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14年理论真题_第1页
重庆大学14年理论真题_第2页
重庆大学14年理论真题_第3页
重庆大学14年理论真题_第4页
重庆大学14年理论真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名词解释1、终身社区:2、 适应性管理:适应性管理最初的名称是 “适应性环境评估与管理”(Adaptive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它是由生态学家 C.S. Holling 和 Carl J. Walters(Universityof British Columbia)在 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适应性管理通过科 学管理、监测和调控管理活动来提高当前数据收集水平,以满足生态系统容量和社会需求 方面的变化。它围绕系统管理的不确定性展开一系列设计、规划、监测、管理资源等行动, 目的在于实现系统健康及资源管理的可持续性。这种管理方式常被应

2、用在澳大利亚和北美, 最初被应用于渔业管理,随后被应用于IIASA(in Vienna,Aus-tria)。3、绿色基础设施:绿色基础设施是指一个相互联系的绿色空间网络,由各种开敞空间和 自然区域组成,包括绿道、湿地、雨水花园、森林、乡土植被等,这些要素组成一个相互联 系、有机统一的网络系统。该系统可为野生动物迁徙和生态过程提供起点和终点,系统自身 可以自然地管理暴雨,减少洪水的危害,改善水的质量,节约城市管理成本。4、碳足迹:英文为Carbon Footprint,是指企业机构、活动、产品或个人通过交通运输、 食品生产和消费以及各类生产过程等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集合。它描述了一个人的能源意

3、识和行为对自然界产生的影响,号召人们从自我做起。目前,已有部分企业开始践行减少碳 足迹的环保理念。5、低冲击发展:也叫低冲击开发,(Low-ImpactDevelopment,简称LID),是发达国家 新兴的城市规划概念,是20世纪90年代末发展起的暴雨管理和面源污染处理技术。其基 本内涵是通过有效的水文设计,综合采用入渗、过滤、蒸发和蓄流等方式减少径流排水量, 使城市开发区域的水文功能尽量接近开发之前的状况,这对建设“绿色城市”、“生态城市”以 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6、景观都市主义:景观都市主义就是将城市理解成一个生态体系,通过景观基础设施的 建设和完善,将基础设施的功能与城市的

4、社会文化需要结合起来,使当今城市得以建造和延 展。该主义是当今城市建设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中心是强调景观是所有自然过程和人文过 程的载体。7、门禁社区:即为保障居民隐私与安全进行出入口管制的住区。此类住区发端于欧美, 常见于城郊大型住区一通常是富裕阶层的住区和豪华别墅区。西方的门禁社区通常规模较 大,内部提供一系列便民设施。但是,门禁社区从诞生伊始就伴随着社会争议,指斥其加剧 了社会阶层的隔离,外化贫富差距的矛盾,并且由于自成系统,弱化了住区与城市生活之间 的联系,从而降低了城市活力。因此,此类住区并不适宜在城区内大量使用。在我国,出于 对安全问题的考量,门禁社区的形式恰恰已为广泛应用于现有城

5、市住区之中。并且历经了单 道门禁社区、双道门禁社区和院落门禁社区的发展。8、城市意向:讲述有关城市的面貌,结合城市五要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 物)充分展示了城市的重要性和可变性。城市的景观,在城市的众多角色中,同样是人们可 见、可忆、可喜的源泉。赋予城市视觉形态是一种特殊而且相当新的设计问题。9、场所理论:60年代以来,西方学术界以场所的概念替代传统的空间概念,使历史发展 中的一个重要飞跃,场所指由特定的人或事物所占有的环境特定部分,具有占有性、非空间 性和随机性的特点。场所不仅具有实体空间的形式,而且还有精神上的意义。当空间中一定 的社会、文化、历史事件与人的活动及所在的地域特定条

6、件发生联系时,也就获得某种文脉 意义,空间也就成为场所。人对场所有社会使用要求,包括情感、活动和对场所的参与要求。10、慢行交通:是相对于快速和高速交通而言的,有时亦可称为非机动化交通 (non-motorized transportation),慢行交通的概念最早见诸于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书,由步行、自行车、助动车三类交通方式构成,译为Slow Mode Transportation。白皮书将助 动车纳入传统的非机动车交通系统,主要是为了便于城市交通的空间划分和运行管理。然而, 将电动、燃气助动车全部纳入“慢行”系统颇为牵强。鉴于此,结合机动行、道路交通管理 和设施供给,慢行交通宜界定为:以步

