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设计规范方案GB50433~2008_第1页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设计规范方案GB50433~2008_第2页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设计规范方案GB50433~2008_第3页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设计规范方案GB50433~2008_第4页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设计规范方案GB50433~2008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阅读全文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水土保持技术规范开发建设项目建设部关于国家标准问题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公告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现已获批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 50433-2008 ,自2008年起实施2008年7月1日起。其中3.1.1, 3.2.1 ( 1、2、3、4 ) 、 3.2.2 ( 1、2 ) 、 3.2.3 ( 1、2、3 ) 、 3.2.4 ( 1、2、3、4、5 )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 3.2.5, 3.3.1, 3.3.2, 3.3.3 ( 1 , 3 , 4 , 5 ), 3.3.4, 3.3.5, 3.3.6, 5

2、.1.1 (5), 5.2.6 ( 2)条(款)是强制性的,必须严格执行。本规范由建设部标准配额研究所组织的中国规划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8 年 1 月 14 日前言本规范按照建设部建标(2003)102号关于2002-2003年国家工程建设标准及制修订计划的通知的要求。编译。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认真总结了SL204-98实施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9年的实践经验,吸收相关行业设计规范的新成果,认真研究分析水土保持工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讨论、修订和完善,最终召开了相关行业参加全国会议,并邀请相关专家审定草案

3、。本规范分为 14 章和两个附录。主要内容为总则、术语、基本规定、各设计阶段的任务、水土保持方案、水土保持初步设计专章、挡渣工程、护坡工程、土地整治工程、防洪与防洪工程。排水工程、蓄水防渗工程、临时防护工程、植被建设工程、防风固沙工程等。强制性规定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和解释,水利部负责日常管理,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负责具体技术解释。内容。本标准实施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总结经验,积累数据,随时反馈和建议至(北京市宣武区百光路二条2号,邮编100053)供以后修订时参考。本规范主编、参与单位、主要起草人:主编: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参与单位: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站黄河水

4、利委员会天水水土保持科学实验站松辽市水利委员会水土保持处中国水电工程咨询集团公司中国电力工程咨询集团公司铁路第二勘察设计院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中国有色金属工程设计研究集团煤炭工业环境保护办公室目录 TOC o 1-2 h z HYPERLINK l _Toc208649651 1个然后 PAGEREF _Toc208649651 h 1 HYPERLINK l _Toc208649652 2种技术语言 PAGEREF _Toc208649652 h 1 HYPERLINK l _Toc208649653 3基本规定 PAGEREF _Toc208649653 h 1 HYPERLINK l _

5、Toc208649654 3.1总则规定 PAGEREF _Toc208649654 h 1 HYPERLINK l _Toc208649655 3.2主体工程的约束性规定 PAGEREF _Toc208649655 h 2 HYPERLINK l _Toc208649656 3.3不同类型水土流失地区的特殊规定 PAGEREF _Toc208649656 h 5 HYPERLINK l _Toc208649657 建设项目 PAGEREF _Toc208649657 h 的特殊规定7 HYPERLINK l _Toc208649658 4每个设计阶段的任务 PAGEREF _Toc20864

6、9658 h 9 HYPERLINK l _Toc208649659 4.1基本要求 PAGEREF _Toc208649659 h 9 HYPERLINK l _Toc208649660 4.2主要任务 PAGEREF _Toc208649660 h 9 HYPERLINK l _Toc208649661 5水土保持计划 PAGEREF _Toc208649661 h 12 HYPERLINK l _Toc208649662 5.1总则规定 PAGEREF _Toc208649662 h 12 HYPERLINK l _Toc208649663 5.2检验和检验的总则规定 PAGEREF _

7、Toc208649663 h 13 HYPERLINK l _Toc208649664 5.3项目情况说明书16的基本要求 PAGEREF _Toc208649664 h HYPERLINK l _Toc208649665 5.4项目区概况的基本要求17 PAGEREF _Toc208649665 h HYPERLINK l _Toc208649666 5.5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评价 PAGEREF _Toc208649666 h 19 HYPERLINK l _Toc208649667 5.6水土流失防治科室职责范围 PAGEREF _Toc208649667 h 20 HYPERLINK

8、l _Toc208649668 5.7土壤流失预测的基本要求 PAGEREF _Toc208649668 h 21 HYPERLINK l _Toc208649669 5.8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布局 PAGEREF _Toc208649669 h 24 HYPERLINK l _Toc208649670 5.9水土保持监测基本要求 PAGEREF _Toc208649670 h 26 HYPERLINK l _Toc208649671 5.10实施保障措施的规定 PAGEREF _Toc208649671 h 30 HYPERLINK l _Toc208649672 5.11结论和建议 PAGER

9、EF _Toc208649672 h 31 HYPERLINK l _Toc208649673 5.12水土保持规划编制主要内容的规定 PAGEREF _Toc208649673 h 31 HYPERLINK l _Toc208649674 6水土保持初步设计专篇第 PAGEREF _Toc208649674 h 32章 HYPERLINK l _Toc208649675 6.1总则规定 PAGEREF _Toc208649675 h 32 HYPERLINK l _Toc208649676 6.2关于水土保持专章主要内容的规定 PAGEREF _Toc208649676 h 32 HYPER

