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 专题5:文言文阅读【知识梳理】下学期期中专项复习_第1页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 专题5:文言文阅读【知识梳理】下学期期中专项复习_第2页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 专题5:文言文阅读【知识梳理】下学期期中专项复习_第3页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 专题5:文言文阅读【知识梳理】下学期期中专项复习_第4页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 专题5:文言文阅读【知识梳理】下学期期中专项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专题5:文言文阅读(一)断句断句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也是文言文考查的传统形式。断句的基础在于对文意的领会,而真正的基础在于平时加强对文言文的诵读,增强语感,提高能力。正确断句,需要我们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在考试大纲中,虽然没有明确将“断句”列为考点,但考试说明中,明确有“古文断句”题型,且从2014年至2019年,全国新课标卷均专门设断句题考查文言文阅读能力。从考查形式看,有两种题型:一是客观题,选取阅读材料中的几句话,给出四个断句选项,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如2019年全国新课标卷、卷、卷等;一是主观题,选自阅读材料的片段或与阅读材料有关的其他文章片

2、段,一般要求断开6至10处,如2019年浙江卷等。解题指津 1.通大意,先断易文言文断句的根本,在于对语段意义的准确理解。首先默读一至两遍(默读时,可把文本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当作主观断句题对待),在熟读文段、把握文意后,凭借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把握不准的部分,对于暂时难以确定的可以先放一放,留待最后重点斟酌。尤其是全国新课标卷文言断句材料都是从整篇文章中抽取出来的语句,断句时我们不宜仓促答题或草率选择,而应该联系与之相关的上下文,先准确理解语段的整体意思,特别是要厘清与断句材料相关的人物关系、事件背景等。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

3、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器物名、动物名等;然后再考虑有哪些人,人物间是什么关系,有什么事,有什么过程和结果等。如: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司马。(世说新语方正)句中共有四个人物“诸葛亮”“魏明帝”“晋宣王”“辛毗”;两个地名“渭滨”“关中”;一个官名“军司马”;句中动词有“次、震动、惧、战、遣、为”等;然后以动词为中心,弄清人物间的关系,了解事件的经过,这样才能准确断句。2.热点的断句五标志(1)借助名词(代词)断句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谓宾,而主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

4、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常见代词有:吾、余、予(表示“我”),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表示“他”)。这些代词如果作主语,那么它的前面就可能要断开;如果作宾语,那么它的后面也可能要断开。如: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鸿门宴)句中“关”“财物”“妇女”“此”“吾”“气”“龙虎”“五采”“此”等或是名词或是代词,位于句首或句尾,作一个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其前或后应断开。(2)察“对话”,明句读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道、白

5、、对、谓”等字眼,这些对话标志,也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此类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内容的起止。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厘清问者、答者,明辨句读。虽然在高考卷中这种例子并不多,但理解了这一点,在关键的时候还是有一定的作用的。如: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对话词“曰”在文中反复出现,并且“曰”前均有说话者,利用“曰”字可以断开三处,再结合前面所讲的依据名词和代词断句,其他也可断开。(3)抓虚词,知停顿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它们的

6、前后,往往是应该断开的地方。一些议论性语段,不像记叙性文字那样可借助具体情景去推断,因而显得棘手、难度大,但是运用虚词就会使断句变得容易。根据文言文用词习惯和规律,有人总结出了文言断句的速记口诀,如:“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是停顿。或句(。)或逗(,)看情形,各自位置要牢记。文言文中许多虚词也能为断句提供方便。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经常出现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惟、盖、故、凡、且、且夫、唯、盍、若夫、得无、何其”等词,可

7、在其前面断开;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有“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开。经常出现在句首的谦敬词、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有“窃、请、敬、吾、余、予、尔、汝(女)、彼、此”等,在其前面大多可以断开。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纵使、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若、至若、是以、继而、然则、虽、虽然、假使、若夫、至于、已而、且夫、乃夫、故、是故”等,在其前面大多可以断开。常用在句首的时间副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是时、昔者、乃今、有顷”等,可以在其前面断开。常用在句首的疑问词有“何、谁、孰、安、胡、焉、奚”等,可以在其前面断开。经常出现在句末的虚词有“乎、哉、矣

