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对古代生物学发展的作用和影响课件_第1页
中国佛教对古代生物学发展的作用和影响课件_第2页
中国佛教对古代生物学发展的作用和影响课件_第3页
中国佛教对古代生物学发展的作用和影响课件_第4页
中国佛教对古代生物学发展的作用和影响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中国佛教对古代生物学发展 的作用和影响主讲人:刘学礼第1页,共73页。一、对生命形态和物种变化的认识亚里士多德 哺乳动物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蠕虫类蚤虱类尔雅 “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 第2页,共73页。佛教的传人,给古代中国带来了一个与原有的生物分类体系不同的标准,即根据不同生物(主要是动物)的自然属性,特别是生殖方式和发育过程进行分类,这是研究生物的一个新的视角,对人们进一步认识不同的生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3页,共73页。 古代印度的“四生说” “四生说”产生于唱赞奥义书(吠陀经晚期的注释本): 胎生、卵生、湿生、萌芽生第4页,共73页。摩

2、奴法典 生物 植物类(“不动”的)萌芽生 动物类(“动”的) 卵生 胎生 湿生 胎生已经不是“与活着的形态一样出生”之义,而是指由表示“蛇之蜕皮”、“胎盘娩出”之义的jaraya一词衍生出的jarayuja(胎盘),因而“胎生”成为指“具有胎盘之哺乳动物”的词语。 第5页,共73页。闍罗迦集和妙闻集中 “四生说” 卵生(鸟类、蛇类、爬虫类) 胎生(肉食动物与草食动物、 人、家畜、野兽等) 湿生(寄生虫、昆虫、蚁等) 萌芽生(贯土而生的动物,萤、蛙等) 第6页,共73页。从某种意义上讲,在这种根据动物生殖方式建立起来的生物分类思想中,蕴含着对生命起源和物种可变的思考。 佛教的“四生说”用“借业力

3、而生”的“化生”取代了“萌芽生”。 据长阿含经卷十七、俱舍论卷八等记载: “六道”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间、天上, “四生” 卵生(由卵壳出生者) 胎生(又作腹生,从母胎而出生的) 湿生(又作因缘生、寒热和合而生) 化生(无所托而忽有,都是由过去的业力而 化生) 第7页,共73页。卵生类以卵孵化而生的物种胎生类哺乳类动物湿生类一些昆虫及水生类动物化生类非人间一般人所能察觉、感知的 一种生殖方式在佛教看来,世界上的“生命形态是多样的”,“六道”、“四生”虽有种种苦乐差别果报,但这绝非是生命本质的不平等,而是业果的差别。当因缘业果转变了,一种生命形态也就可能转变成另一种生命形态。这种所谓的“

4、生命轮回”说法某种意义上也反映了“物种是可变的”思想。第8页,共73页。 在佛教看来,所有的生命在本质上都是平等无二的,但是在形态上也存在着低等与高等之差别,它们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是: 卵生胎生湿生化生。 在长阿含经第四部分的世纪经龙鸟品部分,对金翅鸟捕食龙的情况有如下描述: “若卵生金翅鸟欲捕食龙时,从究罗睒摩罗树东枝飞下,以翅搏大海水,海水两搏二百由旬,取卵生龙食之,随意自在。而不能取胎生、湿生、化生诸龙。”“若胎生金翅鸟欲搏食卵生龙时自在随意。若胎生金翅鸟欲食胎生龙时,从树南枝飞下,以翅搏大海水,海水两披四百由旬,取胎生龙食之,随意自在。而不能取湿生、化生诸龙食也。”“湿生金翅鸟取卵生龙

