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引言 清官小说在明代的兴起及其思想内涵“清官”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特定的概念。从现有的史料来看,这个概念最 早出现在司马迁的 史记中,起初叫“循吏”,指能够“奉法循理”、教化百姓、 清廉正直的官吏。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变, “循吏”一词逐渐被“清官”所代 替。本文所说的“清官” ,指的是它今天通用的意义,即清廉正直的官员。起源 于宋代的公案白话小说大量地刻画了这样的形象。 “说公案”或“公案小说”这 个概念最早出现在宋人“说话”的名目中。众所周知,宋代是我国古代城市经济 比较繁荣的时期, 也是我国古代市民文学发源的时期。 作为市民文学最主要的一 种形式,公案白话小说在宋代的兴起具有一定的社会根源,
2、 形成了市民文学不同 于以往士大夫文学的独特景观。 这种特征一直延续到明代, 而公案白话小说在长 达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中, 伴随着社会经济、 政治的发展以及文人独立创作的繁 荣,又出现了许多新的特色, 最突出的一点, 是官吏形象尤其是清官形象被着力 塑造。由于冯梦龙的三言和凌濛初的二拍是晚明文人独立创作的代表, 所以三言 二拍中的清官形象是我们一窥晚明社会生活情况的窗口。社会生活的全景式展现1.1 皇权发展到极致的产物明代是中国皇权制度恶性蜕变的时期, 因而权利体制对国民全体的压迫掠夺 及其对国民心理的影响极为严酷。 然而也就是在明代, 通俗文艺中的清官故事高 度繁荣。由于弱势国民群体在现实中
3、根本无法消解专制权利的巨大压迫, 所以他 们才转而创造出一种广泛而“有效”的“心理补偿机制” ,试图通过对清官的企 盼、幻想、艺术张扬等神化方式,创造了数量众多的清官小说,塑造了一批个性 鲜明、同中有异的清官形象, 以使得自己的心理可以勉强抗衡社会上的黑暗和腐 败。据历史学领域的研究,在明代,高度专制的皇权体系将“权高于法”的制度 特征发展到极致。 皇帝是最高的立法者, 皇帝发布的诏令敕谕是最权威的法律形 式,皇帝的特权凌驾于一切法律之上。于是当时一切司法程序、法律规定,都成 为专制者手中任意亵渎玩弄、 最大限度地牟取私利的工具。 和皇权相应发展的是 明代独特的法律。在这样的权力操纵下, “法
4、外法”恣肆成为明代法律的特点。 于是任何大奸巨佞、贪赃枉法者,都可以“公肆赂贿而逃籍没之律” ,“密行请托 而逮三载之诛”。通过上述情况,我们可以想象得到,明代后期,国家监察和司 法制度在横行的权势面前成了废纸, 监察人员自己要俯首听命于权门, 封建社会 由此形成了一张官官相护的权利网。 而从三言二拍清官小说的描写中, 我们可以 看到和当时的现实相仿的现象, 即对当时吏治司法制度之痼疾的大量描写: 平民 的卑贱地位以及官吏对他们生死的任意操控。 这足以说明明代的公案小说是反映 社会现实的一面镜子。1.2 对人文主义思潮的彰显三言二拍中的清官小说大多带有人文主义色彩。 如果我们考证三言的作者冯
5、梦龙的身世、经历就会得知,冯梦龙曾任下级官吏,长期受困场屋、仕途坎坷, 心中愤恨不平。他把注意力转移到文学创作中来,注意通俗文学的价值和意义。 冯梦龙认为拟话本小说是“疗俗之圣药” ,小说和六经、国史、佛道二教一样, 都是为了向人们灌输忠孝节义思想的工具。冯梦龙说: “崇儒之代,不废二教, 亦谓导愚适欲,或有籍焉。以二教为儒之辅可也,以明言 通言恒言为 六经、国史之辅,不亦可乎! ”(醒世恒言序)“通俗演义一种,遂足以佐经书 使传之穷”(警世通言序)。由此可见,冯梦龙注重文学的教化功能。 但是这种教化功能有明显不同于传 统的“文以载道”说。因为当时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增添了社会活力,从而导致 了
