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补偿与旅游生态补偿_第1页
生态补偿与旅游生态补偿_第2页
生态补偿与旅游生态补偿_第3页
生态补偿与旅游生态补偿_第4页
生态补偿与旅游生态补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四章 旅游经济生态(shngti)补偿章锦河安徽师范大学2007.7.19共八十七页讲授(jingshu)内容一、生态补偿二、孤岛效应(xioyng)三、旅游生态补偿共八十七页一、生态(shngti)补偿共八十七页1、内涵(nihn) 生态补偿是指对损害资源与环境的行为进行成本收费,加大该行为的成本以激励损害行为主体减少其行为带来的外部不经济性,或对保护资源与环境的行为进行补偿或奖励,以达到(d do)保护资源环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目的。 共八十七页2、生态补偿机制(jzh)的由来: 生态灾难的“上游”和“下游”1998年长江特大洪灾和近年来频繁出现的沙尘暴目光投向了直接产生生态灾难的“上

2、游”中央政府作出了在大江(d jin)上游禁伐的行政命令生态补偿的思考共八十七页源头(yuntu)区人民的呼声 在生态保护和建设中,目前(mqin)普遍存在“少数人投入,多数人受益”、“部分地区投入,全社会受益”、“欠发达落后地区投入,发达富裕地区受益”、“上游地区投入,中下游地区受益”等不合理现象,出现了“在保护的同时,也在保穷”。 共八十七页浙江(zh jin)丽水地处浙闽两省的瓯江、钱塘江、闽江等六江干支流的源头区,有生态公益林面积 784.7万亩,森林覆盖率79.1% ,是浙江省的天然生态屏障,被誉为“浙南林海”、浙江的“绿肺”。丽水市生物多样性丰富,现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自然

3、保护区1个,生态公益林规划60万公顷,保护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 29.7% 。物种丰富,植物资源 3800 多种,重点保护珍稀濒危植物 35 种,占全省 53 种的 66.4% ;被誉为华东的“基因库”,是浙江省乃至世界重要的历史遗产,有着不可估量的潜在价值。共八十七页浙江丽水市每年因公益林等保护地的建立,全市农民减少经济收入 15 多亿元。因保护生物多样性,全市约有 30% 的耕地遭受(zoshu)野猪、猕猴等野生动物的为害,在山区里则高达 80% 以上,每年损失在 2 亿元以上。 产业选择的余地小,许多项目被取消。生态难民共八十七页我国早在1992年就已经在探索生态补偿的办法。1992年年末

4、,原林业部面对“林业濒危”的严峻现实,决定建立中国(zhn u)森林生态补偿机制。这一思考针对的是生态保护区以内的资源使用行为。 而在1998年以后需要实行的生态补偿,在性质上已经超越了生态保护区的范围,已经不是简单地对生态资源使用费的加价,而是以生态保护区(或一般的“上游”地区)以外的行为来支撑的。 共八十七页3、生态(shngti)补偿的理论基础 公共产品理论 公共地的悲剧 搭便车外部(wib)效应理论 外部不经济性 外部经济性 生态资本理论 共八十七页4、我国生态(shngti)补偿的现状 目前开展的生态补偿工作主要包括:(1)在生态环境补偿费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探索和试点工作;(2)建立

5、了耕地占用补偿制度,基本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从而对土地资源实行了有效的管理与保护;(3)森林资源的生态补偿;(4)通过制定草原法及配套法规,加强了草原资源的生态补偿;(5)通过湿地(sh d)资源保护行动,使全国各类湿地保护区的生态补偿取得了重要进展;(6)通过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的实施,使自然保护区建设规模与管理质量有了显著提高,大部分具有典型性的生态系统与珍稀濒危物种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共八十七页海南省于1996年制定了每吨生活用水加收0.5分钱、工业用水加收12角钱的政策(zhngc)以收取生态补偿基金。贵州省从1999年开始从每吨煤炭中收取5元钱用于植被恢复。 共八十七页浙江(zh ji