5、食之取胎生龙食之取湿生龙食之,自在随意。而不能取化生龙食。”“化生金翅鸟取卵生龙食之取胎生龙食之取湿生龙食之取化生龙食之,随意自在。是为金翅鸟所食诸龙。” 其中包含了对生物之间存在“食物链”的认识,至少佛教 认识到了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着“食”与“被食”的关系。 第9页,共73页。 佛教的“四生说”对中国古代药物分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如李时珍本草纲目的虫部就是将虫分为卵生、湿生、化生三种。第10页,共73页。 早期的佛教徒出门随身必带的物品之一水罗 唐代义净西游印度归来介绍说: 观虫滤水是出家之要仪,见危存护乃悲中之拯急。既知有虫,律文令作放生器者,但为西国久行。 唐代茶经的作者陆羽设计一整套煮

6、茶器具时用“水罗”来过滤煮茶用水。 佛教中很早就指出一滴水里有无数的微生物(一滴水中有八万四千虫)。这是佛教对事物仔细观察与正确判断、推理的结果。 第11页,共73页。 生物循环变化思想是中国古人解释动植物和人类起源的一种思想,是建立在化生说基础上的中国古代对生命自然界历史的一种猜测。 佛教中的六道轮回说也带有明显的循环变化色彩,如心地观经说:“有情轮回生六道,犹如车轮无始终”。六道轮回说是在因果报应论的基础上形成的生命转化学说。 第12页,共73页。二、对动植物的认识1.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 陶弘景(452-536)可能是南北朝时期最早在自己的著作中引入佛教元素的著名医药学家。 陶弘景年仅19

7、岁时,陶弘景就当了诸王侍读的官,41岁时,他辞去官职,隐居茅山(今江苏句容),自号为华阳隐士,其后又皈依佛门,曾“自誓受五大戒”。 陶弘景“受符图经法,遍历名山,寻访仙药”,又“性好著述,尤明阴阳五行、风角星算、山川地理、方图产物、医术本草”。他深知佛理,主张佛道合一。 第13页,共73页。 陶弘景在为葛洪肘后方增补而成的百一方序文中写道:“佛经云:人用四大成身,一大辄有一百一病。” 陶弘景引用的这句话出自佛说医经和智度论。据法苑珠林卷九五病苦篇引佛说医经:“人身本有四病(大),一地、二水、三火、四风。风增气起,火增热起,水增寒起,土增力盛本。从是四病(大)起四百四病。”又引智度论:“四百四病

8、者,四大为身,常相侵害,一一大中,百一病起。”第14页,共73页。 在药物分类方面,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突破了以往药物的“三品”人为分类法,制定了按照各种药物的自然属性进行分类的新方法。 例如紫石英是矿物,就归入玉石类;麻黄、桂皮是植物,就归入草本类。他把730种药物分成玉石、草木、虫鱼、禽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等七大类,基本上达到“精粗皆取,无复遗漏;分别科条,去轸物类”的目的。将药用植物按自然形态或应用部分区分为草、木、果、菜、米食五大类,这也是对植物分类学的贡献。第15页,共73页。 陶弘景更加明确了许多药物的疗效、产地和采集方法,特别对一些药用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态习性作了详细记载。 陶

9、弘景书中提出植物药大多应在二月、八月采集,并说明“春宁宜早,秋宁宜晚,花实茎叶各随成熟”的采集经验。指出药用植物产地和采收时间对疗效有密切关系,说明植物生理与植物地理(地域气候)相关。第16页,共73页。 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对药用植物形态鉴别十分细致入微,尤其是对果实的鉴别。 如对白术、赤术(苍术)的区别,陶弘景指出“术有两种,白术叶大有毛而作桠,根甜而少膏,可做丸散用。赤术叶细无桠,根小而多膏,可以煎用”。 又如桑寄生,它“生树枝间,寄根在皮节之内。叶圆青赤厚泽。易折,傍自生枝节,冬夏生,四月花白,五月实赤,大如小豆。今处处皆有之,以出彭城为胜”。第17页,共73页。 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中增

