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灾害与人类复习题结合灾害的概念简述自然灾害中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灾害是给人类生存带来灾害的现象和过程,他包括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两种。自然灾害,是地球演化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但对人类而言是不正常的现象。因此,自然灾害有主、客体之别,主体是指灾害本身,客体是指人类,任何灾害都包括这两个方面。只有其中一者都不是灾害。比如,荒山起火,虽然是大火,但不少火灾。台风现象也是如此。自然灾害人类无法根除,只能预防、避免或采取尽量采取措施减少灾害损失。人为灾害使由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的灾害,比如环境污染、粮食危机等。这些灾害只要人类给与重视并制止,是可以治理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往往而是紧密的交织在一起的。比如,森
2、林的大面积砍伐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造成温室效应,臭氧层耗竭、引起气候异常、水土流失、产生洪涝灾害等。人类活动使自然灾害发生地更频繁、灾情也更严重。结合5.12大地震分析地震成因 地震是地壳任何一部分的快速颤动,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形式。当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引起的地球表面的振动叫地震。地震中90%以上是有构造运动引起的。其成因的分析如下。按照其物质的不同,从地球表面至地心可以分成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薄壳,其厚度大致为地球半径的1/400,地壳平均35千米厚。各处厚度不一,大陆部分平均厚度超过37KM,而海洋部分平均厚度只有7KM。地幔厚度约为290
3、0千米,地幔又分为上地幔(深度自35千米至660千米)和下地幔(深度自660千米至2889千米)。上地幔内的物质部分熔融,是具有可塑性的固体,并进行着缓慢的对流。而地壳内不发生塑性形变,相对于地幔来说是刚性的。地核又分成外核(深度自2889千米至5154千米)和内核(深度自5154千米至地心6371千米)。因此,整个地球就像一个半生不熟的鸡蛋。 但是这个鸡蛋的蛋壳岩石圈不是一个整体,1965年加拿大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威尔逊提出“板块”概念,1968年法国人把全球岩石圈划分成六大板块,即欧亚、太平洋、美洲、印度洋、非洲和南极洲板块。这六大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是海洋板块外,其余五个板块既包括陆地,
4、也包括海洋。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这六大板块又被进一步划分为更多的小板块。各大板块内部是相对稳定的,但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是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带,也是火山、地震较为集中的地带。地壳相对于下面的上地幔来说是刚性的,由于岩石层板块下部的地幔物质对流,驱动着上部岩石层板块运动,地幔物质从地壳薄弱处的洋脊不断涌出,也推动着板块向两侧移动,这样板块每年会移动几公分。相邻板块之间可能发生碰撞、挤压和错动等相对运动,这就给构造地震的成因提供了动力来源。地下岩石受到长期的构造作用积累了应变能。当积累的能量超过一定限度时,地下岩层突然破裂,形成断层;或者是沿已有的断层发生突然的滑动,释放出很大的能量,其中一小部
5、分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出去,形成地震。具体来分析一下,岩石板块一方面由于下面地幔物质对流而驱动,另一方面,在海底,软流层深部的炽热的熔岩不断地从洋中脊(如大西洋中部、环北冰洋、太平洋东南部以及印度洋中部的洋中脊)上涌,缓慢地流经地表,然后逐渐地冷却固结,在洋中脊两边形成新的洋底岩石层板块,这样,熔岩不断涌出、新的岩石层不断形成,就推动洋底板块不断由洋中脊向两边扩张和移动。当推移的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时,大洋板块密度大而且薄,大洋板块会插入大陆板块下方,此时,陆地板块会被海洋板块牵引,日积月累后造成弯曲现象,陆地板块弯至极限后,会产生反弹,板块会产生断层或者是沿已有的断层发生突然的滑动而产生地震
6、。这就是弹性回跳假说。一般认为可以解释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地震成因。两个大陆板块相互靠近发生碰撞时,因为两个板块都是密度差不多、不可能发生一个板块俯冲到另一个板块下面的消减,板块内部发生大范围的变形,不但造成巍峨的褶皱山脉(如喜马拉雅山和地中海的阿尔卑斯山)还会因应力向板块内部传递而使板块内部处于应力状态,从而形成断层,发生地震。综上所述,地震的成因是:当岩石层因构造运动发生变形,这时能量贮存在岩石中,直至在某一点累积的形变超过了岩石所能够承受的极限时就发生破裂,也就是产生了地震断层。破裂时,贮存在岩石中的能量便释放出来。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则转化为使大地震动的弹性波振动能。2008年5月12日四
