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 自用一轮复习讲学稿_第1页
一份 自用一轮复习讲学稿_第2页
一份 自用一轮复习讲学稿_第3页
一份 自用一轮复习讲学稿_第4页
一份 自用一轮复习讲学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 一轮复习讲学稿(7) 2013年8月27日复习内容:必修3 文化生活 教学过程:基础知识自查过关(微观自学):专题1文化与生活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的复习可以把握一个核心,认识两对关系。一个核心就是:文化的实质与特征,明确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个人成长、社会发展中作用。两对关系就是:认识文化与社会的关系,明确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作为综合国力重要因素的作用;认识文化与人的关系,明确文化是如何影响人和塑造人的。核心考点一全面揭示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背诵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个人成长、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见小册46)2、背诵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相互交融。(1)相

2、互影响经济、政治决定文化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落后的腐朽的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文化的发展并不是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的。(2)相互交融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

3、来越突出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文化与国内政治相互交融,影响国内政治文明的进步程度。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斗争的。例1.(2011年天津卷)台湾果农为提高水果附加值,把冰激凌灌入柿饼中,使之有双重口味,并别出心裁地将其取名为“你柿我的冰激凌”。由于加入了文化元素,该商品推向市场后受到消费者热捧。这体现了( )A A.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B.文化创新决定社会实践的发展 C.文化总能推动经济的发展 D.文化发展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元素的加入,使商品富于文化意味,因而深受热捧,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交融,选项A符合题意。社会

4、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B项颠倒了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应排除。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只有先进、健康的文化才能推动经济的发展,故C项观点失之片面和绝对化。D项观点正确,但材料反映的是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故D项不符合题意。例2.(2011年江苏卷)某些发达国家借助跨国公司,通过向世界各国输出产品、以产品为载体的文化和附加条件的科技等手段,在全球推行“软征服”,以达到影响或改变其他国家国民价值观的目的。该材料告诉我们( )B 文化与经济、政治是相互交融的 世界多极化发展充满了矛盾斗争 必须警惕国际交往中的文化霸权主义 跨国公司促进了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A. B. C. D. 【解析】

5、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这一知识。发达国家通过输出价值观,用文化软实力对他国进行“软征服”,是文化霸权主义的表现,故选项符合题意;价值观的输出是以产品、科技为载体、以推行文化霸权为目的的,故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没有提供有关世界多极化发展的信息,其侧重点也不是说明跨国公司促进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故选项不符合题意。本题答案为B。例3.(2010年福建卷)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有人认为,“民本思想和以人为本的产生都是与当时的社会条件相适应的,其政治运用的目的根本上是一致的。”请你运用文化与经济、政治关系的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评价。【答

6、案】 (1)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都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产物。传统的民本思想是剥削制度的产物,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的基础上。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传统的民本思想有利于缓和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根本上是为了巩固剥削阶级的统治。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实践促进了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根本上是为人民服务。【解析】 本题为观点评析类试题,有一定辨析色彩。传统的民本思想与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都属于文化中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都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产物,同时也是为

7、一定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服务的。所不同的是,前者是剥削制度的产物,为巩固剥削阶级的统治服务;后者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基础上,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答题时要从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对传统民本思想与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理念进行比较,分析两者异同。例4.(2010年全国新课标卷)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早期,文化成为招商引资的重媒介。近年来,在很多地方,文化不仅仅是“陪衬红花的绿叶”,而且直接登上了经济舞台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实现了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到“文化唱戏”的转变: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09年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产值月均增幅达17%,其中电影

8、、图书和舞台剧等,收入增长更高达20%以上。(1)根据材料,有人认为,从“文化搭台”到“文化唱戏”,体现了人们对文化功能认识的深化。你赞同这种看法吗?运用文化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2)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意义何在?请对制定文化强省(市)战略提出方法论的建议。(1)答案一:不赞同。文化具有满足人们精神需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等功能。材料二中,从“文化搭台”到“文化唱戏”,只强调文化的经济功能,而忽视了其他功能。 答案二:赞同。“文化搭台”只看到文化对经济的服务功能, “文化唱戏”则认识到文化本身的经济功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体现了文化具有满足

