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青岛海洋人物_第1页
5青岛海洋人物_第2页
5青岛海洋人物_第3页
5青岛海洋人物_第4页
5青岛海洋人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青岛海洋人物郑守仪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女,1931年5月出生于菲律宾马尼拉,祖籍广东中山。1951年毕业于菲律宾商科学院, 1954年毕业于菲律宾东方大学,获商科教育学士和教育学士(生物学)学位。 1956年肄业 于国立菲律宾大学研究生院(生物专业)。同年 7月回国,在中科院海洋所工作至今,开创 并全面发展了我国现代有孔虫分类与生态学研究。20世纪60年代,与郑执中先生合作完成中国海浮游有孔虫分类与生态研究,填补了国 内现代有孔虫研究的空白。70年代以来重点进行底栖有孔虫研究。她不满足于传统的主要凭 外部形态鉴定种类,不断改革创新研究方法,大量磨片、解剖观察虫体内部结构,使我国现

2、代有孔虫分类研究在高起点上后来居上, 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已描记1500余种,建立了 1 新科、1新亚科、24新属和290新种。许多新属种被国际有孔虫权威 Loeblich和Tappan教授收录其经典巨著有孔虫属及其分类及其他著作中。1978年建立的有孔虫新属Sep totextularia ,纠正了前人近百年来的误识。在亲自完成上千测站有孔虫定量计数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中国海有孔虫区系、生态特 征和多项有孔虫参数的分布规律。已发表 320万字的学术论文和专著。其研究成果获国家自 然科学三等奖、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和山东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为了使玲珑 剔透、千姿百态的海洋原生动物有孔

3、虫成为宏观教具、科普展品和旅游工艺品,她开创了罕见的有孔虫模型制作研发项目,已制作了100余个放大数十倍至数百倍的有孔虫模型,其模 具已获4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归侨先进个人、全国“巾帼科技发明者”山东省“齐鲁女杰”等荣誉称号。2003年获美国库什曼有孔虫研究杰出人才奖。曾任全国政 协常委、致公党中央副主席和致公党山东省委主委等社会职务。文圣常院士男,1944年武汉大学毕业。历任广西大学、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山东大学、山东海洋 学院、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曾任山东海洋学院院长。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奖励委员 会学科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海洋学科组

4、成员及组长;现任中国海洋湖沼学会、 中国海洋学会名誉理事长;曾任海洋研究科学委员会中国委员会主席、现任世界洋流试验计 划中国委员会付主席。现任中国科学编委,海洋与湖沼学报、海洋学报付主编, 我国第一批博士生导师;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文圣常教授长期从事海浪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主要成果有二:一为海浪计算和数值预 报方法,一为海浪谱。海港建筑等海洋工程中,需要计算海浪,我国五、六十年代依靠苏联 和美国的计算方法。文圣常将当时国际上盛行的能量方法和谱方法结合起来,提出一种有中 国特色的计算方法,精度较高,使用较方便,被国家的海港水文规范采用,以取代长期使用的外国方法,此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5、。1986-1995 年期间,文圣常承担国家重大 科技攻关项目中的海浪数值预报方法研究,针对国外盛行方法存在的困难,提出一种新型混合型预报模式,将控制方程中能量摄取、耗散、非线性波-波相互作用等难于精确计算的源 函数项合并为一项,然后通过易于观测得到且较可靠的海浪成长关系加以计算,从而使模式的精度有基本保证,运转稳定,计算时间只约为国外WAM模式(第三代模式)的1/60,适 合中国国情,故为国家有关预报部门使用,还应用于远洋航行的台风防避系统及一部分海洋 环境评价工作中。此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国际领先,获国家“七五”、“八五” 重大科技成果奖,联合国技术信息促进系统中国国家分部“发明创

6、新科技之星奖”,并获国 家科技进步奖及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此外,由于他在“七五”、“八五”攻关中的突出成 绩,被授予“七五”有突出贡献者和“八五先进个人”称号。在海浪谱的研究中,避免 国外盛行的纯经验方法,而采用解析的方法导出风浪频谱和方向谱。 谱中的参量包括一个“尖 度因子”,一方面反映风浪的成长状态,一方面能有效地描述谱形,既便于理论研究的应用, 也便于拟合观测资料。此项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教委科技进 步奖。上述有关谱的研究成果,为在“九五”攻关项目中研制更完善的预报模式提供了基础(已取得较好的阶段成果,未发表)。文圣常撰写的海浪原理和海浪理论和计算原理, 在内容

