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机械高级技工学校_第1页
江西省机械高级技工学校_第2页
江西省机械高级技工学校_第3页
江西省机械高级技工学校_第4页
江西省机械高级技工学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目录1 校企共建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基本思路11.1 转变教学质量管理理念11.2 建立健全工学结合教学质量管理制度21.3 设计基于工学结合的教学质量管理流程21.4 实施“四层面”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21.5 构建质量保障体系,促进教学质量不断.22 教学质量标准体系的具体实施32.1 明确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32.2 建立质量标准控制系统33 模具制造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体系.43.1培养方案编写的质量标准43.2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质量标准103.3选择与建设质量标准123.4 课程设计质量标准及评估指标133.5 教学过程中教学准备、课堂教学、实验实习教学质量标准153.6 顶岗实习质量标准2

2、13.7 教学评价的质量标准243.8 毕业生就业率、就业对口率、企业满意度、学生满意度标准28_Toc437423762模具制造专业校企共建培养模式下教学质量标准体系1 校企共建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基本思路1.1 转变教学质量管理理念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转变质量管理理念,改变传统的主要依靠教学管理部门的和突击检查来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探索不同教学模式下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和体系,结合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特点,制订个性化的质量考核评价标准,向个性质量管理转变,最终实现工学结合教学质量管理的常态化。为了适应新时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努力提高模具制造专业培养的质量,示范校建设期间模具制造

3、专业在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校企共建培养模式下的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和评价体系,并采取全员参与,全方位保障,全过程,确保本专业教学质量不断。经过一年的试行,本专业在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及其建设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也发现一些,有需 之处。下面将就完善后的模具制造专业 培养的质量标准体系进行总结说明。需要 的是,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永恒的 ,任何专业 培养的质量标准体系都不可能一触而就,也不可能一成不变,都需要主动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加以完善。因此, 应清楚地认识到, 现在所说的完善后的模具制造专业 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只是一个相对现在的企业和社会需求情况以及

4、的认识水平来说的完善的标准体系,在今后的执行过程中仍然需要不断观察、检验和总结,不断修正和完善,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本专业 培养质量,为企业和社会培养 合格的技能型 。此次完善后的模具制造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基于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和校企共建运行机制,立足于工学结合对教学质量的要求,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学生校外顶岗阶段的教学质量,同时依据教育部 2010 年 9 月关于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征求)的要求,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对口率、企业满意度等作为衡量培养质量的指标,并完善了教学各个环节质量标准,为不断改进教学与管理,实现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质量要求奠定了坚实基础。1.2 建立健全工学结合教学

5、质量管理制度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和专业建设指导的作用,积极开展工学结合教学,制定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对专业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教学条件保障、专业设置与调整等进行系统化规划设计,制定专业的培养标准、课程标准、教学标准。强化专业培养质量标准制定的过程控制,确保专业教学培养目标与用人对专业需求目标的一致性。1.3 设计基于工学结合的教学质量管理流程设计工学结合教学质量管理工作流程,制定规范和操作细则,把教学质量管理到每一个具体环节,实现教学质量管理的精细化。如,制订学校与企业、学生与企业、教师与学生等多方顶岗实习的责任协议,办理完整的顶岗实习离校手续,

6、提交顶岗实习家长同意书,实行顶岗实习教师负责制、顶岗实习制度、顶岗实习企业鉴定和实习成果评价机制等,使顶岗实习全过程纳入规范化管理,形成闭环控制的模式。1.4 实施“四层面”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教学管理组织机构,打破原有的学校、系、专业的传统教学管理组织形式,建立学校、系、专业、企业相融合的新型教学组织机构。重点探索、企业在教育教学中的融合作用,发挥资源整合优势,成立培养质量工作机构,由企业专业、生产一线和专业教师组成。建立专业技能标准和技能考核题库、实训项目库等文件,使培养有标准,考核评价有标准。实施“学校、系、专业、企业”四个层面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将教书育人落到实处。重构基于工学结合教

7、学需要的质量标准体系和管理体系,进一步“技工学校要强化质量意识,尤其要加强”的精神,完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管理体质量管理标准体系建设,重视过程制机制建设,形成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的体系,深化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确保工学结合取得实效。1.5 构建质量保障体系,促进教学质量不断建立“全程、动态反馈、持续改进、循环、追求卓越”的培养质量机制。基于全面质量观,建立目标机制,每年从服务环境、服务主体、服务载体、服务过程和服务成效等维度采用逐级分解的方式,确定各要素质量目标,形成质量目标体系;基于全程质量观,建立全过程机制,对招生、入学、培养、顶岗实习、就业、毕生、新专业设置等每个环节进行

