇帝制、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等重要概念;了解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和影响;正确认识中央集权制是封建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产物。(2)搜集历史上有关秦朝中央集权制建立的资料,进行初步的归纳和分析,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3)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历史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4)通过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

25、史问题的方法。(5)通过对秦始皇的功过评价,学会客观地、全面地评价、分析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提高掌握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1)历史插图学习法:利用人物画像,文物图片,历史专题片,感知历史表象,再造历史形象,对历史人物加深记忆和理解。(2)阅读法、讨论法。对一些问题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通过学生的团结协作体验知识的获取和思维的扩大。(3)评价人物和事件的方法:将历史人物和事件还原到当时特定的历史时间、空间,抓住有关的内在联系;注意分析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时代属性、社会属性和阶级属性;正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辨证唯物主义方法解决问题,联系史实,客观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及事件。3、情感

26、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的学习,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进步作用,逐步形成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3)注意研究和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要素:皇帝制度的确立,地方上推行郡县制,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学法指导:(1)正确分析秦朝统一的历史条件,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重大进步作用,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

27、主义情感;(2)要知道“始皇帝”的来历,了解古代皇帝制度的创立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根本条件和重要特征,皇权是封建专制国家的权力中心;要掌握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郡县制建立的史实;要能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3)要认识到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长时期的特点,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对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要进行一分为二的评价。掌握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并能分析其作用。认识秦亡于暴政,体现了君主专制制度的消极一面。设计思想:1、改变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在学生已有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自主构建。本课内容丰富、充实而课时较紧张,因此在整体设计本课教学过程

28、和课时分配上,都应突出重点,详略得当。选择重点要围绕“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这一课题(也是本课内容的中心),由此可确定“至高无上的皇权”和“郡县制的全面推行”两目作为重点。2、注重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方法,注意学生的主体参与。因此备课时要设计学生活动,在重点内容的教学中,尽量使用探究式学习方法。教学过程及要点:导入新课:课件显示 (利用诗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了解这段历史的兴趣)古风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斩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雄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铭功会稽岭,聘望琅琊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郦山隈。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

29、崔嵬。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思考:诗中“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斩浮云,诸侯尽西来。”是指什么历史事件?诗中的历史人物为何落到“金棺葬寒灰。”的下场?诗人对他的叙述评价是否客观?为什么?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1、诸侯争霸:(1)原因:诸侯不满足自己的封号,纷纷称“王”; (诸侯得势)诸侯不再听命于周天子,周王权旁落; (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遭破坏。 (根基动摇)2、秦的统一:(1)统一条件: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的实力;人民渴望统一;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秦始皇(公元前259221)姓嬴,名政,为秦庄襄王之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叱吒风云、具有雄才大略的人物。公元前

30、246年,即秦始皇13时岁即王位,公元前238年,即秦始皇22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成人加冕仪式,从此正式登基“亲理朝政”,39岁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历史大业,称帝。前246年,秦王政即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后和相国吕不韦及嫪毐掌管。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王政亲理朝政,除掉吕、嫪等人,重用李斯、尉缭,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韩非子法家思想的影响(参见必修)大国兼并小国,局部统一扩大,促进了最终的全国统一;各民族的初步融合。(2)统一过程:时间:公元前230前221年战争

31、: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定都咸阳。【备课资料】秦灭六国的统一战争秦王政十一年至二十六年(公元前236前221年),秦军攻灭赵国(今河北南部、山西北部等地)、韩国(今河南中部)、燕国(今河北中部北部、辽宁大部等地)、楚国(今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浙江大部等地)、魏国(今河南中部偏东)、齐国(今山东境)六国,统一中国的战争。秦国的战略决策秦始皇十三岁(前246年)登上王位,始称元年。二十二岁(前238年)亲政,镇压了长信侯嫪毐的叛乱;次年(前237年),又免去吕不韦丞相之职,在国内清除了妨碍自己专政的障碍,在对外战争上,仍继续执行昭王时定下的远交近攻战略。但依据形势的发展,用李斯之

