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通史资料:先秦时期用_第1页
中国古代史通史资料:先秦时期用_第2页
中国古代史通史资料:先秦时期用_第3页
中国古代史通史资料:先秦时期用_第4页
中国古代史通史资料:先秦时期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提纲第一讲【先秦时期】第一课时一、夏商西周: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夏朝存在约前21世纪-前16世纪;商存在于约 BC1600-BC1046西周存在于 BC1046-BC771阶段特征1、政治:早期国家产生并初步完善;由部落联盟向方国联盟演进。以血缘为纽 带的早期政治制度(宗法分封制)确立,但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 中。奴隶制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步完善。2、经济:夏商周被成为“青铜时代”,盛行井田制(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农业 生产以奴隶集体劳动为主;实行“工商食官”制度,工商业基本为官府所垄断。3、文化:商朝的以神为本;西周以人为本,春秋战国形成了以民为本的思想。

2、西周的礼乐文化对后世的儒家学说和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核心主干知识政治【夏商政治制度】1、夏朝(1) “家天下”制度的确立:夏朝国君禹死后,禹的儿子启继承禹的地位。政治 权力由“传贤”演变为 “传子”,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制度由此开始, 国家成为帝王的私产,王权在一姓中世袭,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2)中央官制:王下有“三正”和“六事之人”。三正主管政事,六事之人经常 在王左右,有戎事时候,可以代王统率军队。(3)地方官制:夏王统治下,任然存在许多部落。这些部落首领大多称“伯”。伯是一方之长,有相对的独立性。2、商朝政治制度(1)商朝实行内服和外服管理制度。内服是王畿,即商

3、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 服则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商王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支配内服和外服的实际权利。(2)中央官制(内服官):分内廷官和外廷官,内廷官负责商王私人事务,外廷 官负责处理国家事务。(3)地方行政制度(外服官):实行分封制,地方由诸侯统治(称方国),多由 商王诸妻、诸子、功臣以及臣服于商的部族首领担任。地方诸侯有侯、伯、男、 甸不同称号。地方诸侯对商王承担一定的义务, 平时为商王守边,有戎事听调随 征,同时还有为王室服役、进贡。(4)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5)商王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甲骨刻辞)进行决策,神权与王权的 密切结合。【西周政治制度】

4、1、中火官制:设三公和太宰,下设六卿、五官,分管国家事务。2、地方行政制度:分封制。(1)概况:周朝实行分封制,王畿周围属于周天子直辖,其他地区分封给周天 子的亲族(子弟)、功臣、臣服的前朝诸侯以及蛮荒地区的地方首领。(2)目的:巩固扩大周朝的统治。(3)演变:盛行于夏商周,以西周为典型。秦朝废除,以后王朝屡有存废,如 西汉、明朝等。(4)内容:分封对象:主要封国:鲁(周公封地)、齐、燕(东北最远的姬姓)、宋(商朝贵族微 子封地)、晋等。诸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5)影响:利:扩大了周朝的统治疆域;王权较夏商更为集中,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 走向严密,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巩固西周王朝;推动了周

5、文化的传播和 发展,有利于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和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弊:诸侯在封国内有很大独立性,随着实力的变化和宗法关系的疏远,诸 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 从而使周天子权威逐渐削弱,导致分封制 瓦解;后世一些朝代(如汉、明),实行与中央集权并行的封国制,往往导致地 方割据,社会动荡。(6)瓦解:周天子地位下降;大国兼并小国、小宗取代大宗、卿大夫夺位时有 发生;诸侯称王等同于周天子。3、宗法制(1)含义:(2)目的:(3)内容(4)特点: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家国同构。(5)宗法制的作用:重家庭建设,尊老爱幼,有利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但重家庭

6、本位,重人 情关系,分远近尊卑,违背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4、选官制度-世官制(世卿世禄制)(1)时间:西周实行,以分封制、宗法制为制度基础。春秋战国时期受到军功 爵制冲击而瓦解。(2)特点: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权位,是贵族 政治的体现,不利于人才选拔。5、礼乐制度。周朝通过礼乐制度来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要求贵族在衣、食、 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贵贱长幼之间要有明显的差别。如 :就连如 何称呼“死”,不同等级的贵族也不一样:天子-驾崩;诸侯-薨;卿大夫-卒; 士-不禄;平民、奴隶-去世。【春秋战国】中央集权的萌芽春秋前期:诸侯设县,中央集权萌芽春秋后期:诸侯

