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文化与酿酒工艺解读_第1页
中国酒文化与酿酒工艺解读_第2页
中国酒文化与酿酒工艺解读_第3页
中国酒文化与酿酒工艺解读_第4页
中国酒文化与酿酒工艺解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八、前言中国的酒有5000年以上的悠久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这就是以生长霉菌为主要微生物的酒曲为糖化发酵剂,复式发酵,半固态发酵为特征。这成为东方酿酒业的典型代表。中国的酒主要是以粮食原料酿制而成的。并有少量的果酒;近代以来,啤酒在中国的发展很快,目前年产量已居世界第二位。按最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我国饮料酒可分为发酵酒(Fermentedalcoholicbeverages),蒸馏酒(Distilledspirits)和配制酒(integratedalcoholicbeverages)三大类。发酵酒又细分为啤酒(Beer)、葡萄酒(Wines)、果酒(Frui

2、twine)、黄酒(Chinesericewine)和其它发酵酒五种;蒸馏酒细分为白酒(ChineseSpirits)和其它蒸馏酒(如白兰地、威士忌、俄得克、老姆酒)。在中国人的观点中,酒并不是生活必需品,但在社会生活中,酒却具有其它物品所无法替代的功能。从酒的后面可以了解中国社会各个方面,中国的政治,经济,农业生产,商业,历史文化,都可以在酒文化中找到可贵的资料。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首先,中国是一个以农立国的国家,因此一切政治、经济活动都以农业发展为立足点。而中国的酒,绝大多数是以粮食酿造的,酒

3、紧紧依附于农业,成为农业经济的一部分。粮食生产的丰歉是酒业兴衰的晴雨表,各朝代统治者根据粮食的收成情况,通过发布酒禁或开禁,来调节酒的生产,从而确保民食。反过来,酒业的兴衰也反映了农业生产的状况,也是了解历史上天灾人祸的线索之一。在一些局部地区,酒业的繁荣对当地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酒与社会经济活动是密切相关的。汉武帝时期实行国家对酒的专卖政策以来,从酿酒业收取的专卖费或酒的专税就成为了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酒税收入在历史上还与军费,战争有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在有的朝代,酒税(或酒的专卖收入)还与徭役及其它税赋形式有关。酒的厚利往往又成为国家、商贾富豪及民众争夺的肥

4、肉。不同酒政的更换交替,反映了各阶层力量的对比变化。酒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给人民的生活中增添了丰富的色彩。中国古人将酒的作用归纳为三类:酒以治病,酒以养老,酒以成礼。几千年来,酒的作用关不限于此三条,起码还包括:酒以成欢,酒以忘忧,酒以壮胆,酒也使人沉湎,坠落,伤身败体。历史上还有不少国君因沉湎于酒,引来亡国之祸。总之,酒是社会文明的标志。研究社会的文明史,不可不研究酒文化史。中国酒文化中的丰富内涵,会给人们带来乐趣和启示。第一章酿酒的起源第一节酿酒的起源在我国,由谷物粮食酿造的酒一直处于优势地位,而果酒所占的份额很小,因此,酿酒的起源问题主要是探讨谷物酿酒的起源。一、酿酒起源的传说在古代,往

5、往将酿酒的起源归于某某人的发明,把这些人说成是酿酒的祖宗,由于影响非常大,以致成了正统的观点。对于这些观点,宋代酒谱曾提出过质疑,认为“皆不足以考据,而多其赘说也”。这虽然不足于考据,但作为一种文化认同现象,不妨罗列于下。主要有以下几种传说。1、仪狄酿酒相传夏禹时期的仪狄发明了酿酒。公元前二世纪史书吕氏春秋云:“仪狄作酒”。汉代刘向编辑的战国策则进一步说明:“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日:后世必有饮酒而之国者。遂疏仪狄而绝旨酒(禹乃夏朝帝王)”。2、杜康酿酒另一则传说认为酿酒始于杜康(亦为夏朝时代的人)。东汉说文解字中解释“酒”字的条目中有:“杜康作秫酒。”世本也有同样的说

6、法。3、酿酒始于另一种传说则表明在黄帝时代人们就已开始酿酒。汉代成书的黄帝内经素问中记载了黄帝与歧伯讨论酿酒的情景,黄帝内经中还提到一种古老的酒醴酪,即用动物的乳汁酿成的甜酒。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很多发明创造都出现在黄帝时期。黄帝内经一书实乃后人托名黄帝之作,其可信度尚待考证。4、酒与天地同时更带有神话色彩的说法是“天有酒星,酒之作也,其与天地并矣”。这些传说尽管各不相同,大致说明酿酒早在夏朝或者夏朝以前就存在了,这是可信的,而这一点已被考古学家所证实。夏朝距今约四干多年,而目前已经出土距今五干多年的酿酒器具。(新民晚报1987年8月23日“中国最古老的文字在山东莒县发现”,副标题为“同

7、时发现五干年前的酿酒器具”)。这一发现表明:我国酿酒起码在五干年前已经开始,而酿酒之起源当然还在此之前。在远古时代,人们可能先接触到某些天然发酵的酒,然后加以仿制。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二、考古资料对酿酒起源的佐证谷物酿酒的两个先决条件是酿酒原料和酿酒容器。以下几个典型的新石器文化时期的情况对酿酒的起源有一定的参考作用。裴李岗文化时期(公元前5000-6000年)河姆渡文化时期(公元前4000-500年)上述两个文化时期,均有陶器和农作物遗存,均具备酿酒的物质条件。磁山文化时期磁山文化时期距今7355-7235年,有发达的农业经济。据有关专家统计:在遗址中发现的粮食堆积为100m3

8、,折合重量5万公斤还发现了一些形制类似于后世酒器的陶器。有人认为磁山文化时期,谷物酿酒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三星堆遗址该遗址地处四川省广汉,埋藏物为公元前4800年至公元前2870年之间的遗物。该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和青铜酒器,其器形有杯,觚,壶等。其形状之大也为史前文物所少见。山东莒县陵阴河大汶口文化墓葬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山东莒县陵阴河大汶口文化墓葬中发掘到大量的酒器。尤其引人注意的是其中有一组合酒器,包括酿造发酵所用的大陶尊,滤酒所用的漏缸,贮酒所用的陶瓮,用于煮熟物料所用的炊具陶鼎。还有各种类型的饮酒器具100多件。据考古人员分析,墓主生前可能是一职业酿酒者(王树明:“大汶口文化晚期