8、、也、者、耶(邪)、焉、欤、兮、耳、而已”等,可以在其后面断开。如: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本语段有句末语气词“焉”“也”各两个,一个句首语气词“夫”,五个句首关联词“于是”“以”“则”“而”“故”。本语段可根据虚词来完成断句。(4)看修辞,助断句古人写文章是非常讲究辞采的,经常使用顶真、对比、对称、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讲求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可以把这些特点作为我们断句的依据。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

9、,语势连贯。按顶真句式来考虑句读,可为我们断句提供方便。如果语段中有很多紧密相连的相同的字眼,我们就可以尝试根据顶真这一修辞手法来考虑句读。如: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愚公移山)句中多次出现两字重复,使用了顶真手法。此可以作为断句的依据。对称。古人写文章喜用整句,讲究整齐对称。如: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晏子春秋)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可以根据标志词或句式等进行断句。“冠足以修敬”与“衣足以掩形御寒”结构相似,“不务其饰”与“不务其美”结构相同,“身服不

10、杂彩”与“首服不镂刻”结构相同。这段话就是由三组结构形式对称、内容构成对比的语句组成的,如果掌握这一特点,断句就变得很容易。(5)辨句式,定句读根据特殊句式,如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判断句等可进行断句。“者也”句式及含有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的句式,是典型的判断句式;“不亦乎”“何为”“安哉(也)”“孰与乎”“岂哉”等,是典型的反问句式;“为所”“受于”等,是典型的被动句式。根据固定结构,如“如何”“奈何”“若何”“得无乎”“无乃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等也可进行断句。千万不要把固定结构拆分开。但是,文言文中常常会出现省略的情况,阻碍考生正确断句,因此考生必须

11、依据语境补出省略的内容,才能作出正确判断。如: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史记管晏列传)文段开头“者,也”是判断句,“事齐灵公庄公景公”承前省略主语“晏平仲婴”,“以重于齐”是以“于”为标志的被动句。又如: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本文段中“庸乎”“是故”均是固定句式,“师之所存也”是判断句,再结合其他标志可完全断开。3.两步骤精准定答案客观型断句题是全国新课标卷经常出现的一种题型。该类试题一般从选文中截取一段文字,去掉标点,设置6至8处停顿,但难度不大。试题中的四个

12、选项,通常断句位置两两相似,只有一两处不同。解答时,可遵循以下步骤:第一步四个选项分两组指出选项中断句停顿点的不同之处,对四个选项进行分组。第二步两级排除定答案先排除一组:根据第一步的分组,将两组进行比对分析,排除有明显错误的一组。再排除一项:在剩余的两个选项中,依据所掌握的知识,排除错误选项,确定正确选项。(二)筛选信息和概括分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就是要求考生在理解文言文大意的基础上,能够对文言文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或者答出某个论点的依据、某一事件发生的原因等。具体考查内容有:(1)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特点的信息;(2)体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信息;(3)反映人物道德情操或才智的信息;(

13、4)某件事发生的原因的信息等。分析近年来高考试题中文言文阅读的概括分析题,仔细审清题干以及各选项的表述,且比照原文思考,不难得出该类试题具有以下重要特点:1.各选项的表述,其内容基本遵循一个共同的模式:先亮观点,概括传主的品行、谋略、才能等;再列举论据(文中提到的具体事实)来印证观点,列举论据时,有简略的分析(原因、目的、方式等)。2.选项中的“观点”,是命题者根据文中所述传主的有关事迹概括出来的,而印证“观点”的论据,并不需要悉数列举,大多是经过筛选后整合的信息。3.四个选项的排列,通常依照行文的先后顺序,这是因为传主的某一典型事迹往往体现传主某一方面的品行(或才能)等。4.四个选项只设一个