10、加了所谓“诸病通用药”的内容,这与闍罗迦集中按治疗效用分成50类、枚举药物500种的作法十分相似。 如治风有防己、防风、芎等,治腰痛有草蒿、杜仲、鳖甲、狗脊等,治瘿溜有昆布、海藻、文蛤等,治黄疸有栀子、紫草、茵陈等,治小便淋沥有冬葵子及根、白茅根、滑石等,治大热有寒水石、黄芪、知母、白献、玄参等,治寸白虫有槟榔、雷丸、贯众等。 第18页,共73页。 深知佛理的陶弘景在对一些生物现象进行观察研究时,表现出不迷信传统,敢于挑战权威的思想。 陶弘景根据自己的实际观察和实验发现:“诗云: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言细腰之物无雌,取青虫教祝,使变为己子,斯为谬矣。” 明确指出:蜾蠃有雌雄,有自己的子代,所谓“

11、取青虫教祝,使变为已子”的说法是错误的。 唐代段成式又补充说,蜾蠃的食物不只限于青虫,还有小蜘蛛。 明代李时珍作了总结性的论述:“蠮螉(古代为蜾蠃的异名)之说各异。今通考诸说,并视验其卵,及蜂之双双往来,必是雌雄”。 第19页,共73页。2. 陆羽的茶经 早在晋朝,佛教与茶结下不解之缘。 相传当时名僧慧远曾在江西庐山东林寺以自制佳茗款待陶渊明。 据陆羽的茶经记载,南朝时与茶相关的名士中,就有“武康小山寺释法瑶”、“八公山沙门昙济”等人。 特别是梁武帝在僧人中断酒肉以后,茶在寺院中逐渐成为僧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第20页,共73页。 崇山峻岭原有大量野生茶树,为僧人开辟新茶园创造了条件。所

12、谓“名山有名寺,名寺有名茶”。 佛教认为茶有“三德” 坐禅时通夜不眠 满腹时帮助消化 茶且不发有助佛规第21页,共73页。 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叶的专著茶经与佛教有关,因为它的作者陆羽首先与佛教有关。 陆羽(733-804) 原是一个弃婴,3岁时,被竟陵的西塔寺智积和尚在城郊西湖之滨拾得。陆羽在黄卷青灯、钟声梵音中学文识字,习诵佛经,还学会煮茶等事务。 陆羽在茶经中列出许多茶的出产地,其中有不少产地与寺院有关,如湖州顾渚峪的山桑、儒师二寺,湖州凤亭山的飞云、曲水二寺,常州圈岭善权寺,钱塘天竺、灵隐二寺等等。第22页,共73页。茶经分上、中、下三卷,共10章,约7000多字。上卷:1.茶之源(茶的

13、起源、茶的性状、名称和品质) 2.茶之具(采茶、制茶的用具) 3.茶之造(茶叶的种类和采制方法)中卷:4.茶之器(煮茶、饮茶的器皿)下卷:5.茶之煮(沏茶的方法、各地水质的品第) 6.茶之饮(饮茶的风习及饮茶的历史) 7.茶之事(征引历代文献,叙述古今有关茶的故事) 8.茶之出 (各地所产茶叶的优劣) 9.茶之略 (在深山、野寺、泉涧边、岩洞里等特 殊环境下造茶、煮茶可以省略的一些加工过程 和茶具、茶器) 10.茶之图 (教人用绢分写茶经全文加以悬挂,以 便目见而记用) 第23页,共73页。 关于茶树的植物学特性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 “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 。 “灌木型”和“乔木型

14、”。 “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棕 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 “叶卷上,叶舒次” 。第24页,共73页。 关于植物和环境之间关系 “上者生烂石,中生者砾壤,下者生黄土。” 关于植物地理学 将茶树按照当时的行政区划分为八个产区,反映了我国茶树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其北缘以秦岭、巴山以南及至淮河一线为界。第25页,共73页。 栽培方法 有性繁殖(种子繁殖法) 无性繁殖(移植法 ) “种瓜法”“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 法如中瓜,三岁可采”。 采茶经验 根据土壤是否肥沃 根据制茶技术 加工过程 :如“饼茶”。 第26页,共73页。 关于茶的功能 “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

