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六上科学2-3《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_第1页
新教科版六上科学2-3《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_第2页
新教科版六上科学2-3《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_第3页
新教科版六上科学2-3《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_第4页
新教科版六上科学2-3《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3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的第3课。在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上,有 过两个非常有代表性的学说,即“地心说”和“日心说”。在教科书中,列举了 “地心说”和 “日心说”的代表人物和学说的主要观点。“地心说”以托勒密为代表,其主要观点是地球是 宇宙中心,是静止不动的,太阳及其他天体都是绕着地球在转。“日心说”是16世纪波兰天文 学家哥白尼提出的,认为太阳是宇宙中心,是静止不动的,地球围绕着太阳公转同时还自转, 自转一周24小时。当然,每一种学说在历史上都有其产生、开展、修正、革新的过程,教科 书罗列两种学说的主要观点一方面希望学生能比照分析,了

2、解地球与太阳的相对运动的状态, 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了解人类科学的进步经历了艰辛而漫长的过程。在前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发现解释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关键在于地球与太阳的运动关系, 因此本课需要学生依据正确的地球运动再次模拟实验,最终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正确解释。这 样是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及严谨的逻辑推导过程,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学生分析】六年级的学生或多或少都在科普读物中了解过“地心说”和“日心说”,对这两种学说的 主要观点是有所了解的,比方:“地心说”是以地球为中心,太阳绕着地球转;“日心说”是 以太阳为中心,地球绕着太阳转。而且绝大多数学生会支持“日心说”,但是学生对两种学说 的主要观点以及观点

3、的推理过程了解并不多。尤其是后来的科学家基于“日心说”的理论模型, 经过长期的实践观察与实验,得到的佐证了解更是少之又少。【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日心说”和“地心说”都是人类认识地球运动以及宇宙的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学说。.地球会绕地轴自转,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地球还会绕着太阳公转。科学探究目标.学会在阅读过程中使用文献摘要,并能通过阅读文献获取地球运动的相关信息。.能通过一系列的研究,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己最终的观点。科学态度目标.实事求是,勇于修正与完善自己的观点。.乐于参与调查、查阅、实验等科学活动。.有证据意识,知道所有科学观点都需要众多证据的支持。科学、技术

4、、社会与环境目标.知道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与经济的开展的动力。.知道的科学技术的进步来之不易。【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阅读材料,认识地球的运动状态,了解“日心说”的主要观点,并利用它指导 模拟实验,最终成形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解释。难点:认识“日心说”的科学性的证据,理解两种学说的推理过程。【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阅读资料、手电筒、地球模型、记录表。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实验材一套、班级大记录表一份。【教学过程】一、聚焦.谈话引入。通过上节课的模拟实验,我们发现,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可以有多种方案,它们的本质不 同是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状态的不同,只有明确地球的运动状态,才能知道昼夜交替现象的 形

5、成原因。.过渡。谈话:关于地球的运动状态,历史上有过两种非常经典的学说,让我们走进历史,了解“地 心说”和“日心说”。设计意图:我们无法到太空去直接观察,所以直截了当地让学生通过阅读史料获取解释昼 夜交替现象成因的关键信息。查阅文献了解前人研究成果也是科学研究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二、探索活动一:阅读两种学说的主要观点.明确活动要求。方法:比照阅读两种学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要求:一边阅读一边记录关键信息。思考:两种理论模型的科学证据有哪些,小组内交流阅读心得。总结:地球真实的运动状态。.小组展示学习成果。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开展,在同学面前发表各自的学说观点,并解 释是如何让其观点更有说服力的。.全

6、班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学生代表发表学说观点并出示让学说观点更有说服力的证据。教师板书,记录学说中的地球与太阳运动特征。.小结:地球绕地轴自转,周期是24小时,并同时绕着太阳做圆周运动,即公转,周期 是365天。设计意图:在阅读过程中,加入文献摘要,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了解两种学说的观点。在 阅读结束后,让学生进行交流并汇报,使学生深入了解两种学说的观点以及他们是如何让其观 点更有说服力的。活动二:模拟实验验证昼夜交替现象.谈话:既然大家都认为哥白尼“日心说”中的地球运动规律与事实相符,那么,我们 就按照“地球绕地轴自转,周期是24小时,并同时绕着太阳做圆周运动”的观点再次实验验 证昼夜交替现象。.

7、改进我们的地球模型。(1)用一根铁丝贯穿地球模型的南北,当作地轴。(2)在地球模型的几块大陆上,分别贴上几个反光小圆片,并给小圆片标号。(3)用强光照射地球模型,并让地球模型自转。.学生模拟实验,并用组图形式记录其中一个反光小圆片位置的昼夜交替全过程。设计意图:改进我们的地球模型是为了让模拟实验与事实更接近,得出的结论更具科学性, 培养学生的严谨的科学态度。用组图形式形成学生的关于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最终解释。活动三:集体研讨.提问:本次模拟实验与上节课的模拟实验有什么不同?.提问:现在你认为昼夜交替现象是如何形成的?学生展示自己的组图,并陈述自己的解释。教师把学生的解释用组图形成表达在黑板上。

8、设计意图:这是昼夜交替现象成因探究的终点,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解释能充分反应学 习效果。三、课堂小结通过阅读材料,我们知道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中有过两个非常经典的学说,即“地心 说”和“日心说”。我们认为哥白尼的“日心说”与事实相符,并依据地球自转且绕太阳公转 的特点,用模拟实验的方式验证“日心说”的真实性,证明产生昼夜交替现象最终原因是地球 的自转与公转。结合我们的生活常识,你还知道哪些相关的科学知识?【板书设计】2.4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的第4课。本课与教科书中的第2课、第3课一起 完成了课程标准里的“13.1知道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形成了昼