9、的酿酒”,中国烹饪,1987.9)。在发掘到的陶缸壁上还发现刻有一幅图,据分析是滤酒图。在龙山文化时期,酒器就更多了。国内学者普遍认为龙山文化时期酿酒是较为发达的行业。以上考古得到的资料都证实了古代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夏禹时代确实存在着酿酒这一行业。三、现代学者对酿酒起源的看法1、酒是天然产物最近科学家发现,在漫漫宇宙中,存在着一些天体,就是由酒精所组成的。所蕴藏着的酒精,如制成啤酒,可供人类饮几亿年。这说明什么问题?正好可用来说明酒是自然界的一种天然产物。人类不是发明了酒,仅仅是发现了酒。酒里的最主要的成分是酒精,(学名是乙醇,分子式为C2H5OH),许多物质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转变成酒精。如葡萄

10、糖可在微生物所分泌的酶的作用下,转变成酒精;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就可以将某些物质转变成酒精。大自然完全具备产生这些条件的基础。我国晋代的江统在酒诰中写道:“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又云杜康。有饭不尽,委馀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在这里,古人提出剩饭自然发酵成酒的观点,是符合科学道理及实际情况的。江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谷物自然发酵酿酒学说的人。总之,人类开始酿造谷物酒,并非发明创造,而是发现。方心芳先生则对此作了具体的描述:“在农业出现前后,贮藏谷物的方法粗放。天然谷物受潮后会发霉和发芽,吃剩的熟谷物也会发霉,这些发霉发芽的谷粒,就是上古时期的天然曲蘖,将之浸入

11、水中,便发酵成酒,即天然酒。人们不断接触天然曲蘖和天然酒,并逐渐接受了天然酒这种饮料,于是就发明了人工曲蘖和人工酒,久而久之,就发明了人工曲蘖和人工酒”。现代科学对这一问题的解释是:剩饭中的淀粉在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所分泌的酶的作用下,逐步分解成糖分,酒精,自然转变成了酒香浓郁的酒。在远古时代人们的食物中,采集的野果含糖分高,无须经过液化和糖化,最易发酵成酒。其化学原理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CHO)n+nHO=nCHO;nCHO=2CHOH+2COt61052612661262522、果酒和乳酒第一代饮料酒人类有意识地酿酒,是从模仿大自然的杰作开始的.我国古代书籍中就有不少关于水果自然发酵成酒的

12、记载。如宋代周密在癸辛杂识中曾记载山梨被人们贮藏在陶缸中后竟变成了清香扑鼻的梨酒。元代的元好问在蒲桃酒赋的序言中也记载道某山民因避难山中,堆积在缸中的蒲桃也变成了芳香醇美的葡萄酒。古代史籍中还有所谓猿酒的记载,当然这种猿酒并不是猿猴有意识酿造的酒,而是猿猴采集的水果自然发酵所生成的果酒。远在旧石器时代,人们以采集和狩猎为生,水果自然是主食之一。水果中含有较多的糖分(如葡萄糖,果糖)及其它成分,在自然界中微生物的作用下,很容易自然发酵生成香气扑鼻,美味可口的果酒,另外,动物的乳汁中含有蛋白质,乳糖,极易发酵成酒,以狩猎为生的先民们也有可能意外地从留存的乳汁中得到乳酒。在黄帝内经中,记载有一种醴酪

13、,即是我国乳酒的最早记载。根据古代的传说及酿酒原理的推测,人类有意识酿造的最原始的酒类品种应是果酒和乳酒。因为果物和动物的乳汁极易发酵成酒,所需的酿造技术较为简单。3、谷物酿酒始于农耕时代还是先于农耕时代?探讨谷物酿酒的起源,有两个问题值得考虑:谷物酿酒起源于何时?我国最古老的谷物酒是属于哪类?对于后一个问题,在第五章啤酒部分介绍。谷物酿酒始于何时,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传统的酿酒起源观认为:酿酒是在农耕之后才发展起来的,这种观点早在汉代就有人提出了,汉代刘安在淮南子中说:“清盎之美,始于耒耜”。现代的许多学者也持有相同的看法,有人甚至认为是当农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了剩余粮食后,才开始酿酒的。

14、另一种观点认为谷物酿酒先于农耕时代,如在1937年,我国考古学家吴其昌先生曾提出一个很有趣的观点:“我们祖先最早种稻种黍的目的,是为酿酒而非做饭。吃饭实在是从饮酒中带出来。”这种观点在国外是较为流行的,但一直没有证据。时隔半个世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人类学家索罗门卡茨博士发表论文,又提出了类似的观点,认为人们最初种粮食的目的是为了酿制啤酒,人们先是发现采集而来的谷物可以酿造成酒,而后开始有意识地种植谷物,以便保证酿酒原料的供应。该观点的依据是:远古时代,人类的主食是肉类不是谷物,即然人类赖以生存的主食不是谷物,那么对人类种植谷物的解释可能也可另辟溪径。国外发现在一万多年前,远古时代的人们已经开

15、始酿造谷物酒,而那时,人们仍然过着游牧生活。综上所述,关于谷物酿酒的起源有二种主要观点,即:先于农耕时代、后于农耕时代。新的观点的提出,对传统观点进行再探讨,对酒的起源和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极有意义的。第二节蒸馏酒的起源用特制的蒸馏器将酒液,酒醪或酒醅加热,由于它们所含的各种物质的挥发性不同,在加热蒸馏时,在蒸汽中和酒液中,各种物质的相对含量就有所不同。酒精(乙醇)较易挥发,则加热后产生的蒸汽中含有的酒精浓度增加,而酒液或酒醪中酒精浓度就下降。收集酒气并经过冷却,得到的酒液虽然无色,气味却辛辣浓烈。其酒度比原酒液的酒度要高得多,一般的酿造酒,酒度低于20%。蒸馏酒则可高达60%以上。我国

16、的蒸馏酒主要是用谷物原料酿造后经蒸馏得到的。现代人们所熟悉的蒸馏酒分为“白酒”(也称“烧酒”),“白兰地”,“威士忌”。“伏特加酒”,“兰姆酒”等。白酒是中国所特有的,一般是粮食酿成后经蒸馏而成的。白兰地是葡萄酒蒸馏而成的,威士忌是大麦等谷物发酵酿制后经蒸馏而成的。兰姆酒则是甘蔗酒经蒸馏而成的。一、蒸馏酒起源的种种观点蒸馏酒与酿造酒相比,在制造工艺上多了一道蒸馏工序,关健设备是蒸馏器。故蒸馏器的发明是蒸馏酒起源的前提条件,但蒸馏器的出现并不是蒸馏酒起源的绝对条件。因为蒸馏器不仅可用来蒸酒,也可用来蒸馏其它物质,如香料,水银等。关于蒸馏酒的起源,从古代起就有人关注过。历来众说纷纭。现代国内外学者