15、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暇,与醍醐甘露抗衡也”,“荡昏寐”。 第27页,共73页。 “中国人对茶叶问题,并不轻易与外国人 交换意见,更不泄露生产制造方法。直至茶经问世,始将其真情完全表达”。 “中国学者陆羽著述第一部完整关于茶叶之书籍,在当时中国农家以及世界有关者,俱受其惠”,“无人能否认陆羽之崇高地位”。 (威廉乌克斯茶叶全书)第28页,共73页。3. 段成式的酉阳杂俎 段成式(约803-863) 上知天文,下晓地理, 再加上他信佛,经常到寺院去,与中外僧人交往甚多,所以他的书中有关于佛教的很多记载。 酉阳杂俎的贝编酉阳杂俎的广动植第29页,共73页。 酉阳杂俎及续书记下了近200种植物,其

16、中龙胆香、安息香、波斯枣、巴旦杏、无花果齐墩树(油橄榄)、波斯皂荚、祗(水仙花)、婆郍娑树(木波罗属)等20多种大多是在唐代传入我国的。 第30页,共73页。 段成式赞同陶弘景关于“蜾蠃有雌雄,有自己子代”的思想,批驳“取青虫教祝,使变为已子”的说法,进一步指出:蜾蠃的食物不只限于青虫,还有小蜘蛛。 酉阳杂俎还有一些关于植物与环境关系的论述,提到生物发育异常与气候的异常有关,如“木重花,夏有雹”,“李再花,秋大霜”等。 第31页,共73页。4. 赞宁的笋谱和仲休的花品 宋代是我国古代生物学知识进一步积累和发展的时期,其显著标志就是园艺业的高度发达和出现了大量有相当水准的动植物谱录(尤以植物类居

17、多),如: 欧阳修洛阳牡丹记 陆游天彭牡丹记 王观扬州芍药谱 范成大梅谱 刘蒙菊谱 蔡襄荔枝谱 韩彦直橘录 陈翥桐谱 第32页,共73页。 宋代佛教界有相当多的僧人积极参与了 当时的园艺业活动,其中比较著名的有: 僧晓聪,“尝于(洞)山东北手植松万余 株,自称栽松比丘” 。 僧宝昙, “隐居鄞之东湖州,绕室植橘万 株,因号橘洲老人” 。 僧师筠, “荷锄披榛,手植梨粟,遍于山 田,丛林慕焉”。 第33页,共73页。 赞宁(919 -1001) 籍贯浙江德清,后出家于灵隐寺,专习南山律,有“律虎”之誉。在中国佛教史上,赞宁地位非常之崇高。吴越王钱俶非常钦佩他的学问与法行,任他为两浙僧统,赐号“明

18、义宗文大师”。北宋太平兴国三年,他曾获宋太宗御赐紫衣,号为“通慧大师”。 欧阳修:“吴僧赞宁,国初为僧录,颇读诗书,博览强记,亦自能撰透,而辞辩纵横,人莫能屈”。 皇朝类苑卷五九说:“僧赞宁,有文学,洞古博物,著书数百卷。王元之, 徐骑省,疑则就质焉,二公皆拜之”。 第34页,共73页。 赞宁的宋高僧传共三十卷十篇,记录了从南朝刘宋到宋初562年间高僧的事迹,其中在论述佛经翻译问题时,对一些动植物知识也作了介绍,如: “譬诸枳橘焉,易土而殖,橘化为枳。枳橘之呼难殊,而辛芳干叶无异。又如西域尼拘律陀树,即东夏之杨柳,名虽不同,树体是一。” 第35页,共73页。 赞宁的笋谱详细记述了90余种竹笋的

