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学_第1页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学_第2页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学_第3页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学_第4页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学的建立和发展和中国古代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息息相关,可以说是人们开始只是从对大自然现象的好奇和对人类自身的生存的需求上再者就是统治者的特殊需要和支持,促使了古代天文历法研究的产生,进而促进了中国古代天文历法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中国古代天文历法体系总共经历了产生、奠定、成熟、完善、高峰、衰落这五个演变过程,以下通过从介绍五个不同时期的天文历法成就来说明中国古代历法的演变。西周以前的天文学知识这是天文学知识产生的萌芽时期,是西周以后天文历法体系形成必然要经历的积累阶段。1、 观象授时时期 这个时期主要是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来确定人们的生活作息时间。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是年月日有关概念的出现,

2、尚书尧典和夏小正历法都反映了这一时期的重要成就。在考古发现中,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彩陶上家就有太阳的花纹,新石器早期偏晚时期人们已经有了日的观念,于是人们以太阳作为作息标准的“日”,应是人们通过观象认识的第一个时间单位。 而人们对月的认识,从一些遗存古代岩画中基本可以推断是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才有的月的概念。据传说公元前2400年,新石器时代末期有了年的概念, 当时设立“火正专司”观察大火星,来经常检验历法的制定工作。以黄昏时分大火星正好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时,作为一年的开始,这一年春天的来临。据尚书尧典记载:“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朞三百

3、有六旬有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从这段记载可得知,帝尧时代中国人已经具备了二分二至的概念,尧帝时期3950年已经能对年进一步确定四季概念。从记载中还可看出当时使用的年是阴阳回归年,计算出年是366日与今天精确值365.2422日只差0.7578日,其中又以闰月调整年月日的差成岁, 这已近似完整的系统的成文历法,该初始历法又显然是一种阴阳历,是我国古代长期使用的阴阳历的最早记载。到了夏代,夏小正的出现,记载说明了一年各个月份都有不同物候气候,历法和物候融合在一起,足以说明是为人们的农业生产服务的。2、商周历法据出土甲骨文上的记载,商周用的历法依然是阴阳历,而商周时的阴阳历的特点有以下几点1有平年

4、闰年之分,平年12个月,闰年13、14、15个月,2、有大月小月之分,大月30天,小月29天3、用干支记日这还是最长的记日方法4、已经将一天分为若干个时段。还有一点是周代朔、朏、既望的概念的建立和应用,是在我国月相学研究上,周人做出的独特贡献。二、春秋战国天文历法的奠定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天文历法体系的奠定,主要从三个转变来说明。第一是当时对天文现象的观测和描述由定性到定量的转变,第二是阴阳历的定型,第三是关于宇宙理论的出现。天文观测的定量化和系统化二十八宿系统古人以恒星为标准把天空划分为28个区域。1978年,湖北随县发掘的战国早期曾侯乙墓中,出土有一只漆箱盖,上面绘有二十八宿的全部名称,

5、此墓的年代约在公元前433年,这是迄今所发现的最早的二十八宿恒星系统的完整记载。但是春秋国语等书都有对星区、星次有过多次描鞋,可以看出28宿的名字在春秋时代就已经全部出现。(2)甘石星经战国时代的天文成就,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要推甘德、石申所著的星经。此著作的成就在于对金木水火土五星运动周期的测量,对五星动态也做了定量描述。如石申和甘德都指出木星的恒星周期为12年(应为11.86年),而甘德又测得木、金、水三星的会合期分别为400日(应为398.9日),587.25日(应为583.9日)和136日(应为115.9日)。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五星占中,也载有木、土和金三星的会合周期与

6、甘德当年所测的精度互有短长。 以上这些相差无几的数字也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应该已有相应的测量仪器的出现,有些研究者称之为“先秦浑仪”。石申也因他在著作里对120个星官的标准星具体坐标值,所以他是恒星测量工作的先驱。但是我们现在的这些证明依据,大多都是从唐代的开元占经中得知。(3)二十四节气的完备节气的产生,是中国人民的天才创造。有了节气,一下子填补了阴历朔望月不能定农时的不足。从西周的二至二分到战国逐渐才有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系统:由冬至起算,每经一年的1/24日交一个节气,二十四节气分别标志着太阳在一周年运动中的24个大体固定的位置,是对太阳周年运动位置的一种特殊的描述形式,它们又能较好

7、地反映一年中寒暑、雨旱、日照长短等变化的规律。所以,它们不但具有重要的天文意义,而且对于农业生产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直到今天,农谚仍然是以节气排列耕作日程。阴阳历的定型从以上的介绍的夏商周春秋战国的历法,特别是在战国,各国不同纪年已经出现了统一的太岁纪年统一的月建代序,统一的干支纪日。看出我国的阴阳历在战国已基本定型。关于宇宙理论的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探讨宇宙万物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从管子水地中的“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诸生之宗室也”以水作为宇宙本原,再到战国中期的宋钘和尹文提出的“气”是宇宙本原的学说。这都为后世关于宇宙本原问题的看法和研究提供了基础。三、秦汉时期天文历法体系的成熟天文历

8、法的编制天文历法编制方面的成就,主要有(1)发现于长沙马王堆汉墓中的帛书五星占,是星相家的作品,虽然是占卜迷信,但它研究天象变化,却有了惊人成绩。其中它发现了行星“逆行”。发现月球比行星、恒星离我们都近等等,对五大行星的运动规律也有了基本的了解,特别是它保存了从秦始皇元年到汉文帝三年的木土金星行度表,为我们研究秦汉时代的天文历法,提供了可靠系统的珍贵资料。(2)西汉前期,淮南子当属天文星占之学的重要成就。最大贡献是全文记叙了二十四节气的时间和名称,并首次明确测出了朔望月的长度,以及提出了十九年七闰月这一科学规律。(3)太初历的编制,公元前104年改定新历,是从18家历法中筛选出,且经过修订、新

