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教学课件_第1页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教学课件_第2页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教学课件_第3页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教学课件_第4页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思政部 王竹波第1页,共51页。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三章第2页,共51页。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第3页,共51页。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是解决其他社会历史观问题的基础和前提。第4页,共51页。2019年10月16晚9时40分许,在河北大学新区易百超市门口,一

2、辆黑色轿车将两名女生撞出几米远。事后肇事司机继续开车到宿舍楼接女友,回来时被保安和众多学生堵在了校门口。 据目击者介绍,当时两名女孩正在校园的甬路上玩轮滑,一辆黑色轿车疾驰而过,当时的车速不小于70迈。“两个女孩立即被撞飞,随后落在车的挡风玻璃上。司机不但没有停车,反而继续向馨雅楼驶去。” 当时的一刻被许多大学生目睹,大家非常气愤,纷纷去追肇事者。记者从目睹此事的学生的主页看到:肇事者驾驶车辆接完女友后,又开车从两名受伤女生的身边开过,直接向校门口开去。最后被众多的学生和学校的保安截住。 记者在保定市急救中心看到,被撞大学生的老师、家人和同学都一直守在急救室外面。记者了解到,这是一名大一的新生

3、,被撞后送到急救中心后,一直在抢救,目前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另一名受伤大学生已经转院到保定市第二医院治疗,没有生命危险。 目前,保定市公安局交警二大队正在对此事进行调查处理中。19时20分,记者接到被撞女生同学的电话,被告知其中一被撞女孩儿因伤势过重,已经救治无效死亡。第5页,共51页。10月24日,李启铭因涉嫌交通肇事犯罪被望都县人民检察院依法批准逮捕。李刚者,乃保定市公安局北市区分局主管刑侦的副局长。按公务员级别来看,李刚只是一个区区科级干部,而其所拥有五套财产却与此极为不相符。 “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爸是李刚!”李刚是在接受央视独家采访时向受害者及其家属鞠躬致歉的,并表示将不会袒护儿子,

4、积极配合救治伤者。 信息封锁到底是否存在?记者昨天联系到了一位河北大学的学生,在记者作出“无论如何也不透露你身份信息”的保证后,进行了采访。该学生称,事件发生后,几乎所有的班级都开了班会,辅导员主持。他所在的班级,辅导员主要的要求就是不许在网络上写有关此事的内容,也不许转贴有关内容,如果有记者来,也不许接受采访,更不许组织什么活动,否则“会有麻烦”。辅导员还说,学校可能会安排一些学生干部接受记者采访。第6页,共51页。杨耕身:“李刚事件”背后是无法收拾的人心 网络越来越肃静,生活越来越无趣;幸好“李刚”驾到。“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我爸是李刚。”“不是每一个爸爸都是李刚。”“撞人恒久远

5、,李刚永流传。”“此情可待成追忆,只因我爸是李刚。”“给我一个李刚,我能撑起整个地球。”几天之间,网络出现了不下于36万多条关于李刚的“造句”,唐诗、宋词、歌曲乃至广告语,无一不被网友们改成“李刚版”。这真是:“李刚”一出,谁与争锋!李刚者,乃保定市公安局北市区分局主管刑侦的副局长。几天前,其子李启铭(又名李一帆)酒后在校园内飙车,将两名女生撞飞,致一死一重伤。在被拦下后,他口出狂言,“你知道我爸是谁吗?我爸是李刚!”这引起了网友的极大愤慨与关注,“我爸是李刚”也就争诵一时,成网络大观。值此不难看出,那不下于36万多条关于李刚的“造句”,不是一种娱乐化事件,而是人们自发形成的对权力阶层的一种声

6、讨。显然,这种声讨早已不限于“李衙内”的酒驾撞人本身。车祸效应开始席卷李刚及河北大学校长。有网帖表示,在保定市,李刚名下有2套房产,李启铭名下有3套房产。意外卷入的还有河北大学党委书记、校长王洪瑞。因为学校师生被打招呼不能接受采访,网民开始将愤怒指向了学校校长。记者调查发现,新语丝曾连续发文揭露王洪瑞的两本著作和博士论文均为抄袭之作,且曝光至今,其未有任何解释与答复。第7页,共51页。“过去说拔出萝卜带着泥,现在是拔出萝卜带出屎。”有网民这样形容河北大学校园车祸事件所引发的连锁反应。如果这一说法可以成立,那么它是不是也暗含了另一层意味,那就是我们所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以屎为香”的“逐臭”时代?无