8、;基于持续改进和循环的原则,建立动态反馈机制,以质量部门、教工、学生、企业代表等为主体,形成每周通报和改进机制,教学质量循环;基于客户中心全员质量要求,建立年度培养质量机制;基于客户评价质量理念,每年撰写基于数据的质量分析,汇总形成年度质量向社会发布,接受学生、家长、用人、合作伙伴、办学及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评价监督;基于质量卓越理念,建立激励机制,明确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不断提高质量。2 教学质量标准体系的具体实施2.1 明确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教学质量标准是指为达到各个教学环节的目的、水平和要求而制订的教学管理文件。这些文件首先要规范,符合学校定位、培养目标,符合工学结合的要求,再依据专业

9、的培养目标规格,建成一套包括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建设、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教学和技能培训等各教学环节在内的质量标准。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规范,才能保证教学质量系统的有序运行。2.2 建立质量标准控制系统建立教学质量机制,保障工学结合项目的教学质量。其内涵包括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专业建设、“双师”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建设、等。建设、校内外实践建设(1)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根据社会、区域经济、行业和企业的发展要求,以及我校自身的资源状况与目前生源状况制定模具制造专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为本专业发展指明方向。(2)专业建设。始终紧盯市场,瞄准需求,根据市场定专业,服务社会设专业,依托行业建专业,

10、校企合作强专业。重点打造品牌专业,形成国家、省级、学校三级重点专业建设体系,推动专业建设与。专业建设以社会需求,教学资源和条件为保障,并在专业规划、和等重要环节把好关。(3)“双师”教师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是建设理论基础扎实、有较强技术应用能力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与企业行业技术骨干、能工巧匠等的专兼结合、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学专业团队。(4)课程建设。认真制定课程建设计划,重点建设一批工学结合的优质课程,形成国家、省级、学校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体系。定期进行,结合行业企业的发展,针对职业岗位(群),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依据岗位知识能力和工作过程的需要,紧密结合专业所针对的岗

11、位(群)的职业资格标准,灵活设置课程内容,构建职业资格与学历相结合的“双证制”课程框架,实现“双证”融通,注重体现职业能力的培养,采用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模式。(5)建设。校企合作编写工学结合特色,尤其是必须与企业行业和技术骨干合作编写与企业实践相关的专业实习,加大工学结合特色的建设力度。(6)校内外实践建设。校外实训所选择企业必须与学校专业设置密切相关,属于大中型企业,科技含量较高,职场环境安全,人力资源需求量大,与学校距离较近,便于交流和管理。同时与企业联合建立校内实训,使学生充分熟悉企业设备,做好到企业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准备。3 模具制造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体系3.1培养方案编写的质量标准3

12、.1.1 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标准1.培养目标本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体系主要由从学生入学教育到毕业整个教学过程中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标准,主要包括专业培养方案编写的质量标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质量标准,选择与建设质量标准,课程设计质量标准,教学过程中教学准备、课堂教学、专业实习教学质量标准,顶岗实习质量标准、教学评价的质量标准以及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学生满意度标准等。本专业主要面向从事航天航空、汽车、机械、电子、电器、日用品、模具制造等产业的企业,旨在培养能在生产第一线从事模具制造以及相关机械冷加工等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中等应用型技能。2.职业岗位范围(1)各类冷冲模的制造、

13、调试、安装。(2)各类模的制造、调试、安装。(3)冲压、成形机械的安装、使用与。(4)数控机床加工操作。3.知识结构(1)模具设计与制造基础知识。(2)工程材料及热加工的应用技术知识。(3)电动、气动与计算机等应用在本专业中应用技术知识。(4)冲压、等成形工艺的应用技术知识。(5)数控加工专业知识。4.能力结构(1)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基本能力。(2)编制模具加工工艺的能力。(3)数控编程和数控设备操作基本能力。(4)钳工和冲压与成型设备的基本操作能力。(5)借助工具书阅读、翻译专业外文科技资料的一般能力。(6)模具钳工(中级)职业资格。5.素质结构(1)具有良好的品德、行为规范以及职业道德。3.

