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专业及研究生导师简介_第1页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专业及研究生导师简介_第2页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专业及研究生导师简介_第3页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专业及研究生导师简介_第4页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专业及研究生导师简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临床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医学院学科导师简介 来源: 广州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作者:研究生院 发表日期: 2013-9-9 11:55:33 阅读次数: 2062 查看权限: 普通文章 第二临床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医学院简介第二临床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医学院前身为医疗二系,成立于1986年,与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院)实行院系合一的管理体制,1995年更名为第二临床 HYPERLIN

2、K http:/ t _blank 医学院,是集医、教、研一体的办学实体。学院教学实力雄厚,现有主讲教师429人,博士生导师82名、硕士生导师278名,为本科生授课的教师达363人,其中高级职称占58.4,每年承担学校10个专业,101门课程,5804个学时的课堂教学任务以及34个临床教学基地的联系工作;开设中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医学五年制、中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医学七年制专业各一个,分中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医学方向、骨伤方向和中西医结合方向,招生规模达到390人/年,在校本科生达2197人。

3、学院拥有博士学位授予点10个,硕士学位授予权22个,是中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医学和中西医结合博士后流动站,其中中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医学博士后流动站是全国优秀博士后流动站,学院已形成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已毕业研究生生1152人,其中博士277研究生人,硕士研究生875人,现在校研究生604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07人,硕士研究生497人。近年来,学院以质量工程为依托,不断推进教学内涵建设,拥有省级优秀课程3门、校级优秀课程4门、广东省精品课程3门,校级精品课程6门、广东省精品视频公开课1个、广东省精

4、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广东省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1个。主编中西医结合系列教材共12分册,多次获得各级奖励。学院还大力开展教育教学研究。20022012年,共主持教学课题121项,其中省部级课题22项,发表教学论文200余篇,并先后获省级教学成果11项,校级教学成果18项。学院注重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促进科技学术创新,现拥有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个、4个国家局重点学科、21个国家局重点专科(专病)、24个省级重点专科,是国家级中西医结合急症基地。学院的科研水平在多年积累的基础上,“十一五”期间进入发展的快车道,2007年依托我院建设成立了广东省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5、 中医药科学院。目前拥有国家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临床研究基地1个,国家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药管理局国际交流合作基地1个,国家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药管理局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标准化研究推广基地1个,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标准示范基地1个,国家新药(中药)临床试验中心(GCP)1个,临床科研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设计、衡量、评价(DME)培训中心(全国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系统唯一一家)

6、1个,国家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3个,SPF级动物中心1个,科研场地面积超过16000m2,配备先进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超过2亿元。基础设施和设备条件,在全国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科研机构中首屈一指。近五年来,共获得各级科研课题立项1600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25项(包括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国际合作专项、国家行业专项等),研究经费达2.4亿元。发表SCI论文87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18.97,核

7、心期刊论文1583篇。科研成果获各级各类成果奖励共150余项。学院所依托的广东省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院,始建于1933年,是我国近代史上最早的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医院之一,被誉为“南粤杏林第一家”,现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一间总院四间分院的大型结合性三级甲等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院,病床数达3150张,医疗设备总值8亿元,是全国年服务患者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综合性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院,并得到业界的一致肯定,被评为全国百佳医院、全国示范 HYPERL

8、INK http:/ t _blank 中医院、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永久文明单位,誉为“全国卫生系统的一面旗帜”。第二临床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医学院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内科学学科简介我校第二临床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医学院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内科专业1978年起开始培养研究生,目前是我校兼备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1981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当时的广州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药大学 HY

9、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内科学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1986年又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本学科为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本学科结合专业情况,确立了下列几个主要研究方向: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脑病研究;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心血管病研究;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肾病研究;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消化疾病研究;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肺病研究;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肿

