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史》课件第二章 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与细部演变_第1页
《中外建筑史》课件第二章 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与细部演变_第2页
《中外建筑史》课件第二章 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与细部演变_第3页
《中外建筑史》课件第二章 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与细部演变_第4页
《中外建筑史》课件第二章 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与细部演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章 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与细部演变第一节 木构架建筑的结构特色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没有选择石材而选择了木材,究竟原因何在呢?中原地区森林茂密,木材比石材更为丰富,在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由于技术所限,开采石材难度较大,于是从石器时代到奴隶制社会,惯用木材,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逐渐形成了使用木材的文化传统。封建时期,木材便于积累,易于施工,木构建筑易于扩建,能适用于山区等特点,被劳动人民广泛使用。虽然统治者能够集合足够的劳动力去修建大量的石材建筑,但技术是由劳动人民所创造保持的,木材和木构建筑的特点在农民和手工业者眼中具有普遍、广泛的发展基础,所以木构建筑体系高度发展,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

2、流。一、建筑的多样性1.木构架建筑的优势1)材料来源广泛2)抗震性能优异3)适应性强4)技术上的优势5)灵活性强6)加工速度快7)利于迁移和维修8)夯土技术的结合一、建筑的多样性2.木构架建筑的缺陷1)建筑体量受限2)对生态环境的破坏3)建筑易受侵蚀4)建筑围护成本较高二、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河姆渡文化因1973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村首次发现而得名,其新石器时代的早期遗址距今近7000年的历史。我们不妨大胆推测,原始人类一方面因为经验的不断积累,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自然条件的限定,即:可以搭建巢居的自然树木不能更好的适应人们的需要,或是条件好的可搭建巢居得树木因人的利用而逐渐减少,人们开始在地面上仿树

3、巢搭建不依靠树木的地面巢居,这就是原始的干栏住宅,这是人类建筑的真正开始。人们首先要在安置木桩或木柱,在木桩或木柱上搭置横木(后世建筑构件中的梁、枋),纵横交错形成大的构架,构架的形成是通过构件的组合来实现的,河姆渡人将石头加工成锋利的工具,再用这些石制工具去加工木材,他们联结构件时不仅使用现成的树的枝条绑结,还在木桩和木板上分别凿出榫卯,使木构件牢固连接在一起,从而建造自己的房屋。这种地上架空的建筑,是最早的“干栏式建筑”。1.抬梁式建筑抬梁式(又称“叠梁式”)木构架是中国古代木结构的一种主要形式,适用范围较广,大多应用于官式建筑与北方民间建筑中,而且在宫殿、庙宇、寺院等大型建筑中普遍使用,

4、更为皇家建筑群所选用,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代表。其基本结构特征是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当柱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于斗拱上。抬梁式的优点是室内少柱或无柱,可获得较大的空间;缺点是柱梁等用材较大,消耗木材较多,重要建筑则用斗拱承载出挑。2.穿斗式建筑穿斗式(又称“串逗式”)木构架的特点: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广泛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区。第二节 木构架建筑的组成 中国木构架建筑采用构架制的结构原理。以四根立柱,上加横梁、竖

5、枋而构成“间”,一般建筑由奇数间构成,如三、五、七、九间。开间越多,等级越高,紫禁城太和殿为十一开间,是现存最高等级的木构架古建筑。单体建筑的立面划分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台基、屋身、屋顶。北宋著名匠师喻皓在木经中曾提到:“凡屋有三分,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一下为下分。”其中“上分”指建筑屋顶;“中分”指建筑屋身;“下分”指建筑台基。我们可以通过这三大组成部分来介绍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组成及其形式特征。一、木构架建筑屋顶屋顶是我国传统建筑造型艺术中非常重要的构成因素,它对建筑立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形式十分丰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形态,总的来说在形态上的显著特征

6、是大屋顶。房顶不但体型高大且是曲面造型,屋顶四面的屋檐是两头高于中间,整个屋檐形成了一条曲线。从汉代初得雏形至明清规格化,屋顶形式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历程,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形式主要有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等多种形式。等级最高的是庑殿顶,其次是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和攒尖顶,除此之外还有卷棚顶、扇形顶、盔顶、盝顶、勾连搭顶、平顶、穹窿顶、十字顶等特殊的形式。1.庑殿顶庑殿顶又称四阿顶,有五脊四坡,又叫五脊顶,前后两坡相交处为正脊,左右两坡有四条垂脊。重檐庑殿顶庄重雄伟,是古建筑屋顶的最高等级,多用于皇宫或寺观的主殿,如故宫太和殿、泰安岱庙天贶殿、曲阜孔庙大成殿等。

7、单檐庑殿顶多用于礼仪盛典及宗教建筑的偏殿或门堂等处,以示庄严肃穆,如北京天坛中的祈年门、皇乾殿及斋宫、华严寺大熊宝殿等。2.歇山顶歇山顶又称九脊顶,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前后两坡为正坡,左右两坡为半坡,半坡以上的三角形区域为山花。重檐歇山顶等级仅次于重檐庑殿顶,多用于规格很高的殿堂中,如故宫的保和殿、太和门、天安门、钟楼、鼓楼等。一般的歇山顶应用非常广泛,但凡宫中其他诸建筑,以及祠庙坛社、寺观衙署等官家、公众殿堂等都袭用歇山屋顶。3.悬山顶悬山顶又称挑山顶,有五脊二坡。屋顶伸出山墙之外,并由下面伸出的檁承托。因其檁挑出山墙之外,“挑山”之名由此而来。悬山顶四面出檐,也是两面坡屋顶的早