7、论是肇事者对生命的漠然,对法律之轻蔑,还是校方对言论自由权利之封阻,以及校长本人的抄袭与沉默,都是这个社会之“屎”,但问题在于有多少人不以为臭,反以为香?假如要我用“李刚”造句,我更想写下的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李刚”。在这一语境之下,“李刚”不是被带出来的“屎”,而是一种甚嚣尘上的特权思维。它不仅让我们看到,一种“权力通吃”的社会特性,这足以解释“拼爹游戏”为何成为浩然大势,师生封口如何可能,而区区一名公务员却为何拥有那么多房产的原因。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为了成为“李刚”而不惜不择手段,这也足以解释大学校长的抄袭事件。“我爸是李刚”不是一种口不择言,实则是下意识发作。不得不承认,我们社会培养了

8、官二代,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适宜其生长的土壤。不得不承认,一种社会心理真正相信什么,崇尚什么,一个社会就会真正流行什么。“我爸是李刚”式的宣告、声明或抵抗,正是这样的一种流行。因此,由一起官二代校园肇事事件,引发的对李刚财产问题的曝光,对王洪瑞抄袭问题的质疑,仍不是公众声讨的最终指向。它的最终指向,只能是一个社会规则、道德及人心的溃败。这不仅是权力通吃所制造的溃败,更是溃败引发的进一步的权力通吃。“李刚”意味着一种病毒。它存在于这个社会体制的深处,也同样存在于每个人心深处。从这个意义上说,“李刚”不是李启铭的李刚,它很可能是所有人的李刚。这跟那些看似基于正义的声讨与谴责无关。这是无法收拾的人心。

9、第8页,共51页。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二)第9页,共51页。(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它的主要缺陷是: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 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第10页,共51页。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对这一问题

10、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分水岭。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决定决定唯物史观唯心史观第11页,共51页。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物史观唯心史观A.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A.没有考究人们活动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B.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以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为前提,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C.承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承认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C.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第12页,共51页。 正如达尔文发现了有机界的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

11、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创立了唯物史观。 (一)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马克思在1859年总结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活动时,明确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3233页。) 这一段话深刻地概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是我们考察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基本理论依据。第13页,共51页。(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

12、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而且它作为劳动对象也不断进入人们的物质生产领域。 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 然而,无论是地理环境还是人口因素,都不能脱离社会生产而发生作用,都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第14页,共51页。 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首先 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其次 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最后 物质生产及生产

13、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原始人在劳动 第一次工业革命第15页,共51页。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根据不同角度可以将意识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它们从各自不同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文化,本质上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识形态,因而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 巴西基督像 中国万里长城 印度泰姬陵第16页

14、,共51页。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二)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社会意识同语言一样,是在生产中由于交往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人类最初的意识,是“纯粹动物式的意识”,是“被意识到了的本能”。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第17页,共51页。 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每一时代的社会意识都有其独特的内容和特点,具有不断进步的历史趋势

15、,但不管怎样变化、发展,其根源深深地埋藏于经济的事实之中。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二) 总之,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 第18页,共51页。 社会意识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二)首先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其次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最后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第19页,共51页。 正确而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有赖于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

16、辩证关系(二) 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思想本身并不能实现什么,要实现思想就要诉诸实践。而社会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因此,一种社会意识发挥作用的程度及范围大小、时间久暂,同它实际掌握群众的深度和广度密切联系在一起。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 第20页,共51页。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一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第21页,共51页。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一) 生产

17、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二)第22页,共51页。观念结构政治结构经济结构广义指生产方式狭义指经济关系*社 会 基 本 结 构 图 示*社会意识形态(观念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政治上层建筑)第23页,共51页。(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人类要生存繁衍、要追求美好生活、要获得自身的解放和发展,首先必须解决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资料问题。所以马克思认为,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资料,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第24页,共51页。 生产

18、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其基本要素包括: 一是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 二是劳动对象。一切自然物质都是可能的劳动对象,其中引入生产过程的部分则是现实的劳动对象。 三是劳动者。劳动者是人,但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劳动者。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能够运用一定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人。 生产力中还包含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诸基本要素之中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一) 生产与生产关系 自然物 原料第25页,共51页。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不可分割地相互联系着的。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

