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竞赛卷_第1页
语文八年级竞赛卷_第2页
语文八年级竞赛卷_第3页
语文八年级竞赛卷_第4页
语文八年级竞赛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八年级命题竞赛卷一、积累与运用(12分)l.(2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炽(ch)痛 羁绊(bn) 忍俊不禁(jn) 锲(q)而不舍B. 镂空(lu) 绯(fi)红 叱咤(ch)风云 颔(hn)首低眉C. 阴霾(mi) 媲(p)美 风雪载(zi)途 花团锦簇(c)D. 嗔(chn)视 两栖(x) 销声匿(n)迹 冥思遐想(xi)2.(2分)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 狼籍 义愤填膺 相得益彰 转弯抹角B. 奥秘 不可名状 莫衷一是 沧海桑田C. 造型 因地治宜 物竞天择 油光可鉴D. 烦躁 抑扬顿挫 束手无策 正经危坐3.(2分)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

2、恰当的一句是( )A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危言危行,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B人们提到雷锋同志,总会说起他是那样大公无私,光明磊落,对自己求全责备。C回首分手的时候,你我风华正茂,曾几何时,双鬓已然秋霜!D白居易在地方为官时很注意接近民众,不管是乡间农妇还是下里巴人,他都能谈得来,从他们那里得到了很多创作素材。4.(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为庆祝“文化遗产日”,A市文博系统围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和博物馆免费开放等重点开展了系列宣传活动。B通过请专家讲座、爱好者模拟考古、在学生中开展征文等,C广泛宣传文物保护法,提高公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普及文化遗产保护知识,D为文化遗产事业的科

3、学发展营造良好氛围。5.(2分)根据语境,最适合填入的一句是( )在莫斯科演讲中,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主席妙语连珠,旁征博引。他表示,合作发展共赢成为时代潮流,人类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面对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的客观要求,各国人民应该一起维护世界和平。我们主张各国和各国人民共同享受尊严, ,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知道。A. 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B. 治大国如烹小鲜C. 要老虎和苍蝇一起打D. 鞋子合不合脚穿着才知道6.(2分)对下面文段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一个年轻人问一个得道的老者:“智慧哪里来?”智者说:“精确的判断力。”年轻人又问:“精确的判断力哪里来?

4、”智者说:“经验。”年轻人再问:“经验哪里来?”智者说:“错误的判断。”A. 想要改变自己生存劣势的现状,必须要有自己的判断力。B. 人生是在一连串的判断下累积而成的,最成功的人生较量都是依据判断而进行选择的一场智慧之战。C. 如果你在犹豫不决时,就会丧失信心,并被外界的影响动摇,最终做出错误的判断。D. 犯错误并不可怕,要总结经验总结教训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二、古诗文阅读(24分)【甲】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乙】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

5、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丙】千金买骨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言于语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 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满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注:涓人:宫里职位低下的小侍臣。7.(2分)指出下面句中加点字用法、意义相同的

6、一项( )A. 以 不以千里称也 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B. 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C. 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其真不知马也 D. 其 其真无马邪 买其骨五百金8.(2分)指出下面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 A. 自将磨洗认前朝 将要 B. 骈死于槽枥之间 两马并驾C. 才美不外见 通“现”,表现D. 策之不以其道 用鞭子打9.(2分)下面对赤壁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前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B. 后两句作者进行了逆向思维大胆地设想,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蕴藉含蓄。C. 本诗先叙后议,诗人观赏了赤壁古战场,借其遗物,引发了对赤壁之战的独

7、特看法。D. 诗中含一哲理:兴盛与衰亡,有着历史的必然,但是谁成谁败,何时成何时败,也有偶然性。10.(2分)下面对马说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马说是一篇托物寓意的散文。文章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将人才比做“千里马”,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罪行。 B. 第二段中的五个“不”字道出了被埋没的千里马的满腹委屈,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C. 末段用排比手法和“天下无马”的语言描写展现了驭马者的无知愚蠢,指出“天下无马”的直接原因是封建统治者的“不识马”。D. 在赤壁和马说中,作者都含蓄流露了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气。11.(2分)下面对千金买骨理解

8、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中的“千里马”与马说中的“千里马”所代表的意义完全是一样的,即人才。 B. “君人”求千里马“三年不能得”,虽对“涓人”以五百金得死马首则“大怒”,但他善于纳谏,从谏如流。C. “涓人”面对君主的责难从容应对,并信心十足地预言“马今至矣”,颇有“伯乐”的风采。D. 本文借事说理,表达了对人才的重视和渴望。12.(3分)请用三个“/”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13.(3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于是,不满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14.(8分)请将下面古诗文补充完整。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中景,秋中情,别具风味。请看