6、思想情感的解放。 从社会思潮的角度讲, 阳明心学、 泰州学派和以李贽为代表 的启蒙思潮兴起,波及全国。这些思想的共同特征是强调人欲、反对压抑。而明 代清官小说在思想内涵上不同于以往公案小说的最根本的特征则在于, 其通过清 官对案情的追踪、调查,在作品中彰显了这种以人为本的高尚情操。通过上述两点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明代的清官小说,以三言二拍为代表, 通过对皇权发展到极致的表现以及对人文主义思潮的彰显, 展现了一幅明代社会 的全景图。作者寄寓其中的社会理想在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剖析之前, 首先应说明研究的范围。 三言二拍中的 公案小说共计 43 篇,按内容可分为私情公案、奸情公案、家庭纠纷公案、
7、谋财 公案、其他公案这五类。 其中有的表达了作者对政治清明的呼唤, 多为私情公案 和奸情公案;有的表达了作者对仁义道德的诉求, 多为家庭纠纷公案和谋财公案。2.1 对政治清明的呼唤三言二拍中的清官小说, 其情节多为揭露封建官吏的种种罪行, 陈述清官的 断案过程。 作者塑造清官形象的目的无非是其企盼社会正义能够得到伸张, 政治 的清明可以早日实现。 况太守断死孩儿中的况太守、 许察院感梦擒僧 王氏 子因风获盗中的许察院、 乔太守乱点鸳鸯谱中的乔太守以及夺风情村妇 捐躯 假天语幕僚断狱中的林公,这些清官都通过对贫弱无助者加倍体恤抚爱、 格外慈善的克己施恩, 表现出他们的仁德。 作者通过对他们伸张正
8、义的描写, 呼 唤政治的清明。在作者心目中,他们是正义、仁德的化身。而这种仁德正是封建 社会所缺乏的,也是作者对政治清明呼唤的集中体现。2.2 仁义道德的诉求 明代中晚期迅速发展的商品经济带来了思想解放的同时, 也带来了严重的社 会道德危机。 三言二拍有许多作品, 反映了当时社会上一些人为获取利益而不择 手段,道德沦丧的现象, 集中于家庭纠纷公案和谋财公案中。 这种现象也在某种 程度上构成了社会危机。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公案小说中的清官形象便成为了作 者寄予道德诉求的手段。 例如沈小官一鸟害七命 描写了黄老狗的两个儿子利 欲熏心,为满足私欲而不惜杀死亲生父亲; 张廷秀逃生救父描写了亲人为争
9、夺财产而反目成仇, 但结局都是清官通过细致的调查和缜密的推理, 最终使真相 大白,杀人越货者最终被正法。这在一定程度上拨正了社会风气。第一章 三言二拍中清官形象的独特之处1.不畏强暴的正义品质正如前文所述, 清官小说在晚明兴起的根源在于当时黑暗的政治, 小说家塑 造清官形象的意图在于伸张正义、 企盼政治清明、 提高社会整体的道德水平。 为 了达到这个目的, 作者笔下出现了一批不畏强暴、 体恤弱民的正直官员形象。卢 太学诗酒傲王侯 中的陆知县, 就是一个体恤若民的典型。 旧任知县汪名岑听闻 富家子卢聃人品、才学俱佳,有意拜访,但卢聃却醉心山水、无意和仕宦之人交 往,汪知县因此而怀恨在心。 为了报
10、私仇, 他将卢聃家人犯下的杀人之罪强加于 卢聃,使得卢聃遭受了十余载的牢狱之祸。 后来汪知县任满, 新上任的陆知县见 卢聃可怜, 又觉得卢聃之案疑点颇多, 也不惧怕汪知县的淫威和巨大的势力, 找 到当年的证人, 为卢聃昭雪,保释出狱。后来连卢聃自己都说:“我沉冤十余载, 上官皆避嫌不肯见原。 陆公初莅此地, 即廉知枉,毅然开释,此非有十二分才智, 十二分胆识,安能如此,今若以利报之,正所谓故人知我,我不知故人也。 如何使得。”不仅如此,陆知县还是一个心胸宽广的好官。 卢聃出狱, 陆知县请他到县中 小坐。此时的卢聃仍是怪脾气不改,见了陆知县却“长揖不拜” 。然而这陆知县 却丝毫不动怒, 反倒和卢