10、瘤研究;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急症研究;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风湿病研究;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内分泌研究;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血液病研究等。本学科拥有一支力量雄厚的研究生导师队伍,现在职的导师共有65人,其中博士导师有刘伟胜、黄春林、梁伟雄、黄燕、雒晓东、黄穗平、刘旭生、王奇、蔡业峰、范冠杰、毛炜、何羿婷、杨志敏、雒晓东、邹旭、王立新、林琳、吴万垠、孙景波、李艳、丁春华、张敏州、吴焕林、陈伯钧、阮新民等25人。本学科还拥有一支兼备医疗、教学、科研人

11、才的专业学术队伍,共有148人,其中正高职称28名,副高职称52名,中级职称68名,具有博士学位人员32人,硕士学位人员78人,博士后2名。研究生导师多具业务专长,其中多个学科学术带头人为国内外知名的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药专家,担任广东省或全国内科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专业学会及中西医结合学会的主任或副主任委员,在省内、国内有较深远的影响。其中罗云坚教授任中华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药学会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刘茂才教授任中华 HYPE

12、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药学会及广东省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药学会内科脑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梅广源教授任广东省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药学会急症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邓兆智教授任广东省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药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另外,肾内科、

13、消化内科、肿瘤科等分别成为中华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药学会急症脾胃病专业委员会、中华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医学会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肾病专业委员会、广东省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中西医结合肾病专业委员会、广东省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广东省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14、 中医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等副主任委员单位。目前本学科共拥有全国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治疗中心2个、国家中管局重点学科建设单位2个、国家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个,广东省重点专科3个、研究所1个、重点实验室4个。它们分别是:全国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肾病医疗中心建设单位、全国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急症治疗中心,国家中管局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脑病重

15、点学科建设单位、国家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药管理局心血管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国家中管局肾病专业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广东省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脑病专业重点专科、广东省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心脏病专业重点专科,第二届广东省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重点专科(消化专业)建设单位,广东省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院老年病研究所;国家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药管理局分子 HYPERLINK http:/

16、 t _blank 生物学实验室、国家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药理实验室、广东省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证候重点实验室、广东省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急症重点实验室。 本学科共主持完成3项国家“九五”攻关项目,1项国家“九五”攻关滚动课题,全部通过验收。目前在研课题达100余项,其中国家级课题5项,包括主持“863”项目子课题1项,主持国家“十五”攻关项目2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5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4项,厅局级16项,所招收研究生均有课题作为研究

17、目标,有课题经费使用。本学科的门诊量为全国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院中最高,住院部共设有神经内科(神经一科、神经二科、芳村神经科)、心血管科(心一科、心二科、心三科)、肾内科、ICU(大院ICU、芳村ICU)、肿瘤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内分泌血液专科、急诊科(大院急诊科、二沙急诊科、芳村急诊科)等10个专业科室,总床位数达400余张。本学科所在医院广东省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院是一间现代化的综合性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院,拥有先进的、全国一流的设备,如CT/MR机、ECT机、C臂数字减影

18、血管造影仪、多种型号呼吸机、血液透析机、CRRT治疗机等,总价值超过5000万元。能开展各项专科检查,如脑CT/MRI、脑血管造影、冠状动脉造影、肾穿刺病理活检术等。神经专科能开展对中、大量脑出血采用开颅、钻颅术或脑室镜立体定向微创手术进行血肿清除,脑梗死超早期采用动、静脉溶栓,蛛网膜下腔出血则应用针对病因的手术或介入治疗支架植入术等;心脏中心能开展心脏搭桥术、瓣膜置换术、射频消蚀术、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行术、支架置入术、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术等;肾病中心能开展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及肾移植术等。消化科除了开展肠镜、胃镜外,还开展了胃肠动力学检查、食道静脉注射硬化剂术、套扎术、狭窄食管扩展术、贲门失

19、弛缓大气囊扩张术、胃镜下钛夹止血术、ERCP、十二指肠乳头切开胆总管取石术等;肿瘤科开展肿瘤的中西药介入治疗、内支架放置术等;呼吸科能开展纤支镜引导经鼻腔进行气管插管术、通过纤支镜对危重病人置放胃管、支气管肺泡灌洗、支气管肺泡内灌注药物治疗肺部及气道感染性疾患、局部止血术等等,具有临床教学、医疗、科研的优越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环境,为学子向往之地。本学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课程与其他学科基本相同,即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和教学、临床、实验三大部分,其中必修课有1)马克思主义理论2)外语3)专业外语4)内科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选修课包括3至4门指定选修和其他任选课。内