14、错误选项。近三年设误的选项中,误点的设置都不在错误项的“观点”部分,而是在“事实”部分,要么是对“事实”的转述有误,要么是对“事实”的分析评价有误。可参考以下表格内容:设题方式对应陷阱筛选主体主要人物非其人物主要事件非其事件主要观点非其观点主要景物非其景物筛选特征一个特点非给出的这个特点两个特点(分别表现)非给定的这两个特点或对应顺序不对或同属一个特点筛选表现方式全部表现选项有一句或多句不能表现直接表现混入间接表现间接表现以直接表现概括作者评述换为他人评述或自述筛选能表现出现不能表现的角度不能表现出现能表现的解题指津根据上述特点以及近几年的高考实情,解答概括分析题,在全面理解、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15、的前提下,必须将选项所述的内容与原文对应的信息仔细比照,仔细甄别。1.比照“事件”及其细节本身的真实性命题者有时将子虚乌有的表述混杂在正确的叙述之中,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把握的准确性,这种设误方法一般称为“无中生有”。如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第12题C项,错误在于“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根据文本“其年,迁憙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乃悉移置颍川、陈留”的叙述,可知只是把这些人“移置颍川、陈留”,并没有“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于文无据。又如2016年浙江卷第18题C项表述为“本文叙事简练,描写细腻,结尾议及嬴氏焚书史,旨在批评秦王嬴政焚书坑儒,导致典籍损

16、毁的行为,体现了记叙议结合的特征”。原文是“嬴氏焚书史,咸阳火正炽。此中有全书,并不遗只字。上溯书契前,结绳亦有记。繇前视伏羲,已是其叔季。海外多名邦,九州一黑痣。读书三十乘,千万中一二。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石彭与凫毛,所见同儿稚”,可知选项中“旨在批评损毁的行为”表述错误,文中议及“嬴氏焚书史”,是为说明洞中藏书之多,来反衬上文“则华固已读尽之矣”。故选项的结论没有正确依据。2.比照“事件”的参与者命题者对“事实”的叙述有时故意把具体事件的参与者弄错,这种设误方法一般称为“张冠李戴、移花接木”。如2018年全国新课标卷第12题D选项“曾挑唆驸马都尉王诜诬告纯礼”错。原文是“激驸马都尉王诜

17、诜怒”,曾布只是挑拨了王诜,让王诜生范纯礼的气,并没有挑唆王诜诬告范纯礼。又如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第6题C项表述为“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原文是“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是说两京言官上奏章请留,但是皇上没有答应,这里不听的主语是“皇上”,而不是“傅珪”。故C项“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的表述就与原文不符。3.比照“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命题者有时故意弄错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如2016年天津卷第12题B项,“作者杨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概括有误,比照原文,原文是“宗质乾道庚寅为洪倅,时予为奉新县令,屡谒之,不知其母子间也。明年,予官中都,宗质造朝,除知台州。朝士云:李台州

18、,曾觌姻家也。觌无子,子台州之子。予一见不敢再也,亦未知其孝”,显然,作者最初并不知道李台州与母亲的事,直到李台州死后,在与丞相京公交谈中才知道李台州母子之间的故事,才了解李台州至孝之名。4.比照“事件”实施的方式和方法命题者有时会对事件实施的方式和方法作曲解,这种设误方法一般称为“曲解文意”。如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第6题D项,说“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比照原文,原文是“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帑金”是国库里的钱,因此不是选项所述的“筹措钱款”。又如2016年江苏卷第7题D项,说“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无法解决,张汝霖下笔千言,精准断案,黄称赞他为奇才”,比照原文

