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与自我意识_第1页
网络与自我意识_第2页
网络与自我意识_第3页
网络与自我意识_第4页
网络与自我意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网络与自我意识“90后”大学生网络使用状况调查摘要:本研究以90年代出生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扩展了的同一性状态客观测量的标准化问卷,对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发展状况与网络使用状况进行调查。得出以下结论:1、接触网络年龄越早的个体自我统一性完成所需时间越长;2、人际关系不好的大学生上网时间更长;3、大学生能分清网络的虚拟与真实;4、真实世界越不自由越易引发网络围攻行为。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自我统一性一、研究背景“90后”指的是1990年至1999年出生的一代中国公民,正在作为互联网的一种新生代力量而崛起。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0年1月),10-19岁的网民高达31.8%,手机

2、网民在10-29岁年龄段的分布最为集中,占到了整体手机网民的73.2%。自我同一性指一种不断增强的自信心,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内在持续性和同一感。自我同一性是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中青春期(12-18岁)的核心概念。Marcia划分了四种同一性状态:同一性获得、同一性延缓、同一性早闭和同一性扩散。国内外都对此做过一定的研究。Goossens发现,在意识形态和人际关系同一性领域,处于延缓状态的青少年最多,占60%,扩散状态人数占16-19%,早闭状态和获得状态人数均在11%左右。因此,大学生较多处于同一性延缓状态和扩散状态。国内王树青等人发现,处于延缓状态的人数占一半以上,其他三种状态的人数比例

3、各占10%左右。同一性的发展关系着青少年健全人格发展,良好的社会适应,并对其以后的心理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我国鲜少有学者将“90后”青少年网络使用问题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联系在一起,我国多看到网络所带来的消极影响,研究网络成瘾问题。本研究分析网络给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形成带来的影响,力图对网络介入“90后”少年生活的程度进行调查,研究网络对青少年的发展尤其是自我意识、自我心理协调所带来的影响,取证是否网络信息对当代“90后”青少年的社会意识即社会认同感等方面产生消极影响,因此为提供如何帮助高科技下的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有力的指导。二、研究方法1、被试陕西师范大学2009级、2010级本科学生中抽取700

4、同学,回收问卷583份,经过筛选有535份有效数据。2、实验材料本研究使用“扩展了的同一性状态客观测量的标准化问卷”。该问卷采用6点记分共有64题,分为2大领域:意识形态领域与人际关系领域。王树青等对本问卷进行了修订,证明了该问卷较好的信度和效度。三、研究结果数据经过SPSSforWindows13.0统计处理。1、每天上网时间和最初接触网络年龄对同一性的影响(以下只报告显著情况)对意识形态领域混淆的影响:最初接触网络年龄的主效应显著。(F=2.792,P0.05)对意识形态领域前闭的影响:二者的交互作用显著。(F=2.395,P=O.Ol)对意识形态领域延缓的影响:最初接触网络年龄的主效应极

5、其显著,二者的交互作用极其显著。(F=5.737,PO.Ol;F=5.737,PO.01)对意识形态领域获得的影响:最初接触网络年龄的主效应极其显著,二者的交互作用显著。(F=7.114,PO.Ol;F=2.190,P0.05)对人际关系领域混淆的影响:每天上网时间的主效应极其显著。(F=5.170,PO.Ol)对人际关系领域前闭的影响:最初接触网络年龄的主效应显著,二者的交互作用极其显著。(F=3.168,P0.05;F=4.056,PO.Ol)对人际关系领域延缓的影响:最初接触网络年龄的主效应极其显著,二者的交互作用极其显著。(F=4.808,PO.Ol;F=3.568,PO.01)对人际

6、关系领域获得的影响:最初接触网络年龄的主效应极其显著,二者的交互作用极其显著(F=8.030,PO.Ol;F=2.910,PO.01)2、同学关系、与老师关系、担任学生干部对上网时间的影响(以下只报告显著情况)同学关系存在显著差异即主效应显著,与老师关系、担任学生干部不存在显著差异。(F=3.432,P0.05)同学关系和担任学生干部的交互作用显著。(F=2.864,P0.05)同学关系、与老师关系和担任学生干部的交互作用微显著。(F=2.528,P=0.082)3、关于上网行为的描述被试并未认为在网络得到的比在现实中的多:六种描述(网上的朋友更了解我;网上的朋友对我好一些;网上与他人交流时,

7、感到更自信更舒适;网络可以让我从不愉快情绪中摆脱出来;感到现实中不自由;因为周围同学都在上网而跟着上网)与被试的真实情况的符合程度均较低,平均数介于之间。4、被试对网络和现实的评价与网络围攻行为的关系被试对于现实的评价与其网络围攻行为显著相关;被试对与网络的各种评价之间存在显著相关;被试对于网络的各种评价与对现实的评价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四、分析与讨论1、最初接触网络年龄对被试自我同一性的影响初中阶段是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可能是个体开始强烈探寻与整合自我的第一个阶段。初中阶段就接触网络的被试在意识形态领域混淆、人际关系领域延缓的得分较其他被试高。初中阶段个体对父母等重要他人有明显反抗

8、与对立。个体在这一时期将反抗转移到网络,现实中失去同他人产生“冲突”的机会,影响其将来自我统一性的形成。在人际关系领域,初中阶段的青少年随生理的成熟有强烈的自我探索需求。其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在人际领域中表现出的一种快速发展的特征。但如果这一时期的个体将更多空余时间分配给网络,人际关系得不到扩展,个体失去了同他人在真实情境下沟通的机会,这些个体的自我统一性形成较晚。我国青少年自我独立性较差,对父母依赖较重。网络对大学生既有利又有弊,如果给提将多的时间分配给了网络,会延缓其人际关系领域自我统一性的形成。但在大学阶段才接触网络的被试自我同一性获得分数较其他被试要高。2、人际关系对大学生上网行为的影响与

9、同学关系不好的被试上网时间比其他被试更长。但是被试与老师的关系和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对其上网时间没有影响。在大学个体是很容易“寂寞”的,更多的时间、更大的交友范围,但似乎并不是跟每个人关系都很铁,这个时候打发时间的最好方式就是上网。90%的学生表示日常主要使用电脑上网,30%的学生表示有时也使用手机上网。在关于上网目的的调查中,有28.2%的大学生表示上网的主要目的在于娱乐,所占比例最高。可见,被试更主要是将互联网作为休闲娱乐工具,而将其作为学习工具的比例相对较低。3、被试对于网络世界与真实世界的评价及二者与网络攻击行为的关系调查中发现被试对于网络评价较为客观,并未沉迷其中不能自拔。这一时期的大部分个体自我同一性已经完成,他们的主我和客我已经整合完成,所以对于网络的虚拟与真实已具备良好的分辨能力。同时,他们也能分清主观和客观之间的差异,当由网络向现实转换时不会觉得不适应。60.4%的被试有过或围观过网络围攻行为。而这些被试的围攻行为与其对于网络的认识无显著相关,但感到现实不自由却与被试的网络围攻行为相关,且相关极显著。大学生的人格、价值观、人生观虽已形成但极易他人影响,尤其对于群居的人们。所以由敏感事件引发的网络围攻行为在大学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