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四诊切概述_第1页
中医四诊切概述_第2页
中医四诊切概述_第3页
中医四诊切概述_第4页
中医四诊切概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文档 中医四诊切概述 切诊是指。 2.切脉的方法;切脉时让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伸出手臂置于心脏近于同一水平,手掌向上,前臂放平,以使血流通顺。 切成人脉,以三指定位,先用中指按在高骨(桡骨茎突)部位的桡动脉定关,连续以食指在关前(远心端)定寸,然后用无名指在关后(近心端)定尺三指应呈弓形斜按在同一水平,以指腹按触脉体。三指的疏密应以病人的高矮适当调整,如患者身体较高,医生三指排列可松一些,而病人身体较矮,则三指排列可紧一些,同时要三指排列整齐,否则影响脉形的精确性。 小儿寸口部位狭小,不能容纳三指,可用一指(拇指)定关法,而不细分三部。三岁以下的小儿,可用望指纹代替切脉。 切脉时运用三

2、种指力,开头轻度用力,在皮肤为浮取,名为举;然后中等度用力,在肌肉为中取,名为寻;再重度用力,在筋骨为沉取,名为按。依据临床需要,可用举、寻、按或相反的挨次反复触按,也可分部以一指直按的方法体会。 寸、关、尺三部,每部有浮、中、沉三候,称为三部九候。 3.寸口脉分候脏腑状况:寸口脉的不同部位,反映不同部位,反映不同脏腑的功能状况,以寸关尺分候相应的脏腑,这是前人的阅历,在诊病时有肯定的参考意义,但在临诊时仍需全盘考虑。 4.切脉应留意的事项:医者须全神贯注,认真按触,反复细心体验,防止主观臆测粗枝大叶,时间也不能过于短促(每次诊脉时间不应少于50秒)。 留意内外因素对脉象的影响:如小儿脉较成人

3、脉软而数,妇女数较男子脉细弱而略数,胖人脉较瘦人脉沉。夏天脉较洪大,冬天脉较沉小。猛烈运动后脉洪数,酒后脉数,精神刺激和某些药物也可引起脉象的临时变化。 有些人因桡动脉解剖位置的差异,脉不见于寸口部而于拇指腕侧处,称为反关脉,从尺部斜向手背,称为斜飞脉。 5.正常脉象:健康人的脉象称为正常脉象。一般是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强不弱,不快不慢,匀称和缓,节律整齐,又称为平脉或缓脉。平脉至数清晰,一息(即一呼一吸)之间四至五次;相当于7280次,节律、强弱全都。脉象受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生理的或临时的变化,也属正常。如年龄越小,脉跳越快,婴儿脉急数,每分钟120140次,五、六岁儿童常为一息六至,

4、每分钟90110次,青壮年体强,脉多有力,年老人体弱,脉来较弱,成年人女性较成年男性脉细弱而略快,瘦人脉较浮,胖人脉多沉,重体力劳动,猛烈运动长途步行,饮酒饱餐,心情感动,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则脉较弱。 6.特别脉象与临床意义:在祖国医学有关脉学的专著中所记载的病脉有28种,然而依据脉位、脉率、脉力、脉形、脉流的流利度及节律等划分的脉象往往是混合构成,有些病脉是两个以上单一脉复合组成的脉。现将临床常见的14种脉象及其临床意义分述如下:(1)浮脉脉搏呈现部位浅。轻取即得,重按反觉稍减。此脉多属外感表证,表明病位在表,浮紧为表寒,浮数为表热,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常见于伤风、感冒及多种传

5、染病的初期。但也有久病体虚或阴虚阳无所依,浮阳外越而呈现浮而无力的虚脉。 (2)沉脉(附伏脉) 脉搏显现部位深。轻取不显,重按始得。此脉主里证,沉而有力为里实,沉而无力为里虚,沉迟为里寒,沉数为里热,沉涩为气滞血瘀,常见于水肿、腹痛,久病及多种虚弱性疾病。 伏脉:比沉脉显现部位更深,重按推筋着骨始得。为邪气内闭或猛烈痛苦或厥证。 (3)迟脉脉搏次数少,一息不足四至(每分钟脉搏少于60次),主寒证,迟而有力为冷积(阳虚阴盛),迟而无力为虚寒证,常见于心气虚弱等病证。 (4)数脉(附疾脉) 脉膊次数多,一息六至以上(每分钟脉搏多于90次)。主热证,浮数为表热,沉数为里热,洪数为实热,细数为虚热,弦