19、,原文是“贞父黄先生善谑弄,易大父为纨袴子。巡方下疑狱,令五县会鞫之。贞父语同寅曰:爰书例应属我,我勿受,诸君亦勿受,吾将以困张广昌。大父知其意,勿固辞,走笔数千言,皆引经据典,断案如老吏。贞父歙然张口称:奇才!奇才!遂与大父定交,称莫逆”。选项中“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无法解决”表述不当,原文中“巡方下疑狱”是说,巡抚刚下达了疑难案件,再从“吾将以困张广昌”看,黄贞父不是断案时遇到难题,而是要故意为难张汝霖,但张汝霖下笔千言,精准断案。5.比照“事件”各个环节的因果关系命题者有时在事件各环节的因果关系上设误,这种设误方法一般称为“错置因果、强加因果”。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第6题C项,说来

20、护儿因“谏请炀帝停驾洛阳”而“引发炀帝大怒”,所以在来护儿被害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他,比照原文,原文是在来护儿被抓之前,炀帝自己就已经被抓了。(三)文言文翻译一、踩准三大得分点1.五类实词“准确判定”要记牢文言文翻译题一般都具备2至3个关键实词,这几个关键实词就是得分点。若想把关键实词翻译到位,首先要对句中的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语(名词活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偏义复词、特殊难解词语等进行准确判定,继而才能在译文中正确地体现出来。2.两类虚词“译与不译”掌控好高频虚词确保翻译到位(部分虚词另有实词的用法,为方便学习,以下一并讲解)所谓

21、高频虚词,指在翻译中被设为得分点频率较高的虚词,主要有“以”“其”“因”“乃”四个。以频率最高。在语境中,主要译准其介词义,如“用,拿”“把”“根据”“在”等;译准其连词义,如“用来”。另有实词义“认为”“率领”等也不可忽视。其翻译中考查较多的是其指示代词义“那”“那些”;另一重点是其副词义,如表示推测的“大概”,表示反问的“难道”,表示祈使的“可要”,等等。这些都需要结合“其”在句中的位置及语境准确译出。因主要考查的是“于是,就”“趁机”“通过”等。乃主要是对“于是”“才”“竟然”“却”等的辨析。可译可不译的虚词当译则译,不当译则不译有一部分虚词,兼有助词和其他词性,如“之”“焉”“者”等,

22、其为助词时一般情况下皆可不译,但不能把其他词性义当作助词而不译。这里,尤其要留心“焉”“者”。焉作为句中或句末语气助词时,可不译;但当放在动词后面作代词或兼词时,有实义,必须译出。者主要有两个义项,一是作代词,可译为“的人/事/地方”;二是作语气助词,表句中停顿,与“也”构成判断。这两种词性,在翻译中尤其要仔细辨析,不可当译不译,或不当译而硬译。3.文言句式“古今有别”别忘了判断句 被动句 宾语前置二、掌握翻译六方法(1)留保留古今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朝代、年号、帝号、谥号、庙号、官名、地名、人名、爵位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保留原句与现代汉语相同的语法结构,不随意变换

23、词序。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劳苦功高”这个成语就可以保留不译。(2)换将文言文中的某些特殊句式的表达方式换成现代汉语的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等。用现代汉语词汇替换古代汉语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将原文中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最合适的双音节词。(5)删对无法译出和不必译出的一些虚词,翻译时应删除。这些词包括发语词、补足音节的助词、有些倒装结构的标志词、句中表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的衬字等。(6)变“变”指根据语境,灵活变通地翻译。这往往是在上述五种方法都用上了,还难以准确翻译时采用的一种方法。尤其是碰到文言文中运用

24、修辞或典故的地方时,应学会变通地翻译:对比喻句的翻译,应尽量保留比喻的说法,如果不能保留,只译出本体即可,如过秦论中“金城千里”,可译为“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池”;对借代句的翻译,一般只要把所代的事物写出来就可以了,如可以将“缙绅”“三尺”“纨绔”分别翻译成“官员”“法律”“富家子弟”;对委婉说法的翻译,只要将委婉语句按照现代汉语的用语习惯表达出来就可以了,如可将“会猎”翻译成“相约决战”。限时综合训练二(时间:40分钟分值:38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19分)韦陟,字殷卿,与弟斌俱秀敏异常童。陟甫十岁,授温王府东阁祭酒。风格方整,善文辞,书有楷法,一时知名士皆与游。居丧,以父

