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低产田地力提升存在的问题与对策_第1页
中低产田地力提升存在的问题与对策_第2页
中低产田地力提升存在的问题与对策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低产田地力提升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以江苏淮安为例作者:杨用钊张杰来源:农业开发与装备2014年第11期杨用钊,张杰(淮安市耕地质量保护站,江苏淮安223001)摘要:提升中低产田地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已成为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 食安全的重要手段,是今后耕地质量建设的重点。本文以淮安市为例,分析了中低产田地力提 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管理方式、监测手段、技术模式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关键词:中低产田;地力提升;问题;建议耕地是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最基本的资源保障条件,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土地产出率和 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关系到农业、农村和整个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大

2、局。保护耕地,数量是基础,质量是根本。建设高标准农田,改造中低产田,挖掘现有耕地生 产潜力,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主要途径1,是缓解我国人地矛盾、 确保我国粮食中长期供求平衡的重要措施2,是今后耕地质量建设的重点。1中低产田现状1.1自然概况淮安市地处江苏省北部,位于北纬32 43 0034 06 00,东经1181200 119。36 30之间,属黄淮平原和江淮平原,南暖温带和北亚热带的过渡地区,国家商品粮生 产基地,是传统农业大市,耕作制度以稻-麦轮作为主。全市耕地总资源47.2万hm2。耕地土 壤主要为水稻土类、潮土类、砂姜礓黑土类、黄棕壤土类、基性岩土类、石灰岩土

3、6大土类3。1.2中低产田分布中低产田的主要成因类型为干旱缺水型、瘠薄型、盐碱型、潜育型、渍涝型及土壤结构不 良型4。截止2013年底,全市中低产田面积26.49万hm2,占全市耕地面积56.1%,主要为土 壤瘠薄田、干旱缺水型和涝渍型。主要分布于淮北地区、西南丘陵山区和沿湖低洼圩区,以涟 水县、旺胎县、淮阴区为主。土壤瘠薄型主要分布于淮阴区、金湖县、淮安区;干旱缺水型主 要分布于涟水县、淮安区沿故黄河带、旺胎丘陵山区和金湖丘岗区;涝渍型主要分布于洪泽湖 周边、里下河地区等;全市中低产田土壤肥力低,水利设施落后,抗旱、排涝设施老化,渠道 淤塞,农业抗灾能力弱。2中低产田地力提升存在的问题2.1

4、技术推广力量簿弱,科技成果落地困难地力提升技术快速发展,新型科技层出不穷,但全市农技推广体系无论从人员、技术还是 服务方式上,都不能适应当前中低产田地力提升的需要,主要表现为,一是技术人员少,技术 推广难以由点到面。全市共有专职耕地质量保护专业技术人员65人,其中市级6人,县级25 人,乡镇级34人。农技推广体系不全,只能开展点上试验示范,难以适应面上技术指导工作。同时,农技人员知识更新慢,每人年均培训不足3次,培训质量不高,不能适应当前科技发展 的需要。二是生产经营多元,技术服务力所不及。中低产田生产经营逐渐由稻麦生产向蔬菜、 水果等经济和园艺作物拓展,耕地质量保护技术服务还停留在传统稻麦作

5、物上,开展多元化技 术服务能力不强,质量不高。三是经营主体分化,技术服务不能面面俱到。随着农村土地流转 加快,农户分散经营和规模经营并存,经营主体逐渐由单一农户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 拓展,与之相适应的地力提升技术服务新模式还没有完全建立,不能适应不同经营主体的需要。2.2耕地基础设施落后,地力提升难度较大地力提升重点在于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消除障碍因子,开展土壤改良利用。我市中低产田 主要分布于淮北地区、西南丘陵山区和沿湖低洼圩区,尤其以涟水、旺胎、淮阴三县所占比重 较大,以土壤障碍型、易旱型、涝渍型为主体,区域基础设施总体上比较落后,改造升级比例 低;建设标准不高,与高产稳产标准还有一定

6、差距;建管脱节,重建设、轻管理,后续管理投 入不足,基础设施老化快,发挥最佳效益时间短,制约了中低产田地力提升空间。2.3项目建设多头管理,整体效益有待提高中低产田地力提升是一项包括工程改造与土壤培肥在内的系统工程,涉及发改、开发、农 委、水利等多个部分,包括农业综合开发、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田间工程、耕地质量建设项目 等多个项目。各部门投入方式、建设标准、后续管理均自成体系,缺少统一规划,协调推进机 制不强。中低产田改造与耕地质量建设脱节,改造后中低产田土壤培肥没有及时跟进,没有及 时发挥最大效益;农业部门对中低产田改造家底不清、情况不明,缺少对中低产田地力提升工 作的统一规划和部署,没有发挥

