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类中风顾名思义类似中风。中风一词在中医古代文献中有“风邪入中”的概念,属病因范畴, 有“中风病”的概念,属疾病范畴。与此相应,类中风一词在中风病古代文献中也曾分别从病因、 疾病两个角度赋予过两个不同的概念。文献中时而用此义,时而用彼义,这就是造成类中风概念混 乱的原因。I、元代类中风概念的首次提出类中风是随着中风病病因病机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分化提出的。它标志着中风病病因由“外因致 中”向“内伤积损”转化的重大转折。唐宋以前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多从外风立论,认为内虚邪中是 中风病的主要原因,因而治法也不外乎从外风着眼,大小续命汤几乎成为治疗中风病的法定方剂。 金元时期,学术争鸣。金代刘完素倡“火热”论
2、,“俗云风者,言其而忘本也,所以中风瘫痪者,非 谓肝木之风实甚而卒中也,亦非外中于风尔。由于将息失宜而心火甚,肾水虚衰不能制之,则阴虚 阳实,而热气怫郁,心神昏冒,筋骨不用,而卒倒无所知也。多因喜怒思悲恐之五志有所过极而卒 中者,由五志过极,皆为热甚故也。”1从而提出了火热导致中风的病机。金代李东垣倡“气虚论”、 “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病也,凡人年逾四旬气衰之际,或因忧喜愤怒伤其气者,多有此疾, 壮岁之时无有也,若肥盛则间有之,亦是形盛气衰而如此。” 2因而又提出了气虚导致中风的病机。 元代朱丹溪倡“湿痰论”,“中风大率主血虚有痰”,“。东南之人,多是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 风也。”3进
3、而又提出了湿痰导致中风的病机。“三子之论,河间主乎火,东垣主乎气,彦修主乎湿, 反以风为虚象,而大异于昔人矣。吁!昔人与三子也,果孰是而果孰非!固有从昔人治之而愈者矣, 以昔人为是,则三子为非也。而三子已出之后,亦有从三子治之而愈者矣。故不善读其书者,往往 致乱。”4就在当时医家临证时十分疑惑,不知所从,元代王履明确提出:“昔人三子之论,皆不可 偏废。但三子为以相类中之病,视为中风而立论,故使后人狐疑而不决。不知因于风者,真中风也; 因于火与气与湿者类中而非中风也。”从而从病因学角度首次提出了类中风的的概念。王履将中风病 病因分为真中风邪,非真中风邪两大类。促进了中风病病因由“外因致中”向“内
4、伤积损”转化的 重大转折,对中风病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有重要的意义。这个时期各医家对类中风论述颇多。大多数医家都继承了王履提出的类中风概念,并不断从多 方面将其发展、完善。同时一部分医家根据临床上有许多疾病必须与中风病进行鉴别的需要,又赋 予了类中风一个全新的概念。这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同时并存,有时用此义有时用彼义,因而不熟 悉其源流,往往致乱。明代廖希雍5、清代张璐6等都提倡“西北为真中风,东南为类中风”,这是以地域不同 来分辨真中风、类中风的审证求因方法。清代林佩琴又进一步指出:“夫以地分真、类,谓真中者西 北为剧,类中者东南为多,未可胶柱以谈也。”7以清代沈金鳌为代表的许多医家又提倡从临床症
5、状 分析,又头痛、身热、项背、目痛、鼻干、不得卧、口苦胁痛、耳聋、寒热、呕吐等六经形症者为 真中风,而“卒倒偏枯、语言蹇涩、痰涎壅盛,皆与中脏腑血脉之真中风相类,但无六经形症”者 为类中风。8从而又发展了以有无六经形症来鉴别真中风、类中风的审证求因的方法。以清代蒋宝 素为代表的许多医家又主张“同一击仆偏枯,神昏不语等证,有邪证、邪脉可据,真中风也无邪证 邪脉可据者,阴亏火盛,阳虚脱等证,即类中风也。”9 进而又提出了以是否“有风形可据之证”来 区分真中风、类中风的审证求因的方法。这医家都分别从不同方面发展、完善了王履提出的类中风 这一概念。至此王履提出的这一类中风概念已日臻完善,为区别起见,本
6、文把它称之为类中风病因 概念。即在中风病中,通过各种各样审证求因的方法辨得病因为外邪入中的中风病称之为真中风, 辨得病因为因于火、因于气、因于湿等内因引起的中风病称之为类中风。实际上是从病因学角度将 中风病再分为真中风、类中风两大类。真中风、类中风是中风病的二级病名或称子病名。当然也有 持不同意见的,明代虞抟、王纶等医家均认为中风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而致病的,不同意将中风 病再分为真中、类中两大病类。另一方面由于元明时期,临床上常有将中风与痿证、痹症、痉证、厥证等分辨不清,混杂 而治,使人深受其害。就在这种情况下,明代医家李中梓从中风病应该与其相类似的疾病进行鉴别 的需要出发又提出了: “类中
7、风者,有类乎中风,实非中风也” 12的类中风全新概念。并将相类的 火中、虚中、湿中、寒中、暑中、气中、食中、恶中八种病证列类中风之后。这一类中风新概念的提出,无疑对中风病与其他相类的疾病相鉴别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后医家还有以痿痹为类 中风者,如明代龚信:“外有痿痹气厥,脾虚伤食,及乎土太过,令人四肢不举之侯,皆似中风。”13 明代皇甫中:“其有痿痹.似风而非风也,故另立类中风条以别之。” 14有以痉、厥、脱证为类中 风者,如明代徐春甫:“痉厥类中,尸厥、痰厥、气厥、血厥、酒厥等证,亦与中风相似。”明代王 肯堂:“有元气素弱,或过于劳役,或伤于嗜欲,而卒然厥仆,状类中风者,手必撒,口必干,