32、谋,加速了消灭六国的战争进程。此前,是以蚕食渐进的方法逐渐扩大疆土。李斯认为:“以秦国之强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今怠而不急就,诸侯复强,相聚约纵,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史记李斯列传)。秦王政采纳其言,决心改蚕食渐进为急进速歼,积极准备进攻六国。为防止六国联合抗秦,以保证远交近攻战略的顺利实施,秦王政除继续以“连横”破坏“合纵”外,又用尉缭之谋,以贿买、用间等手段,分化瓦解六国。尉缭建议“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史记秦始皇本纪)。秦遂派出大批能言善辩之士,携带重金,去各国游说诸侯、大臣,以离间其君臣上下,破坏六国之间的关系,阻止

33、其再度联合,加强政治、外交攻势。在战争指导上,秦王政继承昭王时范睢“必亲中国(指中原中心地区的韩、魏)而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战国策秦策三)的基本思想,并吸取李斯“先取韩以恐他国”(史记秦始皇本纪)的建议,采用中央突破,由近及远,逐个歼灭的战略方针,决定以地处东西中轴线上的韩国为主攻方向,控制中央枢纽地带,以断六国合纵之脊,使六国不能相互策应、支援,尔后再进攻两翼;先破赵、燕,再灭楚、魏,最后灭亡齐国。秦灭六国的战争经过秦王政为了灭韩时不受赵、楚的干扰采取了“先威楚赵”的积极措施。十一年(前236年),乘赵军进攻燕国,赵国内部空虚之机,发兵攻赵,攻占了阏与(今山西和顺)、撩阳(今山西左权)、

34、邺(今河北磁县南邺镇)和安阳(今河北安阳西南)等9城。十二年(前235年),又以助魏国为名,调四郡之兵与魏军联合攻楚,给楚以一定打击,以解除北进时可能来自南方的威胁。十三年(前234年),秦王政亲至河南(今河南洛阳西)祝祭,了解各国动向及关东秦军状况。认为赵国虽迭受打击,国力已大力削弱,但尚众之强,秦灭韩时,仍有助韩可能,决定继续打击赵国。秦军再度攻赵平阳(今河北磁县东南)、武城(磁县西南),大败赵军,斩首10万,杀死赵将扈辄。但当秦军继续攻赵时,于十四年(前233年)在肥、十五年(前232年)在番吾,连续遭到赵国名将李牧的反击,均告失败(参见肥之战、番吾之战)。赵军亦损失惨重,实力已尽,再无

35、组织进攻能力,仅能退守邯郸自保。十七年(前230年),秦军经两年休整后,秦王政派内史腾率军攻韩,一举攻破韩都郑(今河南新郑,参见秦灭韩之战),韩国灭亡。灭韩以后,秦国便集中力量攻赵。十八年(前229年),秦军乘赵国遭旱灾之机,兵分两路,由南、北合击邯郸。十九年(前228年),大败赵军,占领邯郸,俘赵王,赵国破。赵公子嘉逃代(今河北蔚县东北),收残部自立为代王(参见秦灭赵之战)。破赵后,秦王政亲至邯郸,了解军情,观察形势,令王翦率军进屯中山故地,准备下一步进攻燕国。燕太子丹派荆轲赴秦,以献督亢(今河北易、涿地区)地图及秦逃将樊于期首级之名刺杀秦王政,幻想造成秦国混乱,以解灭亡之危。荆柯行刺未遂,

36、被杀。秦王政增兵中山,命王翦和将军辛胜攻燕,于易水之西大败燕军及协助燕军防守易水的代军。二十一年(前226年),攻破燕都蓟城(今北京城西南),燕王喜带兵退走辽东(今辽宁辽阳)。此时,燕、代军主力已受重创,远逃边境地区,已对秦军构不成威胁。秦军便集中力量南向对付楚、魏两国。秦在进攻燕、代的同时,派王贲率领秦军进攻楚国北部(今河南南部),占领10余城,保障了进军魏都的侧背安全。遂即于二十二年(前225年),以胜楚之军进攻魏国,包围了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决黄河、大沟之水灌城。三月,大梁城坏,魏王假投降,魏亡(参见秦灭魏之战)。秦在灭魏同时,派李信、蒙武攻楚。在城父遭楚军突袭,大败。二十三年(前2