8、期做法,但在中国重要的古建筑中不被应用。4.硬山顶硬山顶有五脊二坡,屋顶与山墙齐平。硬山顶出现较晚,在宋营造法式中并未有记载,只在明清以后出现在我国南北方住宅建筑中。因其等级低,只能使用青板瓦,不能使用筒瓦、琉璃瓦,在皇家建筑及大型寺庙建筑中,没有硬山顶的存在,多用于附属建筑及民间建筑。5.攒尖顶攒尖顶无正脊,只有垂脊,只应用于面积不大的楼、阁、塔等,平面多为正多边形及圆形,顶部有宝顶。根据脊数多少,分三角攒尖顶、四角攒尖顶、六角攒尖顶、八角攒尖顶,此外,还有圆角攒尖顶,也就是无垂脊。攒尖顶多作为景点或景观建筑,如颐和园的郭如亭、丽江黑龙潭公园等。在殿堂等较重要的建筑或等级较高的建筑中,极少使

9、用攒尖顶,而故宫的中和殿、交泰殿和天坛内的祈年殿等却使用的是攒尖顶。攒尖顶有单檐、重檐之分。二、木构架建筑屋身大木作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主要结构部分,由柱、梁、枋、檩等组成。同时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外观的重要决定因素。 木构架建筑正面相邻两柱之间的距离叫“开间”(又称面阔),一座建筑所有开间的总和叫“通面阔”。各开间的名称也不同,正中一间叫明间(宋称当心间),明间相邻的开间叫“次间”,再外叫“梢间”,最外叫“尽间”。各开间的尺寸在夏、商代的宫殿建筑中都是等同的,后来端部开间的尺寸变窄。宋代以后出现当心间最宽、次间变窄,也有从当心间到尽间其开间尺寸递减的做法。 檩之间的水平投影距离叫做“进深”

10、,在清代叫“步”,各步尺寸的总和或侧面各柱距尺寸的总和叫“通进深”。宋代进深尺寸有相等、递增或递减以及不规则排列等多种形式,到了清代,各步距离都相等。1.大木作2.柱子1)柱子的分类2)柱网的地盘分槽形式3.斗拱斗拱是由方形的斗、矩形的拱和斜的昂组成,用多层拱与斗结合成的构件称为“斗拱”。斗拱在营造法式中称为铺作。后在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斗科。“斗”本来原本是古代计算粮食的量具,十升为一斗。建筑斗拱的定制三升为一斗,斗拱升高一层,拱的长度就增大一倍。所谓斗,即其上凿有槽口的方木垫块,位于一组斗拱下方的称作斗,也称大斗。坐斗上承受昂翘的开口称为斗口,作为度量单位的“斗口”是指斗口的宽度。由于斗所在

11、位置不同,所以有多种名称。如“十八斗”、“交互斗”、“三方斗”、“齐心斗”,斗拱置于坐斗口内或跳头上的短横木。4.屋架1)举架举是指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和屋面的材料而定。如考工记中即有“匠人为沟洫,葺屋三分,瓦屋四分”的记载,这表明至少在战国时已对草顶和瓦顶屋面规定了不同的坡度。唐南禅寺大殿和佛光寺大殿举高与进深之比约为1/6,宋代建筑为1/41/3,清代的某种建筑竟达1/2。2)推山与收山推山是庑殿顶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手法。由于立面上的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斜直线变为柔和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上面的坡度与步架距离都不一致。这种做法虽然在营造法式中已有规定,但自宋、辽

12、迄明,建筑中有用有不用的,到清代才成为定规。4.屋架3)梁按它在构架中的部位,可分为单步梁、双步梁、三架梁、五架梁、七架梁、顺梁、扒梁、角梁等。宋梁栿的名称是按它所承的椽数来定的,而清代则按其上所承的桁或檩数来命名。4)桁(檩)依照部位桁可分为脊桁、上金桁、中金桁、下金桁、正心桁、挑檐桁等。5)椽椽是垂直搁置在檩上,直接承受屋面荷载的构件。按部位可分为飞檐椽、檐椽、花架椽、脑椽、顶椽等。断面有矩形、圆形、荷包形等。6)其他构件 除了以上主要屋架构件还有瓜柱、驼峰、叉手和托脚、替木等。5.墙体木构架建筑的墙体是自承重墙体,它只起到围护的作用,所以民间有“墙倒屋不塌”的说法。根据位置不同,墙体分为

