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专题六第17课赵世家导学案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_第1页
高中语文专题六第17课赵世家导学案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_第2页
高中语文专题六第17课赵世家导学案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_第3页
高中语文专题六第17课赵世家导学案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_第4页
高中语文专题六第17课赵世家导学案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17课赵世家赵世家在史记三十世家中颇具特色,全文洋洋万言,如长江大河,波澜起伏, 精彩片断时有所现,其叙事之生动,人物之逼真,章法之多变,剪裁之精妙,都给读者留下 了深刻的印象。本文节选的是全书中的两件大事,一是“赵氏孤儿”的故事,一是赵武灵王 “胡服骑射”。节选的这两部分在内容上无多大联系,各有特点。“赵氏孤儿”的故事,文字浅显,情节曲折,重点是理解故事的曲折和公孙杵臼、程婴两个人的性格。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文字艰深,内容深刻。宜抓住赵武灵王与叔父激烈交锋的语言,去认识赵武灵王改革的睿智、魅力和智慧。一、人物名片赵氏孤儿:晋景公年间,奸臣屠岸贾欲除忠烈名门赵氏。他杀掉了赵朔和全家老小,

2、唯一漏网的是赵朔身怀六甲的妻子。孩子出生后,赵朔的好友程婴采取了调包之计,谎称知道赵氏孤儿的藏身之处,用别人的孩子代替赵氏孤儿,孩子和赵朔的门客公孙杵臼一起死在乱 刀之下。程婴身负忘恩负义、出卖朋友、残害忠良的“骂名”,隐居十五年,将赵氏孤儿赵武抚养成人。后在重臣韩厥的帮助下, 里应外合,灭掉了权臣屠岸贾。赵氏冤情大白于天下, 程婴、公孙杵臼的忠义大白于天下,程婴自刎而死,赵武为此服孝三年。二、背景资料胡服骑射:胡是古代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胡服骑射指学习胡人的短打服饰,同时也学习他们的骑马、射箭等武艺。赵武灵王为了抵御北方胡人的侵略,实行“胡服骑射”的军 事改革。中心内容是穿胡人服装,学习胡

3、人骑马射箭的作战方法。他力排众议,带头穿胡服, 习骑马,练射箭,亲自训练士兵,使赵国军事力量日益强大,西退胡人,北灭中山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胡服骑射”这个典故告诉人们不要故步自封,应学习别人的长处,勇 于改革。三、文化常识古代的“占卜”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认为人事的兴衰可以通过自然的变化表现出来, 并可以被捕捉到,因此,占卜就应运而生了。 古人占卜时,先在龟甲或兽骨上钻穴不使穿孔, 然后烧灼出裂纹以判断吉凶福祸,这种裂纹称为“兆”,“占”是“观察”的意思。占卜分“卜”和“筮”两种,“卜”用龟甲,“筮”用蓍草,“龟策”就是分别指用来占卜的龟甲和蓍草。不过,卜、筮并不能完全

4、代替人为的判断分析,只是一种辅助决策的手段。占卜文化是中国神秘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殷商时代已形成一种制度, 设有专门的卜民,几乎凡事必卜, 甲骨文实际上都是卜辞。.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和本字,并解释其义。(1)释其逾子而更求君遹同嫡;嫡子,正妻所生之子(2)赵宗灭乎,若号号同嚎;嚎哭(3)韩厥告赵朔趣亡趣同促;急速,赶快(4)衣以文葆文同纹;花纹葆同褓;襁褓(5)故见龟策见同现;显现(6)却冠秫细秫同车术;长针(7)而怫学者怫同悖;背离,违背(8)蛮夷之所义行也义同仪;榜样.解释下列多义词。乃治灵公之贼以致 赵盾:动词,涉及,牵连 非利足也,而致 千里:动词,到达(1)致 一篇之中三致

5、志焉:动词,表达,传达 家贫,无从致 书以观:动词,得到 所以兴怀,其致 一也:名词,情趣(2)适(4)即而叔带去周适晋:动词,至L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动词,适应,顺应 微君之疾,群臣固且请立赵后:连词,如果不是大王起微 细:形容词,卑贱,地位低下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副词,略微,稍微其文约,其辞微:形容词,含蓄即女也,吾徐死耳:连词,假如,如果 项伯即入见沛公:副词,立即,马上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介词,当且壮士不死即 已,死即举大名耳:连词,就矫以君命,并命群臣:动词,诈称,假托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形容词,假托的,诈称的袒胸露乳,矫 首昂视:动词,举.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