9、:观海,“ ,洪波涌起”;临湖,“八月湖水平, ”;出塞,“ ,归雁入胡天”;望野,“树树皆秋色, ”。警世,“常恐秋节至, ”;抒怀,“ ,对此可以酣高楼。”念亲,“但愿人长久, ”;悲己,“ ,老木沧波无限悲”。真可谓:“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三、现代文阅读(24分)中西方脸型中国人的脸型和西方人的不一样,比较的宽和平。西方人的脸是用立体的块叠起来,凸凹鲜明。而东方人。尤其是那种蒙古脸型的,就是线勾出的轮廓。所以,中国人的脸其实是很忌讳化妆的。脂粉很容易地就抹平了脸上细微的起伏对比,看上去面目划一,都很像月份牌上的美人。我估计,月份牌上的美人都是依着化过妆的脸临摹的。粉白的面颊上两片

10、腮红,白和红都很匀净,然后,秀眉红唇。多少是有些像一副面具,是个木美人。事实上,中国人的脸是十分敏感的,在沉静的表面之下,有着千丝万缕种表情。这些灵敏的神经大部分集中在鼻翼上方,眼睑以下,以至颧骨之间的部位。这一个区域是较为西方人宽阔的,西方人几乎是不存在有这个平面的区域,他们的面部从鼻梁很迅速地过渡到颧骨,他们的表情是由这些大的,肌肉与骨骼的块垒运动而体现的。所以,他们的表情就比较夸张、强烈和戏剧化。而中国人的表情区域则是在鼻翼处到颧骨之问的平面,可以说,绝大部分的微妙的差异都是来自这里的。然而,似乎所有的化妆技术都是热心地将这一片泥墙般的抹平、抹光滑,于是,一切表情都被掩埋了。这个部分是有

11、着细腻的凸凹,肉眼几乎看不见,但这却构成了一种情调。一旦消失,脸就木了。还有,眼睑和唇部,这也是微妙的部分所在。方才说过,中国人的面部轮廓是线描式的,线描的精微最为典型地体现在这两个地方。中国人的单睑和重睑都相当精致,唇纹也是精致的,富于情调。还是化妆害了它们。眼线、眼影,还有唇线,粗暴地覆盖了它们纤细的笔触。所有的区别都被取消了。这些现代化妆技法重新画了一张脸,这张脸就像是那种傻瓜照相机照出的照片,没有影调的深入浅出,只是一张白脸上的眼、鼻、眉、嘴。中国人的脸大体分为南北两种,北方,通常是那类蒙古种的脸型。南方,则是越人的型。我估计,会不会是受戏曲脸谱的影响,而戏曲脸谱又是受中国地理政治的影

12、响,蒙古脸型似乎是被视为正宗。荧幕上的英雄,大多是宽脸阔腮,浓眉直鼻的形象,有些类似京剧里的黑头,即俗话所说:“平头整脸”。其实,越人的型,是更富于戏剧性的。这种型,更为敏感。因为肌肉的块面比较紧凑、复杂。而蒙古型的,多少有些一览无余,比较简单。鲁迅先生的脸型,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从他的照片来看,面部的影调很有变化,层次较多。眉棱,颧骨,鼻凹,下颏,组成略有冲突却最终协调的关系。骨骼比较蒙古型要突出,但和西方人的骨骼的表现不同,那是形成整体结构的块垒,而在这里,只是比较少肉,线条就有了锐度。然而,在荧幕或者图画上,人们却不由自主地,总是容易将他描摹得肌肉丰满。这样,是不是以为比较接近英雄的型?

13、结果却是,浑圆,面部带上了“木”相。中国人的脸,稍稍有那么点偏差,就“木”了。这就是这种型的微妙之处。 (作者:王安忆,有删改)15.(2分)分别用三个字概括中西方人面部轮廓的特点。16.(2分)文中多次用到“木”字,表达形象,请解释其具体意思。17.(2分)文中从哪几个方面说明了中西方脸型的区别?18.(3分)指出文中运用了哪几种主要的说明方法。19.(3分)作者在文中反复强调的一种观点是什么?又是清明清明,给人的印象总是一片湿雨。仿佛有了这雨,清明才更能显得出它淡淡悲凉和丝丝忆念的味道来。是清明成全了这场雨,更是这雨衬托了清明。望着飘洒的细雨,才更能引得人们心中那种淡淡的哀愁和思念。这雨或