6、n)标本浙江省2002年下发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管理实施办法,每年每亩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补助7元。为了保护和涵养钱塘江水源,从2005年1月份开始,浙江衢州市开化县秧田村的7000多亩山林(shnln)被列入了省级生态公益林的林地。按规定,只要他们不再砍伐,保护好这片山林,每年每亩就可以得到8元钱的补偿。共八十七页浙江已制定生态补偿管理办法2005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wnshn)生态补偿机制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由省一级政府制定出台生态补偿的政策性文件,在国内尚无先例。 共八十七页浙江生态(shngti)补偿的资金来源: 财政支持 浙江2005年省级财政用于生态补偿转移支付的资

7、金总额达到63.58亿,相当于30万个浙江人一年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 2005年,浙江省分别安排生态建设补助(bzh)资金、生态保护补助资金和生态环境治理补助资金1.66亿元、11.57亿元和4.54亿元,同比增长1.2%、157.7%和66.6%。 共八十七页通过政策(zhngc)规定资源有偿使用,征收费用 比如开征水资源费。水资源费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收取,纳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近年来,浙江省每年征收水资源费约6000余万元。根据浙江省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地下水水资源费全部留地方使用,地表水及小水电水资源上交省20。 排污收费制度。全省2003年计征排污费5.7亿元,排污

8、费主要用于重点污染源防治,区域性污染防治,污染防治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示范和应用以及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污染防治项目的支出。 共八十七页仍需探索市场化运作 逐步构建以政府财政为主导,社会捐助、市场运作为辅助的生态补偿基金来源 浙江已有的成功案例主要有水权交易和排污权交易两类。如浙江中部的东阳和义乌,分处金华江上下游,“同饮一江水”,水资源丰歉却大相径庭。上世纪90年代(nindi)就出现了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双双告急的状态。2000年11月24日,两市政府经过多轮协商签署了用水权转让协议:义乌市一次性出资2亿元购买东阳横锦水库每年4999.9万立方米水的使用权;水库原所有权不变,义乌按当年实际供水

9、量每立方米0.1元标准支付综合管理费。 2005年1月6日,一股清水从浙江东阳市的横锦水库出发,经过刚刚完工的渠道,奔向比邻的义乌市。至此,备受关注的我国首例水权交易宣告正式“交货”。共八十七页2006年3月8日,全国政协常委、国家环保总局原副局长汪纪戎在十届全国政协会议上发言时强调,应尽快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三种方式:上级对下级、国家对地方的纵向公益补偿区域之间、上下游之间横向利益补偿对资源要素(yo s)管理进行部门补偿2006年8月,环保总局有望出台生态补偿制度的最终(zu zhn)书面成果。 共八十七页存在(cnzi)问题及推行的困难无价的环境意识(y sh) 难以货币化的生态价值纠缠不

10、清的补偿对象 势单力薄的弱势群体 需要有点精神的专家学者 共八十七页但生态补偿的概念、内涵、补偿标准、补偿方式、补偿资金来源等各方面的问题尚不清晰,特别是关于生态补偿与已有的环境污染费、资源费/税等之间的关系,补偿的主客体,生态补偿机制(jzh)中政府与市场的作用等问题,各方面还存在着不同的意见。共八十七页国外在资源开发(kif)生态补偿方面的做法 德国:生态补偿机制最大的特点是资金到位(do wi),核算公平。 美国:政府对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很重视,政府承担大部分资金投入。 以色列:生态补偿采用水循环利用的方式。中水回用。 共八十七页5、建立生态补偿(bchng)机制势在必行 生态贫民现象

11、亟待引起关注 中国西部地区许多贫困山区农民“守着金山(jn shn)受穷”,为保护中国生态安全付出代价。 共八十七页草海保护区农民(nngmn)在草海为游客划船 共八十七页草海保护区所在的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目前是国家实施新阶段(jidun)扶贫开发的重点扶持县。 共八十七页中国开始(kish)实施的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等工程标志着国家层面上的生态补偿机制正逐步建立。 共八十七页生态(shngti)资源不应成为“免费午餐” 2005年初“珠江压咸补淡应急(yng j)调水”在贵州启动,持续了10多天的开闸放水使贵州的水资源经过1336公里的长途跋涉进入“珠三角”,让受咸潮影响的1500万居民