25、不得志殁,乃与斌杜门不出八年。亲友更往敦晓,乃强调为洛阳令。宋璟见涉叹曰:“盛德遗范,尽在是矣。”迁礼部侍郎。陟于鉴裁尤长。故事,取人以一日试为高下。陟许自通所工,先就其能试之,已乃程考,由是无遗材。迁吏部侍郎,选人多伪集,与正调相冒,陟有风采,擿辨无不伏者,黜正数百员,铨综号为公平。自以门品可坐阶三公,居常简贵,视僚党傲然;其以道谊合,虽后进布衣与均礼。李林甫恶其名高,恐逼己,出为襄阳太守。入考华清宫,杨国忠忌其才,谓拾遗吴豸之曰:“子能发陟罪乎?吾以御史相处。”豸之乃劾陟馈遗事。陟贬桂岭尉。会安禄山陷洛阳,弟斌没贼,国忠欲构陟与贼通,密谕守吏,令胁陟使忧死,州豪杰共说曰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

26、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因谢遣,坚卧不出。肃宗即位,起为吴郡太守,会永王兵起,委陟招谕,乃授江东节度使。与高适、来瑱会安州,陟曰:“今中原未平,若不斋盟质信,以示四方,知吾等协心戮力,则无以成功。”乃推瑱为地主,为载书,登坛曰:“皇天后土,实鉴斯言。”辞旨慷慨,士皆陨泣。永王败,帝趣陟赴凤翔。初,季广琛从永王乱,非其本谋,陟表广琛为历阳太守,慰安之。至是,恐广琛有后变,乃驰往谕诏恩释其疑,而后趣召。帝雅闻陟名,欲倚以相,及是迁延,疑有顾望意,止除御史大夫。卒,年六十五。(节选自新唐书韦陟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27、)()A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B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涉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C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D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答案C解析联系上下文,明晓文段是有关州里豪杰劝说韦陟逃跑的一段话。根据动词“遁去”表顺承关系,进行断句,排除A、D两项。而虚词“其”表示反问,排除

28、B项。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楷:文中指书体。汉字形体的演变,历经金文、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六类形体。B三公:国君手下负责军政事务的最高长官,也称“三司”。不同的朝代所指的官职不同。C江东:自汉至隋唐称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为“江东”。也可以指其他地方。D皇天:古代对天的尊称。后土:古代对地的尊称。古人认为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答案A解析汉字形体类别还有甲骨文。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韦陟才华突出,遵守孝道。他从小聪明异常,十岁担任官职,擅长写文章;他的父亲去世,因父亲生前不得志,他和弟弟八年不

29、出来做官。B韦陟恪尽职守,为国选材。他在礼部任职,改变以往选人的方法;他在吏部任职,凭借个人素质,改变了吏部舞弊丛生的选人风气,人称公平。C韦陟遭人忌恨,坚忍不屈。他因名声高被李林甫排挤;杨国忠妒忌他的才华,先指使人控告他,后又抓住他弟弟的事进行陷害,他没有屈服。D韦陟慷慨陈词,忠于国家。有人叛乱时,他表达自己效忠国家的志向,感动士兵;他不顾皇帝的劝阻,去安抚曾经参加过叛乱的季广琛,维护国家利益。答案D解析“他不顾皇帝的劝阻,去安抚曾经参加过叛乱的季广琛”错,皇帝没有劝阻韦陟去安抚曾经参加过叛乱的季广琛。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陟许自通所工,先就其能试之,已乃程考,