6、用名词作动词a.右以文葆:穿b.赵武服齐衰三年:穿c.春秋祠.之:祭祀d.以长 南藩之地:称雄e.吾欲胡服:穿胡服 f.及赵武冠:行冠礼名词作状语王北略中山之地:向北(2)动词的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a.子必不绝赵祀:使断绝b.赵氏孤儿何罪?请活.之:使活下去c.景公因韩厥之众以胁诸将而见赵孤:使出来d.非以养欲而乐 志也:使喻悦 为动用法 今吾君独灭赵宗,国人哀 之:为哀伤(3)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作名词恶变服之名以忘鄙事之丑:羞耻形容词的使动用法a.武愿苦筋骨以报子至死:使劳苦b.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使得好处;使强大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先王丑之,而怨未能报也:以为耻辱.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7、(1)是非先君之意而今妄诛 古义:这不是今义:事理的正确和错误;口舌(2)臣闻中国者 古义:中原地区今义:中华民族或中华人民共和国(3)于是肥义侍 古义:这时,当时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4)明日,服而朝 古义:第二天今义:时间词,明天.判断下列句式类型并翻译。(1)此梦甚恶,非君之身,乃君之子。(判断句)译文:这个梦很凶,不是应验在您的身上,而是在您儿子身上。(2)臣有大事而君不闻,是无君也。(判断句)译文:为臣的有大事却不让国君知道,这是目无君主。(3)发兵距所迎襄公弟于秦者。(状语后置句)译文:派兵去拦截到秦国迎接襄公弟弟的一行人。(4)衣以文葆。(状语后

8、置句)译文:给他包上绣花的襁褓。(5)子孙在朝,何以惩罪?(宾语前置句)译文:(他的)子孙却还在朝(为官),这还怎么能惩治罪人呢?(6)小人哉程婴!(主谓倒装句)译文:程婴,你这个小人哪!(7)衣以文葆,匿山中。(省略句)译文:给他包上绣花的襁褓,藏 (至IJ)深山里。(8)与楚庄王战河上。(省略句)译文:与楚庄王(在)黄河边交战。(9)屠岸贾者,始有宠于灵公。(被动句)译文:屠岸贾这个人,起初受灵公的宠信。.名句默写。(1)愚者暗成事,智者睹未形,则王何疑焉。(2)狂夫之乐,智者哀焉;愚者所笑,贤者察焉。(3)明德先论于贱,而行政先信于贵。(4)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常识识

9、记。(1)弑,古代指臣杀君或子杀父母。O仅次于子女为父母服丧的(2)齐衰,古丧服的一种,粗麻布缝制,以其缉边,故称“齐衰” 斩衰。赵盾代成季任国政二年 而晋襄公卒,太子夷皋 赵盾接替成季主持国政两年之后,晋襄公去世,太子夷皋 年少。盾 为国多难,欲立襄公弟 雍。雍年纪小。赵盾因为国家多难,想立襄公的弟弟雍为国君。雍当 时在秦,使 使 迎之。太子母日夜啼泣,顿首谓时在秦国,就派使臣去迎接他。太子的母亲日夜啼哭,叩头对 赵盾曰:“先君 何罪, 释其 逾子而更求 赵盾说:“先君有什么罪过,为什么要抛弃他的嫡子而另找国君?” 赵盾 患之, 恐 其宗与大夫 袭 诛 君呢?”赵盾为此事忧虑,恐怕她的宗亲和

10、大夫们来袭击诛杀之, 乃 遂立太子,是为灵公,发兵距所迎自己,于是就立了太子,这就是晋灵公,并派兵去拦截到秦国迎襄公 弟于秦者。灵公既立,赵盾益专国政。 接襄公弟弟的一行人。灵公继位之后,赵盾更加独揽晋国的政事。灵公立十四年,益 骄。赵盾骤谏,灵公弗听。灵公继位十四年,越来越骄纵。赵盾多次进谏,灵公不听。及食熊躅,腼不熟,杀 宰人,持其 尸一次吃熊掌,没有煮熟,随意就把膳食官杀了,让人把他的尸体出, 赵盾 见之。 灵公由此惧,欲杀盾。盾抬出去,正好被赵盾看见。灵公因此害怕,想要杀赵盾。赵盾素仁爱人, 尝所食桑下饿平素待人宽厚慈爱,他曾经送食物给一个饿倒在桑树之下的人反杆 救 盾,盾以得亡。未人

