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基础生物”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课题论文开题结题中期报告(经验交流)_第1页
“自然科学基础生物”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课题论文开题结题中期报告(经验交流)_第2页
“自然科学基础生物”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课题论文开题结题中期报告(经验交流)_第3页
“自然科学基础生物”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课题论文开题结题中期报告(经验交流)_第4页
“自然科学基础生物”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课题论文开题结题中期报告(经验交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自然科学基础生物”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课题论文开题结题中期报告(经验交流) 摘 要 “自然科学基础(生物)”是师范类院校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专业的通识必修课程,该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和人文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载体。以“自然科学基础(生物)”课程为载体,挖掘课程思政的内容,并采用不同的方法融入课程教学中,对教书与育人的同频共振具有积极的作用。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自然科学基础(生物);融合 2096-0603(2022)03-0055-03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培养人才的作用。课程思政理念最核心的就是抓住课程改革,深入挖掘所有课程中的思政育人功能,科学地设计内容,引导学

2、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确立科学的价值观念,增强自身的综合素养。课程思政在本质上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价值理念及精神追求等有机融入课程中,对学校的思想、行为产生正面的影响,实现立德树人,育人先育德。 近年来,高校课程思政进入全面建设的新阶段,是高校高度关注的理论以及实践问题。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教育部在2017年12月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要求“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2020年

3、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要求“全面推进所有学科课程思政建设”。自然科学课程是高校課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将化学、生物学、物理学和地理学的基础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从社会发展的要求出发,使学生能了解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发展历程,能利用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工作生活中的问题。自然科学基础课程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和人文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载体。然而与人文类课程相比,自然科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在实践上仍处于探索阶段1-3。 “自然科学基础(生物)”是我校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专业的通识必修课程。本课程的开设目标在于使学生获得生命科学世

4、界的基础知识,学习自然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态度,提高科学素养,以适应小学教师岗位文理兼教及幼儿教师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需要。因此,开展“自然科学基础(生物)”课程的思政教学改革,充分且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并融入课程教学中,对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同频共振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4-6。 一、课程思政内容的挖掘 (一)关注自然科学发展历程,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展现科学与人文精神的结合 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各门科学的全部总称,整个自然界是人类认识的对象,通过认识自然界,进而解读现象的规律性,揭示现象发生的实质。自然科学涵盖了基础科学、工程科学和技术科学等多个研究领域。自然科

5、学发展经历了萌芽阶段、诞生和发展,发展历程中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古代中国的自然科学有着辉煌的历史,创造了卓越的成就,领先于世界。我国古代在天文学、农学和中医药学等方面都有着骄人的成绩,是人类文明最早的诞生地之一,也是现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18世纪到19世纪末近代自然科学全面发展,并独立出了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天文学、地学等与自然科学有关的学科学。进入20世纪自然科学的各学科在理论方面飞速发展,而且科学家们逐渐认识到自然科学中各学科是系统的科学,学科间可相互交叉共同发展。在学习这一部分内

6、容时,引导学生跟随一代代科学家的足迹,探寻自然科学的魅力,展现精彩纷呈的自然科学发展史。同时将科学家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有机结合在一起。 (二)发挥我国科学家的榜样力量,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民族自豪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一代代科学家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价值观教育资料。在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著名科学家的榜样故事,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90岁还在水稻田里奋战,不断挑战杂交水稻的产量极限,袁老用他的一生生动阐述了顽强拼搏的精神。为发展基因工程科学,我国科学家克服重重困难,成功合成胰岛素、干扰素

7、等基因工程药物,激励学生学习科学家们坚韧不拔的高尚品格和攻坚克难的精神,并能将优秀品格和精神发扬和传承。复旦大学钟杨教授16年间在青藏高原跋涉50多万公里,收集4000多万颗种子的事例,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同时激发进取心,使其拥有敢于挑战学科前沿的勇气,并坚定道路自信。在学习生物的遗传时,教师以介绍遗传学发展前沿领域的成果为结合点,引入我国科学家在这方面的科研历程及所做贡献,让学生感受我们国家科技水平突飞猛进的强烈势头,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引入我国在太空探索、研究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及探索月球、火星、太阳等宏伟计划,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解析自然界中的生命活动,融入