10、LINK l _Toc208649677 7挡渣工程 PAGEREF _Toc208649677 h 37 HYPERLINK l _Toc208649678 7.1总则规定 PAGEREF _Toc208649678 h 37 HYPERLINK l _Toc208649679 7.2适用条件 PAGEREF _Toc208649679 h 37 HYPERLINK l _Toc208649680 7.3设计要求 PAGEREF _Toc208649680 h 38 HYPERLINK l _Toc208649681 8护坡工程 PAGEREF _Toc208649681 h 44 HYPE

11、RLINK l _Toc208649682 8.1总则规定 PAGEREF _Toc208649682 h 44 HYPERLINK l _Toc208649683 8.2适用条件 PAGEREF _Toc208649683 h 44 HYPERLINK l _Toc208649684 8.3设计要求 PAGEREF _Toc208649684 h 44 HYPERLINK l _Toc208649685 9土地整治项目 PAGEREF _Toc208649685 h 48 HYPERLINK l _Toc208649686 9.1总则规定 PAGEREF _Toc208649686 h 48

12、 HYPERLINK l _Toc208649687 9.2适用条件 PAGEREF _Toc208649687 h 49 HYPERLINK l _Toc208649688 9.3设计要求 PAGEREF _Toc208649688 h 49 HYPERLINK l _Toc208649689 10防洪排涝工程 PAGEREF _Toc208649689 h 51 HYPERLINK l _Toc208649690 10.1总则规定 PAGEREF _Toc208649690 h 51 HYPERLINK l _Toc208649691 10.2适用条件 PAGEREF _Toc208649

13、691 h 51 HYPERLINK l _Toc208649692 10.3设计要求 PAGEREF _Toc208649692 h 51 HYPERLINK l _Toc208649693 11降水与防渗工程 PAGEREF _Toc208649693 h 58 HYPERLINK l _Toc208649694 11.1总则规定 PAGEREF _Toc208649694 h 58 HYPERLINK l _Toc208649695 11.2适用条件 PAGEREF _Toc208649695 h 59 HYPERLINK l _Toc208649696 11.3设计要求 PAGEREF

14、 _Toc208649696 h59 HYPERLINK l _Toc208649697 12临时保护工程 PAGEREF _Toc208649697 h 60 HYPERLINK l _Toc208649698 12.1总则规定 PAGEREF _Toc208649698 h 60 HYPERLINK l _Toc208649699 12.2适用条件 PAGEREF _Toc208649699 h 60 HYPERLINK l _Toc208649700 12.3设计要求 PAGEREF _Toc208649700 h 61 HYPERLINK l _Toc208649701 13植被建设工

15、程 PAGEREF _Toc208649701 h 63 HYPERLINK l _Toc208649702 13.1总则规定 PAGEREF _Toc208649702 h 63 HYPERLINK l _Toc208649703 13.2适用条件 PAGEREF _Toc208649703 h 63 HYPERLINK l _Toc208649704 13.3设计要求 PAGEREF _Toc208649704 h 64 HYPERLINK l _Toc208649705 14防风固沙工程 PAGEREF _Toc208649705 h 69 HYPERLINK l _Toc2086497

16、06 14.1总则规定 PAGEREF _Toc208649706 h 69 HYPERLINK l _Toc208649707 14.2适用条件 PAGEREF _Toc208649707 h 69 HYPERLINK l _Toc208649708 14.3设计要求 PAGEREF _Toc208649708 h 69 HYPERLINK l _Toc208649709 附录A水土保持计划报告内容规定 PAGEREF _Toc208649709 h 72 HYPERLINK l _Toc208649710 附录B水土保持计划报告表内容规定 PAGEREF _Toc208649710 h 7

17、8 HYPERLINK l _Toc208649711 本规范中使用的术语说明 PAGEREF _Toc208649711 h 801总则的1.0.1为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法律法规,防治开发建设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减少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防止水土流失的危害,制定本规范。1.0.2本规范适用于开发建设项目中施工或生产过程中可能引起水土流失的水土流失防治。1.0.3开发建设项目水损的调查研究,鼓励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因地制宜、综合防治、切实可行和美丽。1.0.4除本规范外,水土保持工程的设计还应符合现行的相关国家标准。2种技术语2.0.1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项目建设单位依法承担水土流

18、失防治义务的区域包括项目建设区域和直接影响区域。2.0.2项目建设面积开发建设项目的土地征收、占用、使用和管辖。2.0.3直接影响区项目建设过程中可能造成项目建设区域外水土流失危害的区域。2.0.4结构性工作开发建设项目,不包括专门设计的水土保持工程。2.0.5线性开发和建设项目布局跨度大、线形分布的公路、铁路、管道、输电线路、渠道等开发建设项目。2.0.6点开发建设项目矿山、电厂、水利工程等布局相对集中、点状分布的开发建设项目。2.0.7建设项目基本建设完成后,基本没有公路、铁路、机场、水厂、港口、码头、水电站、核电站,以及其他开挖、取用(石、料)、弃土(石、渣)在运行期间。车站、输变电工程