37、24年),秦派老将王翦及蒙武率60万大军再度攻楚。于二十四年(前223年),攻破楚都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虏获楚王负刍,灭亡了楚国(参见秦灭楚之战)。灭楚之后,秦派王贲进击燕赵残部。二十五年(前222年),擒燕王喜,回军又俘赵代王嘉。燕赵彻底灭亡(参见秦灭燕之战)。攻灭了赵、韩、燕、楚、魏五国以后,秦将进攻矛头转向齐国。齐王建不战而降(参见秦灭齐之战),秦军入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临淄北)齐亡。(3)统一意义: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过渡:秦的统一,标志着中国进入“大一统”政治时代。从此以后,由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对各地施行有效的政治管理,

38、揭开了此后封建王朝的帷幕。二、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1、“皇帝”名称的由来:(参见教材P9“历史纵横”)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天下初定,秦王嬴政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先确定个名号。先秦时期最高统治者一般都称“王”,完成了前无古人的事业、自感功高盖世的嬴政,认为“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其权势和地位。于是,他下令群臣议名号。以丞相王绾为首的群臣请上尊号为“泰皇”。但是嬴政并不满意,决定:“去掉泰字,加上皇字,采用上古帝位的名号,称为皇帝。”“皇帝”之称实际上就是古代传说中“三皇五帝”的合称。“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完成一统大业的产物,显示了皇帝独尊的权势和地位。以“皇帝”之称代替“王”号

39、也反映了神化君权的新统治观念的出现。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历代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注:三皇五帝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历史人物。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据史记五帝本纪注文中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史记秦始皇本纪为天皇、地皇、泰皇(即后来俗说的人皇)。还有说是伏羲、女娲、神农(文选东都赋李善注引春秋元命苞)。五帝,按史记五帝本纪注文中一说是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另一说是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他们都是传说中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合作探究】让学生阅读课文及课件材料,思考:皇帝制的来历?皇帝制有什么影响?皇帝有哪些权力?(投影显示以下材料)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诏

40、令是“议帝号”。群臣商议后向秦王建议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因此,臣等愿“昧死上尊号”,请王为“泰皇”。秦王不以为然,他提出“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并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的建议。材料二:“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材料三:秦代以前,玺并非最高统治者所专有。春秋战国时,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至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据载,秦朝的传国玉玺其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上述三段材料都出自史记秦始皇本

41、纪请回答:从材料一、三的“皇帝”称号及“制”“诏”“朕”“玺”等规定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根据材料所涵历史信息,说明了什么?根据材料一,皇位是怎样继承的?综合以上信息,扼要指出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本质。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总结:(1)皇帝独尊的威势和地位;“制”“诏”说明皇帝的话就是法令;“玺”是皇权的集中表现,并为皇权披上了“天命”(君权神授)的色彩。(2)皇权至上,皇帝独裁;大臣受皇命办事,没有决策权,这是皇帝制度的核心。(3)皇位世袭。(4)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本质是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充分体现了皇权专制的特色。总之

42、,皇帝是封建国家权力的最高主宰。这种至高无上的皇权专制不仅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而且也是维护“家天下”的重要保证。它为以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皇帝制度:(1)皇帝独尊:“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完成统一大业的产物,显示了皇帝独尊的权势和地位。天子自称“朕”,“命”为“制”,“令”为“诏 ”,印为“玺”。以“皇帝”之称代替“王”之号也反映了神化君权的新统治观念的出现。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历代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2)皇位世袭:秦始皇自称“始皇帝”,希望由自己开始,子孙能够二世、三世乃至千万世地传承,永掌政权。(3)皇权至上:秦朝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

43、都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都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依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如阳陵虎符。皇帝的话就是法律(“言即法律”)。公元前213年那场著名的宫廷辩论之后,秦始皇下令取消了殿前议事的制度。这样,秦始皇不仅集国家权力于一身,而且真正开始说一不二了。3、中央官制三 公九卿制(1)设置及职能:中央“三公”: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后世习称“三公”,是秦朝中央三个最高官职。丞相是皇帝的第一助手,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有左、右二丞相。秦始皇时,王绾、李斯等先后任丞相。御史大夫乃丞相的副手,地位相当于副丞相,负责掌理奏章、下达诏令和监察百官。太尉是秦朝最高军事长官,负责全