30、由是无遗材。译文:_(2)帝雅闻陟名,欲倚以相,及是迁延,疑有顾望意,止除御史大夫。译文:_答案(1)韦陟允许考生自己通报所擅长的学问,先就考生擅长的方面考试,然后再按照常规考核,因此不遗漏人才。(2)皇帝一向听说韦陟的名声,想要倚重他做宰相,到这时韦陟来凤翔有所拖延,皇帝怀疑他有观望之意,只授任他御史大夫。解析(1)“工”解释为擅长,“已”解释为然后,“材”解释为人才。(2)“雅”解释为一向,“倚”解释为倚重,“除”解释为授任。参考译文韦陟,字殷卿,与弟弟韦斌都聪明机灵,不同于平常儿童。韦陟刚满十岁,授任温王府东阁祭酒。韦陟风格正直严整,擅长写文章,字有楷法,当时知名人士都与他交往。为父亲守

31、丧,由于父亲因不得志而死去,他便与韦斌八年闭门不出。亲友不断前去敦促开导,他才勉强调任洛阳令。宋璟见到韦陟感叹说:“盛德遗范,都集中在他身上了。”升任礼部侍郎。韦陟尤其擅长鉴识裁定人物。根据旧例,选人全凭一场考试决定优劣。韦陟允许考生自己通报所擅长的学问,先就考生擅长的方面考试,然后再按照常规考核,因此不遗漏人才。韦陟升任吏部侍郎,候选的人多有虚假,与正式调任的相互冒名顶替,韦陟有声威名望,裁定无人不服,取消正式官员几百名,选官号称公平。韦陟自以为凭着门第等级可以坐而得到三公的地位,以简约尊贵自居,傲然蔑视同在朝班的显贵;但如果遇到志同道合的人,即使是后进布衣他也以礼相待。李林甫忌恨韦陟享有高

32、名,唯恐威胁到自己的地位,调韦陟出京担任襄阳太守。入朝考核到华清宫任职,杨国忠忌恨他的才能,对拾遗吴豸之说:“你能揭发韦陟的罪行吗?我任命你为御史。”吴豸之便弹劾韦陟赠送贿赂的事。韦陟被贬为桂岭尉。正值安禄山攻陷洛阳,韦陟的弟弟韦斌落入敌寇中,杨国忠想要构陷韦陟与敌贼勾结,秘密告诉守吏,命令守吏威胁韦陟,使他忧愤而死,州里的豪杰都劝韦陟说:“过去张说被流放,藏在陈氏家得以幸免。现在如果诏书一下,谁敢庇护您呢?希望您乘坐轻舟逃走,等事情平息了再出来,不也很好吗?”韦陟感慨地说:“命该如此,怎么敢逃脱刑罚?”于是表示谢意让他们离去,坚定地居住在家不出逃。肃宗继承皇位,起任韦陟为吴郡太守,正遇上永王

33、叛乱,委任韦陟前往招抚,便授任韦陟为江东节度使。韦陟与高适、来瑱在安州会合,韦陟说:“如今中原没有平定,若不结盟约定效忠,以此宣示四方,让人们知晓我们同心协力,就无法成功。”便推举来瑱为当地之主,订下盟书,登上盟坛说:“皇天后土,明察此言。”辞意慷慨,士兵们都感动地流下眼泪。永王失败,皇帝催促韦陟赶赴凤翔。起初,季广琛跟从永王叛乱,不是他的本意,韦陟上表举荐季广琛任历阳太守,安慰了他。到这时,韦陟恐怕季广琛以后会发生变故,便先赶往宣示皇上的恩旨以化解他的疑惧,然后才赴召去拜见皇帝。皇帝一向听说韦陟的名声,想要倚重他做宰相,到这时韦陟来凤翔有所拖延,皇帝怀疑他有观望之意,只授任他御史大夫。去世,