14、1.2 主要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环节标准2.专业基础课课程序号课程名称基本内容及要求1机械制图与CAD能识读复杂零件图、装配图、绘制复杂零件图和中等复杂的装配图,能利用CAD 绘制中等复杂程度的零件图和装配图。课程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如下。1.公共基础课程序号课程名称基本内容及要求1政治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和理论的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国情和近、现代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为务的人生观。2数学掌握应用数学的知识与理论,让学生具备工程计算能力。3语文掌握运用文的写作要点,提高应用文写作能力。4体育提高学生形态、技能等生理素质和意志、品质等心理素质,提高学生包括力量、速度、柔韧、耐久

15、等身体运动素质。5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基础知识、DOS、WINDOWS 的基本知识和操作,WORD、EXCEL、PHOTOSHOP 等几种常用的使用,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ERNET 的简单应用。具有一定层次文化素质、审美、人文素养。具有敬业精神和开创精神的素养。具备较高的科学素质、高尚的科学精神。具有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6.岗位资格技能要求计算机二级以上。计算机辅助设计资格。模具数控加工(中级)职业操作资格。3.专业课课程序号课程名称基本内容及要求1模具结构与设计基础掌握冲压模、模等模具结构、工作原理、结构参数的设计计算。2冲压与塑压成型设备掌握冲压与塑压型设备结构工作

16、原理及使用。3模具拆装、调试与掌握常用模具的结构原理、拆装、调试,设备上的安装使用及。4电火花加工技术掌握电火花机床的组成、工作原理、加工工序及电火花机床的编程和操作。2典型机械结构掌握力学与机械设计基础知识,掌握常用机械结构的选用方法,了解通用零件的选用设计。3金属材料选用与热处理学习各种材料的基本特征及热处理工艺分析、选择、使用材料的原则和方法,各类工程构件、机械零件及模具对所用材料的性能要求。4常用机械加工技术获得金属切削机床及切削原理与刀具的必要知识,以配合其它专业课程学习。5机械测量技术掌握有关了解互换性生产原则及公差与配合的规律与选用;掌握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圆柱结合精度设计原则及检测

17、技术的基本知识;能够掌握零件精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6传动与气压控制技术掌握力学基础,元件、基本回路、系统分析,气压传动基本知识以及控制技术。7电工技术掌握电工技术基本知识与技能,基本电路的工作原理及应用。8数控加工技术掌握数控机床的组成、工作原理、加工工序及数控机床的编程和操作。9创业指导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规范参与求职择业活动,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择业目标,掌握求职技巧,解决求职过程中出现 ,正确选择职业。4.技能课课程3.1.3 本专业课程结构及分配课程类别序号课程名称教学时数学期及学时数考查总学时数理论实践一二三四五六18201820公共课政 治42考查2数

18、 学112112423语 文727244体 育767622考查5计算机应用基础7236364考查专业基础课6机械识图与CAD典型机械结构11610610428金属材料选用与热处理8068124考查9常用机械加工技术152考查机械测量技术383822考查11传动与气动控制技术807284考查12电工技术363242考查13数控加工技术8062184序号实践环节名称内容、任务与要求1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启发学生逐步形成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2钳工技能熟悉各种工量具的使用,掌握模具钳工的基本技能,达到中级工水平,模具的装配、调整等。3铣工技能掌握典型、复杂零件的加工方法,精密量具

19、的使用,生产中工艺技术问题的分析处理。4磨工技能掌握典型、复杂零件的加工方法,精密量具的使用,生产中工艺技术问题的分析处理。5线切割加工技能运用线切割设备进行模具加工。6模具制造工综合技能制造有一定复杂程度的冷冲模和模,完成零件加工程序编制和模具加工及装配工作。3.1.4培养方案编写要求制定本专业 培养方案的依据本专业 培养方案应依据中国教育 发展纲要、职业教育法、 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省中职教育研讨会的精神、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对制定中职教学计划的指导意见以及社会对模具 的需求情况,在总结本专业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编制。本专业 培养方案应体现工学结合特点本专业是技术密集型专业,涉及机械工程、数控技

20、术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而且本专业对动手能力的要求较高。因此,本专业 培养方案应体现模具技术理论基础知识和岗位技能培养两者并重,工学结合,并强化实习和实训环节的特点。理论课程中要安排一定数量的实验训练 ,还要安排多项 训练,通过这些实训,使学生毕业后可以更快地适应岗位工作要求。成绩考核所有理论课程均进行考核,成绩记入学生成绩册。所有实习、训练、大作业均进行考核,成绩记入学生成绩册。4.实现培养目标的途径14创业指导36362考查专业课模具结构与设计基础4冲压与塑压成型设备模具拆装、调试与8050304电火花加工技术技能课钳工技能11250624220铣工技能723636421磨工技能723636