11、聃“谈今论古,十分款洽,只恨相见之晚,遂为至友”。这篇作品塑造的陆知县是 “爱民如子,况又发奸摘隐, 剔清利弊,奸宄慑伏, 盗贼屏迹,合县遂有神明之称,声名振于都下” 。他离任之日,“士民攀辕卧辙, 泣声载道,送至百里之外”。是明代公案小说中塑造得既成功又典型的清官形象。 2.明察秋毫的洞悉神力汉人路温舒有句名言: “棰楚之下,何求而不得?”这句对古代刑讯逼供之 残酷、可怕的描述在三言二拍之前的公案小说中得到了广泛的印证。 无论清官循 吏如何“明察秋毫”,他毕竟是一个肉眼凡胎的世俗之人,其能力自然无法像神 明那样。据我们可以读到的作品,例如在百家公案和龙图公案中,即便 是具有“通鬼神”本领的包
12、公,当遇到棘手的案子一筹莫展的时候,他审案的手 段也和一般官吏没有多大差别, 犯罪嫌疑人不肯按包公的需要招供时, 他也只有 “大刑伺候”。在这样的作品中,糊涂官员及贪官污吏制造冤案,用的是刑讯逼 供,清官审结案件、惩恶扬善,用的也是刑讯逼供。二者在断案的方式、方法上 看不出丝毫差距。 这些作品的作者似乎丝毫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也就无法从本质 上突出清官和昏官的不同。但是我们却可以从三言二拍中清晰地看到, 作者对待这一问题的态度发生了 很大的变化。作品中的很多清官再也不在处理棘手案件时动辄就“大刑伺候” , 而是凭借案件中的蛛丝马迹去推理、 判断, 作者似乎也在有意渲染、 强调官吏的 “明断”。
13、例如陈御史巧勘金钗钿中的陈御史在审理顾佥事状告鲁学曾这一 疑案时,抓住了金钗钿这一线索, 只通过对老园公和鲁学曾的几句问话, 便问出 了破绽。首先是发觉孟夫人特意传书将鲁学曾叫去宅里,却只赠送一个金钗钿, 为此案的蹊跷这处; 其次又通过审问, 得知鲁学曾得到岳母孟夫人的信后, 明知 是好事,路途又不远,却并没有即刻赴约,而是第二天才到,原因是不好意思衣 衫褴褛地赴约, 向表兄借衣物耽搁了一日。 最令人拍案叫绝的是他竟乔装扮成卖 布商人,引逗假女婿梁尚斌用孟夫人赠送的财物买下了自己手中的布匹, 破了此 案。在陈御史断案的过程中, 他连犯罪嫌疑人梁尚斌的一根头发都没动, 就了结 了案子,这在之前的
14、作品中是很少见的。三言二拍的作者之所以对刑讯的态度发生本质性的变化, 其原因应该归结于 我国古代的司法制度。 中国古代的封建法制有一条根本的司法原则, 即有罪推定。 在诉讼程序中, 司法官员既执行审判职能, 又执行追诉职能, 导致了被告仅仅是 被追究、被审问的对象,丝毫没有反驳、控诉以及为自己辩护的权利,只有招供 认罪的义务。在司法过程中,最被看重的证据并不是一些能证明事实真相的认证、 物证,而是被告认罪的口供,正所谓“罪从供定,犯供最关紧” 。再加上刑讯逼 供又是法定的审判方式, 导致了封建时代冤狱遍野。 而三言二拍不仅间接地通过 塑造体恤弱民的清官形象, 表达了作者对这种司法制度的质疑,
15、也在作品中直接 替黎民百姓喊出了心声。许察院感梦擒僧, 王氏子因风获盗(二刻拍案惊奇 第二十一卷)开篇便道: “话说天地间事,只有狱情,最难测度。问刑官凭着自 己的意思,认是这等了,坐在上面,只是敲打。自古道:棰楚之下,何求不得? 任是什么事情, 只是招了。”而十五贯戏言成巧祸(醒世恒言第三十三卷) 中也有这样的议论。 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刑讯逼供的态度是坚决反对的。 这在当 时是破天荒的,是三言二拍思想价值的一种体现。灵活多变的人格风流三言二拍中的清官不但不畏强暴、 为民做主、 明察秋毫,而且在判案的时候 也会灵活机变、不拘法理,根据案情做一些灵活的调整,或者为无辜百姓昭雪, 或者避免了冤案的
16、发生。 这类判官多出现在私情公案作品中, 作者多以喜剧化的 手法对案件进行描写, 作品的主题和人物的面孔都少了一些严肃性。 在错调情 贾母詈女,误告状孙郎得妻 (二刻拍案惊奇第三十五卷)中,贾闰娘和邻居 孙小官年纪相当, 彼此产生爱慕。 然而贾母却极力反对, 冤枉女儿闰娘和孙小官 不清白。 闰娘一气之下上吊气绝, 孙小官来找闰娘, 被贾母和闰娘的尸体反锁一 屋,上告官府,诬孙害女。不料闰娘苏醒,和孙小官私合,就这样阴差阳错的成 了夫妻。 但小说中的这位判官却没有听信贾母的诬告, 而是暗地里调查, 搜集证 据。作品写道县官审明实情,写下判词: “孙郎贾女,貌若年当。疑奸非奸,认 死不死。欲絷其钻