7、川汶川发生大地震的原因是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高原物质向东缓慢流动,在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最终在龙门山北川映秀地区突然释放。简述地震的地理分布规律地球上到处都会发生地震,但不是到处都会发生大地震;地球上每天都有地震,但不是每天都有大地震。有的地震强烈到可以震撼山岳,造成极大的破坏和损失;有的地震则极其轻微,以至单凭感官觉察不出。小地震分布有时规律不明显,但较强的地震,特别是破坏性的强震,在地理上常呈带状分布,称为地震带。从全球范围看,大多数地震分布在三个地带,它们是: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
8、海岭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全球大多数地震都密集在太平洋周围。在太平洋周围,沿着大陆边缘,西起阿留申群岛,经千岛群岛、日本、琉球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至新西兰,东起阿拉斯加,经北美、中美、南美西海岸直至安第斯山脉南端,是地球上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带,叫做环太平洋地震带。全球约80的地震能量的释放发生在这一地震带内。欧亚地震带:另外许多地震则发生在横贯欧亚的地震带,叫做欧亚地震带。又称为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地震带。欧亚地震带从地中海北岸开始,沿着阿尔卑斯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经意大利半岛、西西里岛、土耳其、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北部、中国青藏高原南部,并在印尼东部与环太平洋地震带相连接。全球约15的地
9、震能量的释放发生在这一地震带内。欧亚地震带是与阿尔卑斯褶皱带紧密联系的,所以也叫做阿尔卑斯地震带;它始于地中海北岸,所以有时也叫做地中海地震带。海岭地震带:在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东部、北冰洋和南极洲周边的海洋中,成带地分布着许多中、小地震的震中。这一地震震中分布的条带绵亘6万多千米,与大洋中的海岭位置完全符合。它是全球最长的一条地震带,叫做海岭地震带。在这条地震带上,地震一般不超过7级。全球约5的地震能量的释放发生在这条地震带中。我国地处欧亚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之间,地震活动频繁,地震灾害相当广泛。在我国,大地震主要分布在5个地区,即: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西南地区(西藏、云南、四川);西北
10、地区(新疆、甘肃、宁夏);华北地区(北京、河北、山东、山西、陕西);东南沿海地区(福建、广东、广西)。4、分析震级和烈度的关系地球上的地震有强有弱。用来衡量地震强度大小的尺子有两把,一把叫地震震级;另一把叫地震烈度。举个例子来说,地震震级好象不同瓦数的电灯泡,瓦数越高,亮度越大。烈度好象屋子里受光亮的程度,对同一盏电灯来说,距离电灯越近,光度越大,离电灯越远,光度越小。震级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震级用以衡量地震本身强度,它是根据地震时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的。震级可以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它的单位是“级”。震级的大小与地震释放的能量有关,地震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震级标准最先是由美国地
11、震学家里克特提出来的,所以又称“里氏震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0倍。震级每相差2级,其能量就相差1000倍,一个7级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就相当于1000个5级地震。烈度指地面遭到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烈度大小是根据人的感觉,室内设施的反应,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以及地面的破坏现象等综合评定的,它的单位是度。烈度在同一次地震中是因地而异的,它受着当地各种自然和人为条件的影响。不同地区发生的震级大小相同的地震,所造成的破坏程度和灾害大小是很不一样的,这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1)地震震级和震源深度震级越大,释放的能量也越大,可能造成的灾害当然也越大。在震级相同的情况下,震源深度越浅,震中烈度越高
12、,破坏也就越重。一些震源深度特别浅的地震,即使震级不太大,也可能造成“出乎意料”的破坏。(2)场地条件场地条件主要包括土质、地形、地下水位和是否有断裂带通过等。一般来说,土质松软、覆盖土层厚、地下水位高,地形起伏大、有断裂带通过,都可能使地震灾害加重。所以,在进行工程建设时,应当尽量避开那些不利地段,选择有利地段。(3)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程度地震,如果发生在没有人烟的高山、沙漠或者海底,即使震级再大,也不会造成伤亡或损失。1997年11月8日发生在西藏北部的7.5级地震就是这样的。相反,如果地震发生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社会财富集中的地区,特别是在大城市,就可能造成巨大的灾害。(4)建筑物的质
