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一节人口分布1.人口分布的特点(1)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如干早的荒漠、寒冷的极地、气稀薄的高山高原、湿热的热带雨林等,不适宜大量人口长期居住的自然环境,属于人口稀疏区;东亚、南亚、欧洲西部、北美洲东部,是人口最稠密的四大地区。(2)大洲:亚洲人口最多,南极洲目前尚无定居居民。(3)国家:人口过亿的国家有中国、印度、美国等13个。(4)城乡:城镇人口比例逐渐上升,乡村人口比例逐渐下降。其中城镇人口比例最高和最低的大洲分别是北美洲和非洲。规律:人口集中分布在北半球沿海的低地平原地区。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水文(如河流)、土壤、矿产资源人文因素主要包括经济、社
2、会、历史、文化和科技等。其中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中国的人口分布胡焕庸线(黑河腾冲线):东南人口稠密,西部人口稀疏。西北一侧人口较为稠密的区域:西北的新疆绿洲地区、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以及青藏高原南部河谷地区。原因:西北地区气候干早,水源成为影响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人口主要分布在水源充足的绿洲或河流沿岸地区;青藏地区海拔高,气候寒冷,人口分布于海拔较低、热量条件较好的河谷地区。第二节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判断空间属性:一般以跨越某种行政区域界线为依据;时间属性: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变化)。分类: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 人口迁移可
3、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2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推拉理论) (1)自然生态因素:推力:环境恶化、自然灾害;拉力:自然环境优越和资源丰富 (2)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发展、城市化、区域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 (3)政治因素:拉力:国家政策(如深圳的崛起);推力:战争(战争难民)等 (4)社会文化因素:推力:宗教信仰、种族和民族矛盾;拉力:良好的文化教育、家庭、婚姻 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总体表现为从农村到城市和工矿区、从内地到沿海地区、从经
4、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3.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迁入地有利:为迁入地提供大量廉劳动力。促进迁入地商品流通和经济的发展。促进迁入地第三产的发展。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加快城市化进程。 不利:大量人口迁入,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尤其在住房、交通、卫生、教育、城市环境等方面产生巨大压力。(2)对迁出地有利: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技术、文化等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出可缓解当地人地矛盾。可以更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不利:人才和劳动力流失,从而影响迁出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留守儿童和老人增多。4.国际人口迁移(1)20世纪以前,人口主要迁往人口较少和尚未开发的地区
5、。(2)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主要由战乱国家迁往非战乱国家。(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的政治性迁移急剧增加。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了很大变化,欧洲由迁出地变为迁入地。美国仍是人口迁入地,但人口来源地发生了很大变化。5.我国人口迁移(1)1949年以前,政治原因、战乱等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2)20世纪80年代以前,自发性人口迁移少(政治因素)。方向为从东部向中部,从东部、中部向西北、东北、西南方向的迁移。(3)20世纪80年代以来,自发性迁移(经济因素)的比重迅速上升。方向为从中部向东部迁移,西南、西北向东部的迁移也有扩大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流向从内地迁往沿海,山区迁往平原
6、,农村迁往城市,落后地区迁往发达地区,并出现了大规模的“民工潮”。第三节人口容量1.人口增长(1)总趋势世界人口发展历史的总趋势是人口不断增长。(2)影响因素自然资源、环境条件、社会经济、科技进步、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政治制度等。(3)世界人口增长是由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一个区域的人口变化,还与当地的人口迁入率和迁出率有关。2.资源环境的限制性自然资源的重要性:人口的增长离不开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3.人口合理容量(1)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资源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最大的)。人口容量:在一
7、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容纳的人口数量。二者关系:人口容量是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共同作用的产物,是衡量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2)人口合理容量概念: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影响因素:影响因素:自然资源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科学技术、地区开放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都是正相关)、地区消费力水平(负相关)等。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意义。第二章城镇和乡村第一节城乡空间结构一、.城乡土地利用类型:农用地、建设用地(城镇土地利用以建设用地为主)、未利用