17、对这个问题仍在进行资料收集及研究工作。随着考古资料的充实及对古代文献资料的查询,人们对蒸馏酒的起源的认识逐步深化。因为这不仅涉及到酒的蒸馏,而且还涉及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蒸馏器。关于蒸馏酒的起源,主要有两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一是我国蒸馏酒起源于何时?其二是我国的蒸馏器或蒸馏技术是从外国传入的,还是本国发明的,或者我国的蒸馏器或蒸馏技术是否向国外输出?历代关于蒸馏酒起源的观点,不尽相同,现将主要的观点归纳如下:1、蒸馏酒始创于元代最早提出此观点的是明代医学家李时珍。他在本草纲目中写道: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元代文献中已有蒸馏酒及蒸馏

18、器的记载。如vv饮膳正要,作于1331年。故十四世纪初,我国已有蒸馏酒。但是否自创于元代,史料中都没有明确说明。2、蒸馏酒元代时外国传入清代檀萃的滇海虞衡志中说:盖烧酒名酒露,元初传入中国,中国人无处不饮乎烧酒。章穆的饮食辨中说:烧酒又名火酒,饮膳正要曰阿剌吉。番语也(外来语著者注),盖此酒本非古法,元末暹罗及荷兰等处人始传其法于中土。现代吴德铎先生则认为撰写饮膳正要的作者忽思慧(蒙古族人)当时是用蒙文的译音写成“阿剌吉”,而并未使用旧有的汉文名(烧酒)。故不应看成是外来语。忽思慧并没有将“阿刺吉”看作是从外国传入的。至于烧酒从元代传入的可信度如何,曾纵野先生认为:在元时一度传入中国可能是事实

19、,从西亚和东南亚传入都有可能,因其新奇而为人们所注意也是可以理解的(曾纵野:我国白酒起源的探讨,黑龙江酿酒,1978年)。3、宋代中国已有蒸馏酒这个观点经过现代学者的大量考证提出的。现将主要依据罗例于下。(1)宋代史籍中已有蒸馏器的记载宋代已有蒸馏器是支持这一观点的最重要的依据之一。南宋张世南在游宦纪闻卷五中记载了一例蒸馏器,用于蒸馏花露。宋代的丹房须知一书中还画有当时蒸馏器的图形。吴德铎先生认为:我们完全可以相信,至迟在宋以前,中国人民便已掌握了蒸制烧酒所必需的蒸馏器。当然,吴先生并未说此蒸馏器就一定用来蒸馏酒。(2)考古发现了金代的蒸馏器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北青龙县发现了被认为是金世宗

20、时期的铜制蒸馏烧锅(文物,1976年第9期,也有人认为很难肯定是金代制品)。邢润川认为:宋代已有蒸馏酒应是没有问题(邢润川:我国蒸馏酒起源于何时?微生物学报,1981年第8卷第一期)。从所发现的这一蒸馏器的结构来看,与元代朱德润在轧赖机酒赋中所描述的蒸馏器结构相同。器内液体经加热后,蒸汽垂直上升,被上部盛冷水的容器内壁所冷却,从内壁冷凝,沿壁流下被收集。而元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所记载的南番烧酒所用的蒸馏器尚未采用此法,南番的蒸馏器与阿拉伯式的蒸馏器则相同,器内酒的蒸汽是左右斜行走向,流酒管较长。从器形结构来考察,我国的蒸馏器具有鲜明的民族传统特色。因此也有可能我国在宋代自创蒸馏技术。(3)宋代

21、文献中关于“烧酒”的记载更符合蒸馏酒的特征宋代的文献记载中,烧酒一词出现得更为频繁,而且据推测所说的烧酒是蒸馏烧酒。如宋代宋慈在洗冤录卷四记载:虺蝮伤人,令人口含米醋或烧酒,吮伤以吸拨其毒。这里所指的烧酒,有人认为应是蒸馏烧酒。蒸酒一词,也有人认为是指酒的蒸馏过程。如宋代洪迈的夷坚丁志卷四的镇江酒库记有一酒匠因蒸酒堕入火中。这里的蒸酒并未注明是蒸煮米饭还是酒的蒸馏。但蒸酒一词清代却是表示蒸馏酒的。宋史食货志中关于蒸酒的记载较多。采用蒸酒操作而得到的一种大酒,也有人认为是烧酒。但宋代几部重要的酿酒专著(朱肱的北山酒经,或苏轼的酒经等)及酒类百科全书酒谱中均未提到蒸馏的烧酒。北宋和南宋都实行酒的专

22、卖,酒库大都由官府有关机构所控制。如果蒸馏酒确实出现的话,普及速度应是很快的。4、唐代初创蒸馏酒唐代是否有蒸馏烧酒,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烧酒一词首次是出现于唐代文献中的。如白居易(772-846年)的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光。陶雍(唐大和大中年间人)的诗句自到成都烧酒熟,不思身更入长安。李肇在唐国史补中罗列的一些名酒中有剑南之烧春。因此现代一些人认为所提到的烧酒即是蒸馏的烧酒。但从唐代的投荒杂录所记载的烧酒之法来看,则是一种加热促进酒的陈熟的方法。如该书中记载道:南方饮既烧,即实酒满瓮,泥其上,以火烧方熟,不然不中饮。显然这不应是酒的蒸馏操作。在宋代VV北山酒经中这种操作又称为“火迫

23、酒”。故唐代已有蒸馏的烧酒还难以成立5、蒸馏酒起源于东汉近年来,在上海博物馆发现了东汉时期的青铜蒸馏器。该蒸馏器的年代,经过青铜专家鉴定是东汉早期或中期的制品,用此蒸馏器作蒸馏实验,蒸出了酒度为26.6-20.4的蒸馏酒。而且在安徽滁洲黄泥乡也出土了一件似乎一模一样的青铜蒸馏器。专门研究这一课题的吴德铎先生和马承源先生认为我国早在公元初或一,二世纪时期,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便已使用青铜蒸馏器了。但他们并未认定此蒸馏器是用来蒸馏酒(吴德铎:阿剌吉与蒸馏酒,辉煌的世界酒文化,成都出版社,1993年)。吴德铎先生在1986年于澳大利亚召开的第四届中国科技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这一研究结果后,这一轰动世界

