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第一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辨析题)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一词最早源于孟子尽心上。孟子最早把教和育连用。二教育构成要素(一)教育者(主导)(二)受教育者(主体)(三)教育影响(桥梁中介)三教育的属性(辨析题)(一)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
2、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二)教育的社会属性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具有历史性(古今不同)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1)历史继承性(古今相同)(2)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3)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四教育起源和发展(一)教育的起源学说主张代表人物神话说教育是神创造的生物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教育理论)利托尔诺、沛西能心理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模仿”。孟禄劳动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米丁斯基、凯洛夫(二)教育的发展历程原始形态的教育原始社会的教育具有如下特征:(1)无阶级性、公平性。(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
3、生活融合在一起。(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古代社会的教育1)奴隶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朝代学校名称教育内容备注中国夏、商、西周庠、序、校(西周出现了国学、乡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核心:礼乐为奴隶社会培养服务的人才;政教合一、学在官府春秋私学兴起自由办学、自由就学、自由讲学、自由竞争外国古印度吠陀为主的经典、经义宗教教育(婆罗门教、佛教)古埃及文士学校文字、书写、执政能力以僧为师、以吏为师古希腊斯巴达军事体育:斗拳,击剑,角力,格斗,竞走培养军人与武士雅典政治、哲学、文学、艺术、体操等培养奴隶主后代2)封建社会教育中国朝代学校课程特征战国私学繁荣以儒、墨为主的显学盛行汉代官学、私学罢黜百家、独
4、尊儒术(董仲舒)宋朝程朱理学(四书、五经)西方学校课程内容教育目的中世纪教会学校(为宗教服务)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培养僧侣和统治人才;教区学校:简单的读、写、算教区学校:对普通贫民子弟进行宗教教育骑士学校(为王族服务)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效忠封建领主的家庭教育*隋唐时期科举制兴起,清朝时期废除科举制(1905年)。(3)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古代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是统治阶级的工具。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发
5、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近代社会的教育(简单题)(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3)教育世俗化。(4)教育法制化。*口诀:法国仪式20世纪以后的教育(简答题)(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现代化。(6)教育的信息化。(7)教育的全球化。(8)教育的个性化。*口诀:全民现身多个星球第二章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
6、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二教育学的发展历程(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的代表人物和代表著作(没有从哲学和伦理学中分离出来)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1)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教育的重要性(2)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育与政治(3)教学相长教与学的关系(4)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启发式教学(5)学不躐等循序渐进孔子:论语(1)关于教育的地位与作用:性相近,习相远。(2)关于教育的对象:有教无类(3)关于教育的目标:学而优则仕(4)关于教育的内容: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5)关于教学的方法:a.因材施教b.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世界上最早的启发式教育)c.学而
7、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苏格拉底(西方的孔子)的产婆术/问答法(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育)柏拉图的理想国(寓学习与游戏)亚里士多德,提倡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这是教育的最高目的。(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古罗马的昆体良,他的论演说家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育法的著作。(二)教育学的创立阶段的代表人物人物著作教育观点培根(科学归纳法第一人)新工具一一号召采用实验调查法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1623)一文中首次指出应该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学科分类中提出来。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1632)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教学原则:教育要
8、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教学制度: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方法和实施内容;教学思想:“泛智教育”一一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的人;教学内容: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教学方法: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方法。康德康德论教育(又称为教育论)人的所有自然禀赋都有待于发展,“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教育的任务根本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使人人都成为自身、成为本来的自我并得到自我完善。(康德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这门课程,他于1776年在德国的柯尼斯堡大学的哲学讲座中讲授教育学。)卢梭爱弥儿(最早“发现儿童”的教育家)提倡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认为教育的任务应该使儿童
9、“归于自然”。洛克教育漫话提出:“白板说”;倡导“绅士教育”。裴斯泰洛齐(慈爱的儿童之父)林哈德与葛笃德主张教育遵循自然,使儿童自然发展;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提倡情感教育,爱的教育;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赫尔巴特(科学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代表人、现代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1806)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标志着教育学进一步规范)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占;八、,提出“四阶段教学”理论。将教学过程分为青楚、联想、系统
10、和方法四个阶段。后由他的学生齐勒修改为预备、提示、比较、总括、应用五段,称“五段教学法”;教育性教学原则: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教育的目的: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现代教育代表人物、进步教育代表人)民主主义与教育三中心论:儿童中心(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是其教育思想的基础与核心);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五步教学法:创设疑难情景;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斯宾塞教育论(最早
11、将课程作为专门术语提出)对传统的古典主义教育的批判。教育生活预备说。科学知识最有价值。制定以科学知识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主张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在于教导每一个人怎样去过“完美”的生活(三)教育学的发展阶段的代表人物马克思主义教育学(1)苏联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和主要思想马卡连柯主要从事对流浪儿和少年违法者的教育改造工作,他的教育诗就是在高尔基工学团真实而形象的实践记录。集体主义教育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方面,“通过集体、在集体中、和为了集体”的教育,是集体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她是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的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