17、穴之身,反遂夫同衾之乐。似有天意,非属人为。 ”最终,使 得有情人终成眷属。这篇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独特之处在于刻画了两个截然相反、 对比鲜明的形 象县官和贾母。 贾母为了左右女儿的婚姻而置上吊自尽、 命悬一线、 奄奄一 息的亲生女儿于不顾, 一心只想利用闰娘来陷害女儿的情人。 而作品中的县官却 敢于抛开封建纲常,通过观察得知小官、闰娘二人男才女貌、两情相悦,不惜为 了正义打破法礼, 判青年男女成婚, 使得事情以大团圆的结局收场, 体现了晚明 清官小说所褒扬的人格风流。三言二拍中以灵活机变为典型特征的判官还有 乔太守乱点鸳鸯谱 中的乔 太守。孙家因和刘家是世交, 便将女儿珠姨许配给刘家的儿子刘璞
18、。 但刘家没想 到的是,成亲之日马上就要到了,刘璞却生了一场大病,不省人事。病到这个程 度,本来不能成亲,但刘家因急着娶亲,怕孙家因此而赖婚,隐瞒了病情,想借 亲事冲喜。 尽管消息传到了孙家, 孙家一方面怕把女儿推入火坑, 另一方面却没 有办法赖婚,无奈之下想出一招“移花接木”计来。珠姨的弟弟玉郎生得眉清目 秀,孙家便在大婚之日将玉郎妆成女儿出嫁, 约好过了三朝再回家, 如果刘璞真 无大碍,再送珠姨过门。而刘家这边竟然也打好了算盘。刘璞病重,刘家便让女 儿慧娘代其拜堂。慧娘和玉郎彼此一见倾心,当晚便做了夫妻。按大明律规 定,玉郎和慧娘的私情应“杖八十,判离异” 。但当乔太守看到“玉郎姊弟,果
19、然一般美貌,面庞无二。刘璞却也人物俊俏,慧娘艳丽非常。 ”暗暗赞赏道:“好 两对青年儿女。”心中便有成全之意。 于是一面责备孙润 “以男假女, 本是不该, 又奸骗处女,本该打一板子” ,却又一面“乱点鸳鸯谱”,成全了有情之人,写下 了“相悦成婚,礼以义起”的判书。乔太守的形象温和亲切, 又不乏幽默诙谐、 成人之美。 而他断案是敢于灵活 多变,不拘礼数。 这在封建礼法统治甚严的晚明是不具现实意义的。 作者在结尾 对乔太守的行为给予肯定: “爱女爱子,变出意外。移干柴进烈火,无怪其燃。 ” 透过这番议论, 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这样一种灵活机变的人格风流, 只是作 者在黑暗的现实中寄托理想的一种
20、凭借。像这种男女因“非法”结合被父母告到官府,却被“判为夫妻”的作品在三 言二拍中并不止这两篇,比较典型的还有宿香亭张浩遇莺莺 。这可以说是一 种“人情化”和“艺术化”的判断。这样的题材和内容在宋元公案话本和元代的 包公戏中是很少见的。 其根源在于古代社会中情理和王法的冲突在明代出现了最 大限度的激发。 前文曾说过, 三言二拍中的清官小说大多带有人文主义色彩, 小 说家塑造清官形象是为了呼应社会上流行的启蒙思潮。 而公案题材是中国法文化 的一种体现。引用著名学者黄柏岩先生的一个观点, 公案题材的正源, 是古老的 神化传说中记载的那些关于“司法之神” 、“司法之圣”、“违法之逆”以及“乱法 之由
21、”的故事。这说明明代的公案小说是中国法文化的一个支流。它的发生、发 展、演变,折射出了古代社会法制的变化, 而明代清官形象的新变是这种变化的 表征。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制定法律、对犯人使用酷刑,乃至于宣扬“君权神授、 王法如天”的口号,其目的无非就是强化统治、 驯服百姓。和此同时,维护礼教、 追求秩序、 淡化权利也是其所追求的价值取向之一, 以至于有些西方学者认为中 国古代的法律是以维护礼教、强化秩序、灭绝人权为其基本特征的。即便是在 21 世纪的今天,中国的人权问题也一直是某些西方大国攻击的把柄。我们不得 不承认,中国封建王法给人留下的印象的确是不通人情、 扼杀人性, 但实际的情 形却并非如此。