12、喝上了贵州的淡水,农作物得到灌溉。 共八十七页建立(jinl)生态补偿机制势在必行 生态效益补助资金正式出台标志着一直为社会无偿使用的森林生态效益将不再是“免费的午餐”。但是,目前我国试点的生态效益补偿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补偿机制,还只是一种森林的管护费用,类似于造林地管护和封山育林地管护费用,没有反映生态服务(fw)功能的真实价值。 共八十七页中国污染迁徙路线:要“温饱”还是(hi shi)要“环保” 第一个路径是污染(wrn)西迁。工业产值东迁而工业污染(wrn)西移。 东部 西部工业产值 1986年,59% 41% 1995年,64% 36%SO2排放 1986年, 48% 52% 199

13、5年, 45% 55%共八十七页第二个路径(ljng)是,在同一区域内,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污染。 以广东省为例,当广州市和深圳市企业经营成本不断上升的时候(sh hou),两地一些工厂就向临近地区转移。近年来,经济相对落后的广东省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不断承接来自珠三角地区的污染项目,局部地区的生态恶化趋势越来越严重。在广东各大中城市,国家明令停业的15类严重污染的小企业已逐渐绝迹,不少厂商却把它们搬到了偏远山区。 共八十七页第三个路径是,从城市(chngsh)向农村迁徙。 全国各大城市基本都实行工业污染搬迁的做法。 以北京为例,北京市发改委承诺,2008年之前,污染企业将全部迁出五环路,

14、落户到五环以外的农村。落后地区的一种无奈:没有“温饱”哪来“环保”?调查表明,仅西部9个省区生态破坏(phui)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占当地GDP的13%,相当于甘肃和青海两省的GDP总和。 共八十七页6、建立生态(shngti)补偿机制的可行性法律(fl)的支持全面建设小康、和谐社会的需求社会的共识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共八十七页7、生态(shngti)补偿体系建设的基本方向: 科学化 规范化 市场化 法制化 生态补偿的科学化:生态补偿需要进一步明细化、定量化 名称及说明 规划时间(年)投资(亿元)天保工程(针对长江(chn jin)、黄河中上游区) 20002010 962 退

15、耕还林还草工程(针对西部地区) 20012010 3370 京津沙源治理工程 20012010 556 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从2001年开始试点10亿元/年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2003 0.9共八十七页应注意问题:生态系统价值的科学评估问题 生态补偿的标准(biozhn)问题 生态补偿的科学方式和技术方法问题 生态补偿效益的科学评估问题 共八十七页 生态(shngti)补偿的规范化这是生态补偿的内在要求,也是维系其公正公开的有效形式 所谓(suwi)规范化,包括体系化、程序化和制度化。生态补偿的市场化 使生态补偿的范围、主体、对象及其责任、权利、义务尽可能清晰生态补偿的法制化这是生态补偿政策、

16、制度的法律保障共八十七页有关(yugun)生态补偿的观点共八十七页生态补偿(bchng):要环保也要温饱(中国环境报,4月13日) 我们所呼唤(h hun)的生态补偿机制,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和所谓“生态难民”的扶贫,而是寻求平等发展“对接”的良方。在目前财政转移支付方式的基础上,按照环境禀赋来逐步调整优化生产力的布局,将“输血型”扶贫变“造血型”式开发,建立一种“补血型”与“造血型”相结合的生态补偿机制。共八十七页 而真正的生态补偿机制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没有人天生就应该安于贫穷,也没有人能够剥夺他们发展的权利。机制犹如一个杠杆,寻求着区域间、流域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它

17、犹如一个调节剂,按照环境禀赋来逐步调整优化生产力的布局,使得他们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尤其要积极探索“造血型”的生态补偿机制,使得受补偿者充分发挥其发展经济的潜能(qin nn)、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形成造血机制,能将外部补偿转为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以最大限度地激活经济发展的潜能(qin nn),解决环境与发展中的矛盾。共八十七页生态(shngti)补偿三人谈 特邀嘉宾 汪纪戎:全国政协常委 任 勇:国家环保总局政研中心副主任 沈大军:中国(zhn u)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博士 主要观点 如果在中央层面不制定相关的法律依据,政策依据,地方的生态补偿机制的探索很难有突破性的

