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导入 孟母三迁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美好畅想也曾引导着我们对理想对未来的建设。今天,让我再度走近孟子,学习这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古典雅致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2.把握孟子的“四端”说。3.梳理本文的说理思路,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孟子
2、的主要思想:1.民本思想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2.仁政学说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走进作者:了解孟子走进作者:了解孟子3.性善论“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
3、中是一个中心环节。他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尽心上)孟子的主要思想:1.民本思想2.仁政学说3.性善论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
4、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就像我们的教科书一样。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这部书的理论,不但纯粹宏博,文章也极雄健优美。(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孟子是记录孟轲言行的一部著作,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篇目有:(一)梁惠王上、下,(二)公孙丑上、下,(三)滕文公上、下,(四)离娄上、下,(五)万章上、下,(六)告子上、下,(七)尽心上、下。关于孟子
5、 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封建制已经在各国确立。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互相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割据混战的局面已成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在尖锐激烈的社会变革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下,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都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张。孟子也针对社会现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便是其中的一篇。历史背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选自孟子公孙丑上“不忍人之心”,指怜爱别人的心,也就是善良、慈爱的心。“忍人”,狠心对待别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的观点,即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善良、慈爱的心。题目释义文意疏通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
6、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有怜爱别人的心,于是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爱别人的心实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 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转动东西一样容易了。狠心对待别人于是,就用运转,转动(于)掌上状语后置句施行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译文: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的原因,(是)如果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了,都有惊骇恐惧,哀痛怜悯(别人的不幸)的心;这不是因为要想和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
7、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这样(产生这种恐惧同情心理)。 突然惊骇,恐惧同“纳”,结交求取厌恶这样状语后置句哀痛,怜悯表因果,因为所以:(1)用来的;(2)表因果,的原因假使,如果状语后置非也,表否定判断,不是同乡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译文: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 谦逊,推让判断句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之:补充音节,无实义指事理的对与错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
8、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译文: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萌芽,发端取独这就像判断句四肢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译文: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表转折名作动,
9、伤害通“燃”流通,指泉水涌出如果安定侍奉宾语前置一切,所有在自身分析研讨1、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孟子怎样的哲学思想?本文认为人生下来就有“不忍人之心”,就是不忍害人,也不能见他人受害的本心。这是孟子“性善论”哲学思想的体现。2、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首先以性善为前提推导政治,从先王有“不忍人之心”即仁心,推导出他施行仁政的根源。然后以“乍见孺子将入于井”作为例证,说明普通人也有“不忍人之心”,在此基础上得出“没有四心就不是人”的推断。接下来指出了“四心”与“四端”的关系。最后得出“人贵在懂得扩充四端”的结论。3、研读选文,分析理解选文的思想观点、论证思路。这段
10、选文运用“性善论”理论,证明了实行仁政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文章一开头就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性善论观点,推论出“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的论点。第二步,孟子返回来证明人性本善。他运用普通而非常有说服力的例子证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并运用排比句式从正反两方面强调四端的重要性,得出“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的结论。第三步,孟子运用比喻论证的手法论证对“四端”要“扩而充之”,使“四端”发扬光大。这就和开头相呼应,成功地完成了“人性善仁政应行,可行、必行”的论证。4、本文中孟子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或者说是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引出中心论点的。首先,运用了层进式的手法来引出中心论点。
11、先提出一个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种“不忍人之心”就是“恻隐之心”,既然人皆有“恻隐之心”,那么,就会有“羞恶之心”,因此也就会有“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因而也就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了。这里运用的都是直接推理的逻辑手法,层层推进,一步步逼近中心论点,这种运用层进式手法引出中心论点的手法是理性极强的一种手法,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其次,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来引出中心论点。从大的方面来讲,先从正面立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接着从反面推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然后再把“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归为“仁义
12、礼智”四端,最后引出所要论说的中心。正反对比,辩证有力。5、文章在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一观点时运用了“例证法”和“正反对比法”,展开了全面而深刻的论证,其作用是什么?你从孟子所运用的“例证法”的论证中能得到怎样的启示?作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个观点是直接推理出中心论点的十分重要的理论基础,它就像是为了求证一个几何命题而精心设定的一个坐标点,如果这个坐标点不存在,那么有待求证的命题,就不存在;同理,如果“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个直接推理出中心论点的重要理论基础站不住脚,那么本文的中心论点也就站不住脚。启示:运用“例证法”论证观点时,举例要全面,绝不能使用“孤证”。而“孤证”现象在我们的
13、作文中却是屡见不鲜的。6、在孟子看来,作为“人”,我们每个人都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发端,那么,我们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是不是就具备了“仁义礼智”这四种品德了呢?不是。“仁义礼智”四种发端并不等于“仁义礼智”,只是说我们具备了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的潜能。7、孟子疾恶如仇,有一股浩然正气,但又有着菩萨心肠,文章是怎样体现孟子的这一性格特点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章,从开头到“非恶其身而然也”是慈母口吻;接下来,从“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到“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则是严父口吻;“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14、;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既是严父口吻,又是慈母口吻。体会到这一层,才能更好地体会到孟子的热心肠。观点争鸣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体现了他的“性善论”思想,即主张人性向善,重视道德修养的自觉性;而儒家的另外一位代表人物荀子,却提出了“性恶论”,即主张人性本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你认为哪种说法更有利于道德的发展呢?观点一:孟子的“性善论”是从正面激励人奋发向上、自觉向善的,因而更有利于道德的发展。孟子把道德观念、道德理性看作人的本性,强调了人性本善;在主体的道德修养中,孟子又强调了“为仁由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个人扬善弃恶、积极向上,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观点争鸣观点二:荀子的“性恶论”强调借助礼仪规范来加强人的道德修养,重视利用客观条件进行教育和学习,更具有可操作性,因而更有利于道德的发展。荀子认为,人的本性存在粗陋之处,所以要加强后天的学习和改造,从而造就完善的人格。观点三:二者各有长短,二者互补更利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共同所有房屋协议书范本
- 2025年云安全服务项目发展计划
- 二零二五年房产互换与绿色建筑认证协议
- 2025版高端房产劳动合同范本汇编
- 2025版新能源项目担保合同标准范本
- 心理健康课件下载网站
- 2025版企业环保排放达标技术服务合同
- 2025年度新型房屋建造垫资服务全面协议合同
- 二零二五版文化娱乐产业版权合作合同字体选用标准
- 二零二五年度车辆挂名责任免除合同范本
- 新能源考试题(含参考答案)
- 乡村社区后备干部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医院管理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
- 福建省厦门市2025年高一化学第二学期期末调研模拟试题含解析
- DB41∕T 610-2024 高速公路收费人员操作规范
- 风电场应急培训
- 脊髓病变患者护理查房
- 科研绘图培训课件
- 车贷中介服务及贷后管理合作协议
- 【课件】破茧 逐光-2026届新高三启航主题班会:挑战极限成就梦想(含规划指南、学法指导、心理护航)
- 2025至2030中国GPU芯片行业市场发展现状调研及竞争格局与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