11、,这个人反过来保护救了赵盾,赵盾才得以逃走。他还没有 出境,而赵穿弑 灵公而立襄公 弟 黑臀, 是为逃出国境,赵穿就杀死了灵公,立襄公的弟弟黑臀为君主,这就 成公。 赵盾复反,任国政。君子讥盾“为 正卿,是晋成公。赵盾又回来主持国政。君子讥讽赵盾“身为正卿,亡不 出境,反 不讨贼”,故太史 书曰“赵盾逃亡没有出国境,返回来也不诛讨逆贼”,所以史官记载说“赵弑 其 君”。晋景公时而赵盾卒,谥 为宣孟,盾杀了他的国君”。晋景公的时候赵盾去世,谥号是宣孟,他的儿 子朔嗣。子赵朔承袭了爵位。赵朔,晋景公之三年,朔为 晋 将 下军救 关赵朔,晋景公三年,赵朔作为晋国将领率领下军援救郑国, 与楚庄王战 河

12、上。朔 娶 晋成公姊为夫人。与楚庄王在黄河边交战。赵朔娶了晋成公的姐姐为夫人。晋景公之三年,大夫屠岸贾欲诛赵氏。 初,赵盾在晋景公三年,大夫屠岸贾要诛杀赵氏家族。当初,赵盾在时,梦见叔带持要而哭,甚悲;已而世的时候,曾梦见叔带用手扶着腰痛哭,非常悲伤;之后又大笑,拊手且歌。盾 卜之,兆绝笑,拍着手唱歌。赵盾为此进行占卜,龟甲上烧出的裂纹中断, 而后好。赵 史援 占之,曰: “此梦甚可后边又好了。赵国一位名叫援的史官判断说:“这个梦很恶,非君 之 身, 乃君 之 子,然 亦 君之凶,不是应验在您的身上,而是在您儿子身上,可也是由于您的咎。至孙, 赵 将世益衰。”屠岸贾过错。到您孙子那一代,赵氏家

13、族将更加衰落。”屠岸贾这个者,始有宠于灵公,及至于景公而 贾为司寇,将 作难,人,起初受灵公的宠信,到景公的时候他就做了司寇,将要发难,乃治灵公 之贼以致 赵盾, 遍告诸将就先惩治杀灵公的逆贼以便牵连出赵盾,同时遍告所有的将领曰:“盾 虽不知,犹为贼首。以 臣弑说:“赵盾虽然不知情,但仍然是逆贼之首。做臣子的杀害了国君, 子孙在朝,何以 惩 罪?请君,他的子孙却还在朝为官,这还怎么能惩治罪人呢?请各位诛诛 之。韩厥日:“灵公遇贼,赵盾在 外,吾 先君杀他们。”韩厥说:“灵公遇害的时候,赵盾在外地,我们的先君以为无罪, 故不诛。今诸君将诛其后,是认为他无罪,所以没有杀他。如今各位将要诛杀他的后人

14、,这不非先君之意而今妄 诛。妄诛 谓 之乱。 臣 有大是先君的意愿而是随意滥杀。随意滥杀就是作乱。为臣的有大事而 君不闻,是 无君也。”屠岸贾不听。韩厥 告事却不让国君知道,这是目无君主。”屠岸贾不听。韩厥就告知赵朔趣亡。朔不肯, 曰:“子必不绝赵朔赶快逃跑。赵朔不肯逃跑,他说:“您一定能不使赵氏的香赵祀,朔死不恨。”韩厥许诺, 称火断绝,我死了也就没有遗憾了。”韩厥答应了他的要求,谎称有疾不出。 贾 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病不出门。屠岸贾不请示国君就擅自和将领们在下宫攻袭赵杀 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 族。氏,杀死了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并且灭绝了他们的家族。赵朔 妻成公

15、姊,有遗腹,走 公宫赵朔的妻子是成公的姐姐,有身孕,她逃到景公宫里躲藏匿。 赵朔客曰公孙杵臼,杵臼谓 朔 友人程婴起来。赵朔的一位门客名叫公孙杵臼,杵臼对赵朔的朋友程婴日:“胡 不死? ”程婴曰:“朔之 妇 有遗腹, 若幸而 说:“你为什么不死?”程婴说:“赵朔的妻子有身孕,如果有幸男, 吾 奉之; 即 女也,吾徐死耳。”居 无何,是男孩,我就奉养他;如果是女孩,我再慢慢去死。”过了不久, 而朔妇免身,生 男。屠岸贾闻之,索于 宫中。赵朔的妻子分娩,生下男孩。屠岸贾听到后,到宫中去搜查。夫人置儿 绮中,祝日:“赵宗 灭乎,若夫人把婴儿放在裤子里,祷告说:“赵氏宗族要是灭绝,你就大号; 即不灭,