7、、范围、系统性方面,可与国外同类型的专著相比,为国内海洋科技界和高等学校较 广泛应用的参考书和教材。上述第二专著获山东省教委科技进步奖,并评为优秀图书。管华诗院士男,1939年8月生,山东夏津人,1964年毕业于山东海洋学院(现中国海洋大学)水 产品加工专业后留校任教,历任山东海洋学院水产系助教、讲师、副教授、系副主任,中国 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八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 党委副书记、代理书记。现任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山东省科协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九届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海洋大学校长。管华诗院士长期从事海洋生物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及海洋药物与食品工程的教学和科研

8、 工作,他在海洋生物资源深加工-海洋药物工程方面,做出了贡献。他始终站在国际海洋生 物制药的前沿,具有独特的海洋生物技术制品研究开发的思路和举措,其首创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海洋新药藻酸双酯钠(PSS),已创产值近20亿元,产 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我国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开辟了新的领域,带动了我 国海洋制药业的发展,为我国海洋制药业的雏型形成做出了基础性贡献。之后,他又研制发 明了一系列海洋新药如用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甘糖酯、保肝抗癌的海力特、降糖宁和海洋保健食品排铅奶粉、降糖乐、四海回春、老人笑等,并获10项国内外发明专利。管华诗院士 1978年获全国科技

9、大会奖;1984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1986 年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87年获山东省科技兴鲁劳动奖章,并获第十五届国际博览会新发明金牌;1988年授予省劳动模范称号,并被评为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990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91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政 府特殊津贴;1992年获省委、省政府重奖,并获美国世界成就奖;1995年获全国先进工作 者称号;199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袁业立院士强 a$ f产- 斑 J: .一男,1938年2月出生,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力学系,1966年获

10、中国科学院海 洋研究所物理海洋专业硕士学位,1982年获美国北卡罗来那州立大学海洋大气和地球科学博 士学位。现任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是 国家高科技计划(863 )海洋领域818主题专家组组长,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 资源领域项目首席科学家,现兼任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海洋遥感学会理事长 等职。从事海洋科学基础研究和海洋工程技术 30余年,在海洋工程环境数值模拟技术、海洋遥 感应用技术和海洋科学基础研究诸方面取得了卓著成就。独立设计研制了具有相互作用的风 浪流联合数值模式,创造性地解决了耗散源函数、波流相互作用源函数和特征线嵌入

11、数值格 式等关键技术;发展了考虑油水气间动量相互作用、物质相互交换的全动力漂油数值模式;导出了陆架切变波和陆架涡旋等中尺度现象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发展了具有中尺度分辨 力的海洋环流数值模式以及对海洋遥感资料的四维同化技术;开拓性地提出了多元海洋遥感 资料同化的概念;在国际上最早提出并开展了破碎波统计学研究和骑行波动力学研究,最早 得出主波前骑行波的条状不稳定概念, 首创海洋破碎波模型统计方法,得到了关于能耗散率、破碎波谱关系和高频谱形式等的一系列重要结果;首创解析破碎耗散源函数和波流相互作用源函数,解决建立了风浪流联合数值模式LAGFD联合数值模式的关键技术;首创封闭的浅海热生环流理论模式;

12、较为完美地解释了至今所发现的黄海冷水团的热结构、环流结构以 及季节变化特征。在国内外学报级刊物上发表论文 80余篇。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胡敦欣院士男,1936年10月生,山东即墨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66年中科院海洋所研究生毕业,1979-198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访问学者,历任中科院海洋所副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海洋学会副理事长。被聘为青岛海洋大学和美国OldDomi nion大学兼职教授。曾任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 )科学委员会委员、全球海洋通 量研究(JGOFS)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LOICZ)科学指导委员

13、会委 员等国际学术任职8项。现任LOICZ/JGOFS中国委员会主任委员、PICES物理海洋与气候 科学委员会委员、国际黄海研究学会副主席等。从事海洋学研究四十余年,在大洋环流、陆架环流和海洋通量研究等方面,有多项科学发现和学术创新,取得了开创性和系统性学术成就,是我国海洋通量(JGOFS)研究的开拓 者。对太平洋低纬度西边界流开展了长期、系统的调查和深入研究,其代表性成果是,通过 1986-1990年在西太平洋主持的一系列大型科学考察,发现并命名了“棉兰老潜流”(其流 量近黑潮的一半),这是近50年来,热带西太平洋环流的两项重大发现之一,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一支由中国人发现、命名,并在国际