19、、通讯工程、管道工程、新城区等开发建设项目。2.0.8建设和生产项目基本建设完成后,燃煤电站、建材、矿产、油气开采和冶炼等在运营期内的开发建设仍存在,如开挖地表、取土(石、料)、弃土(石、渣)等生产活动。项目。2.0.9方案设计水平年份主体工程建成后,规划确定的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完毕并初步发挥效益的时间。建设项目是指主体工程建成后的当年或次年,建设和生产项目是指主体工程建成投产后的当年或次年。3 基本规定3.1总则规定3.1.1开发建设项目应当符合下列规定:1控制和减少对原始地貌、地表植被和水系统的扰动和破坏,保护原始地表植被、表土和地壳层,减少对水土资源的占用,提高利用效率。2开挖、弃置、打桩

20、时,必须在现场布置护栏、护坡、截排水等修复措施。3废料(石、渣)应综合利用,不能使用的应堆放在专门的存放处,并按照“先挡后弃”的原则采取封堵措施。内部设有弃土(石、渣)场。4 、施工过程中必须有临时保护措施。5 施工现场应及时整治,并采取水土保持措施,恢复其利用功能。3.1.2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设计文件应当符合下列要求:1主体工程的建设地点、工程规模或布局发生变化时,应重新审批水土保持方案及其设计文件。2当取土(石、料)场、弃土(石、渣)场、各种保护工程等发生重大变化时,应编制水土保持工程设计文件。3涉及移民(拆)迁安置和特殊设施改造(搬迁)的建设项目,规模较小的,水土保持方案应以移民安置

21、和占地规划、土壤和水土保持布局规划为依据。提出水土保持措施,明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应估算水土保持投资;规模较大的,应单独编制水土保持计划。4、征地面积在1hm2及以上土石方挖填总量的开发建设项目,必须提交1万m3水土保持计划报告,其他开发建设项目必须提交水土保持计划报告。和土壤保持计划报告表,其内容和格式应分别符合附录A。 ,附录B的规定。5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应分阶段设计,其内容和要求应符合本规范第7章至第14章的规定。6 施工准备期前,监测单位应编制水土保持监测设计和实施方案,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实施提供指导。3.2 _ _对主体项目的约束性规定3.2.1工程选址(线)、施工方案、布置应符合

22、下列要求:1选址(线)必须考虑水土保持的要求,应避开泥石流易发区、滑坡危险区和水土流失严重、生态恶化区。2选址(线路)应避开国家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中的水土保持监测点和重点试验区,不得占用国家确定的水土保持长期定位观测站。3 新城区新建项目应提高植被建设标准和景观效果,并应建设排灌和雨水利用设施。4 公路、铁路工程中,高填方、深开挖路段应采取增加桥梁、隧道比例的方案,减少大填方、大开挖。如果填土高度20m较大或开挖深度较大30m,则必须有桥隧对比方案。在保证边坡稳定性的基础上,路堤和路堑宜采用植保或工程植保相结合的设计方案。5选址(线)应避开生态脆弱区、固定和半固定沙丘区、重点水土流失防治保护区和

23、国家划定的重点治理成果区,最大限度保护水土保持功能现有土地和植被。6 、项目占地不得占用农田,尤其是灌溉地、水田等生产力高的土地。3.2.2借用场地(石材、材料)的选址应符合下列要求:一、严禁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划定的崩塌、滑坡危险区和泥石流易发区设置取土场(石料) 。2山区丘陵区选址时,应分析诱发塌方、滑坡、泥石流的可能性。3、应符合城镇、风景名胜区等规划要求,与周边景观相协调,应避开正常可视范围。4 、河道中的砂(石)料应符合河道管理的有关规定。3.2.3弃土(石、渣)场选址应符合下列要求:1 、不影响周边公共设施、工业企业、居民小区等的安全。2涉及河道的,应符合管理规划和防汛规定,在河道和

24、湖泊的管理范围内不得设置弃土(石、渣)场。3 、禁止在对重要基础设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防汛安全有重大影响的区域设置弃土(石、渣)场;4、不宜敷设在流量大的沟渠中,否则应进行防洪示范。5 丘陵区应选择荒沟、洼地和分岔沟,平原区应选择洼地和荒地,沙区应避开风口和易风蚀的地方。3.2.4 主体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应当符合下列要求:1 控制施工场地的占用,避开植被良好的区域。2 合理安排施工,减少开挖量和废弃物量,防止重复开挖和多次倾倒土(石、渣)。3 合理安排施工进度和顺序,减少暴露面积和暴露时间,减少施工过程中因降水、风等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4在河岸陡坡上开挖土石方时,开挖坡下有

25、河渠、公路、铁路和居民区时,必须设计排渣渠、排渣槽等特殊设施进行土石方开挖。砾石出口挖掘出来的土和砾石渣。然后及时运至弃土(石、渣)场或特殊场地,防止弃土造成的损坏。5对施工开挖、填方、堆放等外露面,应采取临时封堵、排水、沉沙、覆盖等措施。6料场应分步开采,开挖深度应控制。爆破开挖应控制装药量和爆破范围,有效控制可能发生的水土流失。7 、弃土(石、渣)应分类堆放,并安排临时倾倒或回填的专用场地。3.2.5工程建设应符合下列要求:1施工道路、随行道路、维修道路等应控制在规定范围内,减少施工扰动范围,采取封堵、排水等措施,必要时可设置桥梁、隧道;临时道路施工后应恢复。2主体工程施工前,应将松软土层