9、人们精神需要的功能。(2)文化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发展文化产业,能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掌握国际竞争主动权。 制定文化强省(市)战略,可以借鉴经验,但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核心考点二文化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1、背诵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表现、特点以及优秀文化对人的影响。(见小册46)2、判断: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例5.(2010年天津卷)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有句名言:“人是环境的产物。”某论坛上,主讲人让听众写下与自己关系最密切的6个朋友,并指出他们月收入的平均数大致就是你的月收入。测试结果的准确程度让所有听众惊讶不已。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每个人的朋友圈子都是一个特定的文化环境,它

10、彰显着你的现在,也预示着你的未来。这种现象说明 A.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B.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C.文化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丰富精神世界 D.文化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塑造完美人格【解析】 材料中文化环境“彰显着你的现在,也预示着你的未来”,说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而能够对一个人的现在和未来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是人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而非人们的交往行为和方式。故本题选B而不选A。排除A项还有一个理由,即文化影响但不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C、D项说法也不准确,因为文化有高尚、先进、优秀与庸俗、落后、腐朽之分,只有高尚的、先进的、优秀的文化才能对人的发展产生积极

11、影响。例6.(2010年福建卷)上海世博会福建馆茶文化的展示让许多游客叹为观止。一位美籍华人欣赏了茶艺表演后,感叹道:“太精彩了!这一表演让我们享受到了美,也让我们感受到祖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这反映 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B.优秀文化在交流与借鉴中创新 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D.优秀文化能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解析】 美籍华人欣赏了世博会福建馆茶文化的展示后,深受感染,由衷发出感叹,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无形的、潜移默化的,故A项符合题意。茶文化对该美籍华人的影响是否深远持久,材料中没有明确信息,故C项不选。B、D二项本身表述无误,但题干未涉及文化的创新以及人们精神力量的增强

12、,与题意无关。 例7.(2010年广东卷)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诗: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该诗句可以体现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文化是由文人创造的 文化具有继承性 文化影响人的精神世界 A. B. C. D.【背景】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诗。诗中的羊公碑是纪念西晋开国元勋羊祜的。羊祜能文能武,是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据晋书羊祜传记载,羊祜镇守荆襄时,常到岘山置酒言咏,颇有名士风范。有一次,他对同游者喟然叹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这是古人面对无穷的宇宙,感叹人生的短暂与

13、渺小。羊祜生前政绩斐然,死后,襄阳百姓于岘山建碑立庙纪念他。孟浩然一生怀才不遇,垂暮之年登临岘山,读羊公碑,思羊公语,感慨自己一事无成,亦将“湮灭无闻”,不觉潸然泪下。【解析】 诗句中提到江山胜迹,前人碑刻,这些文化遗存都是人类实践的产物,故选项应选。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胜迹以及文献碑刻流传下来,感动后来的登临者,可见文化具有继承性,选项正确。孟浩然读罢羊公碑,感慨万端,潸然泪下,由此,选项应选。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因而选项“文化是文人创造的”这一观点具有片面性,应排除。本题答案为C。例8.(2011年北京卷)2011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森林:大自然为您效

14、劳”。2011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是“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为唤起公众对环境与发展关系的清醒认识和自觉行动,有关部门发布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提出每个公民都应该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道德观,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者、实践者、推动者。 运用文化生活中有关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说明加强环境宣传教育的意义。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这一知识。考生首先要检索“知识库”,明确这一知识的具体内容包括: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文化影响人的特点;优秀文化对个人发展的积极作用(文化塑造人生)。 其次,要分析材料及设问,找到要求分析的具体的“文化”环境宣传教育。 再次,从

15、三个角度具体分析“环境宣传教育”影响人的表现,影响人的特点,塑造人生的作用,从而阐明加强环境宣传教育的意义。【答案】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有助于人们清醒地认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转变思维方式,采取自觉行动。文化能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有助于营造全社会重视环保的社会文化氛围,使人们牢牢树立环保理念。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有助于提高人的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示:注意不同颜色内容的对应关系)例9(2011年山东卷)1955年10月,武汉钢铁厂在武汉市东郊长江南岸破土动工,1958年9月建成投