18、进展,尤其是涉及到跨界问题。 实践证明,生态补偿仅靠行政手段不仅不现实,政策措施也很容易被异化而变味。 生态补偿是一个双向的问题,处理得不好将由简单的生态环境问题转变为复杂的社会问题。共八十七页让补偿(bchng)机制入主国家经济政策国家环保总局政研中心副主任任勇: 生态补偿机制既是激励人们保护生态环境或减少生态环境破坏的一种环境经济手段,又是调整环境行为(xngwi)背后经济利益关系的一个有效工具。现在各地要求强烈,对此,我国应加快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和建立的进程。共八十七页二、旅游经济(jngj)孤岛效应共八十七页1 引言(ynyn)自1982年以来,国务院审定公布了六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共

19、计187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是我国旅游发展的主要物质依托,架构了我国旅游发展的经纬。目前有关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研究成为热点领域,核心是围绕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从风景名胜区的管理规制、资源保护与开发、环境容量与生态安全、规划与建设等角度展开,取得了较多的成果。然而,目前的研究重自然环境的保护,却轻人文环境的提升,忽视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交互影响。由于人文环境的关注薄弱,致使许多有关风景名胜区自然环境保护的管理对策与措施难以(nny)见效。 共八十七页旅游人文环境是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人为中心,围绕旅游活动而形成的各种经济、社会和文化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关系的综合,主要由社会、文化、经济等3大

20、子系统构成,其中社会、文化环境是旅游人文环境的背景基础,直接体现与反映风景名胜区的吸引力,而经济环境是风景名胜区人文环境的支撑要素,维系着人文环境的动态平衡,控制着风景名胜区环境变迁与区域环境的总体特征。由于风景名胜区内的国家层面、地方、企业、旅游者、居民(jmn)等5个主要方面的利益主体对环境与旅游业发展的利益诉求有差异性,诸如国家要生态、地方要发展、企业要效益、旅游者要风景、居民要增收,这种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目标的差异性导致我国风景名胜区旅游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 共八十七页一方面,为发挥风景名胜区环境资源在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休闲娱乐、文化科教等方面的作用,国家从

21、法律、法规与政策上对风景名胜区自然生态环境进行严格保护,采取诸如建立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手段,风景名胜区所在的地方政府以及旅游投资商、经营商等企业鉴于为满足旅游者的利益,增强旅游地吸引力,获得旅游经济效益,也不断通过地方政策以及旅游规划等途径对风景名胜区环境进行保护,诸如严格划分保护范围、保护级别,严禁在风景名胜区内采伐、狩猎、放牧等;另一方面,虽然国家、地方、企业等加强了对风景名胜区环境资源的保护,重视了环境资源的生态效益功能,但却忽略了风景名胜区周边居民同样享有的合理、平等利用风景名胜区环境资源的权利。由于缺乏对风景名胜区周边居民利益协调的相应机制与政策,形成风景名胜区旅游经济

22、发展的“孤岛效应”,导致(dozh)风景名胜区的区内与区外居民利益的严重失衡,影响风景名胜区环境资源的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是目前我国风景名胜区面临的重大问题 共八十七页共八十七页共八十七页共八十七页九寨沟共八十七页2 旅游经济孤岛( do)效应的概念孤岛效应原是生态学上指生态系统内的子系统与该系统其它组分间缺乏应有的物质交换与能量循环,不相协调发展的封闭现象。孤岛效应不仅存在于自然环境之中,在经济、文化、社会等众多领域中也广泛存在。旅游经济发展的孤岛效应主要是指风景名胜区(旅游景区点)旅游经济与其周边腹地之间缺乏应有的联系与相互作用,独自发展形成(xngchng)孤立经济高地的现象。 共八十

23、七页风景区旅游(lyu)效应向外辐射的能力很弱,经济收入具有急剧的空间递减效应。 环境的封闭、浅层次旅游资源开发,传统民族文化,游客行为范围狭小,促使旅游业向旅游地投入的物质、能量、信息在极有限的空间上循环和富积,形成相对繁荣的旅游点,有其较好的经济效益和产业多元化结构及社会意识形态开放性和人际交往的包容性。但这种在环境与有限开发约束下的旅游中心区,象沙漠中的绿洲,贫困区域相对富裕的孤岛,通过外来能量的输入、物质的循环,虽能维系着自身的生长过程,但不具有通过以点带面促进整个区域旅游及经济社会发展的生长点的机能。 共八十七页3 旅游经济(jngj)孤岛效应成因 二元化管理体制一元化发展模式 空间