6、数多为肝火旺,常见于热性病或甲状腺机能亢进,数而无力也可见于气虚证。 疾脉:一息七、八至(每分钟120次左右),多属阳气极盛,阴气欲竭,或元气将脱的重证。 (5)滑脉脉来流利圆滑,如盘滚珠,多属邪盛,痰食内滞。气血充盛的正常人有时可见此脉,妇女妊娠时多见此脉,病脉则多见于痰饮、食滞、瘀血、实热,如各种炎症,消化不良,实证闭经、恶性肿瘤等。 (6)涩脉脉来涩滞不畅,如刀刮竹,多属精亏、血少、气滞、血瘀,常见于贫血、失血、产后及血瘀等疾患。 (7)弦脉脉挺直而长,如按弓弦,有劲有弹力,脉管的硬度大。主气郁,肝胆病证及痛证。常见于外感少阳证,肝病,胆病,高血压病,动脉硬化及各种痛苦病证。 (8)紧脉

7、脉来绷急,应指有力,如绳索绞转,脉的张力大,脉跳有力。主寒证,痛证及宿食。见于外感风寒、剧痛等。 (9)缓脉一息四至,不快不慢,不强不弱,脉来和缓,脉的硬度、张力适中,是有胃气的正常脉象,见于健康人。病脉则见于气机为湿所困之湿证,或病后复元。 (10)洪脉(附大脉) 脉形洪大,脉来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脉形宽,波动大。主热证,阳热亢盛。常见于高热病人。 大脉:脉形大而无来盛去衰之势,多是病势进展之象,所谓大则病进(大而有力),也主正虚(大而无力)。 (11)细脉(小脉) 脉形细如线,脉形窄,波动小。主虚证(气虚血少)。常见于诸虚劳损,慢性病患者。 小脉也即细脉,主病与细脉同。 (12)促脉脉来

8、急数,时而一止,止无定数,即脉搏快有不规章的间歇。为阳盛热实,或气血痰食停滞,见于气血痰食瘀滞,肿痛,诸实热证。脉细促而无力,多为虚脱之象。 (13)结脉脉来缓慢,时见一止,止无定数,即脉搏慢而不规章的间歇,为阴盛寒积或气血瘀滞,见于气滞血瘀,痰结食积,症积、疝痛等。结而无力为气血虚衰,见于虚劳久病及各类心脏病所致的心律不齐。 (14)代脉脉来歇止,止有定数,不能自还,良久复动,即有规律的间歇,脉搏动到肯定至数歇止一次,歇止时间较长,为脏气衰微之征象,可见于心律失常的二联律,三联律等。 7.相兼脉与主病:引起疾病的缘由是多方面的,疾病的表现和变化是错综简单的,因此临床常见的脉象,常是反映疾病多

9、个方面的相兼脉。 相兼脉又称复合脉,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单一脉象的综合表现。只要不是完全相反的两种或几种单一脉,都可能同时消失而成为相兼脉,如浮紧、浮数、沉迟、沉细数等,其临床意义一般是组成相兼脉的各单一脉主病的总合,如浮紧脉主表寒证;浮数脉主表热证、沉迟脉主里寒证;沉细数脉主里虚热证等等。 脉象的描记:以脉搏描记器描出脉搏波曲线,可分为波辐、主波、升枝、降枝、切迹及重波等。由于描记仪器的性能不同,测量参数的标准不同,结果不太统一,但据现在描出的浮脉、沉脉、迟脉、数脉、洪脉、弦脉、滑脉、涩脉、细脉、大脉、紧脉等不同脉象各有其不同的特点,与切脉所得基本全都。如浮脉是在不施加压力的状况下,可描得明显的

10、曲线,而施加外压(相当于切脉重按)时,脉波反而减低;沉脉则相反,不加外压时描不出波形,要加相当的外压才能描出波形曲线;洪脉曲线是波幅特殊高,主波陡直上升,很快下降,相当于切脉时的来盛去衰;弦脉曲线在主波上升后,连续一个短时间开头下降,故主波顶点是平坦的;相当于切脉时如按弓弦;数脉与迟脉是脉搏的速率转变,描记所得与切脉是完全全都的;滑脉曲线上升与下降均快速,重搏波明显,显得来往流利如珠;细脉波幅低,上升与下降斜率均较小;涩脉波形的上升与下降均较细脉更缓慢,脉峰及下降支均见细小切迹,切脉时感到不流利。 脉象产生的原理:在这方面的讨论上也积累了一些资料。脉象的变化是有其广泛的病理、生理基础,其变化与

11、心血管功能及神经体液调整系统有着亲密的关系。 脉象是由脉搏的速率、节律、强度、位置和形态等组成,与心搏排出量、心瓣膜功能、血压的凹凸、血管内血液的质和量以末稍血管的功能状态等有关。 浮脉的形成可能是心搏排血量削减(或正常),四周血管收缩,血管弹性阻力增加有关,在心电图上可见电压降低。 迟脉在心电图上可见窦性心动过缓,可由于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房室传导阻滞,房室结性心律等引起。 数脉在心电图上可见窦性心动过速,可由于感染等因素,致血压下降,引起窦性心动过速,或由于心肌兴奋性增加,心肌力气减弱,而致心搏代偿性增加。 虚脉多为心搏排出量削减,血管弹性阻力降低,血压降低所形成。 实脉的形成与心排出量和