16、产。2011年,汉阳铁厂遗址保护性改造工程启动,原址上将建设一座博物馆,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基地。 结合材料,请从“文化的特点及影响”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要在原址上建设博物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的特点及影响”这一知识,有一定的综合性。 首先,学生必须掌握“文化的特点”(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个人文化素养是后天培养的;文化现象的实质是精神现象)、“文化影响人的方式”(文化环境与文化活动)、“文化塑造人生”等知识。 其次,必须准确把握设问要求,明确分析的逻辑层次。具体来说,分析为什么要在原址上建设博物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分三个层次:为什么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为

17、什么要“建设博物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为什么要“在原址上建设博物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再次,针对以上三个层次,分别调用具体理论知识,加以分析和阐释。 第一层次,为什么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要调用“文化塑造人生”的相关知识,以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优秀文化为逻辑起点展开论证; 第二层次,为什么要通过建设博物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要调用“文化的特点”的相关知识,即文化现象的实质是精神现象,它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博物馆的建设使爱国主义教育有了新的物质载体; 第三层次,为什么要在原址上建设博物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要调用“文化影响人的方式”的相关知识,即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

18、,对汉阳铁厂原址的保护性改造为爱国主义教育创设了特定的文化环境。【答案】(1)对汉阳铁厂原址的保护性改造为爱国主义教育创设了特定的文化环境;(2)在汉阳铁厂原址上建设博物馆使爱国主义教育有了新的物质载体;(3)在汉阳铁厂原址上建设博物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核心考点三全面揭示文化在当今国际竞争中的地位1、背诵: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地位 (1)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

19、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3)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国外敌对势力把中国当作意识形态的主要对手,加紧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以实现西化、分化我国的政治图谋,因此,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显得更加重要。例10.(2011年安徽卷)2011年初,随着“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和角度篇在一些国家的热播,“中国形象”成为媒体热议的话题。 文化是国家形象的灵魂,在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推广中发挥着这重要作用。如蕴含着团圆、和谐理念的中国春节,日益成为中外文化交

20、流的平台,也带来了新的商机;孔子学院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科技创新成就赢得了世界赞誉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提升了国家形象,增强了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作用这一具体知识。学生必须首先对“文化的作用”进行整合。文化的作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表现为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二是文化对个人发展的作用,表现为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其次,学生必须准

21、确提取和解读材料中信息,找到文化作用在材料中的具体表现。 最后,将理论观点与材料中对应的信息结合起来,合乎逻辑地对材料进行阐释。【答案】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文化反作用于经济。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机遇,也给世界带来商机。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提高了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了中国国家形象。 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更多的人通过中华文化了解了中国,中国国家形象的提升增强了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专题 2文化传承与创新本专题的考查一般立足中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认识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华传统文化的继

22、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创新。本专题的复习要处理好三对关系,明确一项任务。所谓三对关系,即认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认识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认识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一项任务就是明确如何实现文化的发展。一条主线就是文化创新的途径。核心考点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交流1、背诵: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及意义 (1)民族节日。从形成看,它形成于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从作用看,它是集中展示民族文化、集中表达民族情感的方式;从功能看,它充当着充分领略民族文化韵味的平台。 (2)文化遗产。对民族和国家而言,文化遗产是其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世界文化而言,各民族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

23、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因此,必须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例11.(2011年海南卷)“公期”是海南的传统民俗节日。以前每逢“公期”,人们都要拜祭“公祖”,举行“过火山”“上刀梯”“贯铁杖”等仪式。今天,人们移风易俗,利用这一民俗节日“赛红歌”“赛书法”“赛技能”,建设和谐文化,倡导文明新风。这表明民俗节日体现了民族心理和情感,富有民族文化韵味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相对稳定性集中展示了本区域文化,是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动力A. B. C. D.【解析】 民俗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从中可

24、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选项正确。前每逢“公期”,都要举行一定仪式,体现了民俗节日作为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但仪式的内容又有变化,说明这种稳定性是相对的,故选项符合题意。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反映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民俗节日则不具备这种地位和作用,同时它也不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动力,故选项应排除。本题答案为A。例12.(2011年福建卷)福州的三坊七巷是我国文化遗产的一朵奇葩,有过“清明上河图”般的绚丽,孕育出林则徐、严复、冰心等百余仁人名士。作为福州的城市名片,三坊七巷以其特有的魅力影响着人们,保护三坊七巷正在进行中。保护文化遗产A.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B.根本上