19、形态、习性、分布和用途,是我国历史上较早的有关竹子的专著。 在笋谱“五之杂事”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愚著物类相感志,常寄书问天目旧友。问:山中所出?伊僧嗜笋,却回诗云山中人事违天,眼中修定。我本无根株,只将笋为命。” 第36页,共73页。 笋谱仿效了陆羽 茶经 的体例,全书分为五部分: “一之名”(列举了笋的各种名称,并记载了栽 种方法) “二之出”(记载了笋的品种90余种,并说明了 各种笋的产地) “三之食” (从食疗角度说明笋的作用,并记述 了 笋的食用、调治以及储存的方法) “四之事” (综述了历代文人墨客论及笋的文句) “五之杂说” (搜集记述了一些有关笋的俚俗和谚 说)第37页,共73

20、页。 在植物形态与分类方面 “笋者,竹之篛也” 。 “鞭节之间乳贅而生”、“ 兼草而木” 。 “竹属” 。 “东家种竹,西家理地” 。 “滋蔓而来生” 。 第38页,共73页。在植物生理与地理方面“竹盛髙平之地。黄白息壤,即是所宜也” 。“得山阜良,下田伤水则死矣。凡植竹,正月二月引根鞭,必西南而行。负阴就阳也” 。在植物栽种方面“宜用稻麦糠糞之。不可饶沃植之” 。“开坑深二尺许,覆土,厚五寸。除瓦石。软柔之土为嘉” 。在采摘时间方面冬笋最好不要采摘,因为这是“鞭头”,也就是竹鞭的尖端,俗称“伪笋”,若采掉会伤害春笋的。第39页,共73页。 利竹笋“其竹蔓生,若藤蔓属。实中而坚韧。笋随竹蔓而生

21、。亦实韧也” 。 水竹笋“潭水中生,其笋随水深浅以成节,若深一丈,则笋出水面,为一节” 。 古散竹“节似马鞭,叶似桐树,而小皮 似栟榈,柔韧” 。第40页,共73页。 在中国古代植物学史册上,宋代僧人仲休(又叫仲林,约公元948年前后在世)所撰的花品,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仲休留给后世的著作据前人著录者有三种:1.宋史卷205艺文志著录的花品一卷;2. 宋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日记载的越中牡丹花品二卷;3. 清厉鹗宋诗纪事卷91上释子所载的天衣十峰咏,其中有著名的云门寺诗一首。第41页,共73页。 越中牡丹花品序言:“越之所好尚惟牡丹,其绝丽者三十二种,始乎郡斋,豪右名族,梵宇道宫,地台水榭,

22、植之无间。来赏花者,不问亲疏,谓之看花局,泽国此月多有轻云微雨,谓之养花天。俚语曰,弹琴种花,陪酒陪歌。未称丙戊岁八月十五日移花日序。丙戍者,当是雍熙三年(986年)也。越在国初繁富如此,殆不减洛中,今民贫至骨,种花之风遂绝。何今昔之异耶?其故有二:一者镜湖为田,岁多不登;二者和买土著,数倍常赋。势不能不贫也。” 仲休的这部著作,为当时不著名氏者所采编。据直斋书录解题记载,有无名氏者“录欧公及仲休等诸家牡丹谱,孔常甫芍药谱,共为一编”,著有牡丹芍药花品七卷。 第42页,共73页。5.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佛教“万物皆药”的思想对中国传统医药学的发展有深刻的影响。 唐代孙思邈的千金翼方“浸酒法”

23、源自耆婆医方论治疾风品法。 据某僧向大德乞药状中记载,当时僧人常用的药物中有不少通过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如青木香、沉香、熏陆香、苏合香、龙眼香、胡椒、刺蜜、天竺葵、阿魏,等等。 第43页,共73页。 佛经中载有草类、木类等生物不下数千种,其中常用的药物有300多种,这些来自于印度、东南亚和西域等地的外来药物,如龙脑、豆蔻、诃藜勒、郁金、阿魏、木香、丁香、乳香、返魂香等20多种,伴随佛教传入中国,成为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此同时,中国许多药物也传入印度,如人参、茯苓、当归、远志、麻黄、细辛等,曾被印度人誉为“神州上药”。第44页,共73页。本草纲目全书约190万字,共分52卷,所载的1892药