8、地。二、.城乡空间结构1.主要功能区(1)商业区:形态: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特征: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的分区。位置:城镇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原因:交通便捷,便于商品流通;人口稠密,市场广阔。(2)居住区:形态:占地面积大,是城镇中广泛分布的一种功能区,工业化后出现分化。特征:建筑质量上向高级与低级居住区分化;位置上中高级与低级居住区背向发展。位置:中高级居住区城市外缘,环境优美,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低级居住区内城、工业区附近,环境相对较差,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原因:中高级居住区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低级居住区租金低,便于工人上下班。
9、(3)工业区:形态:集聚成片。特征: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位置: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原因:交通便利,降低运输成本;降低对市区的污染。布局原则:a工业区一般应布局在城市边缘,但基本无污染的工业可布局在住宅区附近(如劳动密集型工业);高技术工业则要靠近高等院校。b对大气污染严重的工业应布局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地带或与风向垂直的郊外。c对水体污染严重的工业应远离水源地,布局在城市河流的下游。2.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形成和变化的因素(1)经济因素地租水平距离城镇中心的远近:距离城镇中心越近地租越高,由城镇中心向外,地租随着距离城镇中心距离的增加而递减。而商业、居住和工业付租能力
10、的不同就使这些土地利用形式呈现出由城镇中心向外依次分布的格局。交通便捷程度:交通便捷程度越高,土地价格或地租越高;交通便捷程度越低,土地价格或地租越低。(2)其他因素:历史因素、行政因素、社会因素等。3城镇地域结构模式主要包括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和多核心模式等。模式形成因素图示相同点不同点同心圆模式地租因素城镇中心均为中心商务区;高级和低级居住区出现分化且背向发展各功能区呈同心圆状分布,自城镇中心向外缘扩展形成同心圆圈层,如成都市扇形模式交通的发展各功能区沿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如沈阳市多核心模式地租因素、交通发展、人口增多城镇围绕不同核心发展,形成多核心模式,如淄博市4.乡村空间结构:
11、(1)土地利用方式简单:村镇驻地以居住、工业、商业、交通、行政等用地为主,其外围则以农用地为主。(2)聚落空间形态与城市明显不同多呈密集型、分散型和半聚集型等。(3)集市流通和地方服务功能相对突出。5.城乡一体化的意义(1)能够集约节约用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2)节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费用,提高这些设施的运行效率。(3)促进城镇与周边地区和谐发展,减少城镇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4)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三、城市区位分析1.自然因素 (1)地形:平原大多数城市分布在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节省建设投资,我国城市大多在第三级阶梯上 (2)气候:气候适宜,城市主要
12、分布在中低纬度沿海地区,适度的降水、适中的气温,湿润区的城市比例高。(3)河流:供水(城市常沿河分布),城市需大量的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长江沿岸城市。运输,河运起点和终点处易形成城市,货物在此集聚、转运,如赣州;干支流汇合处易形成城市,大量人流、物流集聚、中转,如宜宾、重庆、武汉;河口处易形成大城市,河运、海运的转换处、人流、物流集散,如上海、广州。 2.社会经济因素: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和文化等。3.注:城市的空间分布特点:(1)人口密集地区城镇数量多,在人流、物流集聚部位形成比较大的城市;(2)沿河、沿湖、沿海地区城镇较多,河流交汇处或大的河流入海处,往往会形成比较大的城市;(3)
13、在交通运输枢纽处,往往会形成较大的城市;(4)在历史文化胜地、著名旅游胜地、大规模的商品集散地和边境口岸可能形成较大的城市。第二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一、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地域文化城乡建设二、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结合书上实例)1在民居特色上的体现(1)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不同特色。如我国南方地区太阳高度大,光照强,进深和高度大且楼间距;我国北方太阳高度小,光照弱,一般正南正北布局,房屋高度与进深小且楼间距大。湿润多雨的地方注重排水和通风;沙尘暴频繁的地方注重防御风沙;地震、泥石流较多的地方重点防御地质灾害。(2)建筑材料的选用也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如产石地区多石构,产木材地区多木构
14、,产竹地区多竹楼,黄土地区多土筑窑洞。(3)我国主要的传统民居徽派民居:建筑特色(或功能)依山傍水:尊重自然山水大环境,更显环境优美;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可防邻居失火,殃及自家;黑瓦白墙:与青山、绿水融为一体,透露质朴与清秀。碉楼、土楼:一般只有一个大门供进出。底层不开窗,上层窗较小:主要用于防卫。吊脚楼:因多山地,平地少;且可防蚊虫、野兽袭击。云南傣族竹楼:可通风散热、防潮、防蚊虫、防野兽袭击(当地气候湿热,蚊虫等较多)。窑洞:冬冷夏热,黄土具有直立性(窑洞冬暖夏凉)。四合院:居住格局体现长幼、尊卑有序观念。坐北朝南,可采光;四面合围,冬季可挡冷空气。蒙古包:轻便、便于拆卸,为适应游牧生活的