22、 中国古代社会上一直存在着一种情理和王法的冲突, 即水火不容 的两种观念之间的辩驳法律究竟应该凌驾于一切欲望、 人情之上, 起到绝对 的统治作用, 还是应该灵活变通、 成人之美。例如年轻人之间的婚姻问题就很敏 感地触及到情理和王法的冲突。在古代,合法的婚姻是需要有“父母之命、媒妁 之言”的,私定终身绝对是非法的,如果被告到官府,法律规定判官可以判其离 异,还要将私定终身的年轻人判以牢狱或皮肉之刑。 但是历史上私自结合却被 “判 为夫妻”,判官又赢得了美名的案例却真实存在。宋人编撰的三朝野史就记 载了一位叫马光祖的县令,成全了一对有情人。依当时的法律,私情应处“徒二 年”或“杖八十”。可是这位马
23、县令不但没有责罚当事人,反而赏了“三百索” 银子,公堂之上便当起了媒人。 马县令因为这个案子而被时人所称颂。 这样的史 实是私情公案小说中,判官灵活、变通的现实依据。历史上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载于史册, 都明显违背了法律的规定。 但判官都 是因为一时的恻隐之心“违反”了法律,赢得了社会各方的支持,国家也并不追 究其违法裁判。 这足以证明中国古代的法律根本上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设, 并不是 一味强调统治,是一种追求人性化和人情化的法律。 这种追求充分地表现为对 “权” 的重视。这里的“权”当变通、灵活讲。它是儒家文化中和“经”相对的一个概 念。论语子罕中有皇侃义疏:“权者,反常而合于道者。”孟子中也有
24、“权 者,反经而善者也”这样的注疏。胡旭晟先生认为这个“权”字是情理和王法冲 突域调和的本质, 是法制人情化的原因。 而这种追求人情化的精神在三言二拍的 私情公案小说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彰显。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三言二拍 的作者通过自己塑造的清官形象, 表达了前人从未触及的情理和王法的冲突和调 和。无论是出于有意还是无心,这都是公案小说在明代变化的标志。凸显人性的世俗特色另外,作者冯梦龙在塑造清官的形象时, 又突破了好官就要完全断绝私欲这 一成见,摆脱了传统的义和利水火不相容的观念, 使得描写更加人性化。 这方面 比较突出的例子是滕大尹鬼断家私 (喻世明言第十卷) 。这篇小说讲述了 判
25、官滕大尹在 “装神弄鬼” 地解决了一起家庭财产纠纷案的同时, 又为自己捞了 一把实惠。 退休太守倪守谦家累千金, 其长子善继嫡出, 比庶出的次子善述年长 很多。善继平日做人贪婪残忍, 倪公早就看出善继夫妇视善述母子为敌, 为防止 幼子日后遭到善继毒害, 便在自己临终前做了巧妙的安排。 他把房产全分给长子, 只留给其妾梅氏一幅行乐图, 并留下遗嘱,大义是嘱咐梅氏这行乐图中藏有玄机。 如果被长子虐待,“等得个贤明有司官来,你却将此轴去诉理,求他细细推详, 自然有个处分,尽够你母子二人受用。 ”于是,梅氏便把行乐图拿到了刚刚到此地上任的滕大尹处。 素来以机智闻名 的滕大尹看了也是百思不得其解。正当他
26、一筹莫展之际,一日丫环给他送茶时, 一不小心将茶水泼在了行乐图上。 这时行乐图上突然浮现出了倪太守写下的 “暗 字”,表明他给幼子善述留下了许多遗产,并指示其埋藏的地点,是一个旧有的 小屋。遗嘱里说明日后断明此案的官员可获得其中的三百两白银为酬金。 此时的 滕大尹眉头眉头一皱, 计上心来。 次日他先传倪家一家人审问了一番, 又带领众 人到小屋里, 当着所有人的面, 假装和倪太守的鬼魂对话, 借此宣布了倪太守的 遗嘱,并把三百两的“劳务费”改成了一千两。滕大尹在断明了案情, 为处于弱势的梅氏母子主持公正的同时, 又从中获利, 可以说作者在刻画这一形象时, 既不失公平正义, 又剥去了人物不食人间烟