20、容有: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医学统计学、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计算机、DME、古汉语、内经、伤寒、温病、生理、生化、文献检索、实验核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医学、免疫学、电镜、分子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生物学、药物动力学等等。本学科是本校中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医学博士后流动站的主要组成部分,1997年开始接收博士后人员,到2002年本学科共出站博士后8名,目前在站博士后3名。迄今,已经培养硕士研究生37名,博士研究生19名。目前在校研究

21、生达96名,其中博士生31名。博士生导师简介(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内科学专业)刘茂才主任医师、教授刘茂才,男,汉族,广东省兴宁市人,1937年生,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合作导师,原广东省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院副院长,现任广东省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院老年脑病研究所所长,广东省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急症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 HYPERLINK htt

22、p:/ t _blank 中医内科脑病学科”建设单位学科带头人,广东省名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二批继承工作的老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药专家。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药学会内科脑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新药研究与开发专家委员会第二届委员,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审专家库专家,广东省 HYPERLINK htt

23、p:/ t _blank 中医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州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药大学学报编委。刘茂才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医疗与教学工作中,学风正派、治学严谨、博采众长、开拓创新,是国内知名的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脑病学者之一。始终认为临床是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发展的源泉、是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的根,这个根不能丢。坚持钻研业务、战斗在临床第一线。刘教授善于吸收各家之长,虚心向前辈 HYPERL

24、INK http:/ t _blank 中医、同行学习,早年师从名老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林夏泉、何世英先生,全面继承老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的学术思想和辨证用药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经验,并勤于实践,善于思考,与自身的临床实践相结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思想和风格。刘茂才教授作为国家重点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在学科建设中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刘教授作风民主、奖掖后进,十分注重学术梯队的培养,并团结其它学科如临床流行病学(DME)等。在刘教授的带领下,全科齐心协力、脚踏实地,一步步地将脑病中心发展壮

25、大,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重点学科,年青的一代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在刘教授的指导和鼓励下,茁壮成长,成为医院的学术骨干,并逐渐受到同行的瞩目。刘教授在脑病理论和临床有独到的见解和理论体系,在全面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由博返约,推崇“脑为元神之府”说,主张创立新的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脑病学,突破长期“以心代脑”的局限,为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脑病的辨治走出一条新路,提高临床疗效。中风病是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脑病的重点,刘教授通过继承历代医家的 HY

26、PERLINK http:/ t _blank 经验,反复探索,提出了出血中风病以“阴阳分证”的学术思想,不囿于“中脏腑、中经络”之窠臼,重视“火热”在出血中风的作用,有火先清火,通腑醒神作为早期的首要大法;强调气血升降失常、痰瘀互结为患,认为痰瘀相关、贯穿疾病的始终,重视动态观,“法随机转”,早期着重清热、平肝、破瘀、涤痰、通腑、醒神;后期则重视益气活血与肝肾同治,通补结合。强调出血中风的综合救治,对于中、大量的脑出血以外科手术和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药治疗相结合,明显降低了病死率、提高了生存率和患者的生活能力。立足于 HYPERLINK http:/ t

27、 _blank 中医理论的“一分为二”、“动态变化”、“整体调节”、“三因制宜”,以之指导临床,新拟脑脉1号、2号和通腑醒神胶囊等中风治疗系列制剂,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认为内伤头痛等疼痛之产生,除气血之不通外,尚须有脑髓清灵之参与,必须是元神受扰而产生;自拟“益脑安”安神制剂,治疗癫痫收到较好的效果。真正做到了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师古而不泥。长期致力于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内科临床医疗、教学与科研工作,特别是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脑病的临床与科研工作,主持承担了国家“九五”攻关课题“高血压性中、大量脑出血血肿清除术和