13、山墙、檐墙、槛墙、廊心墙等;按照所使用的材料来划分,墙体又分为土墙、砖墙、木板墙、石墙、编条夹泥墙等。三、木构架建筑台基台基单独看是一个高出地面的台子,与建筑物结合时,它就是建筑物的底座。台基的四面全部为砖石砌筑,里面大多填土,表面也铺满砖石,坚固结实,体量大多比较方正。中国古代大部分的建筑都筑有台基,而且越是等级高的建筑,台基也越为显著、高大。有些重要建筑就干脆用装饰精美的须弥座作为台基,如北京故宫中的太和殿等三大殿的台基。四、春秋春秋时期,由于铁器和耕牛的使用,社会生产力水平有很大的提高,贵族的私田大量出现,奴隶社会的井田制日益崩解,封建生产关系开始出现。春秋时期的建筑施工已经具备一整套的

14、管理方法,统筹兼顾各个施工环节。随之手工业和商业也相应发展,在建筑工程施工中,还逐渐形成专业分工,尤其是木工和土工开始分化。相传著名木匠公输班(鲁班),就是春秋时期涌现的匠师。春秋时期,建筑上的发展是瓦的普遍使用和作为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或称台榭)的出现。建筑装修的发展,促成了彩绘和雕刻的专业化。第三节 木构架建筑的装饰 彩画是我国古代建筑上极富特色的装饰,用色彩、油漆在梁、枋、斗拱、柱、天花板等处刷饰或绘制花纹、图案乃至人物故事等,这些被绘画出来的各色纹样与图案就是彩画。彩画除了具有装饰作用外,还可以增加木料的防腐防蛀性。我国在春秋时期就有了彩画的雏形,至秦汉时已很发达,出现了龙、云等纹样

15、,南北朝时期受佛教的影响,彩画中又增添了卷草、莲花、宝珠、万字等纹样。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内容越来越丰富,画法与名称也逐渐增多,明清时渐成定制。一、彩画1.清式彩画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北京故宫内的彩画即是清式彩画。清式彩画大体可分为三大类,包括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每种彩画主要都是由箍头、枋心和藻头等几部分构成。1.清式彩画和玺彩画是明清建筑彩画中等级最高的,在故宫的建筑中很常见。较突出的有太和殿和乾清宫。以青、绿为主色,它的两个主要特征是:藻头为横“M”形;箍头、藻头、枋心上均画有象征帝王的龙纹。1.清式彩画旋子彩画多用在次要的宫殿、配殿或其它建筑上。与和玺彩画的区别在于其藻头部分用的是

16、一种旋子图案,在故宫的宁寿西庑的檐廊上用的就是旋子图案。在宁寿宫花园的亭、台、楼、阁等建筑上使用的多是苏式彩画,苏式彩画不再用龙、凤作图案,而用各式的人物、山水、花草、虫鸟,布局上也灵活多变,在青绿色之外加用红黄等色,更显丰富多彩而生动有致。2.宋式彩画宋代彩画就是宋代时建筑上的彩画。宋代彩画,尤其是北宋彩画,根据建筑等级的差别,有五彩遍装、青绿彩画、土朱刷饰三类,以五彩遍装等级最高。彩画绘在梁、枋和天花等处。其中的梁枋彩画大多由如意头和枋心两部分构成,精美大方而又富有吉祥意义。宋初彩画大多保佑唐代彩画的细致华美之风,题材上多为卷草、凤鸟、飞天等。二、吻兽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公元前221年),大

17、力改革政治、经济、文化,统一法令,统一货币与度量衡,统一文字,修驰道通达全国,并筑长城以御匈奴。这些措施对巩固国家政权起了一定作用。而由于国家统一,便可以集全国之人力物力与六国成就,在咸阳修筑都城、宫殿、陵墓。历史上著名的阿房宫、骊山陵、至今遗迹犹存。由于秦国统一时间极短,而当时经济生产条件主要是农业和手工业,所以社会生产不可能有大的发展。因此,秦代建筑的发展只是集中在宫殿、园囿方面。三、雕刻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中的雕刻按使用材料不同主要分为木雕、砖雕和石雕,这些雕刻大都是在建筑构件上进行的,与建筑的联系非常紧密,许多雕刻大都是在建筑构件上进行的,与建筑的联系非常紧密,许多雕刻的题材反映了不同区

18、域的民俗和历史。第四节 建筑小品 中国古代建筑在城池、宫殿、宅邸、祠庙、陵墓入口处的一种建筑物。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阙门产生于周代。据文献记载,周代阙门这种建筑形式已经存在,主要为宫阙和城阙。但也有学者认为,“阙”的产生可能早于周代,因为商代甲骨文中有“阙”字出现,说明商代已有了阙门这类建筑。还有人认为阙的起源应当更早,可以追朔到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一、阙二、影壁影壁,又称照壁、照墙、萧墙,是设在建筑或院落大门的里面或外面的一堵墙壁,面对大门,起到屏障的作用。同时,它也是一种极富装饰性的墙壁。影壁在造型上,一般来说和普通的墙壁没有多大区别,可以分为壁顶、壁身、壁座上下三个部分。影壁从建筑材料上来分的话,主要有琉璃影壁、石影壁、砖影壁、木影壁等几种。三、牌坊牌坊是一种纪念性的建筑,主要由柱、梁、枋、楼等几部分组成。它的形式有一间两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