21、422线切割加工技能804040423模具制造工综合技能804040424顶岗实习540600合 计212828285406003.2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质量标准3.2.1 以能力需求为本位构建模具专业教学模块本专业课程体系应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与新方法”的应用,能够满足职业岗位的需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生就业与发展的需要。课程体系开发应以企业对模具专业毕业生的能力要求为依据,充分考虑学生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遵循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规律,从学生的基本情况出发,运用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开发模式进行。成立专业建设指导聘请本专业生产、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为专业建设指导成员,参与制定教学计划

22、和培养的全过程。政治素质能力培养途径发挥政治理论课在政治 教育中的主作用。组织好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主义、理论的教育,引导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养成,文明礼貌,谦虚诚实,团结助人的良好;培养实事求是、开拓进取的科学精神。第一学年两个学期课内教学必须安排政治理论课程,总数 112。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中去,贯穿于培养的始终。通过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法的,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来实现。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通过入学教育、军训、公益活动、毕业教育等环节对提高学生的综

23、合素质;发挥共青团和学生的积极作用,开展健康、丰富、活泼的课余活动和社会实践,提高学生自我管理,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3)基本理论与实践技能培养途径按照专业能力要素模块要求,优化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方法和的。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力度,实践教学占总百分比 50%以上。将专项职业能力目标转化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应该具有识图与制图能力,了解模具的常用材料及热处理,能够熟练操作生产设备和基础模具加工设备,能熟练使用工、夹、量具,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具有较为系统的模具设计与制造知识,能够使用计算机对简单模具进行设计与制造。情感与态度:学生对职业态度的应具有规范性、安全性、主动性和合作

24、性,具有吃苦耐劳、团结合作、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精神。将相关的知识技能转化为具体学习、训练的模块模块一(必修):通用基础模块。表达能力训练,职业道德培养,就业与创业指导,应用数学、体育知识、计算机应用基础等。模块二(必修):专业基础模块。机械制图、公差配合、机械基础、金属工艺学、工程力学知识、电工基础知识等。模块三:专业技术模块,由三个子模块组成。1.工作岗位综合能力分析及分解模具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工作为冲压设备操作、注射设备操作、模具制造与模具维修、简单模具设计以及其它工作。针对这些岗位群的分析,总结出从事模具行业所需的发展基础能力、设备操作能力、模具维修能力、模具设计能力等,每项综合能力又

25、可分解为若干专项能力,如下表所示。序号综合能力专项能力1发展基础能力表达能力、职业品德、合作能力、应用计算机、创新能力、收集模具信息处理信息能力、应用求职技巧、创业能力等2设备操作能力冲压设备及注射设备操能力、模具加工设备操作能力、识图能力、工、夹、量具使用能力、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协调合作能力、执行规范能力等3模具维修能力熟悉模具常用材料及热处理、熟悉模具结构及主要零 工作原理、工具钳工技术、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加工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与模具之间的关系,设备操作能力、协调能力等4模具设计能力(较次)熟悉模具常用材料及热处理、掌握模具结构及主要零 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 使用

26、能力、工程力学知识应用能力、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设备操作能力、协调能力等3.2.2 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3.3选择与建设质量标准模具制造专业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教学与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是教学方法与经验的结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具有广泛的辐射作用。的选用或编写应依据本专业相应的课程标准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特点的课程设计。以学习任务为主线设计,以职业能力为依据组织内容。编写应充分考虑技工学校学生的特点和认知能力,文字表达通俗简练,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便于激发学生学习。内容应依据企业和行业的发展实际,体现模具行,通过对各个教学模块的分析、归并,确定模具专业的课程体系,如下表所

27、示。所属教学模块单元教学模块开设课程通用基础模块文化基础模块政治,语文,数学,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就业指导。专业基础模块机械类模块机械制图与CAD,典型机械结构,金属材料选用与热处理,常用机械加工技术,机械测量技术, 传动与气动控制技术,数控加工技术。电工类模块电工技术。专业技术模块生产模块冲压与塑压成型设备。模具加工与维修模具拆装、调试与,电火花加工技术。模具设计模块模具结构与设计基础,冷冲模具设计,注射模具设计,模具CAD/CAM,Mastercam。专业技能模块机械加工技能钳工技能,铣工技能,磨工技能。电加工技能线切割加工技能。模具制造综合技能模具制造工综合技能。生产模块(必修)。冲压