8、非大 剂参芪用至半斤,岂能回元气于无何有之乡哉。”然而能进一步将真中、类中区别开的医家有清代 林佩琴、程国彭17等,均明确指出:“斜偏废”是其鉴别要点。类中风这一新概念提出之后明清医 家又互相补充,互有发明,从而使这一概念日趋完善。为了区别起见,本文把它称之为类中风疾病 鉴别概念。即将后世所称的中风病称为真中风病,而将与中风病不同阶段症状相类,容易发生混淆 的其他许多疾病如厥证、脱证、痿证、痹证等等均统归为类中风病。这个类中风概念是疾病与疾病 相鉴别的概念。更明确地说是一级病与病之间鉴别,这与王履提出的同为中风病,而依病因不同分 为真中风、类中风的二级病名有区别。随着对中风病病因病机认识的不断
9、深入,明代张景岳18明代提出了中风病的“非风”学说 后,叶天士19进一步阐发了中风病“内风旋动的发病机理。20世纪初西方医学传入中国,医学家 普遍受西方学知识的影响,对中风病病因病机有了更深的认识。张山雷等明确指出:”晚近医家所谓 真中、类中之界限,即外风、内风之畛域,然自真中、类中显然分别之后则类中之病,所在多有, 而所谓真中风者,不可复观。” 20从而均认为中风病即是内因引起的也是全部都是类中风病,结束 了王履真中风病的存在。即使外感风邪所致疾病有类似中风病表现的,也另立他名以别之如把风邪中于头面引起的口眼歪斜、言语不利、流涎等称为口癖21因而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中风 病、类中风、真中风所指一
10、致,文献中常常混用。直到70年代80年代初,随着中风病病证名的规 范化研究取得较大进展,通过多次全国性中风专题学术会议及内科学会议,对中风病的名称开展了 比较广泛而深入的讨论,至1986年统一病名为“中风病”,并制定了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 准22,对中风病的病名、病因病机、五大主症都全面地进行了全国统一的权威界定,从此王履从病 因学提出的类中风概念已演变为当今中风病的概念,病被中风病的概念所替代。同时李中梓提出的类中风疾病鉴别概念,由于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包括后世的许多各自独立的疾病在内。如 昏迷、厥证、痹病、痿病、痉病等等。随着中医内科学的不断发展,这个类中风概念也渐渐地不再 使用了。
11、而其内容均分散于各自的相应的疾病之中。类中风疾病鉴别概念也被当今概念更准确的厥 证、痹病、痿病、痉病等完全代替。类中风一词自元代王履首次提出以后,历代医家不断补充、发展、演变,至今中医文献分别被 概念更明确的中风病、昏迷、厥证、痿病、痉病、痹病所代替,这也是中风病研究发展必然是符合 事物发展规律的。在中风病研究的发展史上,类中风病因及疾病概念都经历了提出、发展、修正、 补充、完善、演变,被新概念代替的过程,而又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中风病研究的深入。参考文献3朱震亨.丹溪心法.见:中国医学名著珍品全书(中).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4王履医经溯洄集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465廖希雍先
12、醒斋医学广笔记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6张璐张氏医通.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157林佩琴.类证治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 5, 88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2: 3109蒋宝素.医略十三篇.卷一.见:珍本医书集成(第五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1310虞抟医学正传.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2611王纶名医杂著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 126 12李中梓医宗必读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183,18713龚信古今医鉴.北京:中国中医出版社,1997: 38 14皇甫中明医指掌.北京:
13、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2715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上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 50916王肯堂证治准绳.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 4, 1117程国彭医学心悟北: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 4218张介宾景岳全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 188 -19叶天士 临证指南医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 1820张山雷中风诠见:近代中医珍本集.内科分册.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35021王永炎等.临床中医内科学.北京:北 出版社,1994: 585,60622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中国医学报.1986,1 (2):