12、主义的教育学著作,对我国建国后乃至现在的教育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我国教育家及主要思想我国教育家杨贤江(化名李浩吾)是中国最早用马克思主义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写的新教育大纲则是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布鲁纳的教学过程强调学科结构,提出了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倡导发现式学习。瓦根舍因创立范例教学理论:范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选择真正基础的本质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通过“范例”内容的讲授,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掌握同一类
13、知识的规律的方法。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也称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等著作中,系统论述了他的全面和谐教育思想。他的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布鲁姆著有教学目标分类学等著作,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提出了掌握学习理论。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教学理论和方法。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一教育的功能(辨析题)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一)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划分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也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指教育对社会发展
14、的影响和作用,是教育的派生功能。(二)按教育作用的性质划分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教育的正向功能(积极功能)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教育的负向功能(消极功能)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三)按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划分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区分在于计划性)教育的显性功能指教育活动依照教育目的,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吻合的结果。(计划内)教育的隐性功能指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性的功能。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的区分是相对的,一旦隐性的潜在功能被有意识地开发、利用,就可以转变成显性教育功能。(计划外)二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简答题)(一)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口
15、诀:龟速够防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发展水平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生产力制约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与手段(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口诀:两再一新促生产)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三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简答题)(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口诀:体内性质两权一目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宗旨与目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口诀:人鱼公主促政治
16、)教育培养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基本、主要途径)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创造一定的社会舆论为政治服务完成年青一代的政治社会化四教育与人口的关系(一)人口对教育的影响人口数量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与教育投入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的结构人口质量影响教育的质量人口流动对教育提出挑战(二)教育对人口的作用教育可以控制人口的数量教育可以提高人口素质教育可以优化人口结构教育可以促进人口合理流动五教育与文化的关系(简答题)(一)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文化对教育具有价值定向作用文化影响教育的内容与水平文化影响教学方法的使用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文化模式影响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二)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具有传递、保
17、存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口诀:两传选新促文化(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1.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2.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四)学校文化概念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核心)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可以再细分为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核心)、校园制度文化等。(1)校园物质文化校园
18、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校园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又分为校园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a.环境文化:校园在校园建筑、校园标识、校容校貌、校园绿化、教育教学场所、校园环境卫生等,即自然因素方面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念与教育理念。b.设施文化:教学仪器、图书、实验设备、办公设备和后勤保障设施。(2)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包括办学宗旨、教育理念、共同愿望、道德观念、共有价值观、班风、教风、学风、校旗、校歌、校徽、校报等。(3)校园制度文化(规范文化)主要指保证校园运行的组织形态、规章制度和角色规范。它包括教育方针政策、校园规章制度、管理体制、道德规范、行为准则、行为取向、典礼仪式、节日活动、公共关
19、系、文化传播等。*校风是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一旦形成就不易消散。良好的校风是学校整体优化的一种表现形态。功能校园文化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具有互动性、渗透性、传承性。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人的发展的概念人的发展是指个体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身心有规律的、连续变化的过程,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生理是心理的基础)二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简答题)(一)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1.具体表现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2.教学启示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拔苗助长”、“陵节而施”等是有
20、违身心发展顺序性规律的。(二)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1.具体表现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少年期:11/12岁14/15岁,心理断乳期和危险期2.教学启示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1.具体表现一是:个体内部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同一方面不同速)二是:个体内部不同方面“所达到的某种发展水平或成熟的时期是不同的”。即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