28、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获得“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优秀科技成果。发表论文50多篇,主编的专科专病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临床诊治丛书被中华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药学会授予“康莱特”杯全国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药优秀学术著作评选组织奖、二等奖;主编的神经科专病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临床诊治被中华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

29、医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药学会授予“康莱特”杯全国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药优秀学术著作评选三等奖;另有专著现代疑难病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治疗精粹(主编,广东科技出版社,1996年)、名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系列丛书(副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等。曾被评为广东省卫生系统“白求恩式先进工作者”、“广东省名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广东省“优秀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药科技工作者”

30、等称号;获得其他科研成果奖9项刘茂才教授非常重视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教学工作,中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医学术的传承离不开教育,尤其是临床教学,是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人才成长的起点。多年来,他认真带教了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本科、二学位、外国留学生、港台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研究人员,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的学术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经验,并注意教学方法,通过提问、启发,循循善诱,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 HYPERLI

31、NK http:/ t _blank 中医的热情。刘教授于1997年起指导博士后研究人员共5名,已出站4名;博士生8名,毕业6名;硕士生4名,均已毕业。刘伟胜主任医师、教授刘伟胜,男,广东省兴宁市人,1937年10月生。现为广州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教授、主任导师、学术带头人,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内科学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名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国家人事部、卫生部、 HYPERLIN

32、K http:/ t _blank 中医药管理局任命的第二批全国老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药专家。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诊治呼吸系统、恶性肿瘤如肺癌、肝癌、脑转移瘤等疾病的研究。全国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肿瘤学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传统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医学委员会委员,全国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内科学会常委,中国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药学会内科肺系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广

33、东省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药学会终身理事、呼吸专业委员会荣誉主任委员(原主任委员)及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哮喘联盟顾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专家委员,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专家委员,广东省、广州市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广州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药大学学报编辑委员会委员。主持、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十余项。慢性支气管炎中西医结合分型诊断和治疗曾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一等奖(集体奖),

34、舌诊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情判断的意义获广东省高教局成果三等奖,研制的“降气定喘颗粒”获1985年广州市科委科技成果四等奖,该方与“祛痰止咳冲剂”先后通过省级鉴定,分别转让生产,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药对非小细胞肺癌防治及抗复发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1999年广东省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药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西医结合治疗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临床研究获2003年教育部、2005年中华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药学会二等

35、奖。主编、参编专著10余部,发表论文70余篇。已培养硕士10余名,博士10余人,师带徒5人。获2000年广州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药大学“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先进个人、2008年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授予特殊贡献奖,获2008年广州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药大学“第三批全国老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药专家学术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经验继承工作”优秀指导老师称号。因抗“非典”成绩突出,2003年荣获“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HY

36、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药抗击非典特殊贡献奖”、“广东省抗击非典先进个人一等功”等。曾应邀赴新加坡、香港、澳门作关于中西医结合、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药治疗肺癌、非典型性肺炎的学术报告并会诊病人,获得广泛好评。余绍源主任医师、教授余绍源,男,1940年3月出生于惠州市,1964年本科毕业于广州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药大学,现任广州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医学院教授、内科主任医师, HYPERLI

37、NK http:/ t _blank 中医内科学消化脾胃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是广东省名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博士生导师,广东省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药学会消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评审委员。从事消化内科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临床、科研、教学工作近40年,对消化系统疾病,尤其是脾胃、肝胆病的生理病理和辨证用药有深入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经验。主持及参与国家

38、卫生部、省厅局课题多项,出版著作3本,发表论文十几篇;先后两次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于1997年获全国老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药专家学术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经验继承指导老师荣誉。已培养博士生6名。黄春林教授黄春林,男性,籍贯广东惠阳,1937年2月生,现任广州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研究所副所长,广东省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院肾内科主任导师,广东省肾脏病学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研究委员会常委,广东省中西医结合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常委

39、,广东省保健食品协会理事,教授、主任医师,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内科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擅长心、肾疾病的中西医诊治,对多种疑难病有独到的见解。科研方面:省、部级课题7项,新药研制1项,荣获广东高校、广东省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各1项及广州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三等奖各一项。论文论著:发表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医学论文40多篇,主编医著3本、教材1本、副主编医著21本,荣获“康莱特杯”全国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药优秀学术著作三等奖一项。教学方面:热心