24、物中,计有植物药1089种,动物药400余种,其中有374种是新增的。这些药物分列“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等项加以说明。 第45页,共73页。 李时珍将药物分成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十六部。 虫部又分为卵生、化生、湿生等三类。将现代生物分类学属于同科同属的许多植物被连排在一起 。将动物依次分成虫、鳞、介、禽、兽、人,将人纳入动物之列 。第46页,共73页。 李时珍本草纲目介绍和考证了许多来自南亚的药物,并广征佛教经书,引据书目中包括金刚经、金光明经、圆觉经、法华经等佛典,并记述了20余种外来药物的梵名。第47页,共73页。 本草纲

25、目 郁金香条下记载佛书上译名“茶矩摩”正是藏红花的梵名。 本草纲目草部卷十二“仙茅”条,说仙茅又名婆罗门参,“梵音呼为阿输乾陀”,“颂曰:其根独生。始因西域婆罗门僧献方于唐玄宗,故今江南呼为婆罗门参。”又引:“颂曰:五代伪唐筠州刺史王颜著续传信方,因国书编录西域婆罗门僧服仙茅方,当时盛行。云五劳七伤,明目益筋力,宣而复补。云十斤乳石不及一斤仙茅,表其功力也。本西域道人所传。开元元年婆罗门进此药,明皇服之有效,当时禁方不传。天宝之乱,方书流散,上都僧不空三藏始得此方,传与司徒李勉、尚书路嗣恭、给事齐航、仆射张建封服之,皆得力。” 本草纲目对霍香、瞿麦、曼陀罗花、干姜、庵罗果、天竺葵、檀香等等随佛

26、经传入的植物做了考证和说明。 第48页,共73页。 6.植物栽培 佛徒们深深懂得山林生活的意义,在寺院 周围植树造林,培育奇花异木成为他们的 家常便饭。 中国历代高僧大德所建筑的寺院,如今许多已成为名胜佳境。僧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平时劳作中对这些花木的生物学知识和栽培技术是有所了解的。 第49页,共73页。佛教素有“农禅并重”的优良传统 。佛教寺院在从印度、西域、南海诸岛引进和培育新的植物品种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仅在唐代经僧人引进的植物就有菠棱(菠菜)、茄子、思惟树(又称贝多树)、诃黎勒(又名诃子)、莎罗、菠萝蜜等,从野生植物培育成功的优良园艺作物有仙人掌茶、瑞香、王母葡萄等。第50页,共73页。

27、在推广和传播优良植物品种方面,僧人们也做出了不小的成绩。 比如,并州开义寺僧把青州的优质枣子取回本寺广加种植;浙江钱塘开元寺僧把长安的牡丹花移种于本寺,等等。第51页,共73页。 为了营造“福田”,积累功德,僧人们积极参与植树造林,这也与他们认识到森林绿化的意义并掌握了栽培植物的技术不无关系。 比如,明远法师在沙湖西隙地创避水僧坊,种植松、杉、桧、楠等植物万余株,以消除水患。百丈禅师在江西百丈山自立禅院,四周广栽植物,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永净法师除鼎新堂宇殿门之外,又开垦三百亩田,并植松十万余株,以助众山之森秀,他的徒弟慧初、义琛与郡豪、吴骥等也鼎力相助,终使植被茂盛。第52页,共73

28、页。三、对人体的认识 比利时医生维萨里(A. Vesalius)在1543年出版的人体的结构奠定了近代解剖学的科学基础。 英国医生哈维(W.Harvey)在1628年出版的心血运动论中“由于发现了血液循环而把生理学(人体生理学和动物生理学)确立为科学。”(恩格斯) 第53页,共73页。 长期以来,佛教被认为是一种仅注重来世幸福的宗教,其实佛教也关注今生,它与治病延年为目的的医学之间一直有着密切的关系。第54页,共73页。 “五明” 声明语言音韵方面的知识 工巧明工艺算历等方面的 知识 医方明医学方面的知识 因明逻辑论辩方面的知识 内明人生、灵魂与宇宙等 方面的知识。 第55页,共73页。 佛教