28、及注塑设备基础知识,模具基础知识。模具加工与维修模块(必修)。工具钳工工艺、金属切削加工、数控加工、电火花加工技术知识。模具设计模块(必修)。冷冲模具设计,注射模具设计,模具 CAD/CAM, Mastercam。模块四:专业技能模块。钳工技能,铣工技能,磨工技能,线切割加工技能,模具制造工综合技能。业对从业综合素质的需求。应反映模具制造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体现新技术、新方法适应模具制造技术发展的需要。建议优先选用中国劳动社会保障规划。3.4 课程设计质量标准及评估指标3.4.1 课程设计质量标准3.4.2 课程设计评估指标课程设计评估指标如下表所示。评价项目评估标准检查方法评估等级ACAB

29、CD具有符合要求的课程设计教学大纲、课程设计指导书、任务书及其管理文件。课程设计指导教师队伍结构合理,具备主讲本门课程的教师资格,指导教师应达到一定的数量。实验设备、场地及参考资料等条件能满足教学要求。课程设计目的任务明确,选题符合教学基本要求,难易适度,份量适当。教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严格要求因材施教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学生按照要求认真、独立完成课程设计,写出课程设计,思路清晰,文字通顺,书写规范。教师严格掌握评分标准,严肃、认真、科学、公正地评定成绩。课程设计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实践动手能力有明显效果,达到课程设计的要求。模具专业预

30、备班的学生应根据教学计划完成特定课程的课程设计。本专业制定了课程设计质量标准及评估指标。教学基本条件教学文件1制定了符合要求的课程设计教学大纲、指导书、任务书 2制定了科学规范的课程设计管理规定1有课程设计教学大纲、指导书、任务书 2有课程设计管理规定检查教学大纲、指导书、任务书及有关规定物质条件1实验设备、场地、参考资料等能够满足课程设计教学要求1实验设备、场地、参考资料等条件基本满足要求现场检查师资力量1指导教师队伍结构合理,具备主讲本门课程的教师资格 2师生比1/601师资力量基本满足教学要求 2师生比1/90统计资料教学实施过程教学目标课程设计的目的、任务明确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能力训

31、练、素质培养要求明确,内容具体1课程设计目的、任务有所体现 2对知识运用、 能力训练、素质培养有要求课题选择1符合课程设计教学要求 2课题的深广度与份量适当 3提供基本题目和可选题目1基本符合课程设计教学基本要求 2课题的深广度与份量基本适当 3提供基本题目检查设计任务书、课题统计表指导工作1认真因材施教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团队合作 精神 2能够严格要求学生,注重素质教育1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对学生要求一般现场检查学生工作状况190%以上的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规定的工作 290%以上的学生能够按照设计与进度完成设计 工作170%以上的学生能够独立完成 270%以上的学生能够按

32、照计划与进度完成考核成绩考核有科学、规范的评分标准成绩评定严肃、认真、科学、公正有评分标准评阅工作一般检查评分标准答辩情况3.5 教学过程中教学准备、课堂教学、实验实习教学质量标准3.5.1 教学准备要求1.制定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对本专业课程的基和质量要求,它体现本专业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本专业编写、教学、评命题的依据,是本专业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课程设计评估方案说明:本方案二级指标共 10 项。每项指标的评估等级为A、B、C、D 四级。每项指标的评估标准给出A、C 两级,介于 A、C 之间的为 B 级,低于 C 的为D级。综合评估结论:优秀:

33、A7,C2,D=0;良好:A+B7,D1;合格:D2。设计效果课程设计质量1课程设计思路清 晰、文字通顺,书写规范,符合技术要求与撰写规 范的占 90%以上 2课程设计成果质量达 到任务要求的占 90%以上1课程设计符合技术要求与撰写规范的占 70%以上 2课程设计成果质量达到任务要求的占 70%以上检查设计说明书、图纸、实验装置综合评价1达到了基本训练与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教学 要求 2课程设计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实践能力有明显效果1基本上达到了基本训练与综合 运用的教学要求 2课程设计对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实践能力 有一定效果检查设计现场、设计说明书、答辩情况3.5.2 上课要

34、求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任课教师须严格按照教学要求安排教学。任课教师要努力提高讲课质量,注重讲课效果。课堂讲授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1.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学校校历的安排实施讲授,要注重课程的基本内容,把握课程结构层次和重点难点,在此基础上,注重扩展更新教学内容,适时介绍本课程本专业课程标准应达到以下要求。各门课程应分别制定课程标准;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应规定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应提出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应规定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在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达到哪些能力,应采用“会”、“能”等

