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的多维视角_第1页
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的多维视角_第2页
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的多维视角_第3页
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的多维视角_第4页
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的多维视角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 PAGE 5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的多维视角杨基松(金华市教育局教研室 浙江金华 321017)摘要:对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进行多维视角分析,从问题的针对性、问题的挑战性、问题的开放性、问题的生成性、问题的适切性等方面探寻教师、知识、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探寻课堂提问对实现教学目标的贡献,以期帮助较好地设计课堂教学的问题。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问题;视角课堂教学中的有效问题,是指能够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并能促使他们运用已有知识,通过质疑、分析或推理,去主动建构新知识的问题。有效问题是以学生为主体,本质是启迪思维,聚焦的是核心问题,价值追求是关注生成,终极目标是学生的终身发展。有学者认为课堂教

2、学中的有效问题一定是有着较高的知识关联度,较好的目的预设性,较广的信息传递及较深的思维创造性1。有效问题对教师组织教学、发展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的多维视角分析,探寻教师、知识、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探寻课堂提问对实现教学目标的贡献,以期帮助较好地设计课堂教学的问题。一、角度问题的针对性有效问题的角度体现在紧扣教学目标,针对学生实际。教师根据教材内的矛盾性与学生认识过程中的矛盾性,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出问题,可以激发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培养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习惯,使学生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化学知识的

3、复习要注重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对于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要关注与其他知识间的联系,从多个角度提出新问题,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形成辐射状的知识结构。以氯水为例,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重要知识点的多维复习:从微观维度,认识氯水成分的多样性;从时间维度,认识次氯酸的不稳定性;从性质维度,认识氯水性质的多重性;从限度维度,认识氯气与水反应的可逆性;从平衡维度,认识氯气与水反应的可控性;从应用维度,认识化学对生活的指导性2。例如:从微观维度,认识氯水成分的多样性。常见的复习方式是直接提问学生:氯水中含有哪些微粒?(3种分子、4种离子)。这样的问题只是简单重复新课教学,虽然能巩固知识,但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发展

4、。我们应当换一只方式引导学生重新认识氯水中的微粒:教师出示一瓶失去标签的淡黄绿色溶液,“请选用课桌上的实验用品,帮老师鉴定一下这是什么溶液?”。通过学生活动,猜想是氯水,然后设计方案,进行实验验证,最后得出结论。二、深度问题的挑战性有效问题的深度体现在引发认知冲突,激活学生思维。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才能引发认知冲突。问题的挑战性应坚持做到变中求知、平中出奇、引入矛盾对比、多重设问、逐层深入,引发弄清问题的强烈愿望。学生只有在不断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应用知识,才有可能实现创新的目标。设计有效问题的深度,目的是为了建构有意义的学习,在记忆的基础上理解、归纳、掌握、运用,结合原有认知结

5、构,批判性地接收和学习新知识,建立知识间的相互联系,通过分析,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3。在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教学中,通过师生活动,在书写化学方程式、认识装置、叙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的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研讨以下问题:(1)通过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和氧气性质的探究,你对氧气性质有了哪些认识?和你此前对氧气的认识相比,是否基本一致?(认识客观事实)(2)通过实验,我们有了把氧从含氧化合物中分离出来,和通过反应使氧进入生成的含氧化合物两方面的体验,你对化学元素论是否有新的体会?(初步建立化学元素观)(3)有人说,只要化学物质的组成中含有氧元素,就一定可以从它制得氧气,你同意吗?给出理由。(4)带火

6、星的木条、细铁丝等在空气中和在纯氧中燃烧时,发生反应的物质相同,为什么现象并不相同?(5)综合3、4的事例,你能够得出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结论吗?试一试,好吗?(进一步认识“物质性质取决于它的组成与结构,物质的变化可以用外界条件来控制”这一普遍规律)三、广度问题的开放性有效问题的广度体现在解答思路多元,思维活动开放。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而在教学中恰当地设计开放性问题正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举措。例如教学实例“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中的2个问题,问题一:“作为酸性氧化物的SiO2会跟那些物质发生反应呢?”;问题二:“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用SiO2制备H2SiO3的

7、方案,你认为该怎样设计呢?”。这2个问题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广度是不一样的。第一个问题是用来判断学生是否记住或理解之前学过的知识,属于低级水平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思路指向具体,思维不够开放。第二个问题考查学生对某一内容的整体性理解,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属于高级水平的问题,包括分析性问题、综合性问题和评价性问题4。开放性问题要求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过程和思考方法,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积极主动地参与问题解决的全过程。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可以从问题情境、问题条件、问题结论及解决策略等方面着力设计开放性的有效问题。问题情境开放性,一般是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生产经验创设问题情

8、境,这种情景下的问题本身比较引人入胜,容易激发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现象的兴趣。这类开放性问题的教学强调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注重学习与社会生产、最新科技信息的密切联系,着眼于具体的、现实的问题。问题条件开放性,其特点是给出问题的结论,让学生分析探寻该结论成立应具备的条件,而满足结论的条件往往不唯一,具有很大的伸缩性。条件开放性问题要求学生善于从问题的结论出发,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的见解,这不仅能使学生的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还能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能力和学习方法。问题结论开放性,其特点是给定问题的条件,让学生根据问题的条件探索相应结论,符合条件的结论往往是不唯一的或不确定的,呈现多样性。