16、 若无声。” 及 索, 儿 哭;如果不会灭绝,你就不要出声。”搜查到这里的时候,婴儿 竟 无声。 已脱,程婴谓公孙杵臼曰:“今一 索 竟然没有声音。脱险以后,程婴对公孙杵臼说:“今天一次搜不 得, 后 必且复索之,奈 何?”公孙杵臼曰:查没有找到,以后一定会再来搜查,怎么办呢?”公孙杵臼说:“立孤 与死孰难?”程婴曰:“死 易,立孤 死扶立遗孤和死哪件事更难?”程婴说:“死很容易,扶立遗孤很难耳。”公孙杵臼曰:“赵氏先君遇子厚,子 强为其难者,难啊。”公孙杵臼说:“赵氏的先君待您不薄,您就勉为其难吧, 吾为其 易者, 请先 死。”乃 二人谋 取他人婴儿负之,衣 以 文葆,匿山中。程婴的婴儿背着

17、,给他包上绣花的襁褓,藏到深山里。程婴从山里出,谬谓诸将军曰:“婴不肖, 不能立赵孤。出来,假意对将军们说:“我程婴没出息,不能抚养赵氏孤儿,告赵氏孤处。”诸将 皆饿目匕与我走,音谁能给我千金,我就告诉他赵氏孤儿藏在哪里。”将军们都很喜, 许之,发 师 随程婴 攻公孙 杵臼。杵臼 谬高兴,答应了他,就派兵跟随程婴去攻打公孙杵臼。杵臼假意日:“小人哉程婴!昔 下宫之难 不能 死,与我说:“程婴,你这个小人哪!当初下宫之难你不能去死,跟我商谋匿赵氏孤儿,今 又卖我。 纵 不能立,量隐藏赵氏孤儿,如今你却出卖了我。即使你不能抚养,怎能而 忍卖之乎!” 抱 儿 呼曰:“天乎 天乎!赵氏孤 忍心出卖他呢

18、!他抱着婴儿大叫道:“天哪!天哪!赵氏孤儿儿何 罪? 请活之,独 杀杵臼 可也。” 诸将有什么罪?请你们让他活下来,只杀我杵臼可以吧。”将军们不 许,遂杀 杵臼与孤儿。诸将以为赵氏孤儿不答应,立刻杀了杵臼和孤儿。将军们以为赵氏孤儿确实已经良已死,皆 喜。然赵氏真 孤乃反在, 程婴死了,都很高兴。然而真的赵氏孤儿却仍然活着,程婴终于和卒与俱匿山中。他一起隐藏到深山里。居十五年,晋景公 疾,卜之,大业过了十五年,晋景公生病,进行占卜,占卜的结果说是大业之后不遂者为祟。景公问韩厥,厥知赵孤因断了后代的香火而作怪害人。景公问韩厥,韩厥知道赵氏孤在,乃日:“大业之 后 在 晋绝祀儿还在世,便说:“大业的

19、后代子孙中如今已在晋国断绝香火者,其赵氏乎?夫自中 衍者皆嬴姓也。中衍人的,不就是赵氏吗?从中衍传下的后代都是姓嬴的了。中衍人面鸟啕,降佐殷帝大戊,及周天面鸟嘴,来到人世辅佐殷帝大戊,到(他的后代辅佐的)几位周子, 皆有 明德。下及幽 厉无道, 而天子,都有美好的德行。再往下到幽王、厉王时昏庸无道,叔带叔带去周适晋,事先君文侯,至于成公,世有就离开周王朝来到晋国,侍奉先君文侯,一直到成公,他们世立 功, 未尝绝祀。今吾君独灭赵代都建立了功业,从未断绝过香火。如今只有君主您灭了赵宗, 国人 哀之, 故 见龟策。氏宗族,晋国人都为他们悲哀,所以在占卜时就显现在龟策上。唯君 图 之。”景公问:“ 赵

20、尚有后子孙乎?”韩厥希望您考虑考虑吧。景公问道:“赵氏还有后代子孙吗?”韩厥具 以实告。于是景公乃与韩厥谋立赵孤就把实情完全告诉了景公。于是景公就与韩厥商量立赵氏孤儿, 召而匿之宫中。诸将 入问疾,景公儿,先把他找来藏在宫中。将军们进宫问候景公的病情,景公因韩厥之众 以胁 诸将而见赵孤。赵孤依靠韩厥的众多随从迫使将军们同赵氏孤儿见面。赵氏孤儿名曰 武。诸将不得已,乃日:“昔下宫之难,屠岸贾名叫赵武。将军们不得已,只好说:“当初下宫之难,是屠岸贾为之, 矫以君命,并 命群臣。非然,孰敢作策动的,他假传君命,并且向群臣发令。不然的话,谁敢发动变难! 微君之疾,群 臣固且请立赵乱呢!如果不是您有病,

