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六章 明代的文学理论批评 目录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李贽与汤显祖的文学思想 第三节 公安派与竟陵派 第四节 明代的戏曲理论批评 第五节 明代的小说理论明代中晚期,随着商业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崛起,在理论批评界掀起一股张扬个体精神、鼓吹个性解放的热潮,鲜明地体现出近代的思想启蒙的倾向。第一节 概述 一、市民阶层的崛起与文人的世俗化 手工业和城市商业的繁荣带来了市民阶层的崛起与扩大,文人也明显表现出市民化、世俗化的倾向。小说、戏曲市民艺术形式走向高度繁荣。市民文学创作主体举人、诸生与隐居的“山人”另有一批进士出身的士大夫亦加入其中,使得明代市民文学在思想深度与艺术品位等多方面得到提升。 二、心学与
2、文学中的启蒙思潮 儒家思想的世俗化,理学向心学转变:陈献章 王阳明:“致良知” 突出了个体在道德实践中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 李贽:自然人性论 “不以孔子是非为是非”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王阳明 二、心学与文学中的启蒙思潮文学革新运动:创作主体的个性意识、主体精神强化诗文创作领域 李贽抒写“童心” ,袁宏道“独抒性灵” 等等小说、戏曲领域创作题材的范围扩大,描写包括物欲、情欲在内的追求现世享受的种种欲望。大量具有人格独立精神和个性的人物形象。 三、戏剧与小说创作的繁荣和理论批评 戏曲汤显祖牡丹亭代表了戏曲创作的辉煌成就戏曲理论批评深入小说完成了从以文言为主流向以白话为主
3、流的转变白话小说的理论批评 人们一反过去对于文学的传统成见, 充分肯定了小说的价值和地位。 第二节 李贽与汤显祖的文学思想 在晚明的文学启蒙思潮中,李贽与汤显祖都起到了旗手的作用,他们是同代人,又都深受王学左派的影响,在文学思想的激进性和批判性上有不少共同之处。 李 贽汤显祖 一、李贽的童心说 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
4、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 一、李贽的童心说 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抵;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盖内含以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 一、李贽的童心说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有言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似文乎?天下之至
5、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长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大贤言圣人之道,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故吾因是而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更说甚么六经,更说甚么语孟乎? 一、李贽的童心说 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又不然,则其迂阔门徒,懵懂弟子,记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后学不察,便谓出自圣人之口也,决定目之为经矣,孰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乎?纵出自圣人,要亦有为而发,不过因病发药,随