13、量地震时房屋等建筑物的倒塌和严重破坏,是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最重要的直接原因之一。房屋等建筑物的质量好坏、抗震性能如何,直接影响到受灾的程度,因此,必须作好建筑物的抗震设防。(5)地震发生的时间 一般来说,破坏性地震如果发生在夜间,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可能比白天更大,平均可达3至5倍。唐山地震伤亡惨重的原因之一正是由于地震发生在深夜3点42分,绝大多数人还在室内熟睡。如果这次地震发生在白天,伤亡人数肯定要少得多。震级和烈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震级代表地震本身的大小强弱,它由震源发出的地震波能量来决定,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震级相同但离震源越远烈度越低。震级越大,烈度越高;距震源越远(即震中距越
14、大,或者震源深度越大),烈度就越低。地面上的各点中,震中附近。离震源最近,烈度自然就最高。震中地区的烈度叫震中烈度。5、分析地震的宏观前兆人的感官能直接觉察到地震前兆称为地震的宏观前兆,简称宏观前兆。地震宏观异常的表现形式多样且复杂,异常的种类多达几百种,异常的现象多达几千种,大体可分为:地下水异常、生物异常、地声异常、地光异常、电磁异常、气象异常等。(1)、地下水异常地下水包括井水、泉水等。主要异常有发浑、冒泡、翻花、升温、变色、变味、突升、突降、井孔变形、泉源突然枯竭或涌出等。人们总结了震前井水变化的谚语:井水是个宝,地震有前兆。无雨泉水浑,天干井水冒。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气泡。有的变颜色,
15、有的变味道。震前井水等地下水的异常变化,是由于大震前,地下含水层在构造变动中受到强烈挤压,从而破坏了地表附近的含水层的状态,使地下水重新分布,造成有的区域水位上升,有些区域水位下降。水中化学物质成分的改变,使有些地下水出现水味变异颜色改变,出现水面浮“油花”,打旋冒气泡等。( HYPERLINK /view/249374.htm l # o 返回页首 2)、生物异常伴随地震而产生的物理、化学变化(振动、电、磁、气象、水氡含量异常等),往往能使一些动物的某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发生异常反应。地震前地下岩层早已在逐日缓慢活动,呈现出蠕动状态,而断层面之间又具有强大的摩擦力,于是有人认为在磨擦的断层面
16、上会产生一种每秒钟仅几次至十多次、低于人的听觉所能感觉到的低频声波。那些感觉十分灵敏的动物,在感触到这种声波时,便会惊恐万状,以致出现冬蛇出洞,鱼跃水面,猪牛跳圈,狗哭狼吼等异常现象。人们也有几句顺口溜总结得好:震前动物有预兆,群测群防很重要。牛羊骡马不进厩,猪不吃食狗乱咬。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上树高声叫。冰天雪地蛇出洞,大鼠叼着小鼠跑。兔子竖耳蹦又撞,鱼跃水面惶惶跳。蜜蜂群迁闹轰轰,鸽子惊飞不回巢。家家户户都观察,发现异常快报告。除此之外,有些植物在震前也有异常反应,如不适季节的发芽、开花、结果或大面积枯萎与异常繁茂等。 HYPERLINK /view/249374.htm l # o 返回
17、页首 3、气象异常地震之前,气象也常常出现反常。主要有震前闷热,人焦灼烦躁,久旱不雨或霪雨绵绵,黄雾四塞,日光晦暗,怪风狂起,六月冰雹等等。除此之外,地震来临时的气象异常现象还包括风、云、雷、雪等等。美国的一位科学家近十年来的研究工作证明:每当地震前的4-6个星期内,地震区都出现了一连串的强烈高气压,导致加州海岸附近的太平洋上产生强风。 更值得注意的还有“热异常”和“大气浑浊”现象,尽管季节不同,地区有别,许多地震前都出现特别闷热、爆热等与当时季节不协调的气温。震前的“大气浑浊”也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气象与地震的关系,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课题。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气象因素认识的深化,必将成为预
18、报地震的一个手段。( HYPERLINK /view/249374.htm l # o 返回页首 4)、地声异常地声异常是指地震前来自地下的声音。其声有的“声如闷雷”,有的如风吼,如载重车辆行驶,或如千军万马在地下奔腾。为什么?当地震发生时,地声是地下岩石的结构、构造及其所含的液体、气体运动变化的结果,有相当大部分地声是临震征兆。如果在震中区,3级地震往往可听到地声。按灾区群众经验说根据地声的特点,能够判断出地震的大小和震中的方向,“大震声发沉,小震声音发尖;响的声音长,地震在远方;响的声音短,地震在近旁。”( HYPERLINK /view/249374.htm l # o 返回页首 5)、
19、地光异常地光和地声改变虽然也属于宏观前兆现象,但由于距离地震时刻十分接近,已属于地震向人类发出的“最后通牒”了。地光异常指地震前来自地下的光亮,其颜色多种多样,可见到日常生活中罕见的混合色,如银蓝色、白紫色等,但以红色与白色为主;其形态也各异,有片状、带状、球状、柱状、弥漫状等。一般地光出现的范围较大,多在震前几小时到几分钟内出现,持续几秒钟。我国海城、龙陵、唐山、松潘等地震时及地震前后都出现了丰富多彩的发光现象。( HYPERLINK /view/249374.htm l # o 返回页首 6)、地气异常地气异常指地震前来自地下的雾气,又称地气雾或地雾。这种雾气,具有白、黑、黄等多种颜色,有
20、时无色,常在震前几天至几分钟内出现,常伴随怪味,有时伴有声响或带有高温。( HYPERLINK /view/249374.htm l # o 返回页首 7)、地动异常地动异常是指地震前地面出现的晃动。地震时地面剧烈振动,是众所周知的现象。但地震尚未发生之前,有时感到地面也晃动,这种晃动与地震时不同,摆动得十分缓慢,地震仪常记录不到,但很多人可以感觉得到。( HYPERLINK /view/249374.htm l # o 返回页首 8)、地形变从多年来的大地测量结果中发现,我国几次较大的地震:震前都有地形变活动。如震区内某水准点的高程变化,圣安德烈斯断层的突出特点在于水平方向错动。地形变还有地