15、需要。注意:(1)屋顶屋顶呈“人”字形,有一定坡度,利于排水当地降水较为丰富。反之平顶屋降水较少。屋顶呈“人”字形,坡度特别大冬季降雪多。屋顶只有半坡,且坡朝向院内收集雨水降水少,水资源不足。(2)墙体:厚实防风或防寒。(3)窗户:窗户大四季分明的温带、亚热带地区,通风散热。窗户小热带或寒带地区,减少房屋内外热量交换,或为防御目的。窗户朝向冬季寒冷区域多朝低纬方向开窗。2在城市格局上的体现(1)我国古代城市建设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在功能分区上反映出严格的等级制度。(2)欧洲城市多围绕教堂、市政厅、城市广场布局,中心与四周建筑物高度差别小,高层建筑在城市外围,体现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3
16、)美国城市由于发展历史短,缺少体现悠久历史的传统建筑,中心多摩天大楼,外围建筑高度逐渐降低,易形成城市带。3在建筑风格上的体现(1)我国城乡建设历史悠久,天人合一的思想延续贯穿,砖墙木梁架结构广泛流行,斗拱飞檐和雕梁画栋是我国特有的建筑风格,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当地域文化发生变化后,建筑风格也会发生变化。(2)西方建筑中柱廊、尖塔、喷泉、雕塑等特点明显。(3)当今保护地域文化,将传统的、民族的文化特征融入现代建筑之中,协调好老城区与新城区的发展关系,促成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和谐。第三节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一、城镇化1.城市化的表现:城市人口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城市
17、用地规模扩大; 乡村景观逐渐转化为城市景观;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念等发生显著变化。2.城市化水平高低的衡量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城市化的主要动力: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导力量,第三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城市化。二、城市化的特点: 1.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发展速度慢,城市化水平高(后期),20 世纪 70 年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 70%,许多国家已经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原因:城市环境的恶化,乡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 2.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较低。由于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城市发展不合理。一部分国家出现了“虚假城
18、市化”的特点,即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城市总体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比如南美洲;另一部分出现了“滞后城市化”,即城市化进程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如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等国。3.我国的城镇化:我国城镇化起步晚,水平低,但发展速度较快。东部和中西部城镇化水平差异较大,东部的发展水平较高,中西部相对落后。三、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原因: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 2.影响(1)有利:城镇规模扩大,使城镇功能日益增强,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休闲娱乐的中心。(2)不利:对地理环境造成较大破坏,人居环境质量下降;引发环境污染、交
19、通阻塞、房价居高不下、建设用地紧张;失业人口增多;社会秩序混乱等问题。3.措施:(1)环境污染:合理布局有污染的企业,集中供暖,扩大绿化,建立隔离带;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对垃圾及时清理,实行分类回收、利用;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市布局,建立绿化隔离带。(2)交通拥堵、交通事故频发:改善城市路网结构,增加城市交通线路;鼓励公共出行;促进地下交通发展等。(3)房价高、居住质量差:建设卫星城,开发城市新区;保障住宅供应,控制房价;老旧小区改造。(4)就业困难、失业:增加加快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就业岗位。第三节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一、城镇化1.城市化的表现:城市人口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
20、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乡村景观逐渐转化为城市景观;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念等发生显著变化。2.城市化水平高低的衡量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城市化的主要动力: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导力量,第三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城市化。二、城市化的特点: 1.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发展速度慢,城市化水平高(后期),20 世纪 70 年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 70%,许多国家已经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原因:城市环境的恶化,乡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 2.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较低。由于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城市发