6、时处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阔门徒云耳。药医假病,方难定执,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至论乎?然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蔽也,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呜呼!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文哉! 一、李贽的童心说 自然人性论“童心”,是人的先验的真心、本心,即未受过虚伪世俗浸染的“赤子之心”。“童心”丧失的原因则在于它被所习“闻见”、所学“道理”所取代,人渐渐变成虚伪、矫饰之徒。最高人格的培养途径,是“护此童心而勿失”,而也只有发自童心的文章,才是天下最好的文章。 一、李贽的童心说 蒙蔽童心的“闻见道理”,是人们平日学习的儒学圣典中所宣扬的义理说教。人的生存发展的一切物质、
7、精神的需求都是人的“本心”即“童心”,包括着正当的物质要求和情欲在内。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论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非衣饭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者也。(答邓石阳) 一、李贽的童心说 童心说的意义启发人们意识到自己的自然本性,认识到自己在精神、物质上的一切自然要求的合理性,鼓励人们大胆地去追求个性的解放,追求自己人生的幸福,并呼吁文学应该表现人的这种自然本性。这种理论在思想内容上完全是新质的,它闪烁着启蒙主义的光辉,在文学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一、李贽的童心说 文学观“童心说”规定了文学表现的根本对象,是李贽关于文学的本体论,
8、它同时也决定了其文学创作论和文体观。 盖声色之来,发于情性,由乎自然,是可以牵合矫强而致乎?故自然发于情性,则自然止乎礼义,非情性之外复有礼义可止也。惟矫强乃失之,故以自然之为美耳,又非于情性之外复有所谓自然而然也。然则所谓自然者,非有意为自然而遂以为自然也。(读律肤说) 一、李贽的童心说 且夫世之真能文者,比其初皆非有意于为文也。其胸中有如许无状可怪之事,其喉间有如许欲吐而不敢吐之物,其口头又时时有许多欲语而莫可所以告语之处,蓄极积久,势不能遏。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诉心中之不平,感数奇于千载。既已喷玉唾珠,昭回云汉,为章于天矣,遂亦自负,发狂大叫,流涕恸哭,不
9、能自止。宁使见者闻者切齿咬牙,欲杀欲割,而终不忍藏于名山,投之水火。(杂说) 一、李贽的童心说 从童心说出发,李贽在创作上力主作家对情性的自由倾吐,反对一切来自外部的桎梏。 李贽于创作又主自然抒发,反对一切来自内部的虚饰矫情,所谓 “童心自文”。 一、李贽的童心说 文学史观:一视古今、适时尚变反对明代前期复古思潮,把衡量文学的标准从外在的时代变为内在的真情。评论文体历史演变批判了正统文人所持的文学倒退论小说、戏曲应和诗文一样具有同等地位相当敏锐的近代意识与进步的文体观 二、汤显祖的至情说 世总为情,情生诗歌,而行于神。天下之声音笑貌,大小生死,不出乎是。因以憺荡人意,欢乐舞蹈,悲壮哀感鬼神,风
10、雨鸟兽,摇动草木,洞裂金石。(耳伯麻姑游诗序)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牡丹亭记题词 ) 二、汤显祖的至情说 “情”具有崭新的内涵: 非人们对事物的被动反应,而是人类生活的内在原动力。 非过去儒家被“礼义”所规范、或被“天理”所压抑的东西,而是与“理”尖锐对立。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真是一刀两断语。(寄达观) 诸公所言者性,我所言者情也。 二、汤显祖的至情说 汤显祖与李贽:二人都
11、主张文学要描写世俗的自然情感在创作过程上,李贽强调本心的直接发露汤显祖则强调作家的艺术经营与灵感情感的艺术表现并不等于情绪的自然发泄,而是一种细致精微的精神劳动。第三节 公安派与竟陵派 在晚明文学革新思潮中,提出系统的文学理论观点,并开创新的诗文创作风气的作家群体是公安派。 袁氏三兄弟,即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公安派之后,文坛上影响较大的诗文流派是竟陵派。竟陵派因创始人钟惺、谭元春均为竟陵人而得名。 袁宏道一、袁宏道与公安派的文论 公安派又称“性灵”派 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有时情与境会,顷刻千言,如水东注,令人夺魂。(袁宏道叙小修诗 ) “性灵”说 更强调个