19、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马克思指出:“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344页。)第26页,共51页。 历史上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依据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性质区分为两种基本类型。 (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一种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其根本特征是:生产资料为劳动者共同占有,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处于平等地位,产品分配上不存在剥削。 另一种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其根本特征是:生产

20、资料归少数非劳动者占有,劳动者占有很少或根本没有生产资料并在生产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人与人的关系包含剥削关系。 第27页,共51页。(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第一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第二第28页,共51页。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二)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生产资料氏族成员平均所有奴隶主所有

21、地主所有资本家所有全社会共同所有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私有制社会公有制社会第29页,共51页。所有制形式相互关系分配关系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平等关系全人身依附关系半人身依附关系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平等互助关系平均分配全部占有贡赋、地租利润按劳分配按需分配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和产品的分配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二)第30页,共51页。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

22、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这一规律就内容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 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将起着阻碍作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二)第31页,共51页。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二)首先 这一规律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列宁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

23、1988年版,第209页。)其次 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英国早期火车 奴隶贸易第32页,共51页。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另一个基本规律。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一规律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第33页,共51页。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一)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二)第34页,共51页。(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理解经济基础的内涵,要把握两点: 其一,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

24、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 其二,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经济体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 马克思像 恩格斯在工人中间第35页,共51页。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一)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自原始社会解体以来,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 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又称为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

25、形态和设施。 第36页,共51页。 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是: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一)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首先 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其次 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的思想理论观点。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第37页,共51页。 国家同原始氏族组织不同。它是按照地域来划分国民的,而不再以血缘关系来划分;它要依靠强制性或暴力手段以及征收赋税来维系。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在阶级已经产生且矛盾冲突愈演愈烈的情势下

26、,为了把阶级斗争限制在一定“秩序”之内,国家作为强制性的力量应运而生。 (一)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它是经济上占支配地位的阶级为维护其根本利益而建立起来的强制性的暴力机关,以保障其在政治上也成为统治阶级。 国家是一种具有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的有组织的力量。 第38页,共51页。 马克思主义依据国家的性质和政权的组织形式,相应地将国家分为国体和政体两个方面。 (一)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它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哪个阶级是被统治阶级。 政体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织形式,也就是政

27、权构成形式。它表明统治阶级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去组织自己的政权,实现自己的统治。 第39页,共51页。(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任何上层建筑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能直接或间接地从社会的经济结构中得到说明。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的方向。 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

28、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统治阶级总是利用和依靠自己政治上、思想上的统治地位,通过国家政权和意识形态的力量,排除异己势力及其思想,力图将社会特别是经济关系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之内,维护自己经济基础的统治地位和根本利益。第40页,共51页。 其一,在同一性质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中,上层建筑的不完善部分、没有反映经济基础要求的部分都会同经济基础发生矛盾。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在实际运行中是极为复杂的。 其二,在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矛盾更为复杂。 其三,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上升发展阶段时,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一般是适应的;当

29、一种社会形态处于没落时期,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则是不适应的,其矛盾则变为对抗性的、全局性的矛盾。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二) 失业者排队领取救济面包第41页,共51页。 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时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自己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这里的“一定要适合”表明: 在当代中国,深入理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必须正确把握经济基

30、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并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二)中国为什么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中国为什么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第42页,共51页。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些规律决定了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但是,由于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和曲折性,人类社会发展在遵循一般规律的同时,也会表现出一些特殊的形式。第43页,共51页。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一

31、) 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二)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三)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四)第44页,共51页。(一)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有机统一构成的社会总体结构。 自然历史过程:人类社会发展和自然界发展一样,是一个客观的物质过程。 经济形态是社会形态的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竖立于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则是社

32、会形态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形态的表现。 社会制度也被视为社会形态的同义语。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社会的根本性变革和进步就是通过社会形态的更替实现的。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第45页,共51页。(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依据生产关系的性质,社会历史可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其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这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 依据俄国社会变革的实践经验,列宁曾深刻指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776页。) 这是对社会形态更替统一性与多样性辩证关系的符合历史实际的概括。第46页,共51页。(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根源于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与人们的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