34、享年六十五岁。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19分)法雄字文强,扶风郿人也。雄初仕郡功曹,辟太傅张禹府,举雄高第,除平氏长。善政事,好发擿奸伏,盗贼稀发,吏人畏爱之。南阳太守鲍得上其理状,迁宛陵令。永初三年,海贼张伯路等三千余人,冠赤帻,服绛衣,自称“将军”,寇滨海九郡,杀二千石令长。初,遣侍御史庞雄督兵击之,伯路等乞降,寻复屯聚,党众浸盛。乃遣御史中丞王宗持节发幽、冀诸郡兵,合数万人,乃征雄为青州刺史,与王宗并力讨之。连战破贼,斩首溺死者数百人,余皆奔走,收器械财物甚众。会赦诏到,贼犹以军甲未解,不敢归降。于是王宗召刺史太守共议,皆以为当遂击之。雄曰:“不然。兵,凶器;战,危事。勇不

35、可恃胜不可必贼若乘船浮海深入远岛攻之未易也及有赦令可且罢兵以慰诱其心势必解散然后图之可不战而定也。”宗善其言,即罢兵。贼闻大喜,乃还所略人。而东莱郡兵独未解甲,贼复惊恐,遁走辽东,止海岛上。五年春,乏食,复抄东莱间,雄率郡兵击破之,贼逃还辽东,辽东人李久等共斩平之,于是州界清静。雄每行部,录囚徒,察颜色,多得情伪,长吏不奉法者皆解印绶去。在州四年,迁南郡太守,断狱省少,户口益增。郡滨带江沔,又有云梦薮泽,永初中,多虎狼之暴,前太守赏募张捕,反为所害者甚众。雄乃移书属县曰:“凡虎狼之在山林,犹人民之居城市。古者至化之世,猛兽不扰,皆由恩信宽泽,仁及飞走。太守虽不德,敢忘斯义。其毁坏槛阱,不得妄捕

36、山林。”是后虎害稍息。在郡数岁,岁常丰稔。元初中卒官。(选自后汉书法雄传,有删改)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勇不可恃/胜不可必/贼若乘船/浮海深入远岛/攻之未易也/及有赦令/可且罢兵/以慰诱/其心势必解散/然后图之/可不战而定也B勇不可恃/胜不可必/贼若乘船浮海/深入远岛/攻之未易也/及有赦令/可且罢兵/以慰诱/其心势必解散/然后图之/可不战而定也C勇不可恃/胜不可必/贼若乘船/浮海深入远岛/攻之未易也/及有赦令/可且罢兵/以慰诱其心/势必解散/然后图之/可不战而定也D勇不可恃/胜不可必/贼若乘船浮海/深入远岛/攻之未易也/及有赦令/可且罢兵/以慰诱其心/势必解

37、散/然后图之/可不战而定也答案D解析从意思来看,“乘船浮海深入远岛”的主语是“贼”,从结构上来看,“乘船浮海”和“深入远岛”并列,应断成“乘船浮海/深入远岛”,排除A、C两项。“以慰诱其心势必解散”中,如果在“其心”前断开,一则“慰诱”没有了宾语,二则“势必解散”的主语就成了“其心”,搭配不当。实际上,解散的应是贼兵,由此排除B项。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字,即表字,是人的别名。字和本名的意思相同或相近,如诸葛亮,字孔明。B太守,汉朝设立的一郡最高行政主管官吏。隋唐后的刺史、知府也别称太守。C青州,古九州之一。九州一般指扬、荆、豫、青、兖、雍、幽、冀、

38、并,后代指中国。D印绶,印信和系印信的丝带。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佩带在身,常代指官位。答案A解析A项字和本名的意思并非都是相同或相近,也有意思相反的,如韩愈,字退之。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法雄明察善断。他任平氏长官时,善于发现奸人恶事,盗贼变少;任青州刺史时,观察囚徒脸上的神态就能了解案件的具体情况。B法雄善于作战。他与御史中丞王宗合力讨伐贼人,大获全胜。贼人后来再次抄掠东莱地区时,他率兵攻打,把贼人打得败退回辽东。C法雄治绩甚佳。他治理平氏,盗贼很少;他治理青州,那些不奉公守法的官吏都被解职而去;他治理南郡,人口增多,常获得丰收。D法雄崇尚仁德。南郡曾经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