14、上获得广泛承认的洋流。该科学发现是西太 平洋环流动力学研究上的重大进展。长期致力于我国陆架环流的观测和理论研究,取得多项创新性学术成就。其中代表性成 果有:(1)率先在我国陆架上发现中尺度涡旋 “东海冷涡”,开创了我国陆架中尺度涡研究;(2)提出浙江沿岸上升流的非风生机制,是对传统的风生上升流理论的重大修正;(3)建 立了有限深海和时空可变风区的风生沿岸上升流非稳态理论模式,是对传统理论的修正和发 展。海洋通量与物质输运研究方面:(1 )在世界上率先开展陆架海洋通量研究,得到“东海是大气二氧化碳的弱汇区”(每年从大气吸收二氧化碳约430万吨碳)的重要结论,为回答(2)发现并从动“陆架海是大气二

15、氧化碳的源还是汇”这一国际热点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力学上解释了“在陆架上,上升流与海底软泥沉积有密切关系”的科学现象,开辟了新的交 叉学科研究领域。“七五”以来,他先后主持国家级重大项目 8项(含国家重点基金3项,国家科技攻关 和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规划课题 3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发表论文120多篇,专著3部;曾获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二等奖、中科 院“竺可桢野外科学工作奖”奖章和“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多项;参与多 项国际前沿研究计划的设计和制定,并将有关研究引入我国,在我国率先进行海洋通量和陆 海相互作用研究,发起国际合作 4项,在我国

16、主持国际会议5次,促进了国际前沿学科的发 展,在我国开辟了新的交叉学科研究领域。他爱国求实,治学严谨,为人坦诚,成果卓著, 为推动我国和世界海洋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侯保荣院士111著名海洋腐蚀与防护学家。1942年1月3日出生于山东省曹县。196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1994年于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工学部获工学博士学位。2003年当选为中 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以及中日海洋腐蚀环境共同 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常务理事、 山东省暨青岛市腐蚀与防护学会理事长。30多年山东省第九至十届人大代表、常委会委员。侯保荣教授是我国海洋腐蚀环境研究和海洋腐蚀与

17、防护的学科带头人之一,来,发表论文152篇(其中SCI收录18篇,CA收录51篇)、专著3部、论文集3 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中科院科技进步奖、山东省科技进步奖等 7项,获国家专利授权21 件,其中国家发明专利 2件;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9件,以卓有成效的成就,推动了我国 海洋腐蚀环境学科的发展。主要成就:明确提出了“海洋腐蚀环境”概念,建立了海洋腐蚀环境的理论体系;建立 了模拟海洋腐蚀环境的实验方法和在不同海洋环境下控制材料腐蚀的工程技术系统,为发展 我国海洋腐蚀研究保护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金属覆盖层防腐技术研究,开辟了我国海洋 钢铁设施防护新路径;海洋腐蚀环境基础理论研究取得了显著研究成果

18、;海洋腐蚀控制研究 实践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我国海洋腐蚀环境研究与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侯保荣教授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广泛的好评,独立撰写的日文专著海洋腐食環境防食科学,被日本专家认为“奠定了海洋腐蚀环境研究的理论基础,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一本教科书和指导手册”。他1997年荣获首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2000年分别被评为“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001年被中共青岛市委聘为“青岛市党外知识分子联络员”;2001年被中共山东省委聘为“山东省党外知识分子联络员”;2002年获“青岛市优秀留学回国人员”荣誉称号;2003年分别荣获“青岛市劳动模范”和“山东 省先进工作者”荣

19、誉称号。穆穆1978年毕业于安徽大学数学系;1985年获得复旦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87年-1988 年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工作,博士后出站后留该所工作。曾在多伦多 大学、剑桥大学牛顿研究所、香港科技大学、法国动力气象实验室与夏威夷大学太平洋研究 中心进行过合作研究。1993年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8 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原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天气、气候的可预报性与非线性(不)稳定性研究,是当前国际大气-海洋科学前沿热点领 域。穆穆院士主要从事了该领域天气、气候的可预报性,资料同化,集合预报与适应性观测方面 的研究。他提