27、火的 神性,凸显了其人性。我们将其和其他作品稍作对比,其价值和影响便很明显。 龙图公案卷八扯画轴的情节和此类似,只是把判官由滕大尹换成了宋代 著名的包龙图,倪公遗嘱中的酬金由三百两变成了一千两,而包公却分文不受。 龙图公案出现在三言二拍之后,作者将滕大尹改成包拯,很明显,其意在借 包拯的影响力而使作品扬名。 然而这篇作品的影响却没能超过 滕大尹鬼断家私 , 除了冯氏的描写更加精细之外, 也是因为读者对滕大尹这个形象的认可, 对文学 世俗化描写的接受。第二章 三言二拍中清官的地位和以往公案小说中的不同1.由被贬斥转向被褒扬从宋元话本到三言二拍, 作者对判官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由贬斥到褒扬的转 变。
28、宋元话本中有许多公案题材的作品,最具代表性的是“四错” (错斩崔宁 错下书错认尸错勘赃)。这些作品和三言二拍中的公案小说从思想内容 到表现手法都存在极大差异, 展示出明代后期白话公案小说的发展。 从思想内容 的角度讲,这些作品对封建司法机构和贪官污吏或昏聩官吏持强烈的批判态度。 作品所着力表现的并不是清官的清明、 为民做主, 而是贪官酷吏的草菅人命、 民 不聊生。四篇作品的篇名皆以“错”字开头,直指糊涂官吏所造成的冤假错案。 很明显,作者主要是在嘲笑昏官的主观臆断, 职责他们的严刑逼供。 从艺术手法 的角度讲, 作者创作的意图仅在于利用案情的扑朔迷离来吸引听众的注意, 而缺 少文学作品着重刻画
29、人物的意识。错斩崔宁中临安府尹升堂断案,不问详情,不推究原委,偏听被告的一 面之词。当王老员外对陈二姐和崔宁指控过后,这位府尹丝毫不推理、分析,连 诉状中明显的疑点都没有发现, 而是直接拷问陈二姐是如何通奸杀夫的。 而当陈 二姐申辩时,他又不问青红皂白地喝止,斥其为“胡说” ;当崔宁说自己和此事 无干时,他更是“大怒” ,认定是崔宁“顽皮赖骨” ,竟然搬出大刑,拷问逼供, 只打得这二人死去活来, 遂成冤案。 作者对官吏的否定、 贬斥态度在话本末尾的 评论中也很直率地表露了出来: “这段冤枉,仔细可以推详出来, 谁想问官糊涂, 只图了事,不想捶楚之下,何求不得?” “做官的切不可率意断狱,任情用
30、刑, 也要求个公平明允。”其余的三篇也都揭露了官吏因贪图安逸而置百姓生命和不 顾的现象。和宋元公案话本对封建官吏持否定、 批判态度不同, 明代公案小说判官形象 转而采取肯定态度, 集中体现为三言二拍中的公案小说塑造了一系列的清官形象。 虽然作者对一些判官的态度是肯定之中有否定, 否定之中有肯定, 也描写了他们 借断案谋利的情况, 但结局都是真相大白, 判官也都经过一番周折, 为弱者主持 了公道;更有对判官完全持肯定态度的清官小说,如陈御史巧勘金钗钿 况 太守断死孩儿乔太守乱点鸳鸯谱钱秀才错占凤凰俦宿香亭张生遇莺莺 一文钱小隙造奇冤等六篇,塑造了诸如“乔青天” “况青天”“神明御史台” 等一系列
31、清官形象。2.在小说中的位置逐渐向中心靠近此外,判官的地位也由边缘向中心靠拢。 宋元公案话本和元杂剧和三言二拍 中清官小说的主要不同有两点: 第一,无论是宋元话本还是元代公案剧中的大多 数,都还没有把破案过程作为描写重点。 在宋元话本和元杂剧中, 主人公主要是 作案者而非破案者,重点写的是作案过程,后来东窗事发,官吏只是根据神灵、 鬼魂或梦境的启示完成了断案的过程。例如关汉卿著名的剧作窦娥冤 。戏剧 的主体是在陈述窦娥悲苦的一生和惨痛的命运。 由于身世不幸, 窦娥和婆婆相依 为命,后来张驴儿父子又强迫窦娥婆媳, 窦娥为了遵守封建妇道而被张驴儿父子 陷害,最终含冤而死。 而窦天章为女儿昭雪只是一