24、科技史学界的论文引起了致力于中国科学了技术史这一巨著编撰者,英国剑桥大学东方科学技术史图书馆馆长李约瑟博士的高度重视。并表示要对其原著作中关于蒸馏器的这部分内容重新修正。这篇论文也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有人认为东汉已有蒸馏酒(王有鹏:我国蒸馏酒起源于东汉说水的外形,火的性格深圳首届中国酒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东汉青铜蒸馏器的构造与金代蒸馏器的也有相似之处。该蒸馏器分甑体和釜体两部分。通高53.9cm。甑体内有储存料液或固体酒醅的部分,并有凝露室。凝露室有管子接口,可使冷凝液流出蒸馏器外,在釜体上部有一入口,大约是随时加料用的。蒸馏酒起源于东汉的观点,目前没有被广泛

25、接受。因为仅靠用途不明的蒸馏器很难说明问题。另外东汉以降的众多酿酒史料中都未找到任何蒸馏酒的踪影,缺乏文字资料的佐证。6、国外蒸馏酒的起源在古希腊时代,Aristotle曾经写到:“通过蒸馏,先使水变成蒸汽继而使之变成液体状,可使海水变成可饮用水”。这说明当时人们发现了蒸馏的原理。古埃及人曾用蒸馏术制造香料。在中世纪早期,阿拉伯人发明了酒的蒸馏。在十世纪,一位名叫Avicenna的哲学家曾对蒸馏器进行过详细的描述。但当时还未提到蒸馏酒(alcohol),有人认为尽管没有提到蒸馏酒,但蒸馏酒肯定在那个时期已经出现了。公元1313年,一位加泰隆(Catalan,分布于西班牙等国的人)教授,也许是第

26、一次记载了蒸馏酒(alcohol)的人(上述资料来自AlexisLichines,NewEncyclopediaofWinesandSpirits。国外已有证据表明大约在12世纪,人们第一次制成了蒸馏酒。据说当时蒸馏得到的烈性酒并不是饮用的,而是作为引起燃烧的东西,或作为溶剂,后来又用于药品(引自ComprehensiveBiotechnology,Vol.3,P862,EditedbyMurrayMoo-Young,pergamonPress)。国外的蒸馏酒大都用葡萄酒所蒸馏。英语中的spirits来源于拉丁语spiritusvini。后来Paracelsus又把葡萄蒸馏的烈性酒称为alko

27、hol(意指:thefiest,thenoblest)。从时间上来看,公元12世纪正相当于我国南宋初期,与金世宗时期几乎同时。我国的烧酒和国外的烈性酒的出现时间又是一个偶合吗?二、古代蒸馏酒名称在我国古代,由于历史悠久,地域不一,留传下的蒸馏酒的名称很多,但古代文献中所说的”白酒这一名称却不是指蒸馏酒。前面已说过它是一种酿造的米酒。只是到了现代,才用白酒代表经蒸馏的酒。我国古代文献中蒸馏酒的称谓主要有:烧酒,烧春,始用于唐代,但是唐代所说的烧酒,烧春是否指蒸馏酒还有争论。宋代以后,烧酒,烧春才是真正的蒸馏酒;阿剌吉酒(元代饮膳正要;南番烧酒(元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原注为阿里乞);轧赖机(元代轧

28、赖机酒赋);法酒(明初草木子,原书又称为哈剌基);汗酒,气酒(清代浪迹丛谈续谈三谈中引元代人李宗表诗);火酒(明代本草纲目);酒露(清代滇海虞衡志);高梁酒,高梁滴烧(清代随园食单)。在清代和民国时期,往往是蒸馏酒的统称。白酒和老白干,这是现代才启用的名称。糟烧或糟烧酒,是黄酒过滤后的酒糟经再次发酵,并经蒸馏得到的蒸馏酒。有的书将糟烧酒称为“酒汗”。据考证,阿剌吉,轧赖机,阿里乞,哈剌基等名称都是外来语Arrack的译音。关于Arrack这个字,在人认为在语源上它是汗的同义词。本来是指树汁,后来发展成植物的液汁自然发酵成的酒。这个字即可指未经蒸馏的树汁及其自然发酵而成的酒,又可用来指经蒸馏而成

29、的酒。Arrack这个字在世界各国古代都通行过,写法上稍有不同,如法语Arae,德语Arrek,Rack,荷兰语Arak或Rak,葡萄芽语Araca。(吴德铎:阿剌吉与蒸馏酒,辉煌的世界酒文代,成都出版社,1993年)。通过对一些国外酒史资料来看,古代用Arrack等名称所指的酒一般都是蒸馏酒。对于蒸馏这一过程的描述,古人及现代人所用的词汇也有不少。如“蒸酒”,“烧酒”,“吊酒”,“拷酒”。对于蒸馏器的称呼,则更多,有:蒸锅、烧锅、酒甑。第二章中国的酒曲第一节酒曲的本质纵观世界各国用谷物原料酿酒的历史,可发现有两大类,一类是以谷物发芽的方式,利用谷物发芽时产生的酶将原料本身糖化成糖份,再用酵母

30、菌将糖份转变成酒精;另一类是用发霉的谷物,制成酒曲,用酒曲中所含的酶制剂将谷物原料糖化发酵成酒。从有文字记载以来,中国的酒绝大多数是用酒曲酿造的,而且中国的酒曲法酿酒对于周边国家,如日本、越南和泰国等都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在讲述中国酒的品种及特征之前,有必要对中国的酒曲作一个较详细的了解。虽然中国人民与曲蘖打了几千年的交道,知道酿酒一定要加入酒曲,但一直不知道曲蘖的本质所在。现代科学才解开其中的奥秘。酿酒加曲,是因为酒曲上生长有大量的微生物,还有微生物所分泌的酶(淀粉酶、糖化酶和蛋白酶等),酶具有生物催化作用,可以加速将谷物中的淀粉,蛋白质等转变成糖、氨基酸。糖分在酵母菌的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乙醇