12、血管弹性阻力增加有关,其脉压正常。 滑脉心排血量正常或稍高,血管弹性阻力正常或削减,血液变稀,血流量增加,因而血流畅通,在血管上显示出波浪形经过。 涩脉可能与迷走神经兴奋、心率减慢、心搏排血量削减,四周血管收缩等因素有关。 洪脉可能与心排血量增加,四周血管扩张、收缩压高、舒张压低,脉压大,血流速度增快等有关。 细脉可能与心功能下降,心排血量削减,四周血管收缩,血管弹性阻力增加,脉压小等因素有关。 濡脉可能与心排血量削减,血管弹性阻力不高有关。 弦脉的形成可能与动脉壁弹性差或动脉硬化,血管平滑肌收缩,血管壁增厚,舒张时血管直径较小致血管阻力增加,动脉紧急力高及血压增高等因素有关,痛苦及肝病时消失

13、弦脉可能为神经体液的变化对血管功能影响的结果,其形成因素比较简单。 紧脉可能与心排血量增高,四周血管收缩,动脉紧急度增高等因素有关。 促脉或为心房纤颤,或有心动过速伴期前收缩。 结脉在心电图上表现为各种期前收缩、逸搏、停搏及房颤等。 代脉见于期前收缩或二度房室传导阻滞所致的二联律、三联律。 促、结、代脉均为脉律不整,主要是心脏本身的病变所形成,某些药物如洋地黄中毒等也可引起结、代脉。 (二)触诊触诊是医生用于对病人肌肤、四肢、胸腹等病变部位进行触摸按压,辨别其温、凉、润、燥、软、硬、肿胀、包块及病人对按压的反应,如痛苦、喜按、柜按等,以推断疾病的部位和性质。 1.皮肤触诊:辨别温凉润燥及肿胀等

14、。 皮肤的温凉,一般可以反映体温的凹凸,但需留意热邪内闭时胸腹灼热而四肢额部不甚热,甚至皮肤欠温,皮肤的润燥,可以反映有汗、无汁和津液是否耗伤,如皮肤潮湿,多属津液未伤,皮肤干燥而皱缩,是伤津脱液,气阴大伤,久病皮肤非常干燥,触之刺手,称为肌肤甲错,为阴血不足瘀血内结。皮肤按之凹陷成坑,不能即起的是水肿,皮肤臃肿,按之应手而起者,为气肿,虚胖。 2.四肢触诊:四肢欠温是阳虚的一种表现,四肢厥冷,是亡阳或热邪内闭,身发热而指尖独冷,可能是亡阳虚脱或热闭痉厥的先兆,手足心热是阴虚发热的一种表现,此外,四肢触诊还应留意检查四肢的瘫痪或强直。 3.胸部触诊:诊虚里,可辨疾病的轻重。虚里的跳动(即心尖搏

15、动),在胸部左乳下第四、五肋间,内藏心脏,为诸脉之本。凡按之应手,动而不紧,不缓不急,是宗气积于胸中,为无病之征。其动微而不显的,为宗气内虚。若动而应衣,为宗气外泄之象。若动甚仅是一时性的,不久即复原,则多见于惊恐或大醉后。正常状况下胖人跳动较弱,瘦人跳动较强,不表示病态。 按心下,即按胸骨以下的部分的软硬压痛与否,心下按之硬而痛的,是结胸,属实;按之濡软而不痛的,多是痞证,属虚。 4.腹部触诊:辨病变的部位、腹痛及症瘕积聚的性质。 病变在脘腹(中上腹)属胃、在两胁下(左右侧腹)属肝胆,在脐四周属胃或大小肠,在小腹属肝、膀胱或肾。 按压后痛苦减轻的(喜按),多属虚痛,按压后痛苦加剧的(拒按),多属实痛、热痛。 腹部有块物,按之软,甚至能散的,称之为瘕或聚,多属气滞,部位固定,按之较坚,不能消逝的称为瘕积,多属瘀血、痰、水等实邪结聚而成。 5.按俞穴:脏腑病变可以在相应的体表穴位消失反应,通过在经络俞穴上进行触诊,发觉结节、条索状物、痛点或反应过敏点,可以作为某些疾病的帮助诊断。如肝炎病人在期门和肝俞穴有压痛;胆囊疾病的患者在胆俞穴有压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患者在足三里穴有压痛,急性阑尾炎的患者在阑尾穴(足三里下一寸)有明显压痛等等。 小结望、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