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迁移研究新视角俞-理明常辉上-海交通大学_第1页
语言迁移研究新视角俞-理明常辉上-海交通大学_第2页
语言迁移研究新视角俞-理明常辉上-海交通大学_第3页
语言迁移研究新视角俞-理明常辉上-海交通大学_第4页
语言迁移研究新视角俞-理明常辉上-海交通大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语言迁移研究新视角俞 理 明 常辉上 海 交 通 大 学1一、语言迁移的概念语言迁移又称“语际影响”或“跨语言影响” (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Gass 和Selinker 编著的 语言学习中的语言迁移一书的不完全的统计,对“语言迁移”至少有17种说法 2一、语言迁移的概念Odlin (1989: 27):Transfer is the influence resulting from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arget language and any other language that ha

2、s been previously acquired (and perhaps imperfectly acquired) 。迁移是目标语和其他任何已经习得(和可能尚未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或差异所造成的影响” 。3语言迁移的概念Jarvis & Pavlenko(2008:1) “一个人关于一种语言的知识对他另一种语言的知识或使用产生的影响” The influence of a persons knowledge of one language on that persons knowledge or use of another language)。4一、语言迁移概念以上定义可以看出

3、:语言迁移不仅是母语对第二语言的影响,还可能是第二语言甚至第三、第四语言等对目标语的影响。为此,De Angelis和Selinker (2001)提出了“中介语迁移”(interlanguage transfer)的概念。其实,语言迁移还可以指L2向L1的迁移(反向迁移),也称语言磨蚀(attrition)。5二、语言迁移研究简要回顾从上个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又有一大批语言迁移著作问世,如:Vildomec(1963)、Gass & Selinker(1983)、Kellerman & Sharwood Smith(1986)、Ringbom(1987)、Dechert & Raupac

4、h(1989)、Odlin(1989),等等。在这些语言迁移论著中,Odlin(1989)无疑具有里程碑意义。该书对迄上世纪90年代为止的语言迁移研究做了最全面、最深刻的总结,也是当前语言迁移研究引用最频繁的一本书。6二、语言迁移研究简要回顾Jarvis & Pavlenko (2008: 11)将上世纪90年代以前的研究成果概括为八大发现: 1.错误并非跨语言影响(语言迁移)的唯一结果。2. 跨语言影响不仅影响学习者习得二语的速度和最终的成功,也会影响他们习得的路线或学习所经历的阶段和顺序(Schumann 1979; Stauble 1984)。 7二、语言迁移研究简要回顾3. 与“强势对

5、比分析假设”(the strong version of the Contrastive Analysis Hypothesis)(Lado 1957; Wardhaugh 1970; 参阅Odlin 2006)的预测相反,源语言和接受语言之间的差异并不一定导致学习困难或跨语言影响。相反,易于观察到的差异常常使目标语结构更易于习得。4. 跨语言影响并不随着语言使用者接受语言的能力和水平的提高而呈线性递减。 8二、语言迁移研究简要回顾5.语言迁移不仅从L1向L2迁移(顺向迁移),也能从L2向L3迁移(侧向迁移)(如:Ringbom 1978b),还能从L2向L1迁移(反向迁移)(如:Jakobo

6、vits 1970; 参见Weinreich 1953)。6. 在某一语境下,跨语言影响和其他因素一起决定某一结构迁移的可能性可迁移性(transferability)。 9二、语言迁移研究简要回顾7. 迁移影响不限于语言形式,如词的语言结构和形态结构,或短语的句法结构。它也会延及那些与形式紧密相连的意义和功能 。8. 语言使用者的个体差异,会造成他们在使用接受语中的跨语言影响的类型和程度,表现出个体差异。 10二、语言迁移研究简要回顾语言迁移研究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将迁移当作一个影响其它过程(如二语习得)的因素作为一个解释(explanans)、干预或独立变量来识别和调查;第二阶段 :将迁

7、移当作一个有自己的一套解释因素(explanantia)或独立变量的重要过程本身作为一个解释对象或依存变量来调查11二、语言迁移研究简要回顾第三阶段:提出相关迁移理论,以从社会、情景、心理制约、构念以及过程的角度来解释迁移第四阶段:就迁移在大脑中怎样发生,提出精确的生理解释12二、语言迁移研究简要回顾 从神经生理角度开展的有关不同语言在大脑中的存储方式和交互方式的各种研究,其特点是从神经生理学的角度来揭示语言迁移运作的内在结构和过程。依赖的技术包括:正电子断层发射(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8、resonance imaging, fMRI)、脑电图和脑磁图(electroencephalographic and magnetoencephalograpic recording, EEG)、磁源成像(magnetic source imaging)和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brain potentials, ERPs)等。13三、语言迁移研究的新动态(一)研究的新领域 : A. 话题的拓展B.在迁移的方向性的多角度研究C.在迁移涉及的语言种类方面。D. 在迁移涉及的语言使用领域方面。 14三、语言迁移研究的新动态(二)对跨语言影响的新解释 A.语言相对论视角;B.