12、体意识的觉醒,主体精神的解放不拘格套强调摆脱文学创作上的清规戒律,不以古法为法与“独抒性灵”的内容要求一致 (一)提倡革新与创造,反对因袭模拟 公安派提出主“变”的文学发展观:“世道既变,文亦因之” 夫物始繁者终必简,始晦者终必明,始乱者终必整,始艰者终必流丽痛快。其繁也,晦也,乱也,艰也,文之始也。如衣之繁复,礼之周折,乐之古质,封建井田之纷纷扰扰是也。古之不能为今者也,势也。其简也,明也,整也,流丽痛快也,文之变也。 世道既变,文亦因之,今之不必摹古者也,亦势也。张、左之赋,稍异扬、马。至江淹、庾信诸人,抑又异矣。唐赋最明白简易,至苏子瞻直文耳。然赋体日变,赋心亦工,古不可优,后不可劣。若
13、使今日执笔,机轴尤为不同。何也?人事物态,有时而更;乡语方言,有时而易;事今日之事,则亦文今日之文而已矣。(与江进之) (一)提倡革新与创造,反对因袭模拟 “法因于敝而成于过” 夫法因于敝而成于过者也。矫六朝骈丽饤饾之习者,以流丽胜,饤饾者,固流丽之因也,然其过在轻纤。盛唐诸人以阔大矫之,已阔矣,又因阔而生莽,是故续盛唐者以情实矫之;已实矣,又因实而生俚,是故续中唐者以奇僻矫之;然奇则其境必狭,而僻则务为不根以相胜,故诗之道,至晚唐而益小。有宋欧、苏辈出,大变晚习,于物无所不收,于法无所不有,于情无所不畅,于境无所不取,滔滔莽莽,有若江河。今之人徒见宋之不唐法,而不知宋因唐而有法者也。如淡非浓
14、,而浓实因于淡。然其弊至以文为诗,流而为理学,流而为歌诀,流而为偈诵,诗之弊又有不可胜言者矣!(雪涛阁集序) (一)提倡革新与创造,反对因袭模拟 “法因于敝而成于过” 新旧文学的继承与扬弃是文学发展的具体途径“法因于敝”:新文学之法为了纠旧文学之弊而形成“成于过”:新文学兴起后,容易矫枉过正,又会暴露新的矛盾,需要更新的文学来矫正它。袁宏道深刻地揭示了文学发展中新旧转化的矛盾运动规律,认为历代诗风的变化正源于此。 (一)提倡革新与创造,反对因袭模拟 “各极其变,各穷其趣” 盖诗文至近代而卑极矣!文则必欲准于秦汉,诗则必欲准于盛唐,剿袭模拟,影响步趋,见人有一语不相肖者,则共指以为野狐外道,曾不
15、知文准秦汉矣,秦汉人曷尝字字学六经欤?诗准盛唐矣,盛唐人曷尝字字学汉魏欤?秦汉而学六经,岂复有秦汉之文?盛唐而学汉魏,岂复有盛唐之诗?唯夫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所以可贵,原不可以优劣论也。(叙小修诗) (二)强调抒发真情,不拘形式法度 真情发自于真人的自然之性,包括人之喜怒哀乐,嗜好情欲。袁宏道所论情性与传统的道德规范格格不入善画者,师物不师人;善学者,师心不师道;善为诗者,师森罗万象不师先辈。法李唐者,岂谓其机格与字句哉?法其不为汉、不为魏、不为六朝之心而已,是真法者也。(叙竹林集)(三)崇尚审美趣味,力求摆脱知识义理的束缚 自然之趣 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当其
16、为童子也,不知有趣,然无往而非趣也。面无端容,目无定睛,口喃喃而欲语,足跳跃而不定,人生之至乐,真无逾于此时者。孟子所谓不失赤子,老子所谓能婴儿,盖指此也。趣之正等正觉,最上乘也。山林之人,无拘无缚,得自在度日,故虽不求趣,而趣近之。愚不肖之近趣也,以无品也。品愈卑故所求愈下,或为酒肉,或为声伎,率心而行,无所忌惮,自以为绝望于世,故举世非笑之不顾也。此又一趣也。迨夫年渐长,官渐高,品渐大,有身如梏,有心如棘,毛孔骨节俱为闻见知识所缚,入理愈深,然其去趣愈远矣!(叙陈正甫会心集) (三)崇尚审美趣味,力求摆脱知识义理的束缚 新奇之趣独有适世一种人,其人甚奇,然亦甚可恨,以为禅也,戒行不足,以为
17、儒,口不道尧舜周孔之学,身不行羞恶辞让之事,于业不擅一能,于世不堪一务,最天下不紧要人,虽于世无所忤违,而贤人君子则斥之惟恐不远矣。弟最喜此一种人,以为自适之极,心窃慕之。(袁宏道与徐汉明)文章新奇,无定格式,只要发人所不能发,字法句法调法,一一从自己胸中流出,此真新奇也。(答李元善)(三)崇尚审美趣味,力求摆脱知识义理的束缚 新奇之趣对奇人的欣赏及对那些欺人欺己的假道学的厌恶奇人:不受任何名教束缚的“自适之极”之人“奇”文:非人为造作之奇,而是诗法自然,独抒性灵之作 一、袁宏道与公安派的文论 公安派文学理论的片面性:过分强调“不拘格套”,否定了含蓄蕴藉的传统诗学在文学发展观上,只讲变,不讲通