25、在于发掘其经济价值 C.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D.实质在于保护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血脉【解析】 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但本身并不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途径,也不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故A、C应排除。B项观点片面,虽然经济决定文化,但文化有其自身价值,保护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而不仅仅具有经济价值。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保护文化遗产是保护民族文化的重要方面,而民族文化又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与血脉,故D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2、背诵:加强文化交流、借鉴、融合。(整合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原因是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要求,文化因不同而交流,

26、因交流而精彩。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要求,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征,只有加强交流才能取长补短、发展自己。是推动世界文化的繁荣的要求,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又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原则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在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途径与手段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大众传媒任务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

27、力3、合理认识: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1)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 (2)文化交流、借鉴和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文化差异不应成为文化交流的障碍。 (3)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 (4)文化的借鉴、交流与融合,必须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历史

28、虚无主义、封闭主义和守旧主义。 温馨提示:正确理解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文化是世界的文化是民族的含义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共性和普遍规律。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差异,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征。原因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规律各民族间存在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错误倾向要反对割裂文化的个性和共性的错误倾向。只看到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而看不到共性和普遍规律,就否定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交流、借鉴与融合的基础;只看到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共性,而看不到存在的差异,就否定各民族文化的独特价值,也否定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交流、借鉴和融合的必要性。结论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

29、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4、背诵:为什么要进行文化交流?5、背诵:怎样进行文化交流?例13.(2011年浙江卷)“竖大拇指”在北美一般被认为是“做得好”的意思,但在澳大利亚就成了无礼的肢体语言;吃面条时发出声音,日本人和韩国人觉得很正常,而英国人可能感到不舒服。这类现象表明A.各地的文化几乎没有共同性B.一种行为是否影响人们的交往取决于特定的文化背景C.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同一行为的评价是不同的D.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含义【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多样性这一知识。材料描述了“竖大拇指”和“吃面条出声”两种行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不同的理解,表明

30、D项符合题意。A项否认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共性,是错误的。尽管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会有不同的理解,但随着文化交流的扩大,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包容增加,人们可以站在对方文化立场上看待和评价某些行为,而不仅仅囿于自身文化背景看待一切,因而B、C两项失之绝对化。例14.(2011年福建卷)徐悲鸿的八骏图以中国的水墨为主要表现手段,参用西方的透视方法,用笔刚健有力;毕加索的斗牛似中国的写意画,用笔奔放洒脱。以下选项最符合题意的是A.两幅作品成功实现了中西文化和艺术的融合 B.两幅作品以不同风格表达了共同的审美感受 C.艺术的创作具有独特的创造性因而不可承袭 D.艺术的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因而不可复制

31、【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多样性的知识,同时也考查了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对考生美术鉴赏能力提出一定要求。两幅画风格不同,一幅用笔刚健有力,一幅用笔奔放洒脱,这是文化多样性(个性)的体现;但品读这两幅画,都能让人精神昂扬、血脉贲张,表达了共同的审美感受,这是文化世界性(共性)的体现,故B项符合题意。徐悲鸿的作品参用西方的透视方法,融会中西;但毕加索的斗牛是他八岁时的习作,材料也只是指出该作品似中国的写意画,并未明确说他创作时受到中国写意画影响,因此不能得出“两幅作品成功实现了中西文化和艺术的融合 ”这一结论,A项以偏概全,应排除。C、D两项中“不可承袭”“不可复制”的说法明显错误。例15(20

32、09江苏卷)2008年10月,第31届世界戏剧节在南京举行,来自五大洲1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个剧目登台亮相,赢得了广泛好评。这表明A.其他民族的文化成果都可以为我所用B.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C.不同民族的文化可以相互融合、走向同一D.不同民族的文化可以平等交流、相互借鉴【解析】 举办世界戏剧节的目的就是推动各国戏剧文化的交流与借鉴。戏剧节的如期举行,五大洲近40个剧目在南京亮相,表明不同文化是可以平等交流、相互借鉴的。“为我所用”的前提是“以我为主”,其他民族的文化成果是否可以为我所用,要从本民族文化发展的实际出发,A项观点绝对化。文化交流与借鉴是为了促进自身发展,在交流

