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宋明理学.ppt课件_第1页
第3课宋明理学.ppt课件_第2页
第3课宋明理学.ppt课件_第3页
第3课宋明理学.ppt课件_第4页
第3课宋明理学.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 3 课宋明理学 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一、兴起背景:二、含义: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道、佛儒(根本)(目的)1、魏晋南北朝,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 冲击儒学的统治地位;2、唐宋时期,三教合一三、表现:程朱理学陆王心学陆九渊王守仁程颐朱熹程颢(一)理学的创立:1思想来源:2基本含义:3北宋二程的主张:理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格物致知程颐程颢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套以理为核心的思想体系理学(新儒学)程颢程颐(1)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2)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3)“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核

2、心)(二)理学的成熟1代表人物:2成就:(2)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理学的经典著作,科举教科书4影响:(1)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大师,仅次于孔孟(2)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3)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朱熹(理学集大成者)(1)提倡三纲五常人物主要观点对世界本原的认识认识论理学(宋)二程朱熹心学(明)陆九渊王阳明程朱理学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格物致知”;把知识、道德和天理联系起来天理即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程颐1033-1107程颢1032-1085程朱理学共同的主要思想观点1、认为“理”是世界的本

3、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 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2、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程朱理学统治地位的确立:明初程朱理学代表人物:“二程”、朱熹主要思想“理”是世界的本原把握“理”的方法 -“格物致知”主张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编著四书章句集注元朝将其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程朱理学在思想界长期居于统治地位发展(三)理学的发展心学2心学的基本特征:(1) 强调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2) 主张扫除细枝末节,直奔主题1陆九渊“发明本心”(1)简介:南宋人,是心学的开创者 (2)思想: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寻找,提出“心即是理也”

4、,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故把其思想称为“心学”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 “致良知”(人固有的善性)“知行合一”3王守仁“阳明心学”(进一步发展) (1) 简介:阳明先生,明代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2)思想: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完成 (3)意义:明中期儒学代表人物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王阳明的心学“心外无佛,即心是佛”“心即理”“心外无物”更多地吸取佛教禅宗的思想材料一 王阳明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无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何相关?”王阳明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

5、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材料二 王阳明曾经多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地方叛乱,由此他认识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1)材料一中王阳明对“花”与“人心”关系的解释,反映了他的什么观点?你认为他的解释合理吗? (2) 材料二中“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意思是什么?王阳明要怎样解决这一问题? 陆王心学(明) 人物主要观点对世界本原的认识认识论理学二程朱熹心学陆九渊王阳明“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即理;天地万物都在心中反省内心可以获得天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王守仁(1472-1529)陆九渊陆王心学陆九渊心是万物本原(“心即理也”

6、)求“理”的方法 -内心反省反对“格物致知” 王守仁 (阳明心学) 思想核心:“致良知”强调自我主动,鼓励奋发立志良知即本心、即理,乃天生,不必外求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都是儒学的新形式;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压制人们的自然欲求。1、同:2、异:前者认为世界本原是客观存在的“理”; 后者认为“心即理”是主观的。把握“理”的方法: 前者主张“格物致知”; 后者主张内心反省,致良知。四、对理学的评价:1、实质:3、积极作用:理学是对儒学的更新与丰富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2、消极影响: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

7、命感,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戴震 (清)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清)林则徐 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深情地引用理学大师张载的一段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8、。”宋明理学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理学的发展创立:北宋五子成熟:南宋朱熹发展:陆王心学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背景:小结:1、儒、道、佛三教合一形成于( ) A、两汉时期 B、魏晋时期 C、南北朝时期 D、唐宋时期2、面对儒家思想受到道、佛两教的冲击,唐宋 儒学大师的态度是( ) A、放弃儒家思想 B、对儒、道、佛三教平等对待 C、坚持以儒家思想为本,吸收道、佛两教思想 加以完善 D、以佛学为主,吸收儒、道思想,形成一种 新思想巩固练习:DC3、关于宋代理学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从本质上讲是儒学的新发展 B、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主要是两程一朱 C、是儒学吸收道、佛两教的产物 D、程朱理

9、学在宋代就确立了统治地位D4、如果有人向陆九渊请教为学的方法和态度,他 应该会回答下列哪一叙述?( ) A、学问要求是尚实,方有助于国计民生 B、学习先圣先贤的经验和心得 C、要注重人内心的涵养工夫 D、要勤于读书研究,努力用功C5、佛教能在中国广为流传,但始终没以取代儒家 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其根本原因是 ( ) A、儒家思想是整个封建社会最进步的思想 B、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 C、儒家思想不断改造完善,一直能够适应加强 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D、儒家宣扬的仁政思想得到了人民的拥护C6、对宋明理学地位及影响的评述,不正确的 是( ) A、是宋明时期儒学的主流 B、将儒家思想发

10、展成为集政治、哲学、伦理 道德等于一身的庞大的思想体系 C、宋明理学的适应新时期维护君主专制的需要 而形成的 D、对中华民族性格和人的发展没有积极作用D7、朱熹说:“.天得之(理)而为天,地得之 (理)而为地,凡生于天地间者,又各得之以为 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此话主要 是( ) A、从统治者的角度阐述封建伦理道德,规范 人们的言行,压制人民的反抗 B、阐述了君主专制的道理 C、阐述了自然界的法则 D、为了规范普通人之间的人际关系A二、材料辨析题阅读不同时期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的观点:材料1:程颐:“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 朱熹:“存天理,去人欲”1、材料1中的“理”指什么

11、?他们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什么关系?“理”指儒家伦理道德;是对立关系。材料2: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 则阙了一物道理”。材料3: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 “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材料4: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材料5: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材料6: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断绝学,为万事开太平”;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2、材料2和材料3关于朱、王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异?程、朱主张“格物致知”,既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陆王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回复良知,天理就在心中。3、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我们今天对宋明理学应采取什么态度?宋明理学可取的一面: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 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宋明理学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不可取的一面: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的观念;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重礼轻法的观念等。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