21、鼓异常:指地震前地面上出现鼓包。( HYPERLINK /view/249374.htm l # o 返回页首 9)、电磁异常电磁异常指地震前家用电器如收音机、电视机、日光灯等出现的异常 电磁异常还包括一些电机设备工作不正常,如微波站异常、无线电厂受干扰、电子闹钟失灵等。地震宏观异常在地震预报尤其是短临预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975年辽宁海城7.3级地震和1976年松潘、平武7.2级地震前,地震工作者和广大群众曾观察到大量的宏观异常现象,为这两次地震的成功预报提供了重要资料。不过也应当注意,上面所列举的多种宏观现象可能由多种原因造成,不一定都是地震的预兆。例如:井水和泉水的涨落可能和降雨的多少
22、有关,也可能受附近抽水、排水和施工的影响, 井水的变色变味可能因污染引起,动物的异常表现可能与天气变化、疾病、发情、外界刺激等有关,还要注意不要把电焊弧光、闪电等误认为地光,不要把雷声误认为地声,不要把燃放烟花爆竹和信号弹当成地下冒火球。 一旦发现异常的自然现象,不要轻易作出马上要发生地震的结论,更不要惊慌失措,而应当弄清异常现象出现的时间、地点和有关情况,保护好现场,向政府或地震部门报告,让地震部门的专业人员调查核实,弄清事情真相。6、简述如何避震(一)地震发生前A、平时的准备工作:是将受害控制在最小程度的基本。(1)检查和加固住房,对不利于抗震的房屋要加固,不宜加固的危房要撤离。 (2)合
23、理放置家具、物品。固定好高大家具,防止倾倒砸人,牢固的家具下面要腾空,以备震时藏身; 家具物品摆放做到重在下,轻在上,墙上的悬挂物要取下来成固定位,防止 掉下来伤人;清理好杂物,让门口、楼道畅通;阳台护墙要清理,拿掉花盆、杂物;易燃易爆和有毒物品要放在安全的地方;(3)在餐具柜厨、窗户等的玻璃上粘上透明薄膜或胶布,以防止玻璃破碎时四处飞溅。为防止散乱在地面上玻璃碎片伤人,平时准备好较厚实的拖鞋。(4)充分注意煤油取暖炉等用火器具及危险品的管理和保管。B. 准备好紧急备用品(1)饮用水 (2)食品、婴儿奶粉 (3)急救医药品 (4)便携式收音机、手电筒、干电池 (5)现金、贵重品 (6)换洗衣裤
24、、毛巾、手纸等(7)绳索C、进行家庭防震演练 进行紧急撤离与疏散练习以及一分钟紧急避险练习。(二)地震爆发中避震要点;地震时的应急防护原则: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 震时是跑还是躲,我国多数专家认为: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 地点选择:避震应选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四处开阔、安全的地方。身体应采取的姿势: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保护头颈、眼睛,掩住口鼻。A、 HYPERLINK /html/kpzs.htm l 目 录#目 录 在家庭怎样避震:地震
25、预警时间短暂,室内避震更具有现实性,而室内房屋倒塌后形成的三角空间(这主要是指大块倒塌体与支撑物构成的空间),往往是人们得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可称其为避震空间。室内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是:炕沿下、坚固家具附近;内墙墙根、墙角;厨房、厕所、储藏室等开间小的地方。千万不要跳楼!不要站在窗外!不要到阳台上去!B、学校人员如何避震在学校中,地震时最需要的是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冷静与果断。有中长期地震预报的地区,平时要结合教学活动,向学生们讲述地震和防、避震知识。震前要安排好学生转移、撤离的路线和场地;震后沉着地指挥学生有秩序地撤离。在比较坚固、安全的房屋里,如开间小、有管道支撑的房间里,如时间很紧,可
26、以躲避在课桌下、讲台旁。决不可让学生们乱跑或跳楼。正在上课时,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不要回到教室去。震后应当有组织地撤离。必要时应在室外上课。C、 HYPERLINK /html/kpzs.htm l 目 录#目 录 在公共场所怎样避震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要慌乱,不要拥向出口,要避免拥挤,要避开人流,避免被挤到墙壁或栅栏处。a、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用书包等保护头部; 等地震过去后,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有组织地撤离。b、在商场、书店、展览、地铁
27、等处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护头;避开玻璃门窗、玻璃橱窗或柜台;避开高大不稳或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避开广告牌、吊灯等高耸或悬挂物。c、在行驶的电(汽)车内司机应尽快减速,逐步刹闸;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伤; 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地震过去后再下车。D、 HYPERLINK /html/kpzs.htm l 目 录#目 录 在户外怎样避震就地选择开阔地避震:蹲下或趴下,以免摔倒;不要乱跑,避开人多的地方;不要随便返回室内。避开高大建筑物或构筑物:楼房,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建筑; 过街桥、立交桥;高烟囱、水塔下。避开危险物、高耸或悬挂