35、表述。授课计划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填写授课计划。在授课计划中明确教学进度、总时数、周时数、各章节教学时间、进度,教学、习题课、实(践)验课、课程设计、期中测验、期末考核等教学环节上的时间比例等。教案教案要做到“三备”,即“备 、备学生、备方法”,教案要反映所授课程的技术前沿,并要求每学期更新率在 30%以上。每位教师都须备有教案,可根据课程特点,制定相应要求。讲稿及课件讲稿是教学内容的具体化,任课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撰写讲稿。每位任课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制作课件,并于课前自行上传至校园网或教室电脑上,以备上课使用和学生课后复习。3.5.3 作业要求3.5.4 辅导答疑3.5.5和评定成绩要求3

36、.5.6 教学总结要求命题要,教师不得将试题以复习题的形式泄漏给学生。逐步建立和完善试题库,尚未建立试题库的课程,每位教师对自己所担任的课程题三套,难易程度要一致,且题目不能相同,每套题都要有评分标准和标准。命题符合课程标准要求,覆盖所授内容,重点突出,难度适中,命题既要考学生的基本知识,又要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试卷评阅与成绩评定客观、公正、准确、及时。定期进行辅导答疑,主动、热情、耐心、及时解答学生,原则上每周不少于一次。做好所担任课程学组活动的指导工作,原则上每学期不少于 5 次。作业量适当。原则上每次课都要布置作业,一般一学期不少于 5 次。作业内容紧扣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

37、难度适中,有助于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训练能力。作业批改及时、认真。给予评分(百分制)并登记在学生作业登记表上。的研究动态。掌握学生特点、讲究教学方法。应根据课程特点采用启发式、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力戒平铺直叙、照本宣科。教师的课堂用语要用普通话,力求做到准确、简练、条理清楚。课堂讲授必须板书工整、布置得当。积极采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使直观教学与抽象思维相结合,加大授课信息量,提高课堂效果。教师上课须衣冠整洁大方。不、不拖堂、不提前下课。教师应严格要求学生遵守课堂纪律。3.5.7 专业实习教学质量标准与评估指标1.专业实习质量标准具有一定数量的比较稳定的实习和实习

38、点,实习场所具备专业实习所需要的设备、资料等基本条件,能够满足专业实习教学要求。实习指导教师队伍结构合理。指导教师具有一定的操作技能、教学经验和实习组织管理能力。具有符合教学基本要求的实习大纲、指导书、任务书及必要的和参考资料。有科学、规范的实习管理制度及措施。有实习计划和实习教学安排。指导教师严格按实习计划进行,实习完毕学生应写出实结。成绩考核标准专业实习以学生对待实习的态度,实习中的能力和水平,作业质量及考核成绩几个方面的情况,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分制评分。优秀:实习态度,无缺勤和,工作积极主动、刻苦、勤奋,全面完成大纲要求,实际操作能力强,理论联系实际好

39、,作业质量高,内容正确,实习全面系统,中能很好地回答问题。良好:实习态度 ,无 现象,工作积极主动,较好完成大纲要求,有一定实际操作能力,能理论联系实际,虚心向工程技术 学习,作业内容正确,实习 全面系统, 中能较好地回答问题。中等:实习态度基本 ,无 现象,有一定实际操作能力,能理论联系实际,作业内容基本正确,达到实习大纲要求, 中能正确回答问题。及格:实习态度基本 ,达到实习大纲要求,能完成实习作业和实习 ,内容基本正确, 中能回答基本问题。结束后,任课教师要认真填写试卷分析表。不及格:凡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均以不及格计。未达实习基本要求者缺席时间达 1/3 以上者2.专业实习教学估指标本

40、专业实习教学估指标如下表所示。评价项目评估标准检查方法评估等级ACABCD实习场所实习状况1.校企双方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并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实习 ; 2.企业方 具有较高的素质与水平。1接受实习属于一般实习点,尚未建成基地; 2企业方配备了实习指导、管理。检查协议书及有关文件实习基本条件实习具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条件。实习场所基本具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条件。现场检查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师资结构指导队伍中具有高级的人数不少于1/3;指导队伍实施“老中青”相结合。指导队伍中结构基本合理,基本上只有中级教师。检查统计表师资力量1.1/3 以上的教师有校级(含)以上教学、科研成果;2.指导教师有较强的工