9、这类问题重要的不是答案本身的多样性,而在于寻求解答的过程中,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对信息进行分析和整合,捕捉解决问题的有效信息,学生在寻找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中实现认知结构的重建。解决策略开放性,是指问题解决策略要进行多方面综合的一类问题,解决方法可以有多种,解决路径可以多渠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要多角度、正反方向进行思考、探索和推理,激活发散思维。四、厚度问题的生成性 有效问题的厚度体现在学生参与解构,生发新的问题。问题设计一定要有内涵,不能过于笼统,要有层次性,要有生长点,使优秀生从问题和习题的解决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

10、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教学中的问题本身是预设的,设计的问题既要符合逻辑结构,遵循化学学科知识本身的逻辑关系,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暴露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预留知识的生长点。体现学生从旧知到新知、从已知到未知、从经验到理论、从理论到应用、从应用到创造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5。例如在进行SO2还原性复习教学中曾经设计过这样的问题:将SO2通入BaCl2溶液;BaCl2、NH3H2O溶液;BaCl2、H2O2溶液。问:(1)分别能观察到什么现象?(事实性知识) (2)通入与中的所得浑浊成份是否相同?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比较、归纳,理解)(3)将通入SO2后的BaCl2溶液,振荡

11、,可慢慢观察到有白色沉淀出现,请问该沉淀的成份是什么?解释其原因。(分析)(4)若将H2O2换成Cl2或FeCl3溶液等,可能会产生什么现象?你是怎么思考的?(分析,元认知知识)(5)上述实验中添加H2O2与氨水在本质上有何不同?(评价,元认知知识)通过教学活动,学生不仅自主巩固了SO2的性质,明确SO2在不同的介质中与BaCl2溶液反应产生沉淀的原因,在递进式解决问题过程中进一步从本质上认识SO2的还原性,从而揭示学生在学习SO2还原性这一主题时,对该主题的思考、理解与实践活动的学习进阶水平的提升。五、难度问题的适切性有效问题的难度体现在面向多数学生,符合认知水平。问题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

12、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如果问题过小、过浅、过易,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对答如流,这样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如果问题过大、过难,学生难以回答,就会失去思维的积极性。教学实例“铁单质的性质”教学中,从以下三个层次认识铁的性质,并归纳出铁被氧化后呈现价态的规律。问题1 铁是在人类社会中,用途最广、用量最大的金属。同学们初中已经学习过铁的性质,请同学们回忆铁的相关性质,并书写化学方程式。问题2 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出发,铁参与的反应均是铁被氧化的过程,请问:铁单质被氧化后会呈现出几种价态?铁

13、被氧化到不同价态时,氧化剂的性质有何差异?问题3 教师演示实验:铁粉与硫粉共热。大家看到什么实验现象?请根据铁被氧化时可能出现的价态推测反应产物。教学程序的设计为:通过回顾初中已学知识,归纳总结铁单质的化学性质;通过对化学方程式的分析,使学生明确铁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化合价变化的特点;教师演示铁粉与硫粉共热的实验,利用学生不熟悉的反应留给学生判断产物的悬念,引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同时为Fe3+及Fe2+的检验留下伏笔,实现学生对知识的主动获取和及时应用。在“观念建构”视角下,有教师用“驱动性问题”组织教学,将具体的化学问题转化为驱动性问题,通过问题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从而建构化学观念6。

14、 例如“化学键”主题教学中,设置4个驱动性问题,均指向具体的教学内容,问题与问题之间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逐步建构“化学键”概念。问题1 你能通过哪些化学反应制备氯化钠呢?问题2 不管是经历了哪种反应途径,利用了哪个具体的化学反应,宏观的氯化钠都由微观的钠原子、氯原子构成,那你能试着从钠原子、氯原子性质的角度分析氯化钠的形成吗?问题3 如果将NaCl中Na原子换成H原子,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否会发生变化?问题4 如果分别将NaCl、HCl中的Cl换成O原子,你能用电子式表示其形成过程吗?课堂教学中的各要素作用于学习个体学生身上,应该是系统的、有机联系的,教学中的有效问题也是如此。以上呈现的有效

15、问题5方面的视角,是从教学中问题本身凸显某一维度功能的角度进行阐述,它们之间并不是单独的、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问题的角度针对性,必须紧扣教学目标,针对学生实际,恰当利用资源,是设计教学问题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体现一定的广度,把握一定的难度,挖掘一定的深度;没有一定的广度就没有推进深度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深度就不可能达到一定的厚度。一个能够面向多数学生,着眼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学问题,具有解答思路多元,思维活动开放的特质,这样的问题,必将有效地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新问题,又在新的高度解决问题,提升学习进阶水平。

16、可见,问题的角度(针对性)是有效问题的基本要求;问题的广度(开放性)、难度(适切性)是有效问题的呈现方式和基本特质,问题的深度(挑战性)是有效问题的价值体现,问题的厚度(生成性)是有效问题的追求目标。核心素养不是先天遗传,而是经过后天教育习得的,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任重道远。发展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目标必定落实在化学课程、化学专题、化学课堂教学目标中。因此,在化学教学问题的设置中,要从多维视角将问题蕴含于特定的场合(环境)之中,使学生达到当面临这种特定场境时,根据已有的知识或经验不能加以解释,导致认知失衡,从而产生困惑,且又急于消除这种困惑的心理状态。参考文献1王中荣.高中化学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及思考J.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