24、区位(q wi)边缘化 社区参与的障碍 共八十七页共八十七页共八十七页共八十七页共八十七页共八十七页共八十七页共八十七页三、旅游(lyu)生态补偿共八十七页1)征收旅游生态补偿费的目的我国现阶段的排污收费由于主要实行超标和单因子收费,从严格意义上说是一种违章超标罚款制度,实质上并没有进行(jnxng)生态补偿的作用。即目前旅游企业的排污费中并未包括旅游经营活动所导致的环境损失价值与资源耗竭价值。共八十七页 旅游生态补偿可以矫正外部性,体现对环境的补偿和环境容量的租金。 主要目的如下:筹集保护区或森林公园环境治理资金。进行生态补偿。调整产品的相对价格(jig),减少该产品的使用,并调节旅游者的流

25、向与流量,引导旅游者的旅游消费倾向。共八十七页2)旅游生态补偿的征收(zhngshu)对象与标准在目前风景旅游区的经营活动中,主要有两类行为主体:旅游者与旅游企业。征收(zhngshu)对象:重点是旅游企业。费用标准:生态环境破坏损失的费用及生态环境恢复费用。生态环境破坏损失:主要从生态环境质量、结构、功能的下降所引起的工农业生产、人体健康、旅游景观、建筑物及其他损失等方面进行估算。主要的估算方法有市场价值法、人力资本法、机会成本法等。恢复费用包括将生态环境恢复至开发利用前状态所需费用。主要有防护费用法等。共八十七页3)资金(zjn)的使用对风景或自然保护区旅游企业所征收的旅游生态补偿费,可建

26、立专项基金,专款用于自然保护区或森林公园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以及用于筹集资金来修建(xijin)环保设施。共八十七页 4)旅游生态补偿费对相关旅游企业的作用(zuyng)与影响环境税费、规章制度都可能(knng)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竞争地位、企业内部与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从短期影响来说,可能带来旅游企业生产成本的提高,会带来一个价格调整的过程,可能会减少一定区域内旅游产品的需求量。从长期看,随着旅游企业对这一费用的内部消化,旅游生态补偿费用于修建污染处理设施或用于生态建设,会从根本上改善旅游地的环境质量,提高旅游资源的价值和旅游产品的质量,也必将提高旅游者接受高价格的能力。共八十七页5)旅游

27、生态(shngti)足迹 旅游经济生态(shngti)补偿的新方法共八十七页旅游(lyu)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旅游业不仅是一只会下金蛋的鹅,而且也会弄脏自己的巢(霍金斯,1983) 。共八十七页1、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模型是通过测定一定(ydng)区域维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资源消费量以及吸纳人类产生的废弃物所需的生物生产性土地(biologically productive area)面积大小,与给定的一定人口区域的生态承载力(ecological capacity)进行比较,评估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测度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的方法。共八十七页William Re

28、es曾将“生态足迹”形象比喻为“一只负载着人类(rnli)与人类(rnli)所创造的城市、工厂的巨脚踏在地球上留下的脚印”。生态足迹这一形象化概念既反映了人类对地球环境的影响,也包含了可持续性机制,即当生态足迹大于生态承载力时,出现生态赤字,表明某区域人类负荷超过生态容量,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反之则生态盈余,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共八十七页生态足迹的计算基于如下基本假定:(1)人类能够估计自身消费的大多数资源、能源及其所产生的废弃物数量;(2)这些资源和废弃物能折算成生产或消纳它们(t men)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3)将不同类型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按照其生物生产力折算之后,可以用同一单位表

29、示。即每公顷耕地、草地、森林和渔场等可以折算成世界平均生产力下的等值面积。共八十七页(4)各种土地的作用(zuyng)类型是单一的,空间上是互斥的,每标准公顷(全球公顷)代表等量的生产力,并能够相加。相加的总和表示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总量。(5)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以及自然环境供的生态服务供给可以通过统一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这一指标来进行比较。 共八十七页根据上述假设的前提,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为5个主要步骤:(1)划分消费项目,计算各主要消费项目和废物消纳中自然资源的消费量。统计方法分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2)利用年平均产量数据,将上述两类资源(zyun)占用按照生态生产能力和废