26、剥离集中堆放。施工完成后,应作为复垦地、森林和草地的覆盖土。3减少地表暴露时间,遇大雨或大风时加强临时防护。雨季应挖、运、填、压土方,避免水土流失。4 堆场处理的临时土(石、渣)及成品料应集中堆放,并设置沉淀、封堵等措施。5 开挖前的土石方开挖和复垦场地应设置截排、沉淀、封堵等措施。请勿在指定的土(石、料)场以外的地方挖掘。6土(砂、石、渣)物料在运输过程中应采取防护措施,防止沿途溢出,造成水土流失。3.2.6项目管理应满足以下要求:1将水土保持工程纳入招标文件和施工合同,将施工期间的水土流失防治责任交给建设单位。承包段的划分应考虑合理配置土石方,减少借用、弃土(石)数量和临时占地数量。2水土

27、保持工程监理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在工程监理文件中执行,监理单位对水土保持工程的进度、质量和投资进行控制。3水土保持监测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在水土保持监测文件中执行,监测单位应当监测水土流失的动态变化和防治效果。4 施工过程中,通过合同管理、宣传培训、验收等方式对水土流失防治进行控制。5水土保持工程验收程序、标准和要求在工程验收文件中执行,水土保持设施专项验收应当在主体工程竣工验收前完成。6外购土(砂、石)料的,必须选择合法的土(砂、石)料场,并在供货合同中明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3.3不同类型水土流失地区的特殊规定3.3.1 沙尘暴地区的建设工程应当符合下列要求:应控制施工现场和施工道路的扰动范围,保

28、护地表结皮。2应采取碎石(片、碎)石覆盖、沙障、草方格或化学养护等措施。3灌溉设施应与植被恢复同步建设。4沿湖风沙区和沿江滨海平原,宜选择耐盐碱植物品种。3.3.2东北黑土区建设项目应当符合下列条件:1 、保护现有的天然林、人工林和草地。2地基清理作业时,应将表土集中剥离堆放,进行植被恢复。丘陵沟壑区还应有坡面径流排水工程。4工程措施应具有防治冻害的要求。3.3.3西北黄土高原地区的建设项目,应当符合下列规定:1沟壑区应开坡开坡缓坡( 450度以下) ,并采取措施保护沟渠和沟头,控制地表径流。高原或梁。2 、渠道产生的废渣可与拦河坝建设相结合。应设置排水、蓄水设施,防止泥石流等灾害。4 、根据

29、水情安排植物措施。以下地区400mm植被恢复应以灌草为主,400mm以上(含400mm)地区应以乔灌草为主。5干旱草地地区,控制建设范围,保护原始地貌,减少对草地和地表结皮的破坏,防止土地沙化。3.3.4北方土石山区的建设项目,应当符合下列要求:1表土应得到保护和综合利用。2、弃土(石、渣)场应做好防洪排涝、防止泥石流的工程屏障;弃土(石、渣)应平整用于土地建设。3采取措施恢复林草植被。4 、高寒山区应保护自然植被,工程措施应符合防治冻害的要求。3.3.5西南多石山区建设项目,应当符合下列要求:1 、做好表土剥离和利用,恢复耕地或植被。弃土(石、渣)场的选址、堆放和保护应避免滑坡、泥石流问题。

30、3 施工现场及渣场上边坡应设置截排水工程,防护标准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提高。4秦岭、大别山、鄂西山区增加植物措施比例,保护汉江等上游水源地。5 、川西山地草甸区,控制施工范围,保护表土和草坪,及时恢复植被;工程措施应符合防治冻害的要求。6应保护和建设水系,石灰岩地区还应避免对地下河、溶洞等地下水系统的破坏。3.3.6南方土石山区建设项目,应当符合下列要求:、做好边坡水系工程,防止塌方、滑坡等灾害。保护表层耕地,加强土地整治,及时恢复农田和排灌系统。3弃土(石、渣)的保护应结合降雨条件,适当提高设计标准。3.3.7青藏高原冻融侵蚀区建设项目,应当符合下列规定:1 、应控制施工便道和施工现场的扰动范

31、围。2 、为保护现有植被和地表结皮,需要对高寒草甸(天然草皮)进行剥离,妥善保存,及时移植。3应与周边景观相协调,土石场、渣场应与工程保持一定距离或避开主要交通道路的可视范围。4 、项目建设应具有防治多年冻土影响的效果。5.3.8 平原和城市建设项目应当符合下列条件:1表层土应得到保护和利用。2 、控制地面硬化面积,综合利用地表径流。3平原河网区应保持原水系畅通,防止水系扰动和河道淤积。4 当植被措施标准需要提高时,可根据园林设计要求进行布置。5 、封闭式施工应设置遮盖措施,包括运输、土方、堆料等,防止大风扬尘或城市管网沉积。6 、取土坑以宽浅为主,注意重复耕作,并做好复耕区的排水防涝工作。7

32、 、弃土(石、渣)应分类堆放,与其他基本建设项目结合综合利用。不同类型建设项目的特殊规定3.4.1线性建设项目应当符合下列要求:1对穿越(跨)工程的基础开挖、围堰拆除等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土方及泥浆进行有效防护。2陡坡开挖时,应先在下坡部位设置拦水排水设施,在坡面上部设置截水排水沟。3当隧道出入口靠近河流和大河道时,不宜在隧道出入口设置永久性渣场。4 位于输变电工程边坡上的塔基宜采用“全方位、高低腿”式,开挖前应设置挡水、排水设施。5土坡开挖不超过450,高度不超过30m。6公路、铁路等工程的取土(弃)场应设在沿线看不见的地方。3.4.2点式建设项目应当符合下列要求:1废料(石料、炉渣)应集中堆放