21、展不合理。一部分国家出现了“虚假城市化”的特点,即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城市总体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比如南美洲;另一部分出现了“滞后城市化”,即城市化进程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如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等国。3.我国的城镇化:我国城镇化起步晚,水平低,但发展速度较快。东部和中西部城镇化水平差异较大,东部的发展水平较高,中西部相对落后。三、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原因: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 2.影响(1)有利:城镇规模扩大,使城镇功能日益增强,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休闲娱乐的中心。(2)不利:对地理环境造成较大破坏,
22、人居环境质量下降;引发环境污染、交通阻塞、房价居高不下、建设用地紧张;失业人口增多;社会秩序混乱等问题。3.措施:例如(1)环境污染:合理布局有污染的企业,集中供暖,扩大绿化,建立隔离带;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对垃圾及时清理,实行分类回收、利用;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市布局,建立绿化隔离带等。(2)交通拥堵、交通事故频发:改善城市路网结构,增加城市交通线路;鼓励公共出行;促进地下交通发展等。第三章产业区位选择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一、农业生产概述 概念:农业是人类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来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 二、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1.自然条件:土壤、地形、气候(水分、热量、
23、光照)、水源等【“徒弟(土地)喝汽(气)水”】 2.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运输、政府政策、劳动力、土地价格、资金、管理等:【“市(市场)教(交通运输)委争(政府政策)着管理老(劳动力)兔(土地价格)子(资金)”】 3.农业科学技术因素:技术装备: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加强农业的专业化进程。生产技术:包括良种培育、耕作技术、作物栽培、水肥控制、病虫害防治等。信息化:推进农业物联网的应用,提高农业智能化和精准化水平。注:市场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交通条件的改善和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范围。三、农业地域类型 水稻种植业 1.自身特征: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精耕细作的集约农业 2
24、.分布: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平原和丘陵地区 3.区位条件: (1)自然因素:气候全年或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水热条件好;多位于河流中下游的冲积平原上,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2)社会经济因素: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市场需求大,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单产高。 4.生产特点:农户家庭经营(生产规模小);经验丰富,单产高;机械化水平低,商品率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第二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布局一、工业区位因素一、区位因素 1.自然条件:土地、原料、动力、水源、 2.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劳动力、市场、政策 3.布局原则:降低成本,提高利润,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区位因素的变
25、化:(1)原有区位因素的变化(2)出现新因素:环境质量、信息化水平、产业集聚(集聚有利于企业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降低生产成本,促进集成创新,增强企业和行业的竞争力)二、工业类型及特点 1.原料指向型工业;运输原料成本较高(原料到产品重量大大减轻)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动(易变质等),应接近原料产地,如甜菜、甘蔗制糖等水果、水产品加工 2.市场指向型工业:运输产品成本较高(体积减少不多或有增加)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易变质、破碎等)应接近消费市场,如家具、印刷、啤酒部分食品 3.动力指向型工业:消耗大量电能的工业,应接近能源供应地(火电厂或水电站)炼铝厂、冶金工业等 4.劳动力指向型工业:需要投
26、入大量劳动力应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应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如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鞋等 5.技术指向型工业:技术要求高,应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应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如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 第三节服务业的区位选择一、服务业概述1.类型: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公共服务业二、生产性服务产业以金融服务业为例1金融服务业种类银行、证券、信托、保险2金融服务业区位因素:包括地理位置优越、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先进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灵活创新的制度与环境、发达的科技水平与研发能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广阔的市场需求等。三、生活性服务业以商业服务业为例1