31、,即酒精。蘖也含有许多这样的酶,具有糖化作用。可以将蘖本身中的淀粉转变成糖分,在酵母菌的作用下再转变成乙醇。同时,酒曲本身含有淀粉和蛋白质等,也是酿酒原料。酒曲酿酒是中国酿酒的精华所在。酒曲中所生长的微生物主要是霉菌。对霉菌的利用是中国人的一大发明创造。日本有位著名的微生物学家坂口谨一郎教授认为这甚至可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相媲美,这显然是从生物工程技术在当今科学技术的重要地位推断出来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古代人民所创立的方法将日益显示其重要的作用。第二节酒曲的种类酒曲的起源已不可考,关于酒曲的最早文字可能就是周朝著作VV书经说命篇中的若作酒醴,尔惟曲蘖。从科学原理加以分析,酒曲实际上是从发霉

32、的谷物演变来的。酒曲的生产技术在北魏时代的齐民要术中第一次得到全面总结,在宋代已达到极高的水平。主要表现在:酒曲品种齐全,工艺技术完善,酒曲尤其是南方的小曲糖化发酵力都很高。现代酒曲仍广泛用于黄酒,白酒等的酿造。在生产技术上,由于对微生物及酿酒理论知识的掌握,酒曲的发展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原始的酒曲是发霉或发芽的谷物,人们加以改良,就制成了适于酿酒的酒曲。由于所采用的原料及制作方法不同,生产地区的自然条件有异,酒曲的品种丰富多彩。大致在宋代,中国酒曲的种类和制造技术基本上定型。后世在此基础上还有一些改进。以下是中国酒曲的种类:一、酒曲的分类体系按制曲原料来分主要有小麦和稻米。故分别称为麦曲和米曲

33、。用稻米制的曲,种类也很多,如用米粉制成的小曲,用蒸熟的米饭制成的红曲或乌衣红曲,米曲(米曲霉)。按原料是否熟化处理可分为生麦曲和熟麦曲。按曲中的添加物来分,又有很多种类,如加入中草药的称为药曲,加入豆类原料的称为豆曲(碗豆,绿豆等)。按曲的形体可分为大曲(草包曲,砖曲,挂曲)和小曲(饼曲),散曲。按酒曲中微生物的来源,分为传统酒曲(微生物的天然接种)和纯种酒曲(如米曲霉接种的米曲,根霉菌接种的根霉曲,黑曲霉接种的酒曲)。二、酒曲的分类现代大致将酒曲分为五大类,分别用于不同的酒。它们是:麦曲,主要用于黄酒的酿造;小曲,主要用于黄酒和小曲白酒的酿造;红曲,主要用于红曲酒的酿造(红曲酒是黄酒的一个

34、品种);大曲,用于蒸馏酒的酿造。麸曲,这是现代才发展起来的,用纯种霉菌接种以麸皮为原料的培养物。可用于代替部分大曲或小曲。目前麸曲法白酒是我国白酒生产的主要操作法之一。其白酒产量占总产量的70%以上。第三节酒曲生产技术的演变一、原始的酒曲我国最原始的糖化发酵剂可能有几种形式:即曲,蘖,或曲蘖共存的混合物。在原始社会时,谷物因保藏不当,受潮后会发霉或发芽,发霉或发芽的谷物就可以发酵成酒。因此,这些发霉或发芽的谷物就是最原始的酒曲,也是发酵原料。可能在一段时期内,发霉的谷物和发芽的谷物是不加区别的,但曲和蘖起码在商代是有严格区别的。因为发芽的谷物和发霉的谷物外观不同,作用也不同,人们很容易分别按照

35、不同的方法加以制造,于是,在远古便有了两种都可以用来酿酒的东西。发霉的谷物称为曲,发芽的谷物称为蘖。二、散曲到块曲从制曲技术的角度来考察,我国最原始的曲形应是散曲,而不是块曲。散曲,即呈松散状态的酒曲,是用被磨碎或压碎的谷物,在一定的温度,空气湿度和水分含量情况下,微生物(主要是霉菌)生长其上而制成的。散曲在我国几千年的制曲史上一直都沿用下来。例如古代的黄子曲,米曲(尤其是红曲)。块曲,顾名思义是具有一定形状的酒曲,其制法是将原料(如面粉)加入适量的水,揉匀后,填入一个模具中,压紧,使其形状固定,然后再在一定的温度,水分和湿度情况下培养微生物。东汉成书的说文解字中有几个字,都注释为“饼曲”。东

36、汉的四民月令中还记载了块曲的制法,这说明在东汉时期,成型的块曲已非常普遍。到北魏时代,以齐民要术中的制曲,制蘖技术为代表,我国的酒曲无论从品种上,还是从技术上,都达到了较为成熟的境地。主要体现在:确立了块曲(包括南方的米曲)的主导地位;酒曲种类增加;酒曲的糖化发酵能力大大提高。我国的酒曲制造技术开始向邻国传播。散曲和块曲不仅仅体现了曲的外观的区别,更主要的是体现在酒曲的糖化发酵性能的差异上。其根本原因在于酒曲中所繁殖的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上的差异。从制曲技术上来说,块曲的制造技术比较复杂,工序较长,而且制曲过程中还要花费大量的人力。酿酒前,还必须将块状的酒曲打碎。古人为何多此一举?其中的道理是块

37、曲的性能优于散曲。从原理上看,我国酒曲上所生长的微生物主要是霉菌,有的霉菌菌丝很长,可以在原料上相互缠结,松散的制曲原料可以自然形成块状。酒曲上的微生物种类很多,如细菌,酵母菌,霉菌。这些不同的微生物的相对数量分布在酒曲的不同部位的分布情况也不同。有专家认为,酿酒性能较好的根霉菌在块曲中能生存并繁殖,这种菌对于提高酒精浓度有很重要的作用。块曲的使用更适于复式发酵法(即在糖化的同时,将糖化所生成的糖分转化成酒精)的工艺。西汉的饼曲,只是块曲的原始形式。其制作也可能是用手捏成的。到了北魏时期,块曲的制造便有了专门的曲模,齐民要术中称为范,有铁制的园形范,有木制的长方体范,其大小也有所不同。如齐民要

38、术中的神曲是用手团成的,直径2.5寸,厚9分园型块曲,还有一种被称为笨曲的则是用1尺见方,厚2寸的木制曲模,用脚踏成的。当时块曲仅在地面放置一层,而不是象唐代文献中所记载的那样数层堆叠。使用曲模,不仅可以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更为重要的是可以统一曲的外型尺寸,所制成的酒曲的质量较为均一。采用长方体的曲模又比园型的曲模要好。曲的堆积更节省空间。更为后来的曲块在曲室中的层层叠置培菌奠定了基础。用脚踏曲,一方面是减轻劳动强度,更重要的是曲被踏得更为紧密,减少块曲的破碎。总之,从散曲发展到饼曲,从园形的块曲发展到方形的块曲,都是人们不断总结经验,择优汰劣的结果,都是为了更符合制曲的客观规律。三、