33、。2水利工程、水电站等工程,弃渣场选址宜设在大坝下游或水库回水区以外。3对城镇及其规划区、开发区、工业园区的项目,要提高保护标准。4自塌围堰不得用于施工导流。5.4.3 _ _ _ _点式建设和生产项目应当符合下列要求:1表层剥离材料必须妥善处理,表层软土层应集中保存利用(黄土高原深部黄土覆盖区除外) 。2在露天矿场,应采取截污、排水、护坡等措施,防止滑坡、滑坡和侵蚀。3堆场(炉渣、矸石等)应提前设置阻隔设施,弃土(石、渣)应有序堆放,并及时采取植物措施。4对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废土(石料、矿渣、废液等)应设置专门的处置场,并适当提高防治标准,防止水土流失和污染。5采石场应在矿区周边布置截排水工

34、程,防止径流冲刷。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采矿作业范围,不得影响周边地区。6堆场、开挖等场地应及时复垦或恢复植被。7对于地下采矿工程,应防止排水和地下排水对地表土壤水分和植被的影响。采空区沉陷区应有保护水系、保护和恢复土地生产力的措施。4 每个设计阶段的任务4.1 基本要求4.1.1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工程设计可分为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四个阶段。4.1.2开发建设项目在立项阶段应有水土保持章节。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或立项前) ,必须编制水土保持计划,并达到可行性研究的深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应包括水土保持章节。在初步设计阶段,水土保持初步设计应当按照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和

35、相关技术标准进行,项目初步设计应当包括水土保持章节。水土保持施工图设计应在施工图阶段进行。4.2 主要任务4.2.1立项阶段的主要任务应包括以下内容:1简要说明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和环境状况,以及防治、监督和治理情况。2.明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3项目施工期可能对水土流失影响的初步分析。4.提出水土流失防治总体要求,初步规划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的体系和总体布局,提出下一阶段要解决的主要问题。5.确定水土保持投资估算的原则和依据,估算水土保持投资。4.2.2可行性研究阶段的主要任务应包括以下内容:1.开展相应深度的调查调查和必要的实验研究。2从水土保持的角度论证主体工程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制约因素。3 、

36、对主体工程选址(线)、总体布局、施工组织、施工工艺等方案比选方案进行水土保持分析评价,提出主体工程优化设计要求和建议。4 、估算弃土(石、渣)量及其流向,分析土石平衡,初步提出分类堆放和综合利用的办法。五、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水土流失防治分工、水土流失防治目标基本确定。6 、分析项目建设过程中可能引起水土流失的环节和因素,定量预测水力侵蚀和风蚀的数量和分布,定性分析引起重力侵蚀、泥石流等灾害的可能性。开发建设引起的水土流失危害类型和程度的定性分析。7 、确定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总体布局,按防治工程分类进行典型设计,明确工程设计标准,估算工程量。比较选择主要防控项目的类型和布局,基本确定防控方案。

37、水土保持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初稿。8.基本确定水土保持监测的内容、项目、方法、时间段和频次,初步选择地面监测点,估算所需的人力和物力消耗。9 、编制水土保持工程投资估算,估算防治措施分项投资和总投资,分析水土保持效益,定量分析水土流失防治效果。10.制定水土流失防治保障措施。4.2.3初步设计阶段的主要任务应包括以下内容:1进行相应深度的调查和调查。2处(科)复查土石平衡及弃(石、渣)场、取料场布置。3.审查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水土流失防治分工、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4在项目划分的基础上,开展水土流失防治措施设计,说明施工方法和质量要求,进一步细化施工组织设计。5.编制水土保持监测设计与实施方案

38、。6编制水土保持投资估算。4.2.4施工图设计阶段的主要任务应包括以下内容:1 、开展水土流失防治单体工程施工图设计。2计算工程量,编制工程预算。5 水土保持计划5.1 总则规定5.1.1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规划应当实现下列防治水土流失的基本目标:1 项目建设区原有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2新增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3生态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环境明显改善。4 水土保持设施安全有效。5 扰动土地整理率、水土流失总量控制度、水土流失控制率、挡渣率、林草植被恢复率、林草覆盖率等指标均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防治水土流失标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GB 50434-2008要求。5.1.2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的确

39、定,应当符合下列规定:1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包括项目建设区和直接影响区。2 项目建设面积包括永久征地、临时占地、租赁土地和建设单位管辖的其他土地。经分析论证确定的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扰动和埋地压力范围应包括在工程施工范围内。3 直接影响区域应通过调查分析确定。5.1.3水土保持规划中水土保持工程的界定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 主导功能原则。以防治水土流失为目的的工程为水土保持工程;以主要设计功能为主要功能,同时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工程,不得视为水土保持工程。2、职责分工原则。建设项目临时征用和占地范围内的所有保护工程均视为水土保持工程。3 测试排除原则。主要根据主要设计功能或水土保持功