21、我们这些大臣本来就要请立赵氏的后后。 今君有命, 群臣之愿也。”于是召 赵武、 代。如今您有这个命令,正是群臣的心愿啊。”当时就让赵武、程婴 遍拜诸将,遂反 与程婴、赵武 攻屠程婴一一拜谢各位将军,将军们又反过来与程婴、赵武攻打屠岸贾,灭其族。复 与赵武田邑如 故。岸贾,诛灭了他的家族。景公又把原属赵氏的封地赐给赵武。及赵武 冠,为成人,程婴乃 辞 诸大夫,到赵武行了冠礼,已是成人了,程婴就拜别了各位大夫,然谓赵武日:“昔下宫之难,皆能死。我非不能死,我后对赵武说:“当初下宫之难,人人都能死。我并非不能去死,我是思 立赵氏之后。今 赵武 既立,为成人,复 故想扶立赵氏的后代。如今赵武已经承袭祖

22、业,长大成人,恢复了原 位, 我将 下 报 赵宣孟与公孙杵臼。”赵武啼泣来的爵位,我要到地下去报告给赵宣孟和公孙杵臼。”赵武哭顿首固请,曰:“武愿苦筋骨以报子至着叩头,坚持请求说:“我宁愿使自己筋骨受苦也要报答您一死, 而 子忍 去我 死乎!”程婴曰:“不可。彼 以直到死,难道您忍心离开我去死吗!”程婴说:“不行。他们认我为能成事,故先我死;今我不报, 是以为我能完成大事,所以在我之前死去;如今我不去复命,就会以我事 为 不成。”遂 自杀。 赵武 服齐衰三年,为我的任务没有完成。”于是就自杀了。赵武为程婴守孝三为之祭 邑, 春秋祠之,世世勿绝。年,给他安排了祭祀用的土地,春秋祭祀,世代不绝。十

23、九年 春 正月, 大朝 信宫。召赵武灵王十九年春天正月,在信宫举行盛大朝会。召见肥义与 议 天下,五日而 毕。 王北略 中肥义同他议论天下大事,谈了五天才结束。武灵王到北边巡视山 之地,至于房子,遂之代,北至无穷,西至 河,登中山国的地界,到了房子县,又去代地,北到无穷,西到黄河,登 黄华之上。 召 楼缓 谋曰:“我先王因世之 变,上黄华山顶。然后召见楼缓商议说:“我们先王趁着世事的变以长南藩之地,属阻漳、才釜 之险,立长城,化,做了南边领地的君长,连接了漳水、溢水的险阻,修筑长城,又 取蔺、郭狼,败林人于荏,而功未又夺取了蔺城、郭狼,在荏地打败了林胡人,可是功业尚未完遂。 今中山 在我 腹心

24、, 北 有燕,东有 胡,西有成。如今中山国在我们腹心,北面是燕国,东面是东胡,西面是林胡、楼烦、秦、韩之边,而无强兵之救,是林胡、楼烦、秦国、韩国的边界,然而没有强大兵力的救援,这样亡 社稷, 奈何?夫有 高世之名,必 有下去国家要灭亡,怎么办呢?要取得高出世人的功名,必定要遗俗之累。吾欲胡服。楼缓曰:“善。”受到背离习俗的牵累。我要穿起胡人服装。”楼缓说:“很好。”群臣皆不 欲。可是群臣都不愿意。于是肥义 侍,王曰:“简、襄主之当时肥义在旁侍奉,武灵王说:“简子、襄子二位君主的功烈, 计 胡、翟之利。为人臣者,宠有孝业,就在于考虑到了胡、翟之利。做臣子的,受宠时应有明孝弟长幼顺明之节,通 有

25、 补民益主悌、知长幼、顺从明理的德操,通达时应建立既可利民又能益君之业,此两者 臣之 分也。 今吾欲继 襄主之迹,的功业,这两方面是臣子的本分。如今我想继承襄主的事业, 开于胡、翟之 乡,而卒世不见 也。开拓胡人、翟人所住之地,可是找遍世间也见不到这样的贤臣。为 敌弱,用力少而功多,可以毋尽百姓为了削弱敌人,用力少而能取得更多的功效,可以不耗尽百姓之劳,而 序往古 之勋。夫有高 世 之功的力气,就能继续两位先主的勋业。凡是有高出世上功业的者, 负 遗俗之累;有独智之虑者,任 督人,就要承受背弃习俗的牵累;有独特智谋的人,就要听任狂妄民 之怨。今吾将 胡服骑射 以傲慢民众的埋怨。如今我要穿胡人服