28、物:变压器、电线杆、路灯等; 广告牌、吊车等。避开其他危险场所:狭窄的街道;危旧房屋,危墙;女儿墙、高门脸、雨篷下;砖瓦、木料等物的堆放处。E、 HYPERLINK /html/kpzs.htm l 目 录#目 录 在野外怎样避震1、避开山边的危险环境:避开山脚、陡崖,以防山崩、滚石、泥石流等避开陡峭的山坡、山崖,以防地裂,滑坡等。2、躲避山崩、滑坡、泥石流: 遇到山崩、滑坡,要向垂直于滚石前进方向跑,切不可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也可躲在结实的障碍物下,或蹲在地沟、坎下;特别要保护好头部。(三) HYPERLINK /html/kpzs.htm l 目 录#目 录 地震时遇到特殊危险怎么办A、
29、燃气泄露时: 用湿毛巾后住口、鼻,千万不要使用明火,震后设法转移。B、毒气泄露时:遇到化工厂着火,毒气泄漏,不要向顺风方向跑,要昼绕到上风方向去,并尽量用湿毛由捂住中、鼻。C、遇到火灾时: 趴在地上,用湿毛由捂住口、鼻。地震停止后向安全地方转移,要匍匐,逆风而进。应注意避开的危险场所:生产危险品的工厂;危险品,易燃、易爆品仓库等。地震的时候,关火的机会有三次:第一次机会 在大的晃动来临之前的小的晃动之时;在感知小的晃动的瞬间,关闭正在使用的取暖炉、煤气炉等。第二次机会 在大的晃动停息的时候,在发生大的晃动时去关火,放在煤气炉、取暖炉上面的水壶等滑落下来,那是很危险的。大的晃动停息后,去关火。第
30、三次机会 在着火之后。即便发生失火的情形,在1-2分钟之内,还是可以扑灭的。为了能够迅速灭火,请将灭火器、消防水桶经常放置在离用火场所较近的地方。7、地震中如何开展自救和互救?震后,用正确的方法开展积极的自救互救,对于减轻地震灾害,免遭新的损失,是十分重要的。抢救时间及时,获救的希望就越大。(1)自救可以抓住生存的机遇。被埋压的人员通常应当采取以下方法,保存体力,等待救援A、设法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悬挂物或其他危险物。 B 尽量活动手和脚,并清除压在身上的物品。 C 用周围可搬动的物品支撑身体上面的重物,避免塌落,扩大安全活动空间,保障有足够的空气。 条件允许,尽量设法逃避险境,朝更安
31、全宽敞、有光亮的地方移动。D、闻到煤气及有毒异味或灰尘太大时,设法用湿衣物捂住口、鼻;E、不要随便动用室内设施,包括电源,水源等,也不要使用明火;F、受伤后应自己简单处理伤口。G 在周围安静时或能听到上面(外面)有人说话时,应敲击出声,向外界传信息,不要大喊大叫。H 无力脱险时,尽量节省力气,要静卧,保持体力,找代食物品和水,并计划使用,以延长时间。更重要的是要有信心,要乐观,等待时机。I 几个人同时被压时,要互相鼓励,要设计方案,得以延生和脱险。(2)脱险后应当这样做:A 首先是迅速救人。在有关人员的指导下,采用科学的方法,积极参加互救活动。B 从危房中撤出时,应当先灭掉明火,切断电源、火源
32、和气源。赶快离开室外各种危险环境,遇到特殊危险时要注意保护自己。C. 不要回房去取东西,谨防余震随时发生。D. 尽快与家人或机关、学校取得联系,到单位或指定的疏散地点去。(3)积极开展互救,减少伤亡除了医护人员有组织地进行救护外,灾后的群众自救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损失。震后救人,力求时间要快、目标准确、方法恰当,互救队伍不断壮大的原则:先救近,后救远;先救易,后救难;先救青壮年和医务人员,以增加帮手;先救生,后救人。震后救人的方法 震后救人应当查清环境,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的方法。在保障被埋压者安全的前提下,科学地进行挖掘和救助。一般情况下采取的方法和注意的事项有如下几项: A要用最快的速度使伤者
33、头部充分暴露,并清除口、鼻腔内的异物,保持呼吸通畅,然后再暴露胸腹部。如有窒息,应立即进行入工呼吸。 B挖掘时,要分清哪些是支撑物,哪些是压埋阻挡物,保护支撑物,清除阻挡物,保护被压埋者赖以生存的空间不遭覆压。 C,被压埋者不能自行出来时,不要生拉硬扯,防止进一步造成损伤。 D对于脊椎损伤者,挖掘时,要避免再次加重脊椎损伤。从废墟中救出后,在转送搬运时,应使用硬担架或门板,绝对禁止脊椎弯曲或扭转;不能一入抬肩,一人抬腿,以免造成伤者瘫痪。凡四肢骨折、关节损伤者,应就地取材,制作夹板,实施固定。固定时,应显露伤肢末端,以便观察血液循环。 E、对于在黑暗、窒息、饥渴状态下埋压过久的人,救出后应给予
34、必要的护理:蒙上眼睛,使其避免强光的刺激;不可突然接受大量新鲜空气,不可一下子进食过多;要避免被救人情绪过于激动;对受伤者,要就地作相应的紧急处理。 总之,自救互救要讲究科学,掌握正确的自救互救方法,抓住震后有效的抢救时间,防震减灾工作就会取得更具实效的成果。8、分析2009-2010云南特大干旱的自然原因。2009-2010年云南的异常干旱,始于2009年7月,到2010年四月下旬才基本得到缓解,其自然原因可以从云南独特的气候和地质、地形等方面来分析。从气候方面看:2009入秋以来,西南气流偏弱、水汽输送少造成降水偏少、气温偏高,这是云南等地产生持续气象干旱的直接原因。具体分析如下:云南处于
35、低纬高原的特殊地理位置,平均海拔在2000米左右,位于青藏高原东南侧,临近我国南海和孟加拉湾,是多种季风(东亚季风、南亚季风、高原季风)环流影响的过渡交叉地带,是我国典型的季风气候区,干湿季分明。季风气候形成了云南干旱灾害发生的必然性,不稳定的季风活动又造成了云南干旱灾害发生的随机性。而且是高原地形,易形成“焚风效应”。“焚风效应”是指由于比较潮湿的空气在迎风山坡上升时,水汽凝结成雨,到山顶后空气已变得比较干燥,然后沿着背风坡下沉增温,此时空气变得更加干燥和炎热,特别是省内几条近似南北走向的大山脉对气流的阻隔,导致空气中含水量极低,难以形成有效降雨。 另外,影响云南雨水“绝迹”的另一重要原因,
36、就是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情况增多,特别是太平洋厄尔尼诺现象加剧。从2009年秋冬季开始,青藏高原上的大气环流开始出现明显异常,高原地区形成顽强的冷高压气团,气压场偏强,挡住了从印度洋和孟加拉湾过来的暖湿气流,而北方的冷空气不易到达西南地区云贵高原腹地,冷暖气流难以交汇形成降水,所以降水偏少。从地质、地形方面看:云南复杂的地质构造成为干旱的内在原因。云南石灰石、喀斯特地区多,普遍存在地表水存不住、地下水利用率低的问题,出现“水在下面流,人在上面愁“的状况。由于云南山区、半山区面积占94%,海拔最高点和最低点相差6600多米,山多坡陡、山高谷深,雨水顺着地势快速向谷底江河汇集,因此利用较为困难。