40、教育事业,长期在教学第一线担任本科生、进修生、留学生以及硕士、博士研究生的临床教学工作,因教学成绩显著,1985年获广东高校先进工作者,1997年被二部一局(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名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带高徒的专家。现已指导博士研究生7人(其中毕业3人),博士后2人(出站1人)。罗云坚主任医师、教授罗云坚,男,籍贯广东兴宁,1945年5月出生。现任广州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 HYPERLINK http:/ t _b

41、lank 中医院)业务副院长,教授,主任医师,广东省名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内科学消化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广东省“证候临床研究实验室”主任,广州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药大学学报编委,新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编委,中华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药学会理事,中华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 HYPERLINK ht

42、tp:/ t _blank 药学会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药学会消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罗云坚同志从事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三十多年,积累了较丰富的实践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经验,擅长于消化系统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肝胆道疾病的诊治;熟练运用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中西医结合方法处理内科及消化系统的疑难危急重症。1982年起,相继开设了消

43、化性溃疡、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等专科门诊。研制出治疗结肠炎的系列中成药。罗云坚同志对古代、现代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文献有较广泛的研究,尤其对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内科学消化专业有较深造诣,提出治疗胃肠疾病应以调整人体气机为主的观点,以健脾理气为主,临证时兼顾与脾胃密切相关的肝、肾等脏腑,灵活佐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等法,对胃肠道疾病尤其是大肠疾病,可达气机顺畅、标本兼顾、脾健体康的目的。临床工作中以“脾为后天之本”、“脾旺不受邪”为理论指导,抓住“气机失调”为脾胃病的主要病机,结合岭南气候潮湿的特点,辨证治疗各种脾胃疾病,

44、收到满意疗效。在科研方面,主持国家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药管理局重点课题“慢性胃炎脾胃虚实证与幽门螺杆菌及胃动力学相关性研究”及省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药局重点课题多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证的应用研究-应用DME方法建立脾、肾两脏基本证候标准的研究”;参与研制便秘通、胃乃安等中成药的工作。获厅局级以上科研成果3项。长期从事课堂及临床教学,数十年孜孜不倦,先后培养了大批本科生、研究生、进修生等各类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药人才。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专科专病 HYPERLIN

45、K http:/ t _blank 中医临床诊治丛书,共十五分册;主编消化系统常见病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临床诊治、21世纪高等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医学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院校教材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常见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常规、临床诊疗操作规范;副主编新世纪全国高等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药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院校规划教材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内科学及其他专著多部。在省级以上杂志学术论文20多

46、篇。黄培新主任医师、教授黄培新,男,汉族,广东省龙川县人,1945年12月出生,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合作导师。现任广州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医学院内科教研室主任、急症教研室主任,广东省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院大内科主任,广东省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院老年脑病研究所副所长,是国家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 HYPERLINK http:/ t _

47、blank 中医内科脑病学科”建设单位学科带头人,广东省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院脑病专业重点专科主任,中华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药学会内科脑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广东省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科技厅专家评审库专家。1970年从广州中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医学

48、院(广州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药大学前身)医疗系本科毕业后,一直在广州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医学院附属医院即广东省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院内科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治学严谨、学风民主、继承创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讲团结、求奉献,具有高尚的医德医风,深得广大患者和同事的敬重。30多年来致力于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内科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主攻方向为 HYPERLINK http:

49、/ t _blank 中医脑病学,在脑血管病、血管性偏头痛、血管性眩晕、癫痫病、三叉神经痛及血管性痴呆等的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及中西医结合诊治方面,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床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经验,采用“阴阳分证”的简化辨证体系论治出血性中风,得到同行和专家的认可。重视“痰瘀”在脑病中的作用,以“痰瘀同治”指导临床治疗,后期则强调补益气血、滋补肝肾,“通补结合”,处方灵活、法度谨严。临床上强调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对于临床的指导作用,发挥 HYPERLINK ht