26、装骑马射箭,并用这个教教百姓,而 世必 议寡人,奈何?肥义曰:“臣闻练百姓,可是世人一定要议论我,怎么办呢? ”肥义说:“我听说疑 事无功,疑 行无名。王既 定做事犹豫就不会成功,行为无常就不会成名。您既然考虑决定负遗俗之虑,殆无顾 天下之议矣。夫论承受背弃习俗的责难,那么就无须顾虑天下的议论了。追求最至德者不和于俗, 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昔高道德的人不附和世俗,成就大功的人不找凡夫俗子商议。从者舜舞有苗,禹袒裸国,非以 养前舜用舞蹈感化三苗,禹到裸国脱去上衣,他们不是为了满足 欲而乐志也,务 以论德而约功也。欲望和愉悦心志,而是必须用这种方法宣扬德政以成就功业。愚者暗 成事,智者 睹 未愚蠢的

27、人事情成功了他还不明白,聪明人在事情尚无迹象的形, 则王何疑焉。 王曰:“吾 不疑胡时候就能看清,那么您还犹豫什么呢。”武灵王说:“穿胡服我服也, 吾恐天下笑我也。狂夫之乐, 智者不犹豫,我恐怕天下之人要嘲笑我。无知的人快乐,也就是聪哀焉; 愚者 所笑,贤者 察焉。 世有 顺我明的人悲哀;蠢人讥笑的事,贤人却能看得清。世上有顺从我者,胡服之功未可知也。虽 驱世以 笑我,的人,穿胡服的功效是不可估量的。即便驱使世人都来笑我,胡地中山吾 必有之。”于是遂 胡 服矣。胡地和中山国我也一定要占有。于是就穿起了胡服。使 王告公子成曰:“寡人 胡服,将 以武灵王派王转告公子成说:“寡人穿上胡服,将要这样上

28、朝也,亦欲叔 服之。家 听于亲 而国听于君,朝,也希望叔父穿上它。家事要听从双亲,国事要听从国君,这古今之公行也。 子不反亲, 臣不逆是古今公认的行为准则。子女不能反对双亲,臣子不能违背君君,兄弟之通 义也。今寡人 作教 易服 而主,这是兄弟们通用的道理。如今我制定政令,改变服装,可是叔 不 服,吾恐 天下议 之也。制国有 常,利民为叔父您要不穿,我恐怕天下人要议论。治国有常规,利民是根本;从政有经,令行为上。明 德先论于本;处理政事有常法,有令就行最为重要。宣传德政要先从平贱, 而 行政 先 信于贵。今胡服 之意,民谈起,而推行政令就要先让贵族信从。如今穿胡服的目的,非以 养欲而乐志也;事

29、有所 止而 功 不是为了满足欲望和愉悦心志;事情要达到一定的目的,功业有所出,事成 功 立,然 后善也。才能完成。事情完成了,功业建立了,这样以后才算是妥善。今 寡人恐叔之 逆从政 之经,以 辅叔之如今我恐怕叔父违背了处理政事的原则,因此来帮助叔父考议。 且寡人闻之,事 利国者 行 无邪, 因贵 虑。况且我听说过,做有利于国家的事,行为不会偏邪,依靠贵戚 者 名不累,故愿慕公叔 之义,以 成胡戚的人,名声不会受损害,所以我愿仰仗叔父的忠义,来成就胡服之功。使谒 之叔,请服焉。”公子成服的功效。我派王来拜见叔父,请您穿上胡服。”公子成拜了再拜稽首日: “臣 固 闻王之 胡服也。臣 不两次叩头说:

30、“我本来已听说了大王穿胡服的事。我没有才佞,寝疾, 未能趋走以滋进也。王命之,臣 敢能,卧病在床,不能奔走效力多多进言。大王命令我,我斗胆回对,因 竭 其愚忠。 曰:臣闻中国者,盖聪明徇智 之所 答,是为了尽我的愚忠。我听说中原地区是聪明智慧的人居住居也, 万物财用之 所聚也, 贤圣之所 教也, 仁 的地方,是万物财用聚集的地方,是圣贤进行教化的地方,是仁义之所施也, 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义可以施行的地方,是诗书礼乐应用的地方,是出类拔萃 敏 技能之所试也,远方 之 所观 赴也, 蛮夷之的技能试验的地方,是远方之人愿来观览的地方,是蛮夷乐于所义行也。今王 舍此而 袭远方之服,变效法的地方。如今