37、另外,全省岩溶面积11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8%,岩溶地区的降雨径流大部分或全部下渗至地下难于发挥对地表植被的涵养作用,从而加剧了云南的干旱情况。9、什么是荒漠化,简述我国沙漠化漠化的形成原因。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指出,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包括盐渍化、草场退化、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狭义沙漠化、植被荒漠化、历史时期沙丘前移入侵等以某一环境因素为标志的具体的自然环境退化)的现象。狭义的荒漠化(即:沙漠化)乃是指在脆弱的生态系统下,由于人为过度的经济活动,破坏其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我国沙漠化形成原因
38、可以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进行分析。自然原因:荒漠化包括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土壤盐渍化,其类型不同,形成原因也各不相同。我国的荒漠化主要体现为西北地区的沙漠化,其形成的原因有:1、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四周高山环绕,有青藏高原阻挡。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气候干旱。2、西北地区接近冬季风源地(西伯利亚),地形起伏小,无高山阻挡,使大风长驱直入。3、西北地区植被稀少,植被覆盖率低。4、土质疏松,多沙漠(此为荒漠化的基础)。人为因素是由于人口剧增,人地矛盾突出,人们过度的经济活动破坏植被,加剧了荒漠化进程。主要的活动有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不合理利用。10
39、、人类如何面对干旱?你如何面对中国的荒漠化现象? 首先要加大农田水利建设的力度,扩大水田和旱田水浇地的面积,建设旱涝保收;二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不断培育和推广抗旱作物和抗旱品种,研究开发和推广抗旱栽培技术,提高抗旱能力;三要着力提高对异常天气气候的监测预测能力,加强对干旱的预测;四是要积极开发和使用清洁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时要大力植树种草,调节辐射和热量平衡,改善地表生态和气候环境。(对“你如何面对中国的荒漠化问题同学们自己根据理解回答”)11、简述台风形成的原因。在热带海洋上,海面因受太阳直射而使海水温度升高,海水容易蒸发成水汽散布在空中,故热带海洋上的空气温度高、湿度大
40、,这种空气因温度高而膨胀,致使密度减小,质量减轻,而赤道附近风力微弱,所以很容易上升,发生对流作用,同时周围之较冷空气流入补充,气流有显著向中心辐合的经向分量。愈接近台风中心,旋转半径愈短,离心力越大。在地转偏向力和离心力的作用下,内流气流并不能到达台风中心,在台风眼壁附近环绕台风眼壁作强烈地螺旋上升。上升气流带有很大的切向风速,同时气流在上升过程中释放出大量潜热,造成台风中部气温高于周围,台风中的水平气压梯度力随着高度升高而逐渐减小,当上升气流达到一定高度(约10-12公里),水平气压梯度力小于离心力和水平地转偏向力的合力时,就出现向四周外流的气流,即产生辐散作用。这就形成了所谓的热带低压。
41、在夏季,因为太阳直射区域由赤道向北移,致使南半球之东南信风越过赤道转向成西南季风侵入北半球,和原来北半球的东北信风相遇,更迫挤此空气上升,增加对流作用,再因西南季风和东北信风方向不同,相遇时常造成波动和旋涡。这种西南季风和东北信风相遇所造成的辐合作用,和原来的对流作用继续不断,使已形成为低气压的旋涡继续加深,也就是使四周空气加快向旋涡中心流,流入愈快时,其风速就愈大;当近地面最大风速到达或超过每秒17.2米时,我们就称它为台风。其产生必须具备特有的条件。 一、要有广阔的高温、高湿的大气。热带洋面上的底层大气的温度和湿度主要决定于海面水温,台风只能形成于海温高于2627的暖洋面上,而且在60米深
42、度内的海水水温都要高于2627。二、大气温度随高度迅速降低。这容许潜热被释放,而这些潜热是热带气旋的能量来源。三、要有合适的纬度,即足够大的地转偏向力作用,地球自转作用有利于气旋性涡旋的生成。地转偏向力在赤道附近接近于零,向南北两极增大,台风基本发生在大约离赤道5个纬度以上的洋面上。四、不强的垂直风切变,使热量能聚集在有限的气柱内,而不被扩散出去。如果垂直风切变过强,即高、低空风速相差大或方向相反,则潜热或迅速扩散出去。五、要有低层大气向中心辐合、高层向外扩散的初始扰动。而且高层辐散必须超过低层辐合,才能维持足够的上升气流,低层扰动才能不断加强。 11、什么是洪涝灾害?有哪些类型?洪涝灾害通常
43、是洪水灾害和涝淹灾害的合称。所谓洪水灾害,主要是指短期内大量降雨引起江河泛滥,淹没城镇、村庄或田地所形成的灾害;涝灾则是指长期大雨或暴雨后,在地表产生大量的积水和径流,由于积水太多、来势较猛,排水速度有限,从而在一定时间内淹没地势较低的处。造成洪涝灾害的原因很多,如降雨量、降雨强度、降雨持续时间、地形、地貌、江河的宽窄及其淤积和弯曲程度、植被状况、所处的季节和作物所处的生育期等。其中,降雨量过多和降水强度过大是导致洪涝灾害的根本原因。 洪涝灾害具有双重属性,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经济属性。它的形成必须具备两方面条件:第一,自然条件:洪水是形成洪水灾害的直接原因。只有当洪水自然变异强度达到一定标