8、生命观教育 丰富多彩的生物让地球充满着勃勃生机,这源于生物的生命活动。在学习生命的起源与进化部分,针对生命起源的多种假说,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判断,并能解析化学进化学说(原始汤的化学进化学说和生命热泉起源学说)为何能被学者普遍接受。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激发学生对生命起源的想象力,结合生物进化的内容,引导学生珍爱生命、敬畏生命。在学习人体均衡的膳食这一部分时,强调膳食结构要多样化,糖类、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各种营养素品种齐全。引导学生查阅有关膳食平衡的资料,做到合理营养和平衡膳食,健康的生活习惯是拥有强壮的身体的基础。在遗传和变异这一知识点的学习中,强调遗传是一切生物的基本属性,它

9、使生物界保持相对稳定,而变异是指基因突变、基因重组与染色体变异。变异是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来源,其中基因突变是最主要的来源。在这一知识点的学习中始终贯穿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进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能力。此外,学习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发现、解释、验证和应用过程,培养学生用辩证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基因突变和人类遗传病内容的学习中,使学生尊重生命、自尊自爱。总之,以生命的起源与进化、生命的神圣与珍贵、生命的脆弱与顽强、生命的和谐与责任、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为主线解析自然界中的生命活动,融入生命观点的素养,铸造健康而又饱满的人格。 二、课程思政内容融合的方法 (一)案例分析 课程教

10、学中应融入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一切遵从事物发展规律。如在讲授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这部分内容时,无锡太湖蓝藻水华爆发引发的水环境问题、被称为世界八大害之一的日本水俣病事件、阿斯旺水坝生态环境恶化、一些农药滥施的恶果、由温室气体排放引发的气候变暖和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乱砍滥伐导致森林植被的破坏、生物多样性骤降等案例,均为课程思政的开展提供丰富的素材。还可立足海南当地,针对五指山市存在黄花梨遭遇盗砍滥伐、森林资源监管节节失守等问题的案例,引导学生反思黄花梨遭遇盗砍滥伐的严重危害,同时加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二)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法通过积极主动应用学习资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围绕任务活动中

11、心,在问题驱动下进行自主探索和学习,并完成既定的任务目标。比如在学习自然科学发展史中,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发放任务: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自然科学成就有哪些?请试着评价这些成就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建立一条时间轴,在时间轴上标出地质年代表及其地质事件和发生的事件。学生通过围绕任务开展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使学生变为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思考、解决问题,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直接引用 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为了促进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发展,陆续出台一系列文件。在学习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这部分内容时,直接引用这些文件如中国环境保护21世纪議程

12、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以及有关生物多样性的报告等,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从点滴做起,爱护环境。还要了解我国环境保护方针的发展和变化过程,利用寒暑假组织环境保护主题的实践活动,以自己所学的知识服务于当地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激发学生的使命担当,做勇于担当的大学生。 (四)实验实训 自然科学基础的实验实训课作为理论课的补充和延伸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理论课程的理解,还在实验实训的过程中增强了动手实践和操作的能力。如在生物装片的观察实验中,教师演示显微镜的使用流程,教育学生规范操作,在细胞组织装片的观察中,让学生认识到结构与功能的统一,引导学生在未来的岗位上爱岗敬业,做好本职工作,在自己的岗

13、位上发光发热。在探究是不是施肥越多对植物生长越有利的实验中,引导学生做事情要把握度,掌握尺寸。在探究当棉花作物长到一定的高度要摘除顶芽的实验中,引导学生要学会全面认识和遵循事物的生长和发展规律。实验实训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困难,教师可引导学生先提出实验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有哪些,列出清单,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分析和讨论,并找出解决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勇于与困境做斗争并克服困难的品格。实验过程中规范地记录实验数据,实验结束后整理实验台,正确处理实验产生的废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严谨诚实的作风。 (五)借助在线平台,创新教学模式 目前,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线上和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模式,是高校课程改革的趋势。因此,课程思政的改革也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平台的资源,课前发放预习任务,课中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进度和情况,课后引导学生做探究学习,同时有机地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学中。比如,在学习花的内容时,依托学习通线上资源发放预习材料进行预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自我思考,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课中借助导学案、学具及实物进行探究学习。在学案导学中应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主要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师生共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