44、国军事事务。今天的古籍中没有记载秦始皇曾任命谁任此职,故推断是秦始皇自掌军权。地方 “九卿”:指奉常 郎中令 卫尉 廷尉 典客 宗正 治粟内史 少府 太仆等。这里的“九”并非确数,言其“多”也。“九卿”是指“三公”以下中央政府各职能部门的主要官职。如掌管刑狱、司法的廷尉、掌管钱谷的治粟内史等。(2)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都要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最高官职,如“三公”等相互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大权,最终军政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保证专制皇权不致旁落。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将作少府

45、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3)评价: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难点突破】秦朝建立的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历史根源、基本内容、特点和意义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专制主义是指皇帝位终身制与皇位的世袭制。即帝王一旦登基便终身为帝。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利于一身,封建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针对

46、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历史根源:a经济根源:春秋末年,随着井田制的瓦解,产生了封建剥削方式。由于封建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以保护小农经济的生产与再生产,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因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出现是由封建经济基础决定的。b社会根源: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逐渐形成。为巩固封建国家的统治,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同时长期的分裂割据,也需要中央集权来巩固统一。c:思想根源,战国时期法家思想

47、的代表人物韩非子,从理论上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主张,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由于这种主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在战国时期得到发展,被秦国所采纳,到秦朝开创了这一制度。也就是说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反映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键。内容:包括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度、中央集权的三公制度和地方机构的郡县制度。特点:皇帝通过直接任免中央和地方的官吏而掌握了人事大权。这相对战国以前的分封诸侯制度来说能更有效地行使统治权,具有很大的进步性。意义:对秦朝的影响: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

48、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三、巩固统一的措施:(参见教材P10“历史纵横”,指导学生阅读后教师再归纳)修筑万里长城防御匈奴;修建驰道、直道加强联系,维护安定统治;统一货币、度量衡有助于统一国家概念的加强;统一文字促进各地文化交流;整顿各地风俗(视时间解释驰道、度量衡、秦权。)制定细密、严酷的法律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四、郡县制的全面推行:1、沿革:最早在春秋时期设置,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推行,秦统一中国后全面推行。郡县制度是春秋战国时期以

49、来逐步形成的地方行政制度。春秋时期初设的郡县,大多设立在新吞并地区或各国边境线上,并由国君直辖。战国时代,首先由三晋建立起以郡统县之制,且设立郡县的区域也由边境扩展到腹地。秦国在兼灭六国的战争中,在一些新攻占的地区已设郡县管理。秦统一后,经过两次廷辩,秦始皇确定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秦朝在全国始设36郡,后增至40余郡,郡下设县。废分封、立郡县,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是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一大进步。郡县制的全面推行,对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都起了重大作用。2、目的: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大一统局面3、内容郡县两级地方官僚机构的建立(1)郡长官

50、郡守:郡,为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全国划36郡。郡级行政机关由郡守主持全郡政务,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另设郡尉,负责军务,直接领兵;郡监(也称“监御史”),监察郡之行政,并有牵制郡守的作用。(2)县长官县长或县令:郡下辖若干县。县级行政机构由县令(不满万户之县长官称县长)主持政务,县尉负责军事和治安,县丞负责司法。郡县官吏都由中央政府任免。(3)乡里基层机构:县以下是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详见课本第11页历史纵横栏中的材料。乡的长官有三老、有秩、啬夫、游缴;里的长官称里正。秦时,户籍的保存与管理、赋税徭役的征调以及地方军队的基本编制都是以县为单位的。县级机构是秦

51、朝实行统治最重要的一级机构。秦以后,郡制没有保留到封建社会后期,但县制却长期实行。秦朝县制机构管理的模式,对历代封建王朝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作用: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合作探究】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比较都属于统治和管理地方的行政制度,但两者又有着明显的区别。其一,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其二,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其三,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