31、大王抛弃了这些而穿起远方的服装,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而怫学更古时的教化,改易古时的正道,违反众人的心意,背弃学者者, 离中国,故臣愿 王 图之也。”使者 之教,远离中原风俗,所以我希望大王仔细考虑此事。”使者回以 报。 王曰:“吾固 闻 叔之疾也,我将 自往 去如实禀报。武灵王说:“我本来知道叔父有病,我要亲自去请之。”请求他。”王遂往 之公子成家,因自请之, 曰:“夫服者,武灵王于是前往公子成家中,亲自请求他,说:“衣服是为所以便用也; 礼者,所以便事 也。圣人观 乡 而顺 了便于穿用的,礼是为了便于行事的。圣人观察乡俗而顺俗制宜,因 事而 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夫翦发宜,根

32、据实际情况制定礼仪,这是为了利民富国。剪掉头发,身文 身,错 臂 左衽, 瓯越之民也。上刺花纹,臂膀上绘画,衣襟开在左边,这是瓯越百姓的习俗。黑齿雕题, 却冠 秫细,大吴染黑牙齿,额上刺花,戴鱼皮帽子,穿粗针大线的衣服,这是大之国也。故 礼服莫同,其便 一也。吴国的习俗。所以礼制服装各地不同,而为了便利却是一致乡异而用变,事异 而礼易。 是以圣 的。地方不同使用会有变化,事情不同礼制也会更改。因此圣 人 果可以 利其国,不一其用;果可以 便其事,不同人认为如果可以利国,方法不必一致;如果可以便于行事,礼制其 礼。儒者一师而俗异,中国同礼而教不必相同。儒者同一师承而习俗有别,中原礼仪相同而教化互

33、离,况于山谷之便乎?故去就之变,异,何况是为了荒远地区的方便呢?所以进退取舍的变化,聪 智者不能一;远近之服,贤圣不能 同。明人也不能一致;远方和近处的服饰,圣贤也不能使它相同。穷乡多异, 曲学多辩。不知而不疑,穷乡僻壤风俗多异,学识浅陋却多诡辩。不了解的事不去怀疑,异 于 己而不 非者, 公焉 而 众 求与自己的意见不同而不去非议的人,才会公正地博采众见以求尽善也。今叔之所言 者 俗也,吾所言者 所以制俗尽善。如今叔父所说的是世俗之见,我所说的是为了改革风也。吾国东有河、薄洛之水,与齐、中山同 之,无 舟 俗。我国东有黄河、薄洛,和齐国、中山国共有,可是没有舟船 楫之用。自 常山以至代、上党

34、,东 有燕、东胡 之境,而 的设施。从常山直到代地、上党,东边是燕国、东胡的国境,西 西有楼烦、秦、 韩 之边, 今无 骑射 之备。 故 寡人 边是楼烦、秦国、韩国的边界,如今没有骑射的装备。所以我认无舟楫之用,夹水居之民,将何以 守为如果没有舟船的设施,住在河两岸的百姓,将用什么守住黄河、薄洛之水;变服 骑 射,以备燕、三胡、河、薄洛;改变服装,练习骑射,就是为了防守同燕、三胡、秦、韩 秦、韩 之边。且昔者简主不塞晋阳以及上党,而相邻的边界。况且从前简主不在晋阳以及上党设要塞,襄主并襄主并戎取代以攘诸胡,此 愚智 所 吞戎地、攻取代国以便排斥各地胡人,这是愚人和智者都能明明也。先时中山 负

35、齐之强兵,侵暴吾地, 白的。从前中山国倚仗齐国的强大兵力,侵犯践踏我国土地,系累吾 民, 引水 围部, 微 社稷之神灵,则部几掳掠我国百姓,引水围困部城,如果不是社稷神灵保佑,部城几于不守也。先王丑之, 而 怨未能报也。今 骑乎失守。先王以此为耻,可是这个仇还没有报。如今有了骑射 射之备,近可以便上党之 形, 而远可以报中山之怨。的装备,近可以使上党的地势更为有利,远可以报中山国之仇。而叔 顺中国之俗以逆简、襄之意,恶变服可是叔父却顺从中原的习俗,违背简主、襄主的遗志,厌恶变服 之名以忘部事 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的名声而忘掉了部城被困的耻辱,这不是我所希望的。”公子 成再拜稽首 日:“