44、准,才可能出现灾害。主要影响因素有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地形地势。第二,社会经济条件:只有当洪水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方才能成灾。受洪水威胁最大的地区往往是江河中下游地区,而中下游地区因其水源丰富、土地平坦又常常是经济发达地区。洪涝可分为河流洪水.湖泊洪水和风暴洪水等。其中河流洪水依照成因不同,又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暴雨洪水、山洪、融雪洪水、冰凌洪水和溃坝洪水。影响最大、最常见的洪涝是河流洪水,尤其是流域内长时间暴雨造成河流水位居高不下而引发堤坝决口,对地区发展损害最大,甚至会造成大量人口死亡。12、分析南水北调工程的原因中国南水北调工程是根据中国水资源基本特点和各大流域的基本特征而做出的伟大决策
45、。(1)、中国水资源的基本特点中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m3,占世界总量的5.8 左右,仅次于巴西、原苏联、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居世界第六位。但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2,163m3,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在世界银行1998年统计的153个国家中只居第88位。因此,水资源是中国十分珍贵的自然资源。在研究开发利用我国水资源时,要看到中国水资源总量虽较丰富,但人均水资源相当贫乏的这一基本特点。中国水资源分布的另一个基本特点是南方水多、北方水少,空间分布很不平衡。河川径流主要来自降水,影响中国大部分地区降水的是来自西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和印度洋、孟加拉湾的西南季
46、风。东南沿海山丘区,台湾,海南东部山区年降水量超过2000毫米,西南部分地区、平原地区约16001800毫米,长江中下游地区大部分超过1000毫米,淮河流域为8001000毫米,华北平原下降为500600毫米,大西北沙漠区,降水量不足25毫米。中国水资源分布的第三个基本特点是年内或年际变化大,随着季风出现的次数、强弱和水汽量多少,降雨和径流量年际间、年内的分布也极不均匀,经常出现连续多水时段和连续少水时段或连续干旱年和连续丰水年,尤其是连续干旱年的出现,对水资源本已短缺地区来说,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并引起生态环境恶化。以上三个基本特点,也是开发利用水资源、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解决的
47、三个主要问题,南水北调就是借助于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优化配置中国水资源的一项宏伟工程。(2)、黄、淮、海流域是中国当前最缺水地区 黄河是中国西北、华北地区的重要水源,全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52mm,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580亿m3,可开采的地下水资源量110亿m3,水资源总量占全国的2.5%,2000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633 m3。淮河流域(包括胶东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854mm,水资源总量为961亿m3,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3.4%,2000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478 m3。其中胶东地区2000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330m3,水资源开发程度已高达86%,遇大旱年份,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海
48、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539mm,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372亿m3,占全国的1.3%。2000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92m3,不足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7,比全国人均年用水量还低138 m3,缺水十分严重。根据1993年国际人口会议提出并经1996年国际自然资源会议认可的标准,当一个地区水资源利用率达到2550%而人均水资源量仅为5001000m3,则该地区属于缺水地区;当一个地区水资源利用率大于50%而人均水资源量小于500m3时,属于严重缺水地区。按此定义,2000年黄河流域人均633m3、但开发率已达67 %,淮河流域人均478m3、开发率达59 %,海河流域人均 292m3 、开发率
49、达94 % ,均属于严重缺水地区。近10年来,黄河源区干旱趋势加重,中小型湖、塘干涸,草场大面积退化和荒漠化,多年冻土层出现萎缩。下游从19721999的28年中有22年断流,1997年利津站断流226天,断流河段上延到开封附近。 1999年后虽未断流,由于采取封堵口门和控制抽水泵站等措施对两岸生产、生活影响很大。海河流域平原河道长期干涸,地下水严重超采,现状平均每年超采地下水65亿m3,其中浅层地下水35亿m3,超采面积达4.4万Km2,深层地下水30亿m3,超采面积达5.6万Km2, 20多年来已累计超采900多亿m3。造成地下水位埋深大面积持续下降,京广铁路、津浦铁路沿线城市附近地下水漏