27、商业服务业含义:指以商品流通及相关服务为人们日常生活提供服务产品的行业。2商业服务业区位因素:交通最优、市场最优、行政等。3中心地理论: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功能布局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中心地理论提出了关于中心地、服务范围、门槛人口等概念。(教材 P77) 规律:(1)城镇是周围乡村的中心地;(2)城镇等级越高,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服务种类越多。注意:影响零售业布局的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其中地形、气候明显影响。(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运输等对零售业布局影响较大。第四章区域发展战略第一节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一、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1.交通运输方式: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等2.合理交
28、通运输布局的意义:不仅会提高运量,还会降低运输成本,缩短交通时间,增强原材料、产品和人口的流动性二、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交通运输与城市发展(1)古代水运地位突出,城市多沿河流发展。典例eq blcrc (avs4alco1(我国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北京等,西方城市:巴黎、伦敦、维也纳、布达佩斯等)(2)由于政治、经济和军事的需要,古代也重视道路的建设,如古丝绸之路上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3)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会对沿线城市产生很大影响。如扬州、济宁、聊城等城市因运河而兴起;运河淤塞后发展受阻。铁路运输越来越重要,铁路沿线城市便迅速发展壮大。2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
29、:(1)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不仅提高了可达性,更强化了区位优势,促进各种生产力要素的流动和集聚,进而可形成经济带。(2)经济带:含义:以交通干线为主轴,以途经的大中城市为依托,以发达的产业为主体的带状经济区域。类型:沿海型、沿河型、沿路型、复合型等。第二节我国区域发展战略一、我国宏观发展格局1.我国四大地区(1)东部:面临新一轮的开放发展,需要构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高地,引领新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率先建设高水平的现代经济体系。(2)中部:中部崛起对于加强东中西互动、协调南北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需要培育优势产业集群,把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发展壮大,构建产业创新、现代服务、综合交通和
30、现代物流体系。(3)西部:我国西部幅员辽阔,资源丰富,需要加大开放开发力度,加强内外通道和交通枢纽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培育优势产业、新型产业和特色产业,更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4)东北: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关键在于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政府和国企改革,大力繁荣民营经济,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增强发展活力、内生动力和整体竞争力。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1长江经济带范围: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市。2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原因(1)长江经济带是我国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2)长江经济带是我国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3)长江经济带是我国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4)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1京津冀面临的突出问题:生态环境恶化、城市发展失衡、区域与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2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点: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控制北京人口规模。3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具体要求:以生态型都市圈建设为载体,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为重点,以资源要素空间统筹规划利用为主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中课程设计研究
- 2025年度道路桥梁施工质量保证合同2篇
- 二零二五版临时工劳动合同范本案例分析4篇
- 2025年度铲车销售与市场拓展支持合同范本3篇
- 2025年度旅行社与旅游住宿业联盟合作协议4篇
- 二零二五版卖场装修工程变更合同4篇
- 二零二五版现代农业装备研发与推广合同3篇
- 定制礼品采购与市场拓展二零二五年度合作协议3篇
- 转向系的设计课程设计
- 2025年度水电预埋安装及后期维护保养合同协议3篇
- 2025年蛇年春联带横批-蛇年对联大全新春对联集锦
- 表B. 0 .11工程款支付报审表
- 警务航空无人机考试题库及答案
- 空气自动站仪器运营维护项目操作说明以及简单故障处理
- 新生儿窒息复苏正压通气课件
- 2022年12月Python-一级等级考试真题(附答案-解析)
- 法律顾问投标书
- 班主任培训简报4篇(一)
- 成都市数学八年级上册期末试卷含答案
- T-CHSA 020-2023 上颌骨缺损手术功能修复重建的专家共识
- 危重症患者转运指南-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