21、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不同方面不同步)2.教学启示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劳伦兹:狼孩)或最佳期及时的进行教育。(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1.具体表现互补性反映出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一方面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生生互补)。另一方面,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生心互补)2.教学启示要求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1.具体表现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发展在具有整体共同特
22、征的前提下,每一个儿童的身心发展在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方面,都可能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这种差异性,来源于个体遗传素质和生活环境的差别。2.教学启示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个别差异性体现:聪明早慧、大器晚成。三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一)内发论1.主要观点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内发论强调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决定作用。2.代表人物(1)孟子,提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2)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根
23、本动因。(3)威尔逊,认为“基因复制”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4)格赛尔,提出“成熟势力说”,认为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并通过双生子的爬梯实验来证明他的观点。(5)霍尔,认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6)高尔登,“优生学”的代表人。(二)外铄论1.基本观点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2.代表人物(1)洛克,提出“白板说”。(2)华生,认为“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3)荀子,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即人性趋向于邪恶,人们善良的行为是后天作为的结果。“化
24、性而起伪”,用礼义法度等去引导人的自然本性,即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树立道德观念。(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这种观点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是一种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四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辨析题和材料分析题)(一)遗传概念遗传也叫遗传素质,是指通过某种遗传物质所传递的、父母和种系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人的一些解剖生理特点。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具体地讲:(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
25、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4)遗传素质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作用的大小不同,随着个体不断地发展,遗传的作用日益减弱。(5)遗传素质对人发展影响的大小与其本身是否符合常态有关。(二)环境概念环境泛指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外部动力)(1)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2)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条件,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在改造环境的实践
26、中发展着自身。因此,夸大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特别是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三)学校教育(简答题)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口诀:三有一训练,控制影响全面)(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的表现(口诀:严规范,塑个性)(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27、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概念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作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内部动力)第五章教育制度一教育制度概述(一)教育制度的概念(辨析题)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衔接关系。其中学校教育制度处于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和主体地位,体现了
28、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二)教育制度确立的依据(简答题)1.社会依据(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文化传统(4)人口2.人的依据(1)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学制本身的依据(1)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三)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1.前制度化教育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人类早期的原始社会教育,到奴隶社会后期逐渐出现了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有老师有学生无制度)。2.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
29、废科举、兴学堂,以及颁布的一系列学制。非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提倡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构建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四)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简答题)义务教育年限延长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二西方现代学制的类型(一)双轨制19世纪欧洲把学校分为两个互不相同的轨道,一轨自上而下,其结构是大学(后来也包括其他高等学校)、中学(包括中学预备班);另一轨从下而上,其结构是小学(后来是小学和中学)及其后的职业学校(先是与小学相连的初等职业教育,后发展为和初中连接的中等职业教育)。它们是两个平行的系列,既不相通也不相接,这样就剥夺了在国民教育
30、学校上学的劳动人民子女升入中学和大学的权利。(二)单轨制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的一种学制,其特点是所有的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系统中学习,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各级各类学校相互衔接。(三)分支制20世纪上半叶前苏联建立的一种学制。这是一种在初等教育阶段强调共同的基础性教育,到中等教育阶段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两个分支的学制。三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学制名称颁布时间颁布政府特点地位壬寅学制(钦定学堂章程)1902年清政府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只颁布而没有实行。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1904年清政府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反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规定男女不许同校,轻视女子教育。中国开
31、始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或实行新学制的开端。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年南京临时政府它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充实了自然科学的内容,并将学堂改为学校。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壬戌学制1922年北洋政府以美国学制为蓝本。规定小学八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又叫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学制由横向划分的学校系统与纵向划分的学校阶段所构成。横向划分可分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等类型,纵向划分可分为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阶段。从形态上看,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四义务教育制度(一)概念义务教育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