41、程实践能力,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与实习组织工作能力。1有教学、科研成果,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 2指导教师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检查统计表教学建设与组织管理实习教学文件1.具有符合教学基本要求的大纲和结合实际切实可行的实习计划; 2.有符合实的教材及实习指导书。1有实习大纲和实习计划; 2有可作为参考的实习与实习指导书。检查大纲计划指 导书管理制度以及措施有科学、规范的实习工作规定和内容完备的实习手册;实习经费能满足实习要求。1有实习工作规定和实习手册; 2实习经费基本满足实。检查规定手册经费支付情况3.专业实习教学估说明本方案二级指标共 11 项。每项指标的评估等级为A、B、C、D 四级。每项

42、指标的评估标准给出A、C 两级,介于A、C 之间的为 B 级,低于 C 的为D 级。综合评估结论优秀:A9C2,D=0;良好:A+B9,D1;教学实施过程实习内容注重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的深化,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接受企业实际任务,认真参与生产的某一部分。1获取知识与培养能力有要求; 2学生接受企业实际任务,一般性参与生产过程。检查教材指导书计划实习指导工作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选择的结合点科学可行,效果好;2指导教师人数与实习学生人数比1/30。1注意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2指导教师人数与实习学生人数1/60。检查指导书、学生调查学生实习状况1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深入实际,态度; 2严格按实习

43、计划进 行。学生学习情况一般基本上按实习计划进行学生调查实习效果实习质量1大多数学生实结内容深刻全面,其中部分学生有创造性见解; 2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有较大提高。1实结基本符合实习大纲基本要求;2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有提高。检查统计表、总 结答辩综合评价1学生对实习教学与组织工作、情况表示满意;2指导教师、企业对实习学生实习态 度、方法、实习成绩等表示满意。1学生对实习教学与组织工作、情况基本满意;2指导教师、企业对实习学生实习态度、方法、实习成绩等反映一般。开座谈会检查材料3.6 顶岗实习质量标准顶岗实习是学生完成全部学习任务所必需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 学习和实践锻炼相结合的重要方式,是在完成

44、校内外实习实训的基础上进行的、对学生掌握从事本专业工作所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全面检验,也是对学生提高政治思想水平与业务素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的一次全面培养和训练,是学生 工作岗位的前奏,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基础。1.实习目的与任务 顶岗实习的目的是:模具制造专业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精神,有 和创新意识,面向模具行业,根据该行业相关岗位需求而设置,适应模具制造与 等领域第一线需要,掌握专业必备的理论知识,具有熟练的模具加工设备操作能力、较强的模具装配和设备 能力,能熟练进行模具产品检验和质量管理、模具产品工艺编制、生产技术实施、模

45、具产品售前及售后技术服务等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 。学生要有模具制造技术的基础理论,还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提高能力。通过顶岗实习,可以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所学的理论知识,弥补理论教学的 ,以提高毕业生的质量,最终达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了解工厂模具设备的类别、结构、使用、设计和生产,提高对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的认识,加深对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在工业领域应用的感性认识,开阔视野,了解相关设备及技术资料,熟悉模具产品的生产工艺;通过顶岗实习,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细致踏实的工作作风,为将来从事模具设备的生产、调试、安装打下必要的

46、基础;通过顶岗实习接触认识社会,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学习工人师傅和工程技术的优秀品质和敬业精神,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2.实习基本内容合格:D2。(1)模具零生产与装配调试;(2)模具机械设备;(3)模具加工质量检验与质量管理;(4)模具加工工艺规程编制及实施;(5)模具产品的售前和技术员;(6)与专业相近的其他工作。3.实习基本要求(1)实习工厂的选择1)本专业顶岗实习工厂应具有中、大型规模和现代化的模具技术水平,拥有较多类型的模具制造设备,生产技术较先进。工厂的实习培训部门有一定的接纳能力和培训经验,有进行实习指导的工程技术,同时应能提供较充足的图纸资料等技术文件;2)优先

47、选择为学生实习提供采用先进模具设备制造技术的工厂或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工厂;3)实习心强的师傅应给实习学生提供与专业相对应的工作岗位,并派技术好、工作责任老师,认真负责地指导学生。4)实习应按实习协议指定负责学生的顶岗实习指导。实习员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主要表现,在实习鉴定表中写出实习鉴定意见并评定成绩、加盖公章。5)学校有关进行双向选择。(2)对学生的要求1)学生在实习期间,要,认真完成顶岗实习任务。对者,将视情节轻重,给予纪律处分、停止实习,甚至延期毕业等处理。2)学生应虚心学礼貌、不怕苦,特别是必须注意主动学习,多做笔记。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应写好实习日志、认真详实每天获得的实际生产知