7、各类项目建设的潜在优势,制约了中低产田地力提升步伐。2.4质量监测体系不全,市县配套急需跟进江苏省耕地质量管理条例明确指出,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建立耕地质量监测 网络和预警体系。目前我市建有省级长期耕地质量监测点27个,其中有11个在中低产田区域, 根据江苏省耕地质量监测管理办法,省、市、县应按1: 2: 3比例设立长期耕地质量监测 点.我市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和预警体系投入不足,建设不全,市级耕地质量监测点仅8个,县级 耕地质量监测工作还没有开展,远远达不到办法规定的要求,与发达地区比较,差距也比 较明显。同时,补充耕地质量等级评定、补充耕地质量监测还有待于深入推进,补充耕地占优 补优还难

8、以实现。新增耕地一般都属于瘠薄型中低产田,地力提升工作起步晚,效果差。3中低产田地力提升对策3.1转变耕地质量管理方式,制定科学规划强化协作,科学谋划,切实转变当前部门分块管理、建管脱节、管培脱节的方式。建议各 级政府成立耕地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加强对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领导,对中低产田“改、管、 测、培、施”等环节进行统一规划、统筹管理。加强与中低产田改造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整合,加强土壤培肥项目的集成示范,整合测土配方施肥、商品有机肥推广、土壤有机质提升 等土壤培肥项目,推动中低产田地力提升技术集成应用。在土地整理、新开垦耕地和中低产田 改造的相关项目中,应加强农业部门的参与,做好中低产

9、田改造与土壤培肥的有效对接,对项 目区的水、田、林、路进行综合规划,提高项目区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 展。3.2转变地力提升服务观念,提高服务能力立足服务,解放思想,切实转变地力提升服务观念,构建人才服务、技术服务、资金服务 现代化服务体系。一是加强队伍建设。突出耕地质量保护工作在农业发展中基础性、公益性、 长远性、战略性的地位和作用,争取各级政府重视和支持,(下转第147页)充实和加强县级 耕地质量保护技术力量,健全耕地质量保护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二是加强技术培训。开展多形 式、多层次技术培训,切实提高耕地质量保护技术人员服务能力和水平。三是加强补贴机制建 设。积极探索利用财政

10、和有关农业项目资金对配方肥到田、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进行补贴 的耕地质量建设长效机制和财政、国土、农业等部门的有效合作机制,共同推动中低产田地力 提升再上新台阶。3.3转变中低产田监测手段,加强质量监管加强投入,优化布局,切实转变中低产田监测手段。一是进一步完善耕地质量监测网络体 系建设。市、县级耕地质量监测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建立健全市、县级耕地质量长期固定监测 点;二是长期固定监测与随机监测相结合。弥补长期固定动态监测密度低、覆盖面不广的不足。 同时,将耕地质量监测与耕地地力调查与评价结合,建立完善的、科学的耕地质量监测预警体系。 三是进一步优化监测点布局。围绕优势产业、特色产业的发展,根

11、据不同农区生态环境、土壤 类型、作物布局、耕作种植利用模式等,进一步优选和增设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土壤改良实 验监测点和土壤肥力常规监测点。3.4转变地力提升技术模式,推广关键技术立足“三新技术”、推动“四化应用”、加强“五大转变”,切实转变地力提升技术模式。 大力开展新技术、新服务、新装备的研究与推广等“三新技术”应用,促进中低产田地力提升 由传统技术向施肥精准化、用水定量化、装备现代化与服务社会化等新型技术与服务模式的 “四化应用”。加强传统地力提升技术的“五大转变”,即,由传统单质肥料和复合肥向配方 肥、缓施肥、多元微肥等新型肥料转变;由传统有机肥向商品有机肥、生物有机肥转变;由秸 秆焚烧向秸秆综合利用转变;由常规施肥技术指导向智能化配肥机、手机、掌上电脑、触摸屏 查询等信息平台服务转变;由水肥分离向水肥一体化转变;由农户自主经营向农民专业合作社 等各类新型中介服务转变。上下联动,多措并举,全面推动地力提升技术推广手段的现代化、 技术多元化和机制长效化,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肥料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加快中低产田改 造升级步伐,提高耕地综合产出能力,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张琳,张凤荣.中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