33、中必须保持民族文化的精粹,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故C项中的“走向同一”表述错误。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必须首先尊重本民族文化,B项错误。例16.(2011年山东卷)2011年,国家旅游局推出“中华文化游”主题旅游年活动,主要围绕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多元民族文化,将中国的旅游资源推向世界。这一活动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 增强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特征 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借鉴A. B. C. D.【解析】 将我国的文化旅游资源推向世界,增进世界对我国文化的了解,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借鉴。故选项正确。由于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向外推介中国文化,因而与丰

34、富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增强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特征无涉,故排除选项。本题答案为B。核心考点五传统文化的特点与现实价值9、背诵: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影响以及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三点)?例17.(2010年江苏卷)中央电视台开播百家讲坛以后,一些艰涩高深的传统经典经过现代诠释变得通俗易懂,富有时代气息,为大众所接受。这说明A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B传统文化对人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C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具有认同感D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解析】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其具体内涵随着经济、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题干中“传统经典经过现代诠释变得通俗易懂,富有时代气息”表明了这一点,A项符合题意。传

35、统文化对人的发展具有双重作用,B项说法片面。C、D两项与题意无关。答案为A。例18.(2011年北京卷)文化重建是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的重要内容。三年来,当地政府积极修复都江堰建筑群等一批文化遗产,重视培养羌绣、羌笛演奏等传统艺术的新传人,鼓励编排羌魂等原生态歌舞作品。灾后恢复重建之所以重视继承传统文化是因为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结晶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A. B. C. D. 【解析】 本题考查继承传统文化的原因。民族精神是传统文化的结晶,选项颠倒了两者关系,应排除。继承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基础和前提,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

36、源泉,故选项错误。选项正确说明了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符合题意。本题答案为D。例19.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一些地方醉心于经济建设成就和城市的“现代化”,导致城市记忆被抹杀,历史文脉被割断,地域特色被淡化。而扬州通过古城复兴以改善人居,找到一条实现传统文化载体与现代城市交相辉映的可持续发展新思路,打造出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新扬州。扬州的做法表明 A文化继承是发展的前提 B传统文化能提升城市品位 C保护文化重于城市发展 D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解析】 材料中扬州把“古城复兴”与“改善人居”统一起来,使“传统文化载体与现代城市交相辉映”,体现了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推进城市发展,A项符合题意。

37、B项表述绝对化,传统文化对城市品味的提升具有两重性,不能不加区分地说传统文化能提升城市品味。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城市发展应统一起来,不能笼统地认为孰轻孰重,C项应排除。D项与题意无关。例20.世博会中国馆轮廓像斗拱,类似中国传统木建筑,大量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一是从绘画、戏剧、文字、颜色等中捕捉最能代表中国的形象;二是从诸如斗冠、宝鼎、器皿等“出土文物”中汲取灵感,并对斗拱这一传统建筑构件进行挖掘与提炼,大胆革新,以简约化的装饰线条,完成了传统建筑的当代表达。中国馆注重了环保、节能、新材料和新技术等方面的应用,这些都是它最能展现时代精神的地方。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馆的设计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

38、。【解析】 本题属于阐释类试题,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设问知识指向: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亦即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什么。考生解题时首先要检索“知识库”,找到相应理论:对传统文化应坚持继承与发展的统一,继承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发展要做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分析时应结合试题所提供的有关中国馆设计的具体材料 ,从继承与发展两个方面来展开,阐释中国馆的设计是如何坚持上述原则的。【答案】 (1)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中国馆斗拱等元素的使用,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吸取了其中的精华,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2)立足社会实践,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推陈出新、革故

39、鼎新)。传统文化的创新需要注入新的时代精神。对中国馆传统的斗拱造型大胆地革新,简约化的装饰线条,完成了传统建筑的当代表达,同时,环保、节能等新技术的使用也体现了时代精神。核心考点六文化创新的途径10、背诵:为什么要坚持文化创新?11、背诵: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知识整合:文化创新的途径与正确方向例21.(2011年安徽卷)中国既是茶的故乡,又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人们在长期的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形成了包括茶俗、茶礼、茶艺、茶道和茶理等在内的独具特色的茶文化。茶文化的发展不断丰富着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这说明 文化引导和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