7、设郡,郡县无统辖关系战国时期:三晋建立郡统县的郡县制【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神权与王权结合。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同时,以血缘关系纽带的“家国同构”社会结构形成。(家国同构,家庭、家族、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父为家君,君为国父”,父家长在家庭内部至尊,在国内,君王地位权力至大)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经济【夏商周农业】1、土地制度:井田制。(1)商代出现,西周全面推广。(2) 土地所有制形式:周王把土地层层分封给诸侯,诸侯将受封土地分赐给卿 大夫,卿大夫再分赐给其子弟和臣属。 各级受封贵族对土地只有使用权, 没有所 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卖让和买

8、卖。受封者还要向国王承担义务,交纳贡 赋。在贵族受封的土地上,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土地被划分“井”字方块,形 成井字,称为井田。(3)性质:国有制度下的土地私有制(国王代表整个奴隶阶级占有全国所有土 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然后分配给大小奴隶主使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奴 隶和庶民则完全被排除在外,因此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实质上也是一种土地私 有制)。(4)瓦解原因:根本原因: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水平提高;直接原因:各国的税制改革-承认土地私有合法。2、耕作方式:刀耕火种,金石并用,千耦其耘,后世的农作物多以具备【更冏周手工业】1、官营手工业-工商食官制度:商周时期的实行官营工商业

9、制度, 手工业和商 贾都是官府的奴仆。到春秋战国,随着民营和家庭手工业的出现,工商食官制度 逐步瓦解。(1)概况:夏朝的二里头遗址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官营手工业作坊。 西周时期, 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管理,工匠集中在官府设立的作坊内,职业世袭,时代为官府 劳作。(2)特点:政府统一管理;规模经营,分工明确;原料由官府提供,不计成本, 产品不进入市场。2、成就(1)冶金业: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先进,被成为“青铜时代”,青铜器主要用 于祭祀和军事,是“礼”制的象征,政治功能明显。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2)纺织业:商代专设官员指导蚕桑生产,甲骨文有祭祀蚕神的记载;周礼中有“妇功”和“国有六职”的记载

10、。(3)制瓷业:商代出现了原始瓷器 。(4)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夏商周商业】1、商:商朝人以经商著称,甲骨卜辞表明商朝商业初步发展;贝币。2、西周:流通骨贝和铜贝等货币。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将商人集中起来,设官 统一管理,为政府服务。思想文化【科技】1、历法:夏朝时的历法更小正,商朝改为“殷历”。2、数学:商朝在世界上最早出现十进位制。3、天文:商朝有日食、月食和新星的记载。【文字】商代的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 商周时期还还有刻在青铜器上的“金 文”。【教育】商、西周: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教育春秋战国:私学兴起,学在官府被打破第二课时二、春秋战国:(BC771-BC221阶段特征1、政治:

11、诸侯争霸和各诸侯国的变法打破了旧的统治秩序。 贵族政治逐渐瓦解, 新的中央官僚机构开始形成;分封制逐渐崩溃,郡县开始出现,中央集权初现雏 形;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加强2、经济:铁器和牛耕的推广推动了井田制的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以小 农经济为主体的、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3、思想:思想繁荣,百家争鸣;各学派立足社会现实,著书立说为重建社会秩 序提出各不相同的救世方案,推动了春秋战国的社会转型;同时,也奠定了中国 传统文化的的基本精神。核心主干知识政治【大动荡、大变革时代】1、诸侯争霸,社会动荡。春秋战国,诸侯国之间相互兼并,战争不断。2、分封制崩溃,王权体制面临挑战(1)表现

12、:西周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逐渐演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 出”。诸侯不受制于天子,反而制约天子。春秋初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再演变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甚至“陪 臣执国命”。卿大夫不受制于诸侯反而制约诸侯。(2)原因:平王东迁后周王室政治经济实力衰落, 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不再定 期向天子纳贡、述职,周王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成为诸侯的附庸。大诸侯国在争霸战争中消耗了实力, 逐渐衰微;诸侯国中卿大夫强宗崛起 并夺取政权。(3)影响:卿大夫专权以及夺取政权后,需要采用新的统治模式,客观上使国 家政权逐渐由分散趋于集中,血缘关系的纽带进一步松弛,从而为战国社会政治 新局面的到来准备了

13、条件。【各国变法运动兴起】1、时代背景(1)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经济上: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的得到极大的提高; 井田制瓦 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政治上:诸侯争霸瓦解了原有的宗法统治秩序;随着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实力增强, 不断要求获得政治权力,主张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各国先后出现了一系列变法。 思想上:儒法道墨等学派兴起,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中国历史上的第 一次思想解放高潮,有力的推动了当时的社会改革和文化发展。(2)富国强兵的需要2、概况(1)春秋,齐国管仲改革(BC685-BC645:改革赋税制度,“相地而衰征”,承 认了土地私有化;整顿和