39、麦曲制造技术的发展在汉代以来,麦曲一直是北方酿酒的主要酒曲品种,后来传播到南方。齐民要术中所记载的制曲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后世也有少量的改进。1、齐民要术中的麦曲齐民要术中共有九例酒曲制法的详细记载。其中八种是麦曲,有一种是用谷子(粟)制成的。从制作技术及应用上分为神曲,白醪曲,笨曲三大类。其中神曲的糖化发酵力最高。齐民要术中神曲和笨曲的糖化发酵能力有很大的差别。连作者本人也感叹道:此曲(指神曲)一斗杀米三石,笨曲杀米六斗,省费悬绝如此(注:杀米意指米的消化,即糖化发酵)。有的神曲一斗甚至可杀米四石。曲的用量占酿酒原料的3.3%2.5%,笨曲为15%左右。神曲用量这样少,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因为

40、即使在现代,黄酒酿造时,麦曲的用量也在8-10%左右。只有小曲的用量才可能是这样低。这说明齐民要术中所记载的神曲,曲中的根霉菌和酵母菌较丰富。作为麦曲来说,用曲量如此少,固然有许多其它原因,如曲的形体较小,制曲原料磨得较细,培养温度也较低。2、麦曲生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1)中草药配料的广泛使用在北魏时代,虽然也使用一些中草药,但是种类少,且大都是天然植物。宋代的酒曲则有了很大的改变。宋代北山酒经中的十几种酒曲,几乎每种都加为数不等的中草药,多者十六味,最少的也有一味尤其注重所使用药物的芳香性。用药的种类有:道人头,蛇麻,杏仁,白术,川芎,白附子,木香,官桂,防风,天南星,槟榔,丁香,人参,胡椒

41、,桂花,肉豆蔻,生姜,川乌头,甘草,地黄,苍耳,桑叶,茯苓,赤豆,绿豆,辣蓼等。用药方式:一种是煮汁法,用药汁拌制曲原料,另一种方法是粉末法,将诸味药物研成粉末,加入到制曲原料中。酒曲中用药的目的,按北山酒经:曲用香药,大抵辛香发散而已。至于明代酒曲中大量地加中成药,并按中医配伍的原则,把药物分成君臣佐使信,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古人在酒曲中使用中草药,最初目的是增进酒的香气,但客观上,一些中草药成分对酒曲中的微生物的繁殖还有微妙的作用。(2)曲块堆积方法的改良北魏时代,酒曲一般是单层排布在地面上的,曲房的利用率低,而且,客观上,由于同一空间内,曲块数量少,所散发的热量少,酒曲的培养温度不会很高

42、,故在齐民要术中,翻曲的间隔时间一般为七天。按现代的观点来看,应属于中温曲。唐末成书的四时纂要中首次提到了一种改良的堆曲方法,不妨称之为品字形堆曲法,即原书中所说的竖曲如隔子眼。显然,采用这种堆曲法,在同一空间内所堆的曲块数量有明显增加。同一空间内,曲块数量增加,则散发的热量和水分都会大量增加,使密闭的空间内温度和湿度上升的速度加快,酒曲中微生物的生态环境也就随之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微生物的种类及其数量。从原理上来推测,高温曲的形成就具备了条件。高温曲对酒的风味会产生显著的作用。从宋代后,块曲的种类越来越多,出现了挂曲,草包曲等。这些曲至今仍在一些名酒厂使用。现代以来,对机械化制曲也进行过实险。

43、传统酒曲技术中的精华得以保留,发展了纯种制曲。从酒曲中分离到大量的微生物,经过挑选,将优良的微生物接入培养基中,使酒曲的用量进一步降低,酒质得到提高。四、小曲制造技术除了北方的麦曲外,至迟在晋代南方已出现了团状的米曲。晋人嵇含在南方草木状中记载了南方的草曲,也即米曲,这是关于南方米曲的最早记载。小曲一般是南方所特有,从晋代第一次在文献中出现以来,名称繁多,宋代北山酒经中共有四例。其制法大同小异:采用糯米或粳米为原料,先浸泡蓼叶或蛇麻花,或绞取汁。取其汁拌米粉,揉面米团。传统小曲的生产流程:米粉拌料陈酒药水1111辣蓼草末11TOC o 1-5 h zI/打实I/切块I/滚角I/1接种入缸保温培

44、养入匾培养,换匾,并匾装箩,出箩晒干图2.1传统小曲生产流程传统的麦曲,完全采用天然接种微生物的方式。小曲的接种在宋代以前,也不例外。但在北山酒经中则记载了一种人工接种的方式,即:团成饼子,以旧曲末逐个为衣。也就是说把新制成的曲团在陈曲粉末上滚动一下,陈曲末便粘在新曲团的表面,陈曲末中有大量的根霉孢子,可以在曲团上迅速繁殖,形成生长优势。由于可以人为地选择质量较好的陈曲作为曲种,这就可以择优汰劣。通过年复一年的人工选育,自然淘汰,质量优越的曲种(实际上是微生物菌种)就保留下来了。而天然接种的酒曲,酒曲中微生物的来源主要是水源,原料本身所带入,或者制曲场所及用具。性能优良的菌种无法代代相传,酒质

45、也就无法恒定。明清时期,小曲中加入种类繁多的中草药,成为这一时期的特点。明代天工开物中说:其入诸般君臣与草药,少者数味,多者百味,则各土各法,亦不可殚述。这种传统做法一直延续至现代。周恒刚先生在1964年搜集的四川邛崃的药曲配方中,有一例,其配方中用药达72味,合计50多公斤,可配1460公斤的原料(糖化曲,1964年,中国财经出版社)。但小曲也有少加甚至不加药的。如明代的东阳酒曲中只加辣蓼。宁波白药也是如此。故明代以来,小曲向药小曲和无药小曲两个方向发展。小曲中的微生物主要是根霉,据有关科技工作者分离鉴定,在分离到的828株毛霉科的霉菌中,其中根霉占643株。根霉不仅具有糖化作用,还具有酒化