40、和发展的主体 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中华文化 A. B. C. D.【解析】 材料体现了人们在社会实践(茶叶生产和消费)中创造和发展文化,说明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但没有体现文化对社会实践的反作用,故选项符合题意,选项不符合题意。茶俗、茶礼、茶艺等茶文化是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说明人民群众是茶文化创造和发展的主体,故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没有反映不同民族茶文化对中华茶文化形成的影响,故选项在材料中缺乏支撑。本题答案为B。例22.(2011年北京卷)歌剧木兰诗篇是我国艺术家创作的一部优秀作品。该剧吸纳欧洲歌剧艺术的表现手段,融入中国戏曲的表演形式,讴歌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在国内外获得高度评价

41、。这表明A.不同民族文化的竞争促进了文化融合 B.不同艺术形式的融合有利于文化发展C.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是文化发展的关键 D.东西方艺术都应当保持各自的民族特色【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重点考查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的信息很明确:我国艺术家创作的歌剧木兰诗篇,吸纳欧洲歌剧艺术的表现手段,融入中国戏曲的表演形式,融通中外,为我所用,故选项B符合题意。材料无涉不同民族文化的竞争,其主旨也不是强调要保持民族文化特色,故选项A、D不符合题意。文化发展的关键在于自身立足社会实践的文化自主创新,选项C错误。例23.(2010年广东卷)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扫墓、踏青、折柳

42、、沐浴、吟咏等,体现了清明节缅怀、感恩和亲近自然的文化传统。近年来,网上祭奠、家庭追思、献花遥祭等,为清明祭扫添增了新的表现形式;人文纪念、公祭先烈、文化展览等,为清明文化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文化创新的途径。【解析】 此题属于阐释类题,解答此题,首先对知识进行整合: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重要途径包括“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文化创新还要反对错误倾向,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反对封闭主义和守旧主义。然后研读材料,找到与知识点相对应的信息:清明扫墓方式的变革是社会实践的要求;清明祭祀活动体现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通过新形式

43、的祭祀活动,可见外来文化影响,同时祭祀特点不变,可见民族特色不变;清明祭祀活动的变化,启示我们要反对错误倾向,坚持正确方向。【答案】立足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清明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发扬传统清明文化中健康有益的内容,去除封建落后的成分;采用节约环保的绿色过节方式,注入体现时代要求的新内容。博采众长,以我为主。既吸取外来有益文化,又保持我国清明文化的民族特色。坚持正确方向。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例24.(2011年浙江卷)动漫大片田螺遗梦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作品取材于中国民间传说,剔除了其中带有迷信、颓废、庸俗色彩

44、的内容,突出了中国文化“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作品制作运用了目前国际最高水准的动画电影技术,注入了国际动漫作品所特有的神幻色彩,从而使作品更具国际口味。作品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动漫节和电影节,摘取了多个奖项,赢得了国内外的好评。 结合材料,说明动漫大片田螺遗梦的成功体现了“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哪些道理。【解析】 本题属于阐释类试题,这类试题通常要求结合某一具体材料,阐释指定的理论观点。解题可分为三步: 第一步,根据设问要求,调用知识。就本题而言,考生应明确“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道理有哪些。文化的传承有两个维度,一个是体现横向积累的文化传播,一个是体现纵向积累的文化继承。相应的理论要点是“文化在交流中

45、传播”“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文化创新的理论要点是“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续上) 第二步,研读材料,找到与上述三个理论要点相对应的有效信息。材料有4句,第1句是总体介绍;第2、3、4句分别从文化继承、文化创新、文化传播三个角度进行具体说明,正好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三个理论要点相对应。 第三步,把理论要点与对应的具体信息结合起来,对理论要点进行阐释。构建答案时,应先呈现理论要点,再结合对应信息,分析这一要点在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答案】 (1)文化在继承中发展。该作品取材于中国民间传说,突出了中国文化“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体现了继承对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2)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