30、物消纳能力分别折算成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六类主要的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的面积。共八十七页(3)通过均衡因子消弭不同土地类型生产力之间的差异,把各类生物(shngw)生产性土地面积转换为等价生产力的土地面积,将各类土地面积汇总,计算生态足迹。其公式为: 共八十七页(4)计算生态承载力(EC),其公式为:(5)计算生态盈余(yngy)(ecological remainder)/生态赤字(ecological deficit)共八十七页2、旅游生态(shngti)足迹的概念指某区域支持一定数量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所需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对于一个旅游区域而言,其支持的地区人口包括(boku)地区常住人口和旅

31、游者,两者均消费当地自然资源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前者生存与发展所需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可称为“区域本底生态足迹”,后者则称“旅游生态足迹”,旅游生态足迹通过与区域本底生态足迹的“叠加”效应,进而共同对区域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与作用。 共八十七页旅游(lyu)生态足迹的测度式中,TEF为总的旅游生态(shngti)足迹,Ni为第i种旅游生态足迹类型的游客人数;Ci为第i种旅游生态足迹类型产品的人均消费量,Pi为i种旅游生态足迹类型产品的平均生产能力。 共八十七页图1 旅游(lyu)生态足迹测度方法模型树Fig.1 Model tree of touristic ecological footpr

32、ints calculation共八十七页旅游交通(jiotng)生态足迹计算模型 式中:Si为第i种交通设施的面积,Ri为第i种交通设施的游客使用率,Nj为选择第j种交通工具(jiotng gngj)的游客数,Dj为选择第j种交通工具游客的平均旅行距离,Cj为第j种交通工具的人均单位距离能源消耗量,r为世界上单位化石燃料生产土地面积的平均发热量。共八十七页旅游住宿生态足迹(zj)模型 式中:Ni为第i种住宿设施(shsh)拥有的床位数,Si为第i种住宿设施每个床位的建成地面积,Ki为第i种住宿设施的年平均客房出租率,Ci为第i种住宿设施每个床位的能源消耗量,r为世界上单位化石燃料生产土地面积

33、的平均发热量。共八十七页旅游餐饮(cn yn)生态足迹模型 式中:S为各类社会餐饮设施的建成地面积,N为旅游者人次数,D为旅游者平均旅游天数,Ci为游客人均每日消费第i种食物的消费量,pi为与第i种食物相对(xingdu)应的生物生产性土地的年平均生产力,Ej为游客人均每日消费第j种能源的消耗量,rj为世界上第j种能源的单位化石燃料生产土地面积的平均发热量 共八十七页旅游(lyu)购物生态足迹模型 式中:Si为第i种旅游商品生产与销售设施的建成地面积,Rj为游客购买第j种旅游商品(shngpn)的消费支出,pj为第j种旅游商品的当地平均销售价格,gj为第j种单位旅游商品相对应的当地生物生产性土

34、地的年平均生产力。共八十七页旅游(lyu)娱乐生态足迹模型 式中:Si为第i类游客户外休闲娱乐(yl)设施的建成地面积。旅游游览生态足迹模型 式中:Pi为第i个旅游景区点游览步道的建成地面积,Hi为第i个旅游景区点内公路的建成地面积,Vi为第i个旅游景区点观景空间的建成地面积。共八十七页旅游生态补偿(bchng)模型共八十七页共八十七页共八十七页4.3.1 生态(shngti)补偿最低标准目前九寨沟自然保护区沟内的居民利益得到了重视,除享受国家对退耕还林、还草补贴的财政政策以外,保护区每年对保护区沟内居民的各类补贴达800万元以上,人均年补贴约8000元,而保护区沟外的居民未能得到相应的收益,极大地影响了其保护九寨沟资源的积极性。2002年九寨沟漳扎镇居民的生态(shngti)足迹效率为2613元/hm2,退耕还林、还草的面积774.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