9、夜交替与天体东升西落 的现象;知道地球自转轴及自转的周期、方向等”学段目标。此前,通过哥白尼学说已经知道 了地球绕地轴自转,自转周期是24小时,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那么本课的内容那么落在“了 解地球自转的方向,以及自转形成了天体的东升西落现象”上。本课通过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地球”,按不同方向转动“地球”,观察谁先迎来黎明。再 通过“地球椅”体验活动,结合太阳每天东升西落的事实,推理得出地球的运动方向是自西向 东运动。确定了地球自转方向之后,结合“人体地球”的模拟实验,就能知道北京比乌鲁木齐 先迎来黎明,即东边比西边先迎来黎明。最后,再利用地球模型进行一次模拟实验,验证我们推理出来的结论,巩固

10、本课的学习目标。【学生分析】学生需要在几方面有一定的基础认识:有较为丰富的相对运动经验,如汽车与窗外树木 的相对运动关系,有这样的基础,根据“地球椅”实验推理出地球是自西向东转的就容易得多。 学生对北京与乌鲁木齐的位置有所认识,能在地球仪上快速找到它们。能在地球仪上分清 东西南北。但经了解这些基础认知都是学生比拟欠缺的,所以需要教师根据自己学生的前概念 情况及教学条件提供一些设备及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本课内容。【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24小时,并形成了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东边的北京比西边的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科学探究目标.能运用“地球椅”模拟实验的体验,并结合生

11、活实践来理解相对运动的特点。.能运用各种实验逐步认识地球的自转方向。科学态度目标.对探寻自然现象,解密自然规律保持好奇心和探究兴趣。.能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科学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生活处处是科学。【教学重难点】重点:模拟实验证明地球运动方向是自西向东转,然后得出北京比乌鲁木齐先看到太阳的 结论。难点:“地球椅”实验条件要求较高,不容易获得好的实验效果。学生原有知识储藏缺乏, 生活体验缺乏,影响相对运动的理解,进而影响学生理解太阳的东升西落与地球自西向东转的 关系。【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打印好的“北京”“乌鲁木齐” “东” “

12、西”大字(剪成合适大小)、双面 胶、红色圆卡纸、可以旋转的办公椅、手电筒、学生制作的地球模型、小圆片贴纸。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班级大记录表、地球仪。【教学过程】一、聚焦.看图引入。播放一张昼夜交替的动态图,提问:“地球不停地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那么地球上不 同的地区,每天迎来黎明的时间会相同吗? ”学生回答下列问题。.过渡。谈话:不同的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是有先后的,那么,我国的北京和乌鲁木齐,哪座城 市先迎来黎明呢?设计意图:在问题抛出后,学生必定认为不同的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是不同的。有这个共 认,研究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二、探索活动一:谁先看到“太阳”.猜想。

13、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地球仪上找到北京和乌鲁木齐的位置。北京在乌鲁木齐的东边,乌鲁木齐在北京的西边。.模拟实验。实验组:小组成员手拉手围成圈模拟地球,一位学生贴“北京” “东”纸片,一位学生贴 “乌鲁木齐”“西”纸片。在围成圈的地上,中心画点模拟地轴,外面画圈模拟自转轨道,一 位同学站在圈外,举着红色圆卡纸模拟太阳。请大家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慢慢转动,记录看到 太阳的先后顺序,再按照由东向西的方向慢慢转动,记录看到太阳的先后顺序。观察组:记录实验结果。.研讨“谁先迎来黎明”。观察组成员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在班级大记录表上记录结果。.小结。如果地球自西向东转,北京先迎来黎明;如果地球自东向西转,乌鲁

14、木齐先迎来黎明。只 有确定了地球自转方向,才能知道谁先迎来黎明。设计意图:这是个实验推理过程,层层铺垫,每一环节都需要学生认知到位后,才能进入下一环节。学生得先清楚北京和乌鲁木齐两座城市的位置关系,才能进行模拟实验。只有进行 了模拟实验才会发现得先确定地球的自转方向,才能知道谁先迎来黎明。活动二:转椅体验活动.让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坐在汽车上看到两边车窗外物体的相对运动状态。车向东,树木向西;车向西,树木向东。.让学生说出坐在转动的椅子上,看到的周围物体是什么运动规律。椅子自西向东转,周围的景物会自东向西转;椅子反转,景物就会自西向东。.“地球椅”模拟实验。一位学生举着红色圆卡纸代表“太阳”,一

15、位学生坐在椅子上,教师转动椅子,学生说出 “太阳”的运动方向。.推理:我们每天看到太阳和其他天体都是东升西落的,这说明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 的?学生思考,并汇报。.小结: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并且形成天体的东升西落现象。.研讨: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设计意图:经过“地球椅”的模拟实验以及相对运动规律的推理得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并 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推理出谁先迎来黎明。活动三:利用地球模型验证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改进实验条件。在地球模型上,用反光小圆片贴在北京和乌鲁木齐的位置。.明确实验方法。手电筒模拟太阳,让地球模型自西向东旋转。观察贴在北京位置的小圆片和贴在乌鲁木齐 位置的小圆片哪个在照射下先闪烁。.学生记录实验现象。.研讨: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设计意图:用模拟实验观察到的现象,验证上一环节推理出的结论,这是科学推理常见的 研究过程,也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