46、化创新。该作品之所以能够成功,在于对民间传说的改编、采用国际最高水准的动画电影技术、注入国际动漫作品所特有的神幻色彩等方面的创新。 (3)文化在交流中传播。通过国内、国际两个平台,作品在交流中得到了传播。专题 3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实施单元专题知识整合:本专题的复习应该立足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来认识一个核心、两种意义、三个特点、四项要求。一个核心就是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并结合爱国主义认识民族精神的内涵。两种意义是指弘扬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三个特点就是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与包容性。四项要求就是弘扬民族精神的四种要求。核心考点七认识中华文化的三大特点12、背诵:中华文化的基

47、本特征是什么?(三点)源远流长:具体见证博大精深:具体表现包容性: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包容性的体现和要求:“求同存异”,是指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是指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包容性的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例24.(2008年江苏卷)“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韵味传神的青花瓷穿越千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 )D A.包容广纳 B.推陈出新 C.博大精深 D.源远

48、流长【解析】 本题意在考查中华文化的特点。青花瓷是中国传统陶瓷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于唐宋时期已见端倪,至元代趋于成熟,到明代已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青花瓷穿越千年的历史”,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故D项符合题意。而中华文化的另一特点“博大精深”则不是材料所强调的,故C项不选;A、B项也不符合题意。例25.(2010年广东卷)当前,在大力弘扬中华文化过程中,广东省重点打造“岭南文化、活力商都、黄金海岸、美食天堂”四大品牌。这表明 A.地域文化具有各自的特色 B.地域文化都是在本地域独立形成的 C.地域文化之间没有共性 D.中华文化在性质上是全国地域文化的总和【

49、解析】 广东省重点打造的四大品牌,都立足于具有广东特色的岭南文化、商业文化、海岸文化和饮食文化,故选项A正确。我国不同区域的文化,是在与其他地区的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故B项错误;它们虽保持着各自特色,但又都有中华文化的共性,故选项C错误;中华文化在性质上是全国地域文化的共性,在组成部分上是全国地域文化的总和,D项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混淆成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也是错误的。例26.(2011年海南卷)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广东的“围村”、陕西的“窑洞”、福建的“土楼”等民居建筑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各

50、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决定于各地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 蕴涵着中华文化的共性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长期相互借鉴而日趋同一A. B. C. D.【解析】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各地区文化的形成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但除此之外还受多种复杂因素(如经济、政治、历史沿革、外部因素等)的影响,因而不完全取决于自然条件。故选项错误,选项正确。虽然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却又都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这说明它们蕴涵着中华文化的共性,故选项正确。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长期相互借鉴,渐趋融合,但又保持各自特色,而非趋于同一,故选项错误。本题答案为C。例27.(2011年江苏卷)历史上,东北流行二人

51、转,南方流行越剧,有的地方还流行一些颇具地方特色的剧种,如南京的白局、扬州的扬剧等。现在南剧北唱、北戏南演,文化市场异彩纷呈。戏曲文化的发展现状说明,各地区文化 相互交流,相互吸收 求同存异,时尚流行 市场调节,繁荣兴盛 各具特色,渐趋融合 A. B. C. D.【解析】 本题是对经济生活与文化生活知识的综合性考查,对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有较高要求。我国戏剧南北异趣,各地流派众多,说明各地区文化各具特色;而由于近年来推行文化体制改革,出现“南剧北唱、北戏南演”,文化市场一片繁荣,说明在市场调节下,各地区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故选项符合题意。求同存异是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非本题材料所强调

52、的主旨;戏曲文化主要是传统文化,而非流行时尚,故选项不符合题意。例29.(2010年江苏卷)我国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成果,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一直流传至今,这些文化成果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这表明 各民族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各民族文化的差异逐步消失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A. B. C. D.【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我国各少数民族都有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成果,这些文化成果又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中华文化的共性,这体现了各民族文化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选项正确。中华文化以汉文化为主体,

53、同时吸收了各少数民族同样历史悠久的文化,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也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选项正确。选项不符合实际,也与材料中的信息相左,应排除。本题答案为C。例30.(2009年安徽卷)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是在18世纪下半叶经徽戏、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京剧的形成体现了A.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缤纷 B.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和一脉相承C.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兼容性 D.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融会贯通【解析】 京剧通过借鉴、吸收、交融,博采众家之长,乃成国粹,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所特有的兼容性。C项符合题意。材料虽然介绍了我国的多种戏曲艺术形式,但侧