32、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最早源于德国)(二)特点义务教育是强迫教育,具有强制性、普及性、免费性。(三)实施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学制年限实行小学六年、初中三年的“六三制”,或小学五年、初中四年的“五四制”,以及不划分为两个阶段的“九年一贯制”。总体来看学制年限是多种形式并存。(四)确立1986年4月,全国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国家立法形式正式确立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标志着中国义务教育制度的确立。五终身教育制度(一)概念是指人们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需要受到各种教育培养。(二)产生与发展1.最早产生1929年英国成人教育家耶克斯利
33、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终身教育。概念化和体系化20世纪60年代,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终生教育之父)发表论终身教育(也叫终生教育导论)报告书。3.最终形成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标志着终身教育体系的最终形成。其中提出:“终身教育建立在4个支柱基础上”,这“4个支柱”是指: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第六章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概述(一)概念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教育目的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规定人的身心素质的培养规格和质量,二是规定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
34、的社会价值,即教育要为社会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广义:人们的期望;狭义: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要求。)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辨析题)国家的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国家的教育目的与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师的教学目标(最具有操作和价值的)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
35、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教学目标与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三)教育目的的作用1.导向作用2.激励作用3.评价作用(四)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1.主观依据从主观方面来看,教育目的首先是教育活动中人的价值选择。人们在考虑教育目的时往往会受其哲学观念、人性假设和理想人格等等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影响。2.客观依据(1)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2)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3)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4)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五)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1.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有:赫尔巴特、柏拉图、孔德、涂尔干、凯兴斯坦纳等。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观点是: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
36、,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的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的发展贡献的指标。2.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有: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等。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的观点是: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使个人自我实现。教育无目的论由杜威提出来的。他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指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杜威所否定的是教育的一般的、抽象的目的,强调的是教育过程内有的目的,即每一次教育活动的具体目的,并非主张教育完全无目的
37、。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的辩证统一论(马克思:辨证统一的目的)教育目的的制定要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自身发展需要两方面出发。二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简答题)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性质2.培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二)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简答题)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人们的教育思想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途径: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
38、)(三)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及其关系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德育(1)概念:德育是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社会思想准则、行为规范,并使其养成相应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德育在全面教育中起着灵魂和统帅作用,起着保证方向的作用。(2)德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具有道德评价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智育(1)概念:智育是教育者以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来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2)智育的主要任务包括: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培养训练学生形成基本技能和技巧发展
39、学生智力(3)智育的意义:智育在社会文明建设中起着不可缺少的和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智育在全国发展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为人的发展提供知识基础和智力支(前提)体育(1)概念:体育是授予学生体育卫生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增强体质,发展机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卫生、保健习惯的教育。体育为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2)体育的主要任务包括:指导学生锻炼身体,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技能的发展,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使学生掌握体育的科学知识和正确的体育锻炼技能技巧,学会科学锻炼的方法,养成经常锻炼的良好习惯使学生掌握卫生保健知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保健的
40、习惯,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创造维护身体健康的条件培养良好的品德(3)体育的意义: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增强学生的体质体育是促进学生人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它提供了一个物质基础青少年一代的身心健康水平,关系到整个国家、民族的强弱盛衰美育(简答题)(1)概念:美育,又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动力作用)(2)美育的主要任务包括: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使他们具有感受美、理解美和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艺术活动的技能,发展艺术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和文明行为习惯(3)美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美