50、斗不断加深和扩大,现在已基本连成一片,局部地区地下水资源已接近枯竭。水资源过量开发,导致河湖干涸、河口淤积、湿地减少、土地沙化以及地面沉陷等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近20年来面对长期严重缺水的局面,许多地区都加强了节约用水、污水处理再利用、调整供水与用水结构、限制高耗水工业发展等方面的工作,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随着节水力度的加大,节水成本也在不断增加,预计到2010年单方水的节水成本将在9元以上。 据多方预测,到2010年和2030年,在考虑充分节水的情况下,黄淮海流域生活、生产和生态需水量将分别为1,636亿m3和1,819亿m3,比现状水平年新增131亿m3和314亿m3。 供需分析结
51、果表明:黄淮海流域现状(2000年)缺水量145210亿m3;到2010年,缺水210280亿m3;到2030年缺水320395亿m3。其中,海河流域缺水程度最严重,在考虑继续加大节水力度和挖掘当地水资源潜力的情况下,2010年仍缺水100120亿m3,难以支撑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长江流域的水资源优势长江是中国最大的河流,干流全长6300余公里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约9,600亿m3,特枯年有7,600亿m3。据19561980年资料分析测算,长江人海水量只占天然径流量的94 以上。即实际消耗水量不到6 。尽管流域内工业及生活用水量较大且增长较快但大多可以回归。从
52、全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考虑,长江流域能够调出部分水资源,支撑北方干旱缺水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此外,从地势上看,长江正好自西向东流经大半中国,上游靠近西北干早地区,中下游与最缺水的华北平原相邻地理条件也非常有利于兴建从长江引水到北方的跨流域调水工程。13、简述三峡工程的综合效益三峡工程是开发和治理长江的关键性世纪工程,具有防洪、发电和航运等综合效益。工程建成后,荆江河段两岸地区的防洪标准将由目前的不足10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减轻长江中下游洪水淹没损失和对武汉市的威胁,并为洞庭湖区的根本治理创造条件;为经济发达、能源不足的华中、华东地区提供可靠廉价的电能,每年约替代原煤40005000万t;显著改善
53、长江宜昌至重庆660km的航道,万吨级船队可直通重庆,航道单向年通过能力可由目前的约l000万t提高到5000万t,运输成本可降到35%37%,同时,因三峡水库的调节,宜昌下游枯水季最小流量可由目前的3000mys提高到5000m3/s以上,将大大改善长江中下游枯水李节航运条件。另外,有利于促进水库渔业、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14、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分析其成因。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在赤道中、东太平洋每隔几年发生一次、持续时间长达半年以上的大范围的海表温度异常增暖(0.5以上)现象。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种模式每3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一词来源于西班牙语,原意为“圣婴”。19世纪初,在南美洲的厄瓜多尔、秘鲁等西班牙语系的国家,渔民们发现,每隔几年,从10月至第二年的3月便会出现一股沿海岸南移的暖流,使表层海水温度明显升高。南美洲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超市用货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年精肉火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年盐水系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船舶机械设备施工方案
- 2024年叉车仪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年乳胶发泡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仰斜式挡土墙与施工方案
- 2024年皮革化学品:浸水助剂项目成效分析报告
- 2023年分子诊断试剂项目成效分析报告
- 2024年照相及电影洗印设备项目成效分析报告
- 《大自然的色彩》教学课件
- 湖南省衡阳市雁峰区成章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
- 治安管理处罚法共ppt
- 机械制图习题集答案(第六版)大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课件
- 车身NVH性能试验任务书
- 哈尼族介绍课件
-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东方明珠”──香港和澳门》说课稿
- DB33∕T 2333-2021 饲料中β-胡萝卜素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 起重机维修服务方案
- 信贷业务档案管理暂行办法
- 湖南2023年湖南银行上半年社会招聘考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