14、是风狂雨恣,或是和风细雨,从清晨开始,至黄昏之际,在烟雨弥漫的山野中,在泥泞难行的小路上,总有顶风冒雨,点缀寂寥,行行重行行的扫墓人;或三五成群,扶老携幼,或一二个孤影,跚跚独行。 远山隐在云雾里,近树笼在孤烟前,小桥流水,愁鸦悲啼,雨洗清秋,风吹哀愁,唯见烟雨一片苍茫,不见人家与炊烟。好一个伤感寂寥的行旅,好一个凄迷彷徨的画面。抬头偶望,墓地黯然见:百坟拱起,千碑林立;烟雨朦朦,青草何离离。一片荒凉,一片凄迷,一片死寂! 山孤烟雾薄,树小雨声稀!风飘飘,雨潇潇,哀思悠悠,悲情渺渺,莫道不销魂,何处暗香盈袖?拔净一片乱草,摆下几杯冷酒,烧上一把纸钱,风雨愁煞人,杯土带愁,杂草含烟,竟无言以对,

15、唯有心底弥满幽幽的愁绪和淡淡的哀愁! 死者长已矣,存者永怀悲!音容笑貌,历历在目,昔日种种,犹言在耳,但客心逐流水,随缘到天涯,念千里孤坟何处话凄凉? 回味少年时,清明节和雨,在我的印象中只是一幅优美的画卷。随风飘洒的细雨中,一位骑着马赶路的清贫诗人,俯身向着一个小牧童,牧童站在道旁,一手握着鞭子,一手遥遥指着间草房。草房上空,一面红色的酒幡在薄薄的细雨中时隐时现。这大概是源于清明这首诗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为什么“断魂”?因为“古墓花影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我无忧的岁月里,这首诗所给予我的就是这样一种恬美

16、的意境。少年无忧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就像童年放起的一只风筝,挣断了线,便消失的无影无踪,到处也寻觅不到了。这首诗,今天读来仍然那么哀怨,那么亲切。 古往今来,人性中某些共同的、美好的感情,四海相通,古今相通。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生者总是会不断地成为逝者。有人说,对别人的思念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淡。我想,或许对于至爱亲人的思念恰恰与之相反吧。即使过了再长的时间,在每次忆起他们音容笑貌时,我们的心中总会有些酸酸凉凉的感觉吧。哪怕是十年、几十年,这种感觉也不会减弱、消失,反而会变的更加强烈。正因如此,清明节才会成为一个流传千年的日子;清明时节的细雨,才会绵绵不绝地纷纷而至,这大概是对于人们心中

17、哀愁的感应吧。又是清明了。男儿有泪不轻弹,我不能流泪。但对亲人绻绻的思念,洒下所有的泪,回忆就不仅仅再是生活的负担。我们再次体会人世间的爱心与温暖,拼合破碎的心,微笑着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我们感慨世事无常人生苦短,曾经真正爱过,生命便不存在遗憾。援手于他人危难,自己在挫折中保持乐观,只要心中有爱,爱就会没有遗憾,人生永远是美丽的春天。清明节似乎总是与雨分不开的。千缕万缕的思念伴着清明节的细雨从天而降。拜托清明的细雨了,希望她如期而至,就算是世人欲流而难流的泪吧。20.(2分)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前三段所描述的画面。21.(2分)读第段划线句子,说说其中的“哀怨”“亲切”如何理解。22.(2分)根据

18、文章内容,完成下面对联中的下联。 年年祭扫先人墓, 。23.(3分)本文语言典雅而富有诗意,请举例品析。24.(3分)人文学家李汉秋说:“传统节日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魂。我们过传统节日不能只看到表面的、形式的东西,要在了解各个节日的精神内涵、文化意蕴的基础上加以传承。”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看法。四、综合性学习(10分)有一种节约叫光盘,有一种公益叫光盘,有一种习惯叫光盘!班上决定以“光盘行动,从我做起” 为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请你参与。 25.欣赏漫画。(2分)观察右边的漫画,下面所拟的四个标题中,你觉得最能揭示主旨的一项是( )A.光盘行动 B.行之有效 C.举手之劳 D.快乐你我 26.策划方案。(3分) 请将下面的活动简要方案填充完整。(1)活动主题:光盘行动,从我做起。(2)活动倡议:我们倡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