20、出了条件非线性最优扰动 CNOP方法,用该方法研究了厄尔尼诺春季预报障碍、 海洋热盐环流对淡水通量扰动的敏感性、热带气旋的目标观测等问题,在国际学术界享有很 高的知名度。穆穆院士现任国际气象学和大气科学协会(IAMAS )动力气象委员会(ICDM )委员,行 星大气及其演变委员会(ICPAE)委员、英国皇家气象学会季刊(QJRMS)编委会成员,中国 科学:D缉,自然科学进展(中,英文版),大气科学、Adv. Atmos. Sci.与海 洋科学进展编委。穆穆院士在国内外权威杂志上发表论文百余篇。 多次在国际重要学术会议上做特邀报告。是首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先后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青

21、年科技奖、中国 科学院第二届青年科学家奖一等奖、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二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2001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05年 获国家人事部全国优秀博士后称号,2006年获中国科学院宝洁优秀研究生导师奖与中国 科学院研究生院优秀教师称号。指导的博士研究生曾获中科院优秀博士论文与全国百篇优 秀博士论文奖。丁德文院士1941年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海洋生态-环境科学与工程专家、寒区资源-环境科学与技 术专家。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市。1965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应用物理专业)。现任国家海 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

22、研究所名誉所长, 海洋生态环境科学与工程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主任,海洋环境监测污染控制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1965-1991年,从事寒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工作。我国寒区 工程热学奠基者,创立了冻土热学学科,创造性地解决了高原冻土路基稳定性、超深人工冻结凿井的热土工艺、冻土区地下管线保温-防腐优化结构及高原冻土区第一条长距离热水回流 式供水技术。1992年-现今,从事海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工程设计工作。1995年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工程海冰学专著-工程海冰学概论。“十“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海岸带资源环境利用关键技术研究”首席科学家。五”国家“ 973 ”项目-“中国典型河口陆

23、-海相互作用及生态环境效应”项目建议人,入海污染物生态环境效应课题负责人。“十五”国家“863 ”项目“渤海典型海岸带环境修复技术”技术组成员,生物修复技术课题负责人。“十五”国家重点基金项目一“渤海污染负荷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环境容量”负责人之一。“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海洋灾害预报及业务化”赤潮灾害预报课题负责人。先后参加或主持省部级以上基础和技术科学及重大工程实施等科学研究20余项,获省部 级以上自然科学、科技进步奖12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编、译) 6部,培养硕士生和博士研究生30余名,指导博士后研究人员3名。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科 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

24、二等奖1项、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内蒙科技进 步二等奖1项、甘肃省社会科学研究二等奖1项、国家海洋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5项.秦蕴珊男,著名海洋地质学家,1933年6月出生,山东省莱州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现任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名誉理事长,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曾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中国海洋研究委员会主席,国际第四纪海岸线分会东亚地区副主席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理事长,国际黄 海研究协会主席,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秦蕴珊 教授是我国海洋沉积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47年间,先后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渤海地质、东海地质和

25、黄海地质等专著多部。1988年被评为国家“有突 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89年被评为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先后有多项科研成 果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自然 科学奖,国家经委专业科技成果奖、山东省科技大会奖等。主要成就:创建和发展了我国海洋沉积学研究, 不但从宏观上阐明了沉积物分布的空间 格局,而且划分出两种不同时代和不同成因的内陆架和外陆架沉积,在我国最早提出和建立 了中国大陆架的沉积模式,并编绘了第一幅较完整的中国海陆架沉积类型分布图;提出了中 国陆架的“泛大陆阶段”、“青年期陆架”、“壮年期陆架”和“现代陆架”等四个不同的 演化发展阶段;率先阐明了黄河物质在黄、渤海的扩散范围与强度,发现了南黄海海底黄土 的存在,阐明海底黄土沉积都是末次冰期时近源风成的产物 ;发现并研究了菲律宾深海区的“类黄土 ”陆源沉积,及风成性质,其研究 受到国内外的广泛重视;对冲绳海槽的浊 流沉积及岩浆活动的研究,为冲绳海槽沉积作用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开展的我国海底 灾害地质学和海底古河道、埋藏沙丘的研究,为海上石油平台的选址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近年来,他密切关注国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