50、tp:/ t _blank 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收到明显疗效。发扬岭南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医学的特色,擅用岭南地区特色草药,并结合广东地区气候、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地理因素以及患者的体质、生活习惯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诊疗和用药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经验。本着“科研与临床结合”、“科研为临床服务”的宗旨,他参加国家与省级课题多项,其中“毛冬青甲素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广东省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二);为国家95攻关项

51、目“高血压性中、大量脑出血血肿清除术和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药治疗的研究”第二负责人,专题通过国家验收,被国家科技部评为“九五”国家科技重点攻关优秀科技成果;为“十五”国家重点攻关课题“中风病急性期综合治疗方案研究”课题负责人;主持“痴复康治疗老年期痴呆的临床研究”(广东省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药管理局课题)和“脑中风后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心理社会因素的相关分析”(广州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药大学课题)课题2项;获得厅局级科技进步奖3项(排名第二)、二等

52、奖3项、三等奖1项。及时总结临床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经验,发表中西医脑病专业学术论文30余篇;参加现代疑难病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治疗精粹(广东科技出版社 1996年)的编写,任编委;参加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常见病(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6年)的编写,任副主编;主编专科专病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临床诊治丛书神经科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临床诊治(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长期负责广州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

53、HYPERLINK http:/ t _blank 医学院本科班、二学位班、港台班及国外留学生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内科学的教学工作,已指导博士后研究人员1名、博士生6名、硕士生7名,协助指导博士后4名、博士生8名。梁伟雄主任医师、教授梁伟雄,男,广东郁南人,1955年11月生,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享受中国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广州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院)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主任、广州 HYPERLINK http:/ t _bla

54、nk 中医药大学临床科研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设计、衡量、评价(DME)国家培训中心主任、广东省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院脑病中心副主任。目前兼任世界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药联合会临床疗效评价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世界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药联合会伦理审查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广东省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药学会理事,中华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

55、医药会内科脑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药学会临床流行病学会主任委员,广东省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脑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是中国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科学院客座研究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认定、复核和新药审评专家。主要从事中药临床试验、临床科研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设计衡量评价(DME)及中风、老年性痴呆等研究。先后到日本筑波大学、広岛大学进修学习。目

56、前已主持完成国家863计划课题“中药临床试验关键技术及平台研究”。以及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临床研究的方案优化及质量控制研究”、“药物临床研究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中药新药临床评价技术平台研究”等课题。目前仍主持国家创新药物研究开发技术平台课题。参与的科研课题多次获得科研奖励,其中“临床流行病学/DME方法在中药临床试验研究的应用”获国家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建立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体系关键技术的研究”获广东省科

57、学技术三等奖。“高血压性中、大量脑出血中西医结合综合救治方案的研究”中华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缺血性中风急性期阴阳类证辨治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中华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参与编写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方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法学(副主编)、中药临床试验(副主编)、中药新药研制开发技术与方法(编委)、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编委)、 HYPE

58、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临床研究研究实施方案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设计与优化(副主编)、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临床研究研究实施过程过程质量控制与管理(副主编)等著作。杨霓芝主任医师、教授杨霓芝,女,1948年10月出生,籍贯广东省澄海市。广州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药大学内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第二临床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医学院(广东省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院)肾病中心主任、肾内科主任。国际肾

59、脏病学会会员,中华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医学会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肾病专业委员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中西医结合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糖尿病学会常委。1998年以来先后被聘为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广东省科技攻关项目评审专家、中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杂志编委。从事内科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近三十年,临床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经验丰富,

60、对内科疾病尤在肾内科疾病的诊治方面造诣颇深,她将传统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医学及现代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医学有机结合,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坚持以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药防治肾内科常见、多发病;以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手段治疗抢救肾内科急危重症;主张以中药益气活血法防治慢性肾小炎肾炎;多途径活血化瘀法治疗肾病综合征合并静脉血栓形成; HYPERLINK http:/ t _blank 中医综合措施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不断引进开展新技术、新疗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