32、笔带过, 平反的过程也并不涉 及调查、推理、求证等过程,而是窦娥的冤魂显灵来向父亲伸冤。而三言二拍中 的许多清官小说都细致地描写了清官查明真相的过程。 可以说,由宋元话本、 元 杂剧,再到白话小说, 判官逐渐成了被重点塑造的对象, 作者刻画他们的笔墨越 来越多,是判官地位中心化的第一个标志。第二,宋元话本和元杂剧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不够成熟, 存在着重情节轻人 物的倾向。 小说中判官形象往往千人一面, 只有类别特征而不具备个性特征, 流 于脸谱化、 简单化。凡清官一律明察秋毫, 凡贪官污吏统统只看表面证据就屈打 成招、仓促定案。在这些话本和杂剧中,判官只是一个没有质感的形象符号。他 们的判词、断
33、语只是起到完成故事、完整情节的作用。如合同文字记中,包 拯只寥寥问了几句话,“取两纸合同一看,大怒” ,随即便开始结案。其他作品如 曹伯明错勘赃记中的蒲左丞、 错认尸中安抚司黄正大、 宿香亭记中的 龙图阁待制陈公等, 都因缺少细腻的描写而显得形象模糊。 三言二拍中的清官除 了都具有清官的一般特征外, 还有许多个性特征。 如前一章所论述的灵活机变的 乔太守,人性味儿十足、 在清明的同时并不迂腐的滕大尹等。 形象的饱满和塑造 手法的多样是判官形象中心化的第二个标志。第三章 三言二拍清官形象塑造的独到手法1.神化方法彰显清官三言二拍中的清官除了在形象和地位上和宋元话本和元杂剧中的不同之外, 其塑造手
34、法也较之前具独到之处。 作者往往通过夸张甚至神化的方式塑造出刚正 无私的清官形象, 他们常常兼具天神和人间判官的双重身份。 最为典型的例证是 况太守断死孩儿(警世通言第三十五卷)中的况钟。他在苏州任太守短短 一年,便被当地百姓呼为“况青天” 。作品描写了况钟一天坐在船里,忽闻小儿 啼声出自江中。 况钟差人去查看, 手下人却无一能听见婴儿啼哭的声音。 在况钟 的坚持之下, 水手从江中捞起一个被石灰腌过的死婴。 之后作品便叙写了况钟如 何展开盘查,顺藤摸瓜,一步一步地推理,最终抓到了杀害婴儿的凶手。作者在 塑造况钟这一形象时显然是运用的神化的手法。 同船的人除了他之外都听不见婴 儿的啼哭, 而况钟似乎有超乎寻常的听觉力, 偏偏两次听到了婴儿的哭声。 本来 是一起扑捉迷离的案件,况钟靠着如有神助的超凡洞察力轻而易举地侦破了。此外,也有许多清官通过做梦通神、 或者直接领受来自神灵的神秘启示, 从 而手到擒来地破解这些疑案。这一模式在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酒店前厅部工作总结与计划
- 达明中学三年发展计划
- 2024年招商引资工作计划
- 岭南师范学院《英语畅谈中国文化》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政教处工作计划
- 2024年幼儿教师下学期个人工作计划范文
-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 2024年秋季高二上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计划二年级上语文教学计划
- 大班学期班级工作计划
- GB/T 31586.2-2015防护涂料体系对钢结构的防腐蚀保护涂层附着力/内聚力(破坏强度)的评定和验收准则第2部分:划格试验和划叉试验
- GB/T 20197-2006降解塑料的定义、分类、标志和降解性能要求
- 西子奥的斯电梯ACD2调试说明书
- 交通事故预防课件
- 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安全文明施工方案
- 新课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第21课《蝉》课件
- 彩云追月-音乐课件
- 塔吊顶升前后检查表
- iMaster NCE智能运维平台解决方案
- GB∕T 17794-2021 柔性泡沫橡塑绝热制品
- 村文化活动室改造项目工程施工设计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