46、酶,故具有酒化作用。小曲中还有许多其它微生物,现代工业微生物从中得到不少有益的菌种,继续为人类做出贡献。五、大曲的发展元代以来,蒸馏烧酒开始普及,很大一部分麦曲用于烧酒的酿造。因而传统的麦曲中分化出一种大曲,虽然在原料上与黄酒用曲基本相同,但在制法上有一定的特点。到了近现代,大曲与黄酒所用的麦曲便成为两种不同类型的酒曲。明清时期,河南,淮安一带成了我国大曲的主要生产基地。大曲是从麦曲中分化出来的,故在古代酒的文献资料中大曲的概念并不明确。一般指曲的形体较大的麦曲。这里所说的大曲,是指专门用于蒸馏酒酿造所用的麦曲。大曲与黄酒所用的麦曲的主要区别在于制曲原料,曲型和培养温度这三个方面。1、制曲原料

47、大曲的原料为豌豆,小麦和大麦。其配比也随各地而有所不同。豌豆在原料中占30%-50%。因此豆类原料的广泛使用,对于大曲中的微生物种类,相对数量,对曲香,酒香都具有重要的意义。2、制曲工艺大曲的形体较大。如天工开物所描述的当时淮郡所造的曲是打成砖片。这种曲形延续至今。 3、培养温度 大曲的生产工艺流程:小麦f润水f堆积f磨碎f加水拌和f装入曲模f踏曲f入制曲室培养f翻曲f堆曲f出曲f入库贮藏f成品曲砖块式的大曲,是由专门的制曲工人踏制的。踏曲是一项即辛苦又有趣的工作。颇有讲究。首先是其严密的组织形式及相互配合的工作方式,往往有一监工,由曲坊主人或有经验的人担任。制曲工人有严密的分工,有人专门量原

48、料和水,有的专门拌料,有的专事搬运,曲面装入木模,由踏曲工踏实。踏曲工有十几人甚至数十入之多。每人规定踏几脚,如第一人连踏三脚,第二人接过去,同时即翻一面,再踏三脚,第三人又接下去,最多时一块曲需经过60人的踏制。然后由专入取出木模,还有专门的人从事曲块边边角角部位的踏制,有人负责修曲,使曲块平滑。由数人搬至曲室。这样严密的踏曲组织系统,其目的是为了踏制高质量的块曲。踏曲最重要的是要使曲块紧密,一方面是为了减少曲块在搬运过程中曲块的破碎,更重要的是曲块的紧密程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酒曲中所繁殖的微生物。制块曲所用的曲模,采用砖形,这大概也是数百年的经验积累下来,人们认为这是一种最佳的几何形状。前面

49、说过,较原始的曲模较小,有园形,扁方形,而长方体的砖形则是综合了各种因素之后所确定的最佳几何形状。这些因素大致包括:曲面的粘性,曲块水分的蒸发需要,散热的需要,踏制时的力量大小,曲块堆积的需要,搬运的需要。ApictureBtMwlngawholeproceaaofBA-QUpreparation图2-5-1近代人工踏制大曲曲块成型后,送入曲房,微生物菌体是由多种渠道自然接种的。在密闭的曲房内,微生物开始繁殖,并散发热量,温度的升高又加速水分的蒸发,使整个曲房内温度和湿度都上升。从培菌过程的操作来说,大曲与黄酒麦曲并无显著差异,翻曲,通风,堆曲等仍是必要的操作步聚。但关键的区别是培菌温度。大曲

50、向高温曲方向变化。大曲的培养温度可达50-60C。各地的做法也有所不同。如民国时期唐山地区的培养温度为52C,茅台酒的酒曲培菌温度可达60C。翻曲的工人往往裸体进入曲房进行操作,也不免汗流夹背。大曲向高温曲的方向发展,客观原因之一,可能是曲室内堆积的曲块数量增加,导致曲房内温度上升速度快,幅度大(前面已说过,这是由于品字形堆曲法的采用所造成的),明清时期,制曲成为一门手工业,曲坊专门从事酒曲生产,为尽量利用空间,曲房内的块曲数量有可能尽量增加。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则是人们意识到高温曲所酿造的酒香气较好。其机理虽未完全阐明,但有一条是较为肯定的,即酒曲上生长的高温菌与低温菌的的比例随培养温度而变,高

51、温菌代谢产物对酒的香气成分具有一定的作用。不同类型的大曲,培养时期的最高温度有所不同。大致有三种类型:中温曲,高温曲和超高温曲。中温曲以清香型白酒汾酒所用的大曲为代表,最高温度为50C以下。其培养过程的特点是:制曲着重于曲的排列,曲房的窗户昼夜两封两启,温度则两起两落。控制热曲和凉曲温度较为严格,热凉升降幅度较大,小热大凉,适合于多数中温性微生物生长,以白色曲较多。中温曲的糖化力,液化力和发酵力最高。高温曲以浓香型白酒所用的大曲为代表。制曲时期最高温度大于50C,制曲期间,以曲的堆积为主,复盖严密,以保潮为主。培养期间温度的掌握主要靠翻曲来实现,只有当最高温度超过工艺要求的极限时,才进行翻曲,

52、放潮降温。工艺特点为多热少凉。曲的糖化力,液化力和发酵力均不及中温曲。超高温曲以酱香型白酒所用大曲为代表。如茅台酒所用的大曲,制曲时着重于曲的堆积,复盖严密,以保温保潮为主,每当曲温升至60-65C时,才开始翻曲。超高温曲的糖化力,液化力和发酵力均最低。故曲的用量最大,茅台酒用曲,曲粮比高达1:1。现代的白酒生产,优质酒和国家名酒都采用传统法制作的大曲。为减轻制曲工人的劳动强度,曾应用过机械化制曲。六、红曲生产技术红曲,顾名思义,其色泽红艳,在古代除了用于酿酒外,还广泛用于食品色素,防腐剂。现代还发现红曲中有一些药用成分,如可用于治疗高血压,腹泻。红曲的主产地历来在南方,尤其是浙江,福建,江西

53、等省。又以福建的古田为最著名。红曲的品种又分为库曲,轻曲和色曲三大类。库曲的单位体积较重,多用于酒厂酿酒轻曲体轻,一般用于酿酒或用作为色素;色曲曲体最轻,色艳红,多用于食品的染色。1、红曲的由来红曲在宋初有记载。但详细制法在元代及以后的文献中才得以所见。如元代的居家必用事类全集、明代的本草纲目、天工开物等。2、红曲的传统制法及技术进步古代制红曲,必先造曲母。曲母实际上就是红酒糟。该红酒糟是用红曲酿成的。红曲相当于一级种子,红酒糟是二级种子。曲母的酿法与一般酿酒法相同。现代可以直接采用红曲粉或纯培养的红曲霉菌种接种。著名的福建红曲传统制法是:曲种(曲粉醋)洗米一蒸饭一摊饭一拌曲一入曲房培养一堆积