7、行及自行车为主体、以低速环保型助动车(最高车速 不大于20km h-1,噪声较低,制动良好)为过渡行补充的非机动交通系统。1001、慢行交通系统:指的是把步行、自行车、公交车等慢速出行方式作为城市交通的 主体,引导居民采用“步行+公交”、“自行车+公交”的出行方式,来缓解交通拥堵现状,减少 汽车尾气污染,从而营造舒适、安全、便捷、清洁、宁静的城市环境。“步行+自行车+公交”, 不是简单的“复活”,而是细分出行方式、彰显以人为本、兼具生态文明的举措。1002、慢行城市理念:目标是促进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城镇的内在发展,而这些小城镇一 般说来,其地方行政管理体系都不够专业化和完善,不足以应对一个现代化

8、的本土社区所面 临的所有挑战。这一运动的宗旨是,在人口少于5万居民的小城镇里改善地方发展,使之 趋向一套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扩大城市影响,并使用慢行城市品牌进行城市营销。二、简单1.简述生态城市的内涵及联合国生物圈计划中的生态规划原则。生态城市,从广义上讲,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加深刻认识基础上的一种新 文化观、新发展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 系,是有效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从狭义角度讲,就是按照 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规划,以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生态城市的物质内容是城市特性的主要反映。生态城市作为

9、一个有机整体,是由各种相 互依存、相互至于的因素构成的巨系统,生态系统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建设发展的一类 以人为核心的人工系统,它不仅包括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各组成要素,更重要的是包含了围绕 人类而产生的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各要素。1、自然生态系统,是生态城市的基本物质环境,涉及生物和环境各要素,包括人工环 境、自然环境,其中自然环境包括山脉、河流、园林、花草等要素;人工环境包括建筑广场、 街道、小品等要素;2、社会生态系统,是生态城市中人类及其自身活动所形成的非物质性生产的组合,其 物质要素主要指人类;3、经济生态系统,是生态城市的主要知识信息、物质生产和服务系统,其物质要素主 要指生产设施等在

10、生态城市这个自然一社会一经济复合生态系统中,自然生态系统是基础,显示了自然 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生产的根本支撑作用,在规划中要给自然生态以优先考虑最大限度的予以 保护,使开发建设活动一方面保持在自然环境所允许的承载能力内,另一方面,减少对自然 环境的消极影响,增强其健康性。经济系统是社会与自然联系的中介,在规划中要保护和合 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和能源,提高资源的再生和利用,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采用可持续生 产、消费、交通、居住区发展模式;社会生态系统对自然系统起导向作用,在规划中要以人 为本,满足人的各种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创造自由、平等、公正、稳定的社会环境。总之,三者相互协调、相互影响,共同融

11、合于生态城市的核心内容之中。原则:生态城市是联合国在“人与生物圈”计划中提出的概念旨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联合国在该计划中提出了生态城市规划的五项总体原则1)生态保护战略包括自然保护、动植物及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2)生态基础设施即自然景观和腹地对城市的持久支持能力;3)居民的生活标准;4)文化历史的保护;5)将自然融入城市。简述城市精明增长与增长管理主旨在山地城乡规划中的要义简述新城市主义的主要观点(答案不统一)基于缓解二战后西方国家的城市出现的市郊不断蔓延、社区日趋瓦解等诸多矛盾,于 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新城市主义思想。新城市主义强调通过重新改造那些由于郊区化发展 而废弃的传统的旧市中心,使

12、之重新成为居住集中的地点以建新的密切邻里关系和城市生活 内容。以“终结郊区化蔓延”为己任,倡导“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思想,努力重塑多样性、 人性化、社区感的城镇生活氛围。后又进一步发展到对有关郊区城镇采用紧凑开发模式的探 索,因此,新城市主义是西方过去城市更新、城市复习政策的一种持续推进。明确任务:修复大城市区域现存的市镇中心,恢复强化其核心作用。整合重构松散的郊区,使之成为正真的邻里社区及多样化的地区。保护自然环境。珍存建筑遗产。核心思想:重视区域规划,强调从区域整体的高度来看待和解决问题。以人为中 心,强调建成环境的宜人性以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支持性。尊重历史和自然,强调规划 设计与自然、人文

13、、历史环境的和谐性。新城市主义的核心内容:三个层次,两种模式三个层次:1、区域层面:大都市区、市、镇新城市主义十分重视区域规划,因为他们认识到许多与城市规划有关的问题只有上升 到区域层面、制定出整体性策略才能得到有效解决。新城市主义认为,在一个区域内的城镇需要有一个总体的发展战略,这样才能促进其 发展。而每一个城镇内部是基本平衡的,既为这里的居民提供住房等生活设施,又要为人们 提供就业机会,有产业支撑。这样人们就不会每天长途跋涉在工作与生活之间。新都市主义认为,区域内的城市和镇都应该有明确的边界。而城镇之间的边界应该是 农田、生态区域等。在新城市主义看来,这些边界和城市中心一样重要。农田、村庄