14、 56-57类中风新概念的提出类中风新概念的提出在中风病的研究史中,自元代王履首次从病因学角度提出类中风以来,后世医家由于临床需要,不 断从不同角度赋予过类中风不同的概念。都对当时中风病的进一步深入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同样,自八十年代以来,CT、MRI等神经影像技术飞速发展,临床上许多不以传统中风五大主症(突 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依据 CT、MRI得以确诊,而且检出率日益增多。对于这一类急性脑血管病的中医诊治内容目前多分散在 中风病以外的头痛、眩晕、癫狂、目歧视、痹证等许多病证之中,难以纳入传统中风的理论体系, 严重防碍了中
15、风病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为此,我们从临床实践出发,将这一类急性脑血管病统归为 类中风,也就是与传统中风相类之义。进而拓宽了中医中风病的研究领域。通过对类中风的系统研 究,不断从中医角度揭示其规律,可以完善中医中风病的研究内容,促进研究的进一步深入。I、新的临床实践当今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井CT、MRI等神经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应用及普及,临床上 许多不以传统中风五大主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依据这此影像手段得以确诊。也 正是由于这此影像技术使我们现在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类急性脑血管病尽管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但都有着共同的病理基础,有着共同的防治规律,这是过去的医学家们无法进行
16、的还不曾认识到的 新的临床实践,西医的无肢体偏瘫型脑卒中以及无症状性脑梗塞大多属这一类。其临床情况如下: l - l发病率从文献报道看,无肢体偏瘫型脑出血占同期脑出血的9.96 %18.70% ;无症状性脑梗塞在中风病 人中占30 %40 %,而且随着影像的发展、普及,其检出率还将会上升。1 -2临床症状和体祝无肢体偏瘫型脑出血的临床症状常有头痛、晕、眩晕、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视物膜糊、颅神症 状等复杂多样的表现;无肢体偏瘫型脑梗的临床症状主要以智力低下、精神症状、各种言语障碍、 剧烈眩晕、癫痫、视力障碍为主要表现,局灶征不明显,少数可出现单一性病灶体征。无症状性脑 梗塞常以自觉症状为主,多
17、见头痛、头晕、晕、失眠、记忆力减退、发作性视物改变、知暂意识缺 失,一过性肢体运动及感觉障碍、短暂构音障碍,有可能引起或加剧认识和智力障碍。1 - 3病理改变病灶部位多位于脑的“静区”,未波及运动中和运动传导通路或仅水肿、缺血等轻度波及运动在无肢 休偏瘫的症状性脑卒中中,常见部位以脑最多,但丘脑、基底节、壳核、内囊、外囊、小中脑、桥 脑、延髓、脑室、蛛网膜下腔等各个部位均见到。在无症状性脑梗塞中常见部位以皮质下质、基底 节、内囊约占88%,此外脑的其他部均可见到。至于病灶大小,据文献报道9 12,脑出血以量 出血最为常见,个别出血量大或为周围无重要结构,相对处于脑的“静区”,或由于尾状核、丘脑内 侧出血及早破入脑室,从而减轻了血肿的压迫效应脑水肿反应;梗塞灶多以小灶、多发、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新疆温宿县急诊医学(副高)考试题含答案
- 2024年新疆疏勒县普通外科学(副高)考试题含答案
- 政府服务管理办法
- 总部集中管理办法
- 捐赠仪式管理办法
- 数据维护管理办法
- 旅游同业管理办法
- 果蔬园区管理办法
- 村居后期管理办法
- 快递收发管理办法
- 开发项目成本估算表
- ☆问题解决策略:直观分析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 AI使能的信道知识地图高效构建与应用
- 二八时间管理法则
- 2025旅行社与企业合作合同范本
- 新一代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有理数计算题分类及混合运算练习题(200题)
- 施工周期优化的混凝土浇筑方案
- 2024年开封市第二中医院高层次卫技人才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点附带答案
- 2025年中移铁通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林业局禁毒知识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