40、能难以区分的项目,可根据破坏性检测原则排除。假设没有这样的工程,主要设计功能还能发挥作用,但会造成较大的水土流失,这类工程应作为水土保持工程。5.1.4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评价及比选方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1 主项目是否满足本规范第3章的要求。2、项目选址(线路)、总体布局、施工组织(施工布局、交通状况、施工技术和时机等)。3 弃土(石、渣)场的选址、数量、容量、类型和面积。4 填海区的分布、位置、储量、开采方式等。5 主体工程防护措施的标准、等级、种类和范围。5.1.5对生态可能造成重大影响和严重危害,总体布局和主体工程设计不能满足水土保持要求的,应当提出要求和建议。5.1.6对施工交通、土方

41、分配、施工顺序等提出要求和建议。5.1.7对主体工程有否定意见的,应由主设计单位提出异议。5.2 检验和检验的总则规定5.2.1地质地貌调查的内容和方法,应当符合下列规定:1地质调查的内容应包括地质构造、断层断层、岩性、地下水、地震烈度、不良地质灾害等与水土保持有关的工程地质条件。2地质调查应采取资料收集和实地调查的方式进行。3 、地貌调查的内容应包括项目区的地形地貌、地坡、沟壑密度、地表物质成分、土地利用类型等。4.测量方法应采用地形图调整和绘制(比例l / 5000-1 / 10000) ,或航空照片解释、地形图和实地测量相结合。5.2.2气象水文调查的内容和方法,应当符合下列规定:1气象

42、调查的内容应包括项目区所在气候区、干湿气候类型、气温、10有效积温大于或等于、蒸发量、年平均降水量、极值及发生时间、年降水量分布、无霜期、多年冻土深度、年平均风速、大风天数、沙尘天数。2水文调查的内容应包括一定频率(5年一次、 10年一次、 20年一次) 、一定时间段(1h 、 6h 、 24h)的降水量、地表水系统、不同设计对应的洪水位河流标准等。与设计标准有关的水文气象资料。3调查方法应以数据收集和分析为主,必要的实地调查为辅。4气象数据系列的长度应在30年以上。5.2.3土壤植被调查的内容和方法,应当符合下列规定:1土壤调查内容应包括地带性土壤类型、分布、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肥力、土

43、壤抗侵蚀能力和抗侵蚀能力等。2 、调查方法应采取资料收集、现场调查和抽样检测相结合的方式。3植被调查内容应包括地带性(或非地带性)植被类型、项目区植物种类、乡土树种、草种及其分布、林草植被覆盖度等。4.植被类型调查可采取野外调查或野外调查与航拍解译相结合的方式,对乡土树种、草种和造林经验采取资料采集与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5.2.4水土流失调查的内容和方法,应当符合下列规定:1.水土流失调查的内容应包括水土流失的类型、面积和强度,当前水土流失(流失)量或模数,水土流失的内容量,水土流失的发生、发展、危害及成因,等等2调查方法:1)土壤侵蚀的类型和面积应收集数据并结合现场调查调查。2)项目周

44、边地区水土流失状况应采集并使用最新的全国水土流失遥感调查结果。项目区水土流失状况应以调查和实测为主。3)水土流失(流失)模量应根据本项目及类比项目实测数据分析确定,数学模型法应有3年以上当地实测验证的参数。4)水土流失的发生、发展、危害和成因应以调查和数据收集为主。5)扩建工程应调查原工程的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情况。5.2.5水土保持调查的内容和方法应当包括:一、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划分结果、水土流失防治主要经验和研究成果。2 、水土流失防治程度、水土保持设施、防治工程成功设计、组织实施、管护经验等。3收集和访谈主要经验和结果,采取实地调查和数据收集相结合的治理方式。5.2.6工程勘察、勘察的内容

45、和方法,应当符合下列规定:1主体工程的平面布置和施工组织可采用收集有关资料和设计文件的方法。取土(石、料)场、弃土(石、渣)场等重要保护工程100万立方米以上,必须收集工程地质调查资料和地形图(比例尺不小于1/10000 ) ,并采取必要的补充测量。3项目建设可能产生的影响范围应采取资料收集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5.3 项目概况介绍的基本要求5.3.1基本信息应包括建设项目名称、项目法人单位、项目所在地地理位置(应附平面图) 、建设目的和性质、项目任务、等级和规模、总投资和土建投资、建设工期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等,附主要工程特性表。5.3.2项目组成和布局概述应包括以下内容:1项目建设的基本内

46、容、单项工程名称、建设规模、平面图等(需附平面图) 。扩建项目还应描述与现有项目的关系。2项目辅助工程,包括供电系统、给排水系统、通讯系统、项目内外交通等。5.3.3施工组织的概述应包括以下内容:1.对建设布局、建设技术、主要流程和顺序、分段或分段建设的项目进行列举和说明,重点关注与水土保持直接相关的内容。主要施工过程(方法)流程图可附。2施工方法,特别是土石方的开挖、填方、运输、弃置等施工方法和工艺。3 、料场数量、来源、综合处理系统、数量、位置及可回收数量等。四)建设所用的水、电、风等能源供应方式及设施布置。5.3.4项目征地分为永久占地和临时征地,占地性质、占地类型、占地按项目构成和行政