9、多语言能力观;C.语言磨蚀视角;D.双语记忆、双语词库、双语加工视角 15四、语言迁移研究中值得关注的三个问题4. 1. UG视角探讨语言迁移问题;4.2. 语义迁移和概念迁移问题;4.3. 教育语言学视角下的语言迁移研究问题164.1 UG视角4.1.1理论基础从生成语言学的诞生到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的古典生成语法,以句法结构为标志, 标准理论,以句法理论要略(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 1965)为标志到六十年代末, 七十年代的扩充的标准理论(The Extended Standard Theory), 八十年代的管辖与约束理论(The Governme

10、nt and Binding Theory, GB),以管辖与约束讲稿(Lectures on Government and Binding, 1981)为标志, 九十年代到现在的最简方案,以最简方案(Minimalist Program, 1995)的出版为标志。前三个阶段对应规则系统时期,后两个阶段对应原则系统时期。174.1 UG视角4.1.2 完全迁移观:(Full Transfer/Full Access, Schwartz & Sprouse 1994, 1996; Schwartz 1998) 认为第二语言以第一语言的终极状态为起点,母语的实义语类(lexical categor

11、ies)、功能语类(functional categories)及其特征值都会迁移到二语的初始状态;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是完全可及的,始终限制着二语语法的发展。此理论在二语句法习得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184.1 UG视角4.1.3. 无迁移观无迁移观(No Transfer)认为二语初始句法中没有任何一语的成份,也就是说母语的任何句法成份都不迁移到二语中去。(Corder, 1993; Platzack 1996;Epstein,et. al. 1996, Bley-Vroman 1989,1990;Clahsen & Muysken, 1989; Meisel, 1997)。 19

12、4.1 UG视角4.1.4. 部分迁移观持部分迁移观的学者都认同二语的初始状态含有一语的某些成份,他们的分歧在于哪些一语成份迁移到了二语的初始状态中去,尤其是母语的功能语类是否迁移,功能语类的特征值是怎样的,以及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等。20 4.1 UG视角最小树(Minimal Tree)理论 (Vainikka & Young-Scholten 1994, 1996a, 1996b, 1998)认为只有一语中的实义语类和中心语方向性(head directionality)会迁移到二语的初始状态中去,而功能语类C和I 都不能迁移。因此,二语的初始状态是一种只有实义语类而没有功能语类的

13、语法。在该理论中,二语初始状态的最大投射(maximal projection)是动词短语VP。由于表示VP的树形图比表示IP和CP的都小,因此,该理论被称为“最小树(Minimal Tree)理论”。21 4.1 UG 视角 特征无值假说”(Valueless Features Hypothesis) (Eubank 1993/1994; 1996; Eubank et al. 1997; Eubank & Grace 1998) 认为一语的实义语类和功能语类都会迁移到二语的初始状态中去,但母语中功能语类的句法特征并不迁移;二语句法中功能语类的特征最初是无值的(valueless),处于“惰

14、性”(inert)状态,既不是弱特征也不是强特征,二语的初始状态是一种功能语类的特征值没有设定(specified)的语法。这样,二语初期的句法就会表现出不确定性(optionality),如题元动词可以任意提升,句子主语可有可无。22 空论元与母语迁移 空论元(null argument)包括空主语和空宾语。习得目标语英语的二语习得者,尤其是母语允许空论元的二语习得者,经常省略使用主语或宾语,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母语迁移。 White(1985, 1986) 发现以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接受英语空主语的句子。 Liceras, Daz和Maxwell (1999)发现以汉语、日语、

15、韩语允许空主语的语言为母语的西班牙语学习者在主句、从句和并列句中都使用空主语。 袁博平(1997)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很容易发现不正确的空主语句子,但却很难发现不正确的空宾语句子。23 动词提升和母语迁移 White (1992)发现母语为法语的英语学习者接受副词介于题元动词和其宾语之间的结构,表现出母语迁移。I eat often bread. Yuan (2001)发现以英语、法语和德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甚至初学者,都不接受也不使用副词位于题元动词和其宾语之间的汉语结构,没有表现出母语迁移。244.2 语义迁移 语义迁移的证据(一)从词汇语义层面获取的证据从词汇语义层面着手获取语义迁移证据

16、的研究,主要从二语词汇学习、理解和使用三个方面进行。 如Neuner (1992)和Sjholm (1995) 发现,那些母语和二语中都存在的、指称相同概念范畴的词语,二语学习者学习、理解和使用起来比较容易。254.2 语义迁移 语义迁移的证据(二)从命题语义层面获取的证据语言和思维的关系问题是语义迁移研究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Odlin(1989:71)264.2 语义迁移 语义迁移的证据(三)从概念层面获取的证据“概念迁移”(conceptual transfer)的研究是语义迁移研究的一个新视角,近几年发展迅速(e.g. Jarvis 1998, 2000,2002; Pavlenko a

17、nd Jarvis 2001, 2002;Odlin et al. 2004)。274.3 教育语言学视角Dechert & Raupach(1989)声称:“在已知与未知之间、新旧之间以及语言与非语言之间的迁移是人类认知的根本原则”(xii)。284.3 教育语言学视角Cummins (2001) 提出了广义迁移的概念,指语言之间概念知识(conceptual knowledge)的迁移和在一些情况下语言层面上的迁移。也就是说,迁移不仅可以是母语本身的迁移,还可以是旧的知识的迁移。并指出,两种语言表面看似不同,但双语者在操控两种语言时使用的是同一个中心处理系统。无论说话者使用的是何种语言,他的思想都是来自同一个中心引擎,当说话者通晓两门或更多的语言的时候,完整统一的思维源泉只有一个。294.3 教育语言学视角Three major factors for effective learning:A. engaging prior understandings; b) integrating facts with conceptual frameworks; c) taking ac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