41、育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美育能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形成美育能促进体育,美育有怡情健身作用美育能促进劳动教育,是学生体验到劳动创造美的喜悦劳动技术教育(1)概念:劳动技术教育是向学生传授现代生理劳动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劳动习惯的教育。(综合作用)(2)劳动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包括:a.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品质b.使学生掌握现代生产基本原理与基本生产技术知识和某种职业技术知识通过劳动技术教育实践,增强体质,陶冶审美的情趣,促使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并注意在劳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想象的能力和创造精神。第七章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一教育
42、科学研究的含义教育科学研究就是以教育现象或问题为对象,运用各种科学方法,遵循科学的认识过程,根据对收集到的事实材料的分析,对假设或理论进行检验,以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及其客观规律的活动。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科学自身发展的基本途径。二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一)观察法观察法的含义观察法是研究者依据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自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并做出准确、具体和详尽的记录,以便全面而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的情况。观察法是进行教育科学研究中广泛使用的、最基本的研究方法。观察法的分类(1)根据对观察的环境条件是否进行控制和改变,观察法可以分为:自然情境下的观察和实验室中的观察自然情境中的观察
43、包括自然行为的偶然现象观察和系统的现象观察,能搜集到客观真实的材料,但往往观察的是对象的外部行为表现。实验室中的观察实验室观察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在对观察对象发生的环境和条件加以控制或改变的条件下进行的观察。这种观察有严密的计划,有利于探讨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2)根据观察时是否借助仪器设备,观察法可以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a.直接观察直接观察是凭借人的感官,在现场直接对观察对象进行的感知和描述,直观具体。b.间接观察间接观察是利用一定的仪器或其他技术手段作为中介对观察对象进行考查。(3)根据观察者是否直接参与被观察者所从事的活动,观察法可以分为:参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a.参与性观察参
44、与性观察是研究者直接参加到所观察的群体和活动中去,不暴露研究者的真正身份,在参与活动中进行隐蔽性的研究观察。非参与性观察非参与性观察不要求研究人员站到与被观察对象同一地位,而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可采取公开的,也可以采取秘密的方式进行。每当一种行为发生时,观察者及时进行观察记录。(4)根据是否对观察活动进行严格的控制,观察法可以分为: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a.结构式观察结构式观察有明确的目标、问题和范围,有详细的观察计划、步骤和合理设计的可控制性观察。b.非结构式观察非结构式观察是对研究问题的范围目标采取弹性态度,观察内容项目与观察步骤没有预先确定,也无具体记录要求的非控制性观察。(二)调查法调
45、查法的含义调查法是指在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运用问卷、访谈、作品分析、测量等方法,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收集研究对象的客观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之后,从中概括出规律性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调查法的分类(1)普遍调查也叫全面调查:是对某一范围内所有被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如当前学生厌学情绪的情况调查。这种类型的调查的优点是具有普遍性,能全面地反映教育的许多现象及其变化发展情况,搜集的资料比较全面。但是调查所得到的材料往往比较肤浅和简单,有些问题无法深入了解,同时由于调查范围广,往往耗资大、费时长。(2)抽样调查:即从被调查对象的全体范围(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样本)进行调查,并以样本特征值推断总体特征值的
46、一种调查方法。(3)个案调查:即在对被调查的教育现象或教育对象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从其中选择某个教育现象或教育对象进行调查与描述。(三)历史法历史法是以历史研究法来研究教育科学。是通过搜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加以系统客观的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四)实验法实验法是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研究假设,探讨教育因果关系,揭示教育工作规律的一种研究。(五)教育行动研究教育行动研究,亦称“教师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在现实教育教学情境中自主进行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强调研究与活动一
47、体化,使教师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六)教育叙事研究中学课程第一章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概念(辨析题)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1820-1903)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也是课程最早源于),作为教育科学的重要倡导者,他把课程解释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广义课程是指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包括各门学科和课外活动。狭义课程是指某一门课程。*我国课程最早出现在唐朝,“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伟业);宋代朱熹“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功课及其进程)。二课程的类型(辨析题)(一)根据组织方
48、式分类1.分科课程单科形式,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其课程的主导价值是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2.综合课程学科整合,它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相关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并把握和解决问题的全面的视野与方法。(二)根据内容属性分类1.学科课程2.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它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代表人物:杜威)(三)根据实施要求分类1.必修课程是指国家、地方或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了保证所有学生的基础学习而开发的课程。其主导
49、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体现对学生基本的要求。2.选修课程是指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发展方向,容许个人选择的课程,是为了适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四)根据开发主体分类1.国家课程根据所有公民基本素质发展的一般要求设计的,它反映了国家教育的基本标准,体现了国家对各个地方、社区的中小学教育的共同要求。国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确保所有国民的共同基本素质。2.地方课程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经济、特点和文化发展等实际情况而设计的课程。它的主导价值在
50、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3.校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的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五)根据呈现方式分类1.显性课程亦称公开课程,是指在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计划内,预期性)2.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计划外,非预期性)(六)根据课程任务分类基础型课程: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拓展型课程(广度):拓展知识能力开拓视野研究型课程(深度):探究态度和能力三课程理论
