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案_第1页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案_第2页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案_第3页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案_第4页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 PAGE11 页 共 NUMPAGES11 页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案1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1)知道元谋人的生存年代、发现地点和发现的历史意义。(2)知道北京人的生存年代、发现地点、体质特征、发现的意义以及他们的消费、生活状况。(3)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的主要证据和理解我国境内其他古人类遗址。2.过程与方法(1)识读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等图,掌握识图的根本方法,培养从图片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才能。(2)考虑“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对于我们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培养查阅历史资料分析p 历史问题的才能。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

2、地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北京人。难点:理解北京人消费、生活状况。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p 本课主要学习三块内容,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特征。第一局部内容与第二、三局部内容是包含关系,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包括了北京人;第二和第三局部递进关系,先介绍北京人的发现,再阐述北京人的特征和发现北京人的意义。我国目前已发现旧石器古人类遗迹三四百处,遍布全国大多数省市。事实证明,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是人类的发地之一。我国境内已确认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左右。我国早期人类

3、遗址中最的就是北京人遗址。北京人的发现内容丰富,大量的遗骨、石器和用火遗迹,证明远古确有直立人存在,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2.学情分析p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展补充)3.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识图分析p 法、讨论归纳法、联络比照法。教学准备1老师: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图片等。学生:自学教材。教学过程教学环节s老师活动E学生活动6设计意图b导入新课H展示女娲抟土造人、亚当与上帝、古猿人的图片,问题:1.人类是怎么产生的?2.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是谁?x根据自己的认知程度来答复下列问题。r通过设问,引发学生考虑,激发求知欲,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才能。探究新知(授新课)g1.我国最早的

4、人类g展示元谋人复原图元谋人使用石器图元谋人劳动复原图”,提出问题。(1)元谋人生活在哪里?(2)元谋人的体质有哪些特征?(3)元谋人懂得哪些技术?(4)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观察并抢答:(1)云南元谋县。(2)牙齿硕大、粗壮,唇面比拟平坦,舌面的形式非常复杂。(3)制造工具和使用火。(4)会不会制造工具。培养学生从史料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才能。2.北京人(1)北京人的发现活动与探究假设你是导游,你将如何向游客介绍北京人的发现?动脑筋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对于我们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展示化石的图片)(2)北京人的特征展示北京人复原头像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图北京人狩猎场景想象图,分组并让学生讨

5、论答复下列问题:同学们互相观察一下,你们和北京人头部复原像有什么不同?展示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图,提出问题:北京人制造的石器有什么用处?根据北京人狩猎场景想象图,讲述北京人劳动的情景。讨论北京人过群居生活的原因。火与人类生活亲密相关,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火对北京人生活有什么作用?北京人的发现有什么历史意义?3.动动手:今天我们学习元谋人、北京人的根底知识,如今我们把元谋人、北京人的生活地方、生活的年代标识在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播放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的动画。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案2原始农耕生活一、课程目的(一)内容标准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二)教

6、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知道河姆渡和半坡遗址距今年代、所处的地区、自然条件、主要种植物和饲养物、消费工具、房屋特点、陶器的使用以及纺织、渔猎等其他消费生活情况。通过实物图片或考古纪录片,让学生观察、复述原始农耕文化产生、开展的概况。2.过程方法与才能通过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与前人在衣食住等消费生活方面的比拟,概括出中国远古农耕文化的根本特征,初步认识人类进步的规律,初步培养比拟、分析p 、归纳和概括问题的方法与才能。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理解祖国境内河姆渡、半坡居民为代表的原始人类所获得的成就,感受我们先民的生存智慧和为人类文明作出的奉献,增强民族自豪感。人类由采集到农耕生活的转变过程和河姆渡

7、、半坡居民生活的状况,说明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探究和艰辛的劳动理论获得的。通过学习感受劳动和创造的艰辛与价值,培养百折不挠的奋进精神与艰辛奋斗的优良品质。二、教学要点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居民的消费与生活状况所反映出的原始农耕生活的状况。这是属于知道和理解层次的知识。难点: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对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的概括。这是属于较高层次的才能要求。教学过程:课前导入:我们已经学过中国远古人类,知道了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远古人类(稍稍停顿,让学生来答复。)元谋人,他们生活的年代距今170万年。遗留人类化石残骸最多的北京人,北京人的食物的主要来采集和狩猎,他们使用的石器旧石

8、器,打制石器,他们已经会用火。讲授新课:在距今约八千年前后至约四五千年前,中华文明又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农耕时代,为了大家学习这一时代的历史,教材精心挑选了两个文化遗址:西安半坡原始聚落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他们分别代表中国的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和南方(长江流域)。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8页看图“我国原始农耕时期的文化遗址分布图”,在图中找到这两个文化遗址。这两个遗址展现了南北不同的原始农耕风貌,接下来我们再通过学习比拟来认识两个时期在距今年代、生活地区、原始农耕工具、原始家畜饲养业、原始手工业等方面的不同。我国的北方和南方气候差异很大,这种气候的差异对原始人类的影响很大。由于人们的消费力程度

9、很低,科学技术有限,人们征服、改造自然的才能也有限。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粟和水稻分别在北方和南方的种植,一方面说明人们对自然的依赖。一方面也说明无论是在北方、还是在南方,我们的祖先们都创造了灿烂的原始农耕文化。小结: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大概理解了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两个代表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原始农耕生活特征,如今请同学们说说从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中,你看到了什么?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表达出来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奉献。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案3一、教学目的知识目的:使学生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

10、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凿及历史作用。才能目的:培养学生全面分析p “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的综合分析p 的才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二、教材分析p 本课简要介绍了隋朝的建立,社会经济的开展,大运河的开凿。重点表达了大运河的开通和作用,这是本课的重点。隋初经济的繁荣难以理解,这是本课的难点。三、课前准备师:搜集本课的资料,相关的图片。生:在图书馆搜集有关大运河的资料。四、教学过程一】导言引入师:讲述“隋炀帝赏琼花”的故事,那么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否对。隋朝是怎样建立的?大运河是

11、如何开凿的?(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二】互动授课让学生阅读第一框的内容师:隋朝是哪年建立的?隋帝又是如何统一全国的?有什么意义?生: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589年,灭掉陈,统一全国。引导学习概括出“完毕了西晋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的场面,创始?大一统?的场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开展奠定了根底”。过渡:封建王朝从汉朝以来,都注重以农立国“夫农天下之本也”经济繁荣的根底在于农业,那么,隋朝经济开展如何呢?师: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生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2:“隋帝励精图治,改革制度,开展消费”。师:从哪些方面可见经经济繁荣?生1:人口激增2:粮仓丰实引导学生阅读第二框内

12、容“大运河的开通”投影:大运河的图片,放轻音乐生:结合地理简介大运河隋朝大运河在605年开场,到610年全线开通,以洛阳为中心,他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经过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六省市。全长四五千里,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大运河开通后“高旅往返,船乘不绝”。师:大运河的作用有哪些?生:“加强南北交通,稳固隋全国统治。”师:“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为什么?”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在小组交流。生:不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既有贪恋江都的美景的动机,搜括江南财富的目的,也有兵力强大,帝王的霸气。师:隋炀帝对为什么可以开纵贯南北的大运河?生: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师: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生:学生分小组讨论:全面分析p 隋炀帝开凿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