29、“四大”(又称“四界”): 地、水、火、风 如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中说 : “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 第56页,共73页。 “四大”不仅是构成人体的基本要素,也是引起疾病的基本因素。 如佛说医经中说: “人身本有四病,一地、二水、三火、四风。风增气起,火增热起,水增寒起,土增力盛本。从是四病起四百四病。土属身,水属口,火属眼,风属耳。” 第57页,共73页。 许多佛教经典对人体的生理结构进行过较详细的描述。 比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十三)、佛说十二

30、头陀经(卷一)、大般涅槃经(卷十二)、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三十七)、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十)等等: 十种“外物” 发毛、爪、齿、垢、汗、泪、涕、 唾、屎、尿。 二十六种“内物” 薄皮、厚皮、筋、肉、骨、髓、 脾、肾、心、肝、肺、小肠、 大肠、胃、胞、胆、血、脉、黄痰、 白痰、病-丙+阴、肪、月*册、脑、 膜、脓。 第58页,共73页。 大宝积经(卷五十七)、佛说内身观章句经(卷一)等详细地列举了各个部位骨骼及其数目。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十一)、禅法秘要经、增壹阿含经、达磨多罗禅经、毗奈耶杂事经、观佛三味经、分别功德论等对人体脉管作了广泛的论述,甚至还推测到了人体的毛细血管及其结构和功

31、能。 第59页,共73页。 佛教对我国古代关于人体解剖生理认识的影响也可以在著名的四部医典中得到体现。 四部医典(藏名叫据悉,又名甘露要义八支秘诀窍续,或称医学四续)几乎原封不动地吸收了“三因说”: “龙”(风)主呼吸 “赤巴”(火)主身体之热能 “培根”(水和土)主体液 这三大因素调控着人体 七种物质(血、肉、脂肪、骨、骨髓、精、 饮食精微) 三种排泄物(大便、小便、汗液等)。 第60页,共73页。在解剖生理方面,四部医典认为人体全身有360块骨头,其中脊椎骨28块,肋骨24条,牙齿32颗。四肢大关节有12个,小关节210处。头发有21000根,汗毛孔有1100万。并认为人体肝腑分成:心、肝

32、、脾、肺、肾,属五脏;胃、肠、十二指肠、胆、膀胱、三姆休(三焦),属六腑。第61页,共73页。在脉络方面,四部医典将联结人体内外的称“联结脉”,有白脉、黑脉之分。脑为白脉之海,象树根一样,自脑脊髓伸延若干支。并有一部分延伸于五脏、六腑及四肢,主感觉与运动,这与现代解剖生理学所理解神经颇为一致。黑脉则如同树枝一样,有的与脏脏相连,有的与皮肤肌肉相连,其分支有大干脉,有小脉。小脉有700条,小脉下还有更细微的脉道遍布全身。这些相当于现在所说的血管系统。第62页,共73页。在胚胎发育方面,四部医典指出,孕期为38周。胚胎发育过程则要经历鱼期(指水生动物)、龟期(指爬行动物)及猪期(指哺乳动物)。 第

33、63页,共73页。 大宝积经、佛说胞胎经、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入母胎经等多部佛经著作都详细描述了孕妇腹中胎儿在38周的发育过程中,并根据佛教的意义、理论对各种情况进行了说明和解释。它以7天为一个时间段,认为随着每个阶段的发展,胎儿会出现不同的状况,身体的各器官依次逐渐形成,生理机能逐渐成熟,并对外界产生反应。佛经中关于胚胎发育的论述与现代医学的认识基本一致。 第64页,共73页。四、对生态的认识 “生态学”作为一个学科名称最早是在1858年由美国学者索瑞在一封信中提出的,但没有给它下定义。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在有机普通形态学一书中才第一次给“生态学”以科学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第65页,共73页。 “深层生态学”认为,面对生态危机,不仅需要改善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也需要改变人类自身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 深层生态学思想与佛教尊重万物、众生平等的观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