48、识、资料和数据。3)学生必须服从实习所在章制度。和学校的双重管理,遵守学校和实习的有关规4)学生应按进度全面完成顶岗实习任务,撰写符合质量规定的实习,所有工作应独立完成,不得或由他人代做。5)为了须将实习、全面了解学生实习情况,要求学生到达实习的第一周内,必的通讯地址,以及或告知校内指导教师(班)。校内指导教师(班)要做好学生实习去向的详细。6)凡由学校批准顶岗实习的学生,学校和实习同意,不得自行调换实习,否则不予安排实习的审核。7)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应分阶段撰写实习月志和小结并定期交指导教师审核。实习结束后完成实习。(3)对老师的要求实习期间,校内指导教师(班)等有关应不定期与实习联系,或深

49、入实习了解及检查学生实习情况。实习结束后,依据评分标准评定学生的顶岗实习成绩。4.实习的基本内容和要求(1)实习的基本内容实习应包含:实习的总体情况、本人实习的工作岗位和任务、使用的典型设备和工具等;实习车间(工段)的主要(典型)产品及其生产工艺流程、产品图及简明,可以以某一典型设备或典型工艺为例,分析其构造、工作原理、工艺过程,或编制一种典型零件的加工程序;车间(工段)的生产管理组织形式和管理机制;心得和体会(总结)、参考资料等。实习应内容完整、字迹清晰、文理通畅。(1)实习撰写要求1)实习真实可靠。必须针对本实习和岗位,内容应是实际工作现场的所见所闻,2)内容重点突出,文字表达简明流畅,图

50、表、规范化。3.7 教学评价的质量标准教学 估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 。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管理,便于教学 估工作的开展,特制订以下评估标准及考核办法。教学 估指标体系包括六大方面:教学准备工作、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辅导教学、课程考核、顶岗实习。教学估标准(1)教学准备工作教学准备工作要求教师熟悉课程标准、熟悉 、熟悉教学环境,了解学生,选择有效的授课方法、 、有完整的教案,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它是整个教学活动的起始环节,指标体系是如下。熟悉所授课程在专业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按“必需、够用”的原则,制定好学期授课计划,注重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熟悉课程标准,了

51、解教学计划。对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内容和要求明确,课程的重点、难点把握准确。有完整的教案。教案中体现课堂教学结构,内容安排合理,突出重点、难点,实习字数在 2000 以上独立按时完成,不他人实习,不涉及实习明确的规定属于技术机密的内容。5.实习成绩考核顶岗实习成绩由学校依据学生平时表现、实习 质量、 实习鉴定等情况根据评分标准综合评定。顶岗实习成绩按优、良、及格、不及格四级记,实习 等材料由系教学管理 存档。顶岗实习成绩不及格或缺顶岗实习的学生不予毕业,应补做合格 毕业。学时分配合理,提倡制作课件。4)熟悉教学环境,准备好相关的教具、仪器、设备和场所。(2)理论教学通过理论教学评估,可以研

52、究检查教育的目标、课程或模块教学目标以及章节教学的具体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情况,从而探索课堂教学的合理结构,提高教学质量。指标体系是如下。1)熟悉课程标准、熟悉、精通内容。2)内容丰富、信息量大、重点突出、难点讲清、处理得当。3)讲解熟练、深入浅出、概念准确、条理清晰、逻辑性强。4)语言生动、口齿清楚、快慢适中、注重效果。5)板书清楚、安排合理、详略得当、一目了然。6)联系实际、注重应用,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实验、实习、实训等环节安排充足,反映学科发展的新成就。7)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环节安排合理,采用现代化教学,注重课件教学。8)注重启发式教学、注重互动式、研究型的教学探索,课堂气氛活跃。9)治学严谨、为人师表、严格考勤、大胆管理、教书育人。10)作业布置适当,批改及时。(3)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严格要求。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训、实习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等。检查评估实践教学效果的指标体系如下。1)实验、实训和实习教学文件齐全,指导书或任务书符合实际要求。2)认真指导学生实践,基本技能训练充分,操作示范熟练、正确、明了。3)分析实验现象,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观察、处理、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独立操作能力,练就操作本领。5)大胆管理、严格考勤。6)实验、实训实习(总结)规范、齐全,批阅认真,正确及时,评分合理。7)第二课堂有计划、有生收获大。、有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