14、发展军备;发展工商业。(2)春秋,鲁国实行初税亩(BC594 ,公开承认土地私有。(3)战国时,魏国李悝改革(BC445-BC396: “尽地力之教”,利用土地增加收 入;“废沟洲”,破坏了井田制;推行“平汆法”,平抑物价,保护小农经;制定“法经”,加强法制和强化国家职能;“选贤任能,赏罚分明”,改善吏治,削弱 贵族特权。(4)战国时,楚国吴起变法(BC386-381):奖励军功,重用有才能的人;赏罚分 明,裁撤冗员,严格吏治,严禁私门请托;限制贵族权力,改变世袭分封,三代 以后回收爵禄;强令贵族迁居,变相没收其土地。(5)商鞅变法(BC356进行第一次变法;BC350进行第二次变法)内容a、

15、加强集权的政治改革:废分封,行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严格什五户籍制度,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一什。(将什伍作为基层行政单位,建立严密 的户籍制度,加强了国家队基层社会的治理);实行连坐法,什伍之内相互有告 奸、举盗的责任,有犯法不告的,同罪连坐。b、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废止“田里不鬻”,准许民间买卖土地。(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以土地多少承担赋税,推动了封建经济发 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有利于稳定财政收入,增强经济实力);统一度量衡 (方便赋税征收,客观上便利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有利于消除地方割 据势力)。c、军事改革: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以军功爵制取代

16、世袭制,推动了 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军功地主逐渐成为秦的统治支柱;壮大了军事力量, 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d、改革旧俗:塞私门之请(整顿吏治,有利于防止腐败产生);推行分异令, 禁止父子兄弟共居,推行家有二男则分户的“分异令” (刺激小农户数量的增加 及生产积极性的提高)e、文化高压:焚诗书而明法令。(烧毁宣言儒家思想、不符合地主阶级利益 的诗书,旨在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实行文化高压政策,压制人们思想,不利于 思想文化发展。)影响a、积极性:变法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 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对秦国乃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 了重要作用。b、消

17、极性:变法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剥削和压迫;变法对伦理道德的蔑视,导致了社会风气的败坏,使政权失去社会道德的支撑;商鞅迷信 刑罚、用法过峻的做法,片面扩大了暴力的作用,成为古代暴政思想的滥觞;开 创的重农抑商政策,客观上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国家政治体制逐渐确立】1、君主集权不断强化。2、中央官僚机构出现:(1)统治集团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贵族世袭制被打破,军功地主集团崛起。(2)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运动,剥夺了旧贵族的特权,建立了以丞相和将军为首的中央集权的官僚机构;又建立了俸禄、官吏选拔、“上计”制度等配套制度,为集权政治的巩固和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有效保障。3、郡县制逐

18、步确立:春秋出现,战国时各国普遍推行郡县制,是中国地方行政 制度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4、选官制度:从世卿世禄到赐爵制(任官制)。由按照等级时代沿袭官制和爵位 到按照才能大小或功劳高低选任官吏(赐爵)。(典型:商鞅变法实行军功爵制, 宗室贵族没有军功不能获得爵位和贵族身份)经济【农业】1、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出现(1)出现: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成为中国古代农业最主要的耕种方式。(2)影响:促进农业生产力的飞跃,提高了粮食产量;推动了土地的开垦,私 田不断扩大,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所有制变化);新兴地主阶级开始崛起(阶 级关系变化);推动了社会变革。2、生产关系的变革,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成为中

19、国古代最主要的土地所有制形 式。(1)具体形式:地主土地所有制(主导);农民土地所有制等。(2)特点:地主占有大量土地,通过地租的方式剥削农民,农民在土地上艰辛 劳动,只能获得耕作收获的很少一部分,土地高度集中。3、经营方式的变革,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形成。(1)内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2)地位:长期处于中国经济的主导地位,最重要的经营方式;(3)特点:自给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具有封闭性,但多余产品投放 市场,并非完全封闭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为主;脆弱性: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差(4

20、)影响:经济:促进了古代农业发展,但也制约了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同时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进一步的革命性的发展。 政治:成为中央集权和地方 割据的经济基础;文化:是诸子百家等思想的经济基础,也是农民平均主义思想的基础;风俗: 古代风俗习惯打上了深刻的小农经济的烙印;外交:闭关锁国的经济基础。【手工业的发展】1、经营形态(1)家庭手工业开始形成。特点:手工业与农业结合,男耕女织;产品多供自 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很少进入市场。影响:对稳定小农经济起了一定的作用,但 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的发展。(2)私营手工业开始出现。手工业者(工)与商、士、农并称“四民”。特点,生产的产品面向市场。2、成就(1