9、制造仪器实测计算审核比较形成。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历法。2张衡天文工作成就东汉时,张衡两次任太史令长达十四年,他之所以能有这么多成就,原因也主要是与统治者息息相关,他有条件来完成设想。他的贡献主要有(1)在对恒星的观测和统计工作上,把星空分444个星观,共观测到2500颗恒星,每颗还有记录造册。他创立了宇宙三段论,把宇宙变化分为三段,第一阶段为冥冥阶段也成虚无缥缈阶段,在这阶段宇宙没有万物,第二阶段是元气阶段,这一阶段是刚生成阶段,第三阶段是天元阶段也就是有了天地万物阶段。(3)张衡还制造了漏壶用以计时,还制造了古代第一台自动天文仪器-水运浑象仪。水运浑象仪也是世界上有明确记载的第一台用水力

10、发动的天文仪器。通过它的演示,形象地表达了浑天说思想,从而使浑天说宇宙论得以传播和推广,并得到了社会的广泛承认。伦天三家秦汉时期人们对天的认识上,主要形成三家,有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其中浑天说是最进步的。盖天说周髀算经提到其是在先秦时期主张发展而来,西汉中期成熟,东汉衰落。盖天说认为天和地是拱形,天在上地在下,天比地高,高出8万米。以张衡为代表的浑天说,认为天和地都是圆球形,天在外,地在内,天比地大。而宣夜说则是在东汉出现,认为天是无形无体,无色无质、无边无际的,这可能代表当时底层低下的人的思想从以上秦汉时期天文历法成就来看,主要表现在天文历法的编制、仪器制造、宇宙的理论和星图的编制这几个

11、方面,足以说明这一时期天文历法体系是趋于完善且需要更加科学的成熟上升阶段。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天文历法体系的完善 这个时期天文历法体系完善主要表现在(1)一系列天文数据趋于精确,如南北朝的祖冲之的大明历也是我国古代最著名历法之一。其贡献在于将岁差现象首次引入历法,其中对五星会合周期的测量达到前所未有的精确,对回归年长度的计算为365.2428日误差只有46秒。(2)一批新的天文现象的发现,以及历法中的数学方法严密化、公式化。如北魏张子信在公元570年的三大发现,第一点是关于太阳视运动不均匀的发现,主要是发现太阳运动速度前半年比后半年慢,还有在不同季节观测太阳,太阳也会有不同的现象。第二点是关于五

12、星运动不均匀的发现,主要是会受二十四节气的影响。第三点是关于食差的发现,发现月亮真实位置比人们观测到的位置不同,总在后一些。再者就是唐代僧一行公元729年)起施行二十九年的历法-大衍历。它的创新是对太阳视运动进行了新的描述和制定了一个日月星辰运行表以及确立了五星运动近日点的新概念。在新仪器制作上,对天体位置的测量仪器, HYPERLINK /view/338262.htm t _blank 梁令瓒,黄道游仪的出现。实测方面,子午线长度第一次实测1长度。以为子午线每1长131.11公里。虽然这一数值比近代的结果偏大约20公里,但它毕竟是世界上第一次子午线1长度的实测工作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天文历法

13、的数据成果都趋于精确和科学,完善了天文历法体系。五宋元时期天文历法发展的高峰在隋唐文化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的宋元时期的政治和经济条件为天文历法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客观环境。1、在天文观测器的制造上,巨型浑仪的制作上北宋从995年到1092年不到百年之中,先后铸成了五架巨型浑仪,每架用铜均达2万斤左右。南宋时期又有多架浑仪问世。有对多环圈结构的改造和仪器底座开凿水平沟,还出现了校正方法,如1074年的沈括浑仪,可通过浑仪南北极轴孔观测北极星的位置,把极轴孔中心调整到北极星轨道的中心点上,使浑仪的极轴得到校正。1088年制成的水运仪象台这一时期出现的大型综合性天文仪器的代表作。把浑象、浑仪、报时

14、、圭表等仪器集于一体的天文仪器。2、要说把这一时期的历法推向高峰的,当属云代郭守敬的授时历。该历法以365.2425日为一回归年。现代测定的回归年为3652419日,两者相差只有26秒。目前世界通用的“格里高利历”也采用3652425日为一年,但它于1582年才颁布,比授时历晚了300年,授时历共施行了364年,是我国古代最精密、使用时间最长的历法。3、 宋元时期除了观测方法的进步和观测成果精确度的提高,以及计算方法上的一些改良外,宇宙理论的深化也是证明宋元时期天文历法发展达到高峰的一个重要表现。在关于宇宙演化的问题上,北宋张载认为气是万物的基本和初始物质,万物只是气聚集的不同形态,是不断产生

15、新物的,但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又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变的宇宙无限性思想。但元代邓牧又指出了与张衡有别的思想,认为宇宙是有限空间的总和,这种观点在伯牙琴超然观记有提及,他人在琅环记也谈及。朱熹则提出了以地为中心的天地生成过程的假说等等这些不同观点和思想的涌现,甚至是他们之间的争论,恰恰能表现出当时出现了天文历法发展上的一个高峰。L六、明清时期传统天文历法的衰落明清时期传统天文历法从整体上看,它经历了长期停滞,渐趋衰落。衰落的原因在于明初对人们实行:“国初学天文有严禁,习历者遣戍,造历者殊死”的严厉政策,再者就是明末以后的西学东渐的影响。虽然在明清时期也有中西天文学的融合,但是成果并不那么明显。 中国是世界上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