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发展的外部因素_第1页
第三课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发展的外部因素_第2页
第三课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发展的外部因素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三课影响犯罪心理形成发展的外部因素现代犯罪心理学研究认为,犯罪心理的形成并不仅仅受生物因素的影响,犯罪心理的形成与 主体外的环境因素有关,这些环境包括自然因素、家庭因素、教育文化因素等。一、自然环境对犯罪的影响(一)犯罪的时间特征犯罪的钟点特征有研究表明,抢劫、盗窃,一般发生在18点至24点时较多,尤以20点至24点最多。谋杀、 伤害等针对人身的犯罪,也在晚上10点至12点最多,占16%。晚上8点至次日凌晨2点 的六小时中发案率高达45%,而在凌晨4点至中午12点的八小时中的发案率仅有1/4。也有研究表明,扒窃、过失致人死亡等在白天发生较多。如扒窃,在上午9点至下午6点, 这是人们上下班的交

2、通拥挤时间,此时在公交车站、车内、商店中及大街上等扒窃活动最多; 过失致人死亡往往发生在12点至17点,其次是上午9点至12点。这与上下班的交通拥挤, 及下午时间司机精神疲惫不无关系。犯罪的日期特征有些犯罪在时间段上容易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如,醉酒驾驶往往发生在周末或节假日。犯罪的季节特征在一年四季中,随着气候的变化,犯罪也呈现出一些规律性。大体而言,对财产犯罪,如盗 窃、抢劫等犯罪,其发案率的最高峰时期往往在秋季至冬季,而针对人身的犯罪,如杀人、 伤害等暴力犯罪,以及强奸、猥亵等性犯罪,则在春季至夏季期间最多。(二)犯罪的地域特征不同区域犯罪现象的特点气温高的地区比寒冷地区的暴力性犯罪多;政

3、治文化中心,尤其是经济活动频繁地区的财产 犯罪比暴力犯罪多;流动人口较多的地方,如车站、码头等侵犯人身的犯罪多;工矿地区等 针对人身的犯罪较多;甚至居民的受教育程度、贫富程度也对犯罪种类和犯罪率都有影响。犯罪的城乡差异我国城乡犯罪的差异表现在:(1)从犯罪数量上看,尽管农村有些犯罪比城市严重(拐卖妇女、儿童等罪)但是,城市 的犯罪率普遍比农村高。(2)从犯罪类型上看,城市的财产犯罪多,农村的暴力犯罪多。城市犯罪率高于农村的原因在于:(1)城市中引发犯罪行为的刺激因素相对较多;(2)城市中传统的社会控制思想相对较弱。二、家庭因素对犯罪的影响(一)家庭结构的缺陷缺损家庭贫困家庭有不道德、违法或犯罪

4、成员的家庭不和睦的家庭(二)家庭教育的缺陷家庭教育缺陷的表现过于严格,如拒绝、敌对、过分干涉、支配、期望过高等。过于宽纵、如溺爱、过分保护、放任、不关心等。差别对待,如偏爱。方法缺乏一贯性,如矛盾、不一致、反复无常等。(三)犯罪的学校教育因素不良学校教育会诱发少年犯罪的产生,这种诱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使学生产生挫折感。(2)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满足感。(3)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一些学校教育的缺陷(1)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薄弱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简单化单纯重视学习成绩忽视人文素质教育一些研究发现,大多数少年犯罪人的学校适应情况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表现为智力迟滞,学 习成绩差,经常逃学,不喜欢学

5、校和老师,为了逃避不满意的学习而经常退学等。另一些研 究发现,少年犯罪与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有关。学习成绩差使学生感到自渐形秽,甚至灰心 丧气,为了摆脱自卑感,就可能采取不正当手段在班上建立地位。学习能力差的学生自我评 价低,挫折忍耐力差,这样的学生特别容易与别人发生冲突。(2)教育体制存在缺陷(3)教育监督管理简单化在一些学校中,存在着教育管理不当的问题,不当的教育方法如单纯的惩罚式、填鸭式单一 灌输等,不但容易引起教育者的反感,收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反抗心理, 对老师和学校的教育进行反抗。另一种错误倾向就是在处理违纪学生时经常采用停课,停学,甚至开出学生的方式。教育功能的缺失

6、缺乏诚信教育对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长期以来存在严重的形式化、授课内容单一,缺乏吸引力。四、犯罪的不良文化特征(一)由多元文化的冲击形成的不良文化(二)大众传播媒介中不良因素的诱导大众传播媒介中,一旦染上淫秽、暴力、反动的内容,将产生极大的负作用,甚至直接成为 犯罪的诱因。其原因是:大众传播媒介效果上具体形象大众传播媒介效果上的暗示性大众传播媒介的商业性大众传播媒介表现手法的宣泄性学界对传播媒介中暴力和色情内容对儿童青少年影响的观点:宣泄说。这种观点认为,观看暴力节目可以减轻观看者主观感觉到的紧张,疏导观众内心 的侵犯性。这一观点没有得到实证的支持。抑制论。这种观点认为,电影、电视等传媒中的暴力描写、表演会使观看者的心理上产生 种种顾虑,从而减轻现实生活中暴力行为的发生。该观点没有得到实践的证明。刺激论。这种观点认为,传媒中的暴力行为对实际生活的攻击行为、攻击情绪具有刺激作 用。攻击行为、暴力犯罪的不断增加都与传媒中对暴力行为的描述有关。适应论。这种观点认为,大众传媒中大量描写暴力将会影响、削弱观众感情方面的反应能 力,使观众感情上的敏感性变得迟钝,导致人们较容易地接受攻击行为及其观念。大多数学者认为,传媒中关于暴力行为的报道、描述只会刺激儿童和青少年的侵犯性。因为, 儿童和未成年的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期间,往往控制能力较差,模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