47、区域分别说明。5.3.5上部石料的数量应从土方开挖、填筑、转入、转出、借用、弃土等方面进行说明。土石方平衡量应根据工程设计资料、标段划分、地形地貌、运输距离、土石方质量、回填利用率、剥离率等合理确定。弃土位置、形状等。附土方资产负债表和土方流向框图。 对铁路、公路、隧道、山区、河流等开挖工程,应说明清渣方法、渣量及弃土(石、渣)处理方案。5.3.6项目投资应当载明主体工程总投资、土建投资、资本金构成及来源等。5.3.7进度表应标明主体工程的总建设工期,包括施工准备期、开工时间、竣工时间、生产时间、验收时间、施工进度表和施工季节。分期建设的项目,还应当说明后续项目的立项计划,并附上建设进度计划。

48、5.3.8拆迁安置应包括安置规模、搬迁规划、拆迁范围、安置原则、安置形式、生产、拆迁和安置责任。5.4 项目区概况的基本要求5.4.1自然环境概况的介绍应包括以下内容:1地质学。包括项目区的构造位置及地质构造、岩层与岩性、断层与断裂构造、地震烈度、不良地质灾害等。2地貌。包括项目建设区的地貌类型、地表形态要素、地表物质组成。3天气。包括气候带、项目建设区干湿气候类型、代表性气象站年平均气温、无霜期、大于等于10有效积温、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月最高气温平均气温和最低月平均气温;土壤深度;多年平均降水量及降水时空分布,最大日降水量为5年、 10年和20年一次,1h 、 6h或24h降雨量以

49、一定频率反映降雨强度;年平均蒸发量、大风天数、平均风速、主导风向等与植物措施配置相关的气候因素。线性工程的气象特征值应分段表示。4水文。包括项目建设区及周边地区水系、河道冲淤、地表水和地下水状况、河道含沙量平均含沙量、径流模数、洪水(水位)关系, 水量)和施工现场等, 如果有渠道 项目应说明不同频率的高峰流量和洪水总量;说明植被建设等生态用水的来源和保证率。5土壤。包括项目区及周边地区的土壤类型、分布、理化性质,并说明土壤可蚀性。6植被。包括项目区及周边地区林草植被类型、当地乡土树(草)种、主要群落类型、植被纵横分布、覆盖率、生长状况等基本信息。7人。包括其他可能受项目影响的环境资源,以及项目

50、区历史上多发的自然灾害。5.4.2 点式项目可适当延伸至项目区范围以外,线式项目以乡(镇) 、县(市、区)为单位进行调查统计。不需要单独编制和上报安置区水土保持计划的,应当说明安置或搬迁区的位置、面积、土地利用状况等基本情况。应包括以下内容:1项目区人口、人均收入和产业结构。2 、项目区土地类型、利用状况、分布及面积、基本农田、林地等,人均土地、耕地等。5.4.3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现状介绍应包括以下内容:1土壤侵蚀状况。项目区及周边地区水土流失类型、流失强度、水土流失模数、水土流失耐受性等,并附清单及附图。项目周边水土流失对项目的影响。2水土保持现状。项目区及周边地区现状、主要经验、成功防治工

51、艺类型、设计标准、林草种类及管护经验、项目区水土保持设施、重点水土分区结果损失防治区、同类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经验等。三个月的区域。项目区现有水土保持设施的种类、数量、保护状况及防治水土流失的效果等。扩建工程还应介绍原工程在水土保持方面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5.5 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评价5.5.1分析评价内容应当符合下列要求:1分析评估主体工程是否满足本规范第3章的基本要求。2从选线(选址) 、总体布局、施工方法及工艺、土石料场选址、弃土(石、渣)场选址、占地类型及面积等方面,破坏植被面积、水土流失量及损害、工程投资等指标进行水土资源占用评价、水土流失影响评价和景观评价,提出或确定推荐方案。

52、的弃土(石、渣)场进行对比和综合分析,如不符合水土保持要求的,必须拟建新场地;如主体工程设计深度不够,水土保持与主体设计单位一起调查、分析、选择,确定弃土(石、渣)场。4综合分析挖填施工工期、土石方材料成分、运输距离、回填利用率,从水土保持角度提出土石方配置合理建议,并 决定 构造 顺序 是否“先 阻塞 后 丢弃” .评估。5.5.2在对主体工程设计进行评价时,要评价水土流失能否得到控制,在布局、范围、标准等方面是否满足水土保持要求。5.5.3经分析评估,主体工程设计不能满足水土保持要求的,应提出或补充要求,并在规划中进行设计。5.6 水土流失防治区责任范围5.6.1项目建设区域范围应包括建筑

53、物(构筑物)占地、临时生产生活设施占地、施工道路(道路、人行道等)占地和料场占地。 (土、石、砾石、骨料等) 、废渣(土、石、灰等)场占用土地,对外运输、供水管道、通讯、建筑电力线路等线性工程占用土地、水库正常水位淹没区等永久和临时区域。改扩建工程与既有工程共有的部分,也应计入工程建设面积。除文字说明外,还应列出施工区域,并配图说明。5.6.2直接影响区域包括小规模拆迁和道路等特殊设施搬迁、泄洪区下游、开挖面下坡、道路两侧、灰渣下风向渣场、沉陷区、库区周边受灾区。 ,地下开采对地面的影响区域,工程造成滑坡、泥石流、塌方的区域等。根据区域地形、自然条件和主要工程设计文件,结合模拟工程勘察,根据风