52、的统一。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中央对地方的制约关系及其地方权力的大小。5、秦朝官僚机构的特点和作用(1)特点:选官不问身份,实行俸禄制度,官位概不世袭,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调遣。(2)作用: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统治,有利于统一局面的发展和巩固。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本课小结:秦朝统一后,为了巩固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统治,秦始皇建立了一套皇权至上的中央集权制度,把全国政治、经济和军事大权牢牢地控制过来,从而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秦朝的强大和灭亡都有重要影响。教学反思(1)学生的现有历史知识比较少,故

53、对课本比较陌生,因此在教学前要让他们预习。(2)利用辩论的形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很有效。(3)由于学的是政治制度方面的内容,而学生对于这方面的内容以前关注的少,兴趣不大,因此一开始就要充分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积极参与进来(4)对于历史发展规律性的认识和探索方面做的不够(5)对新课标的实施还处在初级阶段,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但有时感觉又有点无从下手,因此,恳请各位同行指导。问题解答【学思之窗】秦始皇为什么对丞相车骑的多少如此在意?这则小故事反映了什么问题?答案提示:原因:秦始皇认为皇帝独尊、皇权至上;丞相作为百官之首,排场过大,有损皇帝的权威。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事无巨细,皇帝

54、独裁;秦始皇猜忌、残暴的个性。(此问答案具有开放性,只要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本课测评比较西周的分封制,分析秦朝郡县制对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答案提示:西周分封制主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实行的,受封的诸侯爵位世袭,拥有领地,可以设置官吏、建立军队、征派赋役,具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甚至危及中央政权。秦朝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按地域划分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县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没有封地,必须服从中央。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学习延伸想一想,人们对长城的看法为什

55、么会有如此大的反差?你怎么看秦修长城?提示:原因:看问题的立场和角度不同。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和认识有变化。看法:长城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长城的修建对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保卫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经济和文化,有积极的作用。长城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建筑,是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长城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修建长城给当时的人民确实造成沉重的徭役和苦难,这也是文明演进所付出的代价。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皇帝制度、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三司、元朝一省二院等有关中央制度的历史概念以及郡国并行制 、藩镇节度使、行省等有关

56、地方政治制度的历史概念;(2)理解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发展变化与当时中央政权的强弱盛衰密不可分,理解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行省制度的开端;(3)通过对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4)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汉元政治制度演变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5)通过对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历史,明晰中国封建王朝的发展兴衰,培养学生正确的分析能力。2、过程与方法:(1)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57、2)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 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3)引导学生运用图表法加强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形成本课的知识框架与结构。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做出过自己的贡献。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的演变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课标解读: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两汉时期

58、“汉承秦制”,汉初实行三公九卿制,后来三公权力逐渐被内廷的尚书台所取代;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三省六部制取代了三公九卿制;宋元时期,基本形成中书省主政,枢密院主军事的局面,北宋又设参知政事、三司使分割宰相权力。2、(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成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2)君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的矛盾贯穿始终(封建社会的两对基本矛盾)(3)在中央政权中,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4)中央和地方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地方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牢牢控制着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教学过程及要点:导入新课:秦始皇统

59、一中国后,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和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即皇帝制、中央官制和郡县制,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秦始皇首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为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选择了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西汉王朝建立后,刘邦承袭了秦始皇所开创的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通过综合概述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汉承秦制”。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袭秦朝,但又有所变化。总体趋势:中央对地方管理加强(1)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势力逐渐强大,威胁中央集权【备课资料】汉代的郡国并行制汉承袭了秦朝的郡县制。

60、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行郡县制。史记秦始皇本纪云:“二十六年秦初并天下今海内赖宗庙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后又在今河套地区建九原郡,在两广地区设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共四十郡。郡下设县,汉书百官公卿表“县大率方百里,其民稠则减,稀则旷,乡、亭亦如之,皆秦制也。”郡的最高行政长官为郡守。秦统一全国后,各郡均设守以掌其民。汉书百官公卿表曰:“郡守,秦官,掌治其郡,秩二千石。”县的最高行政长官是县令、长。汉书百官公卿表:“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县制在秦代以基本定型,并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两千年来一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