14、、镇边缘、镇中心、城郊、城市中心都应该有不同的建筑密度、街道尺度 和适合于其自身的各种功能的混合程度。2、城镇层面:街坊、(功能)区、廊道新城市主义反对僵化的绝对的功能分区,尤其反对尺度巨大的功能单一化。他们倡导每 个区段(尤其是邻里街坊)的功能多样化和完善化,从而促使各个区段独自生长成为有机的 城市细胞。为此,他们提出了在这个空间层面规划设计的几项基本原则:(1)紧凑性原则。(2)适宜步行的原则。(3)功能复合(多样性)原则。(4)可支付性原则。3、城区层面:街区、街道、建筑物新城市主义认为这一微观层面的规划设计也相当重要,因为这是新城市主义设计原则具 体化的环节,也是一个相当具有挑战性的环

15、节。2、两种模式:从侧重于小尺度的城镇内部街坊角度,提出TND模式,即“传统邻里开发模式”。TND 模式认为邻里是社区的基本单元,每个邻里的规模大约为5分钟的步行距离,依此单个社区 的建筑面积应控制在16-80万平方米范围内,最佳规模半径为400米,以便使大部分家庭 到邻里公园的距离都控制在3分钟步行范围内。从侧重于整个大城市区域层面的角度,提出TOD模式,即“公交主导发展模式”。主张 以公共交通为导向,是规划居住区或者商业区时,使公共交通的使用最大化的一种非汽车化 的规划设计方式。主张通过采用道路网格化、功能混合使用、适宜的开发密度、居住区的步 行可达、设施的开放等方式以改变传统的以汽车使用

16、为主导的发展模式。三、论述题1、山地生态系统特征及其对山地城乡规划的影响2、论述城乡规划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为气候变化既是环境问题,更是发展问题,要通过转变发展模式、调整消费方式和转变能 源结构来解决。在我国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在国际社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下,应对气 候变化对于城乡规划理念的影响是一个亟待重点研究的课题。1、深刻理解城乡规划法的立法意图,创新规划理论。实现规划理念转变,通过以规划为龙头的一系列相关手段,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是 转变发展方式、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通过城乡规划的具体法律制度实现政府指导和调 控中国城镇化发展,为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

17、责提供了重要 依据。强化了科学规划,遏制城市和乡村的无序建设等问题,对控制城乡各类活动对气候的 影响将起到重要的作用。2、研究城乡规划理念转变的基本思路。改善能源结构,应以开发低碳能源为基本要求。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是关键。研究绿色交通和绿色建筑是实现城乡规划理念转变的方式。以适应生态和人居的合理布局为衡量标准,将可持续性作为发展的根本方向,以此来 推动城乡规划理念的转变。3、促进城乡规划的理念转变的具体行动。加快经济结构、能源供应结构调整,最终实现低碳生产、可持续增长的生 产模式。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模式的转变,平衡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增加的 关系。研究规划布局要研究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低

18、碳生产、有序生产。要着力 解决制约新兴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引导和推动新兴产业实现技术突破,发 挥市场机制作用,提高低碳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份额,使城镇化进程中的能源效 率提高、能源结构更为合理。根据城市、镇的地理气候特点、规模等因素研究城市、镇或城镇群的布局 模式。要加强对城镇群、中小城市、新兴城镇的规划和建设。目前各中小城市持 续扩张,越来越多的城市的“热岛效应”突出,又导致城市碳排放的加剧。城市 发展应该通过中小城市和镇组团或协同发展形成城镇体系,提高公共服务和基础 设施的运行效率;城市、镇发展上应当高效利用土地和能源。做好城市功能分区,制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城市、镇和乡村做 好

19、科学规划应重点设计好用能和节能环节,逐步推广能源管理系统,进行碳排放 信息管理。诸如能源综合利用、清洁能源使用、集中供热、水环境保护、市内人 工湿地保护等,都需要周全和科学的规划。交通发展上应搞好道路系统和交通系统的规划,构建绿色交通体系。城市 应实施公共交通优先和为主导的交通模式,发展运载效率相对较高的以公共汽车、 地铁等为主的交通体系。关键是要改变传统公交系统研究方式,突出研究综合性 公交枢纽的作用,更多地要从研究公交线路布局转到研究换乘网络节点,要从由 道路系统规划公交系统转到交通和公交系统与道路系统同步研究,要改变传统公 交站点设置方式,做到方便出门换乘。建筑发展上要以发展绿色建筑为主。应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充分利用太 阳能等可再生资源。要研究经济政策和市场机制,将新能源的应用有条件向负荷 中心靠近,尽可能地运用区域的可再生能源优势,深化城乡规划和建筑设计方案, 在建筑设计、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力求使资源可再生利用。4、科学规划、因地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