54、向、坡度、泄洪、排水、沉降、水库水位、水库周围可能浸没的情况,设置泄洪涵洞。 、下游滞洪、冲刷等因素,经分析确定,不应简单延伸。5.6.3水土流失防治区应当符合下列要求:1在确定防控责任范围的基础上,划分防控区域,在区域内进行典型设计。计算工作量。2 、根据现场调查(调查)结果,在确定的防控责任范围内,根据项目主体布局、施工扰动特点、施工时机、地貌特征、自然属性、土壤等因素进行划分侵蚀效应。3分区应满足以下要求:1)地区之间存在显着差异。2)各分区造成土壤侵蚀的主导因素相似或相似。3)一级分区要可控、集成、全局,线性工程要做到地貌类型划分为一级区域。4)二级及以下街道应根据项目布局和建设面积进

55、行阶段性划分。区域。5)各级分工要明确、相关、系统。4.宜采取实地调查与调查、资料收集与资料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分区。5除法结果应包括文字、图形和表格说明。5.7 土壤侵蚀预测的基本要求5.7.1水土流失预测应以主体工程的设计功能为基础,根据自然条件、施工扰动特征等。可从气象(降水、大风) 、土壤可蚀性、地形地貌、施工方法等方面识别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分析项目生产建设造成水土流失的客观条件。5.7.2扰动前的水土流失模量应根据自然条件、当地水文手册、水土流失模量等值线图、水库大坝工程淤积观测及相关试验研究,合理确定,作为水土流失预测分析的依据。 .扰动后水土流失模量应根据施工工艺、施工顺序、下

56、垫面、汇流面积、汇流变化及相关试验等综合确定。5.7.3开发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量,应根据建设准备期、建设期和自然恢复期三个时期进行预测。各预报单元的预报期按最不利情况考虑,超过雨季(风季)长度的按全年计算,不超过雨季长度的按一整年计算季节(风季)按雨季(风季)长度的比例计算。5.7.4水土流失预报单元的划分应当符合下列要求:1受扰动表面的形貌与形貌和物质组成相似。2扰动方法类似。3土地利用现状基本相同。4降水或大风的特征值(降雨量、降雨强度和年分布等)基本一致。5.7.5水土流失预测的内容包括开挖扰动地表面积、受损水土保持设施数量、弃土(石、渣)量、水土流失量、新增水土流失量、危害的土

57、壤侵蚀。5.7.6水土流失量预测方法的选择,应当符合下列要求:1使用类比法预测土壤侵蚀。1)有类似工程实测水土流失数据时,地形气象特征、植被类型和覆盖度、土壤、扰动面成分和坡度、坡长、侵蚀类型、废弃、主要因素的可比性土壤(石、渣)的堆积形式等水土流失。2)当预测工程与实测工程具有较强的可比性时,可采用类比法进行水土流失预测,根据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比较,修正相关参数。土壤流失量可按下式计算:( 5.7.6-1)新增土壤流失量可按下式计算:( 5.7.6-2)( 5.7.6-3)式中 W扰动地表土壤流失, t ;W扰动面新增土壤流失量, t ;I - 预测单元(1 , 2 , 3 , . n )

58、;k预测期, 1、2、3 ,指施工准备期、施工期和自然恢复期;F i 第i个预测单元的面积, km 2 ;M ik 扰动后不同预测单元不同时间段的土壤侵蚀模数, t / (km 2 a) ;M i k 各时间段不同单位新的土壤侵蚀模数, t / (km 2 a) ;M io 扰动前不同预测单元的土壤侵蚀模量, t / (km 2 a) ;T i k预测周期(扰动周期) , a 。注: 1当各区水土流失强度恢复至水土流失内容值及以下时,不再计算。2弃渣外表面积每年变化时,应逐年计算预测。2 有条件的,可采用经当地科学实验和研究成果认定和认可的配方和方法。3 、水土流失预测应通过试验、观察等方法进

59、行。项目区内可设置监测区(或径流区)和土壤流失观测场,可通过自然或人工模拟(降雨)试验获得不同预测单元的土壤流失模量。 .对上述指标进行论证、分析和调整后,采用类比法公式进行计算。5.7.7位于大中城市及周边地区、南方石漠化地区、西北干旱地区的开发建设项目,以及排水、排水量大的项目,也要进行失水(或水资源流失,有效水资源减少)预报,以减轻城市排水防洪压力,改善水环境。预测依据为工程按设计竣工后的情况。失水量预测宜采用径流系数法,计算公式如下:( 5.7.7)式中W w 扰动的地表失水量, m 3 ;F i 第i个预测单元的面积, km 2 ;H i 项目区年降雨量, mm ;a i 预测单元扰

60、动面径流系数;a io -预测单元未受干扰地表的径流系数。5.7.8预测和分析项目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预测土壤侵蚀损害的形式、程度和可能的后果。5.7.9根据预报结果,分析明确水土流失的重点区域(断面)和时段、水土流失防治和监测的重点断面和时段,并对防治措施的布局提出指导意见。5.8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布局5.8.1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的布局应遵循以下原则:1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和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因地制宜,因险设防,整体设计,整体布局,科学配置,与周边景观相协调.1)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工程、防风固沙为主,辅以采取必要的工厂措施。2)半湿润地区植物措施、土地整治和工程措施相结合适当的预防措施。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