54、一平摊一浸曲一堆积一一翻拌一第一次喷水f第二次喷水f出曲f晒干f成品曲f包装红曲所生长的微生物属于红曲霉菌,其种类很多。其生长特点是耐酸。从古代起,人们就掌握了这一规律,在接种时及培养过程中,加入醋酸或明矾水调节酸度。红曲培养的好坏与否,还与温度有关,故在培养过程中,堆积或摊开就是一种调节温度的方法(这和其它制曲时的方法相同)。培养过程中,湿度和水分含量更是非常关健的。水分太高或太低均不利,调节水分或湿度的方法有多种,如喷水,或短时间的浸曲。红曲的培养过程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过程。开始时还是雪白的米饭培养数天后,米饭粒上开始出现红色的斑点,随着培养时间的延续,米饭上的红斑点逐渐扩大,一般在7天左右

55、,全部变红,如果继续培养,颜色会变成紫红色。现代除了传统的制曲方法外,还发展了厚层通风法制红曲工艺和红曲的液态法培养工艺。厚层通风法制曲可以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节约空间。液态法制曲,可以利用更为廉价的原料,如玉米制红曲。原料的利用率也得以提高。除了红曲外,我国一些地区还有乌衣红曲和黄衣红曲。乌衣红曲中的微生物除了红曲霉菌外,还有黑曲霉菌;黄衣红曲中的微生物不仅有红曲霉,还有黄曲霉菌。这些曲可以酿制各种不同风格的酒。七、麸曲和酒母白酒酿造中麸曲的使用是中国酿酒业的一次重大改革。自从1955年确立了以麸曲,酒母为核心的烟台酿酒操作法以来,这一方法得到了大力的推广,现在已成为我国白酒生产的主要操作方

56、法之一。其主要优点是麸曲的糖化发酵力强,酿酒原料的利用率比传统酒曲提高10%-20%左右;麸曲的生产周期短,而且便于实现机械化生产。液态法白酒也是在麸曲法的基础上形成的。但是麸曲法生产的白酒香气香味等方面较为欠缺。不少厂家则采用多种微生物发酵(如添加生香酵母,己酸菌等)加以弥补。麸曲是采用纯种霉菌菌种,以麸皮为原料经人工控制温度和湿度培养而成的,它主要起糖化作用。酿酒时,需要与酵母菌(纯培养酒母)混合进行酒精发酵。麸曲生产的主要方法有:盒子曲法;帘子曲法;通风制曲法。制曲工艺分为固体斜面培养,扩大培养,曲种培养和麸曲培养四个阶段。实际是逐步扩大培养的过程。现代酒母虽然从本质上来说与古代的酒母是

57、相同的,但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现代酒母是纯种培养的酵母菌,而古代的酒母(如VV北山酒经中所提到的)实际上是用于作种子的酒醅。酒母的培养也是一个纯种逐级扩大培养的过程。先采用试管培养,然后是烧瓶培养,再用卡氏罐培养,最后是种子罐培养。八、酶制剂传统的酒曲,其本质之一就是粗酶制剂。但传统的酒曲的最大缺点是酶活较低。现代,由于酶制剂工业的发展,在酒的生产过程中,适当加入一部分酶制剂以代替部分传统酒曲。目前所使用的酶制剂主要是液化酶和糖化酶两大类。酶制剂的使用可降低酒的生产成本,但所产生的问题是酒的香味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在一些名酒厂,传统的酒曲仍是必不可少的。第三章中国的黄酒第一节概述中国的黄酒,也称为

58、米酒(ricewine),属于酿造酒,在世界三大酿造酒(黄酒、葡萄酒和啤酒)中占有重要的一席。酿酒技术独树一帜,成为东方酿造界的典型代表和楷模。一、黄酒酿造原料黄酒是用谷物作原料,用麦曲或小曲做糖化发酵剂制成的酿造酒。在历史上,黄酒的生产原料在北方以粟(学名:Setariaitalica,在古代,是秫、梁、稷、黍的总称,有时也称为梁,现在也称为谷子,去除壳后的叫小米)。在南方,普遍用稻米(尤其是糯米为最佳原料)为原料酿造黄酒。由于宋代开始,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的南移,黄酒的生产局限于南方数省,南宋时期,烧酒开始生产,元朝开始在北方得到普及,北方的黄酒生产逐渐萎缩,南方人饮烧酒者不如北方普遍,在

59、南方,黄酒生产得以保留,在清朝时期,南方绍兴一带的黄酒称雄国内外。目前黄酒生产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上海、福建、江西和广东、安徽等地,山东、陕西、大连等地也有少量生产。二、黄酒的名称黄酒属于酿造酒,酒度一般为15度左右。黄酒,顾名思义是黄颜色的酒。所以有的人将黄酒这一名称翻译成“YellowWine”.其实这并不恰当。黄酒的颜色并不总是黄色的,在古代,酒的过滤技术并不成熟之时,酒是呈混浊状态的,当时称为“白酒”或浊酒。黄酒的颜色就是在现在也有黑色的,红色的,所以不能光从字面上来理解。黄酒的实质应是谷物酿成的,因可以用“米”代表谷物粮食,故称为“米酒”也是较为恰当的。现在通行用“RiceWine

60、”表示黄酒。在当代黄酒是谷物酿造酒的统称,以粮食为原料的酿造酒(不包括蒸馏的烧酒),都可归于黄酒类。黄酒虽作为谷物酿造酒的统称,但民间有些地区对本地酿造、且局限于本地销售的酒仍保留了一些传统的称谓,如江西的水酒,陕西的稠酒,西藏的青稞酒,如硬要说它们是黄酒,当地人也不一定能接受。在古代,“酒”是所有酒的统称,在蒸馏酒尚未出现的历史时期,“酒”就是酿造酒。蒸馏的烧酒出现后,就较为复杂了,“酒”这一名称既是所有酒的统称,在一些场合下,也是谷物酿造酒的统称,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把当时的酒分为三大类:酒,烧酒,葡萄酒。其中的“酒”这一节,都是谷物酿造酒,由于酒既是所有酒的统称,又是谷物酿造酒的统称,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