18、,对传统一概否定在创作上,诗歌,偏于俚俗,过于直白小品文,多流露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缺少对时代、社会真正的关注。 二、竟陵派的文学观 理论出发点是为了矫公安派末流之弊 提倡“真诗”、“性灵”,其宗旨为深幽孤峭。 主张“厚出于灵”“厚”,指诗歌艺术意境之深厚“灵”,指诗人艺术感受之敏锐“厚出于灵”:诗之有深厚的意境,出于诗人敏锐的艺术感受第四节 明代的戏曲理论批评 明代随着戏曲创作的繁荣,人们对于戏曲这种艺术形式的特质和创作规律的探讨也随之深入。明人关于戏剧的探讨,一方面总结了宋元以来人们对戏曲的思考,另一方面也迎来了清代古典戏曲理论的成熟,故在我国戏论史和整个文论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一、戏剧
19、本体论情韵与音律 戏剧三大流派昆山派、临川派、吴江派焦点:戏曲创作是以情感为主还是以韵律为主汤沈之争:主情感的临川派:汤显祖主韵律的吴江派:沈璟一、戏剧本体论情韵与音律 吴江派沈璟把音律的地位抬高到无以复加的地位“宁律协而词不工,读之不成句,而讴之始协,是曲中之工巧。”(吕天成曲品引)汤显祖反对拘泥于声律,提倡对“意趣神色”的自然表现。“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四者到时,或有丽词俊音可用,尔时能一一顾九宫四声否?如必按字模声,即有窒滞迸拽之苦,恐不能成句矣。” (答吕姜山)在情感和韵律之间的主调和论者:吕天成、王骥德 二、戏剧语言论本色与文词 论争:戏曲创作中语言的本色派与文词派之争 “文词” 强
20、调曲文语言的雅化,是戏曲写作之中的案头化、文人化的倾向。“本色”“当行” 何良俊以“情真语切”“不带脂粉”“不弄学问”“清丽流便”“蕴藉有趣”为戏曲语言的本色。徐渭认为只有通俗,才是戏曲的本色。 三、戏剧表演论唱叹与风神 胡祗遹:“九美说”汤显祖、潘之恒、冯梦龙和晚明的张岱等人 进一步对整个表演艺术作了全面的研究,使戏曲理论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四、戏剧结构论关目与主脑 “关目”即情节 戏曲的情节安排得当,就能使人物个性鲜明突出;如果情节散漫无力,就会影响剧作的艺术价值。 “主脑”即情节的头绪 戏剧情节忌繁,亦忌散,要有一定的起伏曲折,方能集中紧凑,引人入胜。结构的本质问题,冯梦龙、祁彪佳
21、 第五节 明代的小说理论 “小说”的历史发展 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与志怪小说唐代的传奇宋元时期的话本小说明代长篇小说 有明一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扩大,白话小说创作也达到了空前的兴盛。小说的理论思考日益深入 具体作品的评点 一、明代历史小说的批评 蒋大器 从文体的角度辨析了正史与演义的差别,初步勾勒出小说的基本特征,奠定了历史演义小说理论的基础。 若东原罗贯中,以平阳陈寿传,考诸国史,自汉灵帝中平元年,终于晋太康元年之事,留心损益,目之曰三国志通俗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纪其实,亦庶几史。盖欲读诵者,人人得而知之,若诗所谓里巷歌谣之义也。 (三国志通俗演义序 )一、明代历史小说的批评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之间的关系: 强调忠于历史事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网店股权转让及品牌使用权、运营权移交协议
- 妇产科介入治疗
- 护理个案模板
- 单位廉租房买卖协议书
- 高速劳务用工协议书
- 食品委托销售协议书
- 鱼塘修复改造协议书
- 酒吧演艺合同协议书
- 送戏下乡演出协议书
- 车辆共同运营协议书
- 2024年内蒙古北方联合电力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星座咖啡招商推广方案
- 学语延迟护理课件
- 第2讲科研不端不当行为及其桅
- 青少年的营养与膳食
- 电竞酒店的计划书
- GJB438C模板-软件开发计划(已按标准公文格式校准)
- 血友病性关节炎的治疗及护理
- 《北京五日游》课件
- 2023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件 专题八 共产主义论
- 半导体物理与器件(第4版)尼曼课后答案【半导体物理与器件】【尼曼】课后小结与重要术语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