51、流派(一)学科中心课程论学科中心课程理论是最早出现、影响最广的课程理论,代表人物是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等。(以学科为中心)这派理论的基本观点(简答题):主张教学内容应以学科为中心,与不同学科对应设置课程,通过分科教学,使学生掌握各科教学的基本知识、技能、思想方法,从而形成学生的知识结构。(二)活动中心课程论(经验课程)代表人物:美国的杜威和其学生克伯屈。(以儿童生活为中心)基本特征(简答题):(1)主张一切学习都来自于经验,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2)主张学习必须和个人的特殊经验发生联系,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3)主张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有步骤地扩充学习单元和组织教材,强调
52、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口诀:个人经验,打破界限(三)社会中心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又称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主张围绕重大社会问题来组织课程内容的理论。代表人物有布拉梅尔德、弗莱雷等。社会中心课程理论认为,教育的根本价值是社会发展,学校应该致力于社会的改造而不是个人的发展。强调课程建设要关注社会焦点问题,反映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的客观需求,课程学习应深入社会生活中。四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简答题)(一)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三)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口诀:学生在社会上学知识第二章课程组织一课程内容/三
53、种文本表现形式(简答题)(一)课程计划概述: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构成:课程计划由课程设置(核心和首要)、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构成。作用:课程计划是指导和规定学校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概述:课程计划的分科展开构成:前言、课程目标(核心内容)、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作用: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考试命题和教师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制定教材的依据。(三)教材1.概述: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主体:教科书、讲义)2.作用: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
54、,教育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材编写(1)基本方式a.直线式教科书结构,就是指把一门学科的课程内容或其中一个课题的内容按照知识本身的逻辑结构来展开呈现在教科书中,使各种知识在内容上均不重复的编排形式。(前后内容基本不重复)b.螺旋式教科书结构,就是把同一课题内容按深度、广度的不同层次安排在教科书的不同阶段重复出现,使得每一次重复都将原有的知识、方法、经验进一步加深拓广,逐级深化。(课程内容重复出现)c.纵向组织d.横向组织e.逻辑顺序f.心理顺序(2)基本要求(简答题)a.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教材是直接反映教学内容的,所以在内容上一定要准确无误。同时各学科教材还必须体现一定思想性,寓思想政治教育于
55、各科教学中,力求结合本学科特点和不同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对学生进行具体生动的富有感染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b.知识的内在逻辑和教学法要求的统一。教材体现为传授知识的逻辑性和连续性,所以编写教材时既要符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顺序,还要符合知识的逻辑顺序。只有把两者统一起来教材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易懂性。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理解能力不同,所以教材内容的叙述要简明、准确、生动,标题、结论要醒目,字体大小、用词要适当。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容易读懂教材。理论与实践统一。教材既要有理论,又要通过实践来验证理论。教材要结合实际材料来论证理论。使学生通过教科书的学习既学会了理论,又能较
56、好地应用理论。教材应具有开放性,应有利于学生改变呆板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实践、资料搜集、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活动,从而实现其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拓展其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教材应关注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及时恰当地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增强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努力克服学科中心主义倾向。(3)基本原则(简答题)a.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在内容上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b.强调内容的基础性。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
57、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教科书的编排要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二课程评价(一)课程评价的含义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二)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1.目标评价模式这一评价模式是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的,是针对20世纪初形成并流行的常模参照测验的不足而提出的,是在泰勒(现代课程评价之父)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目标模式既便于操作又容易见效,所以在很长时间里在课程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但它只关注预期(计划内)的目标,忽视了其他因素。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该评价模
58、式是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而提出来的。即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主张评价除了要关注预期的结果之外,还应关注非预期的结果。评价的指向不应该只是课程计划满足目标的程度,而且更应该考虑课程计划满足实际需要的程度。第三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一)基本理念1.三维目标观,即教学的目标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2.综合课程观,课程的设置要更加综合,体现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培养学生综合的视角和综合的能力,以适应科学技术既分化又综合的现实。内容联系观,即课程内容的教学,要努力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与学生已有的经
59、验相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使学习更有意义。学习方式观,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创造性,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发展评价观,重视学习的过程评价,通过评价发挥促进学习的作用,而不是检查验收的作用。校本发展观,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发校本课程,增强学生的选择性,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特色发展。(二)核心理念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就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学生都是自己
60、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师必须用“心”施教,不能做学科体系的传声筒。用“心”施教体现着教师对本职的热爱,对学生的关切,体现着教师热切的情感。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全年市场活动策划方案
- 2025设备财产信托合同协议书
- 引流管护理的常规
- 2025论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与国际商事合同通则关系
- 2025测评系统代理合同
- 户外教学活动安排计划
- 电商行业客服人员培训总结
- 美甲服务员的工作技能要求
- 办公文具销售工作总结
- 2025油脂(油料)省间调拨合同
- 2024年VB程序设计:从入门到精通
- 2024年故宫文化展览计划:课件创意与呈现
- 公共交通乘客投诉管理制度
- 不锈钢伸缩缝安装施工合同
- 水土保持监理总结报告
- Android移动开发基础案例教程(第2版)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医保DRGDIP付费基础知识医院内培训课件
- 专题12 工艺流程综合题- 三年(2022-2024)高考化学真题分类汇编(全国版)
- DB32T-经成人中心静脉通路装置采血技术规范
- TDALN 033-2024 学生饮用奶安全规范入校管理标准
- 物流无人机垂直起降场选址与建设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