21、)春秋晚期,中国冶炼生铁和块炼铁技术出现,开始使用木炭做燃料。(2)战国时期,炼钢和淬火工艺有所发展。【商业的发展】1、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出现私人巨商和商业中心。2、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四民”之一。3、有的城市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金属铸币大量增加。【经济政策一一重农抑商】1、时间:(1)起源:商鞅变法明确规定重农抑商的原则(法家的奖励耕战思想)。中国古 代历朝大都执行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王朝的基本经济政策。(2)消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不得不逐渐放弃这一落后的政策。2、概念:强调要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3、原因:(1)

22、经济原因: 自然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商业能够获得比农业更大的利益,诱使农耕者弃农经商,对封建统治不利。(2)政治原因: 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治的需要。重农有利于安定人心,(民众致力于农耕,则朴实而易于驱使,谨慎而遵从国法,积累私产而不愿流徙) 这有利于保障国家安全,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君主地位。 商人经济实力强大, 会以财力干扰政治,同朝廷抗衡。(3)思想因素:法家重农抑商思想。儒家仁政和重义轻利思想。4、重农表现:社会地位重农:农民地位比较高。政策重农:奖励耕织,轻 徭薄赋,兴修水利。5、影响:(1)有利于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和政局的稳定。(2)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

23、的萌芽也长期得不到 正常发育。思想文化【百家争鸣的背景】1、经济:铁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显著提高,社会经济发展;2、政治:周天子衰微,诸侯争霸,为争霸战争和兼并战争的需要,各国诸侯礼贤下士,重视人才;3、文化: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出现,人才辈出;4、阶级:土阶层的活跃和崛起,受到统治者的重用。【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春秋末期,开创儒学。(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从而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礼乐文明的社会。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持敬而远之的态度。(2)文化教育: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注重人的全面发展。(3)影响:开创了

24、私人讲学之风;开创了儒家学派;修编六经-诗、书、 礼、乐、易、春秋;儒家思想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2、孟子:战国时期儒家代表。(1)提倡性善论,认为人的善性表现为仁、义、礼、智。(2)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进而提出“民贵君轻”的 民本思想。(仁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政治上,民贵君轻;经济上,民有恒产, 勿夺农时;思想上,注重道德教化)3、荀子:战国末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1)在天人关系上,他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 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唯物主义)(2)政治:对儒家关于“礼”的思想进行了深入讨论。他认为,学习

25、的最高目 标是把握“礼”。主张礼法并用。(3)提出“性恶论”,认为人生来本性是恶的,强调用礼乐规范人们的行为, 礼法并用,使人向善。(4)看到人民的巨大力量,提出“载舟覆舟”的著名论断。【老庄之学】1、道家学派的基本特点(1)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2)以因循自然的“无为” “逍遥”为处事方法。2、老子思想(1)哲学方面: “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事物具有向相反 的方面转化的规律(无条件),蕴含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看问题要有两面性)(2)方法论:以柔克刚,以弱胜强(3)政治方面: 主张“无为而治”,回到“小国寡民”时代。3、庄子的思想(1) “道”是最高准则,宣传天道与自然

26、无为(2)庄子认为,“道”无所不在,没有界限与差别。提出“齐物论”4、老庄思想的影响:老庄崇尚自然,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法家思想】代表人物活动及主张特点及影响李悝推行“尽地力之教”,提高农业产量,从而增 加国家田租收入;创立“平汆法”,好年成由 国家以平价购进粮食,坏年成则以平价出售; 进一步推行按军功授田宅的制度。特点:奖励耕战, 实行严刑峻法;加 强君主集权;主张 义革。影响:法家的理论 对中国专制主义政 治体制的建立乃至 秦始皇纭-全国, 都起了很大的作 用。汉代以来法治 思想被吸收到儒学 体系中,成为维护 专制政权的工具。商鞅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根据军功制定尊卑爵秩 的等级;废除井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和买 卖;为保证国家的财源和兵源,禁止父子兄 弟同家共财;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编 户制,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互相连坐告奸, 以加强中央集权;燔诗书,明法令,禁止游 学游仕,想做官就要学习律令,以更为师。韩非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他提出了 7、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 备变的主张。【墨家的主张】1、特点:(1)学术团体以纪律严密著称。(2)提倡刻苦简朴的精神,具有苦干和自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