36、臣愚,不 达于王 之义,敢 道成拜了两次叩头说:“我很愚蠢,没能理解大王的深意,竟敢乱世俗之闻,臣 之罪也。今王将 继 简、 襄之说世俗的见解,这是我的罪过。如今大王要继承简主、襄主的意以顺 先王之 志,臣 敢不 听命乎!”再拜遗志,顺从先王的意愿,我怎敢不听从王命呢!”公子成拜了两稽首。乃赐 胡服。 明日,服次叩头。(武灵王)于是赐给他胡服。第二天,(公子成)穿上而朝。于是始 出胡服令也。胡服上朝。这时武灵王才开始发布改穿胡服的命令。一、整体感知.关于“赵氏孤儿”的故事这个故事围绕“立孤”线索展开,时间跨越数十年,故事情节惊心动魄。应该注意的是赵盾、赵朔家族与屠岸贾之间的矛盾斗争,杀来杀去,

37、并不是正义与邪恶的斗争,而是君臣之间、臣与臣之间的权力之争。赵盾、赵朔执掌国政数十年,总揽大权,权倾朝野,致使王权旁落。而屠岸贾诛灭赵族只是国君手中平衡势力的工具。 虽说屠岸贾的行动未征得国君的 同意,但事后居然无事,正说明了这一点。可是围绕“立孤”,公孙杵臼、程婴与屠岸贾之间的斗争,则染上了正义与邪恶、善良与残暴斗争的悲剧色彩。在记叙中,没有正面描写宫闱中的激烈冲突,而是详写了人物之间的对话,略写了人物的具体行动。在紧张、曲折的矛 盾冲突中突显人物形象。如程婴的忍辱负重、公孙杵臼的慷慨牺牲、屠岸贾的奸邪残暴等。.关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赵武灵王是战国时期最杰出的人物之一。他根据赵国的国情,大

38、胆地提出了 “胡服骑射”的主张。实行这一主张,就要改变传统习俗,因而遭到来自各方面的反对,阻力重重,举步 维艰。但武灵王对旧的习惯势力毫不妥协,他力排众议,接连与贵族及大臣进行激烈的论辩,终于使反对者理屈词穷,不得不同意他的主张。司马迁对武灵王力排众议的记述是颇为详尽 的,因为在反复论辩中,这位改革家的远见卓识及其勇气和魄力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应该看到,赵武灵王这场军事改革, 虽遇到了强大的阻力,但毕竟是一场成功的、不流血的改革。这在改革史上少见,故梁启超称之为“黄帝以来中华第一伟人”。二、问题探究.“赵氏孤儿”故事中“搜孤救孤” 一段写得扣人心弦,文章头绪颇多,但不零乱。司马迁 是根据程婴、

39、公孙杵臼两人对话中的三个问题来展开的。请分析一下司马迁是根据哪三个问题来推动情节发展的。答案 根据的是“胡不死” “奈何”“立孤与死孰难”这三个问题。由“胡不死”引出“有所 待”,流露“扶孤”的念头;“奈何”强调了情况的紧急,引出危难当头两义士挺身而出,设 计救孤;“立孤与死孰难”,埋下伏笔:公孙杵臼死,程婴立孤。.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最终取得了成功。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成功的原因。答案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是一次艰难的改革,改革自然要受到阻力。赵武灵王则从最顽固、最大的反对派起做思想工作,用无可反驳的道理说服反对派,改变了他们的思想观念。如果采用行政命令,那恐怕会是一次流血的改革。而赵武灵

40、王是以“攻心”为上,获得了反 对派的支持。.本文花了大量笔墨写为是否穿胡服争辩不休,这样是否浪费笔墨?答案 赵国自分晋以来,直到赵武灵王而盛极,其关键正在武灵王力矫旧俗,胡服骑射,因 此胡服始末,值得大书特书。另外,这件事本身意义深远,赵武灵王的远见卓识,也值得大 书特书。.司马迁通过“赵氏孤儿”的故事歌颂了正义,鞭笞了邪恶,并揭示了正义终将战胜 邪恶的真理。但这个故事从唐代以来就不断地受到批评,学者们纷纷指责它并非信史,有人还作了很细致的考证。如果真是如此,那你认为这是否违反了史记的“实录”精神?点拨 如果仅从史学角度而论,这种批评不无道理。但史记不仅仅是一部史书,也 是一部文学杰作。故事中的三个主要人物和重要情节可能为作者虚构,或者是出自民间的传闻。以虚构或传闻为史实固然不合史法,但从文学角度而言, 恰是很好的创作。如从根本精神来说,这个故事也并不违背历史的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