54、重点是不在介绍它们异彩缤纷,故A项不符合题意;京剧与其他戏曲艺术形式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传承关系,而更是一种文化创新,故B也不符合题意。D项错误,不同文化并非都能够实现融会贯通。例31.(2010年安徽卷)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行。某校高三(1)班同学以“走进世博,聚焦世博”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同学们通过查阅、上网等途径收集资料,组织课堂讨论,发表看法。甲同学认为: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中国馆的建筑设计凸显汉字、京剧、中国红和水墨画等中国元素,整体布局体现了中华文化悠久的“和谐”思想;国家馆馆内用高科技手段向观众展示古代四大发明、清明上河图等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安徽馆以徽派建筑标志性元素“

55、马头墙、小青瓦”为外墙装饰,馆内通过徽剧、黄梅戏、凤阳花鼓等民间艺术的展示,让观众领略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的质感。 请你结合甲同学的发言,分析说明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特征。【解析】 本题属于阐释类试题,要求结合材料阐释中华文化的特征。考生首先要检索“知识库”,明确中华文化的特征究竟有哪些:有两个显性特征,即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还有一个是导致前两个特征的更深层的特征,即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然后研读材料,找到体现这三个特征的有效信息。最后,结合具体信息,阐释三个特征。【答案】 悠久的“和谐”思想,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等,说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丰富的

56、中国元素,独特的徽派建筑,多样的民间艺术等,说明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各种文化和谐共处,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或“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例32.齐鲁文化是特定历史时期、特定范围的地域文化,是山东人民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通过融汇各种思想,去芜存菁而形成的具有山东特色的地方文化。与其他地域文化相比,齐鲁文化具有明显的双重性;一方面,作为两千多年封建统治思想的儒家思想是在汲取齐鲁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多地打上了齐鲁文化的烙印;另一方面,齐鲁文化又是一种地域文化,齐鲁文化除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

57、内核外,更具有明显的山东特色。 (1)依据材料回答:齐鲁文化的双重性反映了文化生活的什么道理? (2)你认为新时期该如何推动齐鲁文化再创辉煌?【解析】 设问(1):本题要求学生运用中华文化特点等知识分析现实问题。首先,“两千多年”和“地域文化”,体现出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其次,汲取其他文化体现出其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再次,具有中华传统文化内核和具有山东特色,体现出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设问(2):属于措施类试题,解答此题首先要把握设问核心:推动齐鲁文化发展。所以我们可以从方向、文化创新的途径以及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来分析。文化发展要保持社会主义方向,文化发展应该处理好民

58、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所以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答案】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原因是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儒家思想汲取了齐鲁文化的营养,才能历经几千年而不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中华文化是多民族文化的共同体,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同性,又有各自的特征。 (2)新时期推动齐鲁文化走向辉煌,必须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弘扬齐鲁文化,必须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华文化的发展要与当代社

59、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即保持民族性,又要体现时代性。弘扬齐鲁文化,更要立足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之长,推动齐鲁文化的发展与创新。核心考点八 弘扬民族精神13、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民族精神的作用:民族精神的核心:民族精神的特征:民族性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悠久历史的积淀,是一个民族的理想信念。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烙印时代性民族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与时俱进的体现先进性根据时代的进步、世界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的魅力在于它的活力,在于始终走在时代前列14、背诵:为什么要弘扬民族精神?15、背诵:怎样弘扬民族

60、精神(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例33.(2008年海南卷)从“嫦娥奔月”的神话,到“千里共婵娟”的词句,“月亮”寄托着中国人浓厚的情感因素和文化情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浪漫美好意向的形象符号。“嫦娥一号”完美亮相,标志着我国第一次探月活动圆满成功。这一成功,可以说是以科学技术的成就续写了传统文化中“奔月”理想的佳话。这种渗透在科技探索活动中的民族情感和文化情结凝聚着自信自尊,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体现着与时俱进,是进行科学技术探索的主要精神动机蕴涵着美好憧憬,激励人们自强不息、奋发有为 充溢着浩然正